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可怕的窮人思維竟然是這個,看看你有沒有中招
財經作家吳曉波接受Welens訪談,自稱典型的長跑選手。
吳曉波曾任上海復旦,暨南大學EMBA課程教授,而他自己的創業史,就是一部生動的教材。大學畢業進入新華社,踏踏實實做商業記者。13年後,帶著暢銷書作家的身份創業單干。
今年年初,吳曉波創立的上海巴九靈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獲得1.6億元融資,估值達20億元。
吳曉波說自己的人生階梯感很強,不相信那些三五年就能做好的事。30歲前,他從不考慮錢的問題,專心做記者,30歲以後才開始利用職業積累換取財富積累。
如果說一個人的貧富,是他的思維方式決定的,吳曉波的思維方式就是典型的老火慢煨式——為人生做好規劃,每一步都比別人快一點、深一點,最終賺錢只是水到渠成。
阿比吉特·班納吉在《貧窮的本質》一書中提到,富人與窮人思維最大的區別是當大家同時得到一筆錢,窮人會去買好吃的東西,注重當下的快樂,而富人則去買有營養的食物,注重健康的投資。
所謂富人思維其實很簡單,就是相信時間和積累的力量。
02
對於相當多的人來說,賺錢要緊跟趨勢,並不是說泡沫就一定好,而是順勢而為,借機行事,看能否逆襲。既然是泡沫,當然有風險,要想逆襲就需要冒險。很多人要說,我不需要逆襲,我只想要安穩的生活就好。
「安穩的生活」,聽上去多麼舒適而又愜意字眼。但是大家有沒有發現,往往越是追求安穩生活越不可得。因為很多人把「安穩」等同於「安全」。
但事實上,做什麼事情都是有風險,大小的區別而已,沉溺於自己所謂安穩生活的人,往往思想僵化、拒絕變化,總是以為自己現在的生活很安全,其實並不然。
一旦發生風吹草動,這些「現世安穩、歲月靜好」的人最容易垮掉。而那些真正能夠在平時去觀察風險、認識風險的人,反而更好地活著。
03
很多人將富人思維誤解為多看財經書,包括富商傳記。但為什麼學了那麼多知識,還是賺不到錢?
越是在窮人的圈子裡,越容易流行一夜暴富的神話。在他們眼裡,有錢人都是一夜之間從地里長出來的。所以他們瞧不起自己手裡做的事情,沒有長遠的人生規劃,不願意從最擅長的事情開始經營自己。
殘酷的事實卻是,一個社會商業越發達,賺快錢的機會越少,賺快錢的風險也越高。
04
這幾年內容製造成了互聯網創業風口,很多陌生的名字忽然與百萬千萬的資產聯系在了一起。
然而,你忽然看到的這些暴富的人,與吳曉波一樣,都有一個完美的人生階梯。
十點讀書在成為「十點讀書」之前,是微博「每日好書推薦」;咪蒙在成為「咪蒙」之前,人生指南混在屎尿屁里的獨特寫作風格已經持繼了10年;黃佟佟在傳統媒體做了十幾年采訪記者,才有了現在資料最扎實的公眾號「黃小姐與藍小姐」。
對世界了解越少,越容易看到一夜暴富、一夜暴紅的神話。
如今在自媒體領域賺錢的人,只要你願意花時間去了解,會發現大多數都在相關領域默默積累了幾年甚至十幾年。
05
相信賺快錢的神話,其實是窮人的自我麻醉。
因為不願意付出長期努力,懶得分析自己、正視自己,做人生規劃,所以寧願相信只要機會來了,人人都能賺快錢。
世上最痛苦的事,就是看到自己終將一事無成。然而,又恰恰是這種自我麻醉,註定了一生窮。
人生是建高樓、起大廈,坐飛機、熱氣球,那叫旅行。除了少數的投胎小能手,大多數人走出大學僅僅開始打財富的地基。
這個階段,最重要的三件事是:
01
盡自己最大可能,去好平台,不要過分在意薪資高低。好平台的標准,一是平台大,在行業內領先,二是平台不大,有行業前景,兩者兼備更好。
02
不計回報地多做事,多嘗試。只有很少的幸運兒,在25歲之前明白自己喜歡和擅長的事,大多數人都是在不斷試錯中找到事業入口。
03
與有富人思維的人一起共事,遠離滿嘴暴富神話的人,跟他們在一起,你賺不到大錢,還會沾上窮人思維。
總之,窮人的唯利是圖和富人的唯利是圖是兩個概念。窮人看眼前的小錢,富人圖長遠利益。
看眼前的小錢,會挖空心思,輸不起也做不大。
圖長遠利益,輸得起、等得起,通過自我能力的成長匹配利益的風口。
對於沒有含著金湯匙出生的我們來說,持續精進的能力是真正的富人思維。
2、吳曉波被稱為「最會賺錢的財經記者」,他究竟有多麼能賺錢?
吳曉波被稱為「最會賺錢的財經記者」,他開通了吳曉波公頻道後僅僅幾個月的時間就收入好幾百萬,身價20億,所以他是最會掙錢的財經記者。
作為一家自媒體創業公司,估值幾十億的並不多,何況還是完全綁定吳曉波個人IP的一個自媒體。20億估值意味著,「吳曉波頻道」是已經跑通業務閉環、實現盈利的自媒體創業典範。當初創建「吳曉波頻道」之時,吳曉波就將用戶精準定位在新中產。這讓「吳曉波頻道」從一個具有媒體屬性的財經類公眾號變為今天具有服務屬性的機構。
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可謂打開了以吳曉波為中心的產業圈,除了每日的內容推送還有社區式的互動,包括微信出版、財經公開課、公眾號形象代言卡通「巴久靈」周邊產品鏈。看看這公眾號都能有個代言卡通了,還給取了名字叫巴九靈(意為受眾是八零後九零後)。
吳曉波保持著一年至少買一套房的節奏,用吳曉波的話來說:「我在年輕的時候就想過一定要很有錢,有錢到可以不被收買,能夠一直自由寫作。」吳曉波說,「你現在拿一個億來收買我,挺難的,我老早就超過一個億了,你要買我的什麼東西?一百億來買我的話,我可能會動心,如此而已。」通過一系列的資本運作,他確實做到了成為中國最有錢的財經記者,他說:「我就是個寫字的人,我認為自己終生就是個記者,其他身份都是別人附加給我的。」
3、命令自己每年寫本書買套房,財經作家吳曉波為何這么牛?
吳曉波於1990年參加工作,做新華社財經記者,月薪只有70元,他自稱「資質平凡、際遇尋常」,這樣一個「普通」的文字工作者是如何搭上財富列車的呢?
