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新媒體和媒介的關系

新媒體和媒介的關系

發布時間:2020-08-27 06:42:28

1、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會建立什麼關系

說說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影響。
①新媒體(網路媒體)有巨大的發展空間。中國網民到2010年,預計絕對數字將達到全球第一(當然相對數字還是小)。
②網路媒體與傳統媒體相互存在的關系。近年來,受網路沖擊最大的是電視。當然,電視的娛樂功能,服務功能不全受網路影響。我這兒有5月10日美國一家公司的調查:2000人中,23%的人少看電視了,20%少看雜志了,9%少聽廣播了,11%少看報紙了。電視觀眾的減少量最多。但是,我認為任何媒體是相互不可替代的,「網路媒體會替代傳統媒體」的說法是不成立的。報紙、廣播、電視,三者能和平共處,現在也會是這樣。以前電視剛出現後,有人預言它會替代廣播,事實是和平共處。各種媒體有它的優勢,有它自身的不可替代性——報紙不要任何電子設備就能閱讀;廣播,可以邊干其他事邊接收。受眾在選擇媒體上不存在排他性、應有多種選擇。以後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新媒體還可以刺激傳統媒體的發展,相互融合,出現網路廣播、網上視頻等。
一個新媒體要超越一個傳統媒體,成為一個時代最具影響力的媒體,至少要經過一代人。2250萬,這是中國的網民數。這樣一個相對比例很小的數字,完全能說明:今天在中國,互聯網對傳統媒體遠不足以構成沖擊。
說說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的差異:
①市場的差異。傳統媒體目前是國家壟斷性的,要有「准運證」。壟斷帶有保護性,能賺錢,能帶來高利潤。而互聯網卻是沒有壟斷保護的,互聯網一產生,它就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
②受眾的區別。傳統媒體是「主導受眾型」,而網路媒體是「受眾主導型」的。在網路媒體那裡,受眾有更大的選擇權。
③管理的不同。傳統媒體發展至今已經有非常清晰的管理機制和結構。編輯至上,輕視市場。而網路媒體的管理機制相對模糊。網站的老大是總經理而不是總編。對技術的重視也有區別。在網站決策層中技術人員的份量重,而傳統媒體則不然。
④內容的不同。傳統媒體分級管理,網路媒體的編輯職權相對大於傳統媒體的編輯。記者—編輯—總編輯,這樣一種「三審制」,沒辦法在網站上實行。總編把關的模式很難在網站實現,一天滾動發2000條新聞,你總編輯一個人哪裡看得過來。所以網站編輯的職權大,也要求他有更強的把關意識。
⑤時效的不同。傳統媒體有明確的發布時效、時段。定時定量。這種傳播時效,決定了受眾的關注也有了時段性:每天有一次性的關注。而網路媒體24小時在滾動,每天必須N次關注,才不會漏掉重要新聞。滾動新聞這種形式,對於習慣了每天一次性關注的受眾來說,很可能會漏掉重要新聞。
⑥版面不同。報紙有版面的規律,報紙版面的輕重、主次,標題的處理、版面區域的安排,在網站上不存在。網路媒體是以時間流分配信息的。沒有平面布局的概念。網路媒體還沒有形成像報紙一樣成熟的版面語言。
⑦寫作的不同。網路新聞文稿關注的是速度快,文章要短。一弄就幾千字的新聞稿,在網上是行不通的。網路標題的製作是大白話,直接了當,突出重點。什麼標題的對仗、平仄、工整、文乎,做得再好也沒人看的。
⑧采訪。網路媒體基本是編輯為主,少量的采訪新聞,少量的原創。而傳統媒體是以自采為主。一個特派記者,花多少多少費用寫回來的稿子,如果到網上一發,全給人抄走了。

