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學里的網路與新媒體專業 和 新聞傳播學類(含網路與新媒體)專業有什麼區別???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傳播模式的變化。事實上,新媒體對傳統媒體最大的變革在於傳播方式的改變。區別如下: 1、傳統媒體的傳播模式及新環境下的悖論。傳統媒體的傳播模式是「傳者——內容、渠道——受眾」的經典模式。在這個模式里,傳者是清晰、居於控制者地位的,內容由傳者生產;而受眾是被動的,是基於統計學的、大量的、相對統一的,模糊的、難以辨認的群體。 2、在工業社會,大眾媒介的興起,使得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在現在的新環境下,面對新媒體的發展,傳統媒體的模式產生了悖論:為了在信息通貨膨脹的情況下囊括更多的受眾,媒體只能加大內容和渠道的投入;而越發增多的內容和渠道反而使得信息越來越難以影響受眾,信息價值降低,成為冗餘的信息。基於工業社會價值觀的傳播模式必將有不可以自身解決的悖論。在中國,傳者很少消失或減少,信息正處於一個快速增長的階段。 3、新媒體的傳播模式與特點。與傳統媒體的傳者中心不同,新媒體傳播模式下,傳者逐漸隱去身份,成為一個平台。大量的組織、圈層形成一個個內容聚集地,在這個聚集地里,受眾自己生產內容。受眾在一個個圈子內交往,可以不通過傳者,直接傳播信息。在這種情況下,傳者要贏得受眾,必須要成為受眾生產內容的編輯者。
2、新聞傳播對新媒體有哪些影響
1、新媒體相對新聞傳播來說,
2、的確方便快捷,內容也更加的豐富,
3、同時增加了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互動性~。
3、在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專業的人有什麼優勢,困境與選擇
新媒體時代傳統記者可能的轉型
尋空
先來看一個事件,3月18日,某網友在新浪微博上發了一條微博,內容為:「這酒是給犯人喝的嗎?還『五糧液』?如此人性化。」微博下面配了圖,圖片中有兩箱酒,其中一箱為五糧液提供的「四川監獄系統定製酒」。
此微博發布後立即快速擴散,很快便被轉發幾千次(原微博已刪除,因此具體數字無法統計)。這一事件也引起傳統媒體的注意,19日上午開始有大批傳統媒體對此事進行報道,20日上午此話題登上了新浪微博的熱門話題榜。
不對此話題的內容進行評價,我們試著分析一下此話題的擴散路徑。這條微博是一位網友首發於18日上午,由於此話題較為敏感且網友本身擁有8萬多的粉絲,因而很快得到了大面積傳播,但18日的傳播基本僅限於網上,直到19日才有傳統媒體跟進此話題進行了報道。傳統媒體的報道擴大了此話題的傳播范圍,並再一次反饋到網路,使此話題得到了「二次發酵」。
此話題的傳播路徑我們已經看的比較清楚了,那就是首發於新媒體(微博),爆發於傳統媒體,然後又反饋至新媒體(微博)導致二次爆發。
多年來,媒體記者所報道的新聞一直是民眾打開雙眼看世界的第一選擇,但新媒體時代的到來顯然終止了這一局面。上述那則新聞不是由傳統媒體記者而是由網友首發於新媒體上然後得到傳播的。
從此事件也可以看出,面對新媒體快速發現新聞線索,快速發布新聞並傳播的局面,傳統媒體顯得遲鈍而緩慢,傳統媒體在年輕、輕盈的新媒體面前似乎顯得垂垂老矣。同樣,傳統媒體的內容提供者——記者雖然具有專業、深度等優勢,但他們同樣具有死板(固定模版,固定字數)、反映速度慢等缺陷。而新媒體的內容提供者——我們稱之為新媒體記者,雖然沒有傳統媒體記者的專業度,卻有傳統記者沒有的靈活、速度、迅速爆發等優勢。
新媒體時代的來臨使信息更加碎片化,人們關注事件很多時候關注的是事件的最新進展,而非事件的深度解讀,比如美國大選的最新票數統計,敘利亞戰爭的最新戰況等等,這時新媒體記者的存在就顯得無比重要。當然,新媒體記者未來也可能不只涉及淺報道,也可能有更廣闊的空間。但不論怎樣都可以預見,新媒體記者在未來的新聞報道格局中將會擁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從公民記者到新媒體記者
