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新媒體廣告起源

新媒體廣告起源

發布時間:2020-08-21 02:04:22

1、媒體的由來及作用

媒體類別
1、六大媒體
1、報紙;
2、廣播;
3、電視;
4、互聯網;
5、雜志;
6、手機
傳統的四大媒體分別為:報紙、雜志、廣播、電視,此外,還應有戶外媒體,如路牌燈箱的廣告位等。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逐漸衍生出新的媒體,例如:IPTV、電子雜志等,他們在傳統媒體的基礎上發展起來,但與傳統媒體又有著質的區別。
2、從出現的先後順序來劃分
1、報紙刊物應為第一媒體;
2、廣播應為第二媒體;
3、電視應為第三媒體;
4、互聯網則應被稱為第四媒體;
5、移動網路應為第五媒體。
其中4、5屬於新媒體范疇。
但是,就目前的影響力來看,廣播的今天就是電視的明天。電視正逐步淪為「第二媒體」,而互聯網正在從「第四媒體」逐步上升為「第一媒體」。雖然電視的廣告收入一直有較大幅度的增長,但「廣告蛋糕」正日益被互聯網、戶外媒體等新媒體以及變革後的平面媒體所瓜分,所有廣告主所創造出來的數據已經讓這一切成為不爭的事實。同時,平面媒體已經涵概了報刊、雜志、畫冊、信封、掛歷、立體廣告牌、霓虹燈、空飄、LED看板、燈箱、戶外電視牆、餐盒等廣告宣傳平台;電波媒體也已經涵概了廣播、電視等廣告宣傳平台。
3、按其形式劃分為
就其目前適宜性來講,媒體應按其形式劃分為平面、電波、網路三大類,即:
1、平面媒體:主要包括印刷類、非印刷類、光電類等。
2、電波媒體:主要包括廣播、電視廣告(字幕、標版、影視)等。
3、網路媒體:主要包括網路索引、平面、動畫、論壇等。
也就是說,如果按其形式予以適當調整後,明確劃分「媒體」,那麼,我國目前現行的媒體就只有「三大媒體」。
4、計算機對媒體的劃分
國際電話電報咨詢委員會CCITT把媒體分成5類:
(1)感覺媒體(Perception Medium):指直接作用於人的感覺器官,使人產生直接感覺的媒體。如引起聽覺反應的聲音,引起視覺反應的圖像等。
(2)表示媒體(representation Medium):指傳輸感覺媒體的中介媒體,即用於數據交換的編碼。如圖像編碼(JPEG、MPEG等)、文本編碼(ASCII碼、GB2312等)和聲音編碼等。
(3)表現媒體(Presentation Medium):指進行信息輸入和輸出的媒體。如鍵盤、滑鼠、掃描儀、話筒、攝像機等為輸入媒體;顯示器、列印機、喇叭等為輸出媒體。
(4)存儲媒體(Storage Medium):指用於存儲表示媒體的物理介質。如硬碟、軟盤、磁碟、光碟、ROM及RAM等。
(5)傳輸媒體(Transmission Medium):指傳輸表示媒體的物理介質。如電纜、光纜等。
我們通常所說的"媒體"(Media)包括其中的兩點含義。一是指信息的物理載體(即存儲和傳遞信息的實體),如書本、掛圖、磁碟、光碟、磁帶以及相關的播放設備等;另一層含義是指信息的表現形式(或者說傳播形式),如文字、聲音、圖像、動畫等。多媒體計算機中所說的媒體,是指後者而言,即計算機不僅能處理文字、數值之類的信息,而且還能處理聲音、圖形、電視圖像等各種不同形式的信息。

四、媒體功能
媒體主要有以下五項功能:
1、監測社會環境
2、協調社會關系
3、傳承文化
4、提供娛樂
5、自由社會與集權社會的傳媒
在集權社會,傳媒受到專制政府控制,為政府服務。傳媒的「新聞報道」,在集權社會往往被曲解為「宣傳」,主要反映政府的聲音,而非民眾的聲音。

