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出版社的發展
中國出版事業歷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奴隸社會已出現原始的書籍,到春秋戰國就有了編輯工作。一些儒家經典,很多都是那時整理編輯出來的,唐代發明雕版印刷術之後,出現了民間的私營出版業性質的刻坊。宋元時代的官刻機構──國子監、興文署設有專職官員、編輯校勘人員和刻字工人、印刷工人,是後來印書館、印書局的雛型。明代的國家出版機構已分門別類刻書 (如都察院、工部、禮部、兵部等國家機關兼理刻書工作);地方出版機構比宋、元時期有所發展,各省都有布政司、按察司刻書,許多府縣也刊刻書籍和地方誌。清代初期改變了明代中央機關分管出書的辦法,官刻集中統一於皇室內府的武英殿。刻坊是一般書商所辦的手工業刻書機構,在唐代出現,到宋代更為興盛,成為書籍出版的重要力量。宋時全國各大城市都有書坊,杭州和建陽最為發展。元代的坊刻比官刻還多。明代時,刻坊遍布各地,刻書種類有醫書、類書、小說、戲曲等。清代坊刻更為興盛。除官刻、坊刻外,還有一種私刻,也稱家刻,是私人出資校刊書籍。這些人盡量選擇優秀善本,進行認真細致的校訂翻印,一般質量較高,其中不少成了傳世的「善本書」。
鴉片戰爭以後,隨著西方印刷設備的傳入,外國傳教士辦的墨海書館於1843年由新加坡遷到上海。清政府創立的同文館(1862)、江南製造局翻譯館(1868)開始編譯書籍。一批近代資本主義出版企業如商務印書館(1897)、文明書局(1902)、中華書局(1912)、亞東圖書館(1913)、泰東圖書局(1918)等先後成立,並大量編印圖書。
五四運動以後,中國出版事業開始有了大的轉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出版機構──人民出版社(1921.9)、上海書店(1923.11)、長江書店(1926.11)、華興書局(1929)先後成立。一大批私營出版企業,如華夏書店、光華書店、開明書店等和著名的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以及共產黨領導的生活書店、讀書出版社、知識書店一起在艱苦的條件下,編輯出版圖書。到1949年,全國公私營圖書出版社有 200多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新華書店兼有出版、印刷和發行三重任務。1950年全國新華書店第二屆工作會議作出了《關於國營書刊出版印刷發行企業分工專業化與調整公私關系的決定》,從此,出版、印刷、發行分開管理。同年年底,全國共有出版社211家,其中,中央級6家,地方21家,私營184家。到1956年底,經過合營調整,減為 101家。30多年來,尤其是在1978年以後,適應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需要,中國出版事業有了大的發展,到1987年底,全國共有圖書出版社 467家。在圖書出版社中兼辦音像出版物的有24家,另有專營音像出版物的出版社72家(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出版事業)。

2、新媒體營銷的發展前景怎麼樣,新媒體未來的發展趨勢?
新媒體未來的發展必然緊跟5G技術、智能穿戴技術、虛擬現實(VR)等技術進步,同時也會朝著創造性、開放性、交互性等幾個維度進行變革。單獨看大數據和新媒體產業,它們都是互聯網行業的熱點風口,如果雙劍合壁,那麼將可能發揮出1+1>2的功效。因為大數據的挖掘能力能為新媒體的內容生產、傳播受眾帶來更精準的指導,從而提升新媒體的精準定位、並不斷優化改進,為受眾帶來更個性化和他們想要的定製優化媒體服務;同樣的,新媒體的營銷變現能力則能為大數據挖掘打開變現渠道,從而賦予大數據更多的額外價值。"新媒體運營"是任何互聯網企業不可或缺的職位,薪資和發展前景也是眾多人轉型、入行的動力。新媒體運營崗位全國平均薪資在6K-8K,北京市更高達7460/月。並且,根據智聯招聘等網站薪資我們可以看出,新媒體行業人員晉升較快,2-3年後薪資普遍達到10K-12K,3-5年後可到15K-20K!現在轉行,還來得及。建議你去傳智黑馬官網上看看,它們會給你些運營的免費視頻,你可以先了解了解。有不明白的可以再問我
3、新媒體的發展歷程經過哪幾個時代?
