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媒體環境下對新聞專業主義帶來了什麼樣的機遇和挑戰
機遇
信息源更廣更豐富,專業技能發揮的空間擴大。
互動和反饋的可統計使得專業媒體更懂受眾需要,更能滿足受眾信息需求。
眾口齊開的局面使得真相更容易顯現,這也正是新聞專業主義所追求的方向。
挑戰
信息量的暴增考驗媒體專業處理的能力。
相關技術要求對專業從業人員的業務能力要求相應提高。
受眾參與機會的增多也使得更多的非理性被帶入,進行有效的,必要的輿論引導更為重要。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2、新媒體給傳統媒體帶來哪些機遇
知道東方新媒體嘛 東方新媒體用互聯網商業模式開辟新媒體融合變革之路,打造新媒體的產業矩陣——新媒體營銷,新媒體慈善公益,新媒體文化眾籌,新媒體金融服務和新媒體婚戀。
3、新媒體給傳統媒體帶來哪些沖擊,又帶來哪些機遇
新媒體的傳播速度、和方便給傳統的報業帶了最大的沖擊,給生意、貿易業帶來了機遇。
4、互聯網給我國行政管理 帶來了哪些機遇與挑戰
政府上網給政府管理帶來的機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民主,促進依法行政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公民在文化素質不斷提高的同時,民主意識也在逐漸增強,他們有意願和能力參與國家管理和社會活動,表現為由被動參與轉為主動參與,由少數參與轉為多數參與,由參與部分轉為參與全部。而政府上網恰恰迎合了民主政治發展的這一需求,為公民行使民主權利和參政議政開辟了一條有效的途徑。公眾可以把網路作為表達意見,與政府領導對話,甚至參與政策制訂的「通天」渠道,政府也可藉此直接採納群眾的合理化建議,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與上網俱來的管理透明和政務公開,對擴大群眾對政府管理的知情范圍和程度,實施對政府管理的有效監督,同樣起著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可以規范政府行為,確保政府依法行政。上網將有助於政府公務員端正工作作風,擺正自身的公僕位置,也有助於政府及時地修正管理失誤,承擔失職責任。
(二)有利於加強政府的管理服務職能,消除官僚主義
政府上網就是政府職能上網,但並不是所有的職能都能上網,除去法律規定的特殊情形外,還要考慮政府的能力,弄清政府上網到底能做些什麼。這無疑為政府認清自己的職能和能力提供了一面「明鏡」,能使政府痛下決心,建立有限政府,即建立一個權力、職能、規模和行為都受到憲法和法律明確限制,並公開接受社會監督與制約的政府。可見,政府上網對其轉變職能起著參照物和催化劑的作用。當然,網上職能的電子化和計算機程序的依序執行,也會進一步限制職能擴展和制約其規范行使。由於目前我國政府部門職能正由管理型向管理服務型轉變,政府正可利用上網契機完善自身的管理服務職能,改進行政管理組織、方式和行為,使政務由神秘、封閉轉為透明、公開,使管理由間接轉向直接,使公務員由「高高在上」的官僚變為優質服務的公僕。當然,網上政府最重要的管理服務職能,就是為社會提供平等公平的信息資源。從我國現階段的情況看,信息資源最大的擁有者是政府。政府上網後,將克服各種物流、信息流障礙和組織障礙,杜絕傳統管理組織形態和物質構成中強調分工所造成的部門分割和官僚主義,克服信息不對稱現象,使信息的分配和流動漸趨合理,並使信息資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從而優化社會資源配置,提高國民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由此,政府通過網路宣傳了政策,擴大了服務職能,提高了辦事效率,遏制進而消除官僚主義,從而使政府更好地完成投資於基本的社會服務和基礎設施的任務,更好地服務於社會。
