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什麼新媒體影響青少年成長及教育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發展,網路時代也隨之蓬勃發展起來。新媒體的出現,拉近了整個世界的距離,讓人們的生活邁上了一個更高的台階。尤其是正處在身心需要健康發展過程中的青少年們,新媒體對於他們的生活態度、學習興趣,道德品質都有著很大的影響。如何運用新媒體這種科技的工具,做好廣大青少年們的思想道德品質的工作,對青少年的成長和發展有著關鍵的意義。
2、傳媒對青少年的影響.長輩觀點: 你的觀點;
傳媒對青少年的影響很大,任何一部電影或本書籍都會對青少年的性格和心理產生必要的影響,因此,傳媒對青少年的影響非常的大
3、傳媒對青少年有利還是有弊?
電視、報紙、網路向我們傳遞了很多信息,它們都屬於傳媒。傳遞信息的載體就是傳媒。面向大眾傳遞信息的載體就是大眾傳媒。在科學技術不發達的古代社會,沒有電視、報紙、網路等媒體,古代的人們是用什麼方式來傳遞信息的呢?古代的傳媒方式大概有這些種類:口語、體語、文字、書籍、烽火、鴿子、人(如馬拉松的來歷)、馬(驛站)、畫等種種方式。千百年來,古今中外的人們一直在追求信息傳遞的准確與快捷。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傳遞的速度越來越快,准確度越來越高,方式和手段也越來越多。現代傳媒的種類:報紙、電視、書籍、雜志、互聯網、電影、廣告、手機、電話、傳真、可視電話、廣播、簡訊、CD等等。傳媒的確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入、無處不在。而在各種媒體的影響中,爭議最大的就是互聯網!網路給中學生帶來利多還是弊多一直是近年來爭論不休的話題。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傳媒造福於人類,它的正面影響是主要的。今天的社會已進入信息時代,能否掌握更多的信息並從信息中獲得靈感成為成功的關鍵!身處這樣的時代,同學們應該勇敢地投身於信息大潮中,成為信息高手,最大限度地發揮傳媒的優勢。感受大眾傳媒對個人的影響,知道通過各種媒體和運用新技術能夠收集、解釋、傳遞現實社會中的各種信息。
意義:了解傳媒對大眾生活及社會的影響,發揮其積極作用,利用傳媒為學習和生活服務。
我們在社會舞台上受傳媒影響最大
它在為青少年的發展提供幫助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呈現出負面效果。引導學生應利用在眾傳媒的積極作用為自己的健康成長服務。
正方:俗話說「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現在的社會日新月異,競爭力強,要適應這個社會,必須依靠傳媒來了解世界。
雖然傳媒對青少年來說既有利也有弊,但是綜合起來看弊只是次要的,利才是主要的,這是誰也不能夠否定的事實。所以我方認為:傳媒對青少年的影響利大於弊。
我們每天都與傳媒打交道,例如與書、電視等等,難道大家說,這些對我們來說不是利大於弊的嗎?
你們才幼稚呢!在我們班上難道大家都是只看電視,不做作業嗎?至少我不是這樣。就算有,也只是少數同學呢。所以我還是認為是利大於弊。
那些因為看電視而導致成績越來越差的同學,是因為他們自己的控制能力不好,要是他們能夠自覺地在完成好學習任務的前提下再去看電視,是不會有那樣的結果的。所以,這不能夠怪電視,只能夠怪他們的控制力不好。
是呀,要是我們完成好了作業,看看電視還能夠幫助我們休息休息呢。而且有些節目還可以開闊視野呢,如:動物世界、科學奧妙等等。
要是他們自己控制能力好些,就不會了呀!所以要怪就怪他們自己,不能夠怪電視。
傳媒包括:書籍、報紙、雜志、電視、廣播、互聯網等等。很顯然,我們每天都離不開書籍,我們天天都要與書籍打交道,可見書籍對我們肯定是利大於弊的。而那些雜志、報紙也能幫助我們拓展我們的視野、增加我們的知識;還有電視、廣播,雖然有些不利於我們青少年看,但是大部分也是對我們有益的。
顯然,他歪曲了我的意思。我問你「你每天都是在和黃色書籍打交道嗎?」,說著拿起了自己的書本,指著說「這些都是幫助我們成長的課本呀!」。難道說它們對我們來說不是利大於弊嗎? 是呀!既然你們認為書籍對我們來說是弊大於利,那你們為什麼還來讀書呢?你們能解釋嗎?
這些畢竟是少數呢,我們不能夠因為一件事情有壞處就不去做它吧?再說,如果我們具有一個良好的自製能力,就不會發生類似的事情呀!
那讓我們來看看我們學校裡面吧,我們都是青少年吧,我們又有多少人誤入了歧途呢?又有多少人慘死了網把呢?難道說我們全校同學都沒看過書、看過雜志、看過電視和上過網嗎?可見你們的觀點是錯誤的。
相對於整個社會來說,這些只是一個小問題,我們不能夠因為傳媒對青少年有一點壞處,就說他弊大於利呀?你們現在能查到這些案例難道還不是利用了傳媒嗎?總的來說還是利大於弊的。
就像有些電視劇是有益於我們學習和生活的,如:科學探索、生活智多星等。還有大部分書、雜志都是好的,對我們都是有益的呀!
