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新媒體與政治

新媒體與政治

發布時間:2020-08-14 09:16:19

1、中國媒體傳播的政治性

二、中國政治性社交媒體使用分析:以政務微博為視角
2011年以來,社交媒體尤其是政務微博在中國呈現蓬勃發展之勢,2011年被稱為中國政務微博元年,2012年更被稱為政務微博高速發展年。
1.中國政府官員微博應用分析
筆者持續追蹤新浪微博、騰訊等的政府官員微博的發展脈絡,並選取關注度高的前10個官員微博樣本進行內容分析。
樣本方面,整體樣本來自對新浪、騰訊、人民、新華四家微博網站官員微博的持續跟蹤;內容分析部分的樣本來自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間從關注度高的10個官員微博中隨機抽取的1000條微博,分析層面涉及粉絲數、活躍度、轉載率等方面。選取前10名官員微博中轉發和評論數超過2000次的微博內容來看高關注度的內容指向。經研究發現:
一是中國政務微博發展迅猛,但尚處於自發摸索狀態,其中有技術、行政和商業驅動的共同作用。
就當前階段而言,技術和商業驅動因素占據主體,這一點在商業網站和政府網站的官員微博賬戶比例上可以獲得佐證。截至2011年底,新浪和騰訊上的黨政幹部微博共17400個,而在人民網和新華網認證的黨政幹部微博總計僅有803個。機構微博與官員微博的發展比例在商業網站和政府網站區別也很顯著。 商業網站上的個人與機構注冊比例要遠高於政府網站的注冊比例,在商業網站上注冊的個人數量明顯比在政府網站上注冊的個人數量要多。造成這一差距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商業因素,當最初試水的政務微博帶來了流量及潛在流量,驅動了商業網站的後續開發和跟進,如新浪網即稱在意識到商機後,「迅速確定了政務微博作為主攻方向,公司組織了上百人的團隊,細分到省,每個省都有專門的負責人,從不同的系統挨個去捋,找他們去談,把一些成功的經驗告訴他們,就像賣保險一樣,推銷,讓他們來開。」通過訪談和數據分析,本報告認為當前中國官員微博主要可分為對話型、獨白型和應景型三類。
二是對排名前10的官員微博賬戶的樣本分析來看,內容分布,官員微博的內容構成以政務活動描述為主體,工作內容、公共話題和私人生活三類內容均占據一定比例;表達風格,與官樣文章有所區分,出現一定數量的網路語言,感嘆詞使用增加;互動程度上,可以分為幾個層次:就共同關注的話題討論、回應網友提問、解決現實問題等。內容分析顯示,首先是關注社會熱點問題的官員微博能引發高關注度,其次,軟性話題同樣也能引發高關注度。以微博「粉絲」數量第一個破百萬的官員,浙江省委組織部部長蔡奇的微博來看,溫州動車事故當晚,蔡奇連發微博30多條,在通報現場救援情況的同時發布了一條被廣為提及的微博:「這么大的事故,怎能歸咎於天氣和技術性因素?又該誰來埋單?鐵道部門應痛定思痛,從中汲取深刻教訓:鐵路再提速,也要安全第一!生命傷不起啊!!!」官員身份下的公開質問使得這條微博被轉發65817次。而蔡奇的一些「觀看《竊聽風雲2》……吳彥祖,在象山見過,確實帥」、「贊『油條哥』!近日河北保定的劉洪安火了。這位早點攤販堅持用新油炸油條……」等軟性話題的微博也獲得較高的轉發率。
三是微博具有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的混雜屬性,由此也引發了官員微博的三重身份混雜,個性化、碎片化的傳播特徵也加劇了官員微博的這一身份混合狀態。
四是影響力方面,結合年度熱門話題來看,官員微博在其中比例較低,目前尚未發揮意見領袖的作用,但開拓了政治傳播的渠道,吸引了更多人參與政治。
就當代中國而言,官員微博在很長一段時間將呈現出對話、獨白、作秀和應景的混合體,但是伴隨著媒體和社會環境的日趨發展,傳播模式的變革帶來政治模式的變革,面對日漸成長的數字公民,可以預見官員的微博應用將對中國的政治生態產生深遠的影響。
2.中國政務微博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應該說,當前中國政務微博發展取得了相當的成績,從微博問政到微博辦公搭建了政府和民間對話溝通的新平台,同時地方政府也已經開始積極運用政務微博應對網路輿情。如在江蘇啟東「王子」污染、寧波PX項目等事件上,政府官方微博都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輿論情緒,但也存在著不少問題:
一是政府微博開設多但活躍度未能同步。 微博熱帶動了中國政務微博的快速增長,但快速增長的背後有著大量的形式化擴張,真正理解微博特性並善於運用這一傳播平台的機構和官員並不多,目前廣為詬病的一點就是政務微博流於形式的較多,階段性和主題性微博占據相當比例。
二是政務微博互動程度有待提高。
三是政務微博在表達方式上存在多種問題,如過於官方化、過度網路化、語言生硬等問題,導致民眾對政務微博的發展持保留態度,如在一項調查中,面對「怎樣看待『風起雲涌』的政務微博」問題,73.71%的被調查者選擇了「只是趕時髦、走過場,屬於作秀行為」,而只有6.97%的被調查者認為「正在朝著好的趨勢發展,只是在過程中出現了些問題,完善就好」。
所以出現上述問題,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觀念層面,觀念缺失或偏頗。未樹立新媒體時代的政治傳播觀念,延續了大眾傳媒時代的單向告示思路;開設微博的動機有偏頗,如「平時跟領導交流的機會不多,開通了微博,也能喊領導一聲『童鞋』,多好。特別是自己做了什麼工作發個微博,也方便領導知道,比在會議上匯報強多了。」上官蘭雪:《政務微博:走秀還是救火?》,《南方周末》2011年11月30日,http://www.infzm.com/content/65338。
二是制度層面,未對社交媒體的使用形成制度性保障和規范。
三是技術層面,缺乏媒體知識,不了解社交媒體的傳播特性,未掌握新媒體運用技巧。
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信息技術發展帶來的巨大變革,那就是關系變革。包括幾個層面,個體之間的關系、個體與群體(國家、機構、組織等不同層級群體)之間的關系、群體和群體的關系。這一關系變革在社交媒體出現後達到了一個質變點。作為最能體現互聯網本質的發展,社交媒體在時間、空間和社會層面推進了關系變革。在政治傳播領域,社交媒體直接帶來了政治傳播關系結構的變革:既有的社會科層、地域、時間限制被打破,個人(政治人物、普通民眾)與政治系統的關系,政治系統整體與機構的關系,機構與機構之間的關系、個人(政治人物、普通民眾)與機構的關系,政治人物之間的關系,政治人物與民眾的關系等均發生了程度不等的變革,加之主體、語言、路徑等層面的改變,社交媒體改變了全球政治傳播圖譜,帶來了政治傳播向政治交往的轉向,各國政府和民眾也在不同程度上認識並在實踐中推進了這一轉向,如何弘揚其正向效應並避免或減少其負向效應是全球業界和學界值得共同長期關注的領域。

