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熊貓的資料
一、外形:
大熊貓體型肥碩似熊、豐腴富態,頭圓尾短,頭軀長1.2-1.8米,尾長10-12厘米。體重80-120千克,最重可達180千克,飼養的熊貓略重,一般雄性個體稍大於雌性。
頭部和身體毛色黑白相間分明,但黑非純黑,白也不是純白,而是黑中透褐,白中帶黃。秦嶺地區的個體偏大,體毛粗糙,腹毛略呈棕色色澤。岷山(尤以青川平武)則個體較小,體毛也較前者為細,腹毛棕色不明顯,但涼山的個體並不偏小。
二、生活習性:
大熊貓每天除去一半進食的時間,剩下的一半時間多數便是在睡夢中度過。在野外,大熊貓在每兩次進食的中間睡2-4個小時,平躺、側躺、俯卧,伸展或蜷成一團都是它們喜好的睡覺方式。
大熊貓最可愛的特點是它那胖嘟嘟的身體和他那內八字慢吞吞的行走方式。這是因為它們生活的環境裡面,有充足的食物,沒有天敵,沒必要行動很快。
大熊貓善於爬樹,也愛嬉戲。爬樹的行為一般是臨近求婚期,或逃避危險,或彼此相遇時弱者藉以迴避強者的一種方式。熊貓有時還下到山谷,串入到山村小寨或住宅,把鍋盆桶具,尤其是圓形的器皿當成玩具,玩耍後棄置山野。
三、身份
兩千多年前,漢朝初年的《爾雅》一書中,便有「貘體色黑駁,食竹」的記載。漢代著名文學家司馬相如在《上林賦》中列舉了當時咸陽上林苑飼養的近40種異獸,大熊貓名列首位,可見大熊貓在當時就已經被人們視為珍貴的名獸了。
隨著我國同世界各國人民日益廣泛的友好往來,大熊貓作為友好使者,頻頻出訪,轟動了全世界。許多國家以能夠獲得中國政府所贈送的大熊貓為殊榮。大熊貓就像一顆璀璨的明珠,給這些國家的動物園增添了華夏異彩。
1972年10月,中國政府贈送的大熊貓「蘭蘭」到達日本上野動物園,在頭九個月里,每天前往參觀的人竟達30萬之多,形成了「熊貓熱」。
(1)熊貓短視頻擴展資料:
進化歷史
大熊貓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迄今所發現的最古老大熊貓成員——始熊貓的化石出土於中國雲南祿豐和元謀兩地,地質年代約為800萬年前中新世晚期。在長期嚴酷的生存競爭和自然選擇中,和它們同時代的很多動物都已滅絕,但大熊貓卻是強者,處於優勢,成為「活化石」保存到了今天。
大熊貓的祖先是始熊貓(Ailuaractos lufengensis),大熊貓的標准中文名稱其實叫「貓熊」,意即「像貓一樣的熊」。這是一種由擬熊類演變而成的以食肉為主的最早的熊貓。始熊貓的主支則在中國的中部和南部繼續演化,其中一種在距今約300萬年的更新世初期出現,體形比熊貓小,從牙齒推斷它已進化成為兼食竹類的雜食獸,卵生熊類,此後這一主支向亞熱帶擴展,分布廣泛在華北、西北、華東、西南、華南以至越南和緬甸北部都發現了化石。
在這一過程中,大熊貓適應了亞熱帶竹林生活,體型逐漸增大依賴竹子為生。在距今50-70萬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貓的鼎盛時期。生活中的大熊貓的臼齒發達,爪子除了五趾外還有一個「拇指」。這個「拇指」其實是一節腕骨特化形成,學名叫做「橈側籽骨」,主要起握住竹子的作用。
化石顯示,大熊貓祖先出現在2-3百萬年前的洪積紀早期。距今幾十萬年前是大熊貓的極盛時期,它屬於劍齒象古生物群,大熊貓的棲息地曾覆蓋了中國東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區,北達北京,南至緬甸南部和越南北部。化石通常在海拔500-700米的溫帶或亞熱帶森林發現。後來同期的動物相繼滅絕,大熊貓卻孑遺至今,並保持原有的古老特徵。
2、介紹大熊貓的特點大熊貓的視頻
我國大熊貓分布於中國的四川、陝西、甘肅。中國特有種,野生數量不足1000
只,人工飼養下約100隻。