經過一番辯論可知,我們青少年的成長無時無刻不與傳媒發生著密切的關系,它幫助我們學到許多未知的知識,告訴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這些足以說明他對我們青少年是利大於弊的。
反方:傳媒對學生學習和生活影響大,會分散我們的學生精力,長時間看電視、上網等,還會影響視力。
傳媒是一把雙刃劍,許多人都只看到它好的一面,於是往往誇大它的好處而忽視它的弊端。其實,我們仔細的統計一下不難發現,每年不知有多少青少年由於受不健康傳媒的影響誤入了歧途。所以,我方一致認為傳媒對青少年的影響弊大於利。
幼稚,那你們怎麼解釋那些因為受不健康的書籍的影響而犯罪的青少年的悲劇呢?還有,我們班上也有許多由於沉迷於電視而天天不完成作業的同學,乃至成績差。你難道說,電視讓他不做作業也是利嗎?
那對於那些因為看電視導致成績差的同學來說難道不是弊大於利嗎?難道說因為看電視天天不搞學習以至於成績越來越差,還是利大於弊呀?
但是我們面對事實,有誰敢說不是電視造成的他們的成績差的嗎?正是電視中的那些連續劇使得他們天天想看,才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呢。
要知道我們還是青少年呢?控制能力哪有那麼強呢。你的控制能力真的有那麼強嗎?
你說「我們每天都離不開書籍,我們天天都要與書籍打交道,可見書籍對我們肯定是利大於弊的。」如果我們每天都與黃色書籍打交道呢?難道也是利大於弊嗎?
那你們有沒有聽說過因為看不健康的書籍的誤入歧途的青少年案例呢?有沒有聽說過青少年因為沉迷於網路而死於網把的慘案呢?難道這些還不夠引起你們的重視嗎?還在這里一味理想化的和我們爭論利大於弊,我們要面對現實呀!你們怎麼解釋這些事實呢?
要知道我們是青少年呢,有良好的自製能力的話還叫青少年嗎?所以說傳媒對青少年是弊大於利的。
那北京一名小學生因模仿電視劇里的「飛人」從窗口「飛」了出去,你們怎麼解釋?難道一定要輪到我們的身上發生了才引起我們的警惕嗎? 是呀!生命只有一次呢。
通過剛才的辯論,我們不否認傳媒對青少年的成長有利,但是大量的事實證明:其對青少年的影響是弊大於利的。
利:大眾傳媒是包括報刊、廣播、電視、網路等多種形式的傳媒。大眾傳媒能夠最大程度的超越時空的局限,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顯現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4、大眾傳媒對青少年的不利影響有哪些?
傳媒是一把雙刃劍,許多人都只看到它好的一面,於是往往誇大它的好處而忽視它的弊端。其實,我們仔細的統計一下不難發現,每年不知有多少青少年由於受不健康傳媒的影響誤入了歧途。所以,我方一致認為傳媒對青少年的影響弊大於利。
傳媒上的一些不良廣告,不良節目會對我們青少年學生的身心健康不利。
而且看多了電視容易造成同學近視,很多同學就是最好的例子;其次,它對學生學習和生活影響大,分散了我們的學習精力,從而學習成績有所下滑。傳媒也會讓我們不僅受到精神上的傷害,我們的身體也許也會有很大的危險。
還有,大眾傳媒的到來,也許是讓我們幾乎擺脫了手工勞動,但是這也讓我們的動手能力有所下降。並且,也會讓我們的人際關系漸漸疏遠。
傳媒大多數是虛假的,誇大事實,讓人沉浸在一個虛幻的世界裡,不明是非,從而受騙,上當。
對於我們未成年自製力沒有發育完全的青少年來說,網路往往會使我們沉浸在此,不能自拔。
因此,我方認為傳媒對於我們青少年來說弊大於利。
對青少年造成不利影響的方面有很多,網路,書籍,電視,等等。像網路,一些不良網頁,不良信息,不良廣告會讓我們的身心受到傷害。網路游戲,則會讓我們沉浸在一個完全虛擬的世界裡,無法自拔。嚴重的還會造成家破人亡,甚至有些同學會因為網路而去殺害父母。甚至有些犯罪分子會利用網路來謀害我們的性命,進行打劫,綁架等等。
其次,傳媒的發展減少了我們的手工勞動,這樣雖然方便,但依然會讓我們的某些能力有所下降,例如:有些同學,由於用多了網路,從而造成一些簡單的都不會寫。還有,傳媒的增加,減少了我們運動的時間,由於傳媒的發展使得我們的生活更方便,而足不出戶,這樣不是對我們的身體也是有所傷害的嗎?
還有,據調查顯示,很多中學生都有戴眼鏡的現象,這些都是傳媒惹得禍,並且,傳媒會分散我們的注意力,讓我們的學習成績不斷下滑,甚至會引誘一些同學出現逃學,消失的狀況。
傳媒常常誇大其詞,讓很多人們對於一些假冒偽劣的東西信以為真,掉入一些陷阱,造成經濟上的損失,嚴重的還會有身體上的傷害。
即使是書籍,也有一些不良書籍,對於自製力差的青少年來說,反而會加快我們心靈受到傷害的速度。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有時也會讓我們誤入歧途。交一個好的朋友,會對你一生有益,但如果交了一個壞的朋友,會讓你誤入歧途。俗話說:「一失足成千古恨。」確實,如果你交錯了一個朋友,也許你的一生就完了。
而且,因為傳媒的發展,讓我們與他人之間的交往,充滿了虛幻性,不再真實,也許我們的朋友圈是增加了,但是,大家之間都是虛幻的,這樣的人際關系不是很疏遠嗎?