2、新聞媒介對中國政治的影響

兩者為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辯證關系
一、 媒介與政治關系
1馬克思社會意識形態論角度:二者同為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受到經濟基礎的支配並影響經濟基礎、同時二者在社會意識形態中的地位不是平等的 媒體與政治關系密切 且從屬於政治 受到政治影響大而對政治的反作用相對較小
2不同社會制度下的媒體與政治關系不同 資本主義社會與社會主義社會是不同的
二、政治影響媒體
1政府管理與任命媒體領導
2政府為媒體設立體制-事業單位企業管理
3政府輿論管理與宣傳需要媒體
4立法-新聞法有待出台
三、媒體對政治的影響
1輿論監督 自渤海三號後輿論監督恢復,但經89後輿論監督比例下降,現在以正面報道為主 輿論監督適當進行
2完成政府宣傳目標 (對內對外宣傳)
3為政府樹立媒介形象
4在加入wto與如今文化體制改革大潮下,媒體將逐漸從政治控制中獨立,成為獨立經濟法人,推動政府完善自身執政能力建設與社會發展

3、論 新媒體傳播對全球政治經濟文化有什麼影響

新媒體相對於傳統媒體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將傳播世界化,全球化,從全媒通接受客戶的比率來看,越來越多的產品宣傳趨向於做新媒體傳播,這樣有利於產品的全球化,經濟文化上也通過產品的流通加強了交流。

