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是」數字化舞蹈」?
所謂多媒體的舞蹈概念也在更大范圍或是在數字化藝術范疇之中得到發展。數字化的技術把現當代舞蹈推向了極端的個體化的同時,也使其成為了極端大眾的產物。這是一組有趣的極端,也是數字化給予我們的孤獨隱秘,同時帶來的合作互動和交流
2、可以利用哪些新媒介的方式來表達舞蹈
藝術創作類型與范圍被拓寬,在跨學科領域出現許多新型藝術形態。例如,在美術與舞蹈的交融地帶,產生了以互動表演、裝置與行為等藝術形式為代表的互動舞蹈項目;在影視與舞蹈的交叉領域,出現了專門為屏幕而存在的舞蹈實驗短片。其次,藝術創作方式被顛覆並再造,跨界協作成為主要的新媒體創作手段。在新媒體舞蹈的創新實踐中,藝術與媒體、科技,乃至生命科學的邊界被不斷地打破與重組,單一學科背景的藝術家已無法獨立完成此類藝術創作。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媒體實驗室甚至這樣宣稱:「藝術家已經沒有權力了!因為傳統藝術學院並不教科技,所以,他們不能利用科技方法來創作,這是主要問題,這也是為什麼MIT媒體實驗室能夠特立獨行的原因。重要的是,這是個科技和藝術共同攜手創作的地方。」①
而創作手段與創作技術的變革,也進一步模糊了創作者與接受者、藝術家與傳播者的傳統邊界。網路計算機技術的成熟與普遍應用,使「人人都是藝術家」變成了現實。一個沒有經過系統舞蹈訓練的藝術愛好者,可以藉助「網路編舞」等新型創意傳播平台參與到專業化的新媒體創意實驗中去。
同樣,一個沒有專業電影導演、攝制訓練基礎的年輕人,也可以通過「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方式將自己的處女作迅速擴散開來。2012年2月以來,一部叫做《唯我獨尊》(Solipsist)的10分鍾實驗短片以微博傳遞等形式在全球互聯網上迅速竄紅,並順利摘得本年度美國斯蘭丹斯電影節②評委會特別獎。這部結合舞蹈、服飾、戲劇等元素的實驗短片,以新媒體「手工」操作的方式製造出了驚人的視覺效果,並藉助網上「口口相傳」的方式實現了傳播效果的最大化。
諸多的同類案例告訴我們,新媒體時代特有的藝術創作和傳播機制,將使傳統的藝術生產-消費模式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因此,如何通過有效的新媒體策展,推動藝術與科技融合,實現跨界協同創新,贏得傳播先機,已成為當今新媒體舞蹈創意實踐系統的關鍵性成功因素。③
一、走向體制化的「屏幕上的舞蹈」
自瑪雅·德琳的《一項關於為鏡頭編舞的研究》(1945年)之後,舞蹈藝術家、媒體藝術家,甚至是媒介技術工作者都在不斷進行著各種方式的舞蹈視頻創新實踐。這些適合未來新媒體展覽、播映和傳播的含有舞蹈創意元素的視頻藝術,都可以稱之為「屏幕上的舞蹈」。而在長期實踐中,「屏幕上的舞蹈」已逐步形成演出空間的「屏幕化」、表演方式的「碎片化」和語言結構的「蒙太奇化」等創意實踐特色。
首先,所謂演出空間的「屏幕化」指的是,此類藝術作品的展演空間必須從劇場舞台空間轉換為各種類型的屏幕。這就意味著,「屏幕上的舞蹈」是一個專有名詞,它原則上不包括對已有舞台舞蹈作品的二度創作,④而是特指「專門為鏡頭/屏幕而創作的舞蹈」。著名媒體舞蹈藝術學者約翰斯·布林格(Johannes Birringer)⑤曾論證說,舞蹈的演出空間已進入一個「屏幕化」時代。通過「換舞台」藝術實驗,部分先鋒舞蹈藝術家充分認識到了「鏡頭」和「屏幕」本身的創造性價值。他們發現,經過鏡頭捕捉和計算機軟體處理,舞蹈動作可以在完全不同的時空環境里被自由重組或再造,舞蹈的「時空力」元素因此而改變。