2、"新聞媒介"和"新聞媒體"的區別

"新聞媒介"和"新聞媒體"是新聞傳播學(或新聞學)的兩個術語。所謂術語,就是各學科中的專門用語,俗稱"行話"。每一個術語都有確切的含義。"媒介"是個普通詞彙。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媒介的含義是"使雙方(人或事物)發生關系的人或事物:蒼蠅是傳染疾病的媒介"。在相關專業領域
使用媒介時,它就變成專業詞彙了,也就是賦予了特定的含義。在信息傳遞領域,媒介是"指各種信息的傳輸手段。如新聞廣播等","在藝術范疇指藝術家所採用
的表現手段或技法。如油畫、雕塑、版畫等的表現手段或技法。"在繪畫專業領域,媒介是"指繪畫顏料的結合劑和溶解劑。如混合顏料的油(油畫顏料用)、膠水
(膠質顏料用)、蛋黃(蛋彩顏料用)等。用這些媒介還能使顏料與畫布、畫紙等相粘結。"①"新聞媒介"是新聞傳播媒介的簡稱,主要指稱報紙、廣播、電視、
網路這些用於傳播新聞的大眾傳播媒介。它是由硬性工具、軟性工具和中性工具組成的復合工具系統。②例如,組成報紙媒介的硬性工具是版面。報紙版面是利用字
符、圖像、線條、色彩等編排手段,並由標題、正文、圖片、報頭、報眼、報尾等版面元素編印出來的有規格紙張;組成報紙媒介的軟工具包括采編、印製的程序、
規則和方法;組成報紙媒介的中性工具就是語言文字等符號。對於電視來說,組成電視媒介的硬性工具是指錄制聲像的技術設備、發射台和接收機等;軟性工具包括
錄制聲像的技術和技巧、發射和接收的程序、規則和方法;中性工具就是語言文字、圖像等符號系統。
"新聞媒體"是新聞傳播媒體的簡稱,主要指稱報社、廣播電台、電視台、網站、通訊社等從事新聞傳播活動的組織機構。作為社會組織實體,新聞媒體
的有形構成要素是人、財、物。其中人員是核心要素,沒有人員則不能構成社會組織;其次是資金、技術設備等物質要素。新聞媒體是被組織起來的社會群體,是為
了達到某種共同的組織目標將人們的行為聯合並協調起來形成的社會團體。每個新聞媒體都有確定的組織目標,其中的每個成員也有各自的目標和任務;每個新聞媒
體都有特定的組織系統、技術結構和運行機制;每個新聞媒體都要運用權力和領導行為,依靠決策和溝通來推動新聞媒體的正常運行和管理。新聞媒體無論是內部運
行,還是與社會環境系統的交流,都是有結構的整體性的組織行為。
任何術語的使用都要求規范化,就是必須按照術語的確切含義正確地使用它。目前,我國新聞界對"新聞媒介"和"新聞媒體"的使用,存在著不規范的現象。主要表現在:
第一,混同現象。在新聞傳播學術研究中,沒有注意把"新聞媒介"和"新聞媒體"嚴格地區分開,這樣會引起使用上的混亂。這里把有些書中的論述抄錄於下:
"傳播媒介大致有兩種含義:第一,它指信息傳遞的載體、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術手段;第二,它指從事信息採集、加工製作和傳播的社會組織,即傳媒機構";
"從詞義分辨,媒介一般包含兩層意思。其一,指傳播的渠道、工具,如電視節目的播出和接受設備、報紙的物質形態等。其二,指傳播機構,如電視台、報社等";
"傳播媒介有時也稱媒體,專指交流、傳遞信息的工具,如報紙、廣播、電視、廣告等。新聞媒體,特指專門用於交流、傳播新聞信息的工具,僅包括報紙、新聞期刊、廣播、電視、新聞電影、通訊社等六種傳統新聞媒介和正在發展的新媒體"。
其實"新聞媒介"是指報紙、廣播、電視等,屬於工具;"新聞媒體"是指報社、電台、電視台等社會組織機構。兩者不宜混同。
第二,錯位現象。在新聞傳播實踐活動中,人們對"新聞媒介"和"新聞媒體"的使用,常有錯位的現象。例如,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媒體廣場"欄
目,其中的內容主要是各大報紙登載的新聞作品(包括新聞評論和新聞攝影),也就是"電視讀報",在內容上並不涉及報社等新聞媒體的問題。所以,我認為改
為"媒介廣場"較為"恰當。再如,中央電視台中文國際頻道的"媒體速覽"欄目,也是向觀眾介紹報紙的新聞作品和新聞評論作品。這說明人們在實際使用中,
把"新聞媒介"和"新聞媒體"的用法搞顛倒了,應該使用"新聞媒介"的地方不恰當地使用了"新聞媒體",產生了使用上的錯位。
還常聽到"平面媒體"的說法。其實,"新聞媒體"作為社會組織,是不能分為"平面"或"立體"的。也許說"平面媒介"還能說得通,"平面媒介"主要指報紙。
第三,簡稱失當。現在流行的情況是,人們把"新聞媒介"簡稱為"媒介"。這樣簡稱是不恰當的。"媒介"是個普通詞彙,正如本文前頭指出的那樣,
它的使用是很廣泛的。媒介用於新聞傳播領域,稱為"新聞媒介"。新聞媒介是有確切含義、有所特指的新聞傳播學術語,因此,在使用中必須加上"新聞"這個限
定詞,以標明與其他媒介的區別。
同樣,把"新聞媒體"簡稱為"媒體"也是不恰當的。"媒體"一詞在《信息技術詞典》中,把它界定為:"(1)在通信中指通信介質,是用於載送信
號的媒介。在區域網中,一般是指同軸電纜、雙絞線和光纜等;在無線擴頻網路,是指自由空間;在遠程網路中,通常是指同軸電纜、普通電纜、光纜以及傳播微波
信號、衛星通信信號和激光的自由空間等。(2)泛指承載信號的固定或可移動載體,如軟盤、光碟、磁帶等。"③《現代傳播技術》對"媒體"的界定:"在計算
機和通信領域,我們所指的文字、數據、符號、圖形、聲音、圖像(靜態的照片和動態的電影、電視和錄像)、動畫等,都可以稱為媒體。"④
在新聞傳播學里,"新聞媒體"是指報社、電台、電視台等從事新聞傳播活動的社會組織,與信息技術領域的"媒體"含義截然不同。所以,為了避免混亂,應當在"媒體"之前加上"新聞"這個限定詞。-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
注釋:①見《辭海》第3137頁,1999年版
②齊振海:《哲學中的主體和客體問題》第152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③《信息技術詞典》第261頁,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年版
④潘雲澤:《現代傳播技術》第309頁,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

