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打造一個優秀校園新媒體平台?
打造一個優秀校園新媒體平台:先建立校園媒體的體制、其次是確定校園媒體的定位、最後考慮全媒體的傳播發展對校園媒體團隊建設帶來的影響等。
2、如何打造一個優秀的校園新媒體平台
為你奉上,請參考!
新媒體時代下校園媒體的團隊建設摘 要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需要社會的各個方面協調、全面、平穩、可持續發展。高校是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科技創新的發源地,是培育人才的搖籃,在國家與社會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當今時代加強高校校園媒體建設,整合資源優勢,提高服務水平,打造校園媒介品牌,更好地為師生服務,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高校努力,具有時代賦予的特殊意義。
傳統的高校校園媒體主要有校園報刊、雜志,校園廣播和校園電視,其中以校園報刊雜志的種類和數量最多,既有學校黨委機關報,又有職能部門和各學院舉辦的報刊雜志,還有大量大學生自己創辦的報紙。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不斷強大,絕大部分高校都辦起了新聞網,成為加強高校宣傳思想的又一重要陣地。實踐證明,校園媒體作為校園特有的輿論宣傳工具,在大學生生活、思想教育以及學校校園文化等方面中發揮著相當重要的作用。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如今的高校亦是遠非昔日簡單、純凈的「象牙塔」了。在構建高校和諧校園的時代背景下,校園媒體的團隊建設成為我們所面臨的新課題之一。
關鍵字:校園媒體;運行機制;全媒體;團隊建設
一、校園媒體的體制
校園媒體中存在著一批有著屬於自己的新聞理想的年輕人,而正是這批年輕人憑借著自己的力量在校園媒體這個特殊的陣地實踐著自己的新聞理想,他們需要建立成為這樣一支團隊,一支擁有與社會媒體相差不多的、可以高效有條不紊運轉的團隊,而這樣一支團隊需要的是相對健全的體制和管理模式,以及校園媒體所特需的培養機制。
1、校園媒體的定位
首先應該給校園媒體一個定位。大學校園里存在各種各樣的社團,大體一類為「民間社團」(學生自發成立、自我管理、自行運作的社團),如各種文學社;另外一類為「官方社團」(在相關校方機構,實際中多為校團委直接領導的學生組織),如接受校方的直接監督和指導的學生會。有別於內部層次明晰、權責分明的「官方社團」,「民間社團」由於其成員多是因為共同的興趣愛好而走到一起來,同時工作范圍的局限和活動數量的相對稀少決定了他們內部組織的鬆散,進而又導致了工作相對效率的低下。
目前,大多數高校的報紙、廣播、電視、網路分屬於不同部門管理。媒體之間相對獨立,報紙、廣播、電視、新聞網,都有各自獨立的一套班子,都要建立自己的通訊員隊伍,分別采寫各自的稿件。除校報在出版質量和周期等方面管理相對規范以外,其它幾種媒體管理鬆散。新聞資源沒有整合,媒體之間缺少互通,出版(播出)時間也沒有協調一致。因此新聞簡單、重復、撞車現象時有發生,造成了校園媒體人力、物力資源的極大浪費。
基於以上定位思考,不難發現,實際上校園媒體在校園中這個具體而微的小社會中所處的地位是非常微妙的。她不僅要作為傳達學校官方意見及態度的主要「喉舌」,同時又要以一個媒體人的姿態來面對現實生活中所發生的種種不理想事件。如何能巧妙地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成為其能否生存下去以及以什麼樣的狀態生存下去的關鍵因素。2、從社會媒體看向校園媒體
許多人都熟悉「從一粒沙看見世界,在一朵野花里看見天堂」這句詩。它出自英國詩人兼當時最勇猛的社會批評家布萊克的長詩《天真之兆》的起首句。在這首詩里,它的結尾句也同樣擲地有聲:
我們被引導 去相信謊言
當我們看卻不經過雙眼;
它在黑暗裡生也在黑暗裡亡
當靈魂在光照里卻欲沉睡。