25日,吳曉波出席活動時分享了寫作經歷:1996年開始寫第一本書《農民創世紀》,當時給自己下了一個命令,從今年開始,我要每年寫一本書,每年買一套房。覺得寫書的稿費實在沒辦法讓我生活下去。(這個計劃)堅持了很多年。
後來確實一直不斷地在杭州買房,一直不斷地在寫書。
有意思的是,吳曉波沒有像大多數作家那樣慢慢過氣,反而愈來愈火,因為他又在理財和創業方面取得了成功。
「我一直蠻喜歡錢的」
吳曉波有錢,同時也愛財,他幾乎每次接受采訪時都會說:「我一直蠻喜歡錢的。」
不過吳曉波愛的並不是錢本身,或是想過一種奢靡的生活,而是他需要用錢來保衛那些他所珍視的價值,包括個人的幸福和寫作的獨立性
吳曉波從來不炒股,他的理財方式主要是買房。從1998年國家推行「房改」開始,他以每年一套的速度買房,2008年,他在接受采訪時說,「我買了10套房並不算多,應該再多買一些,畢竟早些年買套房子還比較輕松。」
房子之外,他還於1999年買下千島湖上的一座小島,租賃期50年,當初花了50萬元,如今該島的估價已達數千萬元。在島上,他還請了一對老夫婦種楊梅,種了4000多顆楊梅樹,每年銷售楊梅40萬~50萬元。2016年6月,他還把楊梅做成楊梅酒,放在「吳曉波頻道」銷售,取名「吳酒」,單價199元的5000瓶吳酒在33小時之內售罄。
理財的同時,吳曉波還進行了一系列創業,有失敗的也有成功的,除了「吳曉波頻道」之外,最成功的一次創業是創辦藍獅子出版社。
「藍獅子」原是外資傳媒巨頭貝塔斯曼的財經品牌,吳曉波曾於2002年成為貝塔斯曼的簽約作家,2005年前後,他在貝塔斯曼退出中國的背景下接手該品牌,將其改造為一家獨立的民營出版公司。
2017年1月3日,「吳曉波頻道」的運營主體——上海巴九靈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獲得來自摯信、浙商創投、頭頭是道和普華資本的1.6億元融資,估值達20億元,為目前自媒體創業公司中估值最高者之一。
吳曉波頻道的發展還帶動了藍獅子出版社的發展。2014年11月,皖新傳媒以1.57億元的價格收購藍獅子45%的股權,成為其第一大股東,交易完成後,吳曉波的持股下降到33.76%,賬面身家則為1.18億元。2015年11月,藍獅子登陸新三板,當年實現營收9566萬元,比前一年增長了51.72%。
財務能力大增之後,吳曉波還做起了投資人,成立「獅享家新媒體基金」,專門投資那些同樣面向中產階級的自媒體。目前,他已投資的項目包括「十點讀書」「靈魂有香氣的女子」「張德芬」「酒業家」「餐飲老闆內參」「12缸汽車」等,他希望以「微信矩陣」的方式組團發展。
4、15億交易取消,吳曉波是如何「殺死」巴九靈的?
其實他就是靠這種。勇氣來殺死巴九靈的,很少人有這種勇氣。
5、世界上那個電子競技游戲影響力最大?
究竟電競體育嗎?首先來看下《iG終登頂!背後是王思聰7年締造的電競帝國》中的留言是怎麼說的。 生態圈文章留言 @留言1:個人感覺不應該把電子競技歸到體育類 @留言2:天天坐在電腦桌前把頸椎干廢 把眼睛干廢 你告訴我這是體育競技? 不反對電競發展 但也別神話了 回歸常態別浮躁 @留言3:你告訴我哪項體育競技沒有傷病?一定要四肢或者肌肉傷病才算傷病?
@留言4:懂不懂什麼叫做職業?你告訴我哪個職業運動員沒有傷病?職業選手的訓練和你平時玩是不一樣的,光是那個強度你一天都熬不住,體育愛好者和職業運動員做同一種運動,能一樣?同理電競也一樣,另外,科技發展,這種電子競技是趨勢。 說完了,最後推薦大家看《安德的游戲》,電影出了一部,小說好像三部曲,有些電子競技以後發展的前瞻,誰也別急著否定,科技發展到後面,誰知道會怎麼樣? @留言5:體育強身健體,鍛煉肌肉,鍛煉肺活量,耐力,敏捷度。游戲就是游戲,別往體育扯,游戲打好了能鍛煉什麼?如果游戲因為有競技性就算體育,那高考,中國好聲音也算。 @留言6:我是練體育的,當初接觸電競也覺得是游戲,突然有一天在電視上看見李曉峰身披國旗,國家將電子競技列為第99項體育運動,才知道,任何競技都是有魅力的。不用在意表現形式,就和籃球的一場比賽一樣,配合,對抗,不確定性一應俱全,怎麼就不能算是一場賽事呢。 @留言7: PwC2018體育產業報告將電競稱為「serious business」;「傳統體育可以從電子競技中借鑒什麼?」:粉絲參與度高、互動性強,更有創意的比賽形式能產生更刺激的內容,並能觸及全球用戶;「什麼阻擋了傳統資本進入電子競技?」:缺少對商業模式、受眾和文化的了解,電競的發展體系仍然不成熟。 財經媒體的聲音 @吳曉波頻道(巴九靈) 那些曾經阻礙著六神磊磊們閱讀金庸小說的老師們、權威們,年輕時是否也曾偷偷摸摸地學唱過鄧麗君的「靡靡之音」?現在長大成人的盧老師,會如何看待年輕的孩子們狂熱於《英雄聯盟》的電競選手呢?
這就像是歷史交錯的環: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偶像,而這些「偶像」以及偶像所帶來的夢想,又往往並不為上一代人所理解或容忍,因為他們身上總是帶著一些與上一輩人熟悉、甚至是由他們開創、引領、構建的主流文化體系所格格不入的特質。 但之於下一代的年輕人而言,這卻是一個完全屬於他們的新世界了。在我們還被全世界否決的時候,我們總是有一種孩子氣地執著,期待通過自己的努力,將這份屬於他們的東西展現給世界,證明自己自己所愛是值得被愛的。 偶像更多擔任的,是一個群體共同記憶的承載和召喚符號,所以有趣的是,當我們回憶起過往,常常會感嘆「我年輕時的偶像多好」,而忘記了,最好的其實是那時年輕的我們。 這些IG少年有多麼偉大嗎?小巴倒並不這么以為。雖然他們很辛苦,每天為了打比賽都在不停練習,但這也是他們的工作,就像小巴也基本保持著每天12小時以上的工作時間。 在小巴看來,他們的意義正在於「普通」。這個時代和以前已經不一樣了,這是一個「造星」或者說「個人價值可以得到最大實現」的時代,這也是00後一代所認可的人生觀:只要你足夠努力、足夠拼搏,你可以自由選擇你想做的工作、過你想要為之奮斗的生活,即便多麼為世人所無法理解。 偶像,就是給人做夢的勇氣,和為了這個夢而不懈努力的動力。金庸先生曾給了無數少年一個「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江湖夢。 而這些iG少年,不也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國爭光,也證明了自己生命並不是荒廢在電腦前的玩樂,而是可以在國際舞台上為國爭光的壯舉?