公民記者的概念,到目前大概只有20多年的歷史,但影響卻不可謂不深遠。早在博客時代,公民記者便已出現,2007年,一個沒有念過大學的業余記者周曙光遠赴重慶報道「重慶最牛釘子戶」事件,他采訪了著名的「釘子戶」吳蘋夫婦,並將采寫的新聞發表到博客上,這為他的博客帶來了巨大的點擊量。隨後,他的行動受到全世界媒體的關注。南方都市報,二十一世紀經濟報道,英國廣播公司等大型媒體機構都報道了周曙光的行動。他也逐漸地被稱為中國公民記者第一人。
博客的出現造就了公民記者,而新媒體的出現同樣造就了新媒體記者。但與公民記者相比,新媒體記者的門檻進一步降低,如果說博客時代的公民記者還需要寫一篇文章的話,那麼在微博時代新媒體記者只需要寫不超過140字的消息加一張獨家圖片或一段視頻就可以了,而這一切的實現只需要一個智能手機而已(別忘了今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尋找小糖人》很大部分是用iphone拍攝的)。
2009年一架美利堅航空公司的空中客車A-320班機因故迫降於紐約哈德孫河面上。在首批到達的一艘救生艇上,一位救援人員賈尼斯·克魯姆斯用自己的iPhone手機拍攝下當時的一幕,並上傳到Twitter,成為了飛機迫降後首張現場照片。雖然隨後CNN等媒體也公布了現場圖片,但影響力竟遠不如那張業余圖片。
2012年,年僅13歲小傳旺被高壓氣泵誤傷,隨後他被緊急送往北京接受治療,途中一名隨行人員通過微博發布小傳旺病情的最新動態,讓眾多關注小傳旺的人的心跟這些消息緊緊連在一起。
新媒體時代傳統記者可能的轉型
與傳統記者相比,新媒體記者正在成為越來越重要的社會力量,但作為一種非正式記者,也存在許多問題。
1.個人傾向性較重。作為業余記者,新媒體記者可能缺乏較為職業的素養,因此有可能使報道傾向性比較強,不能做到中立。
2.難以深度報道。新媒體記者可能沒有完善的知識體系,因此可能寫不出較為深度的報道。
3.難辨真假。一些無法辨認身份的新媒體記者發布的消息來源不明,難辨真假,很可能造成假消息大面積傳播。
與新媒體記者相比,以上缺陷卻正好是傳統記者的優勢。傳統記者由於有記者的職業素養和比較完善的知識體系,自身又多出身於報社、雜志社等權威媒體,因而一般不存在上述問題。因此新媒體時代的來臨,顯然是傳統記者轉變為新媒體記者的的好時機。
那麼傳統記者如何轉變為新媒體記者?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1.在傳統媒體中轉型為新媒體記者。目前,大多數傳統媒體都開設了新媒體賬號(主要為微博),但內容多為將傳統媒體內容轉到新媒體上,較少有突發新聞的第一時間報道,這便完全沒有發揮出新媒體的優勢。在遇到較為重大或重要新聞時,記者應該成為媒體賬號的運營者,在最接近新聞前線的地方進行采訪報道,並第一時間將新聞報道發於新媒體上。在這方面一些老媒體比如新京報、京華時報等應該像36氪、愛范兒等新晉媒體學習,後兩者經常在奔波於各種科技產品發布會上,並在第一時間將消息通過微博傳播出去。順便說一下,英國天空電視台有一位Twitter 記者,其任務就是在個人 twitter 上發布突發新聞,追蹤實時動態。
2.直接投奔新媒體。能在傳統媒體中轉為新媒體記者固然是好的,但這卻未必行得通,畢竟傳統媒體思想僵化,不一定能適應新形勢。這時候就可以考慮投奔新媒體機構。在這方面@潘越飛老師做出了典範,他的心路歷程是這樣的:C,小記者,數月前開始在網上寫文章,情緒強烈,觀點鮮明,反響不錯。於是一發不可收拾,網友對他的內容給出觀點、分析和線索補充,其他媒體人進行解讀和反駁,C得到了信息的完善和是否要寫下去的判斷,這一個全新的流程讓他擺脫了傳統媒體閉門造車的困境,爽快至極。近日,C選擇了去新媒體機構。(C即潘越飛老師)
3.開辟自媒體。在傳統媒體浸淫多年的記者,往往會擁有一批忠實的讀者或粉絲。此時在新媒體上開辟自媒體,持續地提供優秀的內容,適時地與讀者或粉絲保持互動,時間一久,便可以塑造較強的品牌力。有了品牌力,再想做點什麼便不難了。在這方面成功的有@李海鵬,@互聯網信徒王冠雄 @黑馬良駒等。
