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彭蘭新媒體

彭蘭新媒體

發布時間:2020-08-25 12:41:18

1、2013年考北京郵電大學的傳播學研究生,但是看到有本彭蘭的《網路傳播概論》有第一版和第二版,

01
中國新聞傳播史
方寒氣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2年

02
世界新聞與傳播學院的歷史(第二版)陳哩擔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7

03
當代新聞理論
鄭保衛
新華出版社出版樓
2003

新聞理論教程
楊包軍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5年

05 BR />通信教程
過青光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9年

06
解析中國新聞傳播學(第二版)
陳哩擔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07
改變媒體 - 解析中國傳媒轉型問題
喻國明
華夏出版社

08,2005

記者采訪(第二版)
藍鴻文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0

09
新聞寫作教程
劉明華許虹,張崢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2

新聞寫作要點
高鋼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

11
新聞編輯學
蔡文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新聞

廣告指南(第二版)
倪寧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4

13
公共關系(第3版)
熊源魏
安徽人民

14 2003

公共關系
塗光晉
國際新聞雜志社遼寧大學出版社

15,2004

中國人民大學主機

/ a>
近一年的新聞與傳播雜志16

由中國人民大學舉辦

近一年

/>通信專業介紹
專業碩士和博士學位授予點
傳播學是研究信息傳播和媒體的法律,社會科學的操作。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是最早開展通信科研,教學單位,早在上世紀50年代,章隆垌教授寫了一篇文章在國際新聞界的引入通信。 20世紀80年代初,新聞學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學正式開通通信課程,並發表了大量有影響力的教科書和科研。 1998年,新聞學院是第一個被批准為傳播學博士研究生培養的重要基地,為傳播MA。目前,新聞學院有一個關鍵的研究基礎教育,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的公共意見研究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在媒體研究所經濟研究,新聞與傳播學院,廣告部研究中心和危機傳播管理研究中心,並擁有一批全國知名的學者和導師的研究生提供了優越的學習和研究條件。
傳播學主要有四個主要研究方向:
通信理論的研究方向,包括傳播的基本理論,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理念,傳播效果,傳播體制研究,危機傳播管理研究及其他學科領域。責任教授郭青光國務院新聞學科評議組成員,是首批國家重點學科教科書「通信的教程;責任的陳哩但教授橫跨新聞學,傳播學兩大領域,在其代表性」的精神交往的結果「,」公共意見「是一個在國內傳播研究的經典之作。
2。電視傳播和攝影傳播視覺傳播研究方向,視覺傳達是一個世界新聞攝影學院的學科優勢和廣播我們的文化產業在上個世紀50年代以來,「何塞」攝影獎得主,其中包括了大量的優秀人才。目前,學校的重點建設項目,「211」和「985」廣播電視新聞學演播中心即將投入使用,提供一流的設備和條件,為教學和科研的視覺傳達方向博士生導師的盛西硅教授,是一個視覺傳達中國在該領域的知名學者。
自1997年以來,新聞學院新媒體的研究方向。打開網路新聞媒體的課程,成立於2000年的碩士層次的網路傳播方向。目前,新媒體研究的「大眾媒體」的概念,開展教學和研究活動,學科建設不斷適應的發展和傳播媒體技術方向的博士生導師彭蘭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獲獎者的形態的變化,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資助。
4政策的傳播方向。傳播戰略的一個重要分支,近幾年興起的西方應用的通信,同時也傳播學科的國際前沿的研究興趣包括具體的學科,公共關系,廣告,營銷傳播,品牌建設方向的博士生。趙啟正學院新聞學院教授,??院長,導師是國家形象傳播專家,博士生導師倪寧教授在廣告傳播領域的知名學者
專業培養目標是培養的堅實基礎在理論和合理的知識結構,較強的動手能力和更高層次的外語畢業生的新聞宣傳,公共關系,廣告,媒體管理,教學和科研工作,在各方面的綜合媒體工作人員。
通信專業教授8人,副教授3,師資實力,年齡和專業結構合理的學術創新精神。我院與美國密蘇里大學的新聞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北卡羅萊納州大學大學東京,信息響鈴許多國際知名大學有著密切的學術合作關系,定期聘請知名學者講學,為學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機會。
碩士學位課程方法,課程