有人評論IG獲獎的意義:為什麼你會聽到年輕人的歡呼?因為這是他們不被理解的少年與現在,在此刻得到了正名。 在這一周的開始,金庸先生去世了,一個時代落幕了,但在這一周的結尾,另一個時代似乎悄然開啟。 這是一代人,與一代人夢想的交疊。 @多家財經媒體 多家財經媒體都發布了有關電競產業前景的報告,而如果你對這類內容感興趣,也可以關注生態圈旗下電競行業媒體ECO電競派(ID:ECO-esports)的更多報道。 S8的收視率情況
此前調研中, 生態圈收到的體育圈大咖聲音 @體育圈大咖1: 我自己從來不玩兒游戲,我會玩玩國際象棋、圍棋或是德州撲克。我的觀點是游戲不屬於體育,有很多利益集團把電競硬生生的搬到了體育的范疇里,境外是游戲公司、博彩公司,境內也有利益集團的驅動。 我的孩子玩游戲就上癮,我非常痛恨這一點。但我也沒有完全限制死,周末還是會允許他玩一玩。畢竟,他身邊的同學談論的話題都是這個。但是我覺得這事很危險——他們從來不談論足球籃球或者任何體育的東西。 對於電競,我肯定是持反對意見的,因為游戲這個事情呢,是一種現代的一種休閑方式,但當人類越來越進入虛擬世界裡,現實世界就越來越淡漠。在我看來,這對於人類文明的這個發展是件壞事。
@體育圈大咖2: 什麼是體育?野蠻肌體強健精神,兩者缺一不可。電競入體,甚至入教,是利益驅使的結果,根本不是什麼行業發展使然,不信?誰推動的,讓她(他)自己的孩子先去練。 電競本來就是電游,需要嚴格監管,不僅毀身體,而且毀思想。拿火爆的《王者榮耀》來說,裡面的人物情節胡編亂造,關公戰秦瓊,完全無視歷史事實,而且競技成功的法則就是比裝備比大腿粗細,這不僅比穿越劇還毀三觀,而且叢林法則對孩子的影響誰來負責?在我看來,電競對價值觀的營銷較文學作品不知大多少倍。 如果將來自己的孩子想從事電競工作,我絕不會支持。
@體育圈大咖3: 在我看來電競屬於體育,考驗精細操作和戰略思維,與圍棋類似但在操作上遠比圍棋復雜。 電競往高端走是體育,在入門程度的話應該被稱作游戲,「玩」電競這個概念如果是在入門階段停滯不前,還一直沉迷,那說明孩子在文化課、藝術修養和足、籃等其他體育項目的發展有某種短板,會盡量讓孩子發展多元化,杜絕讓其成癮的土壤。如果真的成癮,那麼就要仔細分析成癮的原因,並討論一些解決辦法,相信通過合理的心理輔導和社交實踐等等,會解決這一問題。 如果真是孩子自己選擇做電競,那我會理解支持。因為電競也是一個體育項目,不過有前提就是擁有完善的人格、充沛的體能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態度,其實做什麼職業只是人生諸多選擇的一種,而人格、體能和生活態度是做任何事情的基礎。總的說來,只要這個是他認真考慮之後選擇的道路,我一定會支持。
@N位體育圈大咖 此外還有眾多反對聲音,有些頗為強硬,咱們暫時先不放在文章中了,歡迎大家在評論中留言繼續討論。 生態圈電競負責人的聲音 @Alvis雷 在iG問鼎世界冠軍後,電競的關注度正在突破圈層加速提高,擁抱它已經不再是一個選項,而是答案。 電競曾經是不自信的,這不自信也是有源頭的。這一輩以及老一輩的電競人,哪個沒有一段痛苦的「家庭抗爭史」?哪個沒有經歷過「電競能不能養活自己」的思維掙扎?哪個沒有在親戚朋友面前不敢提起自己的工作情況?又有哪個沒有在「至暗時刻」想過「自己要不要回家轉行」?
但如今的中國電競,尤其是像《英雄聯盟》、《王者榮耀》這樣有廠商明確引導發展的項目,早已經今非昔比了。說近的,亞運會期間,哪一個項目和運動員是屢屢刷屏的熱度第一?說遠的,從去年S7鳥巢決賽到今年的季中賽RNG奪冠再到S8的出圈刷屏,年輕人間討論的話題又是什麼? 所以,電競,還有必要不自信嗎? 在傳統體育關注度下降及用戶老齡化的背景下,從這次亞運就可以清晰看出,到底誰的熱度更高?不管加不加入傳統體育賽事,電競依然有一套讓自己活的很好的途徑,但亞運會在年輕人中間的影響力卻不禁讓人擔憂。
理清楚需求關系後會發現,現在最大的問題是:部分傳統體育人堅持己見,而大多數電競人都太不自信,才導致了亞運會出征風波一事,看起來像是電競去求助傳統體育。 更有意思的是,在傳統體育圈能否清楚這層關系的人其實涇渭分明——看清的人早已把電競分部組起來、投身於時代的大潮中了;而沒看清的人還在到處開新聞發布會劃清界限,或是反復討論其中的意識形態區別。 以車為例,過去是人從東到西用腳走,慢慢的出現了車來代步,從身體力行發展到了科技助力,這是一種進步,而人類的體育不只有跑步,目前也有賽車這樣的體育運動,傳統體育與電競都會存在,作為新興事物的電競,可能代表了未來。 當然了,最後時間都會告訴他們答案,只是不知道,到時候他們還有沒有再修改作答的餘地了。 另外,我們也必須要承認,就現階段情況來看,社會上對電競的偏見還是存在不少的。電競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不像體育擁有著完整產業生態,人才有著完整的職業規劃路線,未來還很遙遠,目前來看,我們要做的是藉助體育以往的成功和亮點,來尋找一條適合電競的道路。一味讓步並不是糾偏的最好方式,對中國電競產業自信才是最重要的基石。
企鵝智酷《2017中國電競發展報告》節選 最後講一個小故事,艾美獎頒獎現場,《英雄聯盟》S7的AR遠古巨龍榮獲最佳直播畫面設計,首次獲得艾美獎。在領獎嘉賓Riot Games拳頭游戲全球賽事製作負責人Ariel Horn發表的獲獎感言中,有這樣一段令人印象深刻: 不管你是否喜歡棒球、籃球等傳統體育運動,或是電子競技,我們都是為了同樣的原因聚集於此,我們都喜歡這項運動跌宕起伏的劇情,我們都熱愛絕地大翻盤,我們都曾對最後一秒的奮力一擊留戀不止,對於電競來說就是絲血翻盤、基地互推或是極限搶龍,它和傳統體育的激情與熱血都是一致的。 未來會有更多孩子從電子競技上第一次接觸體育,所以最終我們都是為了體育的未來而努力,盡管此刻站在台上的是《英雄聯盟》,但實際上它屬於是所有體育人的福音,我很自豪能夠代表電競,成為體育行業未來的領旗手。 其實在體育精神的角度看來,電競和傳統體育本無差別,而從新文創的角度來說,騰訊集團副總裁程武認為電競是傳統體育在科技發達之下的新載體。隨著時代的列車賓士向前,在電競入亞運這一里程碑的事件過後,電競產業終將融入體育產業走向未來。 雖然有如此的熱度,但現在電競行業仍然在摸黑過河,正因為有著無窮的未知,也對年輕人有著無與倫比的吸引力,而我們現在在做的就是思考未來創造歷史。 《傲慢與偏見》的故事發展與結局,是從了解到相愛,而傳統體育與電競的故事,接納融合,或許也本該如此。 (更多此前的生態圈電競態度,可以點擊文末的「延伸閱讀」,也歡迎關注ECO電競派,持續關注我們的電競聲音) 生態圈創始人此前論壇發言 @CEO駱達在2018年ChinaJoy論壇的發言: 在世界盃周期里,我們聯合尼爾森體育發布了《2018世界足球報告》的中文版,裡面尼爾森史無前例地用「Revolution(革命)」 一詞來形容電競的重要性,並占據了寶貴的兩頁篇幅。 一頁紙是目前足球行業發展的五大趨勢,其中之一便是電競,提到電競正在和足球搶占人們的閑暇時間;另一頁紙是則重點說明了足球游戲和足球電競的發展現狀,以及他們反哺運動本身的價值。
