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短視頻高考

短視頻高考

發布時間:2020-08-15 07:32:44

1、求一篇英語作文120字高考水平 這些年短視頻發展迅速 帶來的影響 談談你的看法

These days, the short videos are getting popular. It offers people with joy and happiness, as well as some living tips around us.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brings in more benefit in advertisement.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its negative impact on people. Instead of trying to create joys in life, people now tend to sit there waiting for something interesting, which leads to the degeneration of the ablity to make life happy.

2、《高考高考》視頻資源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kzNTU2MzAw.html
給你個鏈接吧
你不給郵箱,我怎麼發?

3、孩子快高考了,老師讓錄短視頻說幾句激勵的話,平時她非常努力學習,但成績不好,肯求各位我該怎麼說跪謝

孩子已經很努力了,你的話就不能再去鼓勵她用功學習。最好是說些,「爸爸知道你學習很用功,也很辛苦;只要努力了,即使沒考好,爸媽也不會怪罪你,自己學得快樂、沒有遺憾就行」。

4、高考勵志的視頻,10分鍾左右

我也想要啊。。親。。。可惜木有

5、有個短視頻里小剛考了600多分進大學畢業後小剛進入5百強企業面試碰到當年高考隱瞞真實分數小胖的視頻

短視頻軟體現在可以去使用微視
裡面的魔法表情特效很多,還有視頻模板可以一鍵製作短視頻
另外還有視頻紅包的功能,可以製作專屬獨一無二的短視頻紅包哦
還支持短視頻剪輯製作,添加背景音樂、特效等等功能

6、一個有關於高考的視頻!!

該視頻叫《高三》
2004年7月至2005年7月,《南方日報》報業集團的攝影記者、製片人周浩同志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跟蹤拍攝王老師及其所擔任班主任的高三(7)班,製作完成的紀錄片《高三》已於2005年11月27日11:10分在央視新聞頻道「紀事」欄目播出。……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YBiy2tH4Z2g/在此可以下載
王錦春同志主要先進事跡
在邊遠的武平山城,有這樣一個人:
他一直相信人生總會與誰有某種機緣。
他執著認為青春總應該做點什麼,好讓平淡如水的生活有一點激動與喝彩,好讓如梭的歲月在無聲地流逝之後,總還有「萬綠叢中一點紅」的回憶與記念。
他後來終於知道,那個與他有著某種機緣的是「學生」,而那份執著是「教育」。
他,就是武平一中的青年教師王錦春。
王錦春,男,1967年6月生,福建武平縣萬安鄉小密村人,1989年7月畢業於福建師大中文系,同年8月分配至武平一中任教,現為武平一中高級教師。
記得正是那個昭示著希望與收獲的金秋八月,王錦春成了武平一中的一名教師。看著這里盼望長大卻又稚氣未脫的學生,看著這里強手如林的教師,他有些心虛。
學校領導是理解年輕人的,知道年輕人需要鼓勵,更需要磨煉。學校為此制訂了一套「幫帶」青年教師的措施,而青年教師必須在三年內成才——這既是厚望也是壓力啊。然而王老師的心卻平靜了下來,他堅信這里就是他耕耘的熱土。只要辛苦勞作,蜜蜂是會飛來的,他的桃李會是滿園的。

(一)
「給我重一點的擔子吧,我要盡快成長」。
初上崗位,學校按慣例只安排他擔任高一年級兩個班的語文教學任務,當他知道學校的工作安排後,年輕的甘於重壓的心跳動開了:「那麼多的老教師除了擔任兩個班的學科教學任務外,都還擔任了一個班的班主任工作,我這二十剛出頭的後生怎能如此安逸?況且身為人民教師,教學和德育工作同等重要,我除了教學還得做些德育工作,這樣才能讓自己盡快成熟。不行,我得找校長去!」
校長聽了他的請求後,笑著說:「年輕人,我們給你多一點的時間,讓你先在教學上成熟起來吧,以後的擔子有你挑的。」
「不,」王老師語氣堅定地說,「重壓之下才能充實。給我重一點的擔子吧,我要盡快成長。」
於是,這一學年王老師成了高一(6)班的班主任,並擔任高一(5)(6)兩個班的語文教學任務。

