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新冠肺炎疫情社交媒體

新冠肺炎疫情社交媒體

發布時間:2020-08-13 14:57:15

1、此次新冠肺炎給世界帶來的影響,會持續多久?

目前,新冠疫情在全球暴發,確診病例呈指數型增長。全球大流行會持續多久?未來發展趨勢如何?這些問題成為國際社會共同關切。

大流行或持續一年以上

全球新冠肺炎累計確診每增長10萬例的時間正迅速縮短,從最初的67天縮短至1天。“全球大流行正在進行,若以2019年12月底作為疫情初發,至今疫情已持續了4個月。多項醫學模型都把疫苗研發成功並投入使用視作防控關鍵點,預估時間普遍超過今年9月。全球范圍內,新冠疫情最少持續1年才能整體穩定。”國際突發公共衛生應急專家、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助理教授林冠華告訴記者。

7月31日,根據《國際衛生條例》的規定,世衛組織突發事件委員會再次召開會議,對新冠肺炎疫情進行評估,並更新疫情應對建議。 

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致辭中說,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一遇的健康危機,人們在接下來數十年的時間內都將感受到疫情的影響。

世衛組織表示,對於新冠肺炎,科學家已經回答了很多疑問,但是仍然有很多未解難題。當前的研究一致顯示,世界絕大多數人仍然易感,即便曾經遭受疫情嚴重打擊的地區也不例外。世衛組織強調,雖然新冠疫苗研發正在以創紀錄的速度進行,但是仍然要學會與病毒共存,必須充分利用現有工具抗擊疫情。

今年1月底,世衛組織宣布新冠疫情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並在5月1日的突發事件委員會會議上維持這一判斷。國際媒體普遍認為,考慮到當前疫情仍在蔓延,世衛組織將維持新冠肺炎疫情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判斷,並就下一步的抗疫行動提出建議。

2、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國為解決人類問題向國際社會貢獻了怎樣?

寫作思路:立意要正確正確是文章立意的第一要義,所謂正確就是要保證文章的感情和思想觀點正確,符合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符合我國基本政治原則,符合人的基本道德要求,能給人以積極的啟發。

正文:

有人說,中國人民在面對災難的時候,總是會變得異常團結與不可匹敵。是的,中國人民在面對危機時,是真的會因為難以置信的凝聚與團結而獲得巨大的力量,從而戰勝一切艱難險阻。

我們的中國,我們的中華民族,真正做到了,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2020庚子年,很遺憾你以這樣的方式開始,但,我相信,你不會以這樣的方式結束。因為,所有的醫護人員團結一心,各級政府積極作為,工作人員各司其職,百姓聽從指揮。整個中國,已經是眾志成城,團結一心。

團結的力量是巨大的,所以,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的我們,一定會在不遠的將來,取得勝利 。再到春暖花開時,相信我們的祖國,一定會越來越好。我希望著這一天 快點到來。

2020,一聽就是浪漫的一年,是小時候作文中寫到的未來,小時候我們寫人類的殘暴與馬不停蹄的科學創造會毀了這個年頭。果不其然,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在神州大地。勤勤懇懇的中國人,怎麼都不會想到因為有寥寥幾人貪吃野味將十四億中華兒女陷入險境。

這也給了我們一個警示,敬畏自然,健康就餐。「並不是病毒讓環境變得滿目瘡痍,烏煙瘴氣,只有貪婪和愚昧才是人類的葬禮」。

可這些又算得了什麼,肆虐的病毒可以奪走我們的健康甚至生命,但這並不代表他可以奪取中國人民的鬥志。

疫情的爆發起初幾乎無人在意,直到有一天武漢的疫情大肆傳播成為這場戰役的焦點。不斷增加的感染人數讓人全無理智,聽到封城的消息時我甚至想像不到他們當時的絕望。但是希望就在眼前了,醫護人員馬不停蹄的救治,醫院的建造也如火如荼的進行。

祖國從未放棄,我們不必心灰意冷。武漢是河流的分支,但絕不會被河流拋棄!可愛的武漢市民們,在封城的九十六小時合唱著國歌,這視頻讓我淚目,是啊,我們萬眾一心,不論山道再險,我們也一定可以克服難關。我們相信,陽光與櫻花一定會照到武漢。冰封的河面有一天會春光乍現。

賢者不悲其身之死,而憂其國之衰。在大是大非之前,總有人舍小家為大家。「不計報酬,無論生死」這是我今年聽到過最激勵人心的話語。

這些一線的醫護人員,運輸人員還有數以萬計的為城市正常運轉而奔赴在崗位上的人們都在為病毒中無能為力的我們搭建堅實的城牆!正值春節,家人團聚的時候,他們主動請纓,奔赴在一線。