專業課程包括:新聞和通信的研究方法,分析媒體市場與媒體研究設計和論文寫作
學科基礎課程包括:新聞與傳播研究史,新聞理論研究和傳播的理論研究
專業課程包括:網路通信研究,公共關系理論與實踐,可視通信,媒體,經濟研究,發表理論和實踐的廣告理論和實踐
從全校課程選修
前提新聞與傳播理論的歷史研究新聞實踐,傳播方式,以及廣播和電視實踐。跨研究生根據自己的具體研究方向,選擇

專業的博士課程
有兩類:一類是「新聞傳播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生開設講座,新聞與傳播研究研討會「,所有學科的前列需要一門選修課。
打開由導師指導課,這反映了傳播研究的方向,專業課程與教師的人格魅力。
特定開設了涉及以下三個內容:
①通信理論指導課教師學生的需要選擇特定的或特徵信息存在的各種表現形式和傳播理論課程。指導課<BR / ②通信歷史記錄。教師選擇特定的學生的需要,開設了小課程的所有方面相關的信息傳播的歷史特點。
③通信實踐指導課教師的研究選擇以適應需求的特定學生或特徵,開設了形式的媒體,廣告,公共關系及其他實際問題的小課程。
博士生選修課程選擇從學校整體課程,指導學生選擇選修課程。...... />博士的前提選修開幕六個專業傳播學方向的研究生課程。指導學生選擇大學先修課程。

bobo19871011/blog/item/fe3b4522d5aae4a34723e872.html「目標=」_blank「> http://hi.baidu.com/bobo19871011 / blog/item/fe3b4522d5aae4a34723e872.html

2、彭蘭的代表論文

* 《數字化時代的BBC》,《國際新聞界》,1998年第4期
* 《透視網上聊天》,《光明日報》,1999年7月28日
* 《網路帶來的變革》,《中國記者》,1999年第10期
* 《重新認識互聯網》,《中國記者》,2000年第5期
* 《網路與跨文化傳播問題初探》,《國際新聞界》,2000年第6期
* 《網路中的人際傳播》,《國際新聞界》,2001年第3期
* 《關於大陸互聯網站外來文化傳播狀況的實證研究》,《國際新聞界》,2002年第1期
* 《什麼是真正的多媒體報道》,《中國記者》,2003年第1期
* 《網路新聞傳播結構的構建與分析》(上)、(下),《國際新聞界》,2003年第1期,2003年第3期
* 《香港網路媒體發展概況》,《國際新聞界》,2004年1期,《世界華文傳媒年鑒》,2003年
* 《主流化與邊緣化——中國網路媒體發展的雙重軌跡》,《中國記者》,2004年第5期
* 《中國互聯網展望——技術變革與發展動向》,《亞洲傳媒研究》,2004年
* 《中國網路新聞十年六大變革》,《網路傳播》,2005年第1期
* 《RSS挑戰網路信息生產與消費》,《中國記者》,2005年第12期
* 《新一代互聯網:再次改寫的新聞傳播景觀》,《傳媒》,2005年第12 期
* 《新媒體:大有可為的公共信息平台》,《中國記者》,2006年第2期
* 《從新一代電子報刊看媒介融合走向》,《國際新聞界》,2006年第7期,《復印資料?新聞與傳播》,2006年第11期
* 《媒介融合時代的合與分》,《中國記者》,2007年第2期
* 《網路文化發展的動力要素》,《新聞與寫作》,2007年第4期
* 網路新聞專題編輯系列之一、之二、之三《中國編輯》 2007年4期、5期、6期
* 《三極格局下的中國互聯網新聞傳播——中國網路媒體的結構特徵》(第二作者),《國際新聞界》,2007年第6期
* WEB2.0.在中國的發展及其社會意義《國際新聞界》2007年10期
* 傳播者、受眾、渠道:博客傳播的深層機制《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11期
* 關於數字媒體內容管理體系建立原則的思考《國際新聞界》2007年11期
* 個性化與社會化:網路信息消費的雙重趨勢《國際新聞界》2008年3期
* 中國網路媒體高速發展的兩個特別要素 中英互聯網圓桌會議上的主題演講(中英在互聯網領域第一次政府級別的對話會議) 2008年3月
* 新技術條件下的網路行為變化趨勢 《中國記者》 2008年8期
* 媒介融合趨勢下的傳媒變局《新聞戰線》2008年7期
* 現階段中國網民典型特徵研究《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11期
* 網路媒體發展的中國特色《改革開放與理論創新——第二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文集》2008年12月
* 網路時代的網民素養《國際新聞界》2008年12期