5、新媒體對青少年影響弊大於利開篇陳詞
眾所周知,網路是一個虛擬的光鮮的包羅萬象的世界,這里充滿著危險的氣息、未知的迷惘,對於年輕人而言十分危險。請看以下例證。
6、互聯網與新媒體對青少年的影響作文
建議把標題改成,互聯網色情對學生是有害的。
網路色情被稱為「電子海洛因」,足以說明它的危害性。
危害之一:影響青少年網民的學業或工作。
迷戀網路色情對青少年最直接、最明顯的影響是荒廢他們正常的學業或工作。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的調查,網路用戶平均每周上網時間達到8.5小時。個人的精力、時間是有限的,把大量的精力、時間浪費在網路聊天室必然會影響青少年的學業或工作。
危害之二:扭曲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甚至走向性犯罪。
網路色情提供大量的色情圖片與文字,而其中的很多圖片與文字宣揚的是各種畸形的性行為如性變態、同性戀、戀童癖、亂倫等。不論是青少年主動尋求還是被動接受這類信息,對他們形成正確的性觀念、性行為都會產生沖擊。更為嚴重的是,一些打著「健康」旗號的網站傳授的所謂「性知識」錯誤百處,根本就不具有科學性與嚴謹性。長期接受這些畸形的、錯誤的信息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的塑造、發展會產生破壞性的影響。一些自製力差、意志薄弱的青少年禁不住誘惑,鋌而走險,從此走向性犯罪的深淵。媒體已披露過多起青少年學生因長期迷戀網路色情而不能自拔,最終走向性犯罪的案例。
危害之三:危及青少年的人身安全甚至性命。
一些有組織的色情製造、傳播者利用網路聊天室誘騙青少年提供各種有償的性服務(為別人或為自己),不僅是明目張膽的犯罪,對青少年的人身安全甚至是性命構成了直接的威脅。在南方某省就發生一起犯罪團伙利用網路聊天室誘騙女性青少年賣淫的惡性事件。而一些個人犯罪分子則利用聊天室與青少年網友進行「網戀」、「網婚」,時機成熟時約請見面。自今年初以來,媒體報道了不少於5起青少年女性被網友強暴並殘殺的案例。網路色情對執迷不悟的青少年的人身安全構成了直接的威脅,一些青少年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7、關於傳媒對青少年影響弊大於利
看電視對我們青少年學生的身心健康不利,簡單地說容易造成同學近視,很多同學就是最好的例子;其次,它對學生學習和生活影響大,分散了我們的學習精力,而青少年學生的首要任務是學習。請問,高考狀元哪個是看電視看出來的?
電視是造成眼睛近視的罪魁禍首,而且它產生的電磁波對皮膚也有很大害處。我還看過很多報紙,大部分學生離家出走都是受了電視的不良影響
由於青少年發育不完全,沒有很強的自製力. 《流星花園》提倡學校暴力,歧視弱者,一些學生還因此去找F4,結果成績一落千丈。
大眾傳媒的發展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影響
華中師范大學政法學院 葉雷
大眾傳媒是人類傳播能力發展變化的表現,是指在一定時間內將信息傳遞給散布在不同地區的個人或群體的媒體。在現代社會中,大眾傳媒已廣泛滲透到青少年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成為影響他們道德發展的主要因素,並因此對青少年道德教育構成挑戰。
一、大眾傳媒的發展加強了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影響力,但造成受眾之間的「知溝」現象日益明顯
過去,我國社會有穩定的社會結構、等級秩序和統一的價值體系,大眾傳媒、社會宣傳及學校教育之間保持著高度的一致性。現在,我國社會正處於轉型之中。從傳播學意義上說,我國傳統社會是冷的社會,現在的大眾社會是熱的社會(根據麥克盧漢的觀點,冷的社會是高度集中、秩序化、強調服從的社會,熱的社會是高度參與、自由化、強調個性與創新的社會),①這種轉型正是從傳統社會向大眾社會、冷的社會向熱的社會轉型。在這種轉型中,大眾傳媒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影響是巨大的,媒介輿論成為了輿論傳播的主要形式;而且轉型中人們的思想道德觀念也在發生著變化,大眾傳媒對青少年樹立新的價值觀念、判斷是非好惡的標准、為自己人生准確定位有極大的影響。眾所周知,道德發展始自學習。青少年是成長中的一代,他們通過各種各樣的認知學習來適應社會道德要求,進而內化為自己的品質,形成完整的人格。其中,大眾傳媒是一種重要的認知學習途徑。大眾傳媒從報紙、電影、廣播、電視到現今的互聯網路,已經集看、聽、說、動、玩於一體,傳播的信息可以被不同文化程度的受眾接受,突破了識字率對受眾規模的影響;它還具有虛擬性、交互性、開放性、自主性、創造性等特點,使得成千上萬的人們尤其是樂於接受新鮮事物,「跟風」心理極強的青少年在短時間內成為大眾傳媒的接受者。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2003年1月發布的第11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2年底,我國上網計算機達2083萬台,www站點已達371600個,互聯網路用戶已達5910萬,而且呈不斷增長的趨勢。在這些用戶中,青少年是主體,18歲以下的青少年就佔37.3%,18~24歲的用戶佔37.3%,25~30歲的用戶佔17.0%。其中,學生就佔了28.0%,教師佔6.2%,公務人員佔8.0%。現在各種傳媒的普及率都已比較高,而且正呈上升趨勢,正因為如此,大眾傳媒的刺激和動員對正處於轉型社會中的受眾(大眾傳媒的信息接受者或傳播對象),特別是那些思想道德正處於形成過程中的青少年的影響甚為劇烈。
