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包拯短視頻

包拯短視頻

發布時間:2020-08-14 13:40:27

1、包拯的生平事跡短的非常急

包拯字希仁,是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最初考中進士,被授為大理評事,出任建昌縣的知縣。
早年至孝
清正廉明
開封府尹
因為父母親年紀都大了,包拯辭官不去赴任。得到監和州稅的官職,父母又不想讓他離開,包拯就辭去官職,回家贍養老人。幾年之後,他的父母親相繼去世,包拯在雙親的墓旁築起草廬,直到守喪期滿,還是徘徊猶豫、不忍離去,同鄉父老多次前來勸慰勉勵。
清正廉明
過了很長時間,包拯才去接受調遣,管理天長縣。有個盜賊割了別人家耕牛的舌頭,牛主人來到(縣衙)告狀。包拯說:「(你)只管回家去,殺了牛賣了它。」不久又有一人來到(縣衙)告別人私自宰殺耕牛,包拯說:「(你)為什麼割了別人家耕牛的舌頭,又來告他的狀?」這個盜賊感到很震驚,也很服氣。
(包拯)轉到端州當知府,升為殿中丞。端州出產硯台,此前的知府趁著進貢大都斂取是貢數幾十倍的硯台,來贈送給當朝權貴。包拯命令製造的硯台僅僅滿足貢數,當政滿一年沒拿一方硯台回家。
不久拜監察御史裹行,改監察御史。當時張堯佐除節度、宣徽雨使,右司諫張擇行、唐介與包拯一起奏論此事,言辭很急切。又曾經建議說:「國家每年向契丹交納財物,不是抵禦戎人的計策,應該操練軍隊選擇將領,致力於充實邊境守備。」又請求重視門下封還駁正的制度,以及廢黜貪官污吏不得做官,選擇郡守縣宰,推行考核試用補任恩蔭子弟的方法。當時各道轉運加按察使,他們上奏彈劾官吏大多指摘細小過失,注重苛刻嚴察相互標榜,官吏自覺不安,包拯因此請求免去按察使。 
(包拯)出使契丹,契丹命令典客對包拯說:「(你們國家的)雄州城最近開了便門,就是想引誘我國的叛徒,以便刺探邊疆的情報吧?」包拯說:「(你們國家的)涿州城曾經也開過便門,刺探邊疆的情報為何一定要開便門呢?」那個人便無言以對了。
歷任三司戶部判官,出京任京東轉運使,改尚書工部員外郎、直集賢院,調任陝西,又調任河北,入朝任三司戶部副使。秦隴斜谷務所的造船木材,一概向百姓徵收索取;又七個州交納河橋竹索的賦稅,一般有幾十萬,包拯都奏請加以廢除。契丹在鄰近邊塞地區集結軍隊,邊境州郡漸加戒備,命令包拯去河北調發軍糧。包拯說:「漳河地區肥沃的土壤,百姓不能耕種,邢、沼、趙三州農田一萬五千頃,一概用來牧馬,請求把這些全都分給百姓。」聽從他的意見。解州鹽法規定使百姓困竭,包拯前去加以經營管理,請求一概與商販流通交換。
除天章閣待制、知諫院。多次論述斥責權貴得寵大臣,請求免去一切由內廷施予的曲意恩賜。又依次遞上唐魏鄭公的三條奏疏,希望放在座位右側,作為借鑒。又上言天子應當明於聽取採納,分辨朋黨,愛惜人才,不堅持先入為主的說辭,一共七件事;請求廢除苛刻不寬厚的做法,抑制僥幸投機得官,正刑法明禁令,戒除興建勞作,禁丘妖言妄說。朝廷大多加以施行。
除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曾經提議太平無事時把軍隊調到內地,沒有答復。至此時,請求:「解除河北駐守軍隊,把他們分布在黃河以南的兗、鄲、齊、濮、曹、濟各郡,如果有緊急情況,沒有誤時的憂慮。如果說駐守軍隊不能立刻削減,請求訓練民兵,稍加供給干糧,每年的費用,不到駐守軍隊一個月的開支,一個州的賦稅,那麼供給的人數就多了。」沒有答復。調任知瀛州,各州用官府的錢做買賣,年累計虧負十多萬,都上奏加以除去。因喪子請求任政務清簡的郡職,知揚州,調任廬州,遷升刑部郎中。
因擔保推薦官員失誤獲罪,貶官授兵部員外郎、知池州。恢復官位,調任江寧府,召權知開封府,遷升右司郎中。
(包拯被朝廷)召令暫時代理開封府尹,升為右司郎中。包拯在朝廷為人剛強堅毅,貴戚宦官因此而大為收斂,聽說的人都很害怕他。人們把包拯笑比做黃河水清(一樣極難發生的事情)。小孩和婦女,也知道他的名聲,叫他「包待制」。京城裡的人因此說:「(暗中行賄)疏不通關系(的人),有閻羅王和包老頭。」按舊規矩,凡是訴訟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遞交狀子)。包拯打開官署正門,使告狀的人能夠到跟前陳述是非,辦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瞞。朝中官員和勢家望族私築園林樓榭,侵佔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發大水,包拯於是將那些園林樓榭全部毀掉。有人拿著地券虛報自己的田地數,包拯都嚴格地加以檢驗,上奏彈劾弄虛作假的人。