總結來看,傳統體育界提出了這三個觀點: 第一,從爭奪球迷的注意力和時間兩個角度來看,電競的崛起已經成為了足球運動發展的最大競爭對手;第二,與此同時出現的足球游戲和足球電競賽事,又確實豐富了新生代接觸體育內容的機會;最後,為了迎合更多元化的市場,職業體育力量們早已開始紛紛擁抱電競,縱觀世界,里昂、曼城、巴黎聖日耳曼等歐洲足球豪門無不成立了電競分部,而商業化聯盟北美,更是已經舉辦出了電競NBA等賽事,敢為天下先。
對於體育媒體來說,正確報道電競的第一個命題,就是「不要糾結電競是不是體育」。相比於這個沒有意義的命題,更重要的任務是,找到這兩個主體可以雙向學習的路徑。 電子競技能向傳統體育學什麼?職業化、聯賽制、賽會制、運動員經紀、體育贊助及激活,都是傳統體育歷史積淀中的瑰寶;那麼傳統體育要向電競學什麼?如何像《王者榮耀》那樣大眾化?如何變得更好玩、更吸引年輕人?如何吸引更多的基礎受眾拱衛自己的大眾化娛樂體系等等。 我們看到的頂級電競俱樂部都已經高度職業化,它的運作模式、運動員和贊助體系,甚至是媒體接待等細節,都已經和職業體育沒什麼兩樣;再以KPL聯賽為例,它的成熟的運作模式,賽制,包括很多職業聯賽都沒有的「工資帽」都體系完備。
6、中國有大約6萬人是億萬富翁,這些富翁大都是從事什麼行業的?
中國有大約6萬人是億萬富翁,這些富翁大都是從事的行業都是比較全面的,他們並不是單一的從事某一方面,而且在各個行業都是基本有涉及,這樣才能夠保證自己的資金流轉以及有著更多的收益,不過現在中國大多數有錢人都會選擇從事房產、采礦、珠寶、金融等這幾個方面為主。
那些真正的有錢人,不會限於一個或者幾個行業,任何一個行業做的成功,都可以成為有錢人,他們不會局限於就只在一個行業做事,如果只在一個行業的話,有著太多的局限性和危險性,很多大中型企業的高管多數可以說是有錢人,年薪幾十萬上百萬,持有公司股票,他們會不斷的擴張自己的涉及行業,這樣才會讓他們的利益更大化。
騰訊總裁馬化騰作為中國的首富,騰訊公司涉及的行業也是相當的多,甚至可以說各個方面都有騰訊公司的身影,其實有錢人並非我們看到的一些行業,其實他們都是跨行業的,騰訊公司無論是游戲,還是自媒體、新聞源、音頻、社交都有在做,又或者是小米的雷軍,那個產業鏈也是極其廣闊;手機、購物、網路都有著涉及和甚至投資都是相當大的,不過他們的投資也是對那些有著高回報,有前景的行業才會大投資和涉及。
有錢人從事的工作其實就是我們現在很多人都在從事的工作而已,只是職位和資本的不同,回報和做的工作差異不同而已,一個人應當著眼未來,思考未來社會最需要的行業人才,從橫向來說,要增強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不管從事什麼行業,做到自己有著高的競爭力,那自己也可能成為他們之中的一員。
7、電子競技是不是很重要,因為安德的游戲裡面的那個男孩就是通過打游戲電子競技才當上統領和戰勝蟲族的
當然重要啊,電競專業看這邊
電子競技員職業定義:從事不同類型電子競技項目比賽、陪練、體驗及活動表演的人員。
電子競技員主要工作任務如下所示:
1.參加電子競技項目比賽;
2.進行專業化的電子競技項目訓練活動;
3.收集和研究電競戰隊動態、電競游戲內容,提供專業的電競數據分析;
4.參與電競游戲的設計和策劃,體驗電競游戲並提出建議;
5.參與電競活動的表演。
8、帝國競技場問題
究竟電競體育嗎?首先來看下《iG終登頂!背後是王思聰7年締造的電競帝國》中的留言是怎麼說的。 生態圈文章留言 @留言1:個人感覺不應該把電子競技歸到體育類 @留言2:天天坐在電腦桌前把頸椎干廢 把眼睛干廢 你告訴我這是體育競技? 不反對電競發展 但也別神話了 回歸常態別浮躁 @留言3:你告訴我哪項體育競技沒有傷病?一定要四肢或者肌肉傷病才算傷病?
@留言4:懂不懂什麼叫做職業?你告訴我哪個職業運動員沒有傷病?職業選手的訓練和你平時玩是不一樣的,光是那個強度你一天都熬不住,體育愛好者和職業運動員做同一種運動,能一樣?同理電競也一樣,另外,科技發展,這種電子競技是趨勢。 說完了,最後推薦大家看《安德的游戲》,電影出了一部,小說好像三部曲,有些電子競技以後發展的前瞻,誰也別急著否定,科技發展到後面,誰知道會怎麼樣? @留言5:體育強身健體,鍛煉肌肉,鍛煉肺活量,耐力,敏捷度。游戲就是游戲,別往體育扯,游戲打好了能鍛煉什麼?如果游戲因為有競技性就算體育,那高考,中國好聲音也算。 @留言6:我是練體育的,當初接觸電競也覺得是游戲,突然有一天在電視上看見李曉峰身披國旗,國家將電子競技列為第99項體育運動,才知道,任何競技都是有魅力的。不用在意表現形式,就和籃球的一場比賽一樣,配合,對抗,不確定性一應俱全,怎麼就不能算是一場賽事呢。 @留言7: PwC2018體育產業報告將電競稱為「serious business」;「傳統體育可以從電子競技中借鑒什麼?」:粉絲參與度高、互動性強,更有創意的比賽形式能產生更刺激的內容,並能觸及全球用戶;「什麼阻擋了傳統資本進入電子競技?」:缺少對商業模式、受眾和文化的了解,電競的發展體系仍然不成熟。 財經媒體的聲音 @吳曉波頻道(巴九靈) 那些曾經阻礙著六神磊磊們閱讀金庸小說的老師們、權威們,年輕時是否也曾偷偷摸摸地學唱過鄧麗君的「靡靡之音」?現在長大成人的盧老師,會如何看待年輕的孩子們狂熱於《英雄聯盟》的電競選手呢?