(三)有利於建設高素質的國家公務員隊伍,選拔和任用優秀人才
「電子政府」的管理職能、管理方式和管理行為與以往政府大有不同,對國家公務員的綜合素質,尤其是現時比較欠缺而又亟需的管理和科技素質的復合性需求也會不斷增高。因此,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公務員就必須注重自身的繼續教育和綜合能力培養,激勵自己盡快增長理論知識和實踐才幹,盡快適應網上新的行政環境,勝任「電子政府」中的工作。由此,政府上網為國家公務員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充分施展才能的機會。
二、政府上網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一)網上過分自由的信息傳輸有可能引發民主政治危機
在當今社會生活中,傳播媒體隨時都在扮演著舉足輕重的政治角色,深刻地影響著政府的活動及其政策制定的取向。「第四媒體」信息網路,作為人們未來獲得信息和實現社會多種功能的主要載體,更會對未來的民主政治運作發揮空前的作用。我們知道,現代電信業是沒有邊界的,超越時空限制,公民在網上可以充分享受其信息自由權,這種自由由於缺乏行之有效的控制和規范,極有可能導致「自由過度」,影響到國家的穩定。同時,公眾也會遭遇信息欺騙、電腦病毒、電腦犯罪、隱私權受到侵犯、知識產權爭執等引發的一系列煩擾,而技術專家們在信息自由和信息保護的技術創新方面始終在推波助瀾,追求「自由」的努力似乎永無止境,「無政府主義」傾向日益顯露出來。況且由於信息的流動既可以凝聚民族也可以分化國家的巨大作用的體現,網路將對國家原有的內部傳播秩序和個人信息接受秩序產生重大影響,並使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意識形態及傳統文化面臨嚴重挑戰。網上難以控制的跨國信息流動正成為西方社會價值觀和意識形態滲透以及敵對分子政治顛覆的新工具,政府上網將面臨網路無處不在的文化性或政治性的顛覆行為
,涉及到國家安全。如果任由網上「自由」「民主」泛濫,社會將處於無序狀態,不僅造成政府宏觀調控失控,信息資源浪費,影響經濟發展效率,甚至會導致政府失靈,引發社會矛盾。
5、新媒體時代企業的公共關系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
自20世紀90年代互聯網引入我國以來,特別是進入web2.0時代以後,以互聯網和手機為主要載體的新媒體日益成為社會輿論集散地和放大器,不論是國內重大事件還是國際重大事件,都能馬上形成網上輿論。從2003年的「網路輿論年」、2006年的「網路暴力」到2008年的「網路監督」,新媒體在輿論形成和傳播過程中已完成了從配角到主角的轉換,互聯網成為新聞輿論獨立源頭,網路結合手機成為最強輿論載體。特別是由於我國正處於急劇的社會變革時期和矛盾凸顯期,作為社會矛盾和社會利益沖突表現形式的突發公共事件頻頻發生,互聯網作為一種便捷而有效的工具,與各類突發事件緊密聯系在一起,使中國正在成為世界上少有的輿論超強磁場。與此同時,新媒體輿論關注的議題正在向社會議題、政治議題快速轉化,新媒體輿論主流化、政治化、現實化趨勢越來越明顯。
鍾瑛、余秀才對1998—2009年160起重大網路輿論事件進行研究後發現,48%的網路輿論事件由傳統媒體率先報道,33%源於網路媒體,4%源自手機,15%各類媒體同時報道 ;重大網路輿論事件發生的頻率呈波浪式不斷上揚的態勢(個別年份除外);涉及的階層以國家和社會管理者階層首當其沖,約占整體的30% ;涉及的事件類型主要集中在政治與民生方面,約占整個案例的39% ;從各類媒體對事件發展的影響看,網路媒體主導事件發展的案例有80起,佔50%,傳統媒體起主導作用的14起,佔9%,多種媒體共同起作用的66起,佔41%。 [2]這份研究報告進一步表明:新媒體已日益成為中國社會輿論的重要載體、負面輿論的主要載體,新媒體輿論指涉的重點是政府機關及其行政行為,新媒體成為推動事件解決的主要輿論力量。
