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青少年犯罪與新媒體的案例

青少年犯罪與新媒體的案例

發布時間:2020-08-26 22:06:23

1、中國的青少年犯罪案例5個

案例一:小孔、小建與小魯、小劉等人在北京某中學上學期間,因瑣事發生糾紛。小孔向大東和小張提議購買刀具報復小魯等人,三人購買刀具六把。買完刀後小孔分別給小魯和小劉打電話約架。後小孔和大東夥同小張和小孫持刀與小建糾集的三十餘人持棍、棒等共同來到某立交橋下,在橋兩側分頭等待小魯等人前來毆斗。當小魯、小劉糾集多人持棍、棒等物到達時,雙方互相持械毆斗。其間多人受傷,輕重程度不等。  

法官說法:本案中的參與斗毆者大都已經成年,小孔和大東是未成年人。小孔、大東在公共場所糾集多人持械鬥毆,二人的行為均已構成聚眾斗毆罪,且小孔系首要分子,大東系積極參加者,依法均應予懲處。小孔與大東最終以聚眾斗毆罪被分別判處刑事處罰。  

案例二:小毛和小夏兩人均為北京某職業高中學生,一天,兩人在小毛家喝了酒後在離小毛家不遠的荒僻處遇到了大明。小毛說大明跟他一直以來都有矛盾,提議一起打大明一頓。小毛和小夏二人持鐵管毆打大明的頭部等部位,持續追打致使大明死亡。當天晚上,小毛返回事發地點,確認大明死亡後,將大明掩埋。  

法官說法:小毛和小夏兩人故意非法剝奪他人生命,致人死亡,其行為均已構成故意殺人罪,犯罪性質惡劣、情節、後果特別嚴重,依法均應予懲處。小毛和小夏分別以故意殺人罪被判處刑罰。  

案例三:16歲的小鍾是北京某中學學生,他以虛假身份信息在社交網站上注冊,與未成年女性交往,多次以言語威脅的方式強行與多名未成年女性發生性關系並拍攝裸照,還以將裸照發至互聯網上為要挾多次侵害被害人。  

法官說法:小鍾無視國法,以脅迫手段,強行與多名未成年女性多次發生性行為,侵犯了婦女的人身權利,其行為已構成強奸罪,應予懲處。小鍾被以強奸罪追究刑事責任。  

案例四:小白是北京某中學在校生。小白的母親早年與小白的生父離婚後一直與李某同居,多年來李某脾氣不好,經常毆打小白和她的母親。一天,在李某再次毆打小白的母親後,小白的母親在家中持鐵錘將李某殺害。小白在明知母親犯罪的情況下仍幫助母親清理現場血跡。在公安機關偵查時,小白主動交待了協助母親破壞犯罪現場、毀滅犯罪證據的事實。

法官說法:小白在目睹母親殺害李某的情況下,幫助母親清理現場,掩蓋犯罪事實,情節嚴重,其行為已構成幫助毀滅證據罪,依法應予懲處。鑒於小白犯罪時未成年,其在犯罪行為尚未被司法機關發覺的情況下,主動、如實交待了自己的犯罪行為,應認定為自首,故依法對其從輕處罰。同時,小白系在其母指使下實施犯罪、主觀惡性不深,認罪態度較好,有悔罪表現,作為酌定從輕情節予以考慮。小白犯幫助毀滅證據罪被處以刑事處罰。

案例五:小文、小宮都喜歡養寵物,尤其是外形獨特、數量稀少的寵物,可以向同學炫耀,但兩人都沒有錢去寵物店購買。後兩人經預謀,決定到寵物店偷寵物。半夜,兩人攜帶工具以撬鎖方式進入被害人的寵物店,盜竊了美洲鬣蜥三隻、古巴變色樹蜥兩只、西非巨蜥一隻,經鑒定,這幾只寵物價值兩萬五千餘元。  

法官說法:法院經過審理認為,小文、小宮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秘密竊取他人財物且數額巨大的行為,侵犯了他人所有的財產權利,均已構成盜竊罪,且系共同犯罪,依法應予懲處。根據二人的具體量刑情節,法院依法對該二人判處了刑罰。