在這里,「我們被引導 去相信謊言」最可以用來當作今天媒體批判的指針。我們通常都習慣的相信媒體是公正、客觀的在呈現試試。這種媒體的客觀性當然不能完全否認,但在許多事情上,媒體也確實在政治操縱下,扮演、偏見和歧視擴大再生產。新聞記者進入這個體系,除非他們向那種意識形態壓力屈服,內化成自己的價值,否則即無法生存。那些不屈服的,即會被掃地出門。其實這樣的現象不僅僅存在與社會媒體,在校園媒體中亦是存在的,最簡單的例子就是一篇有政治敏感度的文章如果拿捏不好,就會被和諧掉;一個得不到學校支持的邊緣性校園媒體同時會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而解散或重組到其他媒體中。媒體資源缺乏有效的整合。很大程度上,現在有不少校園媒體與學校上級交流的很頻繁,而忽視了我們絕大多數校園媒體是為同學們服務的,其實我們應當加強與同學們的交流,建立及時反饋機制,積極的與校內媒體溝通交流,還應通過校媒這個平台多與全國各大高校交流,建立一種校園媒體的聯合與信息共享。有人形容校園媒體是帶著枷鎖在舞蹈,而比較積極的新聞人的看法是,至少我們還可以舞蹈,因此,尋找對策,突出重圍就成了這些舞蹈者們不斷思考的話題。不管在校園媒體受到種種限制的前提下這些舞蹈者們能不能成功突圍,這些思考都顯得彌足珍貴。3、社會媒體帶來的反思
《南方周末》曾經做個這樣一個新年的特別策劃,展開想像的翅膀,2020年的中國會怎樣,2020年的世界會怎樣?其中就包含著校園媒體的發展。
批評和贊美分列正義天平的兩端,任何一端都不能有所偏倚。
長期以來,大學校園新聞媒體的天平一直處於失衡狀態,浮誇的贊美泛濫成災,而真正關乎痛癢的媒體聲音卻少之又少。這種失衡狀態,所有人都有目共睹。人的內心深處都有被恭維的原始渴望,「體制」也希望自己被歌頌和贊美。體制終究是人創造的,對體制的贊美終究是對人的贊美。可是,人性有弱點。當一個人長期被贊美的聲音所包圍,他會無可避免地陷入麻木,甚至上癮的狀態,他只能聽得進贊美的聲音,這樣他才會身心舒適,無憂無愁。「體制」同樣有弱點,世界上沒有那一種體制是完美無瑕的。當體制里的人們都被贊美的聲音催眠而進入麻木、上癮的狀態,體制也就無可避免地自我陶醉,昏昏欲睡了。「人」為什麼會得到贊美?因為「人」掌握著令人敬畏的公權力,「人」掌握著支配資源的權利,「人」也掌握著絕對的話語權。體制為什麼會受到贊美,因為體制內每一個層級的人們都在一定范圍內掌握著支配資源的權利和話語權,別人不敢不贊美體制。掌握著公權力的人是不願意聽到「不和諧」的聲音,縱使這些不和諧的聲音是出於善意,就像那個沒穿衣服的皇帝只願意別人贊美他的衣服漂亮一樣。拒絕批評的本質是不願意被監督,「體制」很自信,它覺得自己可以「馬不揚鞭自奮蹄」,可以不斷地自我完善,日臻完美,它卻不知道一個常識:世界上所有的體制都不具備這種能力。如若有一天,天平瞬間恢復平衡狀態。稚嫩的聲音告訴「體制」,若不能批評你,那麼所有的贊美都不是發自內心的,而那些贊美的聲音是會迷惑你的思想。每所大學都有自己的校園媒體,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校刊和校報,校刊和校報的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宣傳」、就是歌功頌德,還有就是拿來墊桌腳。那麼十年後的大學校內紙媒還是這樣的嗎?那上面會出現批評學校職能部門不合理做法的稿件嗎?會允許「同性戀」學生的照片出現嗎?會允許刊發社評嗎?二、全媒體的傳播發展對校園媒體團隊建設帶來的影響
1、關於「全媒體」
(1)「全媒體」的概念
雖然全媒體的概念並沒有在學界被正式提出,但近一年來,「全媒體」的說法開始風靡新聞、出版界,它來自於傳媒界的應用層面。媒體形式的不斷出現和變化,媒體內容、渠道、功能層面的融合,使得人們在使用媒體的概念時需要意義涵蓋更廣闊的詞語,至此,「全媒體」的概念開始廣泛適用。
(2)對全媒體的理解
根據「全」的兩個含義,全媒體有以下的兩種理解:
①完備、全面,指盡可能多的單一形式媒介載體的綜合體,是包括眾多媒體形式的「個體」概念。②整個,是一個集體概念,是隨著信息技術和通訊技術的發展、應用和普及從以前的「跨媒體」逐步衍生而成的,體現了不同形式和功能的媒體互相融合、互動的趨勢。我們可以把「全媒體」理解為:綜合運用各種表現形式,如文、圖、聲、光、電,來全方位、立體的展示傳播內容,同時通過文字、聲像、網路、通信等傳播手段來傳輸的一種新的傳播形態。
(3)全媒體的價值特點
