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對新媒體意識形態的引導

對新媒體意識形態的引導

發布時間:2020-08-28 12:40:15

1、如何利用新媒體增強意識形態工作話語權

加強新媒體整頓
以及政治道德建設
加強對輿論的引導

2、如何運用新媒體引導凝聚青年並創新共青團工作

一、搭建求知探討平台

網路等新媒體的應用在教育方面打破了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多媒體多終端的內容輸出模式使受教育地點具有靈活性;點播的輸出方式使受教育時間具有隨時性;豐富教育資源的共享使受教育的內容具有可選性,從而有效地利用教育資源,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教育資源不平衡的現狀。過去青少年獲取知識的途徑主要通過學校、家長,而當今社會變遷迅速,知識獲取途徑向多元化方向發展,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青年人必須不斷學習、主動去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提升自己的能力。而網路等新媒體教育成為一種新興的教育方式,網路上的共同探討也成為青年樂意參與的學習交流方式。網路資源的自由支配,超越時空和地域的限制,給了學生求知的另一個廣闊天地。青年人的求知慾望比較濃厚,團屬網站

應成為青年少年求知探討的平台。

二、打造交流娛樂平台

網路等新媒體娛樂內容是青少年發展的風向標,它吸引著青少年的眼球,影響著他們的思想。做好這個平台不僅能豐富青少年的業餘生活,拓寬他們的視野,還能有效把握青少年發展的風向標,做到有效地吸引、凝聚青少年。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需要知識、情感和認知上的溝通。網路等新媒體的應用提高

青少年與他人溝通的能力,讓廣大青少年能在家庭、學校以及社會中找到歸屬感與責任感,使青少年的身心全面健康成長。交流娛樂是青少年上網的主要目的之一,青少年思維活躍,願意通過多種渠道進行社交活動,互聯網以其特有的無地域限制和匿名的特點,吸引了眾多青少年網民進行網路社交。根據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調查結果,青少年中超過55.9%的網民聲稱在網上結交過新朋友。而影視、音樂、游戲是網上娛樂的重要方式,要想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我們必須開發或者連接青少年喜歡的健康的積極向上的項目,比如同城交友、在線音樂、青少年綠色游戲等等。共青團網路影視中心等團屬部門及單位,牢牢把握青少年時代發展特徵,充分運用新媒體手段和藝術、時尚、情感等元素,積極探索意識形態在青少年中的有效傳播途徑,積極推動建立全團的新媒體工作體系,以「策劃、開發、推廣」為主要功能,打造視頻、游戲動漫、音樂、時尚等多元化交流服務平台。

三、推廣宣傳教育平台

作為黨的助手,教育引導青年是共青團肩負的重任,也是共青團面臨的重大課題。傳統的居高臨下的方式已經難以得到青年的認同,我們急需尋找新的宣傳教育引導青年的方式,網路為我們帶來了重要契機。通過網路,以學習,就業、交友、心理咨詢、法律援助等青少年感興趣的、能切實為青少年服務的形式,吸引青少年,凝聚青少年。當我們的網路成為了求知探討平台、交流娛樂平台、就業創業平台、組織動員平台、維護合法權益和扶貧幫困平台、組織建設與管理平台,就會成為青少年的網路生活的一部分,就能在他們的心目中有一定的地位,我們就能利用網路對他們進行宣傳教育和引導,宣傳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傳播先進文化、倡導科學精神,弘揚社會正氣,擴大主流輿論,開辟宣傳教育的新陣地。

四、發揮組織動員平台作用

發號召、開會議、搞活動、布任務是共青團組織動員青年的傳統法寶,盡管曾經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時代在發

