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長征的背景短視頻

長征的背景短視頻

發布時間:2020-08-23 23:16:50

1、有沒有關於紅軍長征的視頻可以下載的?

打開BT聯盟網站下載:
http://search3.btchina.net/btsearch.php?query=%B3%A4%D5%F7&type=0

參考資料:http://search3.btchina.net/btsearch.php?query=%B3%A4%D5%F7&type=0 http://search3.btchina.net/btsearch.php?query=%B3%A4%D5%F7&type=0
參考資料:http://.baidu.com/question/13629845.html

2、有沒有關於紅軍長征的歷史資料視頻。就是介紹長征的

中國工農紅軍主力從長江以南各革命根據地向陝甘革命根據地會合的戰略轉移。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離開中央革命根據地開始長征。同年11月和次年4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紅二十五軍和川陝革命根據地的紅四方面軍分別離開原有根據地開始長征。1935年11月,在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紅二、六軍團也離開根據地開始長征。1936年6月,第二、六軍團組成第二方面軍。同年10月,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合,結束了長征。其中紅一方面軍長征歷時一年,轉戰十一個省,最遠行程約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勝利表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為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的圍剿,保存自己的實力,也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從江西瑞金出發,開始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一路上,紅軍戰士擊潰了敵軍無數次圍追堵截,他們跋山涉水,翻過連綿起伏的五嶺,突破了烏江天險,四渡赤水,越過烏蒙山,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爬雪山,過草地,最後翻過岷山,歷經十一個省,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總行程二萬余里。
作為紅軍的領導人,毛澤東在經受了無數次考驗後,如今,曙光在前,勝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滿懷豪情地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3、紅軍長征的背景,急急急!!!(越簡單越好)

紅軍為什麼要長征?徐占權說,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停止內戰、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但國民黨蔣介石仍頑固堅持其「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調動100萬大軍「圍剿」紅軍和各蘇區,其中以50萬兵力直逼中央蘇區。在「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導下,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最終失敗,紅軍從而被迫進行戰略轉移。 「如果繼續採取毛澤東為紅軍制訂的戰略戰術原則,粉碎敵人的第五次大規模『圍剿』是有可能的。」徐占權解釋說,一方面,蔣介石雖然調集了50萬兵力、採取持久戰和「堡壘主義」新戰略,但同時也面臨著財政拮據、抗日反蔣運動日益興起、國民黨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日趨尖銳、各帝國主義國家由於在華利益不同與蔣的沖突不斷加劇等嚴重問題。另一方面,紅一方面軍和中央蘇區的人民群眾經過多次反「圍剿」斗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以毛澤東為首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蘇區得到鞏固和擴大,經濟迅速發展,紅軍和地方武裝迅速壯大,為打破敵人的第五次「圍剿」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然而,「左」傾冒險主義斷送了這樣的有利局面。1933年初,以博古為首的中共臨時中央從上海遷入中央蘇區,一味命令紅軍和地方武裝「以革命的進攻來粉碎反革命的進攻」,竭力推行「左」傾冒險主義進攻路線。 徐占權認為,這種完全脫離中國實際情況的進攻路線的錯誤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 第一,反對實行「誘敵深入」的戰略方針,主張「御敵於國門之外」。博古、李德等人無視敵強我弱的現實,照搬外國經驗,反對人民戰爭,主張純粹依靠主力兵團的所謂「正規」戰爭。黎川戰斗中,紅軍防守兵力薄弱,毛澤東認為應放棄黎川、在運動中各個殲滅敵人。但「左」傾冒險主義領導者要部隊死守黎川、不能喪失蘇區的一寸土地,命令紅軍主力在敵軍主力和堡壘之間連續尋戰近兩個月,結果不但未能收復黎川,反而使部隊遭受很大損失; 第二,反對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主張實行「左」傾關門主義。正當紅軍第五次反「圍剿」作戰陷入被動之時,國民黨第19路軍將領聯合李濟深等國民黨內反蔣力量,在福州成立了「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公開與國民黨政府決裂。「左」傾冒險主義領導者拒絕了毛澤東向敵人後方進攻的建議,並堅持「福建人民政府」不是革命的而拒絕支援19路軍。他們命令紅一方面軍主力繼續攻打國民黨軍的堡壘陣地,使紅軍再次陷於困境。 第三,反對運動戰,主張實行陣地戰。運動戰是紅軍的特長,但博古、李德等人主張打陣地戰,在戰斗連連失利時,又由進攻中的軍事冒險主義陷入了防禦中的保守主義。李德提出的堡壘對堡壘和「短促突擊」理論,限制了紅軍的機動性,使得紅軍不能積極、主動地調動敵人,而只能守株待兔式地等敵人出碉堡而實行「短促突擊」。在歷時18天的廣昌保衛戰中,紅軍斃傷俘敵2000餘人,自身卻傷亡5000餘人,約占參戰人數的五分之一。彭德懷曾批評說:「這種主觀主義,是圖上作業的戰術家。」 第四,沒有適時舉行戰略轉移,而是繼續主張同強敵拼消耗。廣昌保衛戰失敗後,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雖然討論過戰略轉移問題,但由於意見不一致,特別是共產國際模稜兩可的表態,致使軍委未能果斷作出決策,而是繼續堅持在內線尋求粉碎敵人的「圍剿」。紅軍奉命展開分兵作戰、全線抵禦,結果為敵所制,陷入了更加被動的境地。 第五,倉促舉行戰略轉移,致使第五次反「圍剿」最終失敗。在中央蘇區難以繼續支撐紅軍抗敵的情況下,「左」傾冒險主義領導者才被迫放棄在蘇區內抵禦敵人的原計劃,決定於1934年10月底或11月初,沿紅6軍團前進的路線實行戰略轉移,准備到湘西北與紅3軍和紅6軍團會合,爾後從外部實行反攻、恢復中央蘇區。然而,在敵人於9月底向蘇區中心區發起總攻時,他們既沒有膽略利用敵人暫時不敢長驅直入的間隙讓紅軍進行休整和補充,也沒有採納毛澤東讓紅軍主力牽制敵軍至湖南的建議,而是被敵人的氣勢嚇倒,倉促決定放棄中央蘇區,提前一個月實行戰略轉移。 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從瑞金出發,率領中央紅軍主力5個軍團及兩個軍委縱隊共8.6萬餘人,開始戰略轉移。至此,中央蘇區的第五次反「圍剿」宣告失敗,中央紅軍長征開始。之後,紅25軍,紅四方面軍,紅2、紅6軍團,也相繼撤出鄂豫皖、川陝、湘鄂川黔蘇區,踏上了長征之路。