大熊貓(又名大貓熊)棲居於海潑2000-3500米的高山竹林中。獨 居,晝夜均有活動和休息,無定居。視、聽覺較差,嗅覺尚好,體態笨 拙,善攀爬,會游泳。以竹葉、竹筍、竹桿等為食,偶食小動物、鳥卵。繁殖期春季,孕期80-160天,每產1-2仔,5-7歲性成熟,壽命25- 30年。北京動物園1955年開始飼養展出,1963年繁殖成功,1978年人工 授予精繁殖成功,1993年全人工哺育成功,1999年人工輔助母獸哺育雙 仔成功。
為中國一級保護動物。
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
大熊貓體型肥碩似熊,但頭圓尾短,頭部和身體毛色黑白相間分明。
分布范圍:
只限於我國長江上游向青藏高原過渡的高山深谷地帶,包括秦嶺,岷山、邛崍山、大小相嶺和大小涼山等山系。秦嶺山系分布於南麓,主要分布的縣是佛坪,一般分布的縣是洋縣,僅有少量分布的縣有太白、寧陝、周至等。岷山系除甘肅文縣為一般分布外,其餘都分布 生境與習性 大熊貓棲長江上游各山系的高山深谷,為東南季風的迎風面,氣候溫涼潮濕,其濕度常在80%以上,故它們是一種喜濕性動物。它們活動的區域多在坳溝、山腹窪地、河谷階地等,一般在20°以下的緩坡地形。這些地方土質肥厚,森林茂盛,箭竹生長良好,構成為一個氣溫相對較為穩定,隱蔽條件良好,食物資源和水源都很豐富的優良食物基地。
大熊貓是一種古老的動物,被動物學家稱為「活化石」。與它同一時期的動物如劍齒虎等,早已滅絕並成為化石。大熊貓分布在我國四川北部、陝西和甘肅南部,是我國的一類保護動物。
大熊貓也叫『貓熊』,是哺乳動物,身體肥胖,形狀像熊但要略小一些,尾巴短,眼睛周圍、耳朵、前後肢和肩部是黑色,其餘都是白色。毛密而有光澤,耐寒。喜歡吃竹葉、竹筍。
大熊貓居住地帶的竹子,曾大面積開花、枯死,威脅著大熊貓的生存。全世界都極其關注珍稀動物大熊貓的搶救和轉移工作。
3、誰有熊貓TV妍言_Anne的視頻?
熊貓TV,他的代言視頻是非常多的,而且這種視頻也是非常短視頻。
4、大熊貓的生活習性怎麼寫?
這個要建議你多閱讀一些大熊貓的書籍和多看一些紀錄片。網上有很多短視頻都有製作大熊貓的專題片,他們非常惹人喜愛,萌萌噠,憨憨噠,不愧是我們的國寶,人見人愛!
5、關於大熊貓的資料大全
大熊貓(學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屬於食肉目、熊科,為大熊貓亞科和大熊貓屬唯一的哺乳動物。體型豐腴富態,頭圓尾短,雄性個體稍大於雌性。
體色為黑白兩色,有大的黑眼圈,標志性的內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鋒利的爪子。大熊貓皮膚厚,最厚處可達10毫米。黑白相間的外表,有利於隱蔽在密林的樹上和積雪的地面而不易被天敵發現。
大熊貓是中國特有物種,現主要棲息地為四川、陝西和甘肅的山區。生活在海拔2600-3500米的茂密竹林里,那裡常年空氣稀薄,雲霧繚繞,氣溫低於20℃。有充足的竹子,地形和水源的分布利於該物種建巢藏身和哺育幼仔。大熊貓善於爬樹,也愛嬉戲。
爬樹的行為一般是臨近求婚期,或逃避危險,或彼此相遇時弱者藉以迴避強者的一種方式。大熊貓每天除去一半進食的時間,剩下的一半時間多數便是在睡夢中度過。
在野外,大熊貓在每兩次進食的中間睡2-4個小時。大熊貓99%的食物都是竹子,可供大熊貓食用的竹類植物共有12屬、60多種。野外大熊貓的壽命為18-20歲,圈養狀態下可以超過30歲。
大熊貓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萬年,被譽為「活化石」和「中國國寶」,是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2013年CNN評選的世界最可愛物種排行榜上排名第三。截至2019年11月,全球圈養大熊貓種群數量達到600隻。
大熊貓棲於中國長江上游的高山深谷,為東南季風的迎風面,氣候溫涼潮濕,其濕度常在80%以上,它們是一種喜濕性動物。大熊貓生活的6塊狹長地帶,其中大部分分布於四川境內。
它們活動的區域多在坳溝、山腹窪地、河谷階地等,一般在20度以下的緩坡地形。這些地方森林茂盛,竹類生長良好,氣溫相對較為穩定,隱蔽條件良好,食物資源和水源都很豐富。