展,青年在發展,這些組織動員方式已經顯得比較陳舊落後。而網路為我們提供了一種高效快捷、覆蓋面廣、成本低、特質強、不受時間空間限制,且為青年樂於接受的動員方式。通過網路組織動員已經在青年組織和社團中廣泛應用。當我們的網路具有較為廣泛的影響時,我們通過網路進行動員號召和組織,將是一種成本低、效率高、影響大的理想方式。我們可以通過網路發布通知,通過郵箱、qq群等現代化的方式實現動員組織的目的。

五、完善就業創業服務平台

就業創業是民生之本,關乎青年的生存與生活,也是共青團服務青年的重中之重。青少年的成長歸宿是社會,然而面對當今嚴峻的就業形勢,怎樣為青年解決就業的迫切需求是我們面臨的緊迫任務。網路可以成為我們促進青年就業,推動青年創業的重要突破口。第一、網路等新媒體內容可以有效地對青少年進行就業、創業心理輔導,使青少年對自己有準確的社會定位,並保持健康的就業心態。第二、網路等新媒體的應用對有效的就業、創業信息及時收集與更新,搭建好用人單位與青少年擇業者相互選擇的平台。基層團組織可以利用網路整合社會資源,暢通信息渠道,通過網路收集和發布人才、就業、創業、投資信息,開展各種形式的網路就業創業活動與服務,為地區青年提供就業信息,為地方企業提供招聘人才的渠道,同時為青年搭建平台,為青年創業搭橋牽線尋找支持,推動青年創業。

3、如何加強意識形態主動引導和風險防控制度

加強意識形態建設,要緊握領導權。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黨組書記是第一責任人,必須要有明確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必須加強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引導和管理,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當好「火車頭」,一方面要明白打鐵還需自身硬的道理,加強自身學習,站穩政治立場,及時深入掌握宣傳思想動態;一方面要帶好宣傳班子,強化工作責任制,在鑄牢傳統陣地的同時,積極拓展網路、新媒體等新興陣地,不斷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

加強意識形態建設,要掌握主動權。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光說不練是假把式。意識形態工作絕不能僅停留開會發文,而在於踏踏實實的做,勤勤懇懇的練。在當前全球化、市場化、網路化等的沖擊下,在各種思想文化復雜交織的背景下,各級黨委必須帶頭主動出擊、因時而動、順勢而為。要把對思想宣傳的重視度、把握度切實反映在實際的宣傳工作中,要把對社會輿論的主動性、敏感性落實在擴大正確聲音、批評錯誤觀點中。

加強意識形態建設,要把握引導權。意識形態建設既是陣地戰也是持久戰。如何落實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如何協調聯動、密切配合、持續發力,都需要把握好意識形態工作的引導權。要通過黨委主動引導,促使相關部門當好自身在意識形態工作中的角色;要通過黨委的善於引導,形成宣傳部門挑主擔、有關部門齊參與的意識形態宣傳大格局。

4、如何應對西方在意識形態領域對中國的滲透

長期以來,西方敵對勢力從未停止對中國的意識形態滲透戰略,特別是進入信息全球化時代以來,西方更加註重利用新媒體帶來的傳播便利,抓住中國「戰略機遇期」和「矛盾凸顯期」重疊的歷史條件,加大對中國意識形態的滲透力度。當前,在新的輿論環境下,中國的意識形態安全面臨嚴峻挑戰,需高度警惕,有效應對。
新輿論環境下的意識形態安全挑戰

新媒體空間可以說已成為現階段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主戰場。目前敵對勢力通過直接發聲或培植代理人發聲的方式,在網路上傳播大量威脅中國意識形態安全的內容,特別應引起關注的在以下四方面。
1侵蝕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動搖社會主義根本制度

中國總體意識形態的核心是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和社會主義制度。敵對勢力藉助網路工具把顛覆中國的總體意識形態作為靶心,輻射各個社會領域。
在內容上,主要是大肆傳播和擴散非馬克思主義和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思潮,擠壓、替代、混亂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動搖社會主義根基。
在方式上,主要是藉助新媒體傳播的特性,增強這些錯誤理論和思潮的欺騙性、隱蔽性。這些方式藉助網路,具有較強的滲透性和蠱惑性,更易於使部分民眾產生對西方制度的崇拜和對馬克思主義的懷疑。
2否定共產黨的執政合法性,瓦解人民對黨的政治認同

