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概從哪年興起的,年夜飯開始在飯店裡吃了
最早是從1997年興起的,到2000年基本上就普及了。
2、為什麼新的一年要吃團圓飯! 意義何在?
春節吃團圓飯是因為一家平安地度過了一年,過年團聚在一起慶祝一年的收成。象徵著平安幸福吉祥的意思,對每個中國人來說意義重大。
春節是傳統節日,一家人吃團圓飯,一起看春節晚會; 春節是告別舊的一年,迎接新的一年,對過去的回顧與總結,對未來的展望與期盼; 春節集中詮釋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孝道文化和尊老愛幼傳統美德,又是文化傳承的絕佳舞台。
團圓和諧、辭舊迎新、傳承孝道應該是春節文化意義中最為重要的三種。
百善孝為先,傳統的孝道文化數千年來一直影響著整個華夏民族。一年忙到頭的人們,離家再遠,事務再忙,也得回家。幾代人在鞭炮聲中、在歡笑聲中享受著人間溫暖,骨肉情深體現得淋漓盡致。
每年春節祭祀祖先,敬奉神靈的活動,更是傳統孝道的一種延伸,寄託著人們對祖先的崇拜及對自然的敬畏。兒孫們在春節的各種儀式中耳濡目染,自然就不自覺的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傳承中了中國人的社會倫理觀念,宣揚了孝道文化。
有關社會學者說,團圓飯只是春節的表層,其內在的精神意義才是它具有永恆生命力的重要保證。我們要充分挖掘春節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以具體可感的形式構築人們的道德素養堡壘。
3、「匠心年夜飯·營造中國年」活動每年都會舉辦的嗎?
應該是,這已經連續兩年了,去年「匠心年夜飯·營造中國年」活動是2019年12月版19日–2020年2月8日,由權華潤雪花啤酒廣東區域公司、廣東省餐飲服務行業協會、深圳廣電集團財經生活頻道、深圳市烹飪協會主辦,汕頭市餐飲業協會 、東莞市烹飪協會、深圳五星總廚俱樂部聯合主辦的,此次活動將在廣東九城開啟。本次活動通過發起線上h5,消費者為喜愛的匠心年夜飯餐廳打call,通過對參與活動的餐廳進行短片展播,新媒體,電視媒體和戶外媒體進行全方位的傳播,同時在抖音發起「匠心年夜飯」話題挑戰,聯合數千家各菜系餐飲終端,打造最接地氣的全民「匠心年夜飯·營造中國年」IP,旨在展現各地中國年夜飯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風味,藉由年夜飯所象徵的「團圓」「家味」,與消費者建立起情感共鳴,讓身處都市的人們感受到家鄉的味道、人情的溫暖以及中國年的合家歡,進一步引起社會對年夜飯這一傳統中國年文化的重視。
4、年夜飯請大廚上門靠譜嗎?。
「秘密武器」變成「定時炸彈」。
民諺說,「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一碗臘八粥拉開了人們迎接春節的序幕。春節滿是團圓和喜慶,而承載團圓和喜慶的一個標志物,無疑是那頓年夜飯了。眼看春節臨近,北京白領趙曉凌一家卻因為年夜飯鬧的有些「不太平」。
所謂「不太平」,也就是冷戰,趙曉凌與母親姜艷的僵持,原因則是趙曉凌本來為年夜飯准備的「秘密武器」——大廚上門做飯。不過,在姜艷看來,「這簡直胡鬧,大年夜來個不知底細的外人,到時候再把年夜飯搞砸了」。
