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媒體需要什麼人才 浙報新媒體部
一、傳統媒體急需的三種人才
最近一些年發生在新聞界的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就是傳統媒體的人才在向新媒體流動,要知道傳統媒體的很多人至今為止仍然是看不起新媒體的,因為看上去新媒體和舊媒體比較,它依然不像是媒體,或者說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媒體。但是,問題也許正在於此,新媒體為什麼非要像媒體?你也可以把它叫做新媒介,媒介和媒體的概念似乎正在被打破。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傳統媒體的許多人一直秉持著一種媒體思維,以媒體自居,以做媒體人為驕傲,在他們眼裡,新媒體終歸不是媒體,不是正規軍,是散兵游勇。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來看看傳統媒體對人才的需求產生了什麼樣的變化,換句話說,它們今天更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一)優秀的內容提供者
人類的信息傳播基本上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是事實層,也可以說是告知層,簡單告訴你發生了什麼。第二層是解釋層,涉及有真相的事實,需要有專門人才來解釋,並且需要說明的是,並非所有人都對真相感興趣。第三層是觀點層,可謂意義層,以評論為主,這個層次的受眾就更少了。這三個層次也對應著新聞報道的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就是信息階段、故事階段和評論階段。
不客氣地說,新媒體好像已經把傳統媒體逼到了第二個層次,也就是說,新媒體的速度在信息傳播的第一層次上佔了優勢。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今天我們可以稱之為好內容的東西大部分來自傳統媒體。好的內容還是要靠傳統媒體?雖然新媒體給我們生產了很多好的形式,但是大部分好的內容似乎還是來自於舊媒體。所以,內容為王好像是在這個層面上探討才有意義。反過來說,傳統的渠道為王的概念如今彷彿歸屬了新媒體。比如說,騰訊靠什麼贏了對手?現在看,它是靠產品擊敗了門戶網站的勁敵。換句話說,做產品的打敗了做媒體的。這說明什麼?說明我們可能來到了產品媒介時代,媒介更像產品,而非媒體。這也許是很多人不想看到的,內容好像被形式控制了。更奇怪的是,這個結果並非都是政治使然。看上去是媒介自己改變了。
今天我們不缺少渠道,我們缺少的是內容,有價值的內容。我們似乎進入了一個渠道過剩的時代,在現實中,我們到處堵車,而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我們暢通無阻,麻煩的是我們缺少有份量的內容。如果我們的內容僅僅停留在信息的層面,甚至於滑落到數據消費的地步,那麼,我們只會變成故事消費者。當多渠道遇到了少內容,渠道的豐富多彩有可能襯托出了內容的捉襟見肘。單純的管道加粗和管道數量的增加都會擴大內容的流量。也許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內容為王才逐漸讓位於渠道為王。看上去渠道暢通無阻,好的內容變成了稀缺品。從渠道稀缺到內容稀缺,渠道解放讓路於內容解放。
也許我們還可以按照傳播來把內容劃分出三種形態,第一種是事實傳播,或者更專業的叫事件傳播,只傳播事實,不帶觀點,強調客觀;第二種是觀點傳播,往往是采訪有觀點的人;第三種是話題傳播,通常是針對人們議論紛紛的事情而進行的一種背景式傳播,經常有粉絲基礎。
20世紀末中國改革開放以後,媒體出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就是許多好記者和好文章都出自媒體的經濟部,經濟部成了人才濟濟的地方,這源於中國的重心是從階級斗爭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種經濟部現象不僅僅出現在人民日報,也顯示在央視。歷史的看,在中國的文化大革命時期,人民日報最火的是國際部,最佳人才彷彿都在國際部,我們不妨稱之為國際部現象。按照這種歷史規律,下一個部門現象又會出現在什麼地方呢?或者傳統媒體已經變成了單兵作戰的場所?
