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媒體運營未來的工作前景怎麼樣?
「人總要做一點和吃飯無關的事情,來滿足自己的精神慾望。我享受無條件寫作的快樂,我寫不了都市言情和燈紅酒綠,但是我可以用寫作寫出我的生活」。
在新媒體語境下,寫作對於寫作者來說,最大的意義不外乎如此,不為討好任何人,不為物質條件所困,當你的情緒和靈感到來時,拿起筆,記錄下它,享受它。
2、新媒體運營前途怎麼樣,掙錢嗎
行業發展前景好不好和個人發展好壞與否,沒有直接關系。一個人的前景問題,決定因素由兩個部分組成:
1.核心因素:是個人學習能力的問題,一個牛叉的人,在哪裡都不會混的太差。
個人學習能力意味著:
目標:沒有目標,就沒辦法分解目標,不能分解目標,就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
執行:思維決定行動,行動決定命運,沒有執行就沒有反饋,沒有反饋就沒有調整和進步
反饋:做有結果的事情,做能驗證工作效果的事情
優化:得到好的反饋,讓工作變的更好;得到不好的反饋,找到問題調整
2.助力因素:許可權、領導
許可權:許可權指的是公司給你嘗試的機會,被人把著手做事情,和自己決定怎麼做完全不一樣
領導:帶你的是一個專注辦公室政治的領導,還是一個能教你進步的領導,差別很大你懂的
-----我是分割線-----
上面說清楚了工作前景的核心因素和助力因素,結合這些因素,我把新媒體運營的工作前景分成了5類。
① 最沒前景的新媒體運營,月薪3-5k之間
目標:沒有明確的目標,只為工作數量負責,不為工作效果負責
每天寫一篇原創微信文章,就是為數量負責/每天幫產品帶來500個有效流量,就是為效果負責
執行:沒有目標就沒有執行,只能機械的完成交付的工作
機械執行的結果是:執行別人的想法,你做的永遠都不能讓對方滿意,因為你們腦袋不一樣
反饋:不知道自己的工作,給企業帶來了什麼實際效果
什麼樣的內容引流效果好?哪個渠道帶來的轉化多?什麼類型的活動用戶參與踴躍?
優化:沒有反饋就沒有優化,不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才能把工作做好,讓自己進步
寫一篇文章內容的角度,從來都是「腦補」,而不是以數據反饋為依據
許可權:非常螺絲釘的職位,你只負責寫文章,而且文章需要由上級來審核
因為你從來都沒辦法證明,你個人的工作能給公司帶來什麼實際利益,你只是一個執行的苦力
領導:最慘的是你趕上一個不懂怎麼做事情的老闆
領導什麼都不教你,只告訴你做的都不對,同時不告訴你應該怎麼做/更別說教你辦公室政治
② 不是最慘,但是也沒有明確前景的新媒體運營,月薪5k-6k左右
目標:把微信閱讀數、評論數、微博轉發數作為KPI的新媒體運營
轉發、評論數字多什麼都不意味著,這些數字和給企業帶來的轉化效果沒有直接關系
執行:沒有明確KPI目標,執行工作就沒有落到「效果上」
不能證明效果的目標會導致執行工作的偏離,金融產品去做星座內容追求轉發就是錯誤的執行
反饋:沒有跟實際效果相關的反饋可以支持你調整工作
500次轉發可能只帶來1次付費轉化;5次轉發可能帶來了20次付費轉化
優化:閱讀、轉發表層的數字不能為轉化漏斗的挑戰提供數據依據
通過宣傳帶來多少流量?流量有多少注冊?注冊後有多少資訊?咨詢後有幾個購買?怎麼調整?