趙曉凌堅持的理由則是,「去酒店吃,價格貴,而且不如在家吃有氣氛;在家吃的話,燒菜又太麻煩。現在,終於有了兩全其美的辦法」。
年夜飯在哪吃?怎麼吃?很多家庭都碰到過趙曉凌的糾結。今年,私廚上門這項曾經看似高端遙遠的年夜飯方式,開始走進尋常百姓家。然而,大廚手藝是否過關、食品安全是否會存在問題?就如趙曉凌的母親一樣,不少群眾也都在為這些問題擔心。畢竟,對於中國人來說,年夜飯真的是件大事。
消費者:
陌生人進門存安全之憂
看得上的酒店沒定上、網購年夜飯不放心,一家十幾口人上哪吃這頓年夜飯,曾經困擾了趙曉凌好幾個月。
「後來,朋友給我推薦了廚師上門的一個App,我試用了一次,感覺還不錯,就預訂了年夜飯。」趙曉凌告訴記者,她通過廚師上門App預定的年夜飯是3888元的金雞報曉套餐,「另外還有1888元的五福臨門套餐和8888元的大展宏圖套餐」。
據了解,在趙曉凌預定大廚上門的App上,對私廚上門烹制年夜飯的形式做了豐富,在廣州、深圳和上海區域,跳出固定的菜單模式,年夜飯期間用戶可以單獨選自己滿意的廚師,根據自己的口味安排年夜飯,菜品由顧客自己提供,廚師服務加工的過程也更加公開透明。考慮北方年前蔬菜准備的困難,依然是採取套餐的形式,和供應商合作,保證食材的新鮮,在年夜飯前一天將所有套餐內的食材分類挑揀。
「3888元已經可以定一桌很好的酒店宴席了,質量還有保證,這大廚誰知道靠不靠譜?」即使如此,對於女兒的選擇,姜艷從一開始就表示強烈反對,「年夜飯對於中國人來說太重要了,我可不能把年夜飯當『試驗品』。」
最後,姜艷也使出了自己的「撒手鐧」,如果趙曉凌能解決以下問題,她就讓大廚進門:
上門服務之人如何保證安全可靠——姜艷的擔心是「陌生人進家門,不能是有歹心之人」;
是否有統一培訓、是否配備衛生證明——姜艷說「安全性保證最為重要」。
對此,某廚師上門服務平台的創始人曾做過這樣的回答:「作為平台方,我們會對每名廚師進行嚴格把控。廚師入駐平台需經過面試、試菜、身份登記、交納高額押金等流程,平台也會將廚師身份信息進行統一備案。」
但這樣的一家之言,卻無法讓姜艷放心。
通過走訪,記者注意到,現在用私廚上門的人並不多,原因和姜艷的擔心很相似。
「一些廚師上門的平台上每天都只有幾百單,和百萬級的外賣訂單量根本沒法比。」先後在長富宮、新僑飯店等酒店從事餐飲管理的王泰對記者分析起原因時說,對大多數人來說,叫外賣不健康但很方便,讓人上門燒菜還是太麻煩了;很難請到會燒飯的阿姨,但是只有這樣的長期服務才能建立信任。
對此,「好廚師」的CEO曾表示,私廚上門是家政領域的自然延伸。不過,記者走訪的結果卻似乎與之不太吻合。
在網路上的103名受訪者中,只有12%的受訪者表示願意請大廚上門進行服務,很多人表示這似乎是項「貴族服務」。
據了解,私廚現在所服務的領域主要還是非家常的節假日家人聚餐或周末年輕人聚會。
「私廚原來是高大上的富豪在家裡宴請時的專屬,現在飛入尋常百姓家了,價格可以接受,但飯菜也不見得驚艷。吃飯作為一種高頻需求,天天這么做就顯得有點奢侈了。」即使預訂了大廚來做年夜飯,但對於這項服務,趙曉凌也有自己的考慮。
老廚師:
上門做廚師「受不了」
在很多人看來,請大廚上門就是為了自己做不出的那種味道,但是這味道如果不如意怎麼辦?