我們現在可以設想一種情景,就是當看《新聞聯播》的人遇到了讀《環球時報》的人,這時候會發生一些什麼?因為這兩個媒體似乎都已經被納入可以影響世界觀的范疇,只不過前者的觀眾稍微老一點,信息感更強,更多國內存在感。後者的民族主義情緒更強烈一些,觀點性更突出,國際存在感更強。對於只關注一個信息渠道的受眾來說,他們往往更容易相信這個渠道的信息,排斥其它渠道。這兩個媒介可以說代表了如今中國傳統媒體的某些存在狀態。
在新媒體的倒逼下,傳統媒體恐怕不得不思考的一個問題是,新聞和評論應該分開嗎?從新聞專業的角度說,觀點和事實應該分開,如同編輯和經營應該分開。但是,無論是在新聞教學上,還是在新聞一線的報道中,我們都不難看到一種微妙的變化,就是新聞評論越來越多的成為了新聞寫作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如同是對新聞客觀性的挑戰,但是,如果是從內容產業的角度看,又不難理解,因為新聞畢竟不是由機器人來寫作的。為什麼機器不能完全代替人來寫新聞?除了就業的考慮,這更像是一個未來學的問題,谷歌開始使用搜索引擎來抓新聞時,看上去取代的是編輯的工作。機器似乎是能替代差的新聞寫作,而不能替換好的。機器可以比人更冷血。但是,人可以做到主動的客觀,機器頂多做到被動的客觀。況且新聞也需要情感寫作。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可以看看紀錄片的情況,紀錄片為什麼更容易被西方社會所接受?從形態上說,紀錄片是西方產物,因此,在跨文化傳播中,形式認同恐怕是紀錄片容易被西方主流社會接受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紀錄片和新聞誰離歷史更近?通常,我們說新聞是明天的歷史,但是,倘若完全用新聞來構成歷史,我們可能會得出兩個結論,一是英雄創造歷史;二是新聞屬於明日黃花,速朽,似乎不足以承擔歷史。紀錄片的資料性好像更符合歷史要求。不過,紀錄片往往不會滿足於記錄歷史,它還要影響當代社會。因此,我們會常常感覺紀錄片比新聞還要真實。
新聞和紀錄片有哪些區別?前者快,後者慢;前者偏客觀,後者偏主觀;前者短,後者長;前者是開放的片斷,後者是封閉的完整;前者似產品,後者像作品;前者雅俗共賞,後者陽春白雪;前者轉瞬即逝,後者真實再現;前者排斥藝術,後者容易被當成藝術;前者是明日黃花,後者持久。
從傳統媒體的角度看,我們的新聞采訪水平下降了嗎?至少從電視新聞采訪上看是如此,如今很少能夠看到一個精彩的新聞采訪節目,央視的《焦點訪談》和《新聞調查》節目似乎都已經邊緣化了,新聞采訪有主持人化的趨勢,主持人越來越會說話,已經不是記者采訪了。過去說主持人不會采訪,現在是說新聞成為常態。剩下的采訪亮點好像就是街采了。
(二)懂新媒體的人
傳統媒體轉型的一個重要方向就是與新媒體的融合,但是,今天的一個普遍比較悲觀的看法就是舊媒體的人往往搞不好新媒體。為什麼?一種流行的說法是傳統媒體的人缺乏互聯網思維,先不說互聯網思維這個概念是否准確,單說這樣一種現象就已經十分驚人了。從20世紀末網路媒體成氣候之後,全國的傳統媒體幾乎都開辦了自己的網站。然而實際情況卻是報紙辦網十年不成。究其原因,除了政策和體制等因素外,傳統媒體慘遭滑鐵盧的最大問題似乎是缺乏互聯網基因。
為什麼傳統媒體向新媒體的轉型很難成功?一個重要原因恐怕是,很多舊媒體並不想變成新媒體,或者說它們也不大可能搖身一變就成了新媒體。新舊媒體看上去是各自干著不同的事情,新媒體也不會變成傳統媒體。現在的情況是,舊媒體喜歡拉著新媒體的大旗,繼續做著傳統媒體的事情。
在這里,我們容易忽視一個問題,即傳者是如何向受者轉變的?過去很長時間,我們關注更多的是受眾怎樣變成了傳者,也就是所謂的自媒體。但是,我們可能忽略了一個有意思的細節,就是傳者也會向受者轉變。在微博和微信上,這一點似乎很明顯,記者來這里不僅僅為發新聞,它還有一個功能,就是進入受眾的管道,不是體驗生活。