按照人們的一般觀念,大眾傳媒的普及可以改善知識傳播和教育的條件,其結果將帶來整個社會文化水平的提高,有助於縮小社會各個階層和群體之間的差距,擴大社會平等。但1970年美國著名傳播學者P·J·蒂奇諾提出了著名的「知溝」理論假設:在大眾傳媒傳播各種信息的過程中,無論對社會經濟地位高者還是低者都會帶來知識量的增加,但由於社會經濟地位高的人獲得知識和信息的速度大大快於後者,隨著時間的推移,有可能產生一種「馬太效應」,即信息接受過程中的「貧」、「富」差距並非無條件的消失,相反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觀察到在信息和知識方面「富者更富,貧者更貧」,兩者之間的「知溝」不斷變寬,差距不斷擴大。②許多研究發現,「知溝」現象確實存在。過去由於受受眾規模和媒介傳播信息容量的影響,受眾之間的「知溝」現象存在但並不是十分明顯。隨著大眾傳媒的發展和普及,「知溝」現象在不同地域、不同群體之間越來越明顯,特別是新傳播技術採用帶來的整個社會的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觸量的增大,使得「老的知溝」未能填平,而「新的知溝」又不斷出現,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貧窮者的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
「知溝」現象的存在與擴大,對那些信息貧窮的青少年來說,道德認知特別是「道德文字」、「道德圖像」、「道德聲音」的缺乏,將直接影響青少年的價值判斷和道德素養的獲得,進而影響他們的道德感,使社會所要求的思想道德規范難以轉化為他們的個人品德,甚至會帶來一系列新的社會問題。當然,「知溝」現象的存在與擴大還造成了教育對象分為更多的層次,對傳統的統一教學模式也提出了挑戰。究其造成「知溝」擴大的原因,P·J·蒂奇諾認為除了學習知識的經濟條件,傳播技能上的差異,已有知識儲存量的差異,社交范圍的差異,信息的選擇性接觸、理解和記憶,大眾傳播媒介的性質等因素以外,接觸媒體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經常與媒體接觸的青少年,其信息量之大,佔有知識面之廣之快,就整體而言,是未接觸的青少年所不能相比的。所以,我們必須採取對策,縮小社會的「知溝」,如繼續推進大眾傳媒的廉價化、大眾化和對不發達地區或低收入階層制定特殊的扶持政策,特別要培養全體社會成員尤其是廣大青少年正確使用媒體和有效利用媒體的能力或素養。
二、大眾傳媒的發展創造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新環境,但使得環境更加復雜且管理趨難
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環境主要可分為社會環境、單位環境、家庭環境、社交環境。隨著大眾傳媒尤其是互聯網路的出現和發展,各種信息以驚人的速度飛越空間,深入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它以「報道事實」、「提供娛樂」等形式,大量傳播可復制的訊息,形成了一個強大的傳播文化環境,且影響力越來越大。它不僅使傳統的社會結構和觀念受到沖擊,而且也給傳統的青少年道德教育人際關系帶來了變化,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插入了「第三者」——大眾傳媒,它在大眾社會起著一種「認同中介」的作用,即大量傳播、復制的信息使社會取得文化認同和意識共識。③受教育者在這種環境中接受教育,「媒體現實」的道德培養作用是非常強的,J·格伯納的研究確認了大眾傳媒所建構的社會現實對受眾成員的主觀現實的影響。④廣大青少年由於日常接觸面過窄,直接經驗太少,往往靠大眾傳媒提供的世界觀、價值觀和道德規范的「參考框架」來認識和解釋社會現實,並逐漸內化為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和道德品質。加上青少年對大眾傳媒提供的東西多信少疑,就更增加了它的信度和效度,使他們往往在不知不覺中,就潛移默化地形成或改變了自己的道德判斷和道德信念。
大眾傳媒的發展在為我們創造了青少年道德教育新環境的同時,也使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環境更加復雜化了。大眾傳媒傳播信息的速度快、容量大,使得大眾傳媒上的信息豐富多彩,浩如煙海,它一方面為青少年學習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資料,開拓了他們的眼界,豐富了他們的生活;但另一方面,這些信息良莠不齊,各種信息都可能存在,真實的和虛假的、科學的和愚昧的、健康的和污穢的、先進的和落後的信息同時並存,廣大青少年如果有意無意地瀏覽了其中的一些不良信息,就可能會產生極壞的影響。尤其是互聯網路的發展,不僅形成了影響力強大的虛擬環境,而且使得國內文化和西方文化直接發生碰撞和激盪,特別是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尚在形成,求知慾、探索欲十分強烈的青少年,很容易受其負面影響。