①全媒體是載體形式、內容形式以及技術平台的集大成者。從傳播載體工具上分可分為:報紙、雜志、廣播、電視、音像、電影、出版、網路、電信、衛星通訊等等;從傳播內容形式上涵蓋了試、聽、形象、觸覺等人們接受信息的全部感官;從所依重的各類技術支持平台來看,除了傳統的紙質、聲像外,基於互聯網路和電訊的WAP、GSM、CDMA、GPRS、3G、4G及流媒體技術等等。②全媒體包容個體的特性。它並不排斥任何一種單一表現形式的媒體,它視單一形式的媒體為「全媒體」中「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在整合運用全媒體的同時仍然很看重各種單一媒體的核心價值特性和優勢。③全媒體的「全」體現在對受眾的全面覆蓋,它的傳播面廣泛,互相整合填充人們行為的各個注意力空間。④「全媒體」的大而全,在以受眾需求導向下表現為超細分服務。針對受眾的不同需求類型,選擇最適合的媒體形式和渠道,實現最佳效果。舉例來說,對同一條信息,通過「全媒體」平台可以有各種紛繁的表現形式,但同時也根據不同個體受眾的個性化需求以及信息表現的側重點來對採用的媒體形式進行取捨和調整。2、校園媒體的存在形式
高校校園媒體主要包括校報、校園廣播、有線電視和校園新聞網等形式。其中校報和校園廣播是校園媒體的傳統形式,有線電視和校同新聞網是隨著校園有線電視和互聯網的發展而出現的新型校園媒體形式。
(1)校報
校報是高校黨委的機關報,也是校園媒體中的主要形式。校報主要以文字和圖片為載體,便於反復閱讀和做深度報道,言論、述評也是校報發揮作用的有效體裁。各地高校校報成立了校報協會等機構,定期組織業務研討、培訓、評獎等活動,因而校報成為校同媒體中管理最為規范、新聞效果最佳、發展最為成熟的一種媒體。
(2)校園廣播
校園廣播是校園媒體中最早出現的一種形式,也是校園新聞傳播的主體。校園廣播具有短、平、快的優勢,能夠達到有聲廣播和時效性的較好結合。校園廣播是較為鬆散的一種校園媒體形式,每天安排早、中、晚三次,一般在早鍛煉和校園文體活動較為集中的時段播出。
(3)有線電視
它在校園媒體中的出現,使校園新聞的視覺沖擊力和現場感大為增強,成為廣受師生歡迎的一種校園媒體形式。多數高校的有線電視每周播出一至兩次。有線電視的觀眾也由最初以教職工為主擴展到全體師生員工。由於各高校對有線電視媒體的重視程度不同,管理體制各異,因此有線電視播出的時間、內容、形式隨意性較大,電視媒體的長處和優勢還遠遠沒有發揮出來。
(4)校同新聞網
校園新聞網是隨著高校校園網路的建立和運行而出現的一種新的校園媒體形式。校園新聞網具有隨時更新、滾動播出、信息豐富、圖文並茂、迅速快捷等特點,由於在一定程度上結合了校園其它媒體的時效性、直觀形象性以及不受時空限制等優勢。一經出現就受到校內受眾群的歡迎和青睞。校園新聞網使校園媒體的受眾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其新聞傳播觸角已經覆蓋了整個社會,因此也成為高等學校加強對外宣傳、擴大學校影響、提高學校聲譽最具潛力、最活躍的一種媒體形式。
3、校園中的「全媒體」
在全媒體迅速成為一股強流之時,高校校園媒體更是離不開這次變革。
作為校園媒體,在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手機等多種媒體形態爭奇斗艷的今天,預示著資源整合與媒體交融的全媒體時代儼然已經到來。在社會媒體實踐先行的經驗借鑒下,校內媒體則更應利用這一契機謀求新的發展途徑、突出重圍。據悉,在今年上半年南京理工大學全媒體聯盟成為各大高校媒體中「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中國大學第一家全媒體機構誕生。 南京理工大學全媒體聯盟主管單位是南京理工大學黨委宣傳部,由校黨委宣傳部網路主管擔任指導老師,由南京理工大學鍾聲網、南京理工大學校報記者團、南京理工大學先風電視和南京理工大學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會以聯盟形式組成。采訪到揚州大學《揚大青年》主編包雨朦同學,她表示「揚大也在進行媒體整合,漸漸適應全媒體的傳播發展,但是目前因為時間短,機制上還是有些不成熟的地方,他們將不斷改進實現更好的發展」。
現在有很多學校都在嘗試向全媒體傳播去發展,大部分整合部門因為時間短、自身不成熟,再加上各個媒體成立時間已久,早已形成了自己內部的一套完整的體制,很難打破。那麼如果我們要將全媒體的發展在校內媒體中進行到底的話,就應打破原來的運行機制,將各類媒體整合在一起,並且將其進行有機的聯系,讓各個媒體在工作上形成一種流程上的完美銜接,自然而然的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各個媒體之間也就有了必然的交流、接觸和合作了。各成員社團以項目導向型模式進行合作運行,既具有高度的統一性,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
3、新媒體和erp需要學的課程是些什麼?