其次,「鏡頭」的選擇性功能使舞者表演元素呈現「碎片化」特徵。為適應「鏡頭前的表演」,舞蹈演員要更加註重表情和局部動作細節的表現力。同時,數字化技術的快速發展,使「虛擬舞者」和其它視覺元素也可以很方便地被用作「屏幕舞台」空間的特殊「演員」。例如,由戴維·欣頓導演、約蘭德·斯奈思編舞的《鳥》(2000年)就是一個沒有舞者卻充滿舞蹈動感的舞蹈作品,並因此而摘得該年度IMZ影像舞蹈節最佳屏幕編舞大獎。
再次,蒙太奇手法使「屏幕上的舞蹈」在時空表達中獲得了更大的自由。在我國,第一部比較成熟的舞蹈短片是北京舞蹈學院藝術傳播系電視舞蹈專業畢業生康健飛、顧晶輝等人的《逐夢》(2006年,時長3分27秒)。該作品在全國「迎奧運」三分鍾DV/動畫大賽中獲得二等獎。它的成功之處在於,通過「鑽木取火」和「觸摸廣告屏」等局部動作的特寫鏡頭,結合現實環境中的舞蹈表演,將主人公穿越時空來到北京共赴奧運盛會的故事「講述」得惟妙惟肖。
目前,「屏幕上的舞蹈」已成為國際上諸多專業舞蹈團體的「常規」作品類型,而不再是先鋒舞者的一種實驗工具。同時,拍攝剪輯技術及網路傳輸技術的普及,使很多舞者都可以很方便地創作出自己的舞蹈短片,並把它上傳到網路上進行展示與交流。對於他們而言,「技術沖動」完全讓位於「創意表達」,舞蹈創作的「換筆運動」已經結束。另一方面,原本以「合作夥伴」身份進入這場創新運動的媒體藝術家和技術工作人員,則開始轉向技術難度更大的新舞蹈特效設計。
二、「舞台上的屏幕」及其多元開放的創意實踐類別
在此,筆者僅以「屏幕上的舞蹈這種概括性的說法來描述各類現場的表演藝術實驗與多媒體設計實踐。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藝術家和工程師們就開始研究此類結合的多重可能性。到90年代,這類創意實踐活動在「舞台多媒體特效」和「公共空間內的交互表演」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從整體上看,這類創意實踐活動以交互技術和多媒體投影技術為基礎,追求的是「由電腦操控的聲光影像系統與人體行為的結合」。[1]17目前,「舞台上的屏幕」已演化成為回歸劇場空間的多媒體劇和進入公共空間的交互表演藝術項目等兩個類別。
(一)舞台多媒體特效設計及舞蹈多媒體劇的研發
作為一種特殊的計算機輔助性舞台藝術方式,「舞台多媒體特效」已成為當今各國表演藝術家、媒體藝術家和技術工程師都願意積極介入的一塊新領地。與電影、電視及游戲中的特效相類似,舞台上的多媒體特效也需要藉助計算機軟體製作出某些特殊聲音和視覺效果。所不同的是,投影裝置藝術在多媒體舞台藝術實踐中占據了更加重要的位置。紗幕、水幕等新型投影幕布材料的使用以及對傳統投影幕布的異型設計處理,都為多媒體舞台特效設計者提供了施展其創意才華的基本空間。而多種視覺形象在同一個時間里呈現某種結構或邏輯上的「空間蒙太奇」效果,則為舞台空間內多媒體介質交互對話提供了新的可能。在此基礎上,具有整體或稱全息藝術效果的多媒體劇開始走向成熟。
我國的舞蹈多媒體劇研發以北京舞蹈學院藝術傳播系策劃、製作的幾部中小型實驗多媒體劇為代表。其中,由美國媒體藝術家約翰·克勞福德、美國舞蹈編導里薩·諾格爾、中國舞蹈編導肖燕英等藝術家聯合導演的舞蹈多媒體劇《北京影像》(2006年)是中國第一部比較典型的多媒體劇。⑥
該劇主要採用異型投影幕布及其主體視頻內容交互作用的方法來營造「舞台特效」,並在成功營造多媒體視覺效果的同時,讓舞台上的投影和演員共同參與了「表演」。舞台左側幕布以電子聲效和抽象視覺符號的實時播放為主體內容,右側幕布以依次播放的「胡同的北京」、「CBD的北京」和「798的北京」等三個原創舞蹈短片為主體內容。右側主題舞蹈短片講述了關於現代化北京的三個視覺意象故事,左側實時播映的影音特效則在提示這三個故事所發生的時代背景。在現場表演部分,以簡約服裝和儀式化表演為特點的舞者視覺形象,則象徵著生活在國際大都市北京的現代中國人。作品中,多重時空交錯的多媒體舞台特效,不但給觀眾帶來豐富的視聽感受,而且也有效傳遞了主創者對時代背景下大都市北京的視覺印象。可以說,在多媒體劇《北京影像》中,「技術的革新」已被成功整合進了「藝術的創造」之中。