五、媒體社會責任
媒體的社會責任是由其政治、社會屬性決定的,確切地說,媒體的社會責任包含政治責任和道德責任兩方面。

2、微電影真正起源於什麼

起源於網路媒體的興起和發展以及社會上大環境的需求。
1、以網路技術為核心的新媒體,將人們帶入了一個全媒體的時代;每一個普通民眾都能便捷、低成本的參與到媒介傳播上來。微電影正是在此背景下產生的。
2、網路媒體的興起和發展,給微電影提供了良好的技術支持;但是微電影的出現也離不開時代的需求。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生活被越來越分散,被無形的分割成零散的碎片,很難將注意力集中起來。一些快餐文化因此逐步受到追捧,微電影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3、微電影能夠快速的吸引人們眼球,在短時間內掀起一股(微電影)風暴,除了網路媒體技術的成熟和當下社會上的需求以外,日益更新的傳播方式、恰當的營銷策略以及明星效應起了很大作用。
以上內容來至於(公務員之家)網站,僅供參考,詳細內容樓主可前往該網站搜索、閱讀。

3、品牌營銷的由來

自改革開放以後,才開始引進市場營銷學的。首先是通過對國外市場營銷學書刊雜志及國外西方學者講課內容進行翻譯介紹。其次,自1978年以來選派學者、專家、學生赴國外訪問、學習、考察國外市場營銷學開設課程狀況及國外企業對市場營銷原理的應用情況,還邀請外國專家和學者來國內講學。1984年1月,中國高校市場學會成立,繼而各省先後成立了市場營銷學會。這些營銷學術團體對於推動市場營銷學理論研究及在企業中的應用起了巨大的作用。如今,市場營銷學已成為各高校的必修課,市場營銷學原理與方法也已廣泛地應用於各類企業。由於各地區、各部門之間生產力發展不平衡,產品市場趨勢有別,加之各部門經濟體制改革進度不一,各企業經營機制改革深度不同等,使市場營銷學在各地區、各部門、各類企業的應用程度不盡相同。

4、什麼是新媒體?

您好
新媒體是一種以互聯網為載體新型的信息傳播工具,它有別於那種傳統的、老舊的媒體,是互聯網高速發展中的時代產物。

其實新媒體提法最早源於1967年,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視公司技術研究所所長P.Goldmark的一份商品開發計劃;1969年,美國傳統政策總統特別委員會主席E.Rostow想尼克松總統提交的報告書中多處使用了「新媒體」概念;此後,新媒體一詞就開始在美國流行,並擴展到全世界。

新媒體營銷有哪些平台(百度,搜狐,360,今日頭條,一點資訊,鳳凰,微信,微博,騰訊等能發布信息網路傳播平台。)

5、傳播,傳播學,大眾傳播,這幾個名詞的起源?

傳播的定義:傳播(Communication)指社會信息的傳遞或社會信息系統的運行。信息(information)是傳播的內容。傳播的根本目的是傳遞信息,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通過有意義的符號進行信息傳遞、信息接受或信息反饋活動的總稱。
傳播譯自英語Communication, 源自拉丁語Communis(community)。該詞的中文意思可以有十幾種解釋,如:交往、交流、交通、通訊、傳播等。
關於傳播的定義有很多種,有人統計有126種之多,它們有著各自的側重點:
強調傳播是信息的共享;
強調傳播是有意圖地施加影響;
強調傳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動過程;
強調傳播是社會信息系統的運行;
強調傳播是社會關系的體現。
但無論是從哪個角度對傳播下定義,其基本意思是"與他人建立共同的意識"。這一點,從與"傳播"相近的英文單詞上也能看得出來:
Communication 交往、交流、通訊、傳播;
Dissemination 傳播、擴散、宣傳;
Transmission 傳輸、傳送、播送;
Spread 傳播、傳送、宣傳;
Propaganda (政治、政黨)宣傳、傳播。
傳播:含義較廣,如交流,溝通,通訊,交際,交往等,基本意思是「與他們建立共同的意識」。在傳播學中被定義為:傳播是帶有社會性,共同性的人類信息交流的行為和活動.
公共傳播的特點:雙向性、共享性、快速性、廣泛性。
構成要素:
一是基本要素:信源、信宿、信息、媒介、信道、反饋。
二是隱含要素:時空環境、心理因素、文化背景和信息質量。