3、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區別是什麼?

傳統媒體是通過某種機械裝置定期向社會公眾發布信息或提供教育娛樂平台的媒體,比如報紙、廣播、電視、雜志以及自媒體以外的網路等意義上的媒體。

傳統媒體有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但優勢是能夠發揮傳統媒體的特長且有強大的人力物力資源。

新媒體是利用數字技術,網路技術,移動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有線網路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的傳播形態和媒體形態。

新媒體的優勢是信息量大、內容豐富,傳播與更新速度快,成本低,互動性強並且搜索便捷。

4、媒體、媒介與傳媒的區別,專業人士進

分析如下

1、媒介是傳播信息符號的物質載體,指的是信息傳遞的載體、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術手段,比如,報紙是媒介,因為它是文字的載體。

2、媒體是從事新聞工作的專業機構,指信息的採集、加工製作和傳播的社會組織。人民日報就是媒體,因為它是從事新聞工作的專業機構。

3、傳媒包含媒體(傳播機構、傳播組織)與媒介(載體、手段、渠道)。

傳媒是指「大眾傳播媒介」。廣義的大眾傳媒包括報紙、雜志、電視、廣播、電影、圖書、音像製品以及正在迅速崛起的互聯網路。截止2012年3月為止收集到的各種數據進行統計和推算,2011年中國傳媒產業的總產值為6379億元,比上年增長15.2%。從傳媒產業各行業的市場結構看,2011年,報紙電視占據了傳媒產業總體市場的31%,互聯網業務規模達到傳媒產業總體市場的42%,幾乎占據了傳媒產業的半壁江山。廣播、期刊、音像、電影等媒體的市場規模較小,應對媒介環境變遷沖擊的迴旋餘地有限。

拓展資料

(1)所謂媒介,在傳播學意義上是指利用媒質存儲和傳播信息的物質工具。按美國著名傳播學家施拉姆的見解,「媒介就是傳播過程中,用以擴大並延伸信息傳送的工具」

(2)媒介包括兩方面要素:一是包容媒質所攜帶信息或內容的容器,如書( 甲骨、竹簡、帛書、紙書)、相片、錄音磁帶、電影膠片、錄像帶、影音光碟等; 二是用以傳播信息的技術設備、組織形式或社會機制,包括通訊類(驛馬、電報、電話、傳真、電子郵件、可視電話、行動電話等)廣播類(布告、報紙、雜志、無線電、電視等) 和網路類三大類。在當代社會,一般而言,媒介指機械印刷書籍、報刊、雜志、無線電、電視和國際互聯網等,它們都是用以向大眾傳播消息或影響大眾意見的大眾傳播工具,都是傳播信息的媒介。

(3)使雙方(人或事物)發生關系的人或事物。往往指買家和賣家或者其它兩者之間交接的工具。

(資料來源:網路:媒介)

5、新媒體與傳統媒介的區別在哪?新媒體的優勢是?