2、青少年犯罪案例與分析,最好多一點,急用……

隨著當今社會傳播媒體的空前發展,青少年以敏感的心靈感受著時代的變化,見多識廣,早熟、早知、思維活躍。而在另一方面,青少年犯罪也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無論從犯罪動機、犯罪形式、犯罪的手段等等方面都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16歲的少年陳某將與其家有過節的13歲小孩陳某殺害並勒索被害者家人20萬元;初中生徐某為與另一學生團伙「抗衡」,竟購買槍支;17歲少年小新為偷錢上網,竟殘忍地砍死奶奶,並砍傷爺爺。
青少年本是天真無邪的,如此駭人聽聞、喪失人性的案例,給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以及社會教育敲響了警鍾。
對青少年犯罪的特點和成因的分析對我們更好地預防青少年犯罪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青少年犯罪呈現的特點
我國如今的青少年犯罪較以往,呈現出如下幾個特點:
1、瘋狂性。青少年時期正處於人生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時期。由於某些青少年在社會化進程中沒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往往容易走上歧途,並且由於年青人逞強好勝,在進行違法犯罪活動過程中,常常帶有很大程度的瘋狂性。
2、突發性。由於少年的犯罪動機往往比較簡單,其目的單一,隨意性強。一般地說,較少有預謀,沒有經過事前的周密考慮和精心策劃,常常是受到某種因素誘發和刺激,或一時的感情沖動而突然犯罪。這種突發性行為反映了未成年人情感易沖動,不善於控制自己。如案例三種的小新,其行為的僅僅是為了偷點錢去上網而非殺人。
3、連續性。對某些具有偷竊、搶劫等犯罪行為的青少年,一般在初次作案得手之後,僥幸心理便得到強化,從而對物質享受產生了貪得無厭的欲求。產生連續性犯罪。
4、組織結構的團伙性和犯罪結合的偶合性。從組織結構看,一般都是臨時糾合,時聚時散性的,而且這種組合往往是一拍即合,一哄而起的團伙性犯罪,這與有組織有策劃的團伙性犯罪有所區別,這種偶然性的糾合也往往隨著一個犯罪活動的終結而自行解體。案例二中的徐某即帶有鮮明的學生團伙性質。雖可能是因為玩游戲或其它簡單原因糾結。
5、犯罪故意的突發性且犯罪手段的殘忍性。青少年犯罪一般沒有事前的充分考慮和醞釀過程,沒有預謀,而往往只要受到某種影響和刺激,一時沖動,就可能立即萌生犯意,突發犯罪;而且想干什麼就干什麼,不計後果,從而釀成惡性犯罪。案例三中小新的手段可謂殘忍,一死一重傷的結果非常人所能想像得出的。
6、犯罪動機的單一性和犯罪目的的荒誕性。青少年犯罪的動機往往是出於好勝獵奇,對照模仿;其目的往往是好奇好玩或爭強好勝。他們有的是簡單地模仿電影電視中的某個鏡頭和情節,有的是模仿小說或現實社會新近發生的一些作案的犯罪伎倆,有的是同學或朋友間所謂的爭強好勝,顯示自我的天不怕地不怕而犯罪。案例三中小新的出發點僅僅是為了偷錢,卻造成了難以挽回的後果,這也可見青少年犯罪行為時嚴重的盲目性和不計後果性。
7、犯罪心理的報復性和犯罪心態的逆反性。青少年雖年幼無知,但同樣渴望人格上的獨立和自立,能夠獲得平等的權力和尊重,不願受管束,這種心理隨年齡的增長有時會越來越強烈,特別是當他們具有一些不良行為而被管教時,他們輕則反感對抗,重則予以報復。案例一中犯罪人陳某正是從報復的而萌生殺害村人陳某的犯意,進而進行勒索。在這類案例中,我認為暴力電影並不是毫無干係的。
8、 犯罪手段趨於成人化、智能化、暴力化和低齡化。通過調查了解,目前,青少年犯罪中「四化」現象極為明顯。案例一中,從繳獲的工具、槍支以及犯罪的過程看,陳某與成人犯罪已十分相似,是先有一定的計劃並准備一定的犯罪工具,殺人後進行棄屍等等。

3、青少年犯罪的熱點案例

講述人 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三庄鎮 小鵬

記錄人 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人民法院 朱曉雲 樊艷潮

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中了什麼魔怔而走進那家「保健用品店」的。當那個滿臉暖昧的女人向我推銷「春葯」的時候,我竟然鬼使神差地買了一小包,又鬼使神差地把平時要好的女同學約到野外……當我被戴上鐐銬,關進看守所的那一刻,我感覺自己這輩子完了!

萬念俱灰之時,一位和藹可親的法官阿姨站在了我的面前。當她親手為我打開手銬,用那雙溫暖的手輕輕撫摸我手腕上留下的銬印的時候,我感覺溫暖極了。兩個月的牢獄生活後,我彷彿第一次恢復了知覺。雖然她穿著庄嚴,但是一點也不讓人害怕,始終微笑著問這問那.像是拉家常,讓我感覺很親近。臨走的時候,她叮囑我認真考慮三個問題.十天後給她答案:什麼原因促使我走上犯罪道路?對自己的行為是怎麼認識的7今後打算怎麼辦'

那天晚上,躺在冷冰冰的硬板床上,透過無情的鐵窗,望著滿天星斗,我徹夜未眠。

第二次見到法官阿姨.是在東港琺院的少年審判法庭。和上次一樣.她親自幫我打開手銬。這是審判我罪行的法庭嗎?怎麼和我想像的大相徑庭?午夜夢回,我曾不止一次地想像自己被鐐銬鎖住,關在一個鐵籠子里,被一群人團團圍住.宣布我的罪行…每每從噩夢中醒來,我都是大汗淋漓!而眼前的法庭好溫馨啊,沒有夢里高高的審判台,也沒有令人膽寒的鐵籠子.取而代之的是暖木色的圓桌,還有坐在我對面的那個有著暖暖笑容的法官阿姨!

那次開庭,氛圍和諧溫馨。久違的父母也來到了法庭。庭審中,爸爸媽媽聲淚俱下讓我心如刀割,法官阿姨的諄諄教誨讓我悔恨不已。當阿姨向我要邪三個問題答案的時候,原本彷徨的我猛地站起來,撲通跪在父母面前:「爸、媽,我錯了,我對不起你們,對不起被我傷害的同學,我會好好改的!」

再次見到法官阿姨,已經是在燦爛的陽光下了。她依舊用溫暖的眼神看著我說,因為我主動及時地停止犯罪.是犯罪中止,法庭決定對我免予刑事處罰.希望我珍惜這次機會,好好做人!同時,她把一張粉色信箋遞到我的手上,讓我回去好好看看,上面有她的聯系方式,有事隨時可以打電話找她。那一刻,我有種脫胎換骨的感覺!