此後,北京舞蹈學院藝術傳播系還在學院沙龍舞台相繼推出了《女閱》(2009年)、《舞者》(2010年)和《逆光@青春》(2012年)等三部原創中小型舞蹈多媒體劇,分別從整合傳播、特效設計、藝術表達等角度對舞蹈多媒體劇進行了探索。盡管這些作品還不夠成熟,但從歷史縱軸來,它們也反映了創作者在借鑒國際經驗、推進本土舞蹈多媒體劇創作方面的遞進式策劃思路。可以說,從《女閱》對新媒體投影設計的局部實驗,到《舞者》對投影內容與現場表演交互的結構性設計,再到《逆光@青春》以全效多媒體設計進行整體敘事的積極努力,北京舞蹈學院藝術傳播系的這三個小成本製作,已經為中國式舞蹈多媒體劇創作提供了第一組完整的實驗樣本。
(二)公共空間里方興未艾的多媒體交互表演項目
與舞蹈多媒體劇的「學院派」背景迥異,公共空間里的多媒體交互表演項目則因對社會議題的關注而成為各國政府資助體系的寵兒。在這類項目中,策劃人及導演關注的焦點不再是單純的藝術創新或藝術表達,而是社會公眾對藝術的參與問題。這種以交互技術為基本載體的「交互表演藝術」徹底顛覆了傳統的觀演關系,觀眾成為其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以下簡稱QUT)創意產業學院資深舞蹈及創意產業教授切麗爾·斯多克博士策劃並主持實施的大型公共空間交互表演藝術項目《身在異鄉》(2008年)就是這方面的一個典型個案。項目以網路時代人的身體漂移為主體,將昆士蘭科技大學創意產業學院的主樓、廣場和周圍街道設計為主要表演區域。項目以「空間蒙太奇」為主要結構方式,通過舞者在QUT外空間的即興表演和QUT內多媒體交互表演,誘導社區民眾進入主創者實現設定的立體交互空間「觀賞」或「參與」表演。最後作品以QUT教學主樓外牆大型LED新媒體展板為「結點」,使各個空間內不同層面的交互表演節奏加快並在高潮點停止。
3、新媒體舞蹈和多媒體舞蹈有區別嗎?區別是什麼呢?
新媒體舞蹈就是把互動媒體、聲音和舞蹈藝術有機的結合起來,將舞蹈以立體化表現形式展現。
4、日本新多媒體動漫展
介紹
上海日本新多媒體動漫藝術展Japan Media Arts Festival in Shanghai 2007
時間/8月19日-8月26日
地點/上海城市雕塑藝術中心
詳情 http://plaza.bunka.go.jp/cn/
這個活動展示了日本藝術和娛樂的融合,把「創造快樂文化的日本」介紹給中國觀眾。也許是這樣的緣故,此次展覽與在日本的活動有差異,此次上海日本新多媒體動漫藝術展帶來參展作品共96件,都是近幾年文化廳媒體藝術節中最引人關注的日本作品。作品從交互內容波及到游戲、動畫、漫畫、造型等廣泛的領域。包括《鋼之煉金術師》、《浪客武藏》、1/12的Gundam模型、《超級馬里奧兄弟》、電影《蟲師》、《SKI JUMPING PAIRS》等。
展覽分為「地球」、「東京」和「表現」3個主題展區。在「地球」展區,參觀者可以直觀體驗地球的龐大、城市間的地理關系、自然現象之美以及全世界的信息浪潮;在「東京」展區,參觀者可以通過以東京日常風景為題材的4部視頻作品觀看東京的各種「表情」;「表現」展區則匯聚了日本最尖端的互動藝術、造型藝術、動漫和視頻作品,這些作品連接日本的傳統與現代,融合了尖端科技與藝術表現力,參觀者由此可感知日本的「現在」狀態和「未來」取向。
精選節目
展覽
地球——《數字幻想2006 》木本 圭子
用計算機的高清顯示程序把自然現象中的非線型結構進行影象化,光線粒子如同旋渦,猶如無窮無盡的舞蹈一般。
東京——《門的視覺》小林 和彥
把新干線的山形車站到東京車站之間的景色用電腦進行圓形處理,雖然是非現實作品但卻有身臨現場的感覺.