4、短視頻視頻的背景曲

浪子回頭,粵語的。

5、長征的背景是什麼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主力紅軍(紅一方面軍)為了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餘次戰斗,攻佔七百多座縣城,紅軍犧牲營以上幹部多達430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其間共經過11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無人煙的草地,翻過連綿起伏的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到達甘肅與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宣告紅軍長征勝利結束。

6、求一支適合長征內容朗誦的悲壯的背景音樂

有套路啊,一般人和單位使用的無非就是那麼幾首。

《英雄的黎明》
《大夢敦煌》
《我的祖國》(陳蓉暉)

這幾首適合大部分豪放的、愛國的詩歌朗誦。然後大氣的、溫婉的是另外的套路。比如我最近做的一個視頻裡面,穆旦的《贊美》用的就是《大夢敦煌》:http://v.qq.com/x/page/p0324xdtlbi.html

人們聽詩時能否產生情感反應。產生多大的情感反應大約和以下幾個因素有關:

一、朗誦者聲音本身的質量(這和朗讀者有關);
二、聲音的節奏感(詩人的責任在於提供節拍標志,朗誦者要將潛在的節奏表現出來);
三、詩歌意象(這和詩歌質量和聽眾修養相關);
四、朗誦者個人情況(有名一點、漂亮一點都有助於提高讀者心靈開放的程度)。

聽詩和聽歌的差別,只是在於這幾種因素的排序不同而已、聽歌的重要程度排序是:
(二)、(四)、(一)、(三)

7、短視頻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

短視頻是網路大發展,而且手機上網方便,而且群眾很忙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

8、紅軍長征的背景

1933年9月,中央蘇區紅軍第五次反「圍剿」作戰,由於中共中央領導人博古和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先是實行冒險主義的進攻戰略,後又實行保守主義的防禦戰略,致使紅軍屢戰失利,蘇區日漸縮小。

1934年4月,中央紅軍在江西省廣昌與國民黨軍進行決戰,損失嚴重,形勢危殆。7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紅軍第7軍團組成北上抗日先遣隊,向閩浙皖贛邊挺進,建立新的蘇區。

10月初,國民黨軍向中央蘇區的中心區域進攻,迅速佔領了興國、寧都、石城一線。紅軍的機動迴旋餘地更加縮小,在蘇區內打破國民黨軍的「圍剿」已無可能,於是被迫退出蘇區,進行長征。