升遷諫議大夫、權且代理御史大夫。包拯上奏說:「太子的位置空缺已經很久了,天下人都為此感到擔憂,陛下這么長久地不作出決定,是為什麼呢?」仁宗問他說:「你認為立誰為好呢?」包拯回答道「:臣下無能,還沒有考慮,臣請求早立太子,是為宗廟萬世之大計著想的。陛下問臣想立誰,這是懷疑臣。臣已是七十歲的人了,又沒有兒子,並不是為自己和後代邀寵考慮的啊!」仁宗聽了大為高興,說:「這件事還要慢慢商議。」他請求裁減內侍,減少不必要的費用,按條文督促各路監司盡忠職守,御史府可以自己舉薦所屬官員,減少官吏一年的休假日期,這些建議都得以施行。
張方平做三司使時,因為買土豪的財產,包拯上章彈劾,使他罷了官;宋祁接替了張方平,包拯又彈劾他;宋祁被免後,就由包拯以樞密直學士暫代三司使。對此歐陽修說:「包拯是所謂牽牛踩踏了田而奪了人家的牛,處罰已經很重了,可他又貪圖肥缺來做那個職務,不也是過分了嗎?」包拯因此待在家裡,以躲避代理三司的命令,過了很久才出來任職。他主持三司期間改變了過去的一些做法,以前,凡是各種封藏於倉庫供皇帝用的物品,都從各地科派,造成百姓困難。包拯特此設立市場,公私實行公平買賣,此後百姓不再受到侵憂。原來司里吏員欠下金錢布匹,大多受到監禁,其中有些人往往逃走,就連帶拘禁了他們的妻子兒女,像這一類情形的包拯都釋放了他們。升遷為給事中,為三司使。幾天以後,拜樞密副使。不久,調任禮部侍郎,他推辭不受,旋即因患病逝世,終年六十四歲。死後封贈禮部尚書,謚號孝肅。
包拯性情嚴峻剛正,憎惡辦事小吏苟雜刻薄,務求忠誠厚道,雖然非常憎恨厭惡,但從來沒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隨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悅人,平常沒有私人信件,連朋友、親戚都斷絕來往。雖然地位高貴,但(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飲食跟當百姓時一樣。(他)曾經說:「後代子孫當官從政,假若貪贓枉法,不得放歸老家,死了不得葬入家族墓地。假若不聽從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孫。」
當初,有兒子名繶,娶崔氏,通判潭州,去世。崔氏守寡到死,不改嫁。包拯曾經棄逐他的媵妾,媵妾在父母家生了兒子,崔氏暗中撫慰他的母親,讓她小心地照看他。繶死後,把媵妾的兒子帶回家中,取名為綖。有奏議十五卷。
總評
包拯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清官。包拯之名,成為清廉的象徵。「龍圖包公,生平若何?肺肝冰雪,胸次山河。報國盡忠,臨政無阿。杲杲清名,萬古不磨。」這詩句表達了人民對包拯的贊美。包拯少時在城內香花墩讀書,他28歲中進士,曾先後知天長、端州、瀛州、揚州、廬州、池州、開封等縣、府,出使過契丹,還在刑部、兵部任過職,在財政部門做過副使、轉運使、三司使,在監察部門做過御使、諫議大夫,最後做到樞密副使,成為朝廷的宰輔,死後追贈禮部尚書,謚孝肅。他有「包待制」、「包龍圖」的雅稱。老百姓更喜歡直呼「包公」。 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產、鞏固國防、舉賢任能、為民請命,頗有政績,是我國歷史上的名臣,傑出的清官代表。《宋史》雲:「拯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憚之。人以包拯笑比黃河清,閭里童稚婦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師為之語曰『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舊制,凡訴訟不得徑造庭下。拯開正門,使得進前陳曲直,吏不敢欺。」又說:「拯性峭直,惡吏苛刻,務敦厚」;「與人不苟合,不會偽辭色悅人」,「平居無私書,故人親黨皆絕之」。包拯做過許多有益於百姓平民的好事,「不愛烏紗只愛民」,贏得了世人的敬仰。宋代以來,關於包拯的口碑、話本小說、戲劇曲藝乃至當代的電影電視就演義了許許多多他清正廉明、剛直不阿的故事,演義的結果,使包公的形象更豐滿,甚至神化、傳奇化。他成了人們寄託、祈望的理想人物。 對包拯形象的塑造和傳揚始於其身前。而源於宋代的話本並紅火於元代的包公戲,自明清到近世,不斷發展,推陳出新,深受老百姓的喜愛。包拯斷案的故事最為精彩,傳播之廣,溶進了人們熾熱的「包公情」。包拯做官以斷獄英明剛直而著稱於世。知廬州時,執法不避親黨。在開封時,開官府正門,使訟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訴曲直,杜絕奸吏。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

