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龍港新媒體

龍港新媒體

發布時間:2020-08-17 23:22:54

1、龍港學電腦哪裡好,要全面的

你可以把眼光放到全國去選擇學校。在挑選學校的同時應該多了解學校的一些基本情況。
像那種租了一層寫字樓辦學的學校,建議你不要選擇,其實那根本不能稱之為學校,只能叫做培訓班或者培訓機構。電視新聞和報紙上面經常出現某某某辦學人去樓空,學生學費席捲一空,這種地方對學生沒有任何保障,非常可怕。
畢業後能不能推薦就業,最好選進校就簽訂就業協議的學校。

2、葫蘆島市龍港區知麥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葫蘆島市龍港區知麥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娛樂直播,娛樂營銷,廣告宣傳為基礎的綜合性娛樂傳媒公司。於2017年在葫蘆島創立。葫蘆島市龍港區知麥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擁有簽約主播60名,宣傳視頻力度可達1000萬以上點擊率。主要經營范圍;主播直播商演,組織文化藝術交流活動;禮儀會務服務;市場行銷策劃;廣告設計、製作、代理、發布;展覽展示服務;舞台設備租賃。暫無
法定代表人:潘曉會
成立時間:2017-03-03
注冊資本:1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211403000012789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
公司地址:遼寧省葫蘆島市龍港區文化路15-1好樓3單元601

3、龍港一公司拖欠員工40多人將近80萬的工資不給解決告勞動局不解決,懷疑有關系,怎麼辦

媒體曝光。或者反貪局舉報。員工是弱勢群體。一定會有媒體同情。一旦曝光,得到有關部門關注。就是大事兒。幾十個每個人注冊幾個微博貼吧賬號。上去曝光同樣一件事情。分開寫舉報信。舉報到反貪局跟紀檢委。幾十人哪怕什麼?

4、龍港以前是農民城嗎?

 龍港,一座幾乎全部由農民集資建成的城鎮,一個打破了城市化傳統模式的另類,以農民向上生長的力量和市場經濟蓬勃活躍的精神創造出了中國的一個「奇跡」。然而,這棵日益長大的大樹正陷入「瓶頸期」,滯後的體制和泛行政化現象把它拖入了「小馬拉大車」的境地。「中國第一農民城」的未來之路,正需要有人傾力一推,正需要完成對體制束縛的突破。

對於溫州市蒼南縣龍港鎮來說,有兩個稱呼是最特別的:一個是「中國第一農民城」,這是前浙江省委書記王芳的題詞;另外一個稱呼是「中國第一座城市」,此說來自學者秦暉。這兩個似乎截然相反的稱呼集中在龍港身上,昭示著某種揮之不去的矛盾與統一。
龍港,一座幾乎全部由農民集資建成的城鎮,一個打破了城市化傳統模式的另類。這里體現的是農民向上生長的力量,是市場經濟蓬勃活躍的精神。如果說這反映了城市最重要的精神特徵,那麼可以說龍港是一座「真正的城市」。
正是滲透在龍港每個角落的蓬勃向上的精神,使它在短短20年內,從5個小漁村、6000人口發展成人口超過23萬人、經濟規模接近100億元的明星城鎮。
然而這棵日漸長大的大樹目前正陷入「瓶頸期」。單從經濟規模、城市建設水平來看,龍港已經不亞於內地任何一座縣級市甚至許多地級市。但在行政體制上,龍港還是被縣管制的「鎮」,龍崗人自稱這種「鎮級建制、市級規模」的城市體制是「小馬拉大車」。通過幾次不太徹底的改革,龍港的體制問題有所緩解,但是問題沒有根除。
2001年到2002年上半年,龍港經歷了最近的一次經濟危機,房地產泡沫破裂,平均價格跌至最高峰時候的一半,大量企業出走,所帶走的資金超過10億元人民幣。2002年下半年以來,情況有所好轉,但是龍港已經付出10億元以上的代價。在這次經濟波動中,體制陰影再次凸現。
不管是龍港鎮的上級———溫州市、蒼南縣,還是有關專家學者,對此問題都開始了認真對待。