傳播 dispersal propagation
〔1〕是指植物以其體上的各種構造進行散布,擴展下一代的生活范圍。傳播有許多方式,如柳樹、槭樹的風力傳播(anemochory)、椰子等的水的傳播(hydrochory)、櫟等靠果實的掉落和滑動的傳播(clitochory)、訓養的植物靠人的媒介所進行的傳播(brotochory)、麝香百合和酢漿草以及白絹病子囊孢子等靠果皮、子囊的破裂所進行的傳播(bo-lochory)等。但叉唇角盤蘭屬的擴展散布與此是有區別的。(鄂永昌 譯)
〔2〕某種行動方式由構成集群的一部分成員傳播到其它成員中去的現象。這是由於學習而產生的,並且多屬適應性行為。通常是由可塑性強的幼齡個體開始新的行為而逐漸再傳播到高齡個體。

傳播的價值:
1、人們彼此關懷,共享世界的方式:意義和情感的構成
2、確證自我的方式:生存坐標,路標
3、社會調節的方式:觀察,守望,決策,社會運行的保障

傳播學
傳播學是研究人類一切傳播行為和傳播過程發生、發展的規律以及傳播與人和社會的關系的學問。簡言之,傳播學是研究人類如何運用符號進行社會信息交流的學科。傳播學又稱傳學、傳意學等。
傳播學是本世紀30年代以來跨學科研究的產物。傳播學和其他社會科學學科有密切的聯系,處在多種學科的邊緣。由於傳播是人的一種基本社會功能,所以凡是研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科學,如政治學、經濟學、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哲學、語言學、語義學、神經病學、等等,都與傳播學相關。它運用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新聞學、人類學等許多學科的理論觀點和研究方法來研究傳播的本質和概念;傳播過程中各基本要素的相互聯系與制約;信息的產生與獲得、加工與傳遞、效能與反饋,信息與對象的交互作用;各種符號系統的形成及其在傳播中的功能;各種傳播媒介的功能與地位;傳播制度、結構與社會各領域各系統的關系等。
此外,傳播學還要借鑒自然科學中的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等,所以,人們稱它為邊緣科學,意思是處在多種學科的十字路口。各種社會學科的理論又往往成為傳播學理論的一部分。但是,傳播又有它自身的理論,是其他社會科學所不能代替的。
傳播學研究的重點和立足點是:人與人之間如何借傳播的作用而建立一定的關系。
它的研究范圍主要包括: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而其中又以大眾傳播為主。
研究傳學其實就是研究人:研究人與人,人與其它的團體、組織和社會的關系;研究人怎樣受影響,增養互相受影響;研究人怎樣報告消息,怎樣接受新聞與智據,怎樣受教於人,怎樣消遣與娛人。首先了解人於人怎樣建立關系。
傳播學起源:
傳播學誕生於美國,美國的學者分別從不同角度探索傳播理論,並提出了種類繁多的傳播模式,諸如以文字、圖形和數學公式等表述的各種模式。傳播學家運用不同的模式來解釋信息傳播的機制、傳播的本質,提示傳播過程與傳播效果,預測未來傳播的形勢和結構等。一般認為,傳播學的奠基人有五位:
1、 Harold Dwight Lasswell, 拉斯韋爾(1902-1980) 是美國現代政治科學的創始人之一。提出了著名的傳播學5w模式
2、 Kurt Lewin,盧音(1890-1947)德國猶太人。提出了信息傳播中的「把關人」的概念。
3、 Carl Hovland,霍夫蘭(1921-1961)耶魯大學的實驗心理學教授。把心理學實驗方法引入了傳播學領域,並揭示了傳播效果形成的條件和復雜性。
4、 Paul F.Lazarsfeld,拉扎斯菲爾德(1901-1976)奧地利籍猶太人。羅傑斯指出,拉扎斯菲爾德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多的把傳播學引向了經驗性研究的方向。
5、 Wilbur Schramm,施拉姆(1907-1988)美國人,設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傳播學研究所,,主編了第一批德傳播學教材。開辟了如:電視對少年兒童的影響等幾個新的研究領域。他被認為是集大成者。
之所以起源於美國,是因為20世紀上半頁,歐亞大陸連續遭受了兩次世界大戰的禍害,而美國由於其獨特的地理優勢,成為眾多科學家的避風港。而且,美國本身由於本土未遭破壞,技術的發明與應用一直持領先地位。比如:1920年匹茲堡無線電視台的開業,1926年,全美廣播公司NBC的成立等等。
從社會狀況來說,美國的政治與社會生活中有著高度重視大眾傳媒的傳統,在政治機制中大眾媒介是與立法機構、政府機構互相制衡的力量之一,報紙曾被稱為第二國會。
從學術傳統來看,美國實用主義哲學盛行,學術研究特別強調解決實際問題。大量的實用信息為人們所用,方便了人們的生活、工作和社會的運行。但是也有大批的商業推銷政治宣傳欺騙、色情、暴力等文化垃圾。這些問題或是潛在問題就成了美國學術界必須面對、必須研究的課題。
以上條件,都決定了傳播學起源於美國。
傳播學在美國問世後,很快傳到西歐和日本。英國的傳播學研究從60年代開始蓬勃興起,在方法論上可分為四大學派:以麥奎爾為首的社會學派;以霍洛倫為代表的社會心理學牌;以奇斯曼和迦納姆為代表的政治經濟學牌;以利茲大學電視研究中心為代表的職能學派。日本的傳播學研究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有兩大特點:一是沿襲外國主要是美國的理論體系,並著重發展了強調受眾有權直接參加傳播過程的社會參與論;二是實踐優先於理論。蘇聯自60年代起,開始重視研究傳播學理論。蘇聯學者根據自己的研究分別提出了各自的 傳播模式,較著名的有菲爾索夫傳播模式和阿列克謝耶夫傳播模式。
應當看到,西方傳播學者在研究中存在著明顯的局限性。比如,他們不適當地把傳播放到人類第一等重要的地位去認識,從而排斥了人類的生產能力這一主要標志;他們把傳播行為的發生和發展分別歸之於人的本能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而不把他們和社會生產方式聯系起來予以考察;在研究傳播事業的社會控制時,又往往不能徹底揭示社會內部的深刻矛盾等等。