回家後.輕輕地展開信箋:「小鵬,阿姨知道.你是個好孩子。其實,人生一世.難免會犯錯,走錯了路,做錯了事,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認識不到錯誤,不知悔改。風雨過後是彩虹.小鵬.從哪兒跌倒就從哪兒爬起來,相信路就在自己腳下,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小鵬.抬起頭來,看,天空多藍,陽光多燦爛!走向陽光吧,讓

她賦予你重新起航的勇氣!」

眼淚不知何時打濕了信箋,阿姨的「寄語」如溫暖的陽光,燃起了我重生的希望,如春天的細雨,潤澤了我荒蕪的心田,又如一盞指路的明燈.為我撥正了迷途的航標。

4、青少年犯罪的案例

隨著當今社會傳播媒體的空前發展,青少年以敏感的心靈感受著時代的變化,見多識廣,早熟、早知、思維活躍。而在另一方面,青少年犯罪也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無論從犯罪動機、犯罪形式、犯罪的手段等等方面都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16歲的少年陳某將與其家有過節的13歲小孩陳某殺害並勒索被害者家人20萬元;初中生徐某為與另一學生團伙「抗衡」,竟購買槍支;17歲少年小新為偷錢上網,竟殘忍地砍死奶奶,並砍傷爺爺。
青少年本是天真無邪的,如此駭人聽聞、喪失人性的案例,給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以及社會教育敲響了警鍾。
對青少年犯罪的特點和成因的分析對我們更好地預防青少年犯罪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青少年犯罪呈現的特點
我國如今的青少年犯罪較以往,呈現出如下幾個特點:
1、瘋狂性。青少年時期正處於人生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時期。由於某些青少年在社會化進程中沒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往往容易走上歧途,並且由於年青人逞強好勝,在進行違法犯罪活動過程中,常常帶有很大程度的瘋狂性。
2、突發性。由於少年的犯罪動機往往比較簡單,其目的單一,隨意性強。一般地說,較少有預謀,沒有經過事前的周密考慮和精心策劃,常常是受到某種因素誘發和刺激,或一時的感情沖動而突然犯罪。這種突發性行為反映了未成年人情感易沖動,不善於控制自己。如案例三種的小新,其行為的僅僅是為了偷點錢去上網而非殺人。
3、連續性。對某些具有偷竊、搶劫等犯罪行為的青少年,一般在初次作案得手之後,僥幸心理便得到強化,從而對物質享受產生了貪得無厭的欲求。產生連續性犯罪。
4、組織結構的團伙性和犯罪結合的偶合性。從組織結構看,一般都是臨時糾合,時聚時散性的,而且這種組合往往是一拍即合,一哄而起的團伙性犯罪,這與有組織有策劃的團伙性犯罪有所區別,這種偶然性的糾合也往往隨著一個犯罪活動的終結而自行解體。案例二中的徐某即帶有鮮明的學生團伙性質。雖可能是因為玩游戲或其它簡單原因糾結。
5、犯罪故意的突發性且犯罪手段的殘忍性。青少年犯罪一般沒有事前的充分考慮和醞釀過程,沒有預謀,而往往只要受到某種影響和刺激,一時沖動,就可能立即萌生犯意,突發犯罪;而且想干什麼就干什麼,不計後果,從而釀成惡性犯罪。案例三中小新的手段可謂殘忍,一死一重傷的結果非常人所能想像得出的。
6、犯罪動機的單一性和犯罪目的的荒誕性。青少年犯罪的動機往往是出於好勝獵奇,對照模仿;其目的往往是好奇好玩或爭強好勝。他們有的是簡單地模仿電影電視中的某個鏡頭和情節,有的是模仿小說或現實社會新近發生的一些作案的犯罪伎倆,有的是同學或朋友間所謂的爭強好勝,顯示自我的天不怕地不怕而犯罪。案例三中小新的出發點僅僅是為了偷錢,卻造成了難以挽回的後果,這也可見青少年犯罪行為時嚴重的盲目性和不計後果性。
7、犯罪心理的報復性和犯罪心態的逆反性。青少年雖年幼無知,但同樣渴望人格上的獨立和自立,能夠獲得平等的權力和尊重,不願受管束,這種心理隨年齡的增長有時會越來越強烈,特別是當他們具有一些不良行為而被管教時,他們輕則反感對抗,重則予以報復。案例一中犯罪人陳某正是從報復的而萌生殺害村人陳某的犯意,進而進行勒索。在這類案例中,我認為暴力電影並不是毫無干係的。
8、 犯罪手段趨於成人化、智能化、暴力化和低齡化。通過調查了解,目前,青少年犯罪中「四化」現象極為明顯。案例一中,從繳獲的工具、槍支以及犯罪的過程看,陳某與成人犯罪已十分相似,是先有一定的計劃並准備一定的犯罪工具,殺人後進行棄屍等等。

5、青少年犯罪熱點案例

案例來源:國浩律師集團(杭州)事務所 沈田豐
案例點評:國浩律師集團(杭州)事務所 沈田豐

[案情簡介]

一條圍巾撕裂6個家庭 杭一女高中生命喪同學之手

杭州蕭山區發生一起令人震驚的女高中生被害分屍案。隨後這一消息被警方證實。截至昨天上午,5名加害者悉數被杭州警方抓獲。令所有人驚異的是:他們竟是死者的同學。

昨天下午,記者獲悉案件大致經過:被害者阿紅,17歲,就讀於蕭山某高中。因一點小矛盾,阿紅與同學阿潔發生吵架。2月17日那天,懷恨在心的阿潔,糾集其他4人,將阿紅騙至阿華家中,用圍巾將阿紅勒死,並支解,隨後棄屍野外。

這起命案不僅毀了6個孩子的前途,撕裂了6戶家庭,也再一次引起人們對於青少年犯罪的關注。

目前,杭州警方正對案情進一步調查。

驚聞噩耗家長掩面而泣

昨天下午,記者了解到,當其中一位家長在得知自己的女兒是5名行凶者之一後,掩面而泣。與其餘4名行凶者家長一樣,面對被害者家屬,他們將承受一輩子的痛苦,遭受無以言盡的精神折磨。

其實早在半年前,杭州蕭山區一名高二男生,也為一件不起眼的小碰擦,將一名素不相識的女學生殺害。而這名出身貧寒之家的女學生受害時,剛參加完高考,即將成為一名大學生。

這兩起兇殺案中,死者和加害者都是處於花季中的少男少女。十幾歲的孩子為什麼會拿刀殺人,而且殺的還是自己的同學?十幾歲的孩子心裡究竟有多大的仇恨,使得他們必須把解決問題的方式全都歸於暴力?