好多人為什麼喜歡看電視台的跳水節目?不僅僅因為中國有些世界冠軍,也不只是由於幾個冠軍嫁入豪門,更重要的恐怕是絕大部分人一輩子都不大可能去高台跳水,所以,現在有人替他們體驗了,並且還是她們喜歡的明星,何樂而不為!如今文化的體驗成份越來越大,開關似乎是觸覺。過去我們有體驗式采訪,今天我們有體驗式媒介。手機媒體在這方面表現的格外明顯,媒介似乎激發了我們的觸覺。從聽覺到視覺再到觸覺,媒介的體驗感好像在逐步增強。從別人替我們體驗,到自我體驗,觸覺媒介顯得很關鍵。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報紙和網路的對抗,現在好像很少有人懷疑報紙會消亡,不過,看上去報紙在消亡之前依然很頑強,特徵是它用自己最優秀的深度能力來最後搏擊網路的挑戰。但是,問題似乎也出在這里,報紙退守堡壘的做法可能恰恰讓它失去了一次擁抱新媒體的機會,它賴以生存的深度調查和評論都難以融入網路。
(三)熟悉大數據和統計的人
在大數據時代,對數字的敏銳變得越來越重要,雖然這不一定意味著精確新聞主義的復興,但是,它的確反映了數據新聞的重要性。即便我們對大數據的概念有所懷疑,不過,我們的新聞報道確實面對著越來越多的數字和統計表,我們顯然不能只是滿足於把這些枯燥的數字翻譯為有趣的事實,也就是數字科普。今天的數字媒體和數字記者明顯也比過去站得更高一些。
讓我們看看大數據和統計局的區別,看上去前者比後者更靠譜一點,因為大數據好像說了更多的真話,同時它也有更少的水分。但是,它目前似乎和統計局一樣難以解決一個問題,就是個體和群體的關系,或者說是少數和多數的關系。
大數據一個很直觀的表象就在於它可以把用戶分成很多群體,力爭做到精準服務。細分受眾,是大數據時代媒體變革的一個方向。只有迎合細分市場,專注於某一細分領域,才能獲得人們的青睞。越專注,說明你越專業,人們才會信任你。從理論上說,這並不是新媒體的專利,因為傳統媒體取勝的一個關鍵就是專業化,或者說是職業化,都突出的是專業精神和專業主義。由北京位元組跳動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一款基於數據化挖掘的個性化信息推薦引擎——今日頭條,自2012年8月份上線以來,已經累計用戶9000萬以上,成為增長最快的資訊類客戶端。雖然它引起了一些爭議,但是,它也帶給傳統媒體一些有益的思考。頭版頭條本來是報紙的概念,現在已經廣泛使用於新媒體。類似的例子還有新聞觀點化和觀點新聞化的現象,在新媒體時代,這種情況似乎是更容易發生的。讓我們多少有一點看不懂的是,新媒體好像比舊媒體更能促進觀點的進步,並且它彷彿是把觀點變成了新聞,又反過來把新聞變成了觀點。新聞跟帖是一個例子。我們過去經常說現在是觀點新聞時代,實際上,這個時代的真正到來還是因為新媒體。
2、中國重要的報業階段發展
從1996年至2013年,中國報業集團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一)1996年-2002年:起步期
起步期的主要特點是數量快速增加,報業集團的全國性布局基本形成。
原新聞出版總署在《關於同意建立廣州日報報業集團的批復》中指出:「適時組建以黨報為龍頭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報業集團,可以帶動實現我國報業由規模數量型向優質高效型轉移,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移,推進中國報業的繁榮與發展。」由於當時以「充分論證,謹慎試點,逐步推廣」為原則,因此廣州日報報業集團成立後兩年內暫時沒有誕生新的報業集團。