在大眾傳媒不發達或大眾傳媒開放程度不高的情況下,社會和家庭可以很容易地選擇有關報道內容和過濾有關信息予以有效控制,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大眾傳媒特別是互連網路這種新的道德教育環境不僅復雜,而且教育者對它的管理(控制)也越來越難。雖然政府、法律對傳播信息進行了控制,但一些傳播媒介為了最大可能地盈利,採用各種方式傳播不健康、低格調的內容。這些都是鑽管理上的空子來傳播低級庸俗的內容,招來一些低層次的讀者,擴大發行,以此賺錢,殊不知在刺撞青少年眼球的同時也在毒害他們的靈魂。當然,傳統的媒介形式還可以通過「把關」來控制不良信息,但互聯網路的發展使媒介組織的「把關人」角色越來越淡化,甚至失靈,管理難度越來越大。對於廣大教育者來說,應該高度重視大眾傳媒這一新的道德教育環境,要樹立強烈的陣地意識,搶占和利用大眾傳媒這塊道德教育陣地,並加強研究,管(對大眾傳媒的有效管理和監督)、導(以積極健康的主流信息進行引導)、建(積極建設道德教育媒體)協調發展,整體推進,更好地發揮它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三、大眾傳媒的發展促進了青少年道德教育方法途徑的轉變,但又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道德教育的效果
很長時間里,青少年道德教育主要是通過灌輸說教來實現的,基本上隸屬於學校教育系統,可以說是一種封閉式德育;後來,書籍、報刊、電視等傳播媒介成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載體,大眾傳媒的宣傳、鼓勵、教育、引導、批評等道德教育功能受到了人們的重視,現代德育逐漸走向開放。但這些方式傳播道德教育信息的速度、容量、效率都是比較低的。以先進科學技術為基礎的大眾傳媒特別是互聯網路,為青少年道德教育提供了現代化的物質手段,極大地改善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物質條件,豐富了道德教育的內容,達到省時、省力、低投入高產出的效果;同時也促進了青少年道德教育方法途徑的轉變。第一,大眾傳媒使得信息多樣化了,這就使得我們的教育由教道德向教青少年如何選擇道德轉變;第二,大眾傳媒使得信息有很強的滲透性,這必然要求我們的道德教育由公開、正式轉向隱性、滲透;第三,傳統的課堂教學運用了電視、錄音、錄像、投影等媒介形式,增強了吸引力,大大提高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效率和效果。第四,利用大眾傳播媒體進行大范圍的社會宣傳教育和小范圍的思想道德教育,對青少年道德形成和發展產生了直接而強有力的影響作用。最後,網路的應用,出現了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遠程教學和網上教育,這種教育不僅變傳統的被動式接受「灌輸」教育為互動式、引導式的宣傳教育,而且變傳統的單純語言表達為藉助聲音、圖像、動畫等多媒體手段形象的表達,加深了印象,強化了效果。
大眾傳媒已經成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一個新的重要陣地,是不容置疑的。它也會帶來一些消極影響,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效果。第一,隨著大眾傳媒特別是互聯網路的發展,人們處在一個信息的海洋之中。這些龐雜多樣的信息交織在一起,泥沙俱下,魚龍混雜,各種形象、色彩無時無刻不在作用於人們的感官,精神意義明顯削弱,情感教育缺乏,而且使青少年對大眾傳媒過分依賴,造成個人心靈明顯封閉。大眾傳媒正侵蝕著人們尤其是廣大青少年的心理環境,使他們無法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有效控制,給青少年道德教育帶來了極大的干擾。第二,大眾傳媒在傳播信息的過程中形成的信息污染對廣大青少年具有極大的誘惑力和欺騙性,使青少年在社會化的道路上出現反叛和回歸的波折,可能使部分意志薄弱者由欣賞走向趨同,由無意識模仿走向有意識追求,甚至走向犯罪,以致成為信息濁流的犧牲品。第三,西方國家利用其先進的技術設備和資金優勢,在大眾傳媒尤其是互聯網路上進行信息資源的壟斷和信息輸出,使得外來文化與日俱增,在擴大文化交流的同時,文化霸權也愈發明顯,這就使廣大青少年接受的信息相當一部分來自國外,與中國文化的獨特性和他們已接觸到的道德要求產生新的矛盾和對抗,對青少年道德教育形成了巨大的沖擊,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教育的效果。第四,現代大眾傳媒具有極大的自由和交互性,為信息傳播提供了多種渠道,特別是互聯網路還提供了似乎沒有時空限制、沒有道德約束的虛擬環境,廣大青少年更願意與其雙向交流,而不願意把信息反饋給教育者,從而導致教育信息反饋的弱化,進而影響教育的效果。最後,過去我國的大眾傳媒機構大多作為事業機構而存在,是非盈利性的。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各種傳媒不得不走向市場,需要在市場競爭中求得生存與發展。在大眾傳媒市場化的進程中,許多媒體為了爭奪、迎合更多的受眾,而流露出媚俗、獵奇的心態;同時為追求利益使得假冒偽劣廣告、虛假有償新聞等現象屢禁不止;加之目前監督、監控和管理技術尚不完備,致使一些大眾傳媒的不良傾向越來越明顯,導致青少年道德意識扭曲和價值觀念的偏差。這些都嚴重弱化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效果。
8、關於傳媒對青少年影響弊大於利的例子和論點
看電視對我們青少年學生的身心健康不利,簡單地說容易造成同學近視,很多同學就是最好的例子;其次,它對學生學習和生活影響大,分散了我們的學習精力,而青少年學生的首要任務是學習。請問,高考狀元哪個是看電視看出來的?