這樣的青少年犯罪令人震驚

一位辦案多年的資深警官對記者說,殺人分屍,且出自按理看連殺一隻雞都害怕的青少年之手,讓人震驚。這位警官認為,青少年犯罪是一直存在的老問題。過去一般比較常見的是以大欺小、偷盜、搶劫、打群架等等,類似這起集體將同窗殺害並支解的惡性事件應是社會轉型期青少年犯罪的新問題。

在一般人眼裡,女生往往與暴力絕緣。可讓所有人沒有想到的是,5名行凶者中,4人竟是女生。警官說:「女孩子在犯罪中表現出的暴力程度,大體可以反映出目前一些青少年對暴力的一種心態。」

當文靜、柔弱的女孩子,開始用暴力來解決問題時,我們的家庭、學校、社會真的需要重新思考和反省。

家長感到教育責任很重

在杭州一個學生家長論壇中,不少孩子正處於青春期的學生家長紛紛就此發表評論。

水香苑清說:我覺得家庭教育出了問題。現在的家庭一般都是獨生子女,做父母的都非常溺愛孩子,生怕自己的「心肝寶貝」在外面「吃虧」。於是傳授給孩子一些「不吃虧」的方法,如何與人「針鋒相對」啊,如何罵人、打人啊,等等。如此教子,雖說能培養孩子好強爭勝的性格,但最終也有可能把孩子培養成打手或殺手。

木子的媽說:很多家長往往在滿足子女物質要求之餘,而忽略了與他們溝通。我女兒正處於後青春期,情緒也是一會高潮一會低潮。我和她爸更是提心吊膽。奉勸子女在外地讀書的家長,沒有手機的趕快買,宿舍沒有電話,要求學校趕快裝,只要有一天聽不到子女的聲音,就憂心忡忡的。

琪琪爸說:現在的孩子不能與以前的孩子做比較,社會不是從前的社會,壓力也不同從前,孩子通過各種渠道獲得了一些他們這個年紀不應該掌握的知識,往往應該掌握的心理及生理變化卻由孩子們自己畸形完成。這樣的環境中,孩子們的心態會自閉;而在家裡,父母很少能真正聽聽孩子們每天都在想些什麼,在學校里,老師關注的只有學習、只有成績,十幾歲的孩子看似風華正茂,可心中不知淤積了多少陰暗。

對生命尊重教育的缺失

昨晚,記者采訪了杭州市青少年熱線心理咨詢師楊迪老師。聽到又一起學生殺人案,她感到非常痛心。「這起命案再次折射出我們長期以來在孩子教育中的一個缺陷——『對生命尊重』的教育缺失。」

「這導致我們的青少年對他人生命的漠視,也對自己生命的漠視。除了傷人,殺人,還包括自殺。」她說,正是由於學校和家庭情感教育的蒼白,更強壯、更聰明的青少年一代,反而少了善良之心、同情之心。無論是學校、家長、還是社會更關注的是孩子或學生如何去競爭,而如何愛護、同情、幫助別人慢慢淡出。「這種冷漠是最可怕的。」

青少年犯罪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教育無效或失敗的直接後果。懲罰從來不是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生敞亮,使人生的終極可能性敞亮。毫無疑義,青少年犯罪是社會環境的產物,其中的問題雖然是復雜且多方面的,但這樣的追問亦是必須的:青少年犯罪與道德救贖的可能在哪裡?是否可能?何以可能?

[律師點評]

一、追根青少年犯罪

(一)慾望的囚徒

隨著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全社會利益格局的重新調整與再分配,使不同收入層的分化加劇。"恐貧症"成了公眾的社會性心病,人成了慾望的囚徒。經濟的發展,物質的豐富,人的潛在慾望獲得了"合法化"的地位,結症也許在於肯定個體慾望的自由權利的同時,個體慾望的自由被同時誇大了。於是社會結構和心理的失衡便成為犯罪的誘因。

(二)終極關懷的缺失

主流意識形態的解凍以及對西方文化的吸納,帶來了價值判斷的多元與生活方式的個性化,終極關懷不得不讓位於"及時行樂"的唱詞。各種價值觀並存所造成的混亂,讓正處於人生的弱脆期和敏感期的青少年無所適從。

(三)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完善

社會保障體系的全面建立和健全,可以減少由社會分配不公造成的矛盾激化的犯罪行為,由於社會保障是作為對社會成員基本生活權利的一種保障,至少能夠消除和減少那些為滿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而發生的犯罪行為。"適者生存"的自然進化論是否適用於社會進化?我們如何保護弱勢群體?這些問題都亟待探討、回答。

(四)城市化進程中的可乘之機

隨著人口流動和信息流量的增多,城市化進程在加快,同時,也為犯罪活動提供了可乘之機。因而有人把犯罪現象視作"現代化的副產品"。"有錢就有一切"成為行動綱領,什麼都不信什麼都敢做,以致陷入了急功近利、不擇手段、道德淪喪、理智毀滅的境地。

(五)同輩交往中的負面影響

同輩交往原指在年齡相同或相近的群體中發生的人際交往,由於社會對青少年群體的獨特關注,現通常專指在青少年群體中發生的交往。同輩交往是青少年生活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在動態上表現為信息溝通、物質交換;在靜態上反映為人際關系,即通過動態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情感聯系。由於青少年的敏銳與個性的不成熟,往往情緒強烈,易走極端,致使部分人為獲得"自尊"而攀比,為"行俠"而入魔,為"仗義"而鋌而走險。

二、遏制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對策

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我國青少年的犯罪人數呈現逐年增多的趨勢,並且有低齡化、團伙化、惡性化發展趨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現實中需要全社會共築社會防線,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積極開展社區教育活動,發揮綜治辦、民政、團委、婦聯等部門的作用,採取多種形式對青少年進行法制教育、行為規范教育和科學知識教育。針對現在青少年喜歡卡通、動漫的特點,將法制宣傳知識融於這些為青少年所喜聞樂見的節目中,寓教於樂。

