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記者在新媒體時代需要具備哪些技能
1、編程和數據分析。
2、在社交媒體收集和核實信息。
3、學習剪輯音頻和視頻。
4、直播和VR
2、如何堅持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原則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近年來,隨著中國新聞市場的成熟與活躍,新聞報道從內容到形式都有了很大改觀。但與此同時,新聞的真實原則卻受到了嚴峻挑戰。一些捕風捉影、誇大歪曲甚至編造事實的報道也開始頻繁出現。失實報道不僅引發了種種糾紛,也極大地影響了新聞的權威性和公信力。要想正確行使好記者所肩負的神聖職責,我們又將如何堅持新聞真實性原則?結合理論學習與實踐感受,在這里做一下淺析。
一、 關於新聞的真實性
「新聞的真實性是事實或隨著事實發展的真實,它表現為一個認識過程。事實的發展完結,報道的真實性也才能夠全部展現出來;事實進展到什麼程度,新聞報道的真實性才可能到達什麼程度」①
在新聞理論界,「真實性」作為一個極其重要的核心概念,但它同時是一個有爭議的理論問題。一般認為新聞中「真實」有兩層含義,一是要求新聞中的每一個具體事例(事件)必須合乎客觀事實,二是對每一種大眾傳播來說,要求連續不斷的新聞向人們呈現一幅現實社會的真實圖景,也就是說新聞真實在於不僅僅是客觀事實,它必須是一個價值真實。②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堅持新聞真實性是新聞工作的起碼要求,也是傳媒公信力形成的根本基礎。真實性是新聞工作的第一重要原則,也是新聞工作的基本操作規范。堅守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原則,保持客觀公正的立場,是新聞報道真實可信的保證。
新聞報道要真實,似乎是一件無可爭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是,實際新聞工作面對的最嚴峻的挑戰往往也正在於此。新聞的失實即使是在信息傳播已經如此發達,媒體行業已經如此現代化的今天,仍然是威脅新聞生命的第一殺手。
二、產生新聞失實的原因
新聞事實的本原始終是固有的客觀實在。客觀實在之所以會成為假新聞,是因為觀照者後期的錯誤失實的價值判斷的手段加工而造成的。同理,能真實正確的反映客觀存在的真新聞的本原也同樣是客觀實在。由此不難看出,真新聞具有真實性;假新聞不具有真實性;真新聞具有客觀實在性。而假新聞同樣也具有客觀實在性,這也是虛假新聞產生的客觀根源。
然而,作為「社會瞭望者」的新聞工作者的使命還不僅僅是保證對一個新聞事件或一則新聞報道所涉及的各個新聞要素的報道要真實,他們還必須承擔向受眾真實反映其生存環境的整體性變化和本質性變化的任務。這是一個更高的工作要求。近年來越來越受到受眾關注的新聞報道失實的情況的發生,嚴重地損害了新聞的真實性原則。其主要表現有:
1、新聞工作者缺乏調查研究的作風。2、對材料缺乏認真核實和斟酌。3、偏聽偏信,主觀武斷。4、捕風捉影,道聽途說。5、誇大渲染,牽強附會。
由於客觀環境變化狀態呈現的復雜性,新聞工作者本身的職業能力制約,各種社會因素的復雜作用等諸多方面的原因,堅守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原則對於今天的中國新聞工作者來說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
1、傳媒市場化和商業利益的驅使
在社會轉型時期,傳媒業面臨著商業利益的挑戰。傳媒要生存要發展就必須有市場。市場經濟發展是世界新聞事業發展的根本推動力。當新聞行業本身還沒有建立成熟完善的行業規范和自律機制,這樣的媒體行業在初次面對市場的殘酷競爭和篩選的時候,為了獲得市場和商業利益,把新聞工作的社會責任拋諸腦後,一味地迎合大眾,取悅大眾,用煽情手法處理新聞、「策劃」新聞,甚至製造假新聞的現象在世界新聞發展歷史過程中也是有前車之鑒的。雖然我國新聞業的「媚俗化」傾向不能和「黃色新聞」完全劃上等號,但是當前一些媒體片面地強調經濟效益,追求轟動效應,大肆渲染「星、腥、性」,盲目追逐報道熱點和炒作新聞的做法是與新聞媒體的社會功能以及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背道而馳的。新聞媒體需要競爭,但競爭要符合市場規則和社會規范。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如果盲目地實行經濟效益為先的原則,整個新聞行業最終會被社會淘汰。