許可權:管理一個微信號,管理一個微博號
有個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你的領導會經常「指導」你,會出現許可權不明晰的困惑
領導:如果你的領導也把微信閱讀和轉發當作KPI,那你就只能接觸到最表面的數據
在工作中,和你接觸最多,給你影響最大的就是你的領導
③ 有點前景和奔頭的新媒體運營,月薪1w+
目標:把獲取流量的數量+質量作為工作目標
已經需要為流量數字負責,需要知道花了多少成本,帶來了多少流量,單個流量獲取費用是多少
執行:在這個層級,你在為KPI而執行、而行動
雖然已經在為獲取流量的數字負責,但是流量數字這個層面,沒法看後續轉化
反饋:開始有數據反饋回來,可以指導獲取流量工作的優化
投放A廣告和B廣告,價格都是1000塊錢,A帶回來1000個流量,B帶回500流量,A效果大於B
優化:開始有優化工作可以做,因為有數據的指導
在反復的內容頭發、廣告投放過程中,內容的選擇會根據數據來優勝劣汰
許可權:管理1個或幾個宣傳渠道
口碑?硬廣告?網盟?你為帶來流量負責,許可權更大了一些
領導:你的領導在用數據要求你
在這個層級里,目標、執行、反饋、優化都相對清晰了一些,領導的要求也相應清晰。
④ 非常有前景的新媒體運營,月薪2w+上無封頂
目標:目標超級明確,為公司最終轉化效果負責,目標是幫助企業帶來可以轉化的有效流量
你很清楚,什麼內容+渠道的組合,可以給企業帶來能轉化的流量,並且對流量的質量有定義
執行:目標被分解成無數個小目標,每天都有的可做,每一個動作都為了目標而行動
有目標的執行,不會被外界的言論、誘惑、恐懼束縛住手腳,你每天都在為目標而努力
反饋:你知道在什麼時間、需要得到什麼反饋,能驗證什麼結果
收益大於成本,盈利;50%的用戶點擊了郵件中插入的按鈕,說明轉化路徑是好用的
優化:你非常清楚用什麼反饋來調整你的工作
ABC,3個內容,通過數據測試得知哪個內容目標用戶喜歡;A內容的3個表現形式,通過測試知道 哪個內容引流能力強
許可權:只要能為公司帶來價值,什麼資源都可以利用,任何嘗試都由自己做主
前提是你能給公司帶來績效,所以你的許可權越來越大,你的知識增長的越來越快,你會瘋狂進步
領導:你還趕上了一個工作技能+管理能力+為人能力都很強的領導
這個領導能教你把工作做好,給你足夠的學習空間,告訴你怎麼做人做事而不是投機取巧
說了這么許多,你現在知道「新媒體運營的工作前景」問題,不能單純的說好或者不好,而要看以上提到的這些因素,組合在一起,決定了你個人的發展。還是那句話,核心永遠是你自己的學習能力。這是所有進步的驅動力。
3、為什麼大家都願意轉行做新媒體運營
新媒體營銷成本低,企業急需人才。
1、信息公開透明,每一個人都是傳播者;
2、通過用戶發布的內容、注冊資料以及地理位置等信息,可以有效的判斷出用戶的基本信息、喜好以及購買力;
3、通過雙向互動,能夠准確了解用戶需求,並且得到及時反饋;
4、營銷成本低,花小錢辦大事;
新媒體行業薪資普遍偏高,且晉升快。
我們所處的互聯網時代,傳統企業紛紛觸網,網路營銷是打造品牌營銷力,增加轉化率並且投入最少的方式之一。"新媒體運營"是任何互聯網企業不可或缺的職位,薪資和發展前景也是眾多人轉型、入行的動力。
4、如何提高自己的轉化率
1:頁面因素。無非就是裝修和布局,各種裝修,各式布局。我們立刻可以用的首先是量子--首頁裝修分析,還有熱點圖,和首頁到分類頁到詳細頁的功能。列表帶入到量子裡面的,打開量子的功能—「首頁裝修分析」。裝修分析裡面有一功能是點擊熱點,我們可以直觀可視的看到不同頁面的熱點。如果說我們圖片設計有問題,我們的文案有問題,我們的活動的競爭力不夠。差異之後我們要做一個首頁的整改,這就是一個頁面的優化。做完優化之後,我們再把量子分析跟預期進行對比,是一個反復的店鋪首頁的診斷過程。