因為防護服脫下便不能再穿,所以即使醫護人員們知道喉嚨濕潤可以更好地抵禦病毒卻也不肯多喝一口水。因為醫院疫情嚴重,他們只能認認真真穿好防護服,即使口罩在臉上印下一個又一個的印記。

可防護服也並不能完全阻擋病毒的入侵,他們冒著生命危險也仍在與死神爭奪。他無力地吼著「我不想回家過年嗎,可這些病人怎麼辦」,他們嚎叫著這場戰役的可怕,可在病人面前又堅強得像個勇士。這些並不是醫護人員的本分,這只是他們崇高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你看,這世界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好,但也絕對沒有那麼糟,依舊有人在堅守心底的善良。

03年非典,我出生了。20年新型冠狀病毒,我十七了。00後的我們對於這病毒或許做不了什麼,但我們能做到的是,相信中國的醫學,好讓那些挽救生命的人更有力量。我們不用謠言去稀釋真相,不用惡意去揣測善良,用堅定殺死恐慌,用溫柔客服災難。

不管這個冬季還有多漫長,不管這個病毒是怎樣的難關,我們相信春天總會到來,我們就在此等待,靜候花開。相信武漢,相信中國。

3、5.請你聯系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態勢,論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科學內涵及意義?

解除新冠肺炎疫情威脅,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願望。打贏這場戰爭,世人還要深入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理念,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這個世界,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裡,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今日之全球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威脅,印證了這一理念的歷史洞察力與政治想像力。

全球抗疫,命運與共召喚責任與共。不同國家有不同的體制、國情和社會文化,應對疫情的方式舉措有所不同,而護佑人民康寧、穩定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是相同的。為了這一共同目標,共同承擔起全球抗疫責任,是人類戰勝疫情的力量之所系,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希望之所在。

(3)新冠肺炎疫情社交媒體擴展資料: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既是對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當今世界多元文明共鑒的產物。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天下為公」的政治觀及「和而不同」的社會觀等思想精髓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文化基因;新中國外交實踐的寶貴經驗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現實基礎;馬克思的「真正共同體」和恩格斯的「共產主義聯合體」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來源。

4、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帶來了什麼?

2020年的新冠一群給我們帶來的主要的警示就是任何疾病情況下都要保護好自己,健康是最主要的。

5、疫情中外國對中國的污名化,中國人應該怎麼做結合跨文化溝通?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構成了一種特殊的世界交流景觀。

21世紀頻發的公共衛生事件中,國際信息傳播曲線從疾病信息開始,逐步蔓延到政治、經濟、文化領域的全方位信息傳播。與此同時,國內對於信息高度秩序化需求既受到了自媒體的挑戰,也在傳言處置邏輯中出現若乾的翻轉。這種翻轉通過大量信息的對沖現象逐步讓事態的發展獲得受眾更多的理解與共情。

當然,國際社會對於中國的刻板印象與病毒傳播恐懼情緒下激發的種族主義傾向依然存在並隨著疾病的蔓延產生越來越清晰的影響。這種影響范圍雖然小,但是也是專業理性不得不反復面對的整體性挑戰的一部分。

1.理解、共情與認同


疫情提供了一個看似全新的國際傳播場域。面對這些場域,國家治理實踐與媒介信息傳播實踐總體上呈現了一個相對理性的狀態。但是在這個總體面向之下,也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如民族主義的情緒、傳言的問題等。疫情中,國際傳播實踐也突破了原有的媒介視閾,在多部門聯合實踐中,在更廣泛意義上試圖贏得世界的理解、共情與認同。


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危機的過程中,我們很難擺脫一種病態心理:試圖從外界的積極肯定中獲得某種慰藉,甚至急於從西方新聞話語中挑出積極話語,讓他者話語服從於一個康復者的心情,從而落入封閉的、不自信的狀態。中國的疫情危機應對真正開始於1月20日鍾南山正式宣布「肯定存在人傳人現象」,此後武漢經歷了封城隔離、撤換官員、集中治療、全國支援。這使得中國在外交層面贏得了世界普遍贊譽,主要包括「犧牲精神」「負責任大國」「速度、力度和透明度」等。


形象總是在關系中建構的,維護自我形象和尋求他者認同必須在對話關系中進行。如果只是單向收集形象傳播的效果,我們得到的只能是不自信的形象。逐漸擺脫恐慌的我們唯一應該展現的形象就是開放、對話,樂於向世界分享中國抗疫經驗,也不迴避中國抗疫的困難、矛盾和問題,直面外界對中國理解與不理解的種種維度,在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中國的獨特性的框架下,讓中國人的遭遇和想法聯通各國人的遭遇和想法,以包容的心態重建全球人際互動、互惠機制、信任關系、合作互動、價值共享。


