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新媒體時代普通群眾

新媒體時代普通群眾

發布時間:2020-08-27 11:50:49

1、新媒體時代的具體定義,簡短的

新媒體,應該是指Internet和手機普及後,尤其是近兩年來移動互聯網迅猛發展後的時代。博客、微博、即時通訊、交友網站等信息交互手段,使信息發布與交互變得異常簡單,每個人都是信息時代的主人,都有發言權和評判權,而且,很有可能成為媒體的焦點。而不像以前那樣,普通個體只能作為被動的受眾。

2、新媒體時代如何解析受眾

《受眾分析》出版於1997年,距現在已經16年了。在這段時間里,以手機、網路為代表的新媒體在技術上有了重大突破,信息傳遞的時效性大大增強。此時的受眾出現了與以往很不相同的特點。新媒體時代里該怎樣認識受眾,成為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我根據自己的認識並結合麥奎爾關於受眾維度的觀點,來分析一下當前出現的一些受眾現象。隨著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湧入我們的生活中,受眾選擇性地使用這些產品,借用麥奎爾的觀點,這「是受眾利用這些媒介完成了搜尋者、瀏覽者、反饋者和對話者的角色」。但從另一方面來看,現在各行各業的商家利用新老媒體平台做廣告,千方百計吸引受眾,對受眾的愛好和品位等進行多方調研,以此作為打造自己商品的依據。而受眾對信息的接受處於主動還是被動,很難測量。然而,不論受眾對信息的接受是主動還是被動,接觸媒體的受眾規模正在變大。隨著傳播技術的發展,許多偏遠落後的鄉村有了廣播和電視;伴隨電子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加快,產品樣式增多和產品價格降低使更多的人擁有了手機和電腦。從整個社會來看,受眾的量都是在增長的。另外,受眾接觸媒體的時間也在增多。這時的受眾,又表現出了一些質的變化。2012年由楊艾菁發起的「戒指換

3、全媒體時代包括新媒體時代和傳統媒體么

"全媒體"是媒體界近來使用最頻繁的關鍵詞之一。所謂"全媒體",就是綜合運用各種表現形式,如文、圖、聲、光、電,來全方位、立體的展示傳播內容,同時通過文字、聲像、網路、通信等傳播手段來傳輸的一種新的傳播形態。" 它的"全",不僅包括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網路、電信、衛星通訊在內的各類傳播工具,涵蓋視、聽、形象、觸覺等人們接受資訊的全部感官,而且是針對受眾的不同需求、選擇最適合的媒體形式和管道、實現對受眾的全面覆蓋及最佳傳播效果。

4、新媒體時代群眾路線怎麼走 孫林

堅持群眾路線,在認識上要把握「核心」三要義,在行動上要有「真心、耐心」, 爭做人民群眾的知情人、貼心人、放心人。
知道「我是誰」。從自身做起,做到嚴以律已,不走錯誤路線,真正做到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明確「依靠誰」。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首創精神,拜人民為師。藉助鮮活有效的活動載體,讓幹部走基層、接地氣、轉作風,始終與群眾站在一起。弄懂「為了誰」。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工作重心下移,經常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
怎樣才能走好群眾路線呢?懷揣「真心」走進群眾。群眾是最好的政治評分者,他們的利益得失是反應我黨執政能力的關鍵。我們只有真正把心思放在群眾身上,充滿感情、帶著責任走進群眾、深入群眾,從他們的真實心聲與合理訴求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把自己的「政績」和群眾的切身利益結合起來,實現共贏與良性互動。保持「耐心」對待群眾。為群眾辦事,要有專業的水準,更要有熱情的態度。我們都來源於人民群眾,我們的工作職能也是為人民群眾服務。開展工作時,及時傾聽百姓意見、建議,主動詢問還有什麼困難,經常檢查政策落實沒有,還存在哪些問題,耐心去聽、去問、去看、去查,用實際行動把自己與百姓貼近在一起,用工作成效贏得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

5、新媒體時代人認知差距會變大還是變小(我們是變小)

變小就變小吧,雖然我一直喜歡大的。

新媒體時代意味著什麼,任何媒體都會對人類的認知進宣傳引導,只要是被引導,必然是為了盡量多的消除認知差距,導致認知差距變小。如商業性廣告引導的統一性共同感受,只有做到這點,才算是好的廣告宣傳。

除了商業性廣告,我們再看非商業性的公益廣告,必然是為了引導大眾縮小對不道德、不文明、不健康、不環保等行為的認知。

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待新媒體時代,教育、宣傳、媒體、新聞無一不是為了廣而告之的降低認知差距,這就是教我們要有公德、要講統一性的約定俗成的文明理念,環保意識,難道對方辯友認為這是在反社會嗎?