新媒體輿論的空前活躍,不僅影響著虛擬社會,也對現實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給政府管理帶來了雙重影響 :一方面,新媒體為黨和政府聯系群眾搭建了便捷通暢的平台和渠道,成為黨和政府聯系溝通群眾的重要橋梁和紐帶,有利於政府推行政務公開,建設「陽光下的政府」,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使權力運行置於「無處不在的眼睛」的監督之下,「以權利制約權力」,防止權力濫用和權力尋租,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 ;有利於政府了解民情、掌握民意、集中民智,「問政於民」、「問計於民」,實現政府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 ;有利於群眾暢所欲言,渲泄情緒,抒解怨氣,及時反映現實社會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緩解社會壓力,發揮「排氣閥」和「預警器」作用,從而維護社會穩定 ;有利於政府吸納自下而上的推力,彌補現行公共管理體制的不足,推動公共事件的解決,形成推動改革的「倒逼機制」;有利於政府發揮政治動員作用,宣傳大政方針,推行政令,塑造良好政府形象,提高行政效能。另一方面,新媒體引發的輿論的空前活躍,網路群體性事件的層出不窮,非理性和情緒性輿論的彌漫,各種虛假信息、網路暴力、攻擊漫罵、謠言充塞網路,政府正處於輿論的風口浪尖,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輿論壓力和挑戰。
挑戰之一 :影響政治上的安定團結,危害意識形態安全。新媒體作為公共信息傳播技術平台,很容易成為西方意識形態滲透和腐朽文化傳播的新渠道,思想交鋒和輿論斗爭的新陣地。美國前國務卿奧爾布賴特曾放言 :「有了互聯網,對付中國就有辦法了。」近年來,境內外敵對勢力往往藉助國內重大政治活動、公共突發事件、熱點問題等機會,肆意誇大和歪曲我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矛盾,煽動對黨和政府的不滿情緒,攻擊社會主義制度,破壞民族團結,挑動民族分裂,宣揚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權,企圖達到「西化」、「分化」中國的目的。2009年境內外「三股勢力」利用廣東韶關發生的「6•26」社會治安事件,藉助網路和手機進行炒作,製造了烏魯木齊「7•5」事件。在事件發生後,又竭力污衊我打擊暴力犯罪是壓制「民主」、「自由」和「人權」,煽動人們對共產黨的領導、對社會主義制度的不滿和仇視,動搖人們的理想信念,為他們的分裂活動大造輿論。近一階段,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還以侵犯言論自由為名攻擊我對互聯網等新媒體的正常管理,卻無視自身對網路不斷強化的管理和控制。藉助新媒體的意識形態斗爭具有很強的隱蔽性,很容易誤導不明真相的群眾,這一點尤其值得警惕。
挑戰之二 :損害政府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容易造成信任危機。政府的權威性和公信力是政府合法性的基礎。失去了公信力的政府無法得到公眾支持,也無法實現對經濟社會的有效治理,甚至難以為繼。我國正處於急劇的社會轉型時期,由於「非物質文化總是滯後於物質文化的發展,技術的進步快於觀念和制度的變革,因而人們總是生活在不適應狀態中」,極易滋生諸如浮躁、失衡、焦慮、空虛、郁悶、偏激等不良心態。如果這種社新媒體時代政府面臨的輿論挑戰及應對策略會心態得不到有效引導,往往會形成「仇官」、「仇富」等情緒化輿論,從政府及其官員身上找到「渲泄口」,而新媒體正好提供了這樣的條件。