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新媒體在企業公共關系中的應用

新媒體在企業公共關系中的應用

發布時間:2020-08-23 23:06:33

1、結合實例談談如何利用新媒體時代,做好公共關系的工作?

利用新媒體時代,可以通過新媒體與大眾進行交流溝通,及時做好公共關系工作

2、論公共關系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

第一,培養全員公共關系意識,為企業目標的實現奠定思想基礎。企業的公共關系工作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幾個公關人員的工作,而應看作是企業全體人員都有責任去做的工作,因此,在企業內應實行全員公共關系管理。在克服對公共關系片面認識的基礎上,必須牢固樹立起企業的內外兼顧、上下兼顧的全員全方位的公關意識,並使之成為一種滲透企業每個員工言行舉止中的無時不在的意識。只有這樣,企業公共關系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實處,使之服務於企業目標的實現。
實現全員公共關系管理的關鍵在於領導者要有公關意識,並讓公關意識體現在企業管理活動中。此外還得注重全體員工的配合,因為實現全員公共關系有賴於在企業內部形成一種濃厚的公關氛圍。適時普及公關教育,使全體員工樹立公關意識,關心企業形象,並掌握必備的公關知識,通過個人的努力工作為實現公共關系目標服務。全員公關意識的形成是公共關系在企業管理中得到有效應用的前提。
第二,合理設置企業公共關系機構,為做好企業公共關系工作提供組織保證。由於公共關系部門的工作關繫到企業的形象和信譽,關繫到企業上下、內外的信息交流,關繫到企業戰略目標和社會整體效益,因此企業的公共關系部門是現代企業中一個重要的管理部門。它不僅需要企業領導層的高度重視和全體職工的廣泛參與,而且在機構設置上和人員配備上更要遵循「設置要到位、專兼職並舉」的基本原則,合理配置機構和人員。在機構設置上,基於公共關系部門在企業中的重要地位及其職能上考慮,公共關系部門在機構設置上應與企業其它部門平行,而其負責人應該同時是企業的負責人之一,以充分體現企業對公共關系的重視程度。只有這樣,公共關系部門才能真正發揮其決策參謀部、情報信息部、宣傳外交部的作用。只有這樣,公共關系部門才能及時地向企業決策者反映外界的信息,及時地提供咨詢、建議,才能准確地向外界、向職工傳遞企業決策者的信息和意圖,才能全面地、有效地貫徹落實企業公共關系思想和決策。在公關人員配備上,除選配一定數量並具有良好素質的專職人才外,還應重視在各職能部門選拔、培養一批兼職公關人員,以備企業在開展大型公關活動時抽調出來配合公共關系部門開展工作。
第三,重視做好企業內部公共關系,為企業開展外部公共關系打好基礎。企業內部公共關系是企業與其內部相關公眾之間通過雙向信息交流,達到相互理解與支持的活動。企業內部公共關系包括員工關系、部門關系和股東關系。其工作目的在於加強企業內部團結、提高企業素質,為企業開展對外公共關系提供良好的基礎。企業內部公共關系是企業公共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狀態如何,直接關繫到企業公共關系目標的實現和企業良好形象的塑造,是企業公共關系的基礎,也是實現企業良好外部公共關系的前提和保證。正如美國著名公共關系專家亨得利

3、舉例說明,當下如何運用新媒體開展公共關系?

現在運用比較多的是微博、人人等社交網路,微博公關一度十分火熱,比如杜蕾斯就十分善於利用微博進行公關。還有對於危機公關的處理也有很大的幫助,比如前一段時間的星巴克暴利門事件,就及時利用微博、人人等作出了很好的應對,成功轉危為安。

4、如何發揮廣告在企業公共關系中的重要作用

國法庄嚴
國法尊嚴

公共關系
最新的著作,全球的權威,來自美國的最優秀商學院的教材,約有超過50萬字吧。

我,在從1997年,掌舵全球最大集團戴姆勒-賓士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集團任上;
一直到2005年被公司誤用的敵潛伏商業間諜,殺出公司集團為止。
多年的全部從集團公共關系 - 直到產品端的所有中國市場和全球理論促銷文案,高達9.2兆億位元組之巨大。
不完全的按照位元組的計算里,不一定全准確的分割和分類里,不精確因為沒有專業統計公司和核算公司和合賬公司的幫助和幫忙裡的前提里:
最小的約數,是:16666部,全實物的實務的美國英文版最權威教科書的文字量計算標地。

