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揖禮的禮儀有哪些?
2、教學古代宮廷禮儀的視頻
一、立容、行容、跪容、坐容。
1、立容(男女通用):身體肅立,袖手或手臂自然下垂放於身體兩側,目視前方,從容優雅;
2、行容:
(1)男:身體肅立,袖手(禮儀場合)或手臂自然下垂,目視前方,步伐從容,莊重大方;
(2)女:身體肅立,袖手(禮儀場合)或手臂自然下垂,目視前方,步伐較小,步履莊重;
3、跪容:
(1)跪立(一般為跪、正坐起身時的准備姿勢):
男:取跪姿,雙膝著地分開與肩同寬,上身(膝以上)直立,足尖立起,袖手或手臂自然垂放於身體兩側,目視前方;
女:取跪姿,雙膝著地並攏與頭同在一線,上身(膝以上)直立,足尖立起,袖手或手臂自然垂放於身體兩側,目視前方;
(2)跪坐(一般為拜禮時的姿勢):
男:取跪姿,雙膝著地分開與肩同寬,上身(腰以上)直立,足尖立起,臀著於足踵之上,袖手或手臂自然垂放於身體兩膝上,目視前方;
女:取跪姿,雙膝著地並攏與頭同在一線,上身(腰以上)直立,足尖立起,臀著於足踵之上,袖手或手臂自然垂放於身體兩膝上,目視前方;
4、坐容(包括經坐):上身(腰以上)直立,袖手或手臂自然垂放於身體兩膝上,目視前方,如為經坐,則足背平放於地,臀坐於腳後跟上;
二、揖禮,女子福禮,欠身禮,茶禮。
(一)男子揖禮:拱手當心以作揖。王見諸侯的作揖禮式。《周禮·秋官·司儀》:「詔王儀,南鄉見諸侯,土揖庶姓,時揖異姓,天揖同姓,所以別親疏內外也。」 鄭玄 註:「時揖,平推手也。」
1、 長揖:肅立,俯身,拱手高舉,自上而下移至最低,俯身90度,是謂「長揖至地」。
2、 天揖(揖禮手位於高者,標准揖禮):正式禮儀場合,如祭禮、冠禮等行此禮,對尊長及同族中人行此禮。
身體肅立,雙手合抱,左手在上,手心向內,俯身推手時,微向上舉高齊額,俯身約60度,起身時自然垂手或袖手。
3、 時揖(揖禮手位於平者,又叫:拱手,推手,抱拳):同輩日常見面,辭別禮,漢服或便裝均可。
身體肅立,雙手合抱,左手在上,手心向下,從胸前向外平推,俯身約30度,起身,同時自然垂手或袖手。
4、 土揖(揖禮手位於下者,又叫:下手):用於長輩或上司還禮。
身體肅立,雙手合抱,左手在上,手心向內,俯身約30度,推手稍向下,起身,同時自然垂手或袖手。
(二)女子揖禮、福禮
1、 女子揖禮:用於日常行禮。
身體肅立,雙手疊抱於腰前,右手在上,手心向內,欠身約20度。
2、 女子福禮(又叫:萬福禮或道萬福):用於同輩著漢服日常見面,辭別時。
身體肅立,兩手相扣,右手在上,放於胸前或左腰側,微俯身約20度,微動手,微屈膝。
(三)男女坐時欠身禮(包括正坐)(男女通用)(飲茶禮):一般用於還禮時。
端坐,袖手或手自然垂放於兩膝,欠身約20度。
(四)奉茶、受茶、還茶禮:奉茶者雙手執奉茶盤或茶盞,上舉齊眉,同時微俯首,微欠身(約20度);受茶者雙手接茶盞,口稱謝,微欠身(約20度),如奉茶者將茶盞、茶盤置於幾案上,則受茶者行欠身禮;還茶禮如受茶,接盞變為還遞盞。
四、綜合禮儀
1、再拜:
(1)男子再拜:一次天揖→一次稽首或頓首→一次天揖。具體行禮方法:肅立,兩腳微分呈外八字,行天揖禮,手不放下,仍疊抱當胸,雙膝同時跪下,膝分開與肩同寬,呈跪坐,拱手下於膝前,至地疊放,手心向下,左手在上,俯身,頭部輕觸手背稍作停留,直身跪坐,自然垂手於身體兩側,再次拱手下於膝前,至地疊放,左手在上,俯身,頭伏於手前邊地上,停留片刻(約三秒),直身跪坐,垂手,跪立,雙膝同時離地,起立,再行天揖禮一次,恢復立容,禮畢。
(2)女子再拜:一次揖禮→兩次肅拜(中間直身袖手不起立)→一次揖禮。
2、一禮三拜
(1)男子:一次天揖→三次空首(中間直身垂手不起立)→一次天揖。
(2)女子:一次揖禮→三次肅拜(中間直身袖手不起立)→一次揖禮。
3、三禮九拜:最隆重的拜禮。用於祭祀、冠禮、婚禮等重大禮儀場合。行禮方法:重復三次「一禮三拜」。
五、其他禮儀(袖手)
雙手疊抱(相疊)於腰際,手心向內,男左手在上,女右手在上,手在袖內。
六、行禮注意事項
1、對長輩要主動行禮,長輩則被動還禮;
2、漢家禮儀講究中正平和,行禮節奏要掌握從容;
3、對生者奇拜,對逝者偶拜;
4、禮儀場合應緩慢從容,切忌慌亂、東張西望。
三、拜禮
(一)男子跪拜禮
1、 男子稽首禮:最隆重的跪拜禮,屬於臣拜君,子拜父,學生拜老師以及拜天、拜神、拜廟之禮。
肅立,兩腳微分呈外八字,雙膝同時跪下,膝分開與肩同寬,呈跪坐,拱手下與心平,手心向內,左手在外,俯身,頭部輕觸手稍作停留,舉首,再拱手下於膝前,至地疊放,左手在上,俯身,頭伏於手前邊地上,停留片刻(約三秒),直身跪坐,垂手,跪立,雙膝同時離地,起立。
2、 男子頓首禮:地位相等的人互用的跪拜禮。
行禮方法與稽首禮同,只是俯身引頭至地就立即抬起,不作停留。