只談談ERP,你需要具備哪些能力吧。並附上陳啟申老師的資料供你參考。
每一個想要轉入ERP行業的學習者都和我一樣想盡快的掌握ERP軟體的學習方法。究其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掌握了ERP軟體之後可以將它實實在在的轉換為生產力。再通俗一點來講如果掌握了ERP軟體的實施技術就能換得更多的財富。其財富的獲得程度要高於社會的平均水平。但是,在實踐中看來要想跨入ERP顧問的行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我們仔細的思考就會發現如下的一些原因。一是由於ERP的高端定位,其培訓課程非常昂貴,普通愛好者承受不起;二是ERP資料大都是英文資料,中文資料太少而且沒有系統性和組織性,其中能夠適合初學者,引領初學者從入門的系統性的中文資料幾乎沒有。這兩大問題造成初學者在ERP入門學習過程中往往不得要領,甚至放棄學習。
ERP顧問這個職業作為備受人尊敬的職業之一本身就帶有很多的神秘色彩,再加之在中國的環境下,如何成為一個優秀的財務顧問的相關經驗還沒有一個系統的總結。在另一方面隨著ERP系統在中國的逐步深入應用,越來越多的企事業單位也增加了相關的崗位需求。在這種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人想跨入這個行業。但是ERP顧問的高門檻、高要求卻將他們置之於門外。那麼如何跨過這個門檻,如何能夠成為合適的ERP顧問也是我們大家關心的問題。我想這本書能夠給你啟示。
ERP顧問應具有哪些能力
通過對眾多項目的總結我們得出一個普遍的結論,做為ERP顧問要具有以下一些最基本的要求:首先,做為ERP顧問要有很深的合理解釋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活動所採用的相關理論功底,這些包括了管理理論、業務理論等等。其次,ERP顧問角色的定位應該定位於一個組織者而不是參與者。例如在項目的初期ERP顧問顧問應該更像一個「醫生」能夠對企業管理存在關鍵問題做出診斷並提出解決辦法。同時ERP顧問應該對自己的軟體功能非常熟悉,這樣才能提出基於軟體功能的解決方案。其次,ERP顧問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要做好「導師」的角色。最後,ERP顧問應該有很高的素養,要有一顆平常心。
除此之外,我認為作為ERP顧問還需要有良好的溝通能力、表達能力、結構化思維能力、整合能力、營銷能力等。
溝通能力:作為ERP顧問要讓項目經理,關鍵用戶組長知道你所在模塊的工作進展情況,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正在解決的問題,尚未解決的問題等,尤其是需要項目組解決的問題是什麼,包括自己的傾向性意見或解決方案如何等;讓內部顧問,IT顧問及關鍵用戶,知道他們的職責是什麼,如何做好相應的工作,在開展工作過程中需要掌握的原則是什麼,尤其是要講清楚誰來做?如何做?什麼時候完成?上交給誰?誰來審校工作的質量等;關聯模塊的工作其實是項目的難點,也是項目的關鍵點.各模塊的集成性,導致模塊之間串聯的事情很多,誰來牽頭,誰來召集等有時也很難分清哪個模塊來負責.不可否認,外部顧問的資歷,水平以及責任心還是各異的;如何做好團隊建設,提升顧問之間的凝聚力,加強責任心等等,應是項目管理中核心內容之一.作為ERP顧問如何有效解決模塊間的問題呢,將問題寫清楚,解決的方案提出來,然後告知相關模塊,必要時知曉項目經理.通常是有效的「溝通方法「.
溝通其實很容易,也是相當難.溝通可體現外部顧問的綜合能力,善於溝通,會提升自己在模塊內的威信,甲方會信賴顧問,這樣將對工作的開展帶來極大的便利.