2、構築學校防線。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全面推行素質教育,注重教書的同時更注重育人,加強對後進學生的教育和關心。讓青少年學生除接受科學文化知識外,還要接受系統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世界觀和人生觀的教育。

3、構築家庭防線。家長要以身作則,為子女樹立一個楷模,在盡到撫養教育子女義務的同時,為子女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

4、構築法制防線。對已經走上了犯罪道路的青少年應堅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和寓教於審、懲教結合、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通過法制宣傳教育讓他們認識到自己行為的違法性和社會危害性,提高法律意識,避免以後重蹈覆轍,實施「浪子回頭金不換」工程,這相對於單純的懲罰而言更有意義。

6、青少年犯罪案例

犯罪嫌疑人劉某(男,16歲,湖北省仙桃人),2005年10月20日凌晨2時許,夥同夏某、陳某、黃某等人經過事先預謀,由陳某攜帶一把西瓜刀,四人竄至廈門湖裡某處的路面,尋找作案目標,准備實施搶劫時,被治安巡邏隊發現,而被抓獲。

檢察機關對該案審查後,認為劉某夥同他預謀搶劫,並准備了作案工具,著手尋找作案目標,但由於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著手實行具體犯罪行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263條、22條之規定,其行為構成搶劫罪(預備),考慮其作案時屬未成年人,檢察機關對其以無逮捕必要,作出不捕決定,並聯合相關單位及劉某家屬對劉某實施幫教。

犯罪嫌疑人楊某(男,17歲,福建省平和縣人),其在2005年3月,在湖裡馬壠某網吧上網時發現該網吧伺服器的漏洞,並多次利用該網吧伺服器漏洞,修改網吧電腦網路伺服器系統中上網卡帳戶數據,為其同學徐某、陳某、韋某等人在該網吧增加上網帳號上的金額數據,以達到不向該網吧繳費而上網的目的,其至被該網吧發現時先後共盜用網吧上網費計人民幣4373.6元。

檢察機關對該案審查後,認為楊某盜用他人上網費用,數額已達到較大起點,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264條之規定,其行為構成盜竊罪,但由於考慮楊某作案時屬未成年人,且其情節較輕,主觀惡性較小,決定對其作出不捕決定,並聯合相關單位及楊某家屬對楊某實施幫教。

中國刑法學網

7、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

案例來源:國浩律師集團(杭州)事務所 沈田豐
案例點評:國浩律師集團(杭州)事務所 沈田豐

[案情簡介]

一條圍巾撕裂6個家庭 杭一女高中生命喪同學之手

杭州蕭山區發生一起令人震驚的女高中生被害分屍案。隨後這一消息被警方證實。截至昨天上午,5名加害者悉數被杭州警方抓獲。令所有人驚異的是:他們竟是死者的同學。

昨天下午,記者獲悉案件大致經過:被害者阿紅,17歲,就讀於蕭山某高中。因一點小矛盾,阿紅與同學阿潔發生吵架。2月17日那天,懷恨在心的阿潔,糾集其他4人,將阿紅騙至阿華家中,用圍巾將阿紅勒死,並支解,隨後棄屍野外。

這起命案不僅毀了6個孩子的前途,撕裂了6戶家庭,也再一次引起人們對於青少年犯罪的關注。

目前,杭州警方正對案情進一步調查。

驚聞噩耗家長掩面而泣

昨天下午,記者了解到,當其中一位家長在得知自己的女兒是5名行凶者之一後,掩面而泣。與其餘4名行凶者家長一樣,面對被害者家屬,他們將承受一輩子的痛苦,遭受無以言盡的精神折磨。

其實早在半年前,杭州蕭山區一名高二男生,也為一件不起眼的小碰擦,將一名素不相識的女學生殺害。而這名出身貧寒之家的女學生受害時,剛參加完高考,即將成為一名大學生。

這兩起兇殺案中,死者和加害者都是處於花季中的少男少女。十幾歲的孩子為什麼會拿刀殺人,而且殺的還是自己的同學?十幾歲的孩子心裡究竟有多大的仇恨,使得他們必須把解決問題的方式全都歸於暴力?

這樣的青少年犯罪令人震驚

一位辦案多年的資深警官對記者說,殺人分屍,且出自按理看連殺一隻雞都害怕的青少年之手,讓人震驚。這位警官認為,青少年犯罪是一直存在的老問題。過去一般比較常見的是以大欺小、偷盜、搶劫、打群架等等,類似這起集體將同窗殺害並支解的惡性事件應是社會轉型期青少年犯罪的新問題。

在一般人眼裡,女生往往與暴力絕緣。可讓所有人沒有想到的是,5名行凶者中,4人竟是女生。警官說:「女孩子在犯罪中表現出的暴力程度,大體可以反映出目前一些青少年對暴力的一種心態。」

當文靜、柔弱的女孩子,開始用暴力來解決問題時,我們的家庭、學校、社會真的需要重新思考和反省。

家長感到教育責任很重

在杭州一個學生家長論壇中,不少孩子正處於青春期的學生家長紛紛就此發表評論。

水香苑清說:我覺得家庭教育出了問題。現在的家庭一般都是獨生子女,做父母的都非常溺愛孩子,生怕自己的「心肝寶貝」在外面「吃虧」。於是傳授給孩子一些「不吃虧」的方法,如何與人「針鋒相對」啊,如何罵人、打人啊,等等。如此教子,雖說能培養孩子好強爭勝的性格,但最終也有可能把孩子培養成打手或殺手。

木子的媽說:很多家長往往在滿足子女物質要求之餘,而忽略了與他們溝通。我女兒正處於後青春期,情緒也是一會高潮一會低潮。我和她爸更是提心吊膽。奉勸子女在外地讀書的家長,沒有手機的趕快買,宿舍沒有電話,要求學校趕快裝,只要有一天聽不到子女的聲音,就憂心忡忡的。