敵對勢力通過網路對中國進行意識形態滲透的一個重要指向,就是千方百計地否定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合法性,從上破壞共產黨的權威,從下瓦解公眾對共產黨的認同,主要表現為以下三方面:
其一是宣揚所謂「普世價值」。
其二是醜化中國共產黨形象。
其三是挑起民眾對中國共產黨的不信任。
3污衊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弱化軍人對黨的忠誠度

作為社會主義制度的堅強柱石,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直是西方敵對勢力意識形態滲透的重點所在。長期以來,敵對勢力一直把從根本上削弱中國共產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作為對解放軍意識形態滲透的核心內容。
關於「軍隊非黨化」,敵對勢力在認識層面攪亂政黨與國家、政黨與軍隊的關系,刻意把軍隊的政治屬性與國家屬性對立起來,以軍隊的國家屬性否定軍隊的政治屬性。
關於「軍隊非政治化」,敵對勢力掩蓋軍隊的政治屬性,宣稱軍隊是用來對外維護國家利益的,不應該介入本國政治,在政治上應當保持中立,不應該支持某一黨派的政治主張。
關於「軍隊國家化」,一些境內外敵對勢力在網路上長期進行黨和國家關系的所謂「討論」,尤其是在中國的重大節日慶典,民眾愛國熱情高漲時,更是以網路評論的方式集中散布誤導輿論。
4顛覆中國傳統優良價值觀,製造思想混亂和價值扭曲

這主要體現在用歷史虛無主義的手法,製造思想混亂。當下部分網路內容大多偽造史料,污衊正統,用歷史虛無主義的手法顛覆人們正確的價值認知,進而製造思想混亂,其背後大多有境內外敵對勢力支持的影子。
另外一個重要體現是宣揚擴散西方消極文化,製造價值扭曲。西方不健康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藉助網路的開放性大量湧入,這些污七八糟的內容易使青年群體的價值觀出現異化和扭曲。
新輿論環境下維護意識形態安全的戰略運籌

面對新輿論環境下的意識形態安全挑戰,必須從戰略和全局高度加以謀劃運籌,特別是要在以網路為主的新媒體陣地上把正面宣揚社會主義主體意識形態與對錯誤思想開展輿論斗爭相結合,堅決維護中國意識形態安全。
面對挑戰,應當超越「進攻」與「防禦」的二元對立模式,而是謀求「進攻」與「防禦」的相互滲透,要如同散文,做到形(手段策略)散而神(中心目標)聚。具體而言,主要涉及以下四方面:
首先,要有戰略重點意識。維護意識形態安全,在「管」和「堵」的層面,當以網路為主,在「疏」和「引」的層面,應當做到網路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兼顧。
其次,要實現戰略分支之間的高度契合。在實施過程中,應當在審慎研究各個戰略分支與多個戰略層次的基礎上做出綜合性的協調一致的安排,保證各個層次和縱橫向之間的相對和諧。
再次,要堅持目標牽引。中國意識形態安全戰略目標要體現層次性和長遠性。
最後,要保持戰略的動態穩定。意識形態工作必須在宏觀上保持目標的穩定性,同時應避免僵化,要適時、適機保證具體策略、技術的靈活性。
新輿論環境下維護意識形態安全的三點策略

1培養強大的意見領袖隊伍

在新輿論環境下,意見領袖對於公眾意識的形成發揮有重要的引領作用。中國同樣可以對美國的一些策略加以借鑒,依託一些政治信仰堅定的專家學者、網路達人等,打造和建設一支專門為維護中國意識形態和輿論安全的「鐵嘴」和「鐵筆桿」隊伍,在新媒體和傳統媒體中,在國內媒體和境外媒體中宣傳中國主體意識形態,反擊和揭露各種危害中國意識形態安全的信息,發揮輿論引導作用。
2打造「總體宣傳」的傳播結構