2:問題寶貝因素。店鋪裡面有很多寶貝,它們的轉化率肯定是不同的,當某些寶貝的轉化率出了問題時,我們就要對其進行優化。 怎樣查殺問題寶貝,無疑跳失率很高的產品轉化率一定很低,全店跳失率最高的產品,轉化率一般也是最低的。然後我們把轉化率進行到序,低轉化率的逐個分析。如果說某商品轉化率很高,我們肯定是重點推廣,打造它成爆款,給他更多的優質流量。如果轉化率低的情況,我們要進入另外一個功能,那就是消費者分析。消費者來源的分析,即數據魔方里的客戶流失分析。我們把單個的商品拿出來,有問題的寶貝拿出來,單獨做客戶流失的分析。我們進入了特別流程,即單獨商品客戶流失的分析。
客戶流失分析有幾個因素,一是客戶流失的分析,首先客戶哪裡去了,為什麼離開,最終的購買的哪些商品。二是通過魔方裡面客戶流失分析功能,去看跳失訪客訪問了這個商品之後,他是購買我們什麼產品。如果沒有在我店購買,去到哪個競爭對手去購買了,競爭對手商品列表在流失分析是裡面是有的,我們打開跟我們店有問題的商品進行對比,找到差異因素,逐個元素進行優化。
3:客服因素,我們列了一個客服的表,固定的頁面上,我們固定的客服的列表,這是我們可以看到哪個客服被訪問的量大,這個時候我們把它點過來,就是說我們客服績效的時候,或者是金牌客服的時候,有些老客戶會點擊他們關心的客服,去跟他聊天,有的是他起的名字比較可人,然後選擇那個客服的名字去點擊跟他聊天。 另外還有一個很的因素,他有在線,有的不在線,在線多的,可能點擊就多,在線少的點擊就少。這樣我們在做整個頁面裝修客服的分析的時候,可以作為一個參考值。
4:商品細節圖因素,之所以特別拿出這部分來講,因為,現在的淘寶買家對於產品細節圖的關注程度遠超過產品效果主圖們,特別一些功能性的產品尤為突出。 還有一點,商品的不同細節圖裡面,我們如何拍攝寶貝圖片,又如何去排版展示,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哪些圖片更加有關注度。店鋪裝修或者是加寶貝圖片的時候可以做很好的參考。
5:關聯銷售,大家都是通過交易記錄,還有智多星之類的軟體,跟交易記錄對比。在裝修分析裡面,主要是針對客戶的點擊同,不同的點擊率會顯示關聯銷售的效果。好的關聯銷售是可以提高轉化率的,而一個不相關的關聯銷售,是大大降低轉化率的。
6:價格因素,一直是比較敏感的話題,因定價失誤導致的轉化低下已較為人所理解。淘寶銷售記錄改版以及搜索權重修正後,價格展現的不一樣不但干擾買家的下單慾望,更使「爆款路線」受到阻擊。淘寶各項活動資源銷售的產品均以成交價顯示,而非原先的一口價顯示,促使大家回歸本質的店鋪促銷手段的使用,如搭配套餐滿就送等。 數據無需妖魔化,能立即有效的使用數據在提高轉化率上是我們立刻能行動的事情。迷戀流量不如先提高現有流量的轉化率。用我們看得懂的數據提升轉化率,遠方與大家共勉。
5、清大新媒體為什麼轉化率這么高?
清大新媒體互動廣告屏比較切合當今碎片化閱讀時代,容易抓住注意力的短暫集中期,讓人們更易接受並記住信息。
6、通過清大新媒體進行廣告投放如何提升轉化率?
推廣內容是一個牌子輸出的重要環節,推廣內容的質量決定了用戶是否願意消費。具備有趣、不尋常、能互動、值得傳播等特點的內容,才會打破用戶常規而又無趣的日常生活,激起用戶產生反復觀看及主動傳播的慾望,繼而深入挖掘品牌背後的意義。
7、什麼是新媒體?新媒體都包括哪些?