琪琪爸說:現在的孩子不能與以前的孩子做比較,社會不是從前的社會,壓力也不同從前,孩子通過各種渠道獲得了一些他們這個年紀不應該掌握的知識,往往應該掌握的心理及生理變化卻由孩子們自己畸形完成。這樣的環境中,孩子們的心態會自閉;而在家裡,父母很少能真正聽聽孩子們每天都在想些什麼,在學校里,老師關注的只有學習、只有成績,十幾歲的孩子看似風華正茂,可心中不知淤積了多少陰暗。

對生命尊重教育的缺失

昨晚,記者采訪了杭州市青少年熱線心理咨詢師楊迪老師。聽到又一起學生殺人案,她感到非常痛心。「這起命案再次折射出我們長期以來在孩子教育中的一個缺陷——『對生命尊重』的教育缺失。」

「這導致我們的青少年對他人生命的漠視,也對自己生命的漠視。除了傷人,殺人,還包括自殺。」她說,正是由於學校和家庭情感教育的蒼白,更強壯、更聰明的青少年一代,反而少了善良之心、同情之心。無論是學校、家長、還是社會更關注的是孩子或學生如何去競爭,而如何愛護、同情、幫助別人慢慢淡出。「這種冷漠是最可怕的。」

青少年犯罪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教育無效或失敗的直接後果。懲罰從來不是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生敞亮,使人生的終極可能性敞亮。毫無疑義,青少年犯罪是社會環境的產物,其中的問題雖然是復雜且多方面的,但這樣的追問亦是必須的:青少年犯罪與道德救贖的可能在哪裡?是否可能?何以可能?

[律師點評]

一、追根青少年犯罪

(一)慾望的囚徒

隨著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全社會利益格局的重新調整與再分配,使不同收入層的分化加劇。"恐貧症"成了公眾的社會性心病,人成了慾望的囚徒。經濟的發展,物質的豐富,人的潛在慾望獲得了"合法化"的地位,結症也許在於肯定個體慾望的自由權利的同時,個體慾望的自由被同時誇大了。於是社會結構和心理的失衡便成為犯罪的誘因。

(二)終極關懷的缺失

主流意識形態的解凍以及對西方文化的吸納,帶來了價值判斷的多元與生活方式的個性化,終極關懷不得不讓位於"及時行樂"的唱詞。各種價值觀並存所造成的混亂,讓正處於人生的弱脆期和敏感期的青少年無所適從。

(三)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完善

社會保障體系的全面建立和健全,可以減少由社會分配不公造成的矛盾激化的犯罪行為,由於社會保障是作為對社會成員基本生活權利的一種保障,至少能夠消除和減少那些為滿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而發生的犯罪行為。"適者生存"的自然進化論是否適用於社會進化?我們如何保護弱勢群體?這些問題都亟待探討、回答。

(四)城市化進程中的可乘之機

隨著人口流動和信息流量的增多,城市化進程在加快,同時,也為犯罪活動提供了可乘之機。因而有人把犯罪現象視作"現代化的副產品"。"有錢就有一切"成為行動綱領,什麼都不信什麼都敢做,以致陷入了急功近利、不擇手段、道德淪喪、理智毀滅的境地。

(五)同輩交往中的負面影響

同輩交往原指在年齡相同或相近的群體中發生的人際交往,由於社會對青少年群體的獨特關注,現通常專指在青少年群體中發生的交往。同輩交往是青少年生活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在動態上表現為信息溝通、物質交換;在靜態上反映為人際關系,即通過動態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情感聯系。由於青少年的敏銳與個性的不成熟,往往情緒強烈,易走極端,致使部分人為獲得"自尊"而攀比,為"行俠"而入魔,為"仗義"而鋌而走險。

二、遏制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對策

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我國青少年的犯罪人數呈現逐年增多的趨勢,並且有低齡化、團伙化、惡性化發展趨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現實中需要全社會共築社會防線,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積極開展社區教育活動,發揮綜治辦、民政、團委、婦聯等部門的作用,採取多種形式對青少年進行法制教育、行為規范教育和科學知識教育。針對現在青少年喜歡卡通、動漫的特點,將法制宣傳知識融於這些為青少年所喜聞樂見的節目中,寓教於樂。

2、構築學校防線。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全面推行素質教育,注重教書的同時更注重育人,加強對後進學生的教育和關心。讓青少年學生除接受科學文化知識外,還要接受系統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世界觀和人生觀的教育。

3、構築家庭防線。家長要以身作則,為子女樹立一個楷模,在盡到撫養教育子女義務的同時,為子女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

4、構築法制防線。對已經走上了犯罪道路的青少年應堅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和寓教於審、懲教結合、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通過法制宣傳教育讓他們認識到自己行為的違法性和社會危害性,提高法律意識,避免以後重蹈覆轍,實施「浪子回頭金不換」工程,這相對於單純的懲罰而言更有意義。