在新的輿論環境下維護意識形態安全,要特別注重對不同媒體形態予以變化多端的組合應用,形成「生旦凈末丑齊上場」的局面。同時,這種「齊上場」又並非簡單的信息結構同質化,而是要形式各異,卻異曲同工,搭建類似於「鳥巢」式立體交叉、犬牙相錯的牢固傳播系統。
3依法加強負面信息的管理整治

要建立和完善各種機制,對那些在媒體上特別是在網路媒體上製造、散布、傳播危害中國意識形態安全的行為要依法堅決予以打擊整治,絕不姑息。
首先,要建立輿情監控機制。
其次,是要建立輿情預警機制。
最後,要建立管控和問責機制。

5、如何做好意識形態領域的輿論引導

如何做好意識形態領域的輿論引導
網路輿情事件發生的偶然性大、隨機性強,必須建立高效敏捷的輿論引導應急機制,努力掌握主動權和主導權。

一是建立快速高效的應急宣傳機制。防止「重應急處置,輕新聞宣傳」的傾向,做到突發事件新聞宣傳工作有人過問、有人負責、有人落實。要就突發事件新聞報道組織協調、媒體引導、新聞發布、現場采訪管理等制定應急處置預案,制定新聞處置對策和程序。
二是建立快速高效的信息溝通機制。單位搭建多瑞科輿情數據分析站輿情預警系統,強化信息報告,責任地區和部門要按照「第一時間原則」立即報告,不捂不蓋,更不隱瞞真相,並在應急處置過程中,待續不間斷地報告有關情況;強化信息溝通,事發地區和部門要及時與應急新聞處置領導小組進行溝通,會商評估事件的性質、情節與影響,制定妥善周全的新聞應對方案,新聞處置部門要主動靠前、聯手聯動,新聞發言人要第一時間進人現場,介入事件處理的全過程。
三是建立快速高效的媒體應對機制。要根據事件性質,設立應急新聞中心,主動接受問詢,積極為記者提供采訪、發稿等便利,做好服務保障:隨時發布權威信息,提供新聞通稿,既滿足媒體需要又使信息發布更加有序。
四是及時准確發布信息。對於突發公共事件,發布比不發布好、早發布比晚發布好、主動發布比被動發布好。在發布時段上,起始階段要正視事實,及時發布;延續階段要全面關注,有效分析;結束階段要反思得失,發布結果。在發布技巧上,要堅持「速報事實、慎報原因」的原則,講究發布藝術,妥善處理敏感話題。在發布形式上,要靈活運用新聞發布會、背景吹風會等多種方式,及時主動發布信息,最大限度傳遞正面聲音。
五是注重輿論引導藝術。依靠多瑞科輿情監測軟體監控輿情動態准確決策,要發揮第一時間發布權威信息的優勢,按照「統一口徑,報道適度、不炒作、不渲染」的原則,積極主動「擺事實,講道理」,將群眾情緒向理性、平和、客觀的方向引導,推動事態向有利於妥善處置的方向轉化。要尊重社會公眾的知情權,注重從公眾的角度提供權威、可靠的新聞信息,提高公眾對各種信息的鑒別判斷能力。要把握好報道的度,根據突發公共事件在不同發展階段的具體表現,審時度勢、因勢利導。
六是善用善待新聞媒體。新聞發言人要走上前台,及時表明立場態度、處置意見和工作進展,及時回應媒體和公眾的質疑;_要善於面對媒體,以理性、平和的心態善待媒體,多與媒體交流溝通,將權威、客觀的消息有力有效地傳遞出去;要實事求是,不說套話、空話,以誠實的態度贏得媒體信任,合力促使輿論平息。