新媒體時代已經來臨,面對席捲而來的浪潮,需要思考改變的不只是傳統媒體的事,也是傳統媒體記者的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在新形勢下,傳統媒體記者只有積極做出改變,才可能處於「浪潮之巔」。
「世界是你們的,世界是我們的,世界歸根結底是你們的。」
4、新聞傳播途徑和方法有哪些,包括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傳播途徑,希望詳細點。
包括:
1、傳統媒體包括了:廣播電視、報社雜志、新聞發布會、自發媒體(小報、傳單)、營銷策劃等。
2、新媒體:分為一代新媒體:網站(新聞類)、社交網路(人人,開心)、論壇、郵件列表、自有網站門戶(公司或單位官方網站);二代新媒體:博客、微博、微信、IM軟體、視頻網站等自媒體渠道。
3、新媒體傳播是利用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介質進行傳播,如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簡訊、移動電視、網路、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
網路新聞傳播:
1、公關公司傳播。公關公司的優勢主要有兩點:一是網路媒體資源優勢,二是撰稿優勢。通過公關公司的操作,能夠比較好地提煉新新聞事件的「亮點」,同時針對新聞事件的內容,有針對性地選擇若干網路媒體進行傳播,從而達到傳播效果最大化。
2、新華美通傳播。新華美通是美國企業新聞通訊公司(美通社)和新華財經在亞洲地區的合作項目,是中國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為企業和機構提供全球文本、圖片和多媒體新聞稿發布服務的機構。在國內,有來自3000多家媒體的9000多名記者和編輯注冊華美通發布的企業新聞稿,其中門戶、行業和新聞類網站達到300多家。
3、轉載傳播。一般有兩種:一種是網路媒體轉載紙介媒體上發布的新聞,即所謂的「二次傳播」,另一種是網路媒體之間的轉載。通過轉載這種方式,也可以放大新聞傳播效應。
4、搜索傳播。據資料顯示,全球約有76%的瀏覽者在互聯網上通過搜索引擎或其門戶網站查詢相關信息,因此若企業或機構發布的新聞 被搜索引擎收錄,並出現在搜索結果頁面的前幾面,就很容易引起目標群體的關注,從面達到信息傳遞的目的。
新聞傳播條件:
1、文章標題:一般不超過300個漢字以內,必要時可以加副標題,投稿cnqikan @ vip.sohu.com。
2、作者姓名、工作單位:題目下面均應寫作者姓名,姓名下面寫單位名稱(一、二級單位)、所在城市(不是省會的城市前必須加省名)、郵編,不同單位的多位作者應以序號分別列出上述信息。
3、提要:用第三人稱寫法,不以「本文」、「作者」等作主語,100-200字為宜。
4、關鍵詞:3-5個,以分號相隔。
5、正文標題:內容應簡潔、明了,層次不宜過多,層次序號為一、(一)、1、(1),層次少時可依次選序號。
6、正文文字:一般不超過1萬字,用A4紙列印,正文用5號宋體。
5、網路與新媒體能報考新聞傳播類公務員嗎?
根據《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制定的研究生、本科、高職高專專業目錄》整理知,本科專業目錄(2012版:
本科,「網路與新媒體」專業屬於新聞傳播學類。
即,公務員考試報考時,若某崗位面向「新聞傳播學類」相關專業招錄,網路與新媒體符合該專業要求。
以2018年度國家公務員考試為例,面向「網路與新媒體」或「新聞傳播學類」專業招錄的崗位,比如:
[若報考國考,或參考國家公務員考試招考信息、報考指導、復習資料(整理)]
6、新聞傳播途徑和方法有哪些,包括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傳播途徑?