據統計,網上有關監督類輿論85%是針對政府、公務員的略帶「攻擊性」的負面輿論。一旦政府及官員捲入網路事件,網友幾乎不分青紅皂白,一邊倒地同情另一方,形成絕對壓倒性的輿論聲勢。一些網路事件如「周久耕事件」、「鄧玉嬌事件」、「李剛之子校園撞人致死案」、「微博開房案」等原本是個別官員的問題,但經過「人肉搜索」、炒作等途徑事件被誇大和泛化,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黨和政府的形象,以及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
挑戰之三 :輿論引導的難度加大,輿論領域的秩序較為混亂。互聯網的發展已步入Web2.0時代。相對傳統媒體將信息以垂直方式傳輸給予目標受眾,Web2.0應用程序則旨在「水平」地傳輸信息,即從原來的「點對面」變為「多點對多點」。Web2.0 時代是「用戶創造內容」的時代,每個人都可以通過電子郵件、新聞組、即時通訊、電子公告牌、博客播客微博客、網路社區等平台發布信息,為輿論設置議題。新媒體消解了國家對媒體的絕對控制以及傳統媒體對話語權的壟斷,使傳統的「把關人」作用弱化以致喪失,導致輿論的源頭不可控,傳播速度不可控,內容分散不可控,輿論容易放大不可控。由於傳統的輿論引導模式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失靈,而新的引導模式又未建立,形成了輿論引導空白環節,輿論失范現象時有發生 :比如社會輿論分散、網路色情泛濫、隱私披露、謠言增多導致妖言惑眾、偏激和非理性、謾罵與攻擊、群體盲從與沖動、國外文化入侵等問題相繼出現。[3]輿論引導在一定程度上出現的失控、失范現象,造成了思想意識領域的混亂,也給社會穩定帶來了巨大風險和隱患。
挑戰之四 :網路群體性事件頻發,危害公共管理秩序。憑藉手機簡訊、即時通訊工具、電子郵件、微博等載體,新媒體輿論已具備社會動員效應,「組織化」、「落地化」成為現實,網上虛擬社會和現實社會相互影響,特別是病毒式傳播的情緒輿論極具感染力和煽動性,能在短時間內形成較大聲勢,引發群體性、政治性突發事件。政府為了處理這些事件不得不耗費大量的行政資源,影響正常的公共管理秩序。此外,涉官、涉法、涉富的「人肉搜索」的濫用,導致諸如「網上審判」、「網上罷官」等極端個案的出現,干擾了社會秩序,影響了政府權力的正常行使。在這些網路事件的背後常常隱藏著一批「網路水軍」,他們主要是出於商業目的,經常別出心裁地策劃、「製造」轟動話題,或者對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事件進行「深入挖掘」、「推波助瀾」,推動事件不斷發酵、放大,直到演變成群體性事件,其危害性尤為嚴重。
挑戰之五 :幹部素質同新媒體時代的要求不相適應,普遍存在「網路恐懼」心理。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民主參與度、信息公開度越來越高,彷彿一切都被置於放大鏡下,許多幹部不能適應新的形勢,不同程度的存在「網路恐懼」心理。人民論壇開展的問卷調查顯示 :70%的受調查者認為,當代中國官員患有「網路恐懼症」。官員患有「網路恐懼症」,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重要的一條是,官員缺乏同新媒體打交道的能力。不少網路群體性事件正是由於一些幹部的不當處置造成的。如何提高同媒體、特別是同新媒體打交道的能力是新媒體時代對各級領導幹部的一個考驗。
6、新媒體能給中國社會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時空觀念的擴展
虛擬與現實的界限打破
社交范圍的擴大與社交圈的集中
話語權分散與用戶自主地位提升
人與物的互動增強
7、論文:政府信息化給政府管理帶來的機遇、挑戰及對策 這個可以寫么?