8、近年來 青少年犯罪事件案例 有視頻和內容的

中學生中隊伍中的違法現象常有以下幾種表現形式:
有的拉幫結派,組成團伙,自封首領,公然對抗教師的正常教育;有的瞞著家長逃學,聚眾賭博,輸贏少則幾十元,多則幾百元,乃至上千元;有的公然侮辱女生;有的在社會上偷雞摸狗;有的對低年級敲詐勒索;有的肆意破壞公共財物;有的結伙外出打群架;有的混跡於社會上不法青年之中,開始「拜師學藝」。幾此種種,不一而足。 下面我們將介紹一些真實的青少年違法犯罪案例,通過這些案例,希望同學們能夠從中汲取教訓,知法守法,做一個合格的社會主義公民,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健康成長。
[案例1]:
9名少年偷垮高壓電塔 一座高壓電力輸送塔突然攔腰倒塌,事故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00餘萬元。倒塌原因竟是電塔底部被人偷走了68塊鋼條,而下手的竟是9個未成年的孩子! 某日凌晨,青白江公安局刑偵大隊的電話鈴聲驟然響起:「一座220KV高壓電力輸送塔倒塌,交通被阻斷!」幾乎是同時,當地電力部門也接到了報告。這座220KV電塔所在線路是成都輸往綿陽輸電主線備用線路。正值用電高峰期,該電塔的驟然倒塌,造成備用線路全線斷電,青白江、金堂等地的居民生產、生活用電也因此受到影響。電塔倒塌還壓壞了電信公司分路器等設備,造成200餘萬元的直接經濟損失,而間接經濟損失不可估量。
民警們經過艱苦細致的調查工作,最終得到一條線索,發現當地的王平(化名)等人長期在附近實施盜竊。就在電塔倒掉的前幾天,有人曾看到王平和幾個男孩出現在塔下。民警們立即找到王平詢問。王平終於交代,倒掉的電塔上的鋼條就是他和另外8人一起偷的。一直喜歡小偷小摸的他沒錢後就會找電塔下手,每塊鋼條可以賣得10元左右。得知電力部門會在每月的18日將缺損的鋼材補上後,他們便從5月18日開始,先後四次對該電塔下手,總共偷了68塊鋼材。少了這樣多的塔材,嚴重改變了電塔的受力結構,恰好頭天晚上,當地颳起了大風,最終造成高壓電力輸送塔攔腰折斷。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因為貪圖這點錢而導致如此嚴重的後果。很快,另外8人也落網,他們都將面臨法律的制裁,收贓的老闆也受到了相應的處罰。

9、青少年犯罪案例有哪些?

2002年12月1 5日下午,被告人謝濤提議綁架宜昌市教中心學生邱某(女,16歲)以勒索贖金,得到唐劍波等人的同意,並就具體事宜進行了商議。

次日上午,謝濤、蔡亮到枝江市租賃了一間民房以作藏匿邱某之需。

下午3時許,謝濤、唐劍波、蔡亮、周娟來到宜昌市職教中心門前等候邱某放學。邱某放學時,唐劍波、謝濤先後多次對邱某提出找其談點事,均被拒絕。

12月17日上午7時許,被告人謝濤、付習文、秦琴來到邱靖家的樓下等候。見邱某從家中出來,秦琴以談事為由,強行將邱拖上計程車,將邱帶至付習文家中。

當日下午4時許,蔡亮給邱某家打電話,先後對邱的父母提出,邱某在其手中,讓他們用5萬元來贖人。

12月18日下午4時許,蔡亮給邱家打電話,問邱的父親邱正雲贖金准備好了沒有,邱正雲說只准備了3萬元,蔡讓其將贖金裝在一個紅色塑料袋中,次日的上午10時到西陵劇場的門前等侯。下午5時許,邱某被帶到枝江市租賃的房屋中看守。

12月19日上午10時許,謝濤、唐劍波、郭明、蔡亮按約定來到西陵劇場,看見邱正雲後,謝濤見附近的人很多,懷疑是警察,蔡亮用公用電話給邱正雲打電話,讓其從西陵劇場走到宜昌市財校門口等。謝濤等四人一同乘公共汽車到猇亭,謝濤給邱正雲打電話責問其為什麼帶警察,並指令其到宜昌市磨盤溪公路旁交贖金,同時安排唐劍波到枝江轉移人質。

當謝濤、郭明、周娟在約定的地點准備收取贖金時,被公安幹警當場抓獲。

[評析]:

青少年的犯罪問題一直是全社會關注的熱點,也是困擾法學理論界與司法實踐部門的一個難題,同時也是消除社會不穩定的因素,維護社會秩序,搞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為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發展創造良好環境的重要課題之一。

一、現階段青少年犯罪的突出特點:

一是犯罪年齡低齡化。從我院近幾年受理的案件情況來看,犯罪年齡漸趨年少,罪犯的平均年齡有低齡化趨勢,而且未成年人犯罪的人數也比往年有所增長。

二是犯罪類型多元化。青少年犯罪類型越來越多,主要有盜竊、搶劫、傷害、敲詐。此外,殺人、強奸、綁架等惡性案件也時有發生,且犯罪常表現為故意犯罪,很少為過失犯罪,犯罪時不計後果,手段殘忍,社會危害極大。

三是犯罪手段成人化。在很多案件中,十幾歲的孩子作案前精心策劃,作案後偽造現場,一些從報刊影視上學到的反偵查手段被頻頻使用,使得青少年犯罪具有了明顯的成人化、智能化特點。

四是犯罪方式團伙化。只要其中一人有犯罪意識,就容易相互影響,形成共同犯罪。而且這種組合往往是一拍即合,一哄而起的團伙性犯罪,這與有組織有策劃的團伙性犯罪有所區別,

二、青年犯罪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主要有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影響青少年犯罪的外因有家庭、學校、社會三個方面。

1、青少年自身素質不高,抵禦能力差。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發育都處於特殊時期,具有心理不成熟、情緒不穩定,自控能力差、認識偏頗,觀念紊亂,僥幸心理作怪等心理特點。由於他們的文化素質較低,分辨事非能力較差,其涉世的無知性、盲目性就很難應付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影響,經不起誘惑,很容易被別人拉攏、利用,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義氣用事,不計後果等,從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而且極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一些社會上的不良青年、違法人員嚴重影響著青少年的成長,有的甚至教唆青少年犯罪。

2、家庭教育的諸多缺陷,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家庭環境是影響青少年犯罪的一個重要因素。據調查,青少年案犯家庭狀況普遍偏差,有的家庭父母不和,有的父母離異,有的教育不當,有的過於溺愛。家庭環境和家長的言行、品行及教育方法,對青少年的心理、品德、愛好和思想的影響至關重要。

