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對當今內地新媒體的發展情況有何了解及看法
新媒體的產生與發展,是時代進步的表現。新媒體的對於各類新聞的報導和傳播要比電視新聞速度快,讓公眾能夠第一時間獲知世界各地的新聞信息。網路新媒體是新媒體中的主導,它越來越存在於人們的生活中,並將持續的影響著社會的發展。
2、新媒體產業發展現狀如何?新媒體行業相關上市公司有哪些?
上海東方明珠(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博瑞傳播股份有限公司湖南電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歌華有線電視網路股份有限公司陝西廣電網路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媒體的「新」與「舊」是相對而言的。一般地,新媒體是相對於傳統意義上的報刊、廣播、電視這些大眾傳播媒體而言的,是指隨著傳播新技術的發展和傳媒市場的進一步細分而產生的新型傳播媒體,主要是指寬頻互聯網路、手機兩類新媒體,而且重點是兩者的增值服務這一塊,也有人把這兩類媒體分別稱之為第四、第五媒體。互聯網和移動增值作為新媒體最重要的兩個領域,在2007年得到了快速發展。2007年互聯網市場規模超過400億元,並保持超過40%的年均增長速度,各細分市場如網路游戲、b2b、網路教育、搜索引擎是目前盈利的主流,佔59%的市場比例。2007年移動增值市場規模達到733億元,同比增長23%。2006年移動互聯網規模不到70億元,2007年達到111億元,同比增長超過70%,市場格局也發生變化,騰訊、三訊門戶和空中網佔領先地位。此外,在發展迅速的新媒體市場中,還有一類戶外電子屏廣告市場,2007年這塊市場規模達到41.8億元,同比增長91%。2007年,新媒體產業快速發展,廣闊的市場與日漸凸顯的影響力,吸引資本大規模流入,營銷價值加強,國際化競爭加劇,整體產業向縱深挺進。2008年北京奧運會,新媒體首次作為奧運會獨立傳播機構與傳統媒體一起被列入奧運會的傳播體系。互聯網等新媒體平台被正式納入賽事轉播渠道,充分表明新媒體作為一種新傳播渠道的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奧運的巨大商機推動新媒體布局和發展,新媒體版權保護受到重視。中國新媒體發展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同時中國網民數量已躍居全球首位,而且這一優勢還在不斷提升。新媒體以其形式豐富、互動性強、渠道廣泛、覆蓋率高、精準到達、性價比高、推廣方便等特點成為企業在經濟蕭條時期非常適合的營銷平台。因此只要企業調整好自身,那麼此次危機對那些能藉助新媒體進行整合營銷的企業來說將是乘機擴大品牌知名度和拓展市場與發展的良機。
3、新媒體運營未來的工作前景怎麼樣?
「人總要做一點和吃飯無關的事情,來滿足自己的精神慾望。我享受無條件寫作的快樂,我寫不了都市言情和燈紅酒綠,但是我可以用寫作寫出我的生活」。
在新媒體語境下,寫作對於寫作者來說,最大的意義不外乎如此,不為討好任何人,不為物質條件所困,當你的情緒和靈感到來時,拿起筆,記錄下它,享受它。
4、新媒體運營到底有多火,就業薪資有多高
一線城市
一般的運營(小編級):4-6k
優秀的運營(主管級):6-14k
一流的運營(總監級):14-22k
神級的運營(合夥人):4%-12%
第一年的話,你應該是一般的運營,工資可能在4k-6k左右。你的工作可能是攥寫文案、排版等基本的內容。
5、為什麼要做新媒體運營?新媒體運營的前景好不好?