新媒體發展時代是相對於傳統媒體發展而言的,「新媒體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概念。在今天網路基礎上又有延伸,無線移動的問題,還有出現其他新的媒體形態,跟計算機相關的。這都可以說是新媒體。」
媒體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精英媒體、大眾媒體和個人媒體。這三個階段分別代表著傳播發展的農業時代、工業時代和信息時代。
4、新媒體行業未來幾年如何發展?
互聯網新媒體會發展得越來越好
舉個例子,就比如說那些自媒體平台吧,今日頭條,百家號,一點資訊,搜狐,網易之類的,注冊這些平台的人是越來越多,但平台規則也越來越嚴;再比如說一些論壇,比如,天涯,再比如說知乎,很多人都會利用這些平台去做推廣。
所以說,新媒體這塊兒的前景很不錯,就比如說2 8 推 ,現在做得越來越好。如果是真的想要做新媒體,可以好好學習。
就拿我來說,從最開始的行業小白,到現在自己創業做老闆,在這段時間里雖說很坎坷,但我認為卻很值得。
希望採納,謝謝!
5、如何推進傳統出版與新媒體融合發展
傳統出版與新媒體的融合應是綜合性的融合,全方位的融合。核心問題是思想觀念的融合。在大數據正向出版業疾步走來的時代,互聯網思維刷新著整個社會的思維方式,調整著整個時代的認知角度。作為以信息傳播為己任的出版傳媒業,受到的影響更是首當其沖。新媒體不僅在產品形態和生產運營模式方面與傳統出版迥然不同,而且從根本上改變著出版業的社會功能、價值屬性和思維理念。對此如果缺乏應有的認識,就容易對新媒體產生疏遠感和排斥感,故步自封。
很高興為您解答!
有不明白的可以追問!如果您認可我的回答。
請點擊下面的【選為滿意回答】按鈕,謝謝!
6、圖書編輯如何應對新媒體時代
「《大英百科全書》停止發行」的消息讓傳統圖書出版業感受到又一次震撼。這套號稱當今世界最知名、最權威的百科全書,自18世紀中期首次在蘇格蘭愛丁堡出版以來,歷時幾個世紀的不斷編輯修訂,完成全部二十四冊共十四個版次,確立了其在百科全書界中不可動搖的地位。但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面對「谷歌」、「雅虎」等網站強大檢索能力以及「維基百科」等網站無與倫比的互動性,昔日的「大佬」已經少有優勢地位可言了。盡管該圖書出版公司還在繼續電子出版,但《大英百科全書》的時代宣告終結了。更新理念 迎接挑戰新媒體資訊之豐富、傳播之迅捷、載體之多樣、互動之頻繁,確實讓傳統出版業望塵莫及。面對洶涌而至的媒體革命浪潮,圖書編輯絕不能固守陣地、不思變革,一定要與時俱進、更新理念,更要轉變角色、迎接挑戰。首先,編輯要練就在紛繁蕪雜的信息海洋中擷取精華的「火眼金睛」。在新媒體時代,科技的力量改變了知識的結構和傳播途徑,人們對於知識的需求既超越了圖書所能承載內容的極限,也超越了傳統圖書出版所需的時間周期。要在不斷變化的新媒體時代贏得圖書出版的獨特地位,圖書編輯要一如既往地視質量如生命,使圖書能夠經得起讀者和市場的檢驗;編輯還需要增強學習意識,熟悉和掌握新媒體時代的特殊性,正視數字革命給出版業帶來的機遇與挑戰,練就一雙在紛繁蕪雜的信息海洋中擷取精華的「火眼金睛」。其次,編輯要能夠對信息敏銳地作出預判,憑著一雙慧眼發現尚未打磨的「璞玉」。長期以來,由於我國的出版社有相對固定的分工和出版領域,由此形成了相對固定的作者和讀者群,可以說,這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了信息壟斷,一本圖書一印幾十年的情況屢見不鮮。