這就像是歷史交錯的環: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偶像,而這些「偶像」以及偶像所帶來的夢想,又往往並不為上一代人所理解或容忍,因為他們身上總是帶著一些與上一輩人熟悉、甚至是由他們開創、引領、構建的主流文化體系所格格不入的特質。 但之於下一代的年輕人而言,這卻是一個完全屬於他們的新世界了。在我們還被全世界否決的時候,我們總是有一種孩子氣地執著,期待通過自己的努力,將這份屬於他們的東西展現給世界,證明自己自己所愛是值得被愛的。 偶像更多擔任的,是一個群體共同記憶的承載和召喚符號,所以有趣的是,當我們回憶起過往,常常會感嘆「我年輕時的偶像多好」,而忘記了,最好的其實是那時年輕的我們。 這些IG少年有多麼偉大嗎?小巴倒並不這么以為。雖然他們很辛苦,每天為了打比賽都在不停練習,但這也是他們的工作,就像小巴也基本保持著每天12小時以上的工作時間。 在小巴看來,他們的意義正在於「普通」。這個時代和以前已經不一樣了,這是一個「造星」或者說「個人價值可以得到最大實現」的時代,這也是00後一代所認可的人生觀:只要你足夠努力、足夠拼搏,你可以自由選擇你想做的工作、過你想要為之奮斗的生活,即便多麼為世人所無法理解。 偶像,就是給人做夢的勇氣,和為了這個夢而不懈努力的動力。金庸先生曾給了無數少年一個「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江湖夢。 而這些iG少年,不也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國爭光,也證明了自己生命並不是荒廢在電腦前的玩樂,而是可以在國際舞台上為國爭光的壯舉?
有人評論IG獲獎的意義:為什麼你會聽到年輕人的歡呼?因為這是他們不被理解的少年與現在,在此刻得到了正名。 在這一周的開始,金庸先生去世了,一個時代落幕了,但在這一周的結尾,另一個時代似乎悄然開啟。 這是一代人,與一代人夢想的交疊。 @多家財經媒體 多家財經媒體都發布了有關電競產業前景的報告,而如果你對這類內容感興趣,也可以關注生態圈旗下電競行業媒體ECO電競派(ID:ECO-esports)的更多報道。 S8的收視率情況
此前調研中, 生態圈收到的體育圈大咖聲音 @體育圈大咖1: 我自己從來不玩兒游戲,我會玩玩國際象棋、圍棋或是德州撲克。我的觀點是游戲不屬於體育,有很多利益集團把電競硬生生的搬到了體育的范疇里,境外是游戲公司、博彩公司,境內也有利益集團的驅動。 我的孩子玩游戲就上癮,我非常痛恨這一點。但我也沒有完全限制死,周末還是會允許他玩一玩。畢竟,他身邊的同學談論的話題都是這個。但是我覺得這事很危險——他們從來不談論足球籃球或者任何體育的東西。 對於電競,我肯定是持反對意見的,因為游戲這個事情呢,是一種現代的一種休閑方式,但當人類越來越進入虛擬世界裡,現實世界就越來越淡漠。在我看來,這對於人類文明的這個發展是件壞事。
@體育圈大咖2: 什麼是體育?野蠻肌體強健精神,兩者缺一不可。電競入體,甚至入教,是利益驅使的結果,根本不是什麼行業發展使然,不信?誰推動的,讓她(他)自己的孩子先去練。 電競本來就是電游,需要嚴格監管,不僅毀身體,而且毀思想。拿火爆的《王者榮耀》來說,裡面的人物情節胡編亂造,關公戰秦瓊,完全無視歷史事實,而且競技成功的法則就是比裝備比大腿粗細,這不僅比穿越劇還毀三觀,而且叢林法則對孩子的影響誰來負責?在我看來,電競對價值觀的營銷較文學作品不知大多少倍。 如果將來自己的孩子想從事電競工作,我絕不會支持。
@體育圈大咖3: 在我看來電競屬於體育,考驗精細操作和戰略思維,與圍棋類似但在操作上遠比圍棋復雜。 電競往高端走是體育,在入門程度的話應該被稱作游戲,「玩」電競這個概念如果是在入門階段停滯不前,還一直沉迷,那說明孩子在文化課、藝術修養和足、籃等其他體育項目的發展有某種短板,會盡量讓孩子發展多元化,杜絕讓其成癮的土壤。如果真的成癮,那麼就要仔細分析成癮的原因,並討論一些解決辦法,相信通過合理的心理輔導和社交實踐等等,會解決這一問題。 如果真是孩子自己選擇做電競,那我會理解支持。因為電競也是一個體育項目,不過有前提就是擁有完善的人格、充沛的體能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態度,其實做什麼職業只是人生諸多選擇的一種,而人格、體能和生活態度是做任何事情的基礎。總的說來,只要這個是他認真考慮之後選擇的道路,我一定會支持。
@N位體育圈大咖 此外還有眾多反對聲音,有些頗為強硬,咱們暫時先不放在文章中了,歡迎大家在評論中留言繼續討論。 生態圈電競負責人的聲音 @Alvis雷 在iG問鼎世界冠軍後,電競的關注度正在突破圈層加速提高,擁抱它已經不再是一個選項,而是答案。 電競曾經是不自信的,這不自信也是有源頭的。這一輩以及老一輩的電競人,哪個沒有一段痛苦的「家庭抗爭史」?哪個沒有經歷過「電競能不能養活自己」的思維掙扎?哪個沒有在親戚朋友面前不敢提起自己的工作情況?又有哪個沒有在「至暗時刻」想過「自己要不要回家轉行」?