這樣的問號也存在於王泰心裡,「廚師做出來的菜品,顧客不滿意或者沒有達到顧客期望值,怎麼處理糾紛與收費,現在還沒有明確的處理方式」。
對於這樣的問題,當了二十多年廚師的周延鵬說了下面這段話:「再好的廚師,你給他用50種灶,50種火,50種鍋,在第一次做的情況下,一個菜也能給你做出幾十種差別出來,手勢的習慣在做菜過程中還是很重要的。廚師上門可以帶刀,但不至於帶著鍋帶著灶,就算米其林廚師,你給他換個廚房,他也很難一次就完美地復制他在餐廳里做的菜餚。大家也可以看下電視里的廚王爭霸,絕大部分廚師都大失水準,絕大部分都是因為對廚房不熟悉。」
面對記者提出的是否考慮做上門廚師的問題,周延鵬極其肯定地搖了搖頭,說了句「不現實,也受不了」。
「一個人洗切炒,對於廚師的職業要求其實很高,還要順帶給客戶家的廚房衛生搞干凈,總不能燒完菜留下一堆垃圾拍拍屁股走人吧。學校剛出來的毛頭小子肯定適應不了,大部分餐飲行業都是飯點上班,沒人來做兼職,當然也有那些星級酒店三班倒的,可以做兼職,但有多少人願意來做兼職?」周延鵬說。
對於廚師來說,周延鵬認為同樣存在問題,「比如說顧客取消訂單,食材已經購買,損失怎麼計算。還有就是在顧客家裡烹飪出現問題或糾紛怎麼解決」。
多位私廚告訴記者,目前上門做家宴還存在一些瓶頸。「如果是家庭聚會,我們建議自己備料。」某私廚團隊的楊先生介紹,一般來講,商務宴請要求菜的規格比較高,自己備料可能有難度,家庭宴請以家常菜為主,自己備料價格更合適。
私廚仵先生則介紹,目前來看,每個月訂單不固定,多的時候一個月有十來桌訂單,一個月能賺兩三千元。仵先生說自己是兼職做私廚,如果全職做,收入難保證。「二三百元的上門服務費已經不低了,如果再高,客戶可能就接受不了。」仵先生介紹,如果一個月每天都有訂單,收入也不過6000元。
「包工包料價格高一些。」仵先生說,一方面兼職做私廚,沒有充足的時間備料;另一方面,如果是家宴,超過600元可能很多家庭難以接受,覺得還不如出去吃。
「之前有過相關業內測試,要求不同的私廚准備同樣4種菜,結果私廚采購的價格相差比較大。」對於食材提供問題,王泰向記者表示,「如果私廚拿過期或者已經不好的食材來做菜,顧客吃了之後出現鬧肚子之類的問題,這種後續糾紛的解決目前還存在問題」。
此外,也有消費者表示,即便會選擇上門服務,也只會選擇上門美甲或者化妝等服務,讓陌生人在自家廚房做飯,這在很多消費者看來都不夠安全,即便平台會為下單用戶購買保險,但消費者與廚師的安全仍然存在隱憂。
運營者:
安全仍是無法迴避難點
「除去對服務質量的考慮,上門廚師的實操性、安全性也成為用戶考慮的重要因素。縱觀平台,基本都已對廚師的資質和身份進行過完整的登記和考察。」王泰向記者介紹說,不過,廚師在實體餐飲機構工作時,需有上崗證、健康證、技術等級證,而私人廚師App目前還是比較新穎的餐飲服務業態,服務標准尚屬空白,更多的行業規范還有待時日加以完善,「特別是在食材選購上,如果用戶自備食材,建議到正規菜場、超市購買;如果是廚師代為采購,則建議平台應將采購渠道統一管理,選擇有資質、可追溯的供應商,這樣可以減少食品安全風險。在廚師上門服務中,如果出現食品安全問題,食客也可以找網路平台維權」。
去年10月中旬,廚師上門平台「燒飯飯」因難以尋找到適合的盈利模式而宣布放棄廚師上門業務,轉型做外賣。而此前,「愛大廚」聯合創始人侯鵬飛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愛大廚」在去年獲得融資後將要向天津、武漢、成都等城市擴張,但是直到現在,「愛大廚」的業務仍然只分布在北上廣深四座城市。