表達能力:作為ERP顧問不論我們針對客戶的問題提出了多麼富有見解的解決方案,除非我們堅信客戶利益至上和客戶參與項目實施的重要性,否則我們不可能對客戶施加預期的影響。所以,我們的交流方式應包括同客戶及其團隊內部才能發揮作用。我們進行的交流實踐決定了我們搜尋和共享信息、交換看法並協同工作以提出優秀的針對客戶的解決方案的有效性。因此,交流不可避免地同客戶問題解決的過程聯系在一起。那麼如何才能提高表達能力呢?我認為多積累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多看書,多和你覺得說話有水平的人談話,多和人交流,關鍵還是要多分析這些東西怎麼為你所用,如何正確的表達你的感覺和意思。另外可以練習自己描述自己的心境或是別人的,自言自語是一種方便的練習方法哦,練習的時候要力求表達到位,可以回味回味,換位思考一下描述的是不是讓自己覺得對。
結構化思維能力: ERP顧問應該具有結構化思維能力,它能幫助ERP顧問「以假設為導向,以事實為依據,進行結構化論證。」快速形成假設、分析問題並給出解決方案。此外,作為ERP顧問來說,必須能夠根據管理學上的「28原則」,把握住問題的三個關鍵點從而才能將問題真正解決。
整合能力:客戶的需求往往都是離散的點,作為ERP顧問就應該能夠把這些零散的點整理起來形成一個系統性的需求清單。同時,作為ERP顧問而已不可能對每個行業或某個知識點都熟悉,所以這個時候就需要ERP顧問非常強的學習整合能力。能夠通過工具找到自己需要的資料、去粗取精,充分利用資料解決現有問題。
如何獲得成為ERP顧問能力
中國ERP實施顧問,沒有相應模塊實際業務工作背景的應占絕大多數。如SD實施顧問,沒有實際銷售經驗;PP實施顧問,沒有實際生產經驗;FI/CO實施顧問,沒有財務管理經驗等等。如何做實施顧問呢?在於一套實施管理模式。會按模板編制計劃,會配置後台,會操作前台,會編開發說明書等,按著這些既定的模式牽著用戶走,基本上成了ERP實施顧問的固定招式。而我認為,ERP實施顧問,應該是有著一定實際模塊業務經驗的背景,可以從內部顧問轉行,或從管理者轉行,或從事ERP多年以後,對實際業務潛心研究的並予理解。不僅對ERP的功能熟悉,更關鍵對業務的「核心要素」理解深刻,同時具備項目能力和技術能力。當然,ERP顧問能力並不是一天兩天就能練成的,所以我們仍然要通過一些途徑來增加自己的能力。
1、多讀多思考:
平時要多讀,多關注熱點。可以是報紙、雜志、或者是專業書籍。平時要注意知識的積累和沉澱,這樣才能形成一個知識面和知識網。一個真正的ERP顧問應該是善於利用現有的資料,而不是再去走別人走過的路。只有這樣當遇到問題的時候才能很快需找出解決的辦法。但但是讀書有的時候並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我們還需要對書中的內容多做理解,讀書比較就是一個非常不錯的辦法。我們應該換位思考一下,當時作者是怎麼考慮,作者為什麼這么考慮,有沒有別的辦法可以解決問題;當我們能把最根本的問題歸納為3點,那麼才是深度思考。
2、掌握方法論和工具
掌握好方法論會讓你事半功倍,因為方法論是前人對現有業務的總結。同時,相關的應用工具需要進一步的學習,他會讓你的效率大幅度提高。
3、多做練習
再多的理論都需要實踐來檢驗,要獲得上面我們所說的能力,如果沒有實戰的經驗那就只能是」紙上談兵」,多做練習是很好的途徑之一。在這里我們要歸納一下如何去練?首先我們需要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按照既定的目標去實踐。定期去做檢查,然後修訂目標進而循環。
4、交流思想
「假如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我們交換每個人還只有一個蘋果。假如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我們交換我們就每個人都有了兩種思想」。如果你想提高,那麼就應該和一些成功人士多做交流。當然,不僅僅是ERP顧問,一切的成功人士都是你學習的目標。
如對你有幫助,請採納,謝謝。
4、新媒體公關是做什麼的
公關營銷這件事也是個手藝活,有趣的地方在於,每一次的出擊都在創造一件新產品。傳播的好,說明這件產品成功了,傳播的不好,說明產品失敗。和那些一開始就擁有大量風投資金的創業產品失敗幾率很大,而幾個人用大腦雕琢出來的產品更獲用戶青睞一樣,傳播的成功與否只和智商有關。上帝給了每個人一個大腦,如果用它來思考做公關時如何花錢,不如仔細想想如下問題:
第一,受眾最想看什麼,就像滿足用戶需求那樣。譬如最近幾天李雙江的兒子輪奸案傳的很廣,這事背後不可能沒有公關力量的推動,但這種推動顯然迎合了受眾的需求:看大人物出醜。今天看到李雙江的妻子為其兒子求情,希望多些寬容,不用說,這是極為失敗的公關應對,只會放大公眾對李兒子的惡感。
第二,媒體現在缺什麼,找一片觀點的藍海。譬如年前獵豹瀏覽器被鐵道部約談案例,恰逢春運訂票高峰,媒體正缺消費鐵道部的素材,送上門的事件怎麼可能放過?