2、求一部關於包青天的電視劇

《七俠五義》之包公鬥法王

從樓主的描述「展紹好像受傷快死了,好像被一個女子救了」恩,是七俠五義之包公鬥法王,劇中展昭被法王賀連鵬打成重傷,幾乎快死了......被法王的師妹歐陽姑娘所救......

另外,歐陽姑娘的徒弟就是一隻白鴿(片中小女孩扮演),而她師兄賀連鵬及其徒弟等都不是人,所以我猜測,歐陽姑娘也應該不屬於人類......

視頻連接: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1116968.html

PS:裡面第一個就是「包公鬥法王」,樓主確認下吧

3、誰有關於包拯的百家講壇的全部視頻,以及關於包拯的史料資料,史料視頻最好?

求助編輯百科名片
包拯包拯(999—1062),漢族,宋廬州合肥(今屬安徽)人,字希仁。天聖朝進士。累遷監察御史,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奉使契丹還,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幸大臣。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裕六年(1061),任樞密副使。後卒於位,謚號「孝肅」。包拯做官以斷獄英明剛直而著稱於世。知廬州時,執法不避親黨。

中文名: 包拯
別名: 包公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安徽合肥
出生日期: 999年
逝世日期: 1062年
職業:

4、包青天系列電視劇裡面其中有一部是講包青天在陰間審案的事情,請問具體是哪一部電視劇啊

該劇是《包青天》里的單元劇《陰陽判》。系第三十五單元,共7集(總第195-201集)。

《包青天》由梁凱程、孫樹培、侯伯威、陳俊良、陳烈、鄧育慶、鄭少峰、劉立立、王重光、金鰲勛、蘇沅峰、李英、劉為義、王曉海、張智超聯合執導,金超群、何家勁、范鴻軒領銜主演。

該劇根據古典名著《三俠五義》里的包拯為原型結合民間傳說改編而成,講述了包青天斷案的41個單元故事,合計236集,成為20世紀90年代初的一部劃時代經典影視作品。



(4)包拯短視頻擴展資料

主要人物:

1、包拯

包拯(公元999-公元1062年),字希仁、文正,廬州人,生於北宋999年,任龍圖閣大學士、開封府尹,以剛正不阿而著稱,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明代出現的《龍圖公案》,是有關包公審案斷獄的短篇故事集,多是民間傳說,摻雜冥靈迷信荒誕不經的內容,《三俠五義》中的包拯形象,集民間包公形象之大成。

2、公孫策

包拯身邊的師爺文案,卻願以布衣身份伴隨左右。因科舉考官受賄,自己的考卷被篡改為他人所替,奮而發誓今世永不再考。後經了空推薦與包拯結識,從此伴隨左右,對包拯來說亦師亦友。

5、包拯的故事

傳說中的包公簡直是個神,任何復雜的案件,經過他的審理,總能水落石出。任何狡猾的罪犯,在他的逼問下,總是原形畢露。他明察秋毫,摘奸發覆,洗冤雪枉,因而贏得「包青天」的稱號。一部洋洋灑灑、50餘萬言的《包公案》講述了包公許多精彩的斷獄故事。其實,這些斷案故事絕大多數都是後人虛構添加的。
確實見於歷史記載的、有關包拯的斷案只有一件,就是他在天長縣任知縣時遇到的一件事:有一個無賴,將一個農民告到縣衙,包拯對那農民說:「你回家把牛殺了,自己留一點吃,其餘拿到市場上去賣。」按當時宋朝的法律規定,民間私殺耕牛是要犯法的,但有縣老爺的許可,那位農民回到家中就真的把耕牛殺了。第二天,就有人向包拯控告那位殺牛的農民,反而將這告狀的人扣押起來,怒問道:「你為什麼把人家牛的舌頭割了?」那人被這突如其來的追問弄得驚慌失措,只得如實招供。這個無賴再也沒有想到,這是包拯使了個「引蛇出洞」之計。包拯在接到牛舌被割的報案後,馬上意識到這一定是有仇家有意陷害這個農民。