3、新媒體是什麼東西

新媒體(New Media)是指當下萬物皆媒的環境,簡單說:新媒體是一種環境。
新媒體涵蓋了所有數字化的媒體形式。包括所有數字化的傳統媒體、網路媒體、移動端媒體、數字電視、數字報刊雜志等。
一個相對的概念,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後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包括網路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
新媒體亦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利用數字技術、網路技術,通過互聯網、寬頻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嚴格地說,新媒體應該稱為數字化新媒體。
區別
編輯
新傳媒產業聯盟秘書長王斌:「新媒體是以數字信息技術為基礎,以互動傳播為特點、具有創新形態的媒體。」
美國《連線》雜志對新媒體的定義:「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新媒體下的定義:「以數字技術為基礎,以網路為載體進行信息傳播的媒介。」
新媒體就是能對大眾同時提供個性化的內容的媒體,是傳播者和接受者融會成對等的交流者、而無數的交流者相互間可以同時進行個性化交流的媒體。
對於新媒體的界定,學者們可謂眾說紛紜,至今沒有定論。一些傳播學期刊上設有「新媒體」專欄,但所刊載文章的研究對象也不盡相同,有數字電視、移動電視、手機媒體、IPTV等,還有一些刊物把博客、播客等也列入新媒體專欄。那麼,到底什麼是新媒體?
新媒體是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後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是利用數字技術,網路技術,移動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有線網路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的傳播形態和媒體形態。
新媒體的特徵具有交互性與即時性,海量性與共享性,多媒體與超文本,個性化與社群化。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新媒體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成為人們議論的熱門話題。新媒體在業界的繁榮也使得學界對其研究進一步加強,很多專家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新媒體進行了研究。目前我國研究新媒體比較有名的專家學者有: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彭蘭、匡文波,上海戲劇學院陳永東,[1]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熊澄宇,[1]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孟威、黃楚新,中國傳媒大學鄧忻忻、趙子忠,北京大學胡泳,華中科技大學鍾瑛等學者。