區別:新媒體是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後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是利用數字技術,網路技術,移動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有線網路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的傳播形態和媒體形態。新媒體的特徵具有交互性與即時性,海量性與共享性,多媒體與超文本,個性化與社群化。

優勢:傳播與更新速度快,成本低;信息量大,內容豐富;低成本全球傳播;檢索便捷;多媒體傳播;超文本;互動性強。

(5)新媒體和媒介的關系擴展資料:

新媒體(New Media)是指當下萬物皆媒的環境,簡單說:新媒體是一種環境。

新媒體涵蓋了所有數字化的媒體形式。包括所有數字化的傳統媒體、網路媒體、移動端媒體、數字電視、數字報刊雜志等。

一個相對的概念,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後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包括網路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

新媒體亦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利用數字技術、網路技術,通過互聯網、寬頻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嚴格地說,新媒體應該稱為數字化新媒體。

6、大眾傳媒和新媒體有什麼區別?

傳媒
就是傳播各種信息的媒體。傳播媒體也稱「傳媒」、「媒體」或「媒介」,指傳播信息資訊的載體,即信息傳播過程中從傳播者到接收者之間攜帶和傳遞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質工具。能夠准確及時全面數據發現和傳播。

大眾傳媒

也稱大眾傳播媒介、大眾媒介。指現代社會中傳播者與受傳者之間用以進行信息交流的傳播。大眾媒介的基礎上,獲得最好的傳播效果。大眾傳媒目前在傳播過程中被廣泛運用,它是現代科技發展的必然產物,這對信息的迅速、廣泛傳播具有重要意義

7、媒體,媒介,新媒體,新媒介的區別

區別:

(1)互聯網等新技術的出現徹底顛覆了傳統的傳播機制,已經從傳統媒體的點對面的傳播機制轉變為新媒體的多點對多點、全立體的傳播機制。

(2)傳統媒體採取的是「兩次售賣」的商業模式;新媒體採取的是「免費+收費」的商業模式。

分別解釋:

(1)媒體:媒體(media)一詞來源於拉丁語「Medius」,音譯為媒介,意為兩者之間。媒體是指傳播信息的媒介。它是指人藉助用來傳遞信息與獲取信息的工具、渠道、載體、中介物或技術手段。也可以把媒體看作為實現信息從信息源傳遞到受信者的一切技術手段。媒體有兩層含義,一是承載信息的物體,二是指儲存、呈現、處理、傳遞信息的實體。

(2)媒介:使雙方(人或事物)發生關系的人或事物。往往指買家和賣家或者其它兩者之間交接的工具。

(3)新媒體(NewMedia)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後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包括網路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新媒體亦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利用數字技術、網路技術,通過互聯網、寬頻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嚴格地說,新媒體應該稱為數字化新媒體。

(4)新媒介通常是一個比較寬泛的術語。不同的時期有不同時期的新媒介。《日本現代設計事典》中對新媒介(New Media)的解釋主要分為三個類型:(1)有線類:情報提供與終端均有線連接的。(2)無線類:衛星播送與高解像度電視、數碼電視等,是電波傳送的。(3)商品類:光碟,八毫米錄像帶等。在這個界定中,數字傳輸與數字製作成為新媒介的主要指標。

8、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區別

(1)市場的差異

傳統媒體目前是國家壟斷性的,而互聯網卻是沒有壟斷保護的,互聯網一產生,它就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

(2)受眾的差異

傳統媒體是「主導受眾型」,而網路媒體是「受眾主導型」的。在網路媒體里,受眾有更大的選擇權。

(3)寫作的差異

網路新聞文稿關注的是速度快,文章要短。網路標題的製作是大白話,直接了當,突出重點。

(4)內容的差異

傳統媒體分級管理,網路媒體的編輯職權相對大於傳統媒體的編輯。網站編輯的職權大,也要求他有更強的把關意識。

(5)版面差異

報紙有版面的規律,報紙版面的輕重、主次,標題的處理、版面區域的安排。網路媒體是以時間流分配信息的。沒有平面布局的概念。網路媒體還沒有形成像報紙一樣成熟的版面語言。

(6)采訪的差異

網路媒體基本是編輯為主,少量的采訪新聞,少量的原創。而傳統媒體是以自采為主。

(8)新媒體和媒介的關系擴展資料:

新媒體的特徵

1、價值

就媒體本身意義而言,媒體是具備價值的信息載體。載體具備一定的受眾,具備信息傳遞的時間,具備傳遞條件,以及具備傳遞受眾的心理反應的空間條件。這些綜合形成媒體的基本價值。這個載體本身具備其價值,加之所傳遞信息本身的價值,共同完成媒體存在的價值。這個也就是媒體存在價值。即便理念上新形式上新科技進步也具備一定受眾,但是媒體成本遠高於受眾所帶來的商業效益,亦不能形成媒體的有效價值。

2、原創性

新媒體之所以稱之為新,就新在這里。應該具備基本的原創性。這里的原創性,區別於一般意義上個人或個別團體單獨的原創性,應該一段特定的時間內時代所賦予的新的內容的創造,一種區別於前面時代所具備的內容上形式上理念上的更革新的一種創新。更具備廣泛意義的創新。