(5)熊貓短視頻擴展資料;
大熊貓具有不懼寒濕,從不冬眠的性格。哪怕氣溫在零下4度至14度,它們仍然穿行於被白雪壓得很厚的竹叢中。
撫育:大熊貓的新生兒在出生時發育相當的不成熟,體重僅僅是母親體重的0.1%,初生幼仔體重很輕,初生重平均為145克左右,約為成年大熊貓體重的千分之一,最輕的為51克,最重的為225克。
照顧孩子對於雌性大熊貓來說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通常歷時18個月,有時甚至長達兩年,直到她的下一個孩子出生。
繁殖:大熊貓棲息於密林之中,生長到一定階段要進行婚配和生育,即發情、求偶、交配、妊娠和育幼,雌性大熊貓每年發情一次,每次只有短暫的2~3天,發情時期通常在在每年的3~5月。妊娠期為83~200天,幼子通常在8月左右出生。
行為:大熊貓每天除去一半進食的時間,剩下的一半時間多數便是在睡夢中度過。在野外,大熊貓在每兩次進食的中間睡2~4個小時,平躺、側躺、俯卧,伸展或蜷成一團都是它們喜好的睡覺方式。
環境:大熊貓棲於中國長江上游的高山深谷,為東南季風的迎風面,氣候溫涼潮濕,其濕度常在80%以上,是一種喜濕性動物。
生活的6塊狹長地帶包括岷山、邛崍山、涼山、大相嶺、小相嶺及秦嶺等幾大山系,橫跨川、陝、甘3省的45個縣(市),棲息地面積達20000平方公里以上,種群數量約1600隻,其中80%以上分布於四川境內。
性:大熊貓最初是吃肉的,也具有食肉動物吃肉的潛力,但很少捕食動物或動物的屍體,這並不是它不喜歡吃肉,而是缺少機會。因為在大熊貓的分布區里,大型的食肉獸很少,沒有多少殘屍剩首供它食用。
如果自己經常去捕捉鼠類等小動物,所得到的營養卻常常不足以抵償消耗掉的能量。因此,大熊貓只能偶爾吃到一點肉食,大部分時間則按部就班地依靠竹子維持生命,成為一輩子循規蹈距、依竹而生的動物。
6、問一下,有一部動畫短片,裡面有一隻熊貓頭上頂著一朵花和一隻像鴨子的動物,曾經在閃天下放過
那是bobototo 一隻熊貓和一隻小雞。
7、關於大熊貓的資料(外形特點 , 生活習性)
8、求一個關於熊貓的獵奇向短片的詳細信息
這個短篇挺酷的哈哈哈哈。。。合我的胃口= = 其實像這種東西網上很難找到什麼信息資料的
然後這個視頻一開始和視頻下面有一行小字,應該是它的標題啥的,Once you go black,you never go back!
我覺得最貼切的翻譯為一旦你變壞了,你就再也回不來了,也有精簡的一朝變黑再難返,甚至還有說是引申說明黑人性能力強大的意思(一旦和黑人做過了,你就離不開它了(多見於俚語))
詳見http://.baidu.com/link?url=_zYiv7VH0oqvEvY-upX5m_WXDIa59tgbIlRdWB3lafSlq5r4_fXwq
我不知道問這個翻譯的人是不是看過這部短片啥的
然後,知道這句話之後裡面的內容應該就比較容易理解了,大體是熊貓從小惡到大惡嘗試,根本停不下來,然後各種心理無法自拔,變不回原來的自己了。
下面我想拿一些細節來論述我的理解。
①影片的內容一開始是熊貓吸煙喝酒的場景,這個是它小惡嘗試的開始,桌面上還擺著一個一瓶XXX字樣的瓶子,應該是某種酒或者違禁葯品的意思,可能是毒葯,毒品啥的,但是根據後面的內容來看個人比較傾向於毒品,特寫該瓶子前先特寫了下空著的座位,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曾經有人也在這里坐著,然後不知去向,連著來想就是說那個人曾經做過和熊貓一樣的事,結果自食惡果死掉了,那個人可能是拉熊貓下水的好基友,結果熊貓緊隨其後,或者籠統的說那個人的死是熊貓步入深淵的原因之類的,這是我覺得最可靠的推論了~
②其中特寫了熊貓的兔子鞋,這個我暫時不知道如何解讀,不過根據整個視頻的基調來說兔子應該是真的用兔子做的,也許這個熊貓本來就已經做過這等兇殘之事了,是惡的本性的交代?不。。。我覺得這樣推論有點扯,也太突然,所以我就不知道了~