最新詮釋
編輯
新媒體[2] 並非新興或者新型的媒體的統稱,新媒體應該有其相對准確的概念。新型的媒體或者新興的媒體都是
交互網路電視
新媒體,是比較狹義的概念,而且這種概念不能滿足新媒體發展的需求,更不利於行業的交流溝通。故而,業內經過對媒體的研究、大量市場數據分析,以及縱觀業內對新媒體認識看法,結合消費者的觀點,總結出新媒體相對准確的定義。此定義,在一定調研基礎上得出,非強加概念,希望供業內人士交流,等待市場的考驗。同時聲明此概念並非一刀切式的界定,希望這個概念能促進行業深層次交流同時帶動行業新發展,此概念也隨著這個行業的發展變化而發展進步。
新媒體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如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簡訊、移動電視、網路、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手機網路等。相對於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新媒體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
新媒體新在哪裡,首先必須有革新的一面,技術上革新,形式上革新,理念上革新,筆者認為後者更重要。單純形式上革新、技術上革新稱為改良更合適,不足以證明其為新媒體。理念上革新是新媒體的定義得核心內容。至於市場上那些以是否具備互動性來界定新媒體與否,是片面的不可取的觀點。是否具備互動性,是個別性問題,不具備普遍意義。筆者認為可以以個別性識別新事物,但是不可以其來定義事物。
關於新媒體的定義林林總總有十多種,而被劃歸為新媒體的介質也從新興媒體的「網路媒體」、「手機媒體」、「互動電視」,到新興媒體的「車載移動電視」、「樓宇電視」、「戶外高清視頻"等不一而足。內涵與外延的混亂不清,邊界與范疇的模糊不明,既反映出新媒體發展之快、變化之多,也說明關於新媒體的研究目前尚不成熟、不系統。在當前人們對新媒體沒有一個清晰的、一致認可的定義的狀況下,我們沒有糾纏於概念、特徵、類型等學歷認知,而是從更為現實和務實的角度出發,抓住」數字技術、互聯網技術、移動通信技術」的技術維度和「雙向傳播、用戶創造內容」的傳播維度兩個指標,把新媒體限定為「網路媒體」和「移動媒體」兩大類型,由此確定新媒體編輯的對象與框架。
從這個意義上說,「新媒體」必須具備以下幾點。
1、價值
就媒體本身意義而言,媒體是具備價值的信息載體。載體具備一定的受眾,具備信息傳遞的時間,具備傳遞條件,以及具備傳遞受眾的心理反應的空間條件。這些綜合形成媒體的基本價值。這個載體本身具備其價值,加之所傳遞信息本身的價值,共同完成媒體存在的價值。這個也就是媒體存在價值。即便理念上新形式上新科技進步也具備一定受眾,但是媒體成本遠高於受眾所帶來的商業效益,亦不能形成媒體的有效價值。
比如近幾年來由於媒體的發展,各類媒體風暴市場,但是經過市場考驗的留下來的卻少之又少。其中有一些就是因為其沒有深入調研媒體核心價值所在而盲目拷貝別人的理念導致失敗的。或者是由於理念過於超前不能被市場認可,沒有深度分析消費者形態而強加細分難以體現媒體的基本價值,或者基本價值與市場不協調導致失敗的。原因諸多,不一一贅述。
2、原創性
新媒體之所以稱之為新,就新在這里。應該具備基本的原創性。這里的原創性,區別於一般意義上個人或個
移動互聯網
別團體單獨的原創性,應該一段特定的時間內時代所賦予的新的內容的創造,一種區別於前面時代所具備的內容上形式上理念上的更革新的一種創新。更具備廣泛意義的創新。比如,分眾傳媒就是一種新媒體,具備原創性,它之所以可以稱為原創是因為它把原有的媒體形式嫁接到特定的空間上,形式上是嫁接,理念上卻是原創。但是那時的聚眾或者當下更多家類似媒體,都是新媒體典範,他們或者是不謀而合或者是復制,這個原創是這個特定的時間內時代的原創,仍可稱其為具備原創性的一面。而這個原創是理念上創新的典範。
當時興起的分眾傳媒、聚眾傳媒、框架傳媒等細分受眾的媒體都是在媒體理念上具有一定意義的原創性。以及後起細分到社區的安康、細分到醫院的炎黃、互力等媒體,雖然復制了分眾的細分概念,也不失為理念上創新應用成功的典範。
3、效應
效應是在一定環境下,因素和結果而形成的一種因果現象。新媒體必須具備形成特定效應的特性。或者說新媒體必須具備形成一種更新的效應的特性。新媒體必須具備影響特定時間內特定區內的人的視覺或聽覺反映的因素,從而導致產生相應的結果。網路在90年代中期接入我國,屬於一種新型的信息載體,而且形成了巨大的效應,在特定區域特定時間內幾乎改變了人的生活方式。這種效應必然產生特定的結果。由於這個效應得變化發展,不排除新媒體可以發展成為主流媒體的可能,也就是新媒體在一定的時機也可以脫離新媒體概念限制。所有的概念都是隨著發展而變化。