廣告
只是公共關系裡的一個部份。

審時度勢
會在不同的情況里,有斟酌的應用。

5、新媒體時代企業的公共關系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

自20世紀90年代互聯網引入我國以來,特別是進入web2.0時代以後,以互聯網和手機為主要載體的新媒體日益成為社會輿論集散地和放大器,不論是國內重大事件還是國際重大事件,都能馬上形成網上輿論。從2003年的「網路輿論年」、2006年的「網路暴力」到2008年的「網路監督」,新媒體在輿論形成和傳播過程中已完成了從配角到主角的轉換,互聯網成為新聞輿論獨立源頭,網路結合手機成為最強輿論載體。特別是由於我國正處於急劇的社會變革時期和矛盾凸顯期,作為社會矛盾和社會利益沖突表現形式的突發公共事件頻頻發生,互聯網作為一種便捷而有效的工具,與各類突發事件緊密聯系在一起,使中國正在成為世界上少有的輿論超強磁場。與此同時,新媒體輿論關注的議題正在向社會議題、政治議題快速轉化,新媒體輿論主流化、政治化、現實化趨勢越來越明顯。

鍾瑛、余秀才對1998—2009年160起重大網路輿論事件進行研究後發現,48%的網路輿論事件由傳統媒體率先報道,33%源於網路媒體,4%源自手機,15%各類媒體同時報道 ;重大網路輿論事件發生的頻率呈波浪式不斷上揚的態勢(個別年份除外);涉及的階層以國家和社會管理者階層首當其沖,約占整體的30% ;涉及的事件類型主要集中在政治與民生方面,約占整個案例的39% ;從各類媒體對事件發展的影響看,網路媒體主導事件發展的案例有80起,佔50%,傳統媒體起主導作用的14起,佔9%,多種媒體共同起作用的66起,佔41%。 [2]這份研究報告進一步表明:新媒體已日益成為中國社會輿論的重要載體、負面輿論的主要載體,新媒體輿論指涉的重點是政府機關及其行政行為,新媒體成為推動事件解決的主要輿論力量。

新媒體輿論的空前活躍,不僅影響著虛擬社會,也對現實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給政府管理帶來了雙重影響 :一方面,新媒體為黨和政府聯系群眾搭建了便捷通暢的平台和渠道,成為黨和政府聯系溝通群眾的重要橋梁和紐帶,有利於政府推行政務公開,建設「陽光下的政府」,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使權力運行置於「無處不在的眼睛」的監督之下,「以權利制約權力」,防止權力濫用和權力尋租,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 ;有利於政府了解民情、掌握民意、集中民智,「問政於民」、「問計於民」,實現政府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 ;有利於群眾暢所欲言,渲泄情緒,抒解怨氣,及時反映現實社會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緩解社會壓力,發揮「排氣閥」和「預警器」作用,從而維護社會穩定 ;有利於政府吸納自下而上的推力,彌補現行公共管理體制的不足,推動公共事件的解決,形成推動改革的「倒逼機制」;有利於政府發揮政治動員作用,宣傳大政方針,推行政令,塑造良好政府形象,提高行政效能。另一方面,新媒體引發的輿論的空前活躍,網路群體性事件的層出不窮,非理性和情緒性輿論的彌漫,各種虛假信息、網路暴力、攻擊漫罵、謠言充塞網路,政府正處於輿論的風口浪尖,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輿論壓力和挑戰。

挑戰之一 :影響政治上的安定團結,危害意識形態安全。新媒體作為公共信息傳播技術平台,很容易成為西方意識形態滲透和腐朽文化傳播的新渠道,思想交鋒和輿論斗爭的新陣地。美國前國務卿奧爾布賴特曾放言 :「有了互聯網,對付中國就有辦法了。」近年來,境內外敵對勢力往往藉助國內重大政治活動、公共突發事件、熱點問題等機會,肆意誇大和歪曲我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矛盾,煽動對黨和政府的不滿情緒,攻擊社會主義制度,破壞民族團結,挑動民族分裂,宣揚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權,企圖達到「西化」、「分化」中國的目的。2009年境內外「三股勢力」利用廣東韶關發生的「6•26」社會治安事件,藉助網路和手機進行炒作,製造了烏魯木齊「7•5」事件。在事件發生後,又竭力污衊我打擊暴力犯罪是壓制「民主」、「自由」和「人權」,煽動人們對共產黨的領導、對社會主義制度的不滿和仇視,動搖人們的理想信念,為他們的分裂活動大造輿論。近一階段,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還以侵犯言論自由為名攻擊我對互聯網等新媒體的正常管理,卻無視自身對網路不斷強化的管理和控制。藉助新媒體的意識形態斗爭具有很強的隱蔽性,很容易誤導不明真相的群眾,這一點尤其值得警惕。

挑戰之二 :損害政府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容易造成信任危機。政府的權威性和公信力是政府合法性的基礎。失去了公信力的政府無法得到公眾支持,也無法實現對經濟社會的有效治理,甚至難以為繼。我國正處於急劇的社會轉型時期,由於「非物質文化總是滯後於物質文化的發展,技術的進步快於觀念和制度的變革,因而人們總是生活在不適應狀態中」,極易滋生諸如浮躁、失衡、焦慮、空虛、郁悶、偏激等不良心態。如果這種社新媒體時代政府面臨的輿論挑戰及應對策略會心態得不到有效引導,往往會形成「仇官」、「仇富」等情緒化輿論,從政府及其官員身上找到「渲泄口」,而新媒體正好提供了這樣的條件。據統計,網上有關監督類輿論85%是針對政府、公務員的略帶「攻擊性」的負面輿論。一旦政府及官員捲入網路事件,網友幾乎不分青紅皂白,一邊倒地同情另一方,形成絕對壓倒性的輿論聲勢。一些網路事件如「周久耕事件」、「鄧玉嬌事件」、「李剛之子校園撞人致死案」、「微博開房案」等原本是個別官員的問題,但經過「人肉搜索」、炒作等途徑事件被誇大和泛化,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黨和政府的形象,以及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

