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反轉新聞是新媒體時代

反轉新聞是新媒體時代

發布時間:2020-08-18 12:50:58

1、新聞工作的職能在新媒體時代有哪些變化?

新聞工作者當下的三大困惑:
1.內容生產的獨立性困惑: 在社交媒體環境下,記者不再是獨立於受訪者和受眾的個體。他們有可能在受眾的期待下,產生參與事件的沖動。記者在新聞報道中難以保持中立性,甚至自己成為新聞事件的主角,參與、介入、影響新聞事件的發展進程。
2.媒介的管理者和生產者困惑: 在新媒體環境下記者的管理者和生產者身份開始合一,記者不僅關注內容生產還要關注內容推廣和受眾反饋,部分媒體也以量化考核指標作為記者的指揮棒。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記者為了更好的傳播效果討好受眾,失去了應有的價值判斷。
3.移動平台的碎片化困惑: 由於其便捷性,移動平台已成為許多人獲取內容的第一來源。然而,移動媒體本身的碎片化、娛樂化特徵會影響內容的完整性,社交平台更有利於突發事件的告知和短評論,而不利於嚴肅、冷靜的思考。
三大矛盾:
1.快速與准確的矛盾 ,動搖著新聞記者獲取信息、發布信息的權威感,最終可能導致這種權威感帶來的對新聞職業應有的神聖感不復存在。
2.信息的量與質的矛盾 ,讓新聞記者感到傳播專業化受到空前擠壓,這種擠壓最終可能讓新聞記者感到關注度的喪失,由這種喪失帶來對新聞職業本身應有的傳播機制喪失信心。
3.信息題材的專與雜的矛盾 ,記者感到在設計自己的職業生涯時,專攻某一領域的可能性不復存在,讓一人身兼采寫編播等數職,但專業水平沒有了,新聞稿件粗製濫造,新聞產品的質量下降,職業神聖感漸行漸遠。
對MJC和新聞學同學而言,這三個知識點太重要了,為什麼?因為最近幾年考新聞大題,大都是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理論、新聞實踐變遷。

這是比較專業性質的回答,希望能夠幫到你

感謝採納

2、什麼是"反轉新聞

相序錯誤2.電流互感器二次的K1 K2線極性接反3.電流互感器的一次進出線端接反2 電流互感器與三相四線電度表的正確接線:電源線從互感器P1面穿過,二次線K1、K2端分別接電度表的1、3端,借本相電源線接2端,其它相以此類推。如果電源線從互感器P2面穿過,二次線K1、K2端分別接電度表的3、1端。以此相背道的,電度表逆轉。

3、為什麼「反轉新聞」越來越多?

中國自媒體面臨的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必定造成媒體工作者爭分奪秒搶佔新聞頭條。在這個過程中,勢必會犧牲一部分的事實,而這也導致「反轉新聞」越來越多。有人認為,這或許能夠培養人們獨立判斷新聞事實的能力,但本文作者認為,讀者並非專業的新聞工作者,他們在獲取信息時,必然會丟失掉一部分的關鍵信息,很難得出客觀的判斷。與其寄希望於「人人都是調查記者」,我們或許更應該想想怎樣支持嚴肅媒體繼續作出靠譜而全面的深度報道。

一個重大新聞事件被報道之後,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如今,很多經驗豐富的讀者都會習慣性地閃過一個想法:「等反轉」。

便如江歌案中,許多人抨擊劉鑫的自私,但也有不少人聲稱要看案子的「反轉」。只不過一直未等到,也讓等反轉的人失望透頂。

而最近一次反轉得讓人應接不暇的新聞,應該就是陝西榆林孕婦跳樓案。一開始,我們得知的是醫院三次建議剖腹產均被家屬拒絕,輿論嘩然,激烈的批評指向了孕婦的丈夫和婆婆。後來,家屬發聲解釋,提出是醫生拒絕剖腹產,輿論的焦點又轉向批評醫院「草菅人命」。隨後,院方又公布了新的說明和監控截圖,稱孕婦曾兩次下跪,家屬拒絕溝通。而家屬則再度回應說:監控中的畫面並不是下跪,是疼痛難忍下蹲。就這樣,在一次次的來回反轉中,輿論的矛頭不斷轉變,令人頭暈眼花。