據業內人士分析,資本寒冬暴露了廚師上門服務的痛點,用戶與廚師的黏性弱、平台只能通過燒錢補貼的方式增加兩方的黏性,平台沒有適合的盈利點就只能選擇轉型。
而更為重要的是,廚師上門平台轉型高端家宴,既滿足了消費者在家吃飯的場景需求,同時也滿足了部分消費者高端宴請的需求,但提供上門服務廚師的服務品質以及用戶與廚師的安全仍然是廚師上門平台無法迴避的難點。
據接近「燒飯飯」的知情人士介紹,此前「燒飯飯」的廚師與用戶之間發生沖突的事情時有發生,「那些在大餐廳工作的廚師在後廚有明確的分工,並不需要干所有的活,而且中餐餐廳的後廚等級制度一直存在。水平較高的廚師去消費者家裡,不但要洗菜做飯,還要保證讓用戶滿意,很多廚師都不能適應,因此經常發生沖突」。
作為此類平台曾經的運營者,李韜也深感不易。啟動之初,他的私廚目標客戶是高端人群,基於這個定位,規劃是與高端酒店合作,找最頂尖的廚師,到客戶家中做大餐。
「一頓飯的費用大致在3000元以上。」即使看似如此高價,但在李韜看來這個價格十分「辣手」,因為「上門廚師不僅會自帶原材料,而且連餐具也都是自備的,每一道大餐都會有精緻的擺盤,與在高檔餐廳用餐的體驗一模一樣。在上海,五星級酒店和高檔餐廳,一頓大餐也大致需要這個價格」。
不過,在試水了幾個月之後,李韜決定放棄這個項目,放棄的理由是「路太窄,走不通」。對比紅紅火火的外賣平台,他認為,高端私廚的優勢反而是自己的「痛點」,比如私廚雖然單價高,但是相對覆蓋面小、消費頻率也很低,一般都是周末放假或者「有朋自遠方來」的時候,才會想到叫個大廚,難以壟斷流量入口,就難言後續的發展。此外,高端私廚服務的靈魂在於大廚,優質的「大神級」大廚都躲在五星級酒店裡,私廚App大都是創業企業,並沒有議價權,留給自己的利潤,遠沒有想像中那麼高。
5、年夜飯中含有的生物對人體的好處?
蔬菜水果類可供給人體水,無機鹽維生素等,肉蛋海鮮類可提供豐富的蛋白質,脂類等,水餃點心等主要由植物小麥麵粉,糖奶類,肉菜等組成可提供豐富的營養物質。
6、吃年夜飯怎麼拍視頻
7、一家人吃年夜飯的情景
廣東人過年過節不吃餃子。
廣東人過年都吃火鍋從來不吃餃子,而其他地方的人都有吃餃子的習慣,不單是廣東,南方都沒有吃餃子的習慣,很多南方人大多不習慣吃麵食的。南方主食以大米為主。
年夜飯,又稱圍爐。南方稱為團年飯、團圓飯,是農歷除夕(每年最後一天)的一餐,目的是在過年前一家團聚並共度新春,傳統上年夜飯多在除夕祭祖後食用。通常年廿九(農歷如果是小月)或年三十晚。
各地風俗
華北地區普遍稱為年夜飯,又稱圍爐,江南、華南地區則稱為團年飯、團圓飯。各地團年飯時間不盡相同,較為常見的是晚上吃,所以媒體普遍稱為年夜飯。但在中國極為少數地區,團年飯亦有農歷臘月三十下午、中午、上午、甚至早晨吃的。有些地區,可能街坊鄰居間的團年飯時間都不盡相同。
以前團年飯必定全家大小留在長輩家中吃飯,不過近幾年有些家庭為了方便,改上酒樓、餐廳。另外也有部分家庭經濟條件差,只能一家二人、三人吃飯。
中國南方人和越南人團年是做一頓有雞、魚、肉等豐富菜式的晚飯,上海的年夜飯(閣家歡)的菜餚,有水筍紅燒肉、白切雞、炒魚片、醋烹芥辣菜,是地道的上海菜。
中國北方人、朝鮮人、日本人多會圍爐吃火鍋。餃子是中國北方廣大地區年夜飯桌上不可或缺的應節食品,而南方地區則以團子(肉丸子)和圓子(糯米做成的元宵)來象徵團團圓圓,嶺南地區會以煎堆來寓意團圓和財富。
8、一起同過窗吃年夜飯是第幾集?
我仔細的幫你看了一下這個劇情介紹,他是在第5集的時候出現了,你可以直接看一下就行了,非常的方便哦。
9、公司年夜飯,要做個PPT來放公司的照片,求PPT中插入什麼樣的背景音樂好點呢?