4、新媒體對政治方面的影響有哪些

新媒體對政治的作用及影響。
1.傳播信息。媒體是進行政治溝通的有效工具,因為它比面對面的直接溝通更具優勢 。媒體把信息傳播給全社會,有助於公民獲取關於當前政治事態的信息,成為「有所知的公民」,為其政治參與提供信息基礎。
2.影響輿論。媒體不僅是輿論的表現渠道,而且可能通過對特定事件作廣泛而深入的報道以及有傾向性的市政府,引起公眾對該事件的注意,並動員社會上盡可能多的人就當前話題發表意見。
3.設置議程。媒體通過加大對某些問題的報道量或突出報道某些問題,能夠影響受眾對這些問題重要性的誰知,由此可以設定社會的議事日程,並從而迫使政府把這些問題納入自己的議事日程。
4.政治社會化。媒體也是一種重要的政治社會力量,是人們獲取日常生活經驗之外信息的主要來源,各種媒體持續地向公眾輸送著某種經過選擇的資料和觀點,以及對這些資料和觀點的分析與評價,使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下來,從而形成某種特定的政治傾向與態度。
5.監督政府。媒體作為一種批評者,對民主政治良性運行的作用很早就為人們所公認,政府丑聞一旦被曝光,往往會激起全國的強烈發響,正因為如此,媒體往往被稱為立法、行政、司法之外的「第四種權力」。