大眾傳播
大眾傳播是一種信息傳播方式。根據Gerhard Maletzke的定義,大眾傳播須符合以下特徵:
公開的(受眾不為人際交往范圍所囿)
利用科技發送手段
間接的(在發送者與受眾之間存在時間空間距離)
單向的(在發送者與受眾之間不發生角色互換)
(網路等新媒體的出現,改變了大眾傳播的單向性。互動性是網路傳播的得最顯著特徵。
面向分散的群體(受眾是匿名的,無階層和群組之分)。
大眾傳播是指媒體組織採用現代機器設備,通過大批復制並迅速地傳播信息,從而影響龐雜的受眾的過程。

傑諾維茨1968年提出,大眾傳播由一些機構和技術所構成,專業化群體憑借這些機構和技術,通過技術手段(如報刊、廣播、電視等等)向為數眾多、各不相同而又分布廣泛的受眾傳播符號的內容。
德弗勒則認為大眾傳播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職業傳播者利用機械媒介廣泛、迅速、連續不斷地發出訊息,目的是使人數眾多、成份復雜的受眾分享傳播者要表達的含義,並試圖以各種方式影響他們。
我們認為,所謂大眾傳播,就是專業化的媒介組織運用先進的傳播技術和產業化手段,以社會上一般大眾為對象而進行的大規模的信息生產和傳播活動。

6、為什麼說"新聞是歷史的來源",在新媒體時代如何理解新聞與歷史的關系

從原始到現代人,經歷了數百萬年,人類傳播新聞的手段(新聞運載工具)日趨豐富、復雜,但是新聞的真實性、迅速性特點沒有改變,改變的僅是人們對新聞真實、迅速要求的程度不同而已。

「新聞」一詞誕生於唐代。當時的報紙被稱為邸報。
唐代成為新聞誕生的原因:
①唐朝的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社會安定,並有國際交往。
②百官要了解朝政,對外也需作宣傳介紹,這種形勢必然促進政治、經濟信息的公開傳播。 ③傳播工具如:筆、墨、帛、紙等都已具備。於是,新興的傳播媒介即最早的手寫新聞——封建官報便應運而生了。

1943年陸定一提出的,「新聞的定義,就是新近發生事實的報道。」
范長江也對新聞下了一個定義,「新聞就是廣大群眾欲知應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實」。
王中教授引入傳播學概念,把新聞定義為「新近變動的事實的傳布」。
另外甘惜分教授把新聞定義為「報道或評述最新的重要事實以影響輿論的特殊手段」。