2、媒體和記者角色轉型的沖突
我國的新聞媒體在很長的時期內主要被視為黨政機關的一個部門,發揮著宣傳喉舌的職能。這種職能無形中給原本應該是社會公器的新聞媒體披上了「權力」的外衣,給一些媒體的記者賦予了「官記者」的地位。同時,我國記者的生存狀況也使得一些記者面對新聞責任與現實生活的權衡時無法擺正自己的位置。我國報紙媒體記者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黨報記者,一類是都市報記者。前者在工作必須遵守嚴格的制度規定,而後者在工作中則不得不受到編輯部、廣告商、市場發行的壓力。其實,當新聞記者接受了對方的「贊助費」也就放棄了對它的監督權和批評權。當媒體多次該報道的事實沒有報道,不該報道的事情卻大肆鼓吹炒作的時候,媒體就喪失了在公眾中的公信力。
3、缺乏有效監督執行機制
目前,我國傳媒業不是缺少法規的約束,雖然沒有成文的「新聞法」,但是還是有相關的規定。《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准則》自1991年1月19日在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第四屆理事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一致討論通過,經過1994年和1997年兩次修改,已成為較詳細完整的新聞職業道德規范條例。但是,在許多編輯和記者的眼中,該《准則》不過是一紙空文而已。「在這一領域,缺乏有效的執行機制,盡管早在1991年就有了《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准則》,但是一次全國性的調查表明,有近半數的新聞工作不知道它的存在,當然也就談不上遵循它了。一個健全而有效的自律機制,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字面上的准則,這是當前我國傳媒界亟需解決的。」⑤
三、當前堅持新聞真實性原則的關鍵
「新聞采編人員要堅持真實、全面、客觀、公正的原則,確保新聞事實准確。要認真核實消息來源,杜絕虛假不實報道。新聞報道在新聞媒體刊發時要實行實名制。新聞采編人員要發揚實事求是、敬業奉獻的精神,深入實際、深入生活、深入群眾,調查研究,求真務實,努力改進工作作風和文風,不斷創新報道內容、形式和手段,使新聞報道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增強新聞報道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⑥鄧小平同志曾經說過:「理論要通過實踐來檢驗。」⑦新聞有沒有社會價值,關鍵是看它有沒有真實性,真實是檢驗新聞的主要標准之一。新聞作為反映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宣傳工具,是聯系黨和群眾的紐帶和橋梁,所以,必須提倡實事求是的精神。
馬克思認為,記者應該極其忠實地報道他所聽到的人民的呼聲,應該「根據事實來描寫事實」,而不是「根據希望來描寫事實」,這就指出了判斷新聞報道具體事實程度的依據。⑧
維護新聞的真實性,還要清理真實、新聞、政治三者之間關系。
出於各種狹隘的考慮,傳媒不能真實地報告事實在新形勢下已經成為一種痼疾。胡錦濤同志就這個問題談到:「要堅持講真話、報實情,實事求是地反映情況,堅決反對弄虛作假。要切實改進文風,寫文章、搞報道都要言之有物、生動鮮活、言簡意賅,切忌八股習氣。」⑨
事實是新聞的本質,新聞是事實的報道形式;事實是第一性的,新聞是第二性的;沒有事實,就沒有新聞。按照事實和新聞之間這種嚴格的主次邏輯辦事,才能保證新聞的真實性;如果顛倒了這種關系,必然會出現報道失真的現象,從而破壞新聞工作的根基。顛倒這種關系,不尊重事實,造成報道失實,就會給黨的新聞事業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有些部門和單位往往事情還沒發生,新聞已出去了;計劃尚未執行,報道說已做了,鬧出笑話甚至政治問題來,這些深刻的教訓我們應該認真汲取並徹底改正,對此,我們可以通過以下的辦法加以改善:
第一個辦法就是加強自身修養。第二點,強化監管職能,建立媒體信用等級評價機制。第三,還是要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第四個解決辦法就是讓我們堅持走群眾路線,取信於民,加強隊伍的建設。
3、在全媒體時代背景下,新聞記者應該具備怎樣的素養