關於效應的說法,舉一個例子即可言明。分眾無線,以手機信息為載體傳播廣告信息,這樣的應時代需要而誕生的媒體,是新媒體。雖然是手機屏幕上的廣告,但是卻形成了一定的效應,驚動了央視315,可見一斑。對於無線媒體,將來市場空間不可限量,雖然分眾無線遭遇滑鐵盧,那是有具體執行上的原因而導致的,這樣一種媒體形式不會消失而且會有更進一步的發展,而且會更綠色更健康發展。
4、生命力
新媒體作為媒體而存在,必須有一定生命力。或長或短必須有其存在期間的價值體現,而這個價值體現的長短,就是生命周期。由於近幾年我國媒體的發展迅速,新媒體的發展日新月異,由於各類細分性媒體這種細分思維的影響,各種形式的創意嫁接層出不窮。但是就其形式新技術新並不能決定其存在的價值,在無情的市場面前,折戟沉沙的數不勝數。就其原因就是他們沒有把握住新媒體的核心價值是什麼,而盲目生搬硬套,導致媒體不具備一定的生命力。因而這些在混亂中夭亡的媒體不能算是媒體,更不能稱其為新媒體。
佐證此例也可以用分眾無線的例子,分眾無線雖然因種種原因告停,但是這種模式或者說這個概念將會無限延續並得到創新發展,所以人可以稱其為新媒體。
公共汽車視頻媒體,地鐵視頻、超市賣場視頻,有媒體效應有媒體價值,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也具備一定的生命力,當屬新媒體之列。至於個別企業能否長久發展,一是看其執行力,二是看企業的創新發展能力。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結論。真正意義的新媒體可簡言之VOEL媒體,或者除卻基本價值的概念,稱其為OEL媒體。
當然也許還有更多的因素左右新媒體的存在與發展,但是就時下一般意義而言「新媒體」的概念可以由此四個核心內容而相對界定。新媒體就是必須具備VOEL四個必備要素,因此真正意義上的新媒體可以簡稱為VOEL媒體或OEL媒體,用以區別於狹義上的個別性新的媒體。這四個要素可以涵
戶外LED
蓋其理念上的革新、技術上的創新或者形式上的革新。至於是否運用到高科技,不是決定其新舊的關鍵,更不能決定其在一定時間內存在的價值。
也有一些不容易區分的概念,比如網路15年在中國的發展,已經漸漸影響了大多數人的生活,一定得時候網路是可以脫離新媒體概念而形成獨立存在自己的媒體概念。但是網路中的具體的一些新穎的媒體形式,或者新興的一些因網路而產生的信息通道,也是可以成為新媒體。比如騰訊、開心網、以及個人博客這些具體項目的創新也是新媒體的典範,而且形成了一定的效應。類似的概念再比如電視購物,雖然電視是傳統媒體,但是電視購物作為新興起而且具備一定意義上理念的創新也具備相當的市場需求而產生,當屬新媒體之列。
在這四個核心內容的基礎上,尚可依據其理念或者形式上的差別簡單區分如下。
就其理念而言:可分為:細分受眾類的,如樓宇媒體、社區媒體、醫院媒體、娛樂場所媒體、手機簡訊彩信手機報媒體等;相對廣眾的,如公車視頻、地鐵視頻、網路媒體、賣場視頻、人口聚集處互動網路媒體終端機等。
就其形式上而言:有室外媒體,樓宇、社區、公車視頻等均在此列,有無線形式的,如彩信類、手機報、網路。
就其關注度區分:有強制性關注的,如樓宇、電梯、簡訊等;有選擇性關注的,如網路博客、網路互動、電視購物等。
特性
1. 迎合人們休閑娛樂時間碎片化的需求。由於工作與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休閑時間呈現出碎片化傾向,新媒體正是迎合了這種需求而生的。
2.滿足隨時隨地地互動性表達、娛樂與信息需要。以互聯網為標志的第三代媒體在傳播的訴求方面走向個性表達與交流階段。對於網路電視和手機電視而言,消費者同時也是生產者。
3.人們使用新媒體的目的性與選擇的主動性更強。
4.媒體使用與內容選擇更具個性化,導致市場細分更加充分。
特點總結為:
交互性與即時性,海量性與共享性,多媒體與超文本個性化與社群化。
也可理解為:
1.科技推動 2.以人為本 3.虛實相間 4.互動包容 5.市場主導
國外學界見解(見《New media:a critical introction》):
digital(數字性)
(1)數字化意味著媒介文本內容可以和物質載體相分離
(2)數據壓縮到很小的空間
(3)可以非常快的速度和非線性的方式處理
(4)與模擬格式相比更易為人們所處理
2.interactive(交互性)
a.體現為:(1)用戶注冊時的互動
(2)傳播溝通時的互動
(3)對文本解釋的互動
(4)游戲時的互動
b.對傳媒業最大的影響:導致用戶產生內容(user-generated content)興起,隨之而改變的是傳統意義上的「受眾」地位的變化。
3.hypertextual(超文本性)
(1)是用超鏈接的方式,將各種不同空間的文字信息組織在一起的網狀文體
(2)數字圖書館
(3)搜索引擎
4.virtual(虛擬性)
(1)最明顯體現於電子游戲中,如體感游戲
(2)空間、環境、現實狀況、身份等的虛擬
(3)如果虛擬性不斷侵入人們的生活呢?
5.networked(網路化工作)
(1)networked V.S. mass
(2)生產和消費的網路化