一個詞可以概括新聞的特點,這個字就是News。為什麼英文把新聞稱作News?有兩種解釋:一說這是由北(North)、東(East)、西(West)、南(South)四個字的第一個字母拼起來的;一說是由新(New)這個詞的意思引申出來的。綜合這兩種說法,News就是新的、東南西北發生的事情,這就是新聞。

新聞概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新聞,是消息、通訊、特寫、速寫、報告文學、采訪手記、群眾來信等多種新聞文體的總稱;狹義的新聞則專指消息。「新聞」一詞,在我國最早出現在唐代,指的是新聽到的國家大事;後來《紅樓夢》里出現的「新聞」,開社會新聞之先河,指的是見到的有趣的新鮮事。

7、互動營銷的起源

歷史上每一次媒體形態的進步都給營銷產業帶來一片新的天空。毫無疑問,互聯網帶來的「互動性」這一媒體形態變化是營銷產業實現跳躍式發展的一個重要契機。互聯網發展的初期階段,營銷前所未有地實現了尋找、發現精準客戶的可能,這為那一部分「註定被浪費掉」的市場投入找到了實現價值的途徑。
幾年過去,「互動」這一互聯網的核心本質已經能夠非常深入地發掘每個用戶的潛能,把那些在傳統媒體里「沉默的大多數」鮮活地呈現在了互聯網上,而且是「一個個、分別」地呈現在了互聯網上。「人」這個最能動的媒體參與者也終於在互聯網中第一次改變了被動接受的角色,出現了主動的、外顯的特徵。
「骨灰」級的網民都有這樣的體驗,在中國互聯網肇始期,中國特殊的傳統媒體市場環境使得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的網站能夠像中國的網站這樣,幾乎等同於傳統媒體的翻版。也因此,海量信息與基礎技術共同作用的結果就是內容為主,網站網頁數量的多少成為衡量網站資產的一個重要指標。
網民們上網的目的明確而單一——獲取信息。我們甚至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把當時的互聯網媒體視作更換了傳播渠道和編排形式的傳統媒體。佐證這一觀點的就是網民在互聯網的傳播過程中完全成為了「終結者」。信息傳達至這個環節即完成了它的生命周期。
而在下一個發展階段,隨著社區、論壇以及BBS這些互聯網應用工具逐漸發展壯大之後,用戶終於得以通過一串數字代表的ID開始了自己新的互聯網生活。搜索技術,甚至搜索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無疑是這個階段的代表,用戶第一次主動向海量無邊的互聯網「索取、問詢」了;與搜索相伴的是由於相同搜索興趣組合在一起的社區大行其道,並且成為鏈接起互聯網上一個個信息孤島的中繼站。
即便如此,在這個階段,ID組成的群體依舊是一個群面目模糊的「群體」,博得盛名的也依舊是那些火爆的論壇,用戶的主觀能動性在第一階段的基礎上只是被有限地提升,因此,用戶的價值也只是被部分地發掘出來。一個價值鏈中各個環節所產生的價值必然與其獲得的資源密切相關。因此,當互聯網進入博客和個人空間時,即宣告以個人為媒體主題的時代到來了。歷經前兩個階段的用戶習慣培養和自主意識覺醒,這個階段的用戶的個性化表達需求空前強烈,他們不願隱藏,樂於主動表達;他們不願說教,樂於在娛樂解構中思考生活。
諸如Blog、SNS、RSS、Tag等新技術的出現使得集各種傳播與反饋手段於大成的富媒體大行其道,用戶也以信息中樞的身份越來越成為互聯網的主導。
而中國互聯網的發展也確實一步步印證了上述歷史性的演進。在門戶、論壇「城頭變幻大王旗」之後,凸顯個人價值的網站無論是作為媒體的傳播價值,還是作為媒體的商業價值都獲得了極大的發展。
意見領袖創造互動營銷平台
這是一個充滿挑戰的平台——因為它與我們熟悉的營銷環境迥然不同,但它同時又是一個給予具有創新精神的營銷人無數機遇的平台。只有了解在互聯網上面對的是一批怎樣的網路用戶,分析這批用戶是一批怎樣的消費者,才可能真正贏取他們、引領他們——一味地迎合只會被這批新互聯網媒體上的消費者更快地拋棄。
多項調查顯示,充滿思想、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品質至上、始終走在時尚前沿是他們鮮明的特徵。這些特徵與互聯網新媒體下的文化精神彼此印證、互為促進。尤其具有營銷價值的是,除了單個用戶與互聯網之間的人機交流之外,消費者個體之間不再是信息孤島,而出現了比傳統物理世界中都要便捷和高效的聯絡,在張揚個性之外,新互聯網媒體上的消費者更看重他們之間的認同和組織,以成為某個群體中的偶像、「達人」為目標。
營銷專家認為,在越來越多的品牌出現,買方成為市場主導的時候,發掘、調動消費者的主動性成為市場領先的關鍵。從海量品牌中脫穎而出,喚醒消費者的消費意識,進而建立品牌的長期認知與美譽度,這些步步深入的工作,真正的出發點都是如何才能點燃消費者對品牌的情感——而互聯網恰恰量體裁衣地為每一位消費者提供了表達和受尊重的機會與權利。