(二)
「對學生的真愛需要用真誠去播種,用熱情去灌溉,
用原則去培養,用諒解去護理」。
——王老師手記
王老師有一點特別,每一屆的畢業典禮上,他都很少說話。他說,無需言語——學生們知道他這時會想些什麼,「祝願」、「希望」是多餘的,他知道學生不會辜負他的期望。在過去的許許多多日子裡,他都是透明的,他的喜怒哀樂,他的高尚、淺薄,在學生面前從不隱瞞掩飾,他從不在學生面前給自己頭上畫上一道神聖的光環。王老師深深知道,「為人師表」決不是正襟危坐,沒有喜怒,沒有哀樂,沒有人之常情;「教書育人」也決不是做好好先生,而應有愛有恨,既愛浪子回頭,也恨鐵不成鋼。
王老師在做班主任過程中,曾遇到過這樣一位學生:由於來自窮鄉僻壤,父母又是老實巴交的農民,使他養成了一種自卑、孤僻的性格,看不起父母,也不與城裡的同學來往。王老師在詳細了解了情況後,找了一個合適的時間,對他動情地說:「我曾經與你同病相憐,我讀高中時家境與你相似,父母生了十個孩子,家裡沒有更多的收入來源,總是窮,我們都是苦孩子出身。我最難忘的是高一時有一次上體育課的情形。那個下午上體育課,是期末測試勻體向上項目,剛好那天我的褲子屁股上的一塊補丁的線脫落了,而老師又要我第一個測試,我猶豫了一下,最終還是毅然地上了。雖然那塊補丁在北風中被吹得不停地抖動,但我的心裡卻很坦然,因為我深深知道,貧窮不是我們的過錯,也不是父母的過錯,我們和父母都無法選擇出身,但我們有權選擇奮斗;貧窮改變不了親情,相反,親情可以使我們更加『富有』。這種『富有』是我們一生快樂的源泉。」王老師的話說完後他非常激動。此後,他的自卑、孤僻的性格有了很大改變。
「真誠、熱情、原則、諒解」是他做班主任的法寶。記得九0年,他參加全縣的作文教學評優活動,由於板書不合理,時間掌握不好而落選,當他把落選的消息自責地第一個告訴學生,學生們先是靜寂爾後掌聲雷動時,他感動得熱淚盈眶;記得九五年,他的一位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因一些誤解沒被評上三好學生時,他只是用熱情的雙臂將他緊緊抱住;記得九八年,他的一個姓石的學生因為偷了班裡同學大米,他是如何的怒目圓睜、聲色俱厲,而當這個學生知錯認錯,他又是如何地一趟趟往學校政教處跑,求領導們手下留情,給他一次改過的機會……
一樁樁一件件都有一個感人的故事。
他對學生的是真愛,而學生回報他的是真情。請看一位學生在畢業多年後給他信中的一句話:「不再相見,並不意味著分離;不通音訊,並不意味著忘記。」

(三)
自己開懇的,即便是一寸,
也是最寬廣的土地。
自己播種的,哪怕是一粒,
也是最誘人的果實。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王老師的心也常常躁動不安。然而他卻強迫自己靜下心來,鑽進陋室,習慣性地凝視書桌上架著的座右銘:「吃苦是良圖,作苦事,用苦心,費苦勁,苦勁終成樂境;偷閑非善策,說閑話,好閑游,做閑事,閑人就是廢人。」然後坐在書桌旁,或是看書學習,或是整理資料、抄寫卡片,或是備課改作,或是總結經驗。
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僅有「一桶水」是不夠的,必須有「長流水」才能滿足學生需要,才能跟上日新月異的知識信息的更新。他深知,要做一名好老師,必須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和深厚的教育理論素養。他愛讀小說、散文,更是以「吃」書的精神攻讀教育教學論著、雜志、報紙。幾年來,他「吃」掉了《年齡和教育心理》、《葉聖陶語文教育論文集》、《合作教育學》、《成功教育論》,選讀了各種報刊上的優秀論文。就像蜜蜂采蜜那樣博採眾長,就像蜘蛛一樣精心結網,他以教學理論為經,以各門知識為緯,編織了一個「知識之網」。
僅有知識是不行的,關鍵是如何把自己的知識靈活地運用到教學上,把課上得既扎實又生動。王老師當然深知這一點。為此,把課上得既扎實又生動便成了王老師的另一追求。他說:「在舞場上,我缺少一份自信,只有在課堂上,我才可以挺胸昂首,信心十足,伴著教材的內容,把我的知識、思想、感情傾注給一雙雙渴求的眼睛。他們總是眼睛閃亮地報以我純真的微笑。為了自己的那份『信心』和學生的這份『微笑』,笨拙的我絲豪不敢取巧,只有付出多出常人幾倍的時間去思考,去嘗試……」
王老師永遠記得他給學生上郁達夫的《故都的秋》時的情形。上課後,王老師面對一雙雙渴求真知的眼睛,深情地說:「秋,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吟誦的對象。歐陽修筆下的秋是蕭瑟凄涼的象徵,峻青筆下是豐收的象徵,而對於我們來說,秋是什麼象徵呢?僅僅是成熟的象徵嗎?當清晨起床時,秋風襲面,給你一些涼意,你是否意識到秋正在迎接嚴冬的考驗?朱熹說,『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姜育恆說,『春天還在等候/秋葉無聲飄過』,而另一位詩人也說,『我們站在春的岸邊/正談論著遙遠的秋/而秋水/此時已淹沒了我們的足背』。秋是否也是人生易逝的慨嘆?今天,我們要學的郁達夫的《故都的秋》又是怎樣的一番滋味呢?」如此一段形象生動卻又深情並茂的導語,迅速引起了學生共鳴式的思考,把學生帶入理性籠罩的氛圍之中。在這種深沉的情感基調下,學生的主體性取得了極大限度的誘導,學生不由自主地全身心投入到課堂教學中,不僅使學生獲得了情感修養,而且較好地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的主動性。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王老師就是那樣的老老實實,那樣地辛苦跋涉。功夫不負有心人,王老師的語文課上得既扎實又生動,深得學生的喜愛。98年5月份,學校「梁野文學社」的海報上竟然出現「我校著名青年教師王錦春」如此的字眼,足見王老師在學校的知名度和學生對他的喜愛程度。