如果讓那個農民把牛殺了,就觸犯了法律,那仇家一定會進一步告發。所以包拯叫那農民回家把牛殺了,藉以引誘割牛舌者前來告狀。此計果然很靈。這件事反映了包拯的機智。

包拯在歷史上當然不至於只斷過這上個案件,可惜其他的案例在史書上沒有留下記載。包拯是人不是神,他不是時時事事都能做到「明察秋毫」的。他也不過失誤,有過被人愚弄的事情。歷史上倒記載了這么一件事:在他任開封府知府時,有個人犯了法,按法律規定,應當杖脊。於是犯人賄賂了包拯身邊的小吏。小吏深知包拯的性格,乃對那個罪犯說:「明天你見到包大人,他必定先交給我審問,你別的話不要說,只管喊冤自辯,我自有辦法。」第二天,罪犯來見包拯,包拯果然吩咐上小吏審問。罪犯按照小吏的提示,只是喊冤,自辨不已。這個小吏故意裝出盛氣凌人的樣子,大聲呵車斥道:「少廢話,給我老老實實地受杖!」包拯生平最恨以強凌弱,如今看到小吏這樣狐假虎威,不禁大怒,當場將小吏打了17杖,而對那罪犯卻從輕發落了。包拯這樣做,其目的是想壓一壓小吏的氣焰,殊不知卻中了小吏之計,為他所賣了。

傳說中的包拯家世清貧,命運偃蹇,生下來就是個「黑漆漆、亮油油」的小兒,被父母遺棄。幸蒙兄嫂憐愛,將其撫養成人,並聘請恩師,教悔他一舉成名。這也不符合實際。事實上,包拯的幼年、少年時代,深受父母恩愛和教養。包拯長大後也極為孝順父母,所以史書上說他「少有孝行,聞於鄉里。」正因為他孝順父母,故在他29歲中進士後,竟辭官歸里,頤養雙親,以終天年。直到先後給父母送終,並且守制滿期後,包拯才出去做官。先任天長縣知縣,後又任端州(今廣東肇慶)知州。端州出產一種名硯——端硯,作為向朝廷進貢的貢品。由於過粗官吏大量貪污,每年進貢端硯數不斷增加,人民不堪負擔。包拯上任後,下令只按規定數進貢,任何官員不得加碼、貪污,一掃往日貪風,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而包拯自己後來在離任時,連一方端硯也沒有帶走。

包拯的廉潔無私、受到人們的贊賞。慶歷三年(公元1043年),包拯被調往京城任監察御史,這雖沒有多大實權,但包拯能夠盡職盡責,對宋朝的內政外交提出許多批評和建議。三年後,包拯調任三司戶部判官,協助三司使掌管全國戶口和稅務。他曾先後擔任京東、陝西河北轉運使,負責一路(相當於後來的省)的財政、監察事務,工作幹得很出色,故兩年後又升為戶部副使。

皇祜二年(公元1050年),包拯升為天章閣待制、知諫院。天章閣是存放朝廷圖書文獻的地方,待制之銜,有名無權。包拯又稱包待制,就是由此而來。知諫院,即兼任諫官之職,這倒是很重要的職務,可以指出朝政的種種弊病。在此任上,他曾多次抨擊不法的權臣,而且對時政提出種種批評和建議。然而包拯在此任上並未乾多久。兩年後,包拯被改命為龍圖閣學士,龍圖閣是皇家「圖書檔案館」,這也是包龍圖這一稱號的由來。龍圖閣學士是個虛銜,包拯帶著這個虛銜又先後在河北、廬州、池州、江寧等地任地方官,十幾年後他才回到京城,任開封府尹。在開封府任上,他只幹了三年,就升為權三司使之職。第二年又升任三司使和樞密副使,相當於副宰相之職。傳說中說包拯是宰相,甚至是首相,人們呼之為「包相爺」,恐怕就是據此誇張而來,其實包拯從未任過宰相。

不過,此時包拯已是年過六旬的垂垂老翁了,兩年後,包拯就病死在開封。彌留之際,仁宗還親臨包拯府第看望。包拯死後,宋朝追認他為禮部尚書,謚號「孝肅」。所以人們也稱包公為「包孝肅」。

包拯無論在什麼任上,也確實能做到不畏權勢。他最受到百姓愛戴,還是在開封府任上。因為在此任上,他經常直接處理百姓中的事情。據歷史記載,他在任開封府知府期間,有兩件事比較突出:

一是簡化了民眾告狀的手續。當時盡管朝廷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制度,但一個平民百姓要想告狀,還是難於上青天。不但手續繁多,機時且根本見不到長官的面,這就為那些奸吏豪強舞弊創造了條件。包拯到開封府上任後,作出新規定:大開官衙正門,凡是告狀之人,都可以進去直接見官,當面陳述案情,任何人不得刁難。這一改革,深受百姓歡迎。