THE WIND OF CHANGE 變換的風
ANNIE'S WONDERLAND 安妮的仙境
STAR OF BAGHDAD 巴格達之星
THE DAYLIGHT 日光
ANNIE'S SONGS 安妮的歌
LATERNA MAGICA 藍特納麥吉卡
ADIEMUS 愛地默司
YOUR SMILE 你的笑顏
LAPROVENCE 普羅旺斯
LITTLE MERMAID 小婦人
TRILOGY 三部曲
THREE TIMES A LADY 與她的三次邂逅
這是我自己收藏的一張班得瑞的音樂CD 《仙境》我很喜歡!
希望能幫的到你!
祝你開心!
班德瑞樂團是由一群年輕作曲家,演奏家及音源采樣工程師組成,1990年發跡瑞士。班德瑞從不願在媒體暴光,一旦開始執行音樂製作,便深居在阿而卑斯山林中,直到母帶成品完成。置身在自然山野中,讓班德瑞樂團擁有源源不絕的創作靈感,也擁有最自煌閹椎囊衾址綹瘛C懇簧
10、當春節遇上互聯網:是堅守傳統,還是做出變革
「微信紅包大戰」是互聯網時代時髦的過年方式,但也佔用了大量陪伴家人的時間。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又到一年春節時。王安石在《元日》中這樣描寫春節的場景:「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春節,俗稱「過年」,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尤其是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傳統年俗正在式微,新興的過年方式正在成為主流。「網上趕集」替代了傳統的集市和廟會;微信拜年、視頻拜年取代了祭祀與守歲;曬美食、發微信紅包讓遠在千里之外的親朋好友共同分享驚喜……這些都表明,不管我們如何憂心傳統年俗的式微,新年俗都在形成,而我們需要做的,是在保持春節精神內涵的基礎上,做出適應新時代的民俗變革。
互聯網為傳統年俗注入新意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與普及,互聯網大潮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新時代的春節自然也抹不掉互聯網的印記。
置辦年貨是過年必不可少的一環。在老一輩人的記憶中,大包小包的雞鴨魚肉、瓜果蔬菜,是一道春節必有的風景。而如今,置辦年貨習俗依舊,購物方式卻發生了改變,「網上趕集」逐漸興起。現在各大購物網站都在醒目位置推出了年貨專欄,生鮮蔬果、堅果蜜餞、各種飲料……想要的商品應有盡有。消費者只要輕輕點擊滑鼠,自己心儀的年貨就能送貨到家。即使在鄉村,隨著支持農村電商發展的政策不斷出台,越來越多的農民也能足不出戶坐享電商送貨上門的便捷,年貨大集已不再是農民置辦年貨的唯一選擇。
春節當然要吃年夜飯。隨著網路O2O服務的興起和普及,把大廚請到家中做年夜飯也成為許多人的選擇。用手機下載一個APP,選擇屬意的廚師並約定時間,廚師就會上門服務。准備年夜飯時的那種忙碌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正逐漸離我們遠去。此外,自2014年春節微信紅包推出以來,手機搶紅包也已成為「指尖上的新年俗」。與傳統紅包相比,這種新科技催生出的「紅包」沒有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更加便捷;同時,搶的過程增加了人們之間的互動和交流,打破了傳統紅包的單一性。
從一桌豐盛的「網路年夜飯」到各色「網購年貨」,從微信紅包到「淘寶眾籌」的年畫,從「拼車回家」到「視頻拜年」,互聯網催生出各種新的過年方式,在豐富和方便老百姓生活的同時,也為傳統年俗注入了時代內涵。
不是年味兒淡了,而是我們不夠用心