互動藝術——《字元振盪》野口 久美子
用手拉動由若幹上下方向固定的鋼絲的時候,可以根據鋼絲的振動幅度而放映出圖象,這是由黑白兩色構成的幻想世界。
漫畫——《百鬼夜行抄》今 市子
飯嶋看見了普通人不可能看到的不可思議的東西的存在。故事以他和他的家人和各種各樣妖魔之間的相聚而開展。
放映
動畫短片——《縫隙中的國家波爾多》荒井 良二
用立體手法表現平面圖畫滑稽性的動畫,在世界和世界之間縫隙的國家波爾多,每個人委託的行李正在進行配送......
娛樂視頻——《箭頭》冢越 規
俯視腳下,會看到煙蒂變成了箭頭;仰望天空會發現戰斗機變成了箭頭。九九歸一的真相其實是用實際攝影和計算機圖象處理手法合成的非常有意思的視頻作品。
精選視頻——《YKK AP 進化》尹 剛志
白色的箱子在歐洲的城市上慢慢飛行,不斷的變化形狀,最終定格在黃昏夕陽中,攝影和電腦圖像處理的合成非常完美。
動畫短片——《鋥亮》 NAGATA Takeshi,MONNO Kazue
利用數碼相機的長時間曝光功能,對手電筒等的光線軌跡和殘余圖像進行描寫。
娛樂視頻——《蟲師》(摘要版)大友 克洋
2007年正式上映的電影「蟲師」的摘要版。主人公「蟲師」和如同幽靈一樣的「蟲」帶來謎一般的故事。
視頻——《火車沖浪》中尾 浩之
攀登上行駛中的列車,體驗「火車沖浪」的爽快感和驚險度。情節生動、變換迅速且異想天開的的動畫作品。
意見
由於是中日邦交35周年,政府出資搞得一個看上去有點內容的展,所以娛樂性較低,形式主義較多……
另有去過的人反饋說,展廳小,只有一個廳,大小貌似只有兩個籃球場那麼大。而且內容枯燥無趣,有些多媒體的互動游戲,大抵是利用光影和聲控之類的技術,沒什麼大的意思。
小結
商業味太濃,不是純粹的東漫展,沒必要去
如果嫌錢多,去走走當作運動亦可。
5、多媒體技術對舞蹈呈現手段有哪些
??? 學生的興趣不是自發產生的,需要教師去引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學習動機,是教學得以成功的重要條件。長方體、正方體特徵的認識,表面積、體積概念的教學,都可以採用多媒體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實物,再從實物抽象出圖形,利用動畫效果營造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自主有效的學習奠定基礎。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多媒體教學具有直觀、形象、具體、生活化的特點,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使抽象概念具體化,使難理解的問題容易化。如教學「長方體的認識」時,相對的面完全相同,相對的棱長度相等,我運用電腦平移兩個面和相應的棱,使學生看見兩個相對的面完全重合,相對的棱完全相等,從而達到具體、直觀的效果。
在數學教學中,選取典型的生活材料導入新課,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慾和學習興趣。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也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在新知識教學之初,創設情境,能有效地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聯系實際,也能培養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中,採用直觀教具、投影儀等生動形象的教學手段,能使靜態的數學知識動態化,不但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學生學到的知識也能印象深刻,永久不忘。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通過多樣化的練習,是幫學生掌握知識、提高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習興趣,發展邏輯思維的有效途徑。在數學練習中要採用多樣的題型,使練習內容靈活多樣,富有趣味性,另外,在課外實踐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同樣能培養學生的濃厚學習興趣。利用學習成果,發展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
6、請問,搞一個多媒體舞蹈教室,至少需要添置什麼東西?