第三,競爭對手在干什麼。譬如京東宣布融資7億美金,是在得知阿里即將發生的資本運作之後作出的公關出擊。同樣的,搜狗收購搜搜也是在3B大戰間隙,爭奪媒體話語權的漂亮炒作。
第四,當前最熱門的社會話題是什麼。此前雷政富等重慶高官的艷照案,就是迎社會熱點而上的成功公關:樂見腐敗官員被曝光。從這一點上來,朱瑞峰是搞這一套的絕對高手。
第五,如何做觀點公測,如何讓觀點快速迭代。做公關和做產品一樣,做個規劃吃一年的日子早就過去了,甚至連一個月的規劃都不應該有。拋出觀點才能獲得反饋,獲得反饋才能調整方向。和做產品一樣,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式的公關,才是最接地氣的營銷。
第六,如何消費體量比你大的組織。這一點對中小型公司適用。
一款互聯網產品的死亡只在兩種情況下發生:一是產品經理犯了嚴重錯誤,二是產品環境發生突變。現在輿論環境的突變已經發生,很快就將見到大批抱定傳統思維的公關從業者失去原來的優勢。產品經理對產品的感覺決定了一款產品能走多遠,公關人員對環境的敏感也將決定公關這件事能做多久。新媒體時代的公關怎麼做?做公關就是做產品!
5、鳳凰網的團隊
鳳凰衛視常務執行副總裁、執行董事,鳳凰新媒體董事長
1980年,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新聞系;
1980年9月至1992年12月,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先後任記者、編輯、主任編輯;
1993年1月至1996年2月,在香港樂天發展有限公司工作,擔任副董事長職務;
1996年3月,起擔任香港鳳凰衛視有限公司常務副行政總裁、執行董事;
2005年11月,兼任鳳凰新媒體董事長職務。 鳳凰網CEO(首席執行官),執行董事,鳳凰衛視運營總裁(COO),
2014年2月17日被任命為鳳凰集團運營總裁,輔佐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行政總裁劉長樂的工作,同時兼任鳳凰網行政總裁。
從2005年11月接管鳳凰網,主導並成功完成了新管理團隊的組建、新公司戰略的制定、及公司業務運營的全面轉型;
1989年作為中國唯一代表,參加北極「冰上行」國際探險活動;
1996年獲美國杜克大學法學博士;美國紐約州執業律師;
1996年至2001年先後任職於華爾街美邦、美富律師事務所,代表百度、網通、阿里巴巴、網易、搜房網等企業參與企業私幕融資、並購及海外上市,涉及資金愈50億港幣;
2001年至今歷任鳳凰衛視總裁特別助理、事業發展總監及副總裁,負責上市公司對外投資、融資、投資者關系、法律事務、公關及財經類欄目建設,主導參與中國移動入股鳳凰衛視、鳳凰網的正式啟動、鳳凰與北京電台的同步廣播合資、及鳳凰戶外媒體等項目;
2002年至2007年任香港亞洲電視有限公司高級顧問,代表亞視與林百欣、中信及查懋聲集團歷經多年談判完成圍繞亞視控股股權 的4 次增持減持,涉及資金愈20億港幣。 鳳凰網總裁 ,一點資訊CEO 。
2014年7月10日晉升為鳳凰網公司總裁。
2006年6月加入鳳凰網任首席運營官COO, 並兼任首席財務官CFO直至2010年11月,共擔任首席運營官超過8年時間。 具有10多年領導小型科技上市公司、中美跨國無線通訊公司、及互聯網科技創業公司形成的豐富的企業戰略、組織、運營、行銷、財務等高層管理經驗;
1991年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自動控制專業;92年獲美國坦普大學計算機科學碩士;93-95就讀於沃頓商學院高級管理班;
1993年至1999年先後在美國Verizon電信公司、DLJ證券交易部、黎曼兄弟風險管理部、及摩根斯坦利任軟體工程師及互聯網高級顧問等職;作為最早的互聯網行業創業者之一,1995年在紐約創辦網路社區Global Villager Inc.並任CEO,2000年被Startec Global Communications Inc.收購;
1998年底參與開創了基於基本和趨勢綜合分析的Swing Trading股票投資方式;
2002年任光通電信COO兼美國分公司總裁;04-06任創業型上市公司Techedge Inc CFO;