盡管互聯網讓春節文化更豐富了,讓過春節時不再那麼忙亂不堪了,但也有不少人指出,互聯網把你我拉近了,卻把你我的心拉遠了,也把對「年味兒」的感情拉淡了。有人就以「網路年夜飯」為例質問,哪一個大廚能「私人定製」出記憶中外婆、媽媽的味道?的確如此。在家裡吃年夜飯,吃得好壞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全家人一起團聚的那種氛圍。雖然自己備菜、洗碗會累一些,但心裡暖和,能感受到純正的年味兒。另外,對手機的過度依賴也廣受指責。過年期間,全家人好不容易團聚在一起,但若家庭成員個個都成「低頭族」,沉迷於搶紅包、發微信中,那受冷落的自然是親情。
「媽媽准備了一些嘮叨,爸爸張羅了一桌好飯,生活的煩惱跟媽媽說說,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談談……」所謂年味兒,其實就是和家人在一起,好好說話,好好吃飯。現代人對科技工具的過度依賴,導致人際交流的時間大大減少。也正是這個原因,騰訊此前已經宣布,將取消2017年春節期間的微信搶紅包活動,並呼籲廣大網友春節期間多陪陪家人。從這個意義上講,互聯網確實讓傳統的年味兒淡了。
不過,這並非說互聯網與春節文化的矛盾不可調和。因為互聯網歸根結底只是一個工具和平台,而春節文化的主體是人。春節遇上互聯網會產生怎樣的變化,不僅取決於互聯網,更取決於使用互聯網的人。當一個人的心中滿溢著濃濃的孝心,當一個人無比珍惜寶貴的親情,那放下手機陪父母說說話絕非一件難事。所以說,不是年味兒變淡了,而是我們不夠用心。
其實,作為工具的互聯網,只要用好了,完全可以讓年味兒越來越濃。遠隔千里無法回家的子女,可以跟父母來一次從容的「視頻通話」,也可以為他們網購年貨,獻上一份孝心。網路約車可以為沒有買到回家車票的遊子插上回家的「翅膀」,讓其早點跟親人團聚。至於「網路年夜飯」,可以讓大家從廚房中解放出來,雖然年夜飯不是自己親手做的,但能有更多陪伴家人的時間,又有何不好呢?因此,我們要學會利用互聯網去豐富傳統年俗的形式,延續傳統年俗的內涵,而非將新技術與傳統文化割裂對立起來。
春節的文化內涵從未改變
互聯網席捲了我們的日常生活,極大地改變了我們的思維、行動、生活方式。很多人擔心,紅包大戰等互聯網時代的新年俗會顛覆春節文化,消解春節的文化內涵。
其實若將互聯網放在人類發展史中考量,它不過是技術的「一小步」。曾經盛極一時的電視春晚才經歷30多年就沒了昔日的氣勢,紅包大戰等互聯網化的過年方式又能興盛多久?
不管是電視春晚,還是互聯網化的過年方式,放在4000多年的春節歷史中,都不過是滄海一粟。新的過年形式的出現只是時間問題,因為這是文化形態中最為正常的新陳代謝。春節的文化內涵在過去4000多年都未曾改變,今天又豈會被輕易顛覆?因此我們不必過度擔心互聯網對春節文化的挑戰。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盡管為春節文化提供了紅包大戰等幾乎可以全民參與的過節形式,但傳統春節的保留項目像放鞭炮、吃餃子、看春晚等所承載的團圓、喜慶的文化內涵以及合家歡樂的那種年味兒,始終難以在網路化的過年方式中體會到。正是那種以年味兒為主的深層文化內涵,才讓祖國大地上出現了「春運」這種在世界歷史上都堪稱奇跡的人口流動。中華兒女正是在這種年味兒中堅守和尋找著屬於自己的情感寄託,這是春節從未改變的魅力所在。
「互聯網+」賦予了傳統春節全新的載體,為中華優秀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平台,只要保持其中的蘊藉深厚的文化內涵(如情感的聚合、「孝文化」的綿延等),讓年味兒更加醇厚,我們就可以全方位立體式地展現傳統新春佳節魅力,並利用互聯網把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播到全世界。
互聯網讓全民參與到了新年俗的重構之中,並創造出了更具文化認同感的文化娛樂內容。是否能讓更多人參與到這場傳統節日文化的迭代進程中,意味著是否可以讓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到通往未來的文化革新之路。未來,在越來越互聯網化的春節里,我們最該期待什麼?我想這最終指向的,是我們這個民族更具開放性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