③然後我們看到熊貓一直喝著XXX根本停不下來,結果自己神志不清磕破了腦袋,這是自食其果吧。然後我們看到它後面相框里兩熊貓雙雙留下了滾燙的熱血,我覺得是說熊貓的爸媽看到自己的孩子如此沉淪灰常痛心和無奈,並且告誡我們,我們對自己這種不負責任的行為也會讓愛我們的爸媽親人之類的受傷,他們其實比我們更痛苦(劇中表現為他們的傷勢比熊貓更甚,流血更多)。
⑤然後熊貓的基友來找他了,看似無辜單純,天然無害的樣子掏出了一個危險的盒子,是的,這就說的是豬朋狗友的本質啦。至於為什麼是魚的設定這個我也不知道誒,難道是死魚眼看起來很萌嗎哈哈哈哈。。。還是說象徵著大而無生氣的眼睛或者魚是愚的諧音(開玩笑的,這視頻不知道哪國做的)?應該也是寫照了某類人的性格象徵啥的吧。
⑥盒子裡面的裝備是俄羅斯轉盤游戲的裝備,是的,他們接下來玩的游戲就是俄羅斯轉盤了,至於這個游戲的詳解請戳http://ke.baidu.com/view/1032079.htm?fr=aladdin
⑦俄羅斯轉盤是個殘忍的游戲而他們的命運只能被上帝安排,但是上帝就是要熊貓死,所以最後一發子彈毫無疑問的留給了熊貓,我只能說五分鍾的視頻長度,導演為了快點揭露它本質推動下面的劇情就這樣安排了~而且這只是兩個人的游戲啊,又不是一戰期間一堆人圍著看的那種,不自己動手絕對會有一戳人恨不得開槍打你的場面,所以魚兄悲劇了,所以兩個人的時候最好不要玩俄羅斯轉盤吶。
⑧這個我明天再繼續,碼字真尼瑪累,我先碎了~
9、除了抖音 火山 快手這些短視頻 還有沒有其他的視頻軟體啊?
抖音腦殘 快手無腦 火山垃圾
學習選優酷 視頻選騰訊 電影選天堂
10、大熊貓和小熊貓的區別
大熊貓和小熊貓的區別如下:
1、親緣關系實際較遠。
大熊貓跟亞洲黑熊等熊科動物關系更近。
小熊貓則跟北美浣熊等浣熊科動物擁有共同起源。
2、體型不同。
大熊貓昵稱黑白熊,全身黑白二色,體長1.6-1.9米,體重70-125千克,體胖呈桶狀,頭大、耳小、尾短。
小熊貓昵稱紅熊貓,全身紅褐色,體長50-64厘米,體重5-6千克,體瘦毛長,臉圓,耳尖,耳緣、臉頰、唇部、眼眶為白色,尾粗,有棕白兩色相間的環紋。
3、分布位置不同。
野生大熊貓僅分布在川、陝、甘3省,約1600隻。
野生小熊貓分布在中國西南和尼泊爾、不丹等國,我國約6000隻。
(10)熊貓短視頻擴展資料:
大熊貓和小熊貓趨同演化的遺傳學機制:
趨同演化是演化生物學研究的熱點問題,是指兩個或多個系統發育關系較遠的物種,演化出相同或相似的表型性狀以適應相似的環境選擇壓力。
盡管自然界中存在很多趨同演化的現象,但關於趨同演化的遺傳學機制研究卻很少。傳統的趨同演化機制研究主要採用候選基因的方法,而隨著基因組學的發展,在基因組水平能更加全面深入地揭示趨同演化的遺傳學機制。
在全基因組測序的基礎上,他們採用比較基因組學方法從基因組水平進行了大熊貓和小熊貓趨同演化的分子機制解析。在全基因組水平,他們鑒定了70個大、小熊貓適應性趨同的基因,其中部分基因富集在纖毛組裝、肢端發育、蛋白消化與吸收、視黃醇代謝等類別或通路,與大、小熊貓偽拇指發育和對竹子中必需營養物質吸收利用密切相關。
參與細胞纖毛結構組裝的肢端發育基因DYNC2H1和PCNT是調控熊貓偽拇指發育的重要基因;與必需氨基酸、必需脂肪酸和維生素吸收利用相關的基因也發生了適應性趨同,可增強熊貓從竹子中汲取必需營養物質以適應低營養的竹子食物。在全基因組水平的假基因化分析中,他們鑒定了10個大、小熊貓共有的假基因,其中包含感知肉味的鮮味受體基因TAS1R1。
TAS1R1在大、小熊貓中均發生了假基因化,而其它食肉動物該基因正常,呈現了一個有趣的食性特化驅動的遺傳趨同事件。進一步分析顯示,小熊貓TAS1R1基因發生假基因化的時間應該在小熊貓食性轉換為部分植食之後。
該研究從代謝通路、蛋白趨同到假基因化等不同水平揭示了大熊貓和小熊貓形態與生理性狀趨同的遺傳學機制,為趨同演化這一演化生物學熱點問題分子機制的揭示提供了新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