3、有少數學校對預防青少年犯罪認識不足。近年來,學校的德育工作和法律教育從總體上看是在不斷加強,但是發展不夠平衡。學校是對青少年開展法制教育的重要陣地。而一些學校尤其是農村學校,重智輕德,法制教育流於表面化、形式化。有些學校對青少年學生的思想和法制教育不夠,導致許多青少年學生缺乏正確的理想信念,不知什麼是違法,什麼是犯罪,缺乏普通的法律常識,頭腦中沒有辨別是非的標准,不懂法、不知法,也就談不上遵紀守法,這是導致青少年犯罪的又一個重要原因。

4、不良文化是青少年犯罪的誘因和溫床。由於一些宣傳暴力的電影和文化作品的影響,社會不良刺激的增多,導致社會規范失控,價值觀念的巨變,青少年犯罪上升。一些「黃色」書刊的毒害,一些新聞媒體播放的暴力等影視製品的影響,也使得一些青少年效仿而犯罪。不少青少年犯純粹是對一些影視鏡頭的刻意模仿,犯搶劫、盜竊罪的青少年則多為影視里花天酒地的生活方式所誘惑,涉嫌性犯罪的青少年幾乎全部觀看過淫穢影碟或訪問過色情網站。此外,還有一些網吧、不健康的娛樂場所和「玩就玩個心跳」、「過把癮就死」等反映社會轉型期的一種浮躁心態及其他一些灰色民謠、黑話、小道消息,無不對青少年身心造成消極的影響。

三、預防青少年犯罪的對策:

控制和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其核心在於預防,要通過法律的形式調動家庭、學校、社會和國家各方面的力量,幫助青少年樹立遵紀守法的觀念,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一)對青少年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應加強對青少年進行法制教育,增強他們的法制觀念,提高他們明辨是非和抵制錯誤的能力,養成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要對青少年進行道德、理想教育,使他們建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法制教育要從娃娃開始」。為什麼呢?這是因為青少年時期正處在長身體、學知識時期,這一時期,可塑性很強,正是確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是非觀、法制觀的重要時期。要使他們接受正確的東西,養成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以保證他們沿著祖國未來需要的道路健康成長,就必須在對他們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加強法制教育。只有使他們從小學法懂法,才能知道什麼行為是合法,什麼行為是違法或犯法,從而自覺遵紀守法。

(二)建立和倡導溫暖、和諧、健康、文明的家庭生活環境,保證青少年健康成長。正確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父母要了解子女的生理和心理的發展、變化,不能固守「長輩」的角色和地位,缺少與子女「交朋友」的意識,對他們不能過於苛求,應給予他們更多學習上的幫助、生活上的關心、精神上的鼓勵和誘導。家長除了科學文化知識外,還應對子女進行基本生活技能的教育和培養、倫理、道德、法律教育。防止溺愛、體罰、控制、放任、庇護,要鼓勵、交談、權威(維護權威,最重要的是父母要提高自身素質,能夠回答和解決子女提出的各種問題及正確地管理自己的家庭,以正確的自身行為,使子女心悅誠服)、限制(對子女的不良行為如逃學、無故夜出、亂交朋友、攜帶管制刀具等要進行管制和約束,以消除他們違法犯罪的誘因和機會),及時制止越軌行為等。

(三)加強對青少年犯罪的預防,樹立良好的校園環境。如果正確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那麼良好的校園環境則是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重要保障。這要求學校應從兩個方面做好:一是要對其內心進行正確的引導。把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育、法制教育結合起來,即:學校要開設法制課程,多上思想道德品質課,引導和培養中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道德法制觀念;開展多種形式的健康向上的活動,培養學生開朗、活潑的性格; 二是要加強對青少年的外部行為的管理和約束。對學校要不段完善內部管理機制,嚴肅校紀校規, 正確規范和約束學生的行為。還要對學生中存在的不良行為及時進行管制和約束,有效防止犯罪行為的發生。

(四)遏制不良傳媒的誤導,加強娛樂消費的引導和管理。不良傳媒是青少年違法犯罪的主要誘因之一,這一問題已引起各國政府和公眾的普遍關注。有關部門要在加大查處力度的同時,廣泛開展面向青少年的讀、視、聽指導,提高他們判別是非優劣的能力和鑒賞水平。如組織影視讀物鑒賞指導組,推薦優秀作品,開展鑒賞評析活動,引導他們讀好書、唱好歌、看好節目。針對娛樂場所對青少年行為的巨大影響,要加強對青少年娛樂消費的引導和管理,規范娛樂場所的經營,堅決控制未成年人進入法律規定不得進入的娛樂場所。加快公益性文化設施如圖書館、體育館、文化館、紀念館、博物館等場館的建設,發揮其娛樂、教育功能。

10、青少年犯罪熱點案例分析

梁某和張某均為15周歲。一天,梁某與張某合夥綁架了同班同學趙某。隨後,梁某向趙某家打電話,要求趙某的父親將現金30000元放到指定地點,否則後果自負。趙某的父親從電話聲中聽出梁某的聲音稚嫩,以為是孩子在開玩笑,就沒有理會,梁某與張某兩個人見趙某的父親沒有行動,變暴打了趙某一頓用來撒氣。趙某趁兩人不注意逃走。後經醫生鑒定,趙某的脊椎骨被打折,已經構成重傷。梁某與張某的行為應承擔什麼責任呢?
法律解析:根據我國《刑法》第十七條規定,已滿14周歲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只對八種罪承擔刑事責任,綁架罪不在此列。梁某和張某的行為已經滿足故意傷害罪的構成要件,可以認定為故意傷害罪。對於年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最高人民檢察院出台了相應的司法解釋,符合綁架罪的構成要件是,認定為綁架罪。
《刑法》第十七條
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防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是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因不滿是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與青少年犯罪與新媒體的案例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