一下子搬來個「建設銀行」
龍港於1984年正式建鎮,當時一條彎彎曲曲、坑坑窪窪的老街,兩旁有數十間泥屋,了無生機。如果按照通常的模式走下去,龍港到今天應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鎮。
當時的鎮委書記陳定模的一個舉措徹底改變了龍港的命運。城鎮的建設和發展最重要的是資金,他考察過農村一些極端的消費傾向,「錢多了,拚命揮霍,蓋房比闊氣,三層樓房還裝電梯。」———為什麼不能讓農民把錢集中起來建設一個自己的城市?
但是,農民肯把錢投到龍港嗎?「從理論上來說是行得通的。資本的本性是追逐利潤。」陳定模很自信。隨後,他向縣里爭取到了對龍港後來的發展意義深遠的兩項政策:一、放鬆戶籍管制,鼓勵農民進城;二、實行土地有償使用制度改革,向農民出售按等級計價的土地。
地不分東西,人不分南北,誰願意拿出3萬元人民幣,誰就可以進龍港鎮建新屋,就可以有一個龍港鎮戶口。
此時,龍港人歷來就有的經商意識起到了關鍵作用。做生意要吆喝,建鎮也要吆喝。1984年7月,龍港在《浙南日報》上公開宣布了鼓勵農民進城的優惠政策。同時,陳定模等人親自帶隊到蒼南各鄉鎮,展示規劃圖紙,「發揮嘴皮作用」宣傳龍港前景。
第一批進城的陳康煜回憶,浙南地區人多地少歷來是最主要的社會矛盾。改革開放以前,當地政府的一大任務就是嚴格控制農民自建住宅。突然間出現能夠花錢買地皮造房子這樣的機會,誰也不會放過。擁向龍港信用社交錢的農民把櫃台都擠垮了。有些農民排不上隊,連收據是什麼樣都不知道,就把錢紮起來直接往櫃台里扔。
短短10天之內,就有2700多個專業戶擁入龍港,在「歡迎農民進城辦公室」辦理了落戶手續,龍港鎮因此收入現金1.2億元。有人稱,陳定模一下子搬來了一個「建設銀行」。有了錢,城鎮建設和發展一下子駛入了快車道。
為了解決進城農民的口糧和就業問題,龍港協調了蒼南縣政府各有關部門的關系,對申請開店、辦廠的農民實現部門聯合辦公審核,最終把企業局、工商局、公安局等八個部門的章歸並為縣計經委的一個章。所謂陳定模「八顆大印一把抓」的說法,也由此而來。
對龍港的平地而起,清華大學教授秦暉的解釋是:這是由前「鄉下人」的民間行為創生的新城。陳定模的說法則更明了,反映了農民對這座屬於自己的城市的管理模式:「自理口糧進城、自建住宅落戶、自找門路就業」。
一家媒體評論說,龍港無疑是中國第一個實行戶籍管理制度全面改革的城鎮,因為它從一開始就沒有戶籍制度。農民自理口糧進城,自建住宅落戶,到1986年,已經有周邊兩省六縣的兩萬多農民遷徙至此,迅速集聚了人口規模。那時這個農民自由居住的城市像一朵飽滿的花朵,款待著所有的蜜蜂。
在自找門路就業方面,龍港走出了一條令人匪夷所思的道路。今天龍港的幾大支柱產業,幾乎都是從當年「自找」的不起眼的小產業做出來的:「文革」之後,各級學校進行了大規模的擴招。數量急劇膨脹的學生帶來了巨大的學生食堂飯菜票市場。印一張飯菜票只有幾厘的利潤,油墨和洗刷用的香蕉水對人體還有害,正規的印刷廠對這種生意是不屑一顧的。龍港人乘機攬下了大量的生意,賺了一筆。
幾年後,又碰到了中國白酒產業最風光的時期,各種酒類品牌對包裝印刷不惜血本。常年四處奔波的龍港商人及時把信息傳了回來。龍港的印刷業由此上了一個台階。
到1990年前後,龍港最多的時候有將近1000家大大小小的印刷工廠。大多數都是前店後坊的小印刷作坊。「老闆」們白天出去推銷,晚上回來當操作工,夜裡睡在機器旁邊。一步步積累下來,產品從飯菜票發展到工業包裝、書籍雜志等。生產方式從手工發展到全自動的海德堡膠印機,成就了幾十億元的產業,博得了「中國印刷城」的稱號。
回過頭來看,龍港的經濟奇跡主要來自於它的制度創新:在全國率先改革戶籍管理制度,打破城鄉界限,鼓勵農民進城;率先推行土地有償使用制度,解決城市建設的資金問題;率先打破「唯成分論」,鼓勵多種經濟成分發展,解決就業問題。而讓人感慨的是,近幾年來,龍港發展的最大障礙又來自於體制的滯後。