挑戰之三 :輿論引導的難度加大,輿論領域的秩序較為混亂。互聯網的發展已步入Web2.0時代。相對傳統媒體將信息以垂直方式傳輸給予目標受眾,Web2.0應用程序則旨在「水平」地傳輸信息,即從原來的「點對面」變為「多點對多點」。Web2.0 時代是「用戶創造內容」的時代,每個人都可以通過電子郵件、新聞組、即時通訊、電子公告牌、博客播客微博客、網路社區等平台發布信息,為輿論設置議題。新媒體消解了國家對媒體的絕對控制以及傳統媒體對話語權的壟斷,使傳統的「把關人」作用弱化以致喪失,導致輿論的源頭不可控,傳播速度不可控,內容分散不可控,輿論容易放大不可控。由於傳統的輿論引導模式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失靈,而新的引導模式又未建立,形成了輿論引導空白環節,輿論失范現象時有發生 :比如社會輿論分散、網路色情泛濫、隱私披露、謠言增多導致妖言惑眾、偏激和非理性、謾罵與攻擊、群體盲從與沖動、國外文化入侵等問題相繼出現。[3]輿論引導在一定程度上出現的失控、失范現象,造成了思想意識領域的混亂,也給社會穩定帶來了巨大風險和隱患。

挑戰之四 :網路群體性事件頻發,危害公共管理秩序。憑藉手機簡訊、即時通訊工具、電子郵件、微博等載體,新媒體輿論已具備社會動員效應,「組織化」、「落地化」成為現實,網上虛擬社會和現實社會相互影響,特別是病毒式傳播的情緒輿論極具感染力和煽動性,能在短時間內形成較大聲勢,引發群體性、政治性突發事件。政府為了處理這些事件不得不耗費大量的行政資源,影響正常的公共管理秩序。此外,涉官、涉法、涉富的「人肉搜索」的濫用,導致諸如「網上審判」、「網上罷官」等極端個案的出現,干擾了社會秩序,影響了政府權力的正常行使。在這些網路事件的背後常常隱藏著一批「網路水軍」,他們主要是出於商業目的,經常別出心裁地策劃、「製造」轟動話題,或者對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事件進行「深入挖掘」、「推波助瀾」,推動事件不斷發酵、放大,直到演變成群體性事件,其危害性尤為嚴重。

挑戰之五 :幹部素質同新媒體時代的要求不相適應,普遍存在「網路恐懼」心理。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民主參與度、信息公開度越來越高,彷彿一切都被置於放大鏡下,許多幹部不能適應新的形勢,不同程度的存在「網路恐懼」心理。人民論壇開展的問卷調查顯示 :70%的受調查者認為,當代中國官員患有「網路恐懼症」。官員患有「網路恐懼症」,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重要的一條是,官員缺乏同新媒體打交道的能力。不少網路群體性事件正是由於一些幹部的不當處置造成的。如何提高同媒體、特別是同新媒體打交道的能力是新媒體時代對各級領導幹部的一個考驗。

6、新媒體將對公共關系活動產生怎樣的影響

論文版權問題,請自己去看
http://www.xzbu.com/8/view-1062188.htm
*******************************
您好,答案已經給出,請您瀏覽一遍
有什麼不懂的地方歡迎回復我!
如果滿意請及時點擊【採納回答】按鈕
或者客戶端的朋友在右上角評價點【滿意】

您的採納,
是我答題的動力
也同時給您帶來知識和財富值
***************************************************

7、公共關系在企業中的作用

我是學這個的,你這個問題怎麼說呢!提綱嘛!
首先說一下公共關系的概念和它核心的東西(企業形象)然後說一下它能幹什麼啊!維護和宣傳企業形象!這些最好結合現狀和實際說一下!公共關系在企業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你得分析一下他怎麼重要,比如企業需要它來肅立形象,來宣傳形象,更有助於進一步的幫助企業發展和進步!公共關系的作用還體現在解決公共危機上,這個對於企業是生死的問題了!好多企業就是由於沒有公關危機意識最終走向倒閉的!(其實這也是中國現在大部分企業所無法做到的!)總結內部就是對於企業員管理工外部就是提高宣傳形象進一步擴大企業地位更有助於企業發展,並且對於公共危機的解決!說了這些不知對你有沒有幫助!

與新媒體在企業公共關系中的應用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