8、新媒體選題素材都來自哪裡?

、內部渠道

內部渠道,即自身擁有的,也可以說是有版權的,別人無法輕易獲得的。一般包括個人的經歷、個人的作品、個人的思考。

1.個人的經歷

個人的經歷很好理解,比如我的經歷就是從事新媒體快7年了,這其中我做過生鮮電商、做過活動運營、做過廣告文案,基於此產生的各種過程就是很好的素材.

當類似的選題熱點出現時,我就能夠第一時間寫出自己的感受,再不濟,至少能寫一些復盤文。

無論你在哪一行,你接觸的越多,從事的越豐富,素材自然也就越多,畢竟,我們都是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

就生活上而言,舉個例子,有一年回農村過年,大家都懂的,過年一般會去附近的廟宇看看。

從免費領福袋到最後99元一頂的蓮花燈,很多人都付錢了,包括我家人,我就在想,為什麼這樣心甘情願的付錢了呢?9.9的淘寶燈付了99,為什麼還滿臉開心呢?針對這個經歷,我就寫了一篇《農村套路深,他們是如何深諳用戶心理,形成產品連線的》。

這就是個人經歷,別人偷不走,很多時候,是你獨有的!

2.個人的作品

個人的作品可以是你寫在朋友圈的一句話,可以是你幾百字的感想,或者是拍攝的一分鍾抖音……

只要是你原創的,並不一定是擁有多少受眾,獲得多少榮譽,只要是你自身產出的,哪怕是一件剪紙、一幅畫,都可以成為素材。

我自己有個公眾號,但是不對外開放,只有幾個最要好的朋友關注,用來記錄我所有的產出。

我寫過「為什麼插入微信的產品廣告沒有成交量」,「怎麼讓文章排得好看?關於微信編輯器的一點探討」,「3小時漲粉近2萬,我是怎麼做微信公眾號搶紅包活動的」……

文章篇幅都不長,有時候用現在的眼光去看當時的思考,還會覺得有些幼稚,但這些都能成為現在的素材。

你仔細看,會發現每一行每一年,熱點話題也好,行業焦慮也好,都差不多,只是各種思想的變化,或者寫作角度的變化。

或者,你也可以把這稱之為迭代更新。

至於你的其他個人產品,比如一幅畫,簡單的你可以寫你繪制時的心情;復雜的,你可以分析色彩的選擇,構圖的框架,與行業產生關聯。

像做新媒體的,就可以從一幅畫引出新媒體文章排版時的色系構造。

當然,我們也不用活的這么累,只是當你有需要時,可以去翻翻自己各種各樣的作品。

為什麼是作品而不是物品?因為作品中總是會融入你的一些情感和思考,才能給予你更多的靈感和創意。

3. 個人思考

我這里的個人思考並不是指傳統的思維,而是一些天馬行空的幻想,不需要系統性和邏輯性,而是最大程度的隨意性,不故意為之。

比如我看電視,每當躺在床上的時候就開始胡思亂想,有時候是對劇情的改編,有時候會和劇中人物產生共情,真情實感很重要。

比如有時候我看媽媽那麼辛苦,就會想為什麼父母都是付出型人格?有時候覺得媽媽偏愛姐姐,乖的孩子總是受忽視,就會想,為什麼人會有偏愛,我們對用戶也會有偏愛嗎?