電視是造成眼睛近視的罪魁禍首,而且它產生的電磁波對皮膚也有很大害處。我還看過很多報紙,大部分學生離家出走都是受了電視的不良影響
由於青少年發育不完全,沒有很強的自製力. 《流星花園》提倡學校暴力,歧視弱者,一些學生還因此去找F4,結果成績一落千丈。
大眾傳媒的發展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影響
華中師范大學政法學院 葉雷
大眾傳媒是人類傳播能力發展變化的表現,是指在一定時間內將信息傳遞給散布在不同地區的個人或群體的媒體。在現代社會中,大眾傳媒已廣泛滲透到青少年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成為影響他們道德發展的主要因素,並因此對青少年道德教育構成挑戰。
一、大眾傳媒的發展加強了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影響力,但造成受眾之間的「知溝」現象日益明顯
過去,我國社會有穩定的社會結構、等級秩序和統一的價值體系,大眾傳媒、社會宣傳及學校教育之間保持著高度的一致性。現在,我國社會正處於轉型之中。從傳播學意義上說,我國傳統社會是冷的社會,現在的大眾社會是熱的社會(根據麥克盧漢的觀點,冷的社會是高度集中、秩序化、強調服從的社會,熱的社會是高度參與、自由化、強調個性與創新的社會),①這種轉型正是從傳統社會向大眾社會、冷的社會向熱的社會轉型。在這種轉型中,大眾傳媒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影響是巨大的,媒介輿論成為了輿論傳播的主要形式;而且轉型中人們的思想道德觀念也在發生著變化,大眾傳媒對青少年樹立新的價值觀念、判斷是非好惡的標准、為自己人生准確定位有極大的影響。眾所周知,道德發展始自學習。青少年是成長中的一代,他們通過各種各樣的認知學習來適應社會道德要求,進而內化為自己的品質,形成完整的人格。其中,大眾傳媒是一種重要的認知學習途徑。大眾傳媒從報紙、電影、廣播、電視到現今的互聯網路,已經集看、聽、說、動、玩於一體,傳播的信息可以被不同文化程度的受眾接受,突破了識字率對受眾規模的影響;它還具有虛擬性、交互性、開放性、自主性、創造性等特點,使得成千上萬的人們尤其是樂於接受新鮮事物,「跟風」心理極強的青少年在短時間內成為大眾傳媒的接受者。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2003年1月發布的第11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2年底,我國上網計算機達2083萬台,www站點已達371600個,互聯網路用戶已達5910萬,而且呈不斷增長的趨勢。在這些用戶中,青少年是主體,18歲以下的青少年就佔37.3%,18~24歲的用戶佔37.3%,25~30歲的用戶佔17.0%。其中,學生就佔了28.0%,教師佔6.2%,公務人員佔8.0%。現在各種傳媒的普及率都已比較高,而且正呈上升趨勢,正因為如此,大眾傳媒的刺激和動員對正處於轉型社會中的受眾(大眾傳媒的信息接受者或傳播對象),特別是那些思想道德正處於形成過程中的青少年的影響甚為劇烈。
按照人們的一般觀念,大眾傳媒的普及可以改善知識傳播和教育的條件,其結果將帶來整個社會文化水平的提高,有助於縮小社會各個階層和群體之間的差距,擴大社會平等。但1970年美國著名傳播學者P·J·蒂奇諾提出了著名的「知溝」理論假設:在大眾傳媒傳播各種信息的過程中,無論對社會經濟地位高者還是低者都會帶來知識量的增加,但由於社會經濟地位高的人獲得知識和信息的速度大大快於後者,隨著時間的推移,有可能產生一種「馬太效應」,即信息接受過程中的「貧」、「富」差距並非無條件的消失,相反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觀察到在信息和知識方面「富者更富,貧者更貧」,兩者之間的「知溝」不斷變寬,差距不斷擴大。②許多研究發現,「知溝」現象確實存在。過去由於受受眾規模和媒介傳播信息容量的影響,受眾之間的「知溝」現象存在但並不是十分明顯。隨著大眾傳媒的發展和普及,「知溝」現象在不同地域、不同群體之間越來越明顯,特別是新傳播技術採用帶來的整個社會的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觸量的增大,使得「老的知溝」未能填平,而「新的知溝」又不斷出現,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貧窮者的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
「知溝」現象的存在與擴大,對那些信息貧窮的青少年來說,道德認知特別是「道德文字」、「道德圖像」、「道德聲音」的缺乏,將直接影響青少年的價值判斷和道德素養的獲得,進而影響他們的道德感,使社會所要求的思想道德規范難以轉化為他們的個人品德,甚至會帶來一系列新的社會問題。當然,「知溝」現象的存在與擴大還造成了教育對象分為更多的層次,對傳統的統一教學模式也提出了挑戰。究其造成「知溝」擴大的原因,P·J·蒂奇諾認為除了學習知識的經濟條件,傳播技能上的差異,已有知識儲存量的差異,社交范圍的差異,信息的選擇性接觸、理解和記憶,大眾傳播媒介的性質等因素以外,接觸媒體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經常與媒體接觸的青少年,其信息量之大,佔有知識面之廣之快,就整體而言,是未接觸的青少年所不能相比的。所以,我們必須採取對策,縮小社會的「知溝」,如繼續推進大眾傳媒的廉價化、大眾化和對不發達地區或低收入階層制定特殊的扶持政策,特別要培養全體社會成員尤其是廣大青少年正確使用媒體和有效利用媒體的能力或素養。