但如今的中國電競,尤其是像《英雄聯盟》、《王者榮耀》這樣有廠商明確引導發展的項目,早已經今非昔比了。說近的,亞運會期間,哪一個項目和運動員是屢屢刷屏的熱度第一?說遠的,從去年S7鳥巢決賽到今年的季中賽RNG奪冠再到S8的出圈刷屏,年輕人間討論的話題又是什麼? 所以,電競,還有必要不自信嗎? 在傳統體育關注度下降及用戶老齡化的背景下,從這次亞運就可以清晰看出,到底誰的熱度更高?不管加不加入傳統體育賽事,電競依然有一套讓自己活的很好的途徑,但亞運會在年輕人中間的影響力卻不禁讓人擔憂。
理清楚需求關系後會發現,現在最大的問題是:部分傳統體育人堅持己見,而大多數電競人都太不自信,才導致了亞運會出征風波一事,看起來像是電競去求助傳統體育。 更有意思的是,在傳統體育圈能否清楚這層關系的人其實涇渭分明——看清的人早已把電競分部組起來、投身於時代的大潮中了;而沒看清的人還在到處開新聞發布會劃清界限,或是反復討論其中的意識形態區別。 以車為例,過去是人從東到西用腳走,慢慢的出現了車來代步,從身體力行發展到了科技助力,這是一種進步,而人類的體育不只有跑步,目前也有賽車這樣的體育運動,傳統體育與電競都會存在,作為新興事物的電競,可能代表了未來。 當然了,最後時間都會告訴他們答案,只是不知道,到時候他們還有沒有再修改作答的餘地了。 另外,我們也必須要承認,就現階段情況來看,社會上對電競的偏見還是存在不少的。電競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不像體育擁有著完整產業生態,人才有著完整的職業規劃路線,未來還很遙遠,目前來看,我們要做的是藉助體育以往的成功和亮點,來尋找一條適合電競的道路。一味讓步並不是糾偏的最好方式,對中國電競產業自信才是最重要的基石。
企鵝智酷《2017中國電競發展報告》節選 最後講一個小故事,艾美獎頒獎現場,《英雄聯盟》S7的AR遠古巨龍榮獲最佳直播畫面設計,首次獲得艾美獎。在領獎嘉賓Riot Games拳頭游戲全球賽事製作負責人Ariel Horn發表的獲獎感言中,有這樣一段令人印象深刻: 不管你是否喜歡棒球、籃球等傳統體育運動,或是電子競技,我們都是為了同樣的原因聚集於此,我們都喜歡這項運動跌宕起伏的劇情,我們都熱愛絕地大翻盤,我們都曾對最後一秒的奮力一擊留戀不止,對於電競來說就是絲血翻盤、基地互推或是極限搶龍,它和傳統體育的激情與熱血都是一致的。 未來會有更多孩子從電子競技上第一次接觸體育,所以最終我們都是為了體育的未來而努力,盡管此刻站在台上的是《英雄聯盟》,但實際上它屬於是所有體育人的福音,我很自豪能夠代表電競,成為體育行業未來的領旗手。 其實在體育精神的角度看來,電競和傳統體育本無差別,而從新文創的角度來說,騰訊集團副總裁程武認為電競是傳統體育在科技發達之下的新載體。隨著時代的列車賓士向前,在電競入亞運這一里程碑的事件過後,電競產業終將融入體育產業走向未來。 雖然有如此的熱度,但現在電競行業仍然在摸黑過河,正因為有著無窮的未知,也對年輕人有著無與倫比的吸引力,而我們現在在做的就是思考未來創造歷史。 《傲慢與偏見》的故事發展與結局,是從了解到相愛,而傳統體育與電競的故事,接納融合,或許也本該如此。 (更多此前的生態圈電競態度,可以點擊文末的「延伸閱讀」,也歡迎關注ECO電競派,持續關注我們的電競聲音) 生態圈創始人此前論壇發言 @CEO駱達在2018年ChinaJoy論壇的發言: 在世界盃周期里,我們聯合尼爾森體育發布了《2018世界足球報告》的中文版,裡面尼爾森史無前例地用「Revolution(革命)」 一詞來形容電競的重要性,並占據了寶貴的兩頁篇幅。 一頁紙是目前足球行業發展的五大趨勢,其中之一便是電競,提到電競正在和足球搶占人們的閑暇時間;另一頁紙是則重點說明了足球游戲和足球電競的發展現狀,以及他們反哺運動本身的價值。
總結來看,傳統體育界提出了這三個觀點: 第一,從爭奪球迷的注意力和時間兩個角度來看,電競的崛起已經成為了足球運動發展的最大競爭對手;第二,與此同時出現的足球游戲和足球電競賽事,又確實豐富了新生代接觸體育內容的機會;最後,為了迎合更多元化的市場,職業體育力量們早已開始紛紛擁抱電競,縱觀世界,里昂、曼城、巴黎聖日耳曼等歐洲足球豪門無不成立了電競分部,而商業化聯盟北美,更是已經舉辦出了電競NBA等賽事,敢為天下先。
對於體育媒體來說,正確報道電競的第一個命題,就是「不要糾結電競是不是體育」。相比於這個沒有意義的命題,更重要的任務是,找到這兩個主體可以雙向學習的路徑。 電子競技能向傳統體育學什麼?職業化、聯賽制、賽會制、運動員經紀、體育贊助及激活,都是傳統體育歷史積淀中的瑰寶;那麼傳統體育要向電競學什麼?如何像《王者榮耀》那樣大眾化?如何變得更好玩、更吸引年輕人?如何吸引更多的基礎受眾拱衛自己的大眾化娛樂體系等等。 我們看到的頂級電競俱樂部都已經高度職業化,它的運作模式、運動員和贊助體系,甚至是媒體接待等細節,都已經和職業體育沒什麼兩樣;再以KPL聯賽為例,它的成熟的運作模式,賽制,包括很多職業聯賽都沒有的「工資帽」都體系完備。
9、從一個記者變成上市失敗的富豪,吳曉波是怎麼做到的?
吳曉波從一開始的一個財經記者,到後來身價20億的大富豪,就是因為他的追求不一樣,所以在做記者的時候,就積累了很多的資料,再加上個人的頭腦,利用互聯網,成為了富豪。
吳曉波,1968年生人,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系。財經作家,「藍獅子」財經圖書出版人,上海交通大學EMBA課程教授,哈佛大學訪問學者。常年從事公司研究,2009年被《南方人物周刊》評為年度「中國青年領袖」,並獲得南方閱讀盛典·2009最受讀者關注的「年度十大作者」稱號。2009年11月30日,「2009第四屆中國作家富豪榜」重磅發布,吳曉波以750萬元的年度版稅收入,榮登作家富豪榜第5位,引發廣泛關注。
作為一家文化創意公司,巴九靈並不為大眾所熟知,但其旗下公眾號「吳曉波頻道」卻有很大的知名度。作為一家自媒體創業公司,估值幾十億的並不多,何況還是完全綁定吳曉波個人IP的一個自媒體。20億估值意味著,「吳曉波頻道」是已經跑通業務閉環、實現盈利的自媒體創業典範。
得益於新華社記者的身份,吳曉波的新聞從業經歷使他親身經歷了1990年代中國經濟風雲變幻的格局。作為許多重大事件的采訪者,積累了足夠多的一手資料,吳曉波從一個財經作家,變成大明星。他的粉絲越來越多,涉及的領域也越來越廣。他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也是微妙而尷尬。
10、誰用過多多競技嗎?房卡怎麼買
究竟電競體育嗎?首先來看下《iG終登頂!背後是王思聰7年締造的電競帝國》中的留言是怎麼說的。 生態圈文章留言 @留言1:個人感覺不應該把電子競技歸到體育類 @留言2:天天坐在電腦桌前把頸椎干廢 把眼睛干廢 你告訴我這是體育競技? 不反對電競發展 但也別神話了 回歸常態別浮躁 @留言3:你告訴我哪項體育競技沒有傷病?一定要四肢或者肌肉傷病才算傷病?