「人總要做一點和吃飯無關的事情,來滿足自己的精神慾望。我享受無條件寫作的快樂,我寫不了都市言情和燈紅酒綠,但是我可以用寫作寫出我的生活」。
在新媒體語境下,寫作對於寫作者來說,最大的意義不外乎如此,不為討好任何人,不為物質條件所困,當你的情緒和靈感到來時,拿起筆,記錄下它,享受它。
6、全媒體的現狀
2008年,「全媒體」開始在新聞傳播領域嶄露頭角。許多媒體從業者紛紛提出「全媒體戰略」或「全媒體定位」。報紙、電視、廣播、出版、廣告等行業的 「全媒體」發展呈現出兩種方式:一是「擴張式」的全媒體,即注重手段的豐富和擴展,如新興的「全媒體出版」「全媒體廣告」;二是「融合式」的全媒體,即在拓展新媒體手段的同時,注重多種媒體手段的有機結合,如已經探索一年多的「全媒體新聞中心」「全媒體電視」「全媒體廣播」。煙台日報傳媒集團2008年3月在全國首開先河,整合集團所有媒體記者,組建了「全媒體新聞中心」,開始了從傳統報業到「全媒體」的運作方式、生產流程以及各種運營平台的探索。一方面單一的印刷報紙分化成多種產品形態,如手機報紙、數字報紙等;另一方面媒介生產流程進一步細分、專業化。
2008年2月,《TD廣電對決手機電視國標》一文中提到,在當年的北京奧運會期間,手機電視將成為重要的傳播形式,中央電視台的轉播也將採取「全媒體」對外傳播。而中央電視台從2009年7月2日開播的《世界周刊》,其定位就明確提出「全媒地帶,信息就是選擇」。該欄目負責人認為,對於《世界周刊》來說,新聞只是起點。啟動強大的信息搜索及整合能力,打破不同媒體間隔,開辟獨具特色的全媒體地帶,給觀眾豐富的信息「選擇」可能,展示一周世界重大新聞事件背後的世界和新聞所引發的關注,是《世界周刊》的價值及意義所在。
在廣播行業,2008北京奧運會期間,中國廣播網實現了中央電台所有奧運報道廣播信號同步網上直播,創新了圖文並茂、音視頻同步多點互動直播報道新模式,嘗試廣播頻率、門戶網站、有線數字廣播電視、手機廣播電視、平面媒體五大終端的融合。2009年,國家廣電總局成立了中廣衛星移動廣播有限公司,負責建設全國移動多媒體廣播傳輸覆蓋網路。
在出版行業,2008年年底,賀歲電影《非誠勿擾》的同名長篇小說《非誠勿擾》在北京以「全媒體出版」方式首發。國內自此掀起了一股「全媒體」出版熱潮,《貧民窟的百萬富翁》《我的兄弟叫順溜》等圖書都宣布採用全媒體方式出版。2009年在濟南舉行的 「全媒體出版整合營銷沙龍」上,中文在線總裁童之磊這樣介紹全媒體的含義,「全媒體出版就是同一個內容同時發布在紙質媒體、互聯網、手機和手持閱讀器等媒體上。」「中文在線所提的『全媒體出版整合營銷』,即是利用各種媒體和各種渠道發行閱讀產品,同時盡可能覆蓋所有讀者」。
在廣告行業,2009年10月19日,《中國計算機報》上的《全媒體:指點網路大市場》一文中,作者肖慶飛指出,將網路廣告與傳統廣告形式結合起來優勢互補,形成「全媒體」。 筆者認為,「融合式」全媒體發展才能真正發掘出「全媒體」的價值,更符合「全媒體」的內涵。
在電視行業,2013年7月15日, 人民網傳媒頻道刊發《中國首份全媒體衛視收視率榜單 湖南衛視穩坐鰲頭》一文中,首次在國內發布電視行業的全媒體收視率統計報告。文章指出,作為評估體系的一種,收視率的本質是收看節目的人數,與所處的傳媒環境密不可分。傳統收視率調查的對象一直局限在「電視信號覆蓋范圍內有接收條件的電視家庭戶中4歲以上成員」。換言之它測量「家庭」用戶中的收視情況,所有非家庭的集體居住人員都被排除在調查樣本之外。比如在校大學生、軍隊的士兵,還有城市中的一眾流動人口。
在「全媒體」時代,動態電視收視率的統計方法更加貼近現實情況。電視每天最多播放24小時,原來的收視調研也只體現節目播出當時的收視份額。但互聯網的容量接近無窮,一期出色的節目甚至在2年後依然有人點擊觀看,採用動態統計的方法將互聯網上每天的傳播數據納入考量無疑更為科學。 盡管全媒體在國外新聞傳播學界未被提及,但在近幾年經常被我國新聞傳播學者提及或研究。我國新聞傳播學者對全媒體的定義分為兩類,一類是「營運理念(模式)說」,另一類是「傳播形態說」。前者的代表是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彭蘭;後者的代表是南京政治學院軍事新聞傳播系的周洋。