肅立,兩腳微分呈外八字,雙膝同時跪下,膝分開與肩同寬,呈跪坐,拱手下與心平,手心向內,左手在外,俯身,頭部輕觸手稍作停留,直身跪坐,自然垂手於身體兩側,跪立,雙膝同時離地,起立。
(二)女子拜禮(女子正拜:肅拜):用於正式禮儀場合的跪拜禮。
兩腳並攏肅立,袖手於腰際正前,雙膝同時跪下,兩膝相並,跪坐,右手壓左手,下手至於膝上(重者至地),頭微俯,欠身約30度,稍停留(約三秒),直身,跪坐,收手、袖手於腰際正前,跪立,雙膝同時離地,起立。
四、綜合禮儀
3、揖禮手態
4、漢朝禮儀的教程
漢代禮儀,顧名思義是漢代時候人們的禮儀。包括立容,坐容,行禮,迎賓,宴請。
1立容:
賈子曰:固頤正視,平肩正背,臂如抱鼓。足閑二寸,端面攝纓。端股整足,體不搖肘,曰經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肅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參考文物,經立時正身、平視,兩手相合,掩在袖子里。手從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著、拄著東西也行。注意:中國人注重自然,而不是筆挺,所以手臂要柔軟,切忌僵直——這樣漢服才會順勢鋪成柔和的曲線,展示出華夏之美。
我們常見夫子行叉手禮的像——但這個動作應當是配合磬折來表達敬意的——也就是說,腰應當同時彎曲大概三十度。當然,處於藝術上的考慮,畫家還是畫成了直身。
應用:竊以為經立是漢服同道必須注意的,對師長應當共立。鑒於人不行大禮,我們可以根據情況增減躬身的程度——但至少,低頭示敬是必須的。
2坐容:
賈子曰:坐以經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視平衡曰經坐,微俯視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視不出尋常之內曰肅坐,廢首低肘曰卑坐。
參考文物,漢代的經坐(這在古人就叫坐,為了區分,專稱雅坐)是膝蓋並緊,臀部坐在腳跟上,腳背貼地,雙手放在膝蓋上,目視前方。對於胡坐,道理一樣,端正,兩腿不得叉開,雙手放在膝蓋上。雙手可以握拳,沖前方;也可收攏抱在腹部。
應用:隨著漢文化的復興,會有越來越多的場合需要雅坐。若在這種正規場合,您只能通過稍稍上下膝蓋的方式解除一下疲勞。當然,對於友人聚會等生活場景,大家箕距(臀部著地,兩腿叉開)或者趺坐(佛教式的盤腿)都行。
3行禮:
1、正規揖禮:左手壓右手(女子右手壓左手),手藏在袖子里,舉手加額,鞠躬九十度,然後起身,同時手隨著再次齊眉,然後手放下。
2、一般揖禮:直立,兩臂合攏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兩臂自額頭下移至胸,同時上身鞠躬四十五度。正規場合,對朋友。
3、拱手:類揖手,只是身子和胳膊不用動。
4、頷首致意。
5、正規拜禮:直立,舉手加額如揖禮,鞠躬九十度,然後直身(這段叫鞠躬),同時手隨著再次齊眉。然後雙膝同時著地,緩緩下拜,手掌著地,額頭貼手掌上(這叫拜),然後直起上身,同時手隨著齊眉(這叫興)——然後根據禮節,平身或再拜……平身時,兩手齊眉,起身,直立後手放下。
6、一般拜禮(用於雅坐時):抬起臀部,直起上身,膝蓋支撐身體,然後拜手(手至地,頭貼手)或叩頭(頭扣地)或稽首(時間長)或頓首(時間短)。
7、女子行禮:本著平等的精神,不要求女子特殊行禮。但處於忍讓的風度——女子行禮兩手合攏放胸前,微屈膝,微低頭即可;若拜禮,上身直,膝著地,攏手下垂,頭微低,即可。
應用:5用於一般用於祭祀,或非常敬重的場合。6用於雅坐時。1到4,應當作為漢服時的日常行禮,依據具體情況——對方受尊敬的程度,和具體場合容許你表現禮節的程度……人缺少禮儀觀念,不必過分要求,但拱手應當能做到。如果在與人交談的時候又有人來,當注意問候時要根據身邊人的情況,決定行禮的程度。
4迎賓:
古人迎賓講究衣冠嚴整,所以如果主客在門口不期而遇,那麼主人會裝作不認識,不理不睬地把門關上,等換上衣服再開門迎賓。迎賓時,主人立在門右(其實就是主人在東,客人在西——如果在外面迎接客人就更是如此),客人走門左。迎客進門以後,為客人指路,每到拐角,要說「請」,客人答「請」,要為客人開門、掀簾子……主人請客人上座(就是做到右邊的椅子上),客人請辭——最終看情況決定坐次。
今天這一切都不必要了。由於建築布局多樣,所以不可能主位客位分清楚,但主人引路,客人後主人行,是應當把握的精神。
5宴請:
東道先說「請」,客人辭讓,東道固請,同時拿筷子就可以了,不必過分謙讓。
喝茶、飲酒時,用左手的大袖擋住杯子,以求雅觀。
總之,原則是:心安則行之,可以行則行之——其他不強求。
5、揖禮禮儀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