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

(8)長征的背景短視頻擴展資料

長征的起因就是中央根據地在先後打敗國民黨4次反圍剿斗爭後,第五次失敗,為了保住革命火種,保存實力,被迫撤退,開始長征。

其間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紅一方面軍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

長征中關鍵轉折點是毛澤東提出向國民黨部隊實力較弱的貴州轉移,隨後大事件遵義會議,確定了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三人軍事小組,扭轉了國際共產主義的教條軍事指揮,把長徵引向了勝利的方向。

還有著名的四渡赤水,為了擺脫消滅國民黨的主力部隊,被列為世界經典軍事教科書的四渡赤水的勝利,使得中央紅軍主力擺脫了國民黨幾十萬主力軍隊的圍追堵截,奠定了長征勝利的基礎。

紅軍在遵義進行整修,傷員較多,當地老百姓熱心擁軍,在董公寺,老百姓拿出董酒為戰士消炎,療傷,活血化瘀。因為董酒為高度純糧固態釀造的白酒,百草入曲具有一定的葯酒特性,效果奇佳,深為紅軍戰士認可。

9、紅軍長征的背景?

紅軍長征是在中國面臨民族危亡的危機、抗日救亡成為全民族最緊迫的任務情況下發生的。「九一八」事變是日本企圖滅亡中國的開始。

1932年,日軍向上海發動進攻,製造了「一二八」事變,進一步加快侵華步伐。1933年春,日軍相繼攻佔山海關、熱河,並侵佔長城以北沿線部分地區,鋒芒直指平津。

但蔣介石卻逆歷史潮流而動,頑固以「攘外必先安內」作為處理內外關系的基本國策,一再對日妥協,不斷調集重兵「圍剿」蘇區和紅軍。

在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的形勢下,蔣介石集團「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遭到國人不滿和輿論譴責,甚至遭到了國民黨統治集團內部一部分人和地方實力派的反對。

面對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中國共產黨始終高舉抗日大旗,不斷發表宣言,強烈譴責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表示對日宣戰,號召全國人民團結抗日;

在日本加緊侵華,全國抗日救亡運動興起的時候,高舉著抗日旗幟的中國共產黨,本應根據國內階級關系劇烈變動的新情況,進一步制定出正確的戰略策略,以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推動以抗日戰爭為中心的中國革命事業的發展。

然而,在黨內取得統治地位的以王明為代表的教條主義者,卻在革命的生死關頭犯了「左」傾錯誤,使黨和紅軍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機之中。

王明「左」傾錯誤推行的惡果,是鄂豫皖、湘鄂西蘇區的第四次反「圍剿」和中央蘇區、湘贛、湘鄂贛、閩浙贛蘇區的第五次反「圍剿」相繼失敗,紅軍遭受慘重損失。

部隊的建設受到嚴重破壞,黨和紅軍陷入嚴重的生存危機,被迫實行戰略轉移。中央蘇區反「圍剿」的失敗,改變了中國革命戰爭的大格局,影響了其他蘇區,使長征由局部演變為全局性的戰略轉移。

兩大危機,考驗著瀕臨絕境的中國共產黨和紅軍,以謀生存、圖發展為主旨的長征隨之在中華大地上展開。

(9)長征的背景短視頻擴展資料:

長征起因:

長征的起因就是中央根據地在先後打敗國民黨4次反圍剿斗爭後,第五次失敗,為了保住革命火種,保存實力,被迫撤退,開始長征。

其間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紅一方面軍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

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

長征中關鍵轉折點是毛澤東提出向國民黨部隊實力較弱的貴州轉移,隨後大事件遵義會議,確定了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三人軍事小組,扭轉了國際共產主義的教條軍事指揮,把長徵引向了勝利的方向。

還有著名的四渡赤水,為了擺脫消滅國民黨的主力部隊,被列為世界經典軍事教科書的四渡赤水的勝利,使得中央紅軍主力擺脫了國民黨幾十萬主力軍隊的圍追堵截,奠定了長征勝利的基礎。

紅軍在遵義進行整修,傷員較多,當地老百姓熱心擁軍,在董公寺,老百姓拿出董酒為戰士消炎,療傷,活血化瘀。因為董酒為高度純糧固態釀造的白酒,百草入曲具有一定的葯酒特性,效果奇佳,深為紅軍戰士認可。

與長征的背景短視頻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