二、大眾傳媒的發展創造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新環境,但使得環境更加復雜且管理趨難
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環境主要可分為社會環境、單位環境、家庭環境、社交環境。隨著大眾傳媒尤其是互聯網路的出現和發展,各種信息以驚人的速度飛越空間,深入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它以「報道事實」、「提供娛樂」等形式,大量傳播可復制的訊息,形成了一個強大的傳播文化環境,且影響力越來越大。它不僅使傳統的社會結構和觀念受到沖擊,而且也給傳統的青少年道德教育人際關系帶來了變化,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插入了「第三者」——大眾傳媒,它在大眾社會起著一種「認同中介」的作用,即大量傳播、復制的信息使社會取得文化認同和意識共識。③受教育者在這種環境中接受教育,「媒體現實」的道德培養作用是非常強的,J·格伯納的研究確認了大眾傳媒所建構的社會現實對受眾成員的主觀現實的影響。④廣大青少年由於日常接觸面過窄,直接經驗太少,往往靠大眾傳媒提供的世界觀、價值觀和道德規范的「參考框架」來認識和解釋社會現實,並逐漸內化為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和道德品質。加上青少年對大眾傳媒提供的東西多信少疑,就更增加了它的信度和效度,使他們往往在不知不覺中,就潛移默化地形成或改變了自己的道德判斷和道德信念。
大眾傳媒的發展在為我們創造了青少年道德教育新環境的同時,也使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環境更加復雜化了。大眾傳媒傳播信息的速度快、容量大,使得大眾傳媒上的信息豐富多彩,浩如煙海,它一方面為青少年學習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資料,開拓了他們的眼界,豐富了他們的生活;但另一方面,這些信息良莠不齊,各種信息都可能存在,真實的和虛假的、科學的和愚昧的、健康的和污穢的、先進的和落後的信息同時並存,廣大青少年如果有意無意地瀏覽了其中的一些不良信息,就可能會產生極壞的影響。尤其是互聯網路的發展,不僅形成了影響力強大的虛擬環境,而且使得國內文化和西方文化直接發生碰撞和激盪,特別是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尚在形成,求知慾、探索欲十分強烈的青少年,很容易受其負面影響。
在大眾傳媒不發達或大眾傳媒開放程度不高的情況下,社會和家庭可以很容易地選擇有關報道內容和過濾有關信息予以有效控制,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大眾傳媒特別是互連網路這種新的道德教育環境不僅復雜,而且教育者對它的管理(控制)也越來越難。雖然政府、法律對傳播信息進行了控制,但一些傳播媒介為了最大可能地盈利,採用各種方式傳播不健康、低格調的內容。這些都是鑽管理上的空子來傳播低級庸俗的內容,招來一些低層次的讀者,擴大發行,以此賺錢,殊不知在刺撞青少年眼球的同時也在毒害他們的靈魂。當然,傳統的媒介形式還可以通過「把關」來控制不良信息,但互聯網路的發展使媒介組織的「把關人」角色越來越淡化,甚至失靈,管理難度越來越大。對於廣大教育者來說,應該高度重視大眾傳媒這一新的道德教育環境,要樹立強烈的陣地意識,搶占和利用大眾傳媒這塊道德教育陣地,並加強研究,管(對大眾傳媒的有效管理和監督)、導(以積極健康的主流信息進行引導)、建(積極建設道德教育媒體)協調發展,整體推進,更好地發揮它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三、大眾傳媒的發展促進了青少年道德教育方法途徑的轉變,但又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道德教育的效果
很長時間里,青少年道德教育主要是通過灌輸說教來實現的,基本上隸屬於學校教育系統,可以說是一種封閉式德育;後來,書籍、報刊、電視等傳播媒介成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載體,大眾傳媒的宣傳、鼓勵、教育、引導、批評等道德教育功能受到了人們的重視,現代德育逐漸走向開放。但這些方式傳播道德教育信息的速度、容量、效率都是比較低的。以先進科學技術為基礎的大眾傳媒特別是互聯網路,為青少年道德教育提供了現代化的物質手段,極大地改善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物質條件,豐富了道德教育的內容,達到省時、省力、低投入高產出的效果;同時也促進了青少年道德教育方法途徑的轉變。第一,大眾傳媒使得信息多樣化了,這就使得我們的教育由教道德向教青少年如何選擇道德轉變;第二,大眾傳媒使得信息有很強的滲透性,這必然要求我們的道德教育由公開、正式轉向隱性、滲透;第三,傳統的課堂教學運用了電視、錄音、錄像、投影等媒介形式,增強了吸引力,大大提高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效率和效果。第四,利用大眾傳播媒體進行大范圍的社會宣傳教育和小范圍的思想道德教育,對青少年道德形成和發展產生了直接而強有力的影響作用。最後,網路的應用,出現了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遠程教學和網上教育,這種教育不僅變傳統的被動式接受「灌輸」教育為互動式、引導式的宣傳教育,而且變傳統的單純語言表達為藉助聲音、圖像、動畫等多媒體手段形象的表達,加深了印象,強化了效果。