2016年11月,《羅一笑,你給我站住》在微信朋友圈刷屏,感動了很多人,然而劇情很快反轉,有人爆料說當事人羅爾的家庭條件非常好,這是一場「帶血的營銷」,羅爾被貼上了「騙子」的標簽。很多人也開始後悔:或許當初等一等反轉就好了。然而,下一次類似的新聞發生後,人們可能還是抑制不住在第一時間分享的沖動。

最近一兩年,類似的「反轉新聞」案例還有很多,人們似乎已經習慣了坐上輿論的過山車,一夜之間來個180度大逆轉並不奇怪,像孕婦跳樓這種新聞,反轉個三四次也不在話下。

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出現?為什麼五年前十年前,我們很少見到「反轉新聞」?

被顛覆的新聞生產方式

反轉新聞的大量出現,並不是因為新聞本身變復雜了,更不是因為這個世界變動盪了,而是新聞生產的方式被顛覆了。

一個新聞事件中總有若干個當事人或當事機構,特別復雜的事件甚至可能有十幾個、幾十個當事人。我們假設一個事件中有A、B、C、D四個當事人,如果是十年前,記者會如何報道這個事件?

一個合格的記者,應該去分別采訪A、B、C、D,聽他們的說法,如果得到的信息彼此矛盾,還要進行回訪。此外,還要去尋找其他信息的支持,例如公開文件、其他知情的人士等。只有窮盡了能夠采訪到的各方,才算是完成了一則合格的報道。

對比之下,今天,媒體——特別是自媒體們,會如何報道這則事件?

事情一發生,A先出來說話,自媒體馬上在第一時間將A的說法寫成文章發表出去,並不會去求證B、C、D三方的說法。只要有足夠的噱頭,一方的說法也可以引來足夠的流量——甚至,簡單粗暴的單方面邏輯有時候更能吸引流量。

緊接著,B可能會站出來提供不一樣的說法。於是又是一輪跟進,自媒體大量單方面呈現B的說法,輿論驚呼「反轉」。此後,C、D又輪番登場,再次發生「反轉」。

在整個過程中,媒體/自媒體不再承擔主動求證、多方調查的角色,而僅僅是輪番充當了各方的傳聲筒。於是,一個本該被一篇深度調查報道說清楚的事件,被拆成了很多個互相矛盾的版本相繼出爐,這就是「反轉新聞」的實質。

由於傳統的機構媒體面臨互聯網的沖擊陷入經營困境,越來越少的媒體可以有足夠的資源投入深度調查,這也在另一個側面加劇了「反轉新聞」的現象。

反轉新聞的美國親戚

反轉新聞是一個頗具中國特色的現象。此前有朋友問我:西方世界有沒有相關的研究可以借鑒?我遍尋各大學術資料庫,都找不到任何相關的研究。

不過,反轉新聞有一個「美國親戚」……

4、反轉的新聞離事實有多遠

「報刊的有機運動」反映的是新聞報道的固有局限,然而,不得不承認的是:在新媒體時代,由於大量未經專業訓練的傳播者承擔了信息傳播的任務,經歷時代檢驗的新聞倫理與操作規范受到了嚴重的打擊。熱映美劇《新聞編輯室》的結尾中,秉持新聞專業主義的電視台台長查理去世,似乎就是當下媒介生態的一個注腳:信息核實的成本普遍增加,很多人不自覺地充當了傳播謠言的工具,而堅守新聞專業主義的「堂吉訶德」們則陷入迷茫。
比如,在社交平台上爆出的新聞,很多都是當事人的自述。作為一種傳播方式,這些自述因為是第一手材料,而且充滿情感,時效性強,很容易被人們相信。但是,當事人的自述,往往有意無意地略去了不利於自己的信息,而傾向於傳播符合自己期待的新聞。在這種傳播中,或是冤情無限放大,不滿情緒提升;或是榮耀走上巔峰,正義無可辯駁。只有第三方的觀察介入以後,對當事人自述的質疑和核實才有可能展開,新聞的反轉也因此發生。