6、如何加強輿論宣傳引導維護意識形態安全

國家要進行政策上的引導
輿論相關行業遵守行規
從業者遵守道德規范

7、如何發揮新媒體作用做好宣傳思想工作

1、從上到下樹立「必用、敢用、善用」理念。利用新媒體開展宣傳思想工作,需要開放包容的心態,要清醒地意識到新媒體時代社會化傳播模式變化,新的傳播格局給傳統的宣傳思想工作格局帶來沖擊。從領導幹部到普通黨員幹部,都該放下身段,以「必用」的信念、「敢用」的勇氣、「善用」的智慧來應對新媒體的挑戰。在人人都是「自媒體」發聲的時代,要鼓勵、支持、引導宣傳思想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由「被動應對」向「主動出擊」轉變,在眾聲喧嘩中發出更有分量的聲音。
2、大膽啟用年輕幹部,用新人管新媒體。我國網民總數中,10—39歲的青少年佔80%以上。據推算,未來3—5年,我國新媒體應用人才缺口60—80萬。要結合宣傳思想工作的實際要求和新媒體特質,大膽啟用一批政治素質過硬、綜合素質高、網路技術全面的年輕幹部,投入到新媒體應用工作中,挖掘、培養具備良好素養的宣傳幹部,提升宣傳思想工作的影響力。對年輕幹部,要給舞台、給資源、給政策、給激勵,打通職業上升通道,凝聚一批年輕化的宣傳思想工作者,使宣傳思想工作不斷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
3、遵循新媒體規律。新媒體已經形成一種不同於傳統媒體的話語力量,利用新媒體開展宣傳思想工作,必須遵循新媒體的語言規律和運作規律,主動加強內容策劃,轉變話語體系,培養新的文風和作風。要更用心地踐行「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三貼近」原則,豐富話語內涵和表達形式,提升綜合傳播能力。要更及時地在新的語境下與網民受眾良性互動,在重大問題面前不失語、不迴避,在主題活動中重參與、重互動,用正能量占據網路空間。
4、構建社會化合作平台,打造「網上統一戰線」。新媒體在大眾傳播領域的滲透率不斷提高。利用新媒體開展宣傳思想工作,要實現跨媒體合作,發揮不同平台的不同作用,在內容、渠道、受眾、效果上實現互補,實現核心價值傳播效益最大化。宣傳思想部門要尊重市場規律,主動建立體制內外各類新媒體資源的對話和交流機制,構建社會化合作大平台。同時,注重挖掘、培養、聯合網路世界中的達人,建立線下定期聯絡機制,通過聯誼會等形式壯大網路隊伍,在重大時政任務、重點輿情引導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不斷豐富宣傳思想工作的力量源泉。
與此同時,提高針對性是宣傳工作應對多元價值觀的基本方法和要求。宣傳思想工作的對象在年齡、文化程度、性格、職位、環境等很多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別,不能採用「一刀切」的方式。要針對每個人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區分層次性,使宣傳思想工作有序推進。分層思想是針對性工作的延伸。倡導互動性,讓宣傳思想工作在融合中滲透。每項政策的出台都要認真充分聽取職工意見,讓職工樂於接受,進而轉化為職工的自覺行動。核心是通過現場宣傳和黨建活動等載體,暢通信息渠道。加強形勢教育、主題教育,增強時效性,防止紙上談兵、流於形式。在宣傳的方法和時機上必須重視時效性,用身邊的事教育身邊的人,並結合日常的教育,做好形勢教育和主題教育的結合。從培育文化的角度,做好宣傳思想工作。總之,要注重對形勢和幹部隊伍思想的調查和把握,從以人為本的角度,最大限度發揮現代技術優勢,合理利用各種載體,突出與時俱進的理念和方法,全方位提高宣傳思想工作的創新性。

與對新媒體意識形態的引導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