這些想法並不是刻意產生的,大概是習慣成自然,我總會有亂七八糟的想法,而這些想法慢慢變成我的思考。

三、外部渠道

內部的素材總有一些狹隘性,一個人的思考畢竟有限,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搜羅外部渠道的素材。

我把外部渠道分為四類:

社交類(微博、微信、朋友圈、抖音);

社群類(豆瓣、知乎、貼吧、微信群、知識星球);

信息類(本地論壇網站、今日頭條等、微信公眾號、百度、新聞類網站);

線下類(書籍、頭腦風暴)。

1.社交類

我們先來說說社交類,我們生活工作中,接觸最多的外部渠道,可以包括微博、微信、朋友圈、抖音等。

微博是培養熱搜的天然土壤,最近流行什麼,熱點是什麼,幾乎都能在微博找到。

我們最好給微博分一下組,這樣的好處是,搜尋素材的時候能夠提高效率。

然後多關注一下微博的熱門話題,若是好幾天持續上熱搜,那麼或許就能成為下一個熱點。

像最近《長安十二時辰》特別火,但我的微信朋友圈有些悄無聲息,不過微博里的消息卻熙熙攘攘,我就寫了一篇《從長安十二時辰》,看IP營銷爆款打造!一定程度上,算是蹭個熱點,保證自己的輸出。

不過對於微博,我覺得做民生類的新媒體可能收貨會更大!

以前我做民生的時候,幾乎一半的素材都來源於微博,哪裡有消費矛盾,哪裡有投訴侵權,哪裡有路怒沖突……微博的時效性還是很強的。

另外,我們可以多使用微博的搜索功能,利用關鍵詞,往往能搜出一些你意想不到的素材來。

微信及朋友圈也是我們常用的素材來源地。

微信作為一款親朋好友間的聊天工具,你與朋友的對話中,就可以獲得很多素材。

像前陣子閨蜜像我推薦《魔道祖師》的廣播劇,我第一次知道了貓耳FM這個二次元的APP,從而去了解了Z時代,寫出了《比《陳情令》更火的,是Z時代下的耳朵經濟!》不管文章有沒有得到發表,至少是對素材的一次運用和總結。

而微信朋友圈也是個大寶藏,同行間的消息、朋友間的感悟,要知道,對於新媒體來說,朋友圈就相當於你的用戶群,是你能直接溝通到的用戶,他們的信息一定程度上就是共情爆款文的來源地。

舉個簡單的例子,你的朋友圈肯定有些微商吧?

有的微商已經做出了規模,有些微商泯然眾人,這個時候,你就會想,拉開微商距離的關鍵因素是什麼?為什麼有的微商成功了,有的微商失敗了?為什麼別人做微商都成功了,你卻一單都成交不了?

你看,這不就有很多可寫的點了嗎?

要搜集素材,抖音也是不可錯過的,並不是說用抖音里的視頻來直接作為素材,而是看抖音的內容。

不僅是新媒體,做活動的也可以經常從抖音上找到靈感。

像抖音的同款泡泡機、抖音的眼疾手快游戲,受到了各家活動運營的青睞,我們公司搞的了水嘉年華活動里,就都用到了這些。

如果想寫的話,說不定還能寫類似「我是怎麼從抖音挖到策劃的創意點子的」,「抖音里都藏著哪些行業的寶藏」為題的文章……

所以啊,刷抖音不可怕,毫無目的的刷才可怕,只要刷的好,抖音也能變成我們的素材庫不是嗎?

2.社群類

社群類主要是指個性較強,標簽明顯的一些渠道,包括但不限於豆瓣、知乎、貼吧、微信群、知識星球。

豆瓣、知乎、貼吧其實類型都差不多,只是標簽不同而已,知乎相對於較專業,話題也較多;豆瓣偏向於小清新;貼吧的各種聲音較多。

你可以根據你所需要的去搜索,也可以熱點帖子里找靈感。

比如你登陸知乎首頁,可以看到類似「工作後,你悟出什麼職場道理?」「怎樣改變自身的討好型人格?」的話題,每一個都可以成為你寫文章的選題.