體制之痛
2001年,龍港經歷了建鎮以來最為慘痛的一次經濟波動,損失在10億元以上。事情的起因是當地盛傳龍港要和對岸的鰲江鎮合並,成立新的獨立於平陽和蒼南的城市。結果造成地價飛漲,企業出走,資金外流。接下來是房地產泡沫破滅,全鎮經濟滑坡。
對於這段經歷,龍港一家龍頭企業的總經理說,建市謠傳和土地供應失控之間並沒有必然的聯系。按照現行的土地供應制度,龍港作為一個鎮根本就無法控制當地的土地供應,最主要的權力還是在縣裡面。縣里要放的土地鎮里根本就擋不住。
龍港鎮黨委宣傳委員楊道敏的說法也從側面印證了上述看法。他認為,中國的鎮一級政府是不完整的政府。即使像龍港鎮這樣已經有中等城市規模的鎮,也基本上沒有行政執法的權力。
針對龍港的情況,蒼南縣也曾經作了許多改革,陸續在龍港設立了公安、工商、國土、技術監督等六個分局,構成了龍港的主要執法力量。
一位現任龍港鎮的領導十年前曾經在龍港呆過,到縣級機關轉了一圈之後,又回到這里。他搞不明白的是,十年前的那些辦、所今天全部變成了分局。原來的所長、主任手下最多三四個辦事員,現在分局長下面設科,科下面還有股,股下面才是辦事員。開會的時候「一屋子的局長」;辦事的時候卻又根本指揮不動。
管理體制上存在問題,其結果是龍港出現了許多異狀。23萬人口、80平方公里的龍港只有區區16名交通警察,除去內勤,上路執勤的不到10人。鎮政府沒辦法,和縣里協商,自己出錢組織了一支兩三百人的協管隊伍,但是指揮權還是要交給縣交警中隊。
龍港不到200條的馬路上有近1000輛人力三輪車。有關方面估算,整個龍港只要500輛就足夠了。但人力三輪車的營運證發放權力在縣交警隊、客運處,鎮無法干涉縣級機關的運作。
2003年9月,龍港最新的一個重點項目「中國禮品城」已經通過中國輕工總會的驗收。在此之前,禮品城的創始人應仲樹花了兩年時間,在縣、市兩級前後蓋了100多個章,才把這個項目辦下來。
龍港有幹部說,我們無比懷念「八顆大印一把抓」的時代。
「農民創造了龍港城,但農民不能決定龍港鎮的政府體制。」在龍港的一家印刷企業的負責人對一家媒體的記者說,目前龍港還是鎮級行政體制,鎮政府的權力和職能已經不能滿足我們企業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需要。如貸款額度問題,近年來企業想上印刷業升級產品項目,鎮政府很支持,但銀行說,龍港是建制鎮,上級銀行給龍港的授信貸款額度只有500萬元,企業資金缺口較大,鎮里想幫忙也幫不上。再如建設用地問題,因為龍港是個鎮,上邊每年給龍港下達的「用地指標」很少。要想增加指標,鎮政府根本「沒招」。
一位研究者指出,造成目前這種狀況,與我們的「泛行政化」的特點有關,諸如貸款、批地等很多方面的東西都跟行政級別掛起鉤來。泛行政化,無疑會對市場經濟的發展造成嚴重束縛。
從目前來看,消除泛行政化的弊端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龍港的發展還得依賴行政體制上的改革或升格,實際上這幾年來當地正在朝這個方向努力。據了解,《溫州市「十五」計劃》和《溫州市域城鎮體系規劃》已提出:有條件組建以龍港、鰲江為主的鰲江流域區域中心城市,形成溫州市域南部都市圈,成為溫州市域城鎮體系發展的副中心。
2004年將是龍港建鎮20周年。目前而言,議論了十年的鰲江大橋現在只造了南岸的一半,橋的腳手架已經開始銹蝕。另一半,不知何時能夠開工?
也許再加一把推力,此事就能成了。對鰲江大橋是如此,對龍港亦是如此。

5、龍港市文化局電話號碼是多少?

樓主你好這個你可以直接打當地電話114能查詢到的

6、溫州龍港鎮的媒體有哪些?

有省市黨報駐龍港的報道站,有當地電視台 龍港網 龍港論壇及諸多新聞記者協會。

7、龍港哪個村最富?