隨後,廣州日報報業集團的實踐在很多方面取得了成功,其示範效應促使國內各大報社爭相申請成立報業集團。1998年,原新聞出版總署先後批准光明日報社、經濟日報社、南方日報社、羊城晚報社組建報業集團,批准文匯報社和新民晚報社合並成立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1999年,批准深圳日報社、遼寧日報社、沈陽日報社、四川日報社、浙江日報社、哈爾濱日報社和大眾日報社成立報業集團;2001年及2002年分別有10家和13家報社經原新聞出版總署批准掛牌成立報業集團。至2002年底,經原總署批准設立報業集團共有39家,按行政級別劃分,中央級有2家、省級或直轄市級有24家、市級有13家。
(二)2002年-2005年:拓展期
拓展期的主要特點是深化改革,控制數量,注重質量,重塑市場主體,優化資源配置。
在原新聞出版總署的政策指引下,這39家報業集團快速成為中國報業的主導力量。2002年39家報業集團的營業總額為212.37億元,平均達5.45億元。至2004年,39家報業集團擁有的報紙數量佔全國報紙總量的17%,平均期印數佔30%,總印數佔41%,總印張佔56%。無論是報業集團所屬報紙的影響力,還是規模實力和市場競爭力,都代表著當時我國報業發展的最高水平。
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提出了「繼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戰略任務。2003年6月,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會議作出新的部署,新華日報報業集團、大眾日報報業集團、河南日報報業集團、深圳報業集團等4家報業集團被列入中央文化體制改革試點集團。以采編系統與經營系統「兩分開」為目標的改革逐步在報業集團中推行,旨在明晰產權、轉企改制、以資產為紐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等改革事宜也提上了日程。
由於2002年原新聞出版總署已提出「今後3年報業集團總量控制在50家左右」,因此從2003年到2005年底,經原總署批准掛牌成立的報業集團只有貴州日報報業集團1家。
2003年以來,原新聞出版總署通過宏觀調控、盤活存量出版資源,採取報業集團之間聯合辦報的方式,先後批准4種報紙進行跨地區聯合辦報試點,積極穩妥地推進跨地區、跨媒體發展,取得了重要進展。如光明日報和南方日報兩大報業集團合辦的《新京報》,以及由原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廣州日報報業集團、北京青年報社跨地區跨媒體聯合創辦的《第一財經日報》等。報業集團在經歷快速拓展後開始逐漸往提高產業集中度等方向發展。
(三)2005年-2013年:轉型期
轉型期的特點是報業集團努力應對危機,各顯神通,加速分化。
2005年是中國報業一個明顯的轉折點。當年,全國報業廣告增長率開始出現下滑,據中國人民大學傳播媒介管理研究所的抽樣統計,2005年上半年中國報業集團廣告實際收入大都下跌10%~30%,平均跌幅超過15%。也是在這一年,學界和業界關於「報紙衰亡論」「新媒體速勝論」「內容為王論」的爭論此起彼伏。
2005年8月,強烈意識到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型傳播技術將重塑報紙出版業形態之後,原新聞出版總署報刊司在第二屆中國報業競爭力年會上首次提出「數字報業」概念,並於次年8月正式啟動「數字報業實驗室計劃」,拉開了敦促中國報業積極開展轉型探索的序幕。