大眾傳媒已經成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一個新的重要陣地,是不容置疑的。它也會帶來一些消極影響,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效果。第一,隨著大眾傳媒特別是互聯網路的發展,人們處在一個信息的海洋之中。這些龐雜多樣的信息交織在一起,泥沙俱下,魚龍混雜,各種形象、色彩無時無刻不在作用於人們的感官,精神意義明顯削弱,情感教育缺乏,而且使青少年對大眾傳媒過分依賴,造成個人心靈明顯封閉。大眾傳媒正侵蝕著人們尤其是廣大青少年的心理環境,使他們無法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有效控制,給青少年道德教育帶來了極大的干擾。第二,大眾傳媒在傳播信息的過程中形成的信息污染對廣大青少年具有極大的誘惑力和欺騙性,使青少年在社會化的道路上出現反叛和回歸的波折,可能使部分意志薄弱者由欣賞走向趨同,由無意識模仿走向有意識追求,甚至走向犯罪,以致成為信息濁流的犧牲品。第三,西方國家利用其先進的技術設備和資金優勢,在大眾傳媒尤其是互聯網路上進行信息資源的壟斷和信息輸出,使得外來文化與日俱增,在擴大文化交流的同時,文化霸權也愈發明顯,這就使廣大青少年接受的信息相當一部分來自國外,與中國文化的獨特性和他們已接觸到的道德要求產生新的矛盾和對抗,對青少年道德教育形成了巨大的沖擊,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教育的效果。第四,現代大眾傳媒具有極大的自由和交互性,為信息傳播提供了多種渠道,特別是互聯網路還提供了似乎沒有時空限制、沒有道德約束的虛擬環境,廣大青少年更願意與其雙向交流,而不願意把信息反饋給教育者,從而導致教育信息反饋的弱化,進而影響教育的效果。最後,過去我國的大眾傳媒機構大多作為事業機構而存在,是非盈利性的。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各種傳媒不得不走向市場,需要在市場競爭中求得生存與發展。在大眾傳媒市場化的進程中,許多媒體為了爭奪、迎合更多的受眾,而流露出媚俗、獵奇的心態;同時為追求利益使得假冒偽劣廣告、虛假有償新聞等現象屢禁不止;加之目前監督、監控和管理技術尚不完備,致使一些大眾傳媒的不良傾向越來越明顯,導致青少年道德意識扭曲和價值觀念的偏差。這些都嚴重弱化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效果。
註:
①宋林飛:《社會傳播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5頁
②郭慶光:《傳播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31頁
③④石慶生:《傳播學原理》,安徽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07、182頁
9、大眾傳媒對青少年的影響的案例
傳媒是一把雙刃劍,許多人都只看到它好的一面,於是往往誇大它的好處而忽視它的弊端。其實,我們仔細的統計一下不難發現,每年不知有多少青少年由於受不健康傳媒的影響誤入了歧途。所以,我方一致認為傳媒對青少年的影響弊大於利。
傳媒上的一些不良廣告,不良節目會對我們青少年學生的身心健康不利。
而且看多了電視容易造成同學近視,很多同學就是最好的例子;其次,它對學生學習和生活影響大,分散了我們的學習精力,從而學習成績有所下滑。傳媒也會讓我們不僅受到精神上的傷害,我們的身體也許也會有很大的危險。
還有,大眾傳媒的到來,也許是讓我們幾乎擺脫了手工勞動,但是這也讓我們的動手能力有所下降。並且,也會讓我們的人際關系漸漸疏遠。
傳媒大多數是虛假的,誇大事實,讓人沉浸在一個虛幻的世界裡,不明是非,從而受騙,上當。
對於我們未成年自製力沒有發育完全的青少年來說,網路往往會使我們沉浸在此,不能自拔。
因此,我方認為傳媒對於我們青少年來說弊大於利。
對青少年造成不利影響的方面有很多,網路,書籍,電視,等等。像網路,一些不良網頁,不良信息,不良廣告會讓我們的身心受到傷害。網路游戲,則會讓我們沉浸在一個完全虛擬的世界裡,無法自拔。嚴重的還會造成家破人亡,甚至有些同學會因為網路而去殺害父母。甚至有些犯罪分子會利用網路來謀害我們的性命,進行打劫,綁架等等。
其次,傳媒的發展減少了我們的手工勞動,這樣雖然方便,但依然會讓我們的某些能力有所下降,例如:有些同學,由於用多了網路,從而造成一些簡單的都不會寫。還有,傳媒的增加,減少了我們運動的時間,由於傳媒的發展使得我們的生活更方便,而足不出戶,這樣不是對我們的身體也是有所傷害的嗎?
還有,據調查顯示,很多中學生都有戴眼鏡的現象,這些都是傳媒惹得禍,並且,傳媒會分散我們的注意力,讓我們的學習成績不斷下滑,甚至會引誘一些同學出現逃學,消失的狀況。
傳媒常常誇大其詞,讓很多人們對於一些假冒偽劣的東西信以為真,掉入一些陷阱,造成經濟上的損失,嚴重的還會有身體上的傷害。
即使是書籍,也有一些不良書籍,對於自製力差的青少年來說,反而會加快我們心靈受到傷害的速度。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有時也會讓我們誤入歧途。交一個好的朋友,會對你一生有益,但如果交了一個壞的朋友,會讓你誤入歧途。俗話說:「一失足成千古恨。」確實,如果你交錯了一個朋友,也許你的一生就完了。
而且,因為傳媒的發展,讓我們與他人之間的交往,充滿了虛幻性,不再真實,也許我們的朋友圈是增加了,但是,大家之間都是虛幻的,這樣的人際關系不是很疏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