從經濟學的角度講,消除信息不對等在經濟學上是達到最佳經濟前提條件,估只要是經濟在發展,信息不對等(即認知差距)固然總體上來看會變小。

6、新媒體時代對不同年齡階段人群有何影響

在信息傳播中,媒體環境發生改變,相對應地在媒體環境中彼此有聯系的人的地位也發生了變化。信息技術的發展、海量的用戶使信息的製作、傳播、接受變得異常簡單。筆者非常贊同美國《Online》雜志對新媒體的定義新媒體是「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在新媒體環境下,受眾由單純的「接受者」轉變成「傳播者接受者」的雙重身份,身份發生論新媒體環境下「受眾」理論探討巨大改變。

「受」眾不「受」。在新媒體環境下,這種傳播模式被改變。早期在網路出現之前以廣播、電視、報紙這類大眾傳播媒介為主的傳播方式,這種模式下「傳播者」是整個傳播鏈的第一環,處於第一中心位置,他決定著傳播活動後屬四大環節,而受眾對於信息的接受處於被動的位置。而在新媒體環境下,早期的信息傳播模式被完全打破。「傳播者」和「受眾」的界限被模糊,媒介中心喪失。「去中心化」成為現今信息傳播的一大特點,所有人都可以進行傳播,每一個個體都成為信息傳播的中心。每一個個體都可以充分調動自己的積極性並發揮自己的能量。

這個時代不再會依靠某一個類媒介的強勢覆蓋而「號令天下」、「唯我獨尊」。新興媒體的勃興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和個性的表達,每個人都掌握著話語權。新媒體環境中,「受眾」已經不是被動的、單純的「受」眾,筆者傾向於將「受眾」更名為「用戶」。

在新媒體發展下,受眾成為用戶,每個普通人都可以隨意地發布信息,每一個人手裡都有一支「麥克風」,傳播和接受的地位平等。互動性加強。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特徵明顯,即時性、互動性、開發性、個性化、精準性、信息的海量、低成本的無界限傳播、搜索便捷等。而其中信息處理技術的數字化、傳播方式的互動性是它最本質的特徵。

丹吉爾默提出了「新聞媒體3.0」的概念,而受眾與媒介的關系也從0經歷到3.0形態。0時代的交互性弱基本沒有,傳播形式單一,媒介是中心,它決定受眾選擇的信息。2.0時代媒介中心的理念開始淡化,受眾與媒介之間開始了互動,受眾的聲音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媒體上,而媒體也開始重視這樣的聲音,並根據受眾意見隨時調整信息的傳送。如今的3.0時代傳播者和受眾之間的界限模糊,媒介不過是聚合受眾注意力和需求的。信息的發布不再局限在原來的少數特權階層,每一個人都可以發布信息,參與任何一個新聞事件,影響事件的進程。受眾的主動性及互動性是新媒體環境下的鮮明特徵。
(參考資料:財識網)

7、新媒體時代群眾路線怎麼走

第一,群眾路線要入網。新媒體時代,群眾開始大規模「觸電」上網,藉助新媒體的聯系、溝通日趨頻繁,基於Web2.0技術的網路虛擬社會日漸成型。群眾路線要求群眾在哪裡,群眾路線就走到哪裡。面對數量不斷增加、影響不斷增強的線上群眾,需要把群眾路線搬到網上,重視聯系網路虛擬世界中的群眾。

第二,走群眾路線需要從網上來,到現實中去。「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就是要深入群眾,了解群眾,向群眾學習。新媒體時代,黨員幹部需要「從網民中來」,向線上的群眾學習,關注新媒體熱點,掌握線上群眾聚焦的問題和主要的訴求。網路虛擬世界是現實世界的映射和鏡像,線上問題歸根結底是線下問題。所以,走群眾路線要「網上聽聲,網下解憂」,不僅從網上來,到網上去,更要到現實中去,解決現實問題。

第三,依靠新媒體匯集智慧、凝聚力量。在新媒體時代,大量群眾在新媒體上發言、評論、轉發、圍觀、收聽,其中蘊含著不可估量的智慧和力量。走群眾路線必須相信群眾、為了群眾、依靠群眾,新媒體時代走群眾路線要利用新媒體問政於群眾、問需於群眾、問計於群眾,匯智聚力,依靠群眾之智、群眾之力為群眾排憂解難。

第四,走群眾路線要入鄉隨俗。針對新媒體受眾普遍較為年輕的特點,有地方將黨建服務嵌入和移植到微博、淘寶、微信等新媒體上,實現對年輕人立體式、無縫隙的吸引和凝聚,開創了新媒體時代群眾路線的新走法。此外,新媒體去中心化和個人化傳播特性塑造了用戶的平等身份和簡約文風。因此,走群眾路線還需要用網路語言與線上群眾進行平等的交流,避免高姿態、打官腔,自覺接受監督,樹立為民務實清廉的形象。

與新媒體時代普通群眾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