1,更強的新聞敏感。海量信息更需要從沙堆中找尋珍珠的能力。
2,利用網路技術提供傳播效果的能力。
3,必須掌握網路傳播相關技術。
4、記者應如何堅持新聞的真實性原則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事實是新聞的本質,新聞是事實的報道形式;事實是第一性的,新聞是第二性的;沒有事實,就沒有新聞。按照事實和新聞之間這種嚴格的主次邏輯辦事,才能保證新聞的真實性;如果顛倒了這種關系,必然會出現報道失真的現象,從而破壞新聞工作的根基。顛倒這種關系,不尊重事實,造成報道失實,就會給黨的新聞事業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對此,我們可以通過以下的辦法加以改善:
第一個辦法就是加強自身修養。第二點,強化監管職能,建立媒體信用等級評價機制。第三,還是要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第四個解決辦法就是讓我們堅持走群眾路線,取信於民,加強隊伍的建設。
5、如何當好新媒體時代的記者
一是必須以先進技術創新為支撐,緊盯技術前沿,瞄準發展趨勢,不斷以新技術新應用創新媒體傳播方式。
從傳播技術角度看,媒體的發展總是與技術的創新緊密聯系在一起。新興媒體誕生和發展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網路技術和信息內容相互結合與發展的過程。技術與內容互為支撐、相互融合,是一體之兩翼、驅動之雙輪,共同構成核心競爭力。傳統媒體要生存發展,必須順應互聯網傳播移動化、社交化、視頻化的趨勢,積極利用大數據和雲計算技術推進新聞生產,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實現超越,利用微博微信技術拓寬社會化傳播渠道,把當今可用的技術都囊括到我們視野中來,進入到我們的項目設計,把長期積累起來的內容生產優勢、傳播公信力優勢與新興媒體的數字技術、多媒體傳播、多元交互等技術優勢充分結合起來,才能取得融合發展的最佳效果。
二是必須以內容建設為根本,進一步增強媒體信息內容的核心競爭力。
新聞媒體是黨和人民的喉舌,內容永遠是根本,是決定自身生存與發展的關鍵所在。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在強調技術引領和驅動的同時,要始終把內容建設擺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以內容優勢贏得發展優勢。要在品質上追求專業權威。傳統媒體在信息採集核實、分析解讀等方面,有著新興媒體無法比擬的優勢,必須最大限度地把這個優勢發揮出來,延伸和拓展到新興媒體。要在傳播上注重快捷精簡,多生產精準短小、鮮活快捷、吸引力強的信息,在傳播中搶得先機。要在服務上注重分眾化互動化,認真研究用戶的不同需求,有針對性地生產特色信息產品,點對點推送到用戶手中,做到量身定做、精準傳播,提高新聞宣傳的實效性。同時,加強媒體與用戶間的互動交流,吸引用戶提供新聞線索、報道素材和意見建議,提高用戶的關注度和參與度,在互動中參與,在參與中傳播。要在展示上實現多媒體化,以多樣化的展示、多介質的推送,實現內容產品從可讀到可視、從靜態到動態、從一維到多維的升級融合,使我們的新聞報道動起來、活起來。
三是必須以機制創新為動力,加快改革步伐,建立適應融合發展的組織結構、傳播體系和管理體制,為融合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6、如何在新時期下做一名合格的新聞記者
摘 要 新聞采訪主要是新聞記者通過采訪、觀察等方式來獲取新聞內容,同時也是對客觀事物進行調查的一項活動。人們可以通過新聞媒體來了解社會的發展動態和黨的方針政策,而作為參與傳播活動的新聞記者,對真實新聞的傳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主要對新時期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新聞記者進行探討。
中國論文網 http://www.xzbu.com/1/view-5272049.htm
關鍵字 新聞記者;合格;新聞媒體
中圖分類號:G21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7316-(2014)01-