@留言4:懂不懂什麼叫做職業?你告訴我哪個職業運動員沒有傷病?職業選手的訓練和你平時玩是不一樣的,光是那個強度你一天都熬不住,體育愛好者和職業運動員做同一種運動,能一樣?同理電競也一樣,另外,科技發展,這種電子競技是趨勢。 說完了,最後推薦大家看《安德的游戲》,電影出了一部,小說好像三部曲,有些電子競技以後發展的前瞻,誰也別急著否定,科技發展到後面,誰知道會怎麼樣? @留言5:體育強身健體,鍛煉肌肉,鍛煉肺活量,耐力,敏捷度。游戲就是游戲,別往體育扯,游戲打好了能鍛煉什麼?如果游戲因為有競技性就算體育,那高考,中國好聲音也算。 @留言6:我是練體育的,當初接觸電競也覺得是游戲,突然有一天在電視上看見李曉峰身披國旗,國家將電子競技列為第99項體育運動,才知道,任何競技都是有魅力的。不用在意表現形式,就和籃球的一場比賽一樣,配合,對抗,不確定性一應俱全,怎麼就不能算是一場賽事呢。 @留言7: PwC2018體育產業報告將電競稱為「serious business」;「傳統體育可以從電子競技中借鑒什麼?」:粉絲參與度高、互動性強,更有創意的比賽形式能產生更刺激的內容,並能觸及全球用戶;「什麼阻擋了傳統資本進入電子競技?」:缺少對商業模式、受眾和文化的了解,電競的發展體系仍然不成熟。 財經媒體的聲音 @吳曉波頻道(巴九靈) 那些曾經阻礙著六神磊磊們閱讀金庸小說的老師們、權威們,年輕時是否也曾偷偷摸摸地學唱過鄧麗君的「靡靡之音」?現在長大成人的盧老師,會如何看待年輕的孩子們狂熱於《英雄聯盟》的電競選手呢?
這就像是歷史交錯的環: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偶像,而這些「偶像」以及偶像所帶來的夢想,又往往並不為上一代人所理解或容忍,因為他們身上總是帶著一些與上一輩人熟悉、甚至是由他們開創、引領、構建的主流文化體系所格格不入的特質。 但之於下一代的年輕人而言,這卻是一個完全屬於他們的新世界了。在我們還被全世界否決的時候,我們總是有一種孩子氣地執著,期待通過自己的努力,將這份屬於他們的東西展現給世界,證明自己自己所愛是值得被愛的。 偶像更多擔任的,是一個群體共同記憶的承載和召喚符號,所以有趣的是,當我們回憶起過往,常常會感嘆「我年輕時的偶像多好」,而忘記了,最好的其實是那時年輕的我們。 這些IG少年有多麼偉大嗎?小巴倒並不這么以為。雖然他們很辛苦,每天為了打比賽都在不停練習,但這也是他們的工作,就像小巴也基本保持著每天12小時以上的工作時間。 在小巴看來,他們的意義正在於「普通」。這個時代和以前已經不一樣了,這是一個「造星」或者說「個人價值可以得到最大實現」的時代,這也是00後一代所認可的人生觀:只要你足夠努力、足夠拼搏,你可以自由選擇你想做的工作、過你想要為之奮斗的生活,即便多麼為世人所無法理解。 偶像,就是給人做夢的勇氣,和為了這個夢而不懈努力的動力。金庸先生曾給了無數少年一個「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江湖夢。 而這些iG少年,不也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國爭光,也證明了自己生命並不是荒廢在電腦前的玩樂,而是可以在國際舞台上為國爭光的壯舉?
有人評論IG獲獎的意義:為什麼你會聽到年輕人的歡呼?因為這是他們不被理解的少年與現在,在此刻得到了正名。 在這一周的開始,金庸先生去世了,一個時代落幕了,但在這一周的結尾,另一個時代似乎悄然開啟。 這是一代人,與一代人夢想的交疊。 @多家財經媒體 多家財經媒體都發布了有關電競產業前景的報告,而如果你對這類內容感興趣,也可以關注生態圈旗下電競行業媒體ECO電競派(ID:ECO-esports)的更多報道。 S8的收視率情況
此前調研中, 生態圈收到的體育圈大咖聲音 @體育圈大咖1: 我自己從來不玩兒游戲,我會玩玩國際象棋、圍棋或是德州撲克。我的觀點是游戲不屬於體育,有很多利益集團把電競硬生生的搬到了體育的范疇里,境外是游戲公司、博彩公司,境內也有利益集團的驅動。 我的孩子玩游戲就上癮,我非常痛恨這一點。但我也沒有完全限制死,周末還是會允許他玩一玩。畢竟,他身邊的同學談論的話題都是這個。但是我覺得這事很危險——他們從來不談論足球籃球或者任何體育的東西。 對於電競,我肯定是持反對意見的,因為游戲這個事情呢,是一種現代的一種休閑方式,但當人類越來越進入虛擬世界裡,現實世界就越來越淡漠。在我看來,這對於人類文明的這個發展是件壞事。
@體育圈大咖2: 什麼是體育?野蠻肌體強健精神,兩者缺一不可。電競入體,甚至入教,是利益驅使的結果,根本不是什麼行業發展使然,不信?誰推動的,讓她(他)自己的孩子先去練。 電競本來就是電游,需要嚴格監管,不僅毀身體,而且毀思想。拿火爆的《王者榮耀》來說,裡面的人物情節胡編亂造,關公戰秦瓊,完全無視歷史事實,而且競技成功的法則就是比裝備比大腿粗細,這不僅比穿越劇還毀三觀,而且叢林法則對孩子的影響誰來負責?在我看來,電競對價值觀的營銷較文學作品不知大多少倍。 如果將來自己的孩子想從事電競工作,我絕不會支持。
@體育圈大咖3: 在我看來電競屬於體育,考驗精細操作和戰略思維,與圍棋類似但在操作上遠比圍棋復雜。 電競往高端走是體育,在入門程度的話應該被稱作游戲,「玩」電競這個概念如果是在入門階段停滯不前,還一直沉迷,那說明孩子在文化課、藝術修養和足、籃等其他體育項目的發展有某種短板,會盡量讓孩子發展多元化,杜絕讓其成癮的土壤。如果真的成癮,那麼就要仔細分析成癮的原因,並討論一些解決辦法,相信通過合理的心理輔導和社交實踐等等,會解決這一問題。 如果真是孩子自己選擇做電競,那我會理解支持。因為電競也是一個體育項目,不過有前提就是擁有完善的人格、充沛的體能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態度,其實做什麼職業只是人生諸多選擇的一種,而人格、體能和生活態度是做任何事情的基礎。總的說來,只要這個是他認真考慮之後選擇的道路,我一定會支持。
@N位體育圈大咖 此外還有眾多反對聲音,有些頗為強硬,咱們暫時先不放在文章中了,歡迎大家在評論中留言繼續討論。 生態圈電競負責人的聲音 @Alvis雷 在iG問鼎世界冠軍後,電競的關注度正在突破圈層加速提高,擁抱它已經不再是一個選項,而是答案。 電競曾經是不自信的,這不自信也是有源頭的。這一輩以及老一輩的電競人,哪個沒有一段痛苦的「家庭抗爭史」?哪個沒有經歷過「電競能不能養活自己」的思維掙扎?哪個沒有在親戚朋友面前不敢提起自己的工作情況?又有哪個沒有在「至暗時刻」想過「自己要不要回家轉行」?