在數字化時代,信息更新頻率前所未有地加快,讀者的關注點和興奮點也會隨之不斷變化,每一個信息都可能孕育著一個機會,它可能突如其來,也可能稍縱即逝。要想在激烈的圖書競爭中取得優勢,編輯應該對這些信息敏銳地作出預判,快速地作出反應,憑著一雙慧眼去發現那些尚未打磨的「璞玉」。再次,編輯要熟悉新媒體時代圖書出版的新變化,對編輯出版做到全面策劃。讀者的關心和需要是圖書市場的原動力。新媒體時代恰恰最重視個性和互動性,這使得讀者在閱讀取向上也更加註重個性化、獨特性和原創性,跟風、炒作、人雲亦雲的作品越來越鮮有應者,這就要求編輯更加註重圖書的策劃環節,從出版的目的開始,就要具有獨特之處。圖書編輯應當具備全局觀念,通過增加知識儲備、更新知識結構、提升知識的應用和整合能力,對社會生活形成基本的判斷,對讀者的關心和需要形成基本的認識,再根據自身所長全面策劃,敏銳地洞察市場,增強協調能力,在策劃選題前,開展充分的市場調研和預測,通盤考慮讀者定位、作者遴選,制定切實可行的營銷方案,進行精細的成本核算。順應潮流 取長補短新媒體技術發展在沖擊傳統出版行業的同時,也給傳統出版提供了更多選擇。作為傳統行業從業者,圖書編輯應該意識到新媒體所具有的海量內容、即時傳輸、互動暢通等特點,反映了未來出版業的潮流。圖書編輯只有主動順應這樣的潮流,在策劃、編印、宣傳等環節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優勢,才能推進傳統圖書走向新時代。一方面,要打破圖書出版平面、單一的模式,實現立體的、多媒介出版。新媒體的出現,使得同一內容通過不同的手段,在不同的維度,以不同的特點展現成為可能。圖書編輯在選題策劃時,就應樹立立體化、多媒介的觀念,注重產品的立體開發和利用,在編輯出版圖書的同時,積極探索網路、手機出版以及影視聯動等方式,以適應不同人群的需要,讓產品得以延伸,價值實現倍增。另一方面,要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編輯效率,優化出版流程。隨著計算機和網路應用的普及,現代編輯的工作手段實現了飛躍,電子處理正在逐步取代傳統的文稿處理。一些專業軟體的推出,可以讓圖書編輯從繁重的審校工作中擺脫出來,而網路傳輸的便捷也讓出版周期得以大大縮短。因此,信息時代的圖書編輯必須學習相關新技術和新手段,掌握跨媒體技術的綜合編輯能力,以提高效率,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選題策劃中,同時還可以利用先進傳播方式,使圖書擁有更大的社會關注度和影響力。內容為王 堅守價值在新媒體沖擊下,傳統圖書依然牢固地佔有一席之地,究其原因,一方面,讀者長期以來形成的閱讀習慣使然;另一方面,傳統圖書經典、高雅、嚴謹的特質所帶來的厚重、系統、深刻的閱讀體驗也是其生命力的根源之一。新媒體時代,信息爆炸固然極大地拓展了人們的閱讀視野和范疇,但是由此而來的各種信息泥沙俱下、良莠不齊,乃至虛假消息混淆視聽,為堅持「內容為王」的傳統圖書留出了足夠的生存空間。圖書編輯應該堅持「內容為王」的價值取向,以眼光、學養和熱情,打造出更多精品。筆者認為,在整個策劃製作過程中,圖書編輯尤其要注重形式與內容、人文與科學、審美與實用的結合,讓紙質閱讀煥發出經久不衰的魅力。
7、新媒體發展四大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