優勢
傳播與更新速度快,成本低
信息量大,內容豐富
低成本全球傳播
檢索便捷
多媒體傳播
超文本
互動性
要素
1 建立在數字技術和網路技術基礎之上
2 以多媒體作為信息的呈現形式
3 具有全天候和全覆蓋性的特徵
4 在技術 運營 產品 服務等商業模式上具有創新性
5 新媒體的邊界不斷變化呈現出媒介融合的趨勢

4、新媒體傳播這個專業具體是怎樣的 可以介紹一下嗎

新傳媒產業聯盟秘書長王斌:「新媒體是以數字信息技術為基礎,以互動傳播為特點、具有創新形態的媒體。」

美國《連線》雜志對新媒體的定義:「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新媒體下的定義:「以數字技術為基礎,以網路為載體進行信息傳播的媒介。」

新媒體就是能對大眾同時提供個性化的內容的媒體,是傳播者和接受者融會成對等的交流者、而無數的交流者相互間可以同時進行個性化交流的媒體。

對於新媒體的界定,學者們可謂眾說紛紜,至今沒有定論。一些傳播學期刊上設有「新媒體」專欄,但所刊載文章的研究對象也不盡相同,有數字電視、移動電視、手機媒體、IPTV等,還有一些刊物把博客、播客等也列入新媒體專欄。那麼,到底什麼是新媒體?

新媒體是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後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是利用數字技術,網路技術,移動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有線網路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的傳播形態和媒體形態。

新媒體的特徵具有交互性與即時性,海量性與共享性,多媒體與超文本,個性化與社群化。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新媒體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成為人們議論的熱門話題。新媒體在業界的繁榮也使得學界對其研究進一步加強,很多專家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新媒體進行了研究。目前我國研究新媒體比較有名的專家學者有: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彭蘭、匡文波,上海戲劇學院陳永東,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熊澄宇,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孟威、黃楚新,中國傳媒大學鄧忻忻、趙子忠,北京大學胡泳,華中科技大學鍾瑛等學者。

5、新媒體概論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的,有沒有電子版呀

2.彭蘭. 《新媒體導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6、北京電影學院視聽新媒體創作考研考研參考書有哪些?

北京電影學院視聽新媒體創作考研的參研書有哪些?這個你可以去北京學院的那個圖書館去進行咨詢,經查詢就有。

7、關於「新媒體」的經典書籍

《數字傳媒概要》,閔大洪著,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閔大洪應該是中國接觸新媒體比較早的新聞傳播學者了吧。這本書應該也算是最為權威的新媒體的著作了,在學界評價頗高,前些年看過,受益匪淺,只是不知道在新媒體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這本書有沒有與時俱進出新版本。
另外,彭蘭、杜駿飛也應算得上新媒體專家吧,只是他們的著作拜讀較少,樓主感興趣也可去查查看。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8、媒體,媒介,新媒體,新媒介的區別

區別:

(1)互聯網等新技術的出現徹底顛覆了傳統的傳播機制,已經從傳統媒體的點對面的傳播機制轉變為新媒體的多點對多點、全立體的傳播機制。

(2)傳統媒體採取的是「兩次售賣」的商業模式;新媒體採取的是「免費+收費」的商業模式。

分別解釋:

(1)媒體:媒體(media)一詞來源於拉丁語「Medius」,音譯為媒介,意為兩者之間。媒體是指傳播信息的媒介。它是指人藉助用來傳遞信息與獲取信息的工具、渠道、載體、中介物或技術手段。也可以把媒體看作為實現信息從信息源傳遞到受信者的一切技術手段。媒體有兩層含義,一是承載信息的物體,二是指儲存、呈現、處理、傳遞信息的實體。

(2)媒介:使雙方(人或事物)發生關系的人或事物。往往指買家和賣家或者其它兩者之間交接的工具。

(3)新媒體(NewMedia)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後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包括網路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新媒體亦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利用數字技術、網路技術,通過互聯網、寬頻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嚴格地說,新媒體應該稱為數字化新媒體。

(4)新媒介通常是一個比較寬泛的術語。不同的時期有不同時期的新媒介。《日本現代設計事典》中對新媒介(New Media)的解釋主要分為三個類型:(1)有線類:情報提供與終端均有線連接的。(2)無線類:衛星播送與高解像度電視、數碼電視等,是電波傳送的。(3)商品類:光碟,八毫米錄像帶等。在這個界定中,數字傳輸與數字製作成為新媒介的主要指標。

與彭蘭新媒體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