在新時期,受到科學技術的影響,很多高科技的產品充斥著我們的生活,使得信息化進程迅速的發展,信息化產品越來越多,如手機、微博、微信、博客等等,這些信息化產品成為目前廣泛存在的信息傳播方式。新的信息傳播方式使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獲得各種信息,而面對信息傳播的新形式,新聞記者面臨的挑戰也逐漸加大,新聞記者如何在滿足傳播環境的情況下,以正確的輿論來引導群眾,做一名優秀的新聞記者,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一、具備良好的社會責任感,尊重新聞事實
對於新聞記者的一個基本要求就是具備良好的社會責任感,尊重新聞事實,能夠以正確的輿論來引導群眾。新聞是以事實為基礎的,弄虛作假的新聞是永遠站不住腳的,作為新聞活動的傳播者,新聞記者要保證新聞的真實性,尊重新聞事實,以此來獲得群眾對新聞的信任。假的新聞有可能會為新聞當事人帶來不良影響,甚至關乎性命。前一段時間,由於訛詐事件相繼在網路上曝光,人們沒有足夠的勇氣去見義勇為,同時在北京發生了一起外國人騎摩托車撞人事件,短時間內經網友在網上曝光,說路人對外國友人進行訛詐,一時間,負面消息充斥著被撞路人的生活,人們不斷的譴責和批評,使新聞當事人的身心受到了很大的創傷。然而經過調查,這起撞人事件是真實存在的,而不是網上謠言所說的「訛詐」,最終撞人者受到了應有的制裁。作為一名新聞記者,不能聽風就是雨,必須要有並且遵守職業道德,具備良好的社會責任感,寫真實的新聞來反應事件的始末,從而向社會傳達正能量。
二、在進行采訪前要提前做好准備
(1)提前准備資料。准備資料是新聞記者進行采訪前必須要做的事情。對新聞記者來說,准備的資料越充分,對問題的認識就會越清晰,才能更好的制定出周密的采訪計劃,從而在采訪中掌握主動權。在准備資料階段,新聞記者要收集有關采訪題目的資料和采訪人的相關信息,收集有關政策性的信息,以便在采訪中能表現的游刃有餘,寫出更加有深度、更加生動的新聞報道。
(2)提前准備好現場。紙媒記者對采訪現場的要求不高,而廣播、電視、網路等在進行采訪活動時對采訪現場有較高的要求,新聞記者要提前准備好錄音、錄像的相關設備,檢查設備是否可以正常工作,保證采訪活動可以順利進行下去。對於一般可預見性的事件,要提前做准備,同時新聞記者要提前進入新聞現場與工作人員進行溝通,從而了解采訪現場的活動環境,以便為采訪活動做准備,從而獲得宣傳的主動權。
三、要深入基層,挖掘基層新聞
新時期,有關文件呼籲新聞記者「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新聞是有群眾構成的,群眾生活中有很多真實的事件、新聞,它們都生動、直接的反映了一定歷史時期中發生的新聞事件、優秀代表人物等。新聞人物是新聞的見證人,同時也是歷史的見證人,為了在基層挖掘出新聞,新聞記者必須要深入基層,深入到群眾的生活中,傾聽群眾的心聲和故事,將真實的群眾生活進行反應,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就要求新聞記者要具有極強的社會活動能力,良好的溝通交流能力和吃吃苦耐勞的能力,從而才能更好的發動群眾的力量、發揮群眾的智慧,獲得更多有利的信息。
新聞記者在寫新聞報道時,要注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反映群眾真實的生活,讓群眾在新聞報道中找到認同感,從而擴大新聞對群眾的影響力,並促進新聞行業的持續發展,保持良好的活力。真實和真情實感是新聞的生命力,只有充滿生命力的新聞才是好新聞,才是能打動群眾的新聞。
四、新聞記者要將筆頭對准普通人
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組成了新聞事件,新聞工作也是為了讓群眾了解社會和政府,並將群眾的生活向黨和政府進行反映。新聞記者是群眾和政府之間的紐帶,必須要將群眾的生活進行真實的反映,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解群眾所需,客觀反映事實,從而更好的為人民服務。新聞事件就發生在我們普通人的身邊,新聞記者對普通人進行報道,才有了最美教師張麗莉,最美媽媽吳菊萍,最美司機吳斌等一系列發生在普通人生活中的事情。從這些平凡而偉大的新聞事件中,我們讀到了真誠、奉獻、無私與偉大,這些事件都是我們生活中正能量的來源,鼓舞著我們不斷前進,提醒著我們不斷付出。
五、能夠頂住身心的壓力