5、如何理解新媒體與政治體系社會結構之間的關系

新媒體就是可以說操新聞,有可能不有不真實的情況出現。政治體是關於國家的發展,事態,社會群體正常思想導向,民心一至發展觀不可能不真實

6、如何運用新媒體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新形勢下,必須以積極主動、開放包容的態度面對新媒體,趨利避害,化弊為利,充分利用新媒體開展思想政治工作,不斷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動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是唱響網上主旋律,用正面聲音佔領新媒體輿論陣地。任何宣傳思想陣地,正面的、主流的、科學的東西不去佔領,反面的、非主流的、偽科學的東西就會佔領。必須牢固樹立新媒體「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服務」的陣地意識,充分發揮其覆蓋面廣、傳播迅捷、參與程度高等優勢,利用新媒體大力宣傳社會主流價值,在復雜的社會輿論中唱響社會主旋律,有效引領和整合社會輿論,用正面聲音佔領網上陣地。要藉助各種網路媒體平台,深入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先進思想文化和科學民主精神的傳播,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的教育,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團結進步的凝聚力。要認真研究新媒體傳播規律,在創新教育形式上多動腦筋,在強化引導效果上多下功夫。要推廣應用手機報、微博、QQ群等媒介快速傳遞「正面聲音」,把黨和政府制定的重大方針政策、關注民生和綠色低碳發展等重要信息,直接送到廣大基層幹部群眾的「口袋」里,讓國家繁榮、民族復興、和諧社會成為大家的主流思想和自覺行動。針對網路中一些不負責任、惡意造謠以及不健康、反動的言論,要迅速鑒別並加以查封和堵截。要採取法律和政策手段,健全完善網路管理制度,加強對網路信息傳播的監控,把不良信息堵在用戶終端之外,最大限度地凈化網路空間,營造良好的網路輿論環境。
二是暢通訴求表達渠道,搭建干群網上互動溝通交流平台。當前,社會上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越來越強烈。部分當事人藉助於網路平台,特別是微博平台進行「上訪」,期待引起上級領導、媒體以及社會大眾的關注。「上訪不如上網」。網路已成為當前群眾表達訴求和心聲的一個重要渠道。通過網路「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是了解民情、傾聽民意、化解民憂的「最短路徑」。要充分發揮新媒體優勢,積極開展網上心田建設,通過在網上與受眾互動溝通交流和心理咨詢,解決思想認識和心理問題,使醞釀中的負面情緒及時得以疏導。同時,通過建立完善領導信箱、QQ群、開設微博等,暢通基層訴求表達渠道、傾聽群眾呼聲、解決群眾困難,進一步密切黨群干群關系。
三是注重網路輿情分析研判,牢牢把握輿論引導主動權。網路輿情是公眾通過互聯網對現實社會中各種現象、問題所表達的政治信念、態度、意見和情緒的總和。新媒體下,網路輿情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民眾的意見,已成為民意的「晴雨表」。在公共突發危機事件中,為避免網上魚龍混雜的言論引發社會不穩定,要及時佔領輿論的高地,掌握話語權,成為「意見領袖」,積極主動應對復雜多變的網路輿情。要把關注網路輿情當作一種工作常態來堅持,把引導網路輿情作為一種能力來鍛煉,前瞻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強網路輿情監控工作,准確把握網路輿情的存在空間,及時搜索發現影響社會大局穩定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要注重輿情表象背後本質的分析研判,不斷提高網路輿情處置引導能力。對於網上搬弄是非、惡意炒作的內容,要採取有效措施消除根源,控制事態的發展。通過各種媒介及時發布真實信息,正確引導和弱化負面信息,使黨和政府的聲音始終占據輿論制高點。在開展熱點問題和敏感問題輿論引導時,要注意引導藝術,深入研究各類受眾群體的心理特點和接受習慣,准確把握輿論引導的時機、節奏、力度。在新媒體時代,一個不能熟練掌握和運用網路與群眾打交道的領導幹部,不是稱職的領導幹部。黨員幹部必須要將懂網、上網、用網作為一項基本要求來落實,主動加強新媒體的業務學習,全面研究和掌握新媒體技術,學會運用網言網語和網路交流技巧,在良性互動交流中把握輿情的主動權。
四是堅持「網上做與網下做」相結合,著力增強工作的實效性。網上「灌水」之處、「拍磚」之語,盡管理解上會有偏差,但大多是民生關注所在。必須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善於在網上發現問題並及時交流引導,在網下集中力量加以解決,實現網上與網下結合,虛擬與現實結合,不斷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因為具體問題,特別是一些敏感、熱點、疑難和深層次問題,在網上是得不到徹底解決的,仍然離不開網下耐心細致的深入工作,進網路只是思想政治工作在網路領域的有效延伸和有益補充。通過在網上一段時間的瀏覽和關注,可以歸納總結出一些苗頭性、傾向性、普遍性的問題,在網下採取座談討論、專題宣講、解釋說明等「點對點」、「面對面」的方式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引導,並對網上反映的實際問題積極給予答復解決,依靠解決實際問題來化解思想認識和心理上的疑惑。要堅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通過人際交流和心理咨詢開展一人一事的思想政治工作,把解決思想認識問題與解決心理問題緊密聯系在一起,通過心理咨詢幫助解決思想問題,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視野。近年來,各級黨委、政府和企業通過開通「網路民生直通車」,採取「實時問答、在線交流、線下服務」等方式,積極把握民生動向,針對環境污染、食品安全、貪污腐敗等問題,在網上及時解釋答復的同時,在網下積極協調給予妥善解決,有效避免了矛盾激化,得到群眾的普遍認可和廣泛贊同。
總之,新形勢下,必須高度重視和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順勢而為,因勢利導,不斷拓展思想政治工作陣地,擴大覆蓋面,增強影響力,提高實效性,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積極貢獻。

7、新媒體對政治方面的影響有哪些?

新媒體對政治的作用及影響。
1.傳播信息。媒體是進行政治溝通的有效工具,因為它比面對面的直接溝通更具優勢 。媒體把信息傳播給全社會,有助於公民獲取關於當前政治事態的信息,成為「有所知的公民」,為其政治參與提供信息基礎。
2.影響輿論。媒體不僅是輿論的表現渠道,而且可能通過對特定事件作廣泛而深入的報道以及有傾向性的市政府,引起公眾對該事件的注意,並動員社會上盡可能多的人就當前話題發表意見。
3.設置議程。媒體通過加大對某些問題的報道量或突出報道某些問題,能夠影響受眾對這些問題重要性的誰知,由此可以設定社會的議事日程,並從而迫使政府把這些問題納入自己的議事日程。
4.政治社會化。媒體也是一種重要的政治社會力量,是人們獲取日常生活經驗之外信息的主要來源,各種媒體持續地向公眾輸送著某種經過選擇的資料和觀點,以及對這些資料和觀點的分析與評價,使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下來,從而形成某種特定的政治傾向與態度。
5.監督政府。媒體作為一種批評者,對民主政治良性運行的作用很早就為人們所公認,政府丑聞一旦被曝光,往往會激起全國的強烈發響,正因為如此,媒體往往被稱為立法、行政、司法之外的「第四種權力」。

與新媒體與政治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