作為新媒體行業,有什麼職場道理,職場黑話?作為運營者,怎麼與用戶建立平等互利關系,改變討好型人格?是不是就可以寫出很多了呢?

如果你自身有想法,知道自己想要寫什麼,那麼就可以直接使用搜索功能,看看大家都是怎麼說的。

其實我們用到最多的社群大概就是微信群了吧。

就我自己來說,常用的微信群就有25個,每天會定時關注一下群消息,畢竟這也是素材的來源地啊!

大家的觀點也好,討論的話題也好,只要你發現有亮點,一定要及時記錄下來,這都將成為你的素材。

比如前陣子,在一個群里,大家談論35歲會是什麼樣子?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寫一篇,「新媒體人的35歲會是什麼樣」或者「35歲的新媒體人還活著嗎」,你看,想要源源不斷地寫出文章來,是不是也不難呢?

3.信息類

信息類比較好理解,以主要獲取信息為主,包括但不限於本地論壇網站、今日頭條等、微信公眾號、百度、新聞類網站等。

我個人經常看的除了微信公眾號,就是今日頭條,你會發現,如果現階段流行什麼,今日頭條里的這類文章數量就會激增,一定程度上,算是熱點的預測器吧。

微信公眾號也是如此,形形色色的內容,從標題到內容到底部的互動留言,都是你可以獲取信息的地方。

另外,騰訊網、搜狐、網易、一點資訊……這些新媒體,也是不可錯過的素來來源地,像第三方的西瓜集、新媒體管家、搜狗等,都是搜羅的核心便捷點。

這些渠道,或許在獲取靈感上有所欠缺,因為當這些渠道發文的時候,代表你已經慢了一步了,所以更多的是素材的收集,除非你有和別人不一樣的視角。我們要做的,是在平時的時候就注重記錄和搜落,未雨綢繆總比臨陣磨槍要好的多。

4.線下類

除了線上,線下類的渠道也不能錯過,一般可見的就是書籍和頭腦風暴。

像書籍,我經常會看一些專業上的書,你一旦看了一本書,至少你能寫出一篇讀書筆記,不是嗎?像我前陣子看了《文案變現》,馬上就寫了一篇「如何讓你的文案更值錢?讀《文案變現》之感」。

我很贊同粥左羅老師說的,因為線上的渠道太公開太迅捷,所以書籍往往會成為我們彼此拉開距離的方式。像《影響力》、《引爆點》、《烏合之眾》、《瘋傳》等書,裡面的觀點被各大作者引用,成為一篇文章的亮點。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可見不假。

線下還有一種方式也很好用,那就是頭腦風暴。

我還記得去年采訪一個民宿的老闆,聊天的時候說起如何引流的問題,講到一個沉錨效應。

通常來講,人們在作決策時,思維往往會被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你的思維固定在某處,而用一個限定性的詞語或規定作行為導向,達成行為效果的心理效應,被稱為「沉錨效應」。

這次聊天,讓我獲得了新知,在完成工作的時候,順便也開闊了思路,有了一些新的素材和想法。

可見頭腦風暴並非要在會議室一板一眼地暢所欲言,多接觸人,聽聽別人的儲備,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四、總結

列賓先生說過:靈感,不過是「頑強的勞動而獲得的獎賞」。

從內部渠道與外部渠道找靈感,確定選題,搜羅素材,就不愁沒有東西可寫了。

現在我們來總結一下:

內部渠道:個人經歷、個人作品、個人思考

外部渠道:社交渠道、社群渠道、信息渠道、線下渠道

總而言之呢,注意平時的積累,最好每天寫點行業相關的小心得,雖然很難堅持,但能做一天是一天。

然後外部一些刺激你頭腦的信息要及時記錄下來,哪怕只是一個突然想到的選題題目,都可以寫下來。

希望我的小經驗,能夠給「不知道寫什麼」的新媒體運營者提供一些方法和方向。



9、新媒體強制性傳播的起源與發展

嘿嘿。從發明就開始了。最先能用的當然是國家了。廣播的出現。
到中國,是清朝。慈禧的時候。李鴻章主辦的第一個電報公司啊。

與新媒體廣告起源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