5、什麼是"反轉新聞

反轉新聞」是新媒體時代出現在輿論空間中的新現象,是指公眾態度的反轉,某條新聞剛出來時,輿論會把矛頭指向某一方,可新公布的細節會使新聞劇情突然發生逆轉,輿論態度立刻隨著新劇情情緒化地擺向對立的另一個方向,被同情的受害者瞬間成為被唾棄者,被攻擊的作惡者立刻成為被同情者,180度的情緒大挪移就在一瞬間。

6、為什麼現在反轉新聞越來越多?你知道哪些反轉新聞?

反轉新聞很大程度上人類的觀念轉變並不是我們要求的多了,而是這個社會變得更加復雜和動盪了,人們的內心需求也隨著變化,以前沒有反轉新聞,人們總是希望弱者能夠得到保護,現在許多新聞媒體要的是噱頭,他們要的是信息流量,並不在乎誰是誰非了。


便如江歌案中,許多人抨擊劉鑫的自私,但也有不少人聲稱要看案子的「反轉」。只不過一直未等到,也讓等反轉的人失望透頂。
還有陝西榆林孕婦跳樓案。一開始,我們得知的是醫院三次建議剖腹產均被家屬拒絕,輿論嘩然,激烈的批評指向了孕婦的丈夫和婆婆。


還有河南12歲女生被兩教師強奸,而警方竟然拒絕立案,等等反轉新聞,有些時候並不是我們要求的太多,而是我們尋求的刺激太多,總想著看熱鬧不怕事兒大吧。

7、有關反轉新聞的作文題目

反轉新聞」是新媒體時代出現在輿論空間中的新現象,是指公眾態度的反轉,某條新聞剛出來時,輿論會把矛頭指向某一方,可新公布的細節會使新聞劇情突然發生逆轉,輿論態度立刻隨著新劇情情緒化地擺向對立的另一個方向,被同情的受害者瞬間成為被唾棄者,被攻擊的作惡者立刻成為被同情者,180度的情緒大挪移就在一瞬間。

8、為什麼說"新聞是歷史的來源",在新媒體時代如何理解新聞與歷史的關系

從原始到現代人,經歷了數百萬年,人類傳播新聞的手段(新聞運載工具)日趨豐富、復雜,但是新聞的真實性、迅速性特點沒有改變,改變的僅是人們對新聞真實、迅速要求的程度不同而已。

「新聞」一詞誕生於唐代。當時的報紙被稱為邸報。
唐代成為新聞誕生的原因:
①唐朝的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社會安定,並有國際交往。
②百官要了解朝政,對外也需作宣傳介紹,這種形勢必然促進政治、經濟信息的公開傳播。 ③傳播工具如:筆、墨、帛、紙等都已具備。於是,新興的傳播媒介即最早的手寫新聞——封建官報便應運而生了。

1943年陸定一提出的,「新聞的定義,就是新近發生事實的報道。」
范長江也對新聞下了一個定義,「新聞就是廣大群眾欲知應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實」。
王中教授引入傳播學概念,把新聞定義為「新近變動的事實的傳布」。
另外甘惜分教授把新聞定義為「報道或評述最新的重要事實以影響輿論的特殊手段」。

一個詞可以概括新聞的特點,這個字就是News。為什麼英文把新聞稱作News?有兩種解釋:一說這是由北(North)、東(East)、西(West)、南(South)四個字的第一個字母拼起來的;一說是由新(New)這個詞的意思引申出來的。綜合這兩種說法,News就是新的、東南西北發生的事情,這就是新聞。

新聞概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新聞,是消息、通訊、特寫、速寫、報告文學、采訪手記、群眾來信等多種新聞文體的總稱;狹義的新聞則專指消息。「新聞」一詞,在我國最早出現在唐代,指的是新聽到的國家大事;後來《紅樓夢》里出現的「新聞」,開社會新聞之先河,指的是見到的有趣的新鮮事。

與反轉新聞是新媒體時代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