1996年至2006年在美國中國商會、旅美中國金融協會、美中事務委員會等組織任常務理事;
2010年,被聘為北京大學新媒體營銷傳播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 鳳凰網CFO 2013年10月加入鳳凰網任首席財務官CFO。何曄女士擁有超過20年在上市公司、投資銀行和私募等領域的專業工作經驗, 行業覆蓋互聯網、TMT、製造業與零售業等。1993年獲多倫多大學商業金融學學士學位。1997年獲美國和香港的職業會計師資格。1993-1997年,分任安達信會計事務所審計部門和大華銀行(亞洲)投資部門的管理職位。1998年,聯合創辦Strategic Capital Group,一家電子商務私募公司。
2001-2007年,任美國上市公司勞倫斯國際有限公司(NASDAQ: JADE)高級副總裁,負責公司財務、投資者關系及並購事務。
2007-2011年,任香港上市公司A8電媒音樂控股有限公司(HKEx: 800)CFO。
2011-2013年,任滾石移動CFO。 鳳凰網高級副總裁
擁有近20年的媒體工作經驗,歷任北京晨報首席記者、新浪網財經頻道總監及微軟MSN中文網執行出版人兼總編緝,在傳統媒體及互聯網媒體均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及突出的成就; 199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
2002年-2005年任新浪網財經頻道總監,曾通過多個頻道的團隊及內容建設,獲得了用戶及流量的大幅提升,並提升了新浪網在整體媒體行業的影響力以及在高端客戶中的影響力;
2005年-2010年任微軟MSN中文網執行出版人兼總編輯,負責MSN中文網的整體運營及銷售配合,實現了用戶、流量、收入在MSN全球成長前列的目標,並獲得了品牌廣告客戶的信任;
2010年12月出任鳳凰網副總裁兼總編輯,負責互聯網內容運營管理工作;
2015年3月6日,晉升為鳳凰網高級副總裁。 鳳凰網高級副總裁
1999年加入當時中國最大的本土廣告公司-中信國安廣告集團;
2004年加盟WPP集團旗下的智威湯遜廣告(JWT),2010年升任智威湯遜北京總經理,2011年升任董事總經理,領導北京快速發展並成為一家在中國具有影響力和行業聲譽的廣告公司;
2011年年底加盟靈獅,擔任靈獅中國CEO,負責公司的整體運營和管理;
曾獲得過眾多營銷與傳播金獎,包括國際EFFIE(中國) 獎、亞洲廣告節、中國經典傳播大獎等,並獲選《銷售與管理雜志》2012年度新銳管理人物與中國經典傳播大獎2012年度十大傑出新銳人物等;
曾擔任國際EFFIE(中國)獎、中國廣告長城獎、中國傑出營銷獎、中國經典傳播獎、金手指獎、中國大學生廣告藝術節學院獎等獎項的終審評委以及CMI中國校園營銷研究院學術理事與多家企業營銷顧問;
跨行業品牌管理經驗,將國際化品牌體系充分應用於本地實踐,為客戶創造實效營銷案例,曾服務超過四十家國際國內知名品牌:Audi、Jeep、Lexus、淘寶網、中國聯通、國美、中國建設銀行、人人網、中糧集團、中糧悅活、伊利、西鐵城、MOTO、步步高、中國網球公開賽、立邦漆、Acer、北汽福田、金六福、JASONWOOD、泰康人壽、銀鷺、唐獅等。
2013年10月加入鳳凰網任副總裁,13年資深廣告人,10年國際公司工作和管理經驗;
2015年4月8日,晉升為鳳凰網高級副總裁。 鳳凰網副總裁
自1999至今作為公司主要領導成員之一,全面參與了鳳凰網獨立商業運營及鳳凰網的組建及運營。熟悉國內新媒體運營涉及的專項管理及工商、稅務、版權、勞動關系等項法律與政策。熟悉互聯網廣 告、無線增值、流媒體等各項業務的運營;
1992年獲協和醫科大學研究生院醫學碩士;
1995年至1999年樂天發展股份公司投資項目部負責公司投資及項目管理;
1999年至2005年任鳳凰網副總裁,全面參與鳳凰網獨立商業運營的公司結構設計及商業實施,並直接負責公司設立、資質申辦、團隊組建、制度建設、財務管理等項工作;
2003年開始協助負責鳳凰網運營管理,全面負責並直接參與鳳凰網與中國電信建立戰略合作、鳳凰網視頻內容與微軟數字媒體平台的合作;
2005年至今任鳳凰網副總裁負責財務、人事、行政及法律工作,直接參與新媒體團隊建設,企業文化建設及公司行政、財務運營等管理工作。 鳳凰網副總裁兼鳳凰網總編輯