最富的村從來不炫耀。

8、我現在在浙江省龍港市要去廣東東莞有什麼要求嗎

要在微信公眾號上填寫個人信息

9、浙江省龍港市為什麼百度裡面還是蒼南縣龍港鎮

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的龍港鎮在8月底正式宣布撤鎮設市,在管理上徹底脫離蒼南縣,直接由浙江省管理溫州市作為代管。距離國家頒布這個消息還沒到一周時間,主流的一些大媒體都相繼報道了這一新聞,畢竟算是首批完成鎮改縣級市的試點,後續會有更多經濟強鎮進行轉型。
在網路的介紹上已經記載了這一事件,龍港鎮的稱謂也改成了龍港市,一些相關詞條都做了些許改動,不過其中涉及的文字信息量是很龐大的,且詞條一般由民間自發修改,一些信息都還未及時修改過來。同樣其他網站也有不少未做改動的,搜到過時的信息也就不足為奇,就像地圖導航上出現門店地址變化也是需要一段時間響應去修改的,相信網站上的信息很快就會修改正確。

10、龍港哪個學校最好

龍港四中是溫州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實驗學校,蒼南縣A級中學,蒼南縣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達標優秀學校,溫州市課堂教學評價改革實驗學校,溫州市文明單位,溫州市示範初中。
龍港四中前身是沿江中學,這是一所有著悠久而光榮的辦學歷史的初中。她在八十年代曾以優異的教育質量享譽鰲江流域,曾與鰲江彼岸的鰲江二中齊名,被譽為蒼平教育界的「兩面紅旗」。九六年秋四中組建,沿江中學並入,擇校址於龍港大道。由於樹立科學的辦學理念,走規范辦學之路,積極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實現了由薄弱學校向強校的轉變。現在校園佔地47畝,建築面積11550.2m2,總投資1300餘萬元,擁有田徑運動場,現代化綜合大樓和兩幢教學大樓,佔地 1822m2的風雨操場一座,其中綜合樓設有師生圖書閱覽室、微機室、美術室、音樂室、課件製作室、電子閱覽室、階梯教室、多媒體教室等。現有28個教學班,學生1414人,教職工101人,中學一級以上教師41人,其中中學高級教師3人,本科以上學歷68人,佔86.5%,其中研究生課程班進修4人,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達100%,縣、市級教壇新秀6人,縣、市名師培養對象2人。
學校堅持德育為首,全面發展,全面提高教學質量,遵照「高標准、嚴要求、創特色、爭一流」的工作要求,以「自信、進取、成長」為校訓,以「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成長」作為學校的基本育人理念,學校通過多年努力,已經形成了「廉潔、高效、團結、協作」的領導作風,「敬業愛生、教學相長、求實創新」的教風和 「勤學合作、自信活潑、探究創新」的學風。優良校風深受社會各界贊譽。
堅持以教學為中心,以教科研為先導,提高學生全面素質,充分發揮學生個性特長。學校現有縣級課題8個,市級課題1個,已結題的有2個,其中一個省級課題成果獲省一等獎,教師參與面達100%。這些課題對推動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產生很大影響。在2002年全縣教學工作會議上,我校作為典型發言的唯一一所初中作了題為《在穩定中謀發展,在發展中求提高》的經驗介紹。近三年學生參加各級各類比賽成績斐然:在縣級以上個人獲獎104人次,集體獲獎10項70人次;在縣級以上報刊發表的學生文章120多篇。
全體教師重視教育教學理論的研究和論文撰寫,在縣級以上報刊發表文章20篇,在縣級以上獲獎論文180多篇。96年以來,涌現出優秀指導師24人,教學技能比賽獲獎者24人,榮譽教師近100人次,教壇新秀、優質課獲得者等骨幹教師計24人。李上利老師獲省「春蠶獎」。一支知識淵博、道德高尚、開拓創新的教師隊伍已經形成。
目前,學校實現了「一年見成效,三年爭上游,五年創一流」的奮斗目標,進而經過努力實現「辦學條件現代化,學校管理科學化,教師素質精良化,學生素質優良化」,爭創現代化特色學校。
從學校前身沿江中學算起,我校辦學已歷經34個年頭。34年來,我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努力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重視培養學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扎實的文化科學知識、良好的身心素質、較強的實踐能力、健康向上的個性。學校共為社會培養了四千多名合格的初中畢業生。吃苦耐勞的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質,朴實端正的品行,使四中的畢業生得到社會的一致好評,許多優秀畢業生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骨幹力量,相當一部分畢業生成為各部門、各單位的業務骨乾和黨政領導幹部。

與龍港新媒體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