二是疏通惠民河。開封城內有一條惠民河,河兩岸既有平民百姓的住宅,也有達官貴人的府第。一年天下大雨,河水泛濫,淹沒街道,使許多平民無家可歸。包拯經過調查,發現河水泛濫,在於河流淤塞不通。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一些達官貴人在河上築堤修壩,將壩內之水據為己有,種花養魚,並和自己的住宅連成一片,建成水上花園。要疏通河流,必須拆毀堤壩,沖走水上花園。包拯不顧達官貴人們的反對,毅然下令將所有堤壩和花園拆毀。雖然後來權貴們告到仁宗那兒,由於包拯做得完全正確,仁宗也只得緘口不言。

正因為包拯敢於為民作主,不畏權貴,所以京城流傳一句民謠:「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意思是說,盡管百姓打不通關節也不要緊,因為有包拯為我們做主。

但是,包拯畢竟權力有限,並非像傳說中的那樣法力無邊,憑著皇帝賜給的三口「鋼鍘」,可以「先斬後奏」。因為當時宋朝法律規定,該判流刑和死刑的罪犯,地方上是無權判決的,必須上報中央審批,經皇帝欽定後才能實行,任何人包括包拯在內都沒有「先斬後奏」的權力。包拯也從來沒有所謂權威無邊的三口「鋼鍘」。而且宋朝的死刑執行方式也只有斬、絞二種,盡管後來出現過「凌遲」(即千刀萬剮),但也是極個別的特例罷了。

歷史上的真包拯確實大公無私,做了官以後對家裡人的要求也很嚴。他曾寫過一則「家訓」,刻在家中壁上:「後世子孫仕官,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已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誰要是做官犯了貪贓,死後不得葬進包家祖墳。所以包拯一直被人們視為心中的清官偶像也就不奇怪了。

有一個名字,在中國歷史上千古流芳。這就是清正廉潔、萬世景仰的包拯。在宋代,他因整頓吏治、懲治貪官、解除民困而被稱為「包青天」,後世則敬稱他為包公。包公出生於合肥,成名在端州(今肇慶),揚名於開封。然而如今關於包公的故事大都來自開封。有幾人知曉包公與廣東肇慶的歷史淵源——包公於公元1040年到端州任知州,即端州最高行政長官,當時他42歲,是第一次擔任州級長官。
包公主政端州3年,政聲斐然。他因地制宜,開創了珠江三角洲桑基魚塘式農業之雛形;他創建了端州第一個交通和郵政總站,創辦了端州第一所公立學校;他設立了一座龐大的儲糧備荒的谷倉——豐濟倉。這幾件大事,是包公為端州成為西江中下游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中心而作的籌劃與貢獻。包公主政端州期間,還促進了漢民族與少數民族的共同繁榮,加強了中央與地方的關系。
而在端州流傳最廣的一件事是包公「不持一硯歸」。當時端州出產的硯十分珍貴,被作為獻給皇帝的貢品,實行限額開采。過去端州的地方官都以「進貢」名義層層加碼掠奪百姓,而包公離開端州時,卻「不持一硯歸」,千百年來一直被傳為佳話,後來更衍變為一個美麗的傳說。
包公在端州不僅政績突出,還留下了一些不可多得的文化遺跡。其中,七星岩的題字是現在僅存的包拯手跡,彌足珍貴。
所有這一切形成了獨特的「包公文化」。「包公文化」不僅是宋代文化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宋史研究上很有價值,還在嶺南歷史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成為廣東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中的瑰寶。
雖坐擁燦爛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肇慶長期以來卻開發利用不夠。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省委書記張德江曾多次指出,包拯在開封府1年零3個月名揚天下,在肇慶為官3年而世人知之甚少。在建設文化大省的今天,肇慶市明確提出了以「包公文化」為切入點建設文化名市的戰略。肇慶正在抓緊開發與「包公文化」相關的硯洲島以及端硯文化,恢復包公府衙,出版《包公興端州》一書,創作拍攝電視連續劇《包公端州傳奇》,與開封、合肥聯合開發「包公文化」旅遊線路,等等。可以相信,擦亮「包公文化」品牌,將為廣東文化大省建設寫下光輝的一頁。

記者目擊

 硯渚清風今猶在 包公勝跡處處尋
在迷茫的煙雨中,沿途的木棉花開始零落,記者一行來到肇慶,我們的腳正踩在近千年前包公執政的地方,我們尋訪了包公祠、包公井、包公樓、包公府衙、硯洲島等,尋找包公在端州執政時期的遺跡。「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當年包拯心中奔涌的詩思,在今天同樣很有意義。