包括。
1.傳統媒體包括了:廣播電視、報社雜志、新聞發布會、自發媒體(小報、傳單)、營銷策劃等。
2.新媒體:分為一代新媒體:網站(新聞類)、社交網路(人人,開心)、論壇、郵件列表、自有網站門戶(公司或單位官方網站);二代新媒體:博客、微博、微信、IM軟體、視頻網站等自媒體渠道。
3.新媒體傳播是利用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介質進行傳播,如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簡訊、移動電視、網路、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
7、新聞學、傳播學、新聞傳播學 有什麼區別么還是同一個東西
新聞傳播學是一級學科,新聞學和傳播學分別是新聞傳播學下的兩個二級學科。
一、新聞學是研究新聞事業和新聞工作規律的科學。新聞學是以人類社會客觀存在的新聞現象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研究的重點是新聞事業和人類社會的關系,探索新聞事業的產生、發展的特殊規律和新聞工作的基本要求的一門科學。它研究的內容是新聞理論、新聞史和新聞業務。新聞學的中心議題是:客觀社會的諸條件對人類新聞活動的決定、支配作用以及新聞活動對社會的反作用。
二、傳播學是研究人類一切傳播行為和傳播過程發生、發展的規律以及傳播與人和社會的關系的學問,是研究社會信息系統及其運行規律的科學。簡言之,傳播學是研究人類如何運用符號進行社會信息交流的學科。傳播學又稱傳學、傳意學等。
三、新聞傳播學為國家一級學科,下設的二級專業有:新聞與傳播、廣告學、網路與新媒體、新聞學、傳播學、廣播電視學、編輯出版學、數字出版等,高考文理兼招。
新聞傳播學是研究執政黨的新聞活動、傳播活動及其他各種信息傳播現象的學科。中國傳媒大學是中國新聞傳播學研究的起點,也是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的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7)新聞傳播新媒體擴展資料:
傳統的新聞學研究帶有較強的實用性質,理論色彩較弱。傳播學被引入新聞學界以後,經過二十多年的相互磨合,許多傳播學的理論假設和研究方法(包括批判學派的)不知不覺地成為新聞理論研究的一部分,經驗主義傳播學的量化分析方法,已經無形中成為新聞學研究的普通方法之一,不再顯得新鮮了。
新聞學研究很早就不再局限於傳統的報學,自然包括廣播電視、網路傳播等各種傳播媒體或形態,而且必須涉及大量的非新聞類的媒體傳播的內容,以及廣告研究、公共關系研究、媒體經營研究等等。
這種融合不僅是原來兩個學科的融合,凡是與傳媒活動相關的各個學科的研究成果,例如社會學、社會心理學、人類學、法學、當代文論、經濟學等等,越來越多地被運用到新聞傳播學的基礎理論研究中。本來,傳播現象貫穿於與人類相關的一切事物和活動中,各個學科都面臨著從本學科角度出發的各自的傳播問題。
現盡管在學科管理上還有新聞學、傳播學的區分,但在新聞傳播學的學術活動中,一定要區分這兩者倒是有些令人做難的事了。新聞學和傳播學的融合已成定局。
8、新媒體專業是什麼
新媒體專業是基於互聯網等新興媒介形態對新聞傳播行業及整個社會的的巨大推動,順應數字信息時代發展所需,順應移動互聯媒介融合的趨勢要求而產生的新聞傳播類新專業。該專業是對2011年開始招生的新媒體與信息網路專業進一步發展。
隨著網路與新媒體技術日新月異的變革,推動著傳統新聞行業的深刻變革。定位於培養報紙、廣播、電視等專業知識的新聞傳播類傳統專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在當今全媒體信息時代,媒體融合主要發生在傳統的媒體(電視、廣播、報紙)和新興媒體(網路電視、網路廣播、IPTV、手機電視)之間。在傳播形態上具體表現為:手機電視的發展迅速、網路電視、數字廣播、觸摸媒體等多種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的媒介悄然興起。與此同時,「新聞傳播」越來越泛化為「信息傳播」,基於手機終端的WAP網路越來越與傳統WEB網路並駕齊驅,總之網路越來越成為新聞及信息的生產、加工、傳播、創新、流通、消費的主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