21世紀的前20年,中國暴發了兩次大規模傳染性疾病。盡管「傳染性疾病將會是全球未來的共同敵人」這個判斷是一個科學共識,而且疫情最終在中國得到了控制,但是某些境外媒體對於中國疫情和應對疫情的報道對外界形成對中國的負面認知產生了深遠影響。新冠肺炎疫情雖然還在持續,但是全球傳播圖景並沒有突發性轉向。17年前的記憶成為新一輪質疑的基礎,也是中國在疫情問題的傳播上面對的全球難題。


值得肯定的是,疫情暴發初期,由於我們1月12日就主動而積極地與世界衛生組織(WHO)等國際組織合作,以及中國科學家迅速確定病毒鑒定和測序,並及時與世衛組織和其他國家分享有關病毒的基因序列,從而在全球科學界和公共衛生健康領域里贏得了支持與尊重。在以科學家、流行病專家以及病毒學家為主要采訪對象和信息來源的疫情暴發早期,中國的國家形象得到很大提升,積極正向的評價較多。世衛組織的專家在其中尤其發揮了重要作用,再三向世界解釋了中國在疫情信息透明公開方面與2003年的表現顯著不同,這是一個明顯的進步。


本次疫情危機體現出了中國媒體在信息傳播中的全球公信力水平與專業水準。由於疫情的特殊性,全球新聞媒體進入疫情核心區域即湖北各地報道的人員有限。這就為我們帶來了兩方面的挑戰。一方面全球新聞媒體通過觀察我國主流媒體的報道獲得疫情發展相關的權威信息,另一方面公共新聞提供者在社會化媒體平台上獲取疫情的信息補充,傳遞疫情全貌。在這兩個輿論戰場上,一方面考驗著我們與全球新聞媒體對話的專業主義能力與表現,另一方面也檢視著我們是否有通人性的溝通方式,能夠以有人情味的故事將中國民眾的犧牲與苦難正常示人,獲得族群間的共情與體諒。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中國政府迅速成立專門應對小組,在全國范圍內密集部署,並配合相關國家做好人員撤離工作。這些工作在國際上得到了肯定。如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賽說,他看到了中國為避免傳染擴大展開了多方面的努力,包括及時向其他國家通報有兩國間流動記錄人員的確診信息。

美國《全球策略信息》雜志華盛頓分社社長威廉·瓊斯(William Jones)在中國日報網撰文稱:「中國醫務人員和公民為應對這個事件而做出的勇敢努力,考驗了城市的醫療基礎設施的能力,這代表了一定程度的英雄主義,只有在戰爭中才能看到。」斯洛維尼亞前總統達尼洛•圖爾克(Danilo Türk)在2月14日的《人民日報》上發表文章說:「中國對新冠肺炎疫情做出了果斷而系統的反應。世界各研究中心之間的科學合作顯著加強。」當然其他的聲音也不少,如夏威夷大學馬諾阿主校(University of Hawaii, Manoa)亞洲研究助理教授克里斯蒂·戈維拉(KristiGovella)分析說:「與中國有關的廣泛政治、經濟對峙和憂慮加劇了某些仇外心理,這些情緒與最近對傳染病的擔憂交互在一起成為國際輿論的表徵之一。」


2.傳播偏向與專業理性


危機時刻的全球傳播狀態是一面鏡子,各種常態與非常態都可能在這個時候清晰呈現。面對疫情不斷在全球范圍內蔓延的狀況,全球涉華信息的景觀也很像一個萬花筒。然而,從我們常規對所謂西方媒體的觀察實踐來看,信息依舊受到刻板印象、傳統偏見的影響,並與所謂的專業理性之間生產了足以成為經驗性材料的緊張空間。


狹義來看,疫情的發生往往涉及兩方面的傳播實踐,一個是危機傳播,一個是科學/健康傳播。而一次規模如此廣泛的疫情,又是一次政治傳播、國際傳播的實踐場域,是檢驗一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大考的一部分。   


病毒傳播沒有國界,世界各國都被捲入了這場大考,而無法做到對他者隔岸觀火。疫情發展至今,對疫情中的中國報道可以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中國向全球揭示疫情發生至武漢宣布封城;第二個階段: 從武漢宣布封城開始至李文亮醫生去世;第三個階段:日本、韓國、義大利等全球各地宣布發現首例社區人傳人病例,疫情向全球蔓延。