國家層面加大了扶持力度。2008年,在「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打造國際一流媒體」「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政策指引下,以人民日報社為代表的「國家隊」獲得了數億元的專項扶持;而一些省級黨報集團則各自憑借與當地黨委政府的緊密聯系,通過投資房地產等多元化經營手段壯大經濟實力。 市場層面加速拉開差距。各大報業集團在內容生產、品牌運作、多元開拓、投資收購、資本運作等層面紛紛推出改革舉措。粵傳媒、浙報傳媒、新華傳媒等一批上市公司所在的報業集團藉助資本市場奠定了競爭優勢;一些在融資方面未能獲得突破的報業集團很快就面臨著新興業務收入增長尚未成氣候,而傳統收入加速下滑即將打破盈虧平衡的危機。2013年10月,以上海報業集團的成立為標志,報業集團之間的區域整合成為新動向。
3、浙江日報的新媒體
<
4、浙江日報報業集團的介紹
浙江日報系中共浙江省委機關報,1949年5月9日創刊。2000年6月25日,成立浙江日報報業集團,目前集團擁有浙江日報、錢江晚報等傳統主流媒體38家;新興媒體包括浙江在線新聞網站、「浙江新聞」客戶端、浙江手機報、騰訊·大浙網、邊鋒浩方網路平台及APP、媒體法人微博、微信公眾號等200多個。現有6.4億網路注冊用戶、4000萬活躍用戶、2000萬移動用戶。2013—2014年,浙報集團兩次入選「世界媒體500強」,被評為全國首批「數字出版轉型示範單位」。
5、請教各位,浙江日報的待遇怎麼樣?一般能多多少?
浙江日報待遇超級坑爹!!!我是應屆碩士畢業生(學校還不錯的就不透露了),搞得是java,做網站開發,集團說是做新媒體轉型,似乎前景很不錯,但待遇上看不出一點誠意。我和還有一個做前端開發的,還有一個php的,剛入職第一年的待遇都是每月基本工資2000不到,每月績效獎勵下個月發,上限是2000,因為我是碩士,每月基本工資再加了1000。第一個月扣掉5險1金(沒有績效獎勵),只剩幾百塊錢了!!!主要看他前景會好,所以還沒離職,如果半年後還不漲工資果斷辭職!
6、浙江日報待遇如何?通訊員是正式工嗎?待遇如何
浙江日報待遇超級坑爹!!!我是應屆碩士畢業生(學校還不錯的就不透露了),搞得是java,做網站開發,集團說是做新媒體轉型,似乎前景很不錯,但待遇上看不出一點誠意。
我和還有一個做前端開發的,還有一個php的,剛入職第一年的待遇都是每月基本工資2000不到,每月績效獎勵下個月發,上限是2000,因為我是碩士,每月基本工資再加了1000。第一個月扣掉5險1金(沒有績效獎勵),只剩幾百塊錢了!!!
主要看他前景會好,所以還沒離職,如果半年後還不漲工資果斷辭職!且不說華為本科生畢業生起薪都9k一個月,阿里搞java的畢業生起薪15k一個月,網易前端設計師畢業生起薪13k一個月,都互聯網行業,浙江日報你程序員工資漲到9k都不肯么????
7、浙江日報的報刊職能
《浙江日報》創刊於1949年5月9日,是中共浙江省委機關報,是浙江省最具權威性、公信力和影響力的主流紙質媒體;發行量常年位列全國省級黨報前三甲,千人擁有量列全國省級黨報第一。《浙江日報》先後多次獲得中國新聞獎,《錢江浪花》、《今日關注》等多個專欄被評為「中國新聞名專欄」。《浙江日報》廣告創收和利潤屢創新高,廣告利潤列全國省級黨報第一,已連續6年入選「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2014年品牌價值達68.55億元。據新生代調查數據,《浙江日報》每期讀者規模達202萬人。
作為浙江第一政經大報,《浙江日報》始終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堅持以人為本、綜合推進新聞創新,不斷強化在全省輿論引導格局中的排頭兵地位,全力打造全國一流省級黨報。2010年1月1日起,《浙江日報》全新改擴版,每周推出108版瘦型報,全面調整創新版面和內容,增設系列新聞周刊,並建立北京印點,當日《浙江日報》直達中央和國家有關部委、首都著名高校及在京浙商等高端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