但如今的中國電競,尤其是像《英雄聯盟》、《王者榮耀》這樣有廠商明確引導發展的項目,早已經今非昔比了。說近的,亞運會期間,哪一個項目和運動員是屢屢刷屏的熱度第一?說遠的,從去年S7鳥巢決賽到今年的季中賽RNG奪冠再到S8的出圈刷屏,年輕人間討論的話題又是什麼? 所以,電競,還有必要不自信嗎? 在傳統體育關注度下降及用戶老齡化的背景下,從這次亞運就可以清晰看出,到底誰的熱度更高?不管加不加入傳統體育賽事,電競依然有一套讓自己活的很好的途徑,但亞運會在年輕人中間的影響力卻不禁讓人擔憂。
理清楚需求關系後會發現,現在最大的問題是:部分傳統體育人堅持己見,而大多數電競人都太不自信,才導致了亞運會出征風波一事,看起來像是電競去求助傳統體育。 更有意思的是,在傳統體育圈能否清楚這層關系的人其實涇渭分明——看清的人早已把電競分部組起來、投身於時代的大潮中了;而沒看清的人還在到處開新聞發布會劃清界限,或是反復討論其中的意識形態區別。 以車為例,過去是人從東到西用腳走,慢慢的出現了車來代步,從身體力行發展到了科技助力,這是一種進步,而人類的體育不只有跑步,目前也有賽車這樣的體育運動,傳統體育與電競都會存在,作為新興事物的電競,可能代表了未來。 當然了,最後時間都會告訴他們答案,只是不知道,到時候他們還有沒有再修改作答的餘地了。 另外,我們也必須要承認,就現階段情況來看,社會上對電競的偏見還是存在不少的。電競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不像體育擁有著完整產業生態,人才有著完整的職業規劃路線,未來還很遙遠,目前來看,我們要做的是藉助體育以往的成功和亮點,來尋找一條適合電競的道路。一味讓步並不是糾偏的最好方式,對中國電競產業自信才是最重要的基石。
企鵝智酷《2017中國電競發展報告》節選 最後講一個小故事,艾美獎頒獎現場,《英雄聯盟》S7的AR遠古巨龍榮獲最佳直播畫面設計,首次獲得艾美獎。在領獎嘉賓Riot Games拳頭游戲全球賽事製作負責人Ariel Horn發表的獲獎感言中,有這樣一段令人印象深刻: 不管你是否喜歡棒球、籃球等傳統體育運動,或是電子競技,我們都是為了同樣的原因聚集於此,我們都喜歡這項運動跌宕起伏的劇情,我們都熱愛絕地大翻盤,我們都曾對最後一秒的奮力一擊留戀不止,對於電競來說就是絲血翻盤、基地互推或是極限搶龍,它和傳統體育的激情與熱血都是一致的。 未來會有更多孩子從電子競技上第一次接觸體育,所以最終我們都是為了體育的未來而努力,盡管此刻站在台上的是《英雄聯盟》,但實際上它屬於是所有體育人的福音,我很自豪能夠代表電競,成為體育行業未來的領旗手。 其實在體育精神的角度看來,電競和傳統體育本無差別,而從新文創的角度來說,騰訊集團副總裁程武認為電競是傳統體育在科技發達之下的新載體。隨著時代的列車賓士向前,在電競入亞運這一里程碑的事件過後,電競產業終將融入體育產業走向未來。 雖然有如此的熱度,但現在電競行業仍然在摸黑過河,正因為有著無窮的未知,也對年輕人有著無與倫比的吸引力,而我們現在在做的就是思考未來創造歷史。 《傲慢與偏見》的故事發展與結局,是從了解到相愛,而傳統體育與電競的故事,接納融合,或許也本該如此。 (更多此前的生態圈電競態度,可以點擊文末的「延伸閱讀」,也歡迎關注ECO電競派,持續關注我們的電競聲音) 生態圈創始人此前論壇發言 @CEO駱達在2018年ChinaJoy論壇的發言: 在世界盃周期里,我們聯合尼爾森體育發布了《2018世界足球報告》的中文版,裡面尼爾森史無前例地用「Revolution(革命)」 一詞來形容電競的重要性,並占據了寶貴的兩頁篇幅。 一頁紙是目前足球行業發展的五大趨勢,其中之一便是電競,提到電競正在和足球搶占人們的閑暇時間;另一頁紙是則重點說明了足球游戲和足球電競的發展現狀,以及他們反哺運動本身的價值。
總結來看,傳統體育界提出了這三個觀點: 第一,從爭奪球迷的注意力和時間兩個角度來看,電競的崛起已經成為了足球運動發展的最大競爭對手;第二,與此同時出現的足球游戲和足球電競賽事,又確實豐富了新生代接觸體育內容的機會;最後,為了迎合更多元化的市場,職業體育力量們早已開始紛紛擁抱電競,縱觀世界,里昂、曼城、巴黎聖日耳曼等歐洲足球豪門無不成立了電競分部,而商業化聯盟北美,更是已經舉辦出了電競NBA等賽事,敢為天下先。
對於體育媒體來說,正確報道電競的第一個命題,就是「不要糾結電競是不是體育」。相比於這個沒有意義的命題,更重要的任務是,找到這兩個主體可以雙向學習的路徑。 電子競技能向傳統體育學什麼?職業化、聯賽制、賽會制、運動員經紀、體育贊助及激活,都是傳統體育歷史積淀中的瑰寶;那麼傳統體育要向電競學什麼?如何像《王者榮耀》那樣大眾化?如何變得更好玩、更吸引年輕人?如何吸引更多的基礎受眾拱衛自己的大眾化娛樂體系等等。 我們看到的頂級電競俱樂部都已經高度職業化,它的運作模式、運動員和贊助體系,甚至是媒體接待等細節,都已經和職業體育沒什麼兩樣;再以KPL聯賽為例,它的成熟的運作模式,賽制,包括很多職業聯賽都沒有的「工資帽」都體系完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