包公祠
清忠福績著端州 正直遺型傳稗史
巍峨挺立的包公祠在周圍村莊的反襯下格外醒目。高聳的牌坊、別致的山門、雄偉的大殿及配殿,亭、台、樓、閣、廊、井渾然一體,透露出古樸大方、庄嚴肅穆,還夾雜了些許嶺南古建築的風韻。
步入主殿,但見正中是金色的包公坐像,一派偉岸威嚴,旁繞四虎將立像,備顯英姿。兩旁的配殿,陳列著有關包公在端州「丹心明志、挖井除疾、築堤修路、興教辦學、為民伸冤」等幾幅壁畫,記載了包公在肇慶的政績。
據肇慶市文化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眼前這座包公祠重建於新千年之際,成為懷「青天」,寄囑托,訴心跡,祈平安的去處。
包公祠陳列著後人贊頌之詩詞、楹聯,這里還不斷舉辦有關包公的文化藝術活動。

硯洲島
賢明正直萬民景仰頌青天 維德清廉一硯不持留聖跡
硯洲島位於肇慶市之東,羚羊峽出西江下游之江心,面積達6平方公里。近年這里開始發展旅遊業,開發「硯洲沙灘度假村」。度假村有河灘近2平方公里,風景如畫。灘上金沙閃爍,綠樹婆娑。西望羚羊峽,碧波千里,端水悠悠,讓人不禁聯想起硯洲富有神話色彩的故事。
據傳,包公離任時,端州男女老幼都來碼頭送行。一些名流、士紳攜物相贈,都被包公一一謝絕。官船在一片贊揚聲中解纜沿西江而下,不久就到了羚羊峽。本來風和日麗,天色晴朗,但這時風雲突變,烏雲翻滾,濁浪排空。包公感到事有蹊蹺,便命家人包興把隨行人員叫來查問。隨從書僮忽然跪下:「大人,有一事我忘了稟告,離開端州之前,紳士徐樂天特地送給大人端硯一件,因小的認為是小事,沒有啟稟,私下替大人收了,現放在船上。」包公一聽,當即命令書僮從速將硯取出,果然是方好硯,外包黃布袱,硯身雕龍刻鳳。包公一拿端硯到手,旋即拋到了江里。說也奇怪,硯一落江,頓時風平浪靜,雲開日出。隨後,就在端硯下沉的地方隆起了一片沙洲。包裹端硯的黃布,掉進水裡,順流而下,一片黃光,後來成為沙灘。這便是傳說中的「硯洲」和「黃布沙」。
包公「不持一硯歸」之說,在《宋史•包拯傳》中確有記載。

包公樓
空中氣象清新樓有三層高百尺 世上風波如此囊無一硯竟千秋
包公樓坐落於硯洲島東部,在茫茫的田野中,樓宇巍峨,蔚為壯觀。包公樓始建於清朝道光十四年,是洲人合力募捐所築,原稱「包公祠」,樓層3疊,四合院式建築,四周環以牆,後植以木。到了清同治七年,年久失修,將原樓3疊改為兩層,後來終因風霜侵蝕、於1984年被台風摧毀。
新建的包公樓於1990年告竣,1995年硯洲管理區投入300多萬元進行了擴建。步入包公樓,第一進為微孝肅牌坊,前面為放生池。第二進為大門口,橫額有「包公樓」3個蒼勁有力的大字。穿過牌坊,內有包公樓主樓建築及浩然亭、南北廂廊、天井、聚寶塔、五義橋等,楹聯、匾額、鍾鼓、神台、香案、宮燈等陳設俱全。在首層殿堂正中,端坐包公聖像,鐵麵包公威嚴表情讓人肅然起敬。

包公井
江水何如井水清 一挖甘洌福斯民
在肇慶市區一處尚未落成的宿舍建築工地的角落,我們找到了被石灰牆圍攏的一口包公井。路過此地的一位老者告訴我們,由於擔心建築工地落下雜物污染井水,市裡派人搭了這間小小的石灰房。井口被井繩多年來勒下的痕跡,依稀透出歷史的氣息。
當年包拯蒞臨端州時,洪水肆虐,瘴癘橫行,居民因飲用西江水和瀝湖水常導致瘟疫流行。對此,包公牽掛於懷,直到游覽惠能井時受到啟示,後來就按照北斗七星的形狀排列開鑿了7口井。而我們見到的這口井是7口包公井中僅存的兩口之一。雖然年代久遠,但是井水仍然清澈甘甜。
據清代張渠《粵東聞見錄》卷「井水」條雲:「肇慶昔有7井,包公守郡時鑿。內五外二,以象七星。」但如今,7口「包公井」只剩下龍頂崗井和今米倉巷高要市委宿舍大院內的一口井。而據張渠記載:「各署日需嶺峽泉,雇夫舟運,窮日之力而往返。論者謂幽溪邃澗之水,飲之消人肌體,不如浚治龍岡舊井,多益而省費。」可見歷史上包公井對於民生的重要性。在不少史籍中對於包公井水的「泉清滑甘」、「食無患害」、「端州之人咸受其福」都有記載。