自1998年以來,全面參與鳳凰網及鳳凰網的創立、轉型及商業化運營等工作,豐富的網路媒體內容建設及管理經驗,在從鳳凰衛視企業網站轉型到商業網站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1986年6月畢業於中國吉林大學歷史系,獲學士學位;
1998年3月加盟鳳凰衛視,從事媒體關系與行政工作;
1998年6月參與創建鳳凰網,並成為網站第一批員工;
1998年6月至2005年11月歷任鳳凰網編輯、主編、總監。參與全部鳳凰網內容建設的策劃與實施;
2005年11月出任鳳凰網副總裁,主管互動產品策劃與運營以及政府關系等項工作。 鳳凰網副總裁
擁有超過10年的互聯網經驗及深厚的技術開發背景,同時在在線游戲領域具有豐富的運營管理經驗;
2001年畢業於西安理工大學,取得學士學位;
2001年至2004年任加拿大Ventek公司中國區技術經理及副總經理,負責系統架構、開發、維護以及海外系統中國本地化,同時負責技術團隊管理工作;
2004年至2005年作為鳳凰網早期的核心團隊成員,任技術中心副總經理,負責鳳凰網早期系統構架,開發及維護;
2005年至2007年任A8音樂集團技術專家,負責互聯網前沿技術領域及產品的研究和開發;
2007年至2012年任游戲吧公司副總裁,負責公司整體運營平台和技術平台規劃,並主持多款多人在線網路游戲、大型頁面游戲、社區游戲及眾多單機游戲的研發、技術平台搭建及運營工作,擁有非常豐富的在線游戲運營經驗;
2012年出任鳳凰網副總裁,全面負責公司在線游戲業務的運營管理工作。 鳳凰網副總裁
2001年畢業於北京交通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
2001年 - 2011年在普天集團旗下子公司從事電信系統集成及相關軟體系統研發工作,先後任軟體工程師、系統架構師、研發中心總經理、首席技術官等職務;
期間獲得多項國家專利、著作權及相關知識產權。積累了豐富的大型系統架構、可靠性經驗,具有豐富的技術團隊建設、組織結構設計和管理經歷;
2011年加入鳳凰網,先後任高級架構師、高級總監等職務,為鳳凰新媒體技術體系平台化及相關系統研發特別是在架構設計方面帶來了全新的理念和積極的變化;
2014年出任鳳凰網副總裁,負責鳳凰網整體技術工作。
6、俞永福的人物檔案
1976年出生於內蒙古, 後隨父母遷至天津,1999年畢業於天津南開大學國際商學院。2001年初,加入聯想投資,負責電信、新媒體、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等領域的投資工作,歷任投資經理、副總裁。2006年加入UC任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負責公司的戰略規劃及整體運營。俞永福先生對中國的電信、互聯網、新媒體產業有著深刻的理解,同時對企業戰略規劃、創業企業管理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
作為優秀的團隊帶頭人,俞永福先生在過去幾年時間里,成功領導了UC在業務模式、公司管理、團隊建設和資本運作層面的變革,使得公司過去三年取得超過100倍的業務成長。同時,在團隊的努力下,UC於2006年12月獲得了知名IT企業家雷軍先生等人的天使投資,於2007年獲得晨興投資、聯創策源兩家知名風險投資機構的投資支持,於2009年獲得阿里巴巴集團戰略投資,於2010年達成了與「諾基亞成長夥伴(Nokia Growth Partners)」的戰略投資合作,同時獲得著名風險投資機構GGV的投資支持。
2010年11月,俞永福先生率領UC團隊榮獲2010年周光召基金會科技獎勵基金應用科學獎,創造了這一學術獎項頒發給信息技術企業的歷史。
2014年6月,UC全面並入阿里巴巴集團,成立阿里移動事業群,俞永福出任總裁。
2015年03月13日,阿里集團CEO陸兆禧在一封內部信中宣布,阿里移動事業群總裁俞永福正式擔任高德集團總裁。
2015年3月31日,阿里移動事業群總裁俞永福正式兼任阿里集團旗下網路營銷平台「阿里媽媽」總裁職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