(四)
「如果沒有事業,生命有何意義?我要工作!」
只要是武平一中人,甚至是武平教育界人士,沒有誰不知道王老師的病史,沒有誰不說他是個「工作狂」。
94年9月8日,教師節前夕,對於王老師所擔任語文科教學的高三(1)(2)班的學生來說是個灰色的日子:他們所喜愛的王老師突然被送進了醫院的重病室,經醫生診斷為急性重症肝炎。這一消息使他的學生個個黯然神傷,心急如焚。其實他們不知道,早在暑期補習期間,王老師就已得了肝炎,但他捨不得放下自己的工作,捨不得丟下心愛的學生,隱瞞了病情,仍然堅持為同學們上好每一堂課。拖著疲乏的身體,強露出如春的笑容,因為怕傳染給學生,還要避免與學生接觸,這一情景讓學生回想起就動容、自責。
請讓我們來看看醫院重病室的那幕動人的情景:
三十多位學生手捧著鮮花,眼含著淚水靜靜地圍在一張病床前,床上躺著的是他們的全身臘黃、疲乏無力的王老師。靜穆,靜穆,接著是低聲的啜泣,然後終於有人高聲地哭了起來,這哭聲讓在場的醫護人員也動容。就在這時,他們的王老師睜開了微閉的眼,當他看清周圍的是他心愛的學生時,臉上突然露出了讓人看了都心酸的笑容。他吃力地張開嘴,緩緩地說出了下面的幾句話:
「怎麼,你們這是來看望我,還是來向我的遺體告別?別哭,別哭,我的病不礙事,兩個月後我又會站在你們的講台上。」……
王老師絕對沒有食言,兩個月後,他果真又站在了高三(1)(2)班的講台上。迎接他的是講台上鮮艷怒放、祝願老師永遠快樂健康的康乃馨。
然而學生的美好祝願畢竟只是祝願而已。王老師出院時醫生曾告誡過他:肝病患者忌酒、忌熬夜、忌勞累。王老師可以做到滴酒不沾,但他的工作熱情卻不能讓他做到不熬夜、不勞累過度。他的做護士的妻子曾經為此哭過多少次,勸過多少次:「你不要命了,你再這樣下去,可真就要沒命了!有你在,我有丈夫,孩子就有爸爸,我們才有個完整快樂的家呀……」王老師的眼圈紅了。他坐在沙發上,無限深情地對妻子說:「生命是有限的,而事業是無限的。我怎能以區區生命使自己碌碌無為呢?」聽完丈夫的話,柔情知心的妻子還能說些什麼呢?她所能做的,只是從醫院不斷買回肌苷、護肝片等保肝葯片,盡量內內外外地操持家務,以減少丈夫的外在勞動壓力。
病是無情的。王老師的肝病多次反復,他曾於95年8月、96年1月、98年5月多次住院,成為老病號。而每次病情稍有穩定,他都堅持出院,繼續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誰也攔不住。
校領導是最理解王老師的。每次王老師住院,他們去看望他時,都堅決表示要他休息半年,但每次王老師都婉言相拒:「肝病沒有根治的可能,除了心情。如果你們不讓我上課,我的心情不好,病情照樣反復。再說,如果沒有事業,生命有何意義?我要工作!」
面對這樣一個「工作狂」,誰還能有別的辦法?