包公府衙
星岩朗曜光山海 硯渚清風播古今
肇慶的宋城牆經歷千年風霜仍然屹立不倒,在全國來講,除了江西贛州的宋城牆,別無他處。在古城中心,我們看到了供奉宋徽宗御書的麗譙樓,御書「肇慶府」3個瘦金體大字筆力遒勁。環顧四周,密密麻麻的居民建築已經將古宋城的痕跡掩埋,而我們身後的肇慶市第一人民醫院,正是當年包公辦公的地方——包公府衙。
據史料記載,包公府衙始建於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內有10多座建築物,形成獨具嶺南特色的園林建築群;中央為大廳,西有枕書堂,東有清心堂,周邊有相魁堂、節堂、敬簡堂、雙瑞堂、秋霜堂、宅生堂;大廳西側建有菊圃,行10多步即見有軒,軒前壘土為山,砥石為基,書榜曰:「爛柯洞天」,左有包公井,西北還鑿有洗硯池。如今,這些早已被歲月塵封,但是包拯當年寫在府衙中央大廳牆壁上的那首明志詩《書端州君齋壁》卻依然讓我們感受到包公當年的意氣風發: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
秀干終成棟,精鋼不作鉤。
倉充燕雀喜,草盡兔狐愁。
往哲有遺訓,毋貽來者羞。
康定元年,42歲的包拯自揚州天長縣知縣,以殿中丞知端州。任端州知州,是包拯第一次擔任州級長官,在政治上步入了成熟階段。他深知做官難,要上憂其君,下憂其民,都非易事,所以明確提出了自己的為政宗旨,這成為他的一篇施政綱領,更成為他一生為官的政治准則。他在入宦之初,即宣告「清心直道」,可見志向高遠。他以畢生時間踐行了這個宣言。而這篇《書端州君齋壁》是包公一生僅存於史冊、流傳於後世的惟一詩篇,訴說了包公和端州不解的淵源。
在不久的將來,肇慶市第一人民醫院將搬遷,在原址上將原樣恢復包拯府衙,突出披雲樓、麗譙樓的景觀效果,重現當年包公執政的風采。

包公生平及貢獻

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安徽合肥人。29歲中進士,初授大理評事。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由天長縣令調任端州知州,任職3年。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任龍圖閣直學士,人稱包龍圖;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任開封知府。後任京官樞密副使。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病逝任上,終年64歲。死後追授禮部尚書。
包拯在端州掌政3年,甚有政績。
治理水患 為民興利:宋時西江水患頻繁。每當洪水季節,端州城郊變成澤國。包拯到任後,繼前人在城西、城東擴築西江堤圍,與城牆連成一體,把西江河水堵截在城南主河道上。同時,指導民眾在城郊開渠、鑿池,改造瀝湖(今稱星湖),排漬水、築魚塘、墾荒地,發展農業生產。在城內打井7口,改變居民歷年來飲用西江河水或瀝湖水的習慣,減少疾病的發生。
儲糧備荒 興文辦學:在今城內中衙巷與米巷之間,興建豐濟倉,以儲糧備荒。為了紀念包拯建糧倉,端州人民把豐濟倉所在地命名為「米倉巷」,沿用至今。在寶月台興建星岩書院,是為端州歷史上第一所公立學校。
為政清廉 品德高尚:傳說中的「不持一硯歸」具有足夠的說服力。

6、包拯的簡介

包拯生於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於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考中進士 [3]  ,被授任為大理評事,出任建昌縣(今江西永修)知縣。

因父母年邁,包拯請求在合肥附近就職,遂改授和州(今安徽和縣)監稅,父母又不想讓他離開,包拯就辭去官職,回家贍養父母。

幾年之後,他的父母相繼去世,包拯在雙親的墓旁築起草廬,直到守喪期滿,還是徘徊猶豫、不忍離去,同鄉父老多次前來勸慰勉勵。直到景祐四年(1037年)包拯才赴京聽選,獲授天長(今屬安徽)知縣。

(6)包拯短視頻擴展資料

包拯秉公執法,清正廉潔,不畏權貴,廉己恤民,剛正不阿,事必躬親,勤於政事的官員,他們所到之處惠及一方,在民眾中極富聲威,深受民眾愛戴,在民間素有「青天」之譽。

包拯到了開封首都後的傳奇故事就此開始便有了後面的傳奇斷案,著名的斷案故事。

民間相傳包拯的斷案故事有:

《鍘美案》、《狸貓換太子》、《烏盆案》、《鍘包勉》、《鍘判官》 等等。


7、包青天236集的那部哪一集演包拯被斬展昭生死相隨

包青天之碧血丹心第38集,包拯要被斬全城百姓流淚,四大護衛,艾虎,展昭生死相隨。


拓展資料:

《新包青天之碧血丹心》是金超群執導,金超群、何家勁、范鴻軒等主演的電視劇。

該劇由《珍珠衫》、《龐妃有喜》、《狄青招婿》、《翻龍劫》等單元組成,講述包拯破案的故事。

該劇於2011年7月12日在山東電視台首播。

劇情簡介:蔡河潰堤成災,仁宗責令包公(金超群飾演)查水災成因。都水監杜平向包拯稟明水患皆因王公大臣於蔡河兩岸私建樓台,導致河道受阻所致。公孫策(范鴻軒飾演)另發現潰堤乃偷工減料所致,而罪魁禍首竟是杜平的舅父羅瓊。羅瓊害怕,請杜平之父杜斌出面,並將珍珠衫獻給龐貴妃。但珍珠衫卻讓包拯查明了潰堤的主因及一段昔日懸案。武科狀元海銘儀表堂堂,但展昭(何家勁飾演)看出海銘槍法隱有契丹武士的特徵,並據此查出海銘乃契丹奸細。日本天皇將暗香公主送來與大宋和親,被仁宗封為和妃。龐妃常與和妃往來。仁宗被和妃迷住。和妃突然流產,龐妃被疑為兇手。包拯卻查出日本藤原家族意欲篡奪大宋江山的企圖。八王爺(龍隆飾演)之子趙祥怨父王當年沒用自己替代仁宗,不然早已握有天下。妒極生恨的他設計陷害包拯等人,八王爺大義滅親。

8、評價包拯的為人越短越好,最短的

包公機智過人,廉潔奉公,巧言善辯,不辱使命,為官公正,執法嚴峻,克己奉公,剛正不阿.

包拯(公元999-公元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漢族。後世則把他當作清官的化身——包青天。

9、包青天的故事,短長正好

有一個無賴,將一個農民告到縣衙,包拯對那農民說:「你回家把牛殺了,自己留一點吃,其餘拿到市場上去賣.」按當時宋朝的法律規定,民間私殺耕牛是要犯法的,但有縣老爺的許可,那位農民回到家中就真的把耕牛殺了.第二天,就有人向包拯控告那位殺牛的農民,反而將這告狀的人扣押起來,怒問道:「你為什麼把人家牛的舌頭割了?」那人被這突如其來的追問弄得驚慌失措,只得如實招供.這個無賴再也沒有想到,這是包拯使了個「引蛇出洞」之計.包拯在接到牛舌被割的報案後,馬上意識到這一定是有仇家有意陷害這個農民.
一次,他出使契丹,契丹命典客對包拯說:「你們不久前在雄州城開了便門,就是想引誘我國的叛徒,以便刺探邊疆的情報吧?」包拯說:「你們的涿州城曾經也開過便門,刺探邊疆的情報為何一定要開便門呢?那個人便無言以對了。

戴孝畢,包拯被任命為大理寺丞,知天長縣,這是包拯的第一個赴任的官職,而這一年卻已經是景佑四年(1037)(也有說是景佑三年),離他中進士已經有十年了。包拯是仁宗天聖五年的甲科進士。此前,包拯有兩個官職,但都拒絕未赴任,一個是大理評事,知建昌縣,另一個是監和州稅。那為什麼這個官職包拯會赴任呢?我想,有四個原因。第一,父母親死了,包拯也奉孝完畢了。第二,所謂事不過三,包拯已經兩次拒絕了朝廷,假如再拒絕的話,勢必會惹來言官的閑語,再說,先前兩次包拯都是拿了奉養父母為借口的,此次也沒了借口。第三,這天長縣即今日的安徽天長市,是在包拯老家廬州合肥的東面。所以離家較近,對於包拯來說,繼續的省親,是有一定的幫助的。第四,鄉親父老極力要求及勸慰包拯赴任,尤其是那些長老。

介於以上原因,包拯便收拾了些,帶著相關人員,到揚州天長縣就職了。而後來關於包公斷案如神,也就從這里開始的,而此時的包拯有三十八歲了。所以關於《少年包青天》里的那個年輕包拯完全是杜撰的。

那麼包公斷案如神,到底是怎麼個如神法呢?據《宋史》及《續資治通鑒》等史冊記載。包拯在天長縣遇到了一件棘手的案子,那就是「智破牛舌案」。這故事大家都看過的。而我懷疑《少年包青天》里第一部開場的那個包拯審豬就是根據這個故事為模板進行改編的。

與包拯短視頻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