(五)網路安全問題有待解決
政府網路是一個龐大的網路,由於使用人員眾多,技術水平和安全意識又千差萬別,安全漏洞很多,而要設計出萬無一失的安全網路又幾乎是不可能的。再加之電腦黑客入侵、計算機病毒破壞等諸多原因,網路安全隱患將日益增多。況且由於「電子政府」只認數據不認人,如果安全得不到保障,電腦罪犯就可能通過修改程序和規則在網上竊取到政府的部分權力,也可以通過將敏感數據密碼化的有效技術方法,進行政治和刑事犯罪活動,給國家帶來毀滅性的災難。
三、政府應制定適合國情的上網策略
(一)網上過分自由的民主需要法制規范和制約
把「電子政府」的建設和網上民主發展納入法制軌道,這既是民主的必然要求,又是民主的體現和保障。公民的民主權利和信息自由權是公民的一項至為重要的權利,政府不得干預憲法賦予公民個人的政治和社會自由,而又要確保每個公民享用最大可能的自由,這就需要制定相關的信息法,對網上發生的各種社會關系進行調整,真正保證公民的民主權利。當然,政府也必須守法,其網上權力、職能和行為都要受到憲法和法律的嚴格限制,這是法治社會的必然要求。
(二)要充分認識信息資源的戰略意義,制訂有效的信息策略
第一,要制定切實可行的國家信息政策來調整國家信息活動並指導和推動整個信息活動發展。第二,鑒於信息政策不具備強制力的屬性,必須實現信息政策的法律化,抓緊制定和完善相關信息法。第三,要充分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從網上大量的過剩信息中篩選出有用信息,過濾凈無用信息和剔除掉有害信息,並使信息資源加工增值,得到最有效的利用。第四,一般政府上網都是以政府投資為主,政府承擔對信息產業的引導責任,鑒於目前政府財政困難的情況,可實行信息的免費服務和有償服務相結合的策略,對於不同的信息服務對象提供不同的服務方式,如免費提供福利性服務,對公共事務性的服務實行有償服務。此外,還要重視信息的標准化、規范化和安全化建設。
(三)要預先研究和制定上網安全策略,排除網路安全隱患
制定政府上網安全策略是政府上網的關鍵,這既是在網上維護國家主權的需要,也是維護我國政權性質,佔領網上政治陣地的需要。第一,要在保護國家機密的前提下,事先安排好應上網職能的內容及其上網的途經和方法。第二,要樹立政府上網的安全意識和危機意識,重視網上工作的程序規范和控制體系建設。第三,把採用先進的安全技術與進行嚴格和科學的行政管理結合起來,對於一些事關國家機密的許可權和數據,還要輔以人工認證,對技術無法解決的網路安全問題,要努力尋求在制度上和法律上來解決,採取法律或政策上的應對策略。
(四)要實現政府體制和職能的轉變
上網使政府面臨的公共管理環境發生了變化,而環境的變化必然引起政府職能的改變,它要求政府隨著外部生態環境的變化,有意識地對與信息社會不相適應的官僚型行政體制進行結構性變革,不斷地進行適應性調整,以求得與環境之間的動態平衡,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只有政府的權力和職能適當,才能限制政府從事本該由社會、公民或市場自我服務和管理的具體事務,才能使政府真正做好制定法律規范,維護市場秩序,提供公共服務和基礎性設施的本職工作。
(五)必須加強公務員培訓和實施繼續教育工程,並使之規范化、科學化和制度化
「有效政府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它不僅要求能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戰略,而且還要求政府有足夠的執行能力和貫徹能力。」[2]只有公務員的綜合素質提高了,政府的能力才能夠增強,「電子政府」的效益才能得到發揮。
新加坡總理吳作棟在亞太經合會電信部長會議的開幕演講中曾指出:「任何一個亞洲經濟體,如果因為眼前的危機(指陷於金融風暴),忽略或延誤資訊科技的發展,無法對資訊科技的發展做好准備,那麼它不論在政治或經濟力量上,都將因此延誤而付出昂貴的代價。」有鑒於此,政府必須對預先研究和制定適合中國國情的上網策略問題給予應有的重視。當然,上網策略不會是一成不變的,它應隨著政府上網帶來的各種新變化作出適時的反應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