(五)
「只要生命沒有停止,總會有新的嫩芽從枝上發出」
「世間自有公道,付出終有回報。」武平一中記住了他,各級政府記住了他。在十七年的雖不算短,但也不算長的時間里,王老師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十七年時間有十五年擔任畢業班教學、班主任工作。
——在連續十五年所擔任的武平一中高三畢業班語文教學工作中,所教班級的語文高考平均分、單科上線率均居全縣、全市前茅。其中92年高考,方三文同學的語文單科成績為100分(當時是120分制),居地區前茅,該同學的文考總分居當年全省文科第二;95年高考所任班級平均分居地區第三;98屆王穎彥高考語文796分,99屆李龍蓮785分,2000屆肖菊香799分,均居武平縣高考單科成績第一,居龍岩市前茅;2002年高考所任高三(6)班語文科平均分107.8分,其中120分以上6人,居全市前茅;2003年高考所任高三(6)班語文科平均分97.5分,其中100分以上28人,居全市前茅……
——自94年起,連續12年擔任高三畢業班班主任工作,所任班主任的班級高考成績顯著,涌現了方三文、王穎彥、李龍蓮、李配珍、劉子偉、蘭發富、羅燕芳等一批在當年高考中總分名列省、市、縣全茅的學生。尤其是2003屆高三(6)班(文科班)高考高分人數,上本(一)和本(二)人數均居全市前茅,其中有兩人600分以上,上北大錄取線人數3人。該班在武平一中歷史上創下本科(文科)上線人數49人的記錄,為此榮獲2003年福建省中等學校「先進班集體」稱號。
——教研教改成績顯著。所撰寫的教育教學論文,多年來均獲校論文年度考核一等獎。其中《記敘文寫作中立意構思的「楊朔模式」在教學中的運用》曾在中學一級教師職稱評定中被評為「較高水平」。《試論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滲透》在「福建省第一屆中學語文青年教師論文大賽」中獲二等獎;《中學語文教學中教師的情感展示與學生的情感滋養》獲「福建省語文學會論文評選」一等獎,並收入《福建省中學語文骨幹教師論壇》;《宏觀駕馭,微觀管理》在龍岩市第四屆普通中學開放周「心理健康教育」研討會上榮獲一等獎。
——多次受到校、縣、市、省的表彰:94年為學校先進工作者;96、98年為校「教書育人先進個人」;98年教師節獲「首屆中國銀行閩西獎教金」;99年5月份獲校、縣「中學優秀青年教師」稱號;1999年12月被龍岩市教委評為「龍岩市中學優秀青年教師」;2000年獲「武平一中首屆敬業愛崗好園丁標兵」稱號;2001年獲省級「骨幹教師」培訓合格證書;2003年為武平縣「教書育人先進個人」;2002、2003、2005年三次獲武平縣「武平一中獎教基金」;2005年獲省「優秀班主任」稱號。
——2004年7月至2005年7月,《南方日報》報業集團的攝影記者、製片人周浩同志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跟蹤拍攝王老師及其所擔任班主任的高三(7)班,製作完成的紀錄片《高三》已於2005年11月27日11:10分在央視新聞頻道「紀事」欄目播出。……
「風雨飄搖心深處,多少往事,悠悠難追憶」,而歲月的腳步總是匆匆。面對未來還有不知多少的飄搖風雨、坎坷險阻,王老師,你超負荷的心是怎樣想的呢?
——此去人生,我們都將一步步走向衰老,但我不相信只有衰老。
「古老的大街依然會有高樓競出,蒼翠的竹野依然會有春筍競出。生命只要沒有停止,總會有新的嫩芽從枝上發出。」

在大型紀錄片《高三》中,結合現時高中實景和王錦春老師生動的教學方法,無不讓人感慨非常

7、高考囑托視頻怎麼弄?

把你想要說的話用視頻錄制好,然後發送就可以了!

與短視頻高考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