2009年7月,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彭蘭的《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個關鍵變革》中明確提出了「全媒體」的概念。她指出,全媒體是指一種業務運作的整體模式與策略,即運用所有媒體手段和平台來構建大的報道體系。她強調,從總體上看,全媒體不再是單落點、單形態、單平台的,而是在多平台上進行多落點、多形態的傳播。報紙、廣播、電視與網路是這個報道體系的共同組成部分。
2009年11月,南京政治學院軍事新聞傳播系的周洋則認為「全媒體」的概念來自於傳媒界的應用層面,是媒體走向融合後「跨媒介」的產物。
2012年開始,澤傳媒的全媒體覆蓋式研究技術建立了包括傳統抽樣調查模式、搜索引擎、視頻網站、社交媒體四大評估體系,通過海量數據挖掘,對數以億計的互聯網頁面進行全面、客觀、科學的分析,得出全媒體收視排名。
具體來說,是指綜合運用各種表現形式,如文、圖、聲、光、電,來全方位、立體地展示傳播內容,同時通過文字、聲像、網路、通信等傳播手段來傳輸的一種新的傳播形態。 筆者認為「傳播形態說」更符合「全媒體」的內涵。全媒體在發展中往往受到信息技術和通訊技術的限制。它並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單一模式,它是一個開放的系統。當互聯網日益普及,博客、播客等媒介形態大行其道;而當手機逐漸普及,手機報、手機小說、手機電視又風靡全球。「全媒體」就是一個開放的不斷兼容並蓄的傳播形態,隨著3G網路的成熟,4G網路的開發成功,又將有許多意想不到的傳播形態加入其中,豐富受眾的媒體體驗。
綜上所述,「全媒體」是信息、通訊及網路技術條件下各種媒介實現深度融合的結果,是媒介形態大變革中最為嶄新的傳播形態。
「全媒體」是在具備文字、圖形、圖像、動畫、聲音和視頻等各種媒體表現手段基礎之上進行不同媒介形態(紙媒、電視媒體、廣播媒體、網路媒體、手機媒體等)之間的融合,產生質變後形成的一種新的傳播形態。全媒體通過提供多種方式和多種層次的各種傳播形態來滿足受眾的細分需求,使得受眾獲得更及時、更多角度、更多聽覺和視覺滿足的媒體體驗。
當前幾種主要的全媒體發展模式
1.全媒體新聞中心模式
以煙台日報傳媒集團為代表。該集團將旗下三張主要報紙的采訪部門合並在一起,組建了全媒體新聞中心,相當於集團內部的「通訊社」。
2. 「報網合一」模式
以杭州日報報業集團為代表。《杭州日報》與杭州日報網共用同一個編輯部,同一批采編人員,同時運行兩種媒體形態,創造了「報即是網、網即是報」模式。編輯部增加了網路采編流程,報紙、網路兩套流程並行,每個選題的策劃都同時考慮網路、報紙分別如何報道。
3. 「台網互動」模式
台網互動已經成為目前廣電部門發展新媒體的普遍做法。2008北京奧運會期間,中國廣播網實現了中央電台所有奧運報道廣播信號同步網上直播,創新了圖文並茂、音視頻同步多點互動直播報道新模式,嘗試了廣播頻率、門戶網站、有線數字廣播電視、手機廣播電視、平面媒體五大終端的融合。
電視台與互聯網的結合更是如虎添翼。以央視網為例,經過10年的運營完成了從「中央電視台的網路版」向「國內主流視頻新聞網站」的轉型。
4.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模式
國家廣電總局成立了中廣衛星移動廣播有限公司,負責建設全國移動多媒體廣播傳輸覆蓋網路,統一開展業務運營,並在各省和地級市分別設立子公司、分公司。按照計劃,到今年年底CMMB將會在全國形成一個規范的運營機制,全國CMMB的價格、資費、節目體系將會統一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