為了更好的做好政府與群眾之間的橋梁與紐帶,新聞記者出現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為了挖掘一手的新聞題材,新聞記者要在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趕赴現場,甚至有時會持續穿梭在多個事件現場,停下來的時間又要不停的寫報道來向群眾傳達事件的發展情況,作息完全沒有規律。遇到突發事件或重大事件,只要收到通知,就會立刻奔赴現場,即使有危險也不會考慮,繼續去做前線報道。地震、台風、洪澇、冰雪災害等事件發生後,合格的新聞記者會不顧自身的危險,持續為群眾帶來前方的報道。面對類似高強度的工作壓力,新聞記者要經得住考驗,保持良好的身體和心理的狀態,為群眾帶來更多、更優秀的新聞報道。
六、結語
情感是連接作者與讀者之間的橋梁,而新聞記者是聯系社會與群眾的橋梁,新聞記者y要具有良好的社會責任感,不斷深入了解群眾的生活,對群眾充滿感情,以客觀真實的角度反映事件、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反映群眾的生活、以真情實感來表達感情,才能夠引起群眾的共鳴,時刻為人民服務的新聞記者是新時期的要求下合格的記者。
參考文獻:
[1]夏素紅. 淺談新時期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新聞記者[J].時代報告:傳媒文苑.2011(10):247.
[2]李霞. 打鐵還需自身硬――新聞自律與記者的職業精神.記者搖籃.2010(01):129-130.
[3]胡天然;胡懷庭. 新聞工作者道德價值取向與媒體公信力.新聞與寫作.2011(10):87-88.
[4]馬克・迪耶茲;周俊;李玉潔. 新聞是什麼?―對新聞工作者職業身份與意識形態的再思考.國際新聞界.2009(12):56-57.
作者簡介:
�勇(1971.06),男,山西五台人,本科學歷,牡丹江新聞傳媒集團記者,研究方向:新聞采編。
7、在新媒體時代,新聞記者和編輯人員針對行業發展能做到哪些方面的創新呢?
金融
回答
在新媒體時代,新聞記者和編輯人員針對行業發展能做到哪些方面的創新呢?
新媒體 新聞 記者 媒體
8、在媒體融合時代,新聞記者面臨什麼挑戰和機遇 如何應對挑戰 把握機遇
新媒體時代,記者能夠將更多更快的信息傳遞給觀眾,給他們帶來更多的福音,但與此同時,這對記者的采編工作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媒體時代對記者采編工作同樣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記者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
「全民記者」時代新聞傳播的弊端也逐一顯現。這就對新聞專業主義提出了如下的挑戰:
1.信息內容缺乏真實性。
2.信息傳播的功利性目的明顯。
3.信息發布者缺乏自律意識。
「全民記者」時代新聞專業主義發展的機遇:
新聞事件報道更貼近群眾生活。在「全民記者」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是社會輿論的主體。所以在總體上看,這樣的新聞,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來源於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實踐。因此這些新聞更貼近群眾生活,這對於新聞專業主義的宗旨——「服務於全體群眾」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為新聞事件增加了報道角度。
「全民記者」時代的新聞活動使得原本以主流專業媒體為主體的新聞生產從組織化轉向社會化,並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媒介融合的深入發展。這一時代的到來不僅預示著專業媒體信源結構的改變,甚至逐漸發展成為專業媒體的參照系。「全民記者」不僅能夠補充與平衡專業媒體提供的信息和評論,甚至能夠通過自身的真實體驗和親眼所見放大或者削弱某些媒體的報道效果,從而影響專業媒體的傳播力,影響新聞報道的客觀性方向。
3.促使輿論監督的作用充分發揮。
由於在「全民記者」時代,「記者」分布范圍遍布社會各個階層,所以在很多情況下不易被發現的信息可能會通過無處不在的「記者」被廣泛知曉。尤其是對於政府官員、公眾人物,無處不在的「記者」可以隨時隨地進行監督。對於有悖於道德甚至違反法律的行為,這些「記者」們可以在第一時間進行報道。這符合了新聞專業主義所要求的新聞業是一種自治的體系,它必須對政府、政黨以及政客採取一種獨立的和批判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