比如,分眾傳媒就是一種新媒體,具備原創性,它之所以可以稱為原創是因為它把原有的媒體形式嫁接到特定的空間上,形式上是嫁接,理念上卻是原創。但是那時的聚眾或者當下更多家類似媒體,都是新媒體典範,他們或者是不謀而合或者是復制,這個原創是這個特定的時間內時代的原創,仍可稱其為具備原創性的一面。而這個原創是理念上創新的典範。

3、效應

效應是在一定環境下,因素和結果而形成的一種因果現象。新媒體必須具備形成特定效應的特性。或者說新媒體必須具備形成一種更新的效應的特性。新媒體必須具備影響特定時間內特定區內的人的視覺或聽覺反映的因素,從而導致產生相應的結果。

網路在90年代中期接入我國,屬於一種新型的信息載體,而且形成了巨大的效應,在特定區域特定時間內幾乎改變了人的生活方式。這種效應必然產生特定的結果。由於這個效應的變化發展,不排除新媒體可以發展成為主流媒體的可能,也就是新媒體在一定的時機也可以脫離新媒體概念限制。所有的概念都是隨著發展而變化。

9、新媒介與互聯網傳播的關系

網路與新媒體方向比網路傳播方向的涉及面更廣,新媒體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簡訊、桌面視窗、移動電視、數字電視、網路、觸摸媒體等。因此,涵蓋了網路傳播。傳播學是研究人類一切傳播行為和傳播過程發生、發展的規律以及傳播與人和社會的關系的學問,是研究社會信息系統及其運行規律的科學。簡言之,傳播學是研究人類如何運用符號進行社會信息交流的學科。傳播學又稱傳學、傳意學等。新聞傳播學下屬的二級學科。

10、媒介和媒體的區別

媒體是一個傳播信息的平台,是一個實在的東西,比如電視台就是電視媒體 ,報紙就是報紙媒體。

媒介是中間起介紹作用的信息橋梁,就像中介一樣,只是把發布媒體的對象和媒體本身聯系起來。
拓展資料:
所謂媒介,在傳播學意義上是指利用媒質存儲和傳播信息的物質工具。按美國著名傳播學家施拉姆的見解,「媒介就是傳播過程中,用以擴大並延伸信息傳送的工具」
媒介包括兩方面要素:一是包容媒質所攜帶信息或內容的容器,如書( 甲骨、竹簡、帛書、紙書)、相片、錄音磁帶、電影膠片、錄像帶、影音光碟等; 二是用以傳播信息的技術設備、組織形式或社會機制,包括通訊類(驛馬、電報、電話、傳真、電子郵件、可視電話、行動電話等)廣播類(布告、報紙、雜志、無線電、電視等) 和網路類三大類。
在當代社會,一般而言,媒介指機械印刷書籍、報刊、雜志、無線電、電視和國際互聯網等,它們都是用以向大眾傳播消息或影響大眾意見的大眾傳播工具,都是傳播信息的媒介。
使雙方(人或事物)發生關系的人或事物。往往指買家和賣家或者其它兩者之間交接的工具。
「媒介」一詞,最早見於《春秋左傳正義·桓公三年》「會於嬴,成昏於齊也。」晉·杜預註:公不由媒介,自與齊侯會而成昏,非禮也。
例:《舊唐書·張行成傳》:「觀古今用人,必因媒介。」在這里,「媒介」是指使雙方發生關系的人或事物。其中,「媒」字,在先秦時期是指媒人,後引申為事物發生的誘因。《詩·衛風·氓》:「匪我愆期,子無良媒(mo)。」《文中子·魏相》:「見譽而喜者,佞之媒也。」而「介」字,則一直是指居於兩者之間的中介體或工具。也指在兩者或兩者以上的人或事物間,從中介入參與其中的活動或組織,表達一種動作狀態。
媒體(media)一詞來源於拉丁語「Medius」,音譯為媒介,意為兩者之間。媒體是指傳播信息的媒介。它是指人藉助用來傳遞信息與獲取信息的工具、渠道、載體、中介物或技術手段。也可以把媒體看作為實現信息從信息源傳遞到受信者的一切技術手段。媒體有兩層含義,一是承載信息的物體,二是指儲存、呈現、處理、傳遞信息的實體。
「媒」是「女」字旁,《詩·衛風·氓》中有「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古語又講天上無雲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婚。可見,很早之前,「媒」主要是在男女婚嫁中起傳情達意的中介作用。

與新媒體和媒介的關系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