在第一個階段里,西方媒體尚能接受科學界對科學的不確定性的認知邏輯,對疫情的報道相對集中在對病情發展的追蹤,媒體報道框架多在傳染病報道的健康傳播框架內,「病毒測序」「疫苗」「有效葯」等方面的討論成為主要話題。


在第二個階段,即封城之後,由於採取了傳染病防控的圍堵措施,西方媒體僅有少數記者能進入疫情核心區域進行報道,而且一旦離開湖北地區記者又被迫居家隔離,因此與疫情相關的現場報道基本消失。西方媒體成為國內媒體報道的觀察員以及中國社會化媒體內容的「搬運工」。由於封城行為史無前例,且缺少直接觀察者,西方媒體在這一階段的報道由於缺少歷史經驗判斷與比照對象而較為謹慎。然而,自武漢中心醫院發布李文亮醫生死訊,及其生前被訓誡的事實被報道之後,西方媒體迅速找回了其故有的報道中國的政治框架與話語——極權主義國家。關於疫情的報道轉向對中國政治體制弊端的討論以及極權國家言論自由問題的尖銳批評。在這個轉向下,中國前期建立的良好形象被反轉,「中國的數據不可信,中國人不可信」作為一種集體形象,再次成為國際輿論的主流。


第三個階段,目前正處於膠著狀態。此時對中國的疫情報道正逐步讓位給其他新暴發疫情國家。在此階段,中國往往被作為一個對照國家進行比較分析。這一階段的中國形象是否能夠翻轉還未可知。從對2003年非典新聞報道的分析來看,前幾個階段的報道框架將基本決定這個階段對中國形象的塑造。例如有學者對西方媒體中對中國和越南在非典期間的報道進行比較分析後發現,由於前期疫情信息不公開,造成對中國的報道負面形象顯著,而越南的正面形象居多。這次的西方媒體報道應該也不會有太多例外。


西方的中國疫情報道依然沒有偏離一些固有的模式,如沖突模式(偏向於呈現疫情中的社會沖突)、平衡呈現模式(在場地呈現中國抗疫的積極與消極的兩面)、比較模式(與歷史事件比較、與新興民主國家的社會治理方式比較)、異端模式(如視社會主義體制為異端)等。但中國主流媒體習慣性地選擇報道西方媒體的積極話語來表達中國形象,我認為,這種做法一方面製造了西方傳媒正面報道中國的幻象,另一方面表現的「要面子」心態也很難得到世界的理解。最能表現中西對話姿態的方式應該是,以西方的專業理念來解讀西方媒體的報道,弄清楚西方新聞話語是否為某種偏見所主導,在何種程度上脫離了新聞專業主義軌道。


然而,我們也應關注西方媒體對種族主義偏見的反思,並由此尋找對話的可能性。如路透社、美聯社、《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也都報道了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引發的反華情緒。相比之下,路透社的報道更有氣度,它援引人類學家的觀點揭示反華情緒的根源,「東方主義假設、政治不信任和健康問題是一種相當強大的組合」,警示人們不要對中國人抱有歧視(路透社,2020年1月30日)。《紐約時報》徵集了來自世界各地華人的經歷與感受,以讀者來信的方式呈現出他們對疫情的看法,有人在開學在即無法成行;有人被房東要求趕快退房;有人飛往東南亞逃難;也有人認為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的應對已非常有力(《紐約時報》,2020年3月1日)。


從西方主流媒體的報道看,中國的形象並沒有因為這次疫情發生巨大的改變——仍然是真實與偏見並存。誠如一位在倫敦求學的華裔加拿大人所言:「西方媒體總是以一種狹隘的視角報道中國。這種敘事來自冷戰時期,把每個非民主國家都視為威脅。關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報道也陷入了這種模式。」在政治上,西方仍然指責中國信息不公開、言論不自由、人權得不到保障。如《紐約時報》一直在批評中國的宣傳控制。在經濟方面,唱衰中國的聲音同樣不絕於耳。如《紐約時報》2月11日發表題為《「就像中世紀的歐洲」:新冠肺炎疫情重創中國經濟》的評論文章認為,疫情使得中國經濟基本處於停擺狀態。   