買個投影機去 都花怎麼多錢了 最好在弄個鞋架 換練舞穿的鞋
7、新媒體舞蹈是什麼?請舉例說明
新媒體舞蹈就是把互動媒體、聲音和舞蹈藝術有機的結合起來,將舞蹈以立體化表現形式展現。
新媒體舞蹈是20世紀以降"舞蹈與媒體技術交互"藝術實踐的結晶。就藝術類型而言,它是劇場舞蹈藝術藉助媒體技術手段闡釋其現代-後現代理念的基本方式;就技術應用而言,它是劇場舞蹈藝術藉助影視、網路等新媒體技術進行藝術創新的結果。究其實質,新媒體舞蹈是一種基於視聽蒙太奇的新型舞蹈藝術,具有劇場舞蹈、電影等藝術類型所不具備的獨特屬性。
2002年,美國後現代舞蹈家露辛達·切爾茲在紐約推出了一台由三段獨舞構成的新媒體舞蹈晚會,其被公認為當代新媒體舞蹈的代表作。它既形成了劇場舞蹈與媒體技術相結合的普遍模式,亦在某種意義上代表著20世紀以降媒體技術助推劇場藝術的歷史進程。
該作中的三段獨舞,第一段以現場表演為主、以媒體技術為輔,後者(現代舞台裝置和熒光技術)用以增強藝術效果。第二段為「人、影互動」式表演,旨在運用錄像投影技術,凸顯舞者現場表演與其青年時代舞蹈表演影像投影之交互。第三段系整體性多媒體舞台作品,堪稱舞台電影化與表演造型化之完美結合:舞者身著一襲黑衣,蹁躚於不斷變化的黑框白底銀幕化舞台背景前,宛如一幅幅活動著的黑白片電影畫面。
新媒體舞蹈典範:現代舞者比爾·T·瓊斯的新媒體舞蹈實驗作品《靜止/原地》
中國新媒體舞蹈優秀作品有:《文明·圖騰》 、《極境》
8、新媒體舞台有哪些形式
今日的舞台已經是各方面綜合技術與文化藝術交匯的地方,尤其是進入數字影像時代,新媒體為舞台注入了全新活力,使舞台不再是孤立的舞美場景與單一的人物表演。數字化科技的模擬與創造力,讓舞台多了一層虛擬空間,成為了真實與虛擬交織的文化藝術形態。
全息技術在舞台上的應用是較為普遍的,通過投影牆Mapping、投影紗幕、45度放置的全系膜、高清LED配合實現全息效果演示。
9、新媒體舞蹈和多媒體舞蹈有區別嗎
新媒體舞蹈就是把互動媒體、聲音和舞蹈藝術有機的結合起來,將舞蹈以立體化表現形式展現。
新媒體舞蹈是20世紀以降「舞蹈與媒體技術交互」藝術實踐的結晶。就藝術類型而言,它是劇場舞蹈藝術藉助媒體技術手段闡釋其現代-後現代理念的基本方式;就技術應用而言,它是劇場舞蹈藝術藉助影視、網路等新媒體技術進行藝術創新的結果。究其實質,新媒體舞蹈是一種基於視聽蒙太奇的新型舞蹈藝術,具有劇場舞蹈、電影等藝術類型所不具備的獨特屬性。
2002年,美國後現代舞蹈家露辛達·切爾茲在紐約推出了一台由三段獨舞構成的新媒體舞蹈晚會,其被公認為當代新媒體舞蹈的代表作。它既形成了劇場舞蹈與媒體技術相結合的普遍模式,亦在某種意義上代表著20世紀以降媒體技術助推劇場藝術的歷史進程。
該作中的三段獨舞,第一段以現場表演為主、以媒體技術為輔,後者(現代舞台裝置和熒光技術)用以增強藝術效果。第二段為「人、影互動」式表演,旨在運用錄像投影技術,凸顯舞者現場表演與其青年時代舞蹈表演影像投影之交互。第三段系整體性多媒體舞台作品,堪稱舞台電影化與表演造型化之完美結合:舞者身著一襲黑衣,蹁躚於不斷變化的黑框白底銀幕化舞台背景前,宛如一幅幅活動著的黑白片電影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