3.種族主義與污名化


與其他的全球性危機不同,病毒因為其可能的與飲食、族群、生物之間的關聯,而使得其帶有流行病學意義上的溯源的需求。實際上,這一話題在科學層面始終無法研究和闡述清楚所帶來的一種連鎖反應是,個別政治人物利用其現存的模糊性,煽動民族主義甚至是種族主義情緒,進而引發了針對疫情最早暴發地中國的「污名化」問題。由此人們期待,大家能夠在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下,打破傳統意義上的族群分歧。這種期待是理想主義的,還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每次重大疫情發生,首發族群就不可避免地面對污名化的威脅,如艾滋病的全球傳播造成人們對非洲人的歧視。正如中國台灣人類學家劉紹華所預測的,這次疫情的發展必然帶來「COVID-19=武漢=中國=中國人=華人=亞洲人」的國際反應。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伊始,就已經有不少國家和地區的人們呼籲警惕因疫情帶來的針對華人和其他亞裔的種族歧視與騷擾。一些研究也顯示,由於此次新冠肺炎暴發於武漢,在國際社交媒體上,推特在#武漢肺炎#標簽下的內容多為恐慌性謠言和視頻,含有大量負面虛假信息,而在#新型冠狀病毒#標簽下多為客觀中立的報道。正如斯洛維尼亞哲學家齊澤克(Slavoj Zizek)所說,在疫情面前,「種族主義妄想」的作用顯著。


其中用地名來命名疾病的污名化現象是疾病報道中首先要警惕並盡力去除的。世衛組織為了避免以地名命名疾病為族群帶來的污名化後果,很快採用COVID-19命名新型冠狀病毒,並在全球推廣。國際媒體基本上迅速進行了採用。但是在華語社區,以台灣地區為例,台灣疾控中心依然稱新型冠狀肺炎為「武漢肺炎」。這一稱謂依然被華人的自媒體刻意使用,可見疾病的傳播確實會增強某些早已存在的分歧與偏見。


齊澤克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應該真正羞愧的是世界各處只想著如何隔離中國人的我們所有人。」他道出了這些疫情危機中存在的種族偏見和文化偏見問題。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你們」與「我們」、「東方」與「西方」,是人類社會長期存在的思維定勢。這種思維定勢以自我為中心,建構對於他者的想像,誤解、誤讀與認知偏見在所難免。民族國家間、宗教信仰間,乃至思想觀念與意識形態間之隔離與沖突蓋與此有著密切的勾連。在全球化時代,社會交往頻度、廣度和交往技術都較以往有著根本區別,人類社會唯有完善「與他人共在」的交往理性,超越東西的二元思維定勢,方能化解文明之沖突,建立起和平的世界交往秩序。


馬來西亞國會下議院前副議長、馬來西亞中國絲路商會會長翁詩傑(ONG TEE KEAT)說得好:「零和思維的政客們長期以來一直痴迷於遏制中國的戰略,以維護自己國家的霸權地位。但現在面對這樣一種致命的病毒,遏制的目標應該是病毒本身,而不是國家和人民。在這方面,常識和人道主義意識必須占上風。」


面對公共危機事件,沒有人可以獨善其身,需要的是相互協助。在這次危機中,我們也看到很多積極的現象,如「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日本捐贈抗疫物資上的詩詞最近刷屏、刷圈,讓很多國人對日平添好感。在東京街頭許多店鋪的廣告牌都寫著「武漢加油」的字樣;韓國總統文在寅公開表示:「中國的困難就是我們的困難!」這些感人的事,註定將會以生命至上、人性之善等正面字樣載入歷史。同樣,由40位知名法國音樂劇演員共同演繹的抗疫歌曲《在路上》(Together)和由19個國家50位外國音樂人翻唱的《在路上》(Together)在網路上熱播,傳遞了愛的力量。


在反全球化、逆全球化浪潮下,全球傳播景觀與地方化傳播景觀相互呈現,種族主義、民族中心主義、國家利益優先等現象日益凸顯。一個心裡裝著「敵對勢力」的人是走不出狹隘的傳播空間的,相對而言,我比較認同中國駐英大使劉曉明在2月6日新聞發布會上具有對話性的演講,他表示近來關於疫情的相關情況受到了包括英國媒體在內的世界各國媒體的關注,許多媒體都進行了客觀公正的報道,高度贊揚了中國政府的疫情防控措施,或是給出了合理的建議。但他同時提到,仍有部分媒體報道存有偏見、惡意和不實信息,而這一切都被他置於可溝通性的話語中加以討論,即:「謠言和恐慌比病毒更可怕,信心和決心才能戰勝疫情。」


事實上,疫情發展到後來,兩百多個國家遭遇新冠病毒襲擊,人們終究明白,抗疫不再是地域性任務,而是人類的共同任務,只能共同面對。在共同抗擊疫情的過程中,世界將會形象地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解民心相通與跨文化合作,面向多邊、民主、透明的全球傳播圖景。

與新冠肺炎疫情社交媒體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