新媒體是利用數字技術,通過計算機網路、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服務的傳播形態。廣義的新媒體包括兩大類:
一是基於技術進步引起的媒體形態的變革,尤其是基於無線通信技術和網路技術出現的媒體形態,如數字電視、IPTV(互動式網路電視)、手機終端等;
二是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以前已經存在,現在才被應用於信息傳播的載體,例如樓宇電視、車載電視等。狹義的新媒體僅指第一類,基於技術進步而產生的媒體形態。
(7)新媒體轉化率擴展資料
實際上,新媒體可以被視為新技術的產物,數字化、多媒體、網路等最新技術均是新媒體出現的必備條件。
新媒體誕生以後,媒介傳播的形態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諸如地鐵閱讀、寫字樓大屏幕等,都是將傳統媒體的傳播內容移植到了全新的傳播空間。這種變化包含如下幾個技術元素:
首先,數字化的出現使大量的傳統媒體加入到了新媒體的陣營,這一改變主要呈現為媒體的技術變革,不論是內容存儲的數字化,還是傳播的數字化,都大幅度提升了媒介的傳播效率。
其次,媒介形態也因新技術的誕生而呈現出多樣化,網路電視、網路廣播、電子閱讀器等均將傳統媒體的內容移植到了新的媒介平台上。
8、新媒體變現的方式有哪些
但變現手段其實很多,羅列一下,大致有八種。
品牌模式
即成為某一領域的KOL,為自己的專業或本職工作背書。即便不通過自媒體賺錢,也能抬高自己的聲譽或身價。
比如「移動觀察」的運營者、觸控科技前戰略總監曾航,「THE ONE @許維」的運營者、明道軟體副總裁,他們都出身於傳統媒體,卻憑借自媒體的影響力在互聯網行業實現了職業生涯的跳躍。也許你未必能達到他們的高度,但只要肯專攻某一領域,也可以取得更好的offer,畢竟傳統行業普遍缺乏新媒體運營人才。
明星模式
跟品牌模式相像,明星自媒體人肯定是KOL,但未必局限於某一領域。
他們有著很強的個人魅力和龐大的粉絲群體,可以通過廣告、打賞、衍生品開發獲利。比如「三表龍門陣」、「槽邊往事」、「顧爺」、「吳曉波頻道」等等。假如你骨骼驚奇、體位獨特,不妨往這個方向發展一下,至少可以通過微信原創認證獲得粉絲的打賞。
寫手模式
很多自媒體人缺乏自我包裝和粉絲運營能力,商業人脈也不是很廣,但確實能寫得一手好文章。
一方面,你可以在網易雲閱讀、豆瓣閱讀等平台上開辟付費專欄或出電子書進行銷售,並且也有機會被出版機構發現。另一方面,你可以成為某些機構的特約撰稿人,公關公司和商業機構對有深度創作能力的寫手還是求賢若渴的,比如「小刀崔」的運營者小刀崔在多個閱讀平台都有作品銷售,同時也是長江商學院EMBA的隨行記者。
渠道模式
只要粉絲量有一定基礎,並且能夠做出准確的消費者畫像,自媒體的渠道價值就立馬顯現。尤其是垂直號或區域號,有著很強的用戶粘性,轉化率有保證,是產品、服務推廣和銷售的絕佳渠道。
以《糖煙酒周刊》為例,其在2014年底通過旗下的幾個微信公眾號推銷酒鬼封印酒,一個月賣了近一個億。如果能對某一行業或區域精細習作,自然會有廣告主找上門來,價值變現不是難事。
產品模式
自媒體與用戶的連接無關乎三個層面:利用、情趣、思想。情趣和思想更多的表現在內容上,利用則除了通過內容,還可以通過產品來展現。
不滿足於僅給他人當廣告和營銷渠道,某些自媒體已經開始推出自己的產品,有做內容產品的,有做服務產品的,也有做實物產品的。比如「幻方秋葉PPT」的運營者秋葉推出了多個PPT培訓教程(這算是服務產品),在網上取得了超過百萬的銷售。企業公眾號走的是從產品到內容再到產品的路子,秋葉走的是從內容到產品的路子,殊途同歸。
會員模式
會員模式的表面是粉絲和社群的運營,核心是能力和資源的套餐式、標准化輸出。
以「理財巴士」的運營者大巴為例,他曾是金融行業的從業者,在自媒體運作上高度模仿了「羅輯思維」的模式,招收了1500多個付費會員,靠的不是所謂的「人格魅力」,而是對市場需求的洞察和扎實的理財知識與實踐。如果你很專業,有足夠的能力和資源可以輸出,也有時間和恆心,不妨試試會員模式。
聯盟優選模式
各類自媒體聯盟的出現,改變了自媒體人各自為戰的游擊隊模式,形成了與傳統商業媒體相抗衡的趨勢。
在廣告主、公關公司與自媒體的合作中,聯盟扮演了中介和經紀人的角色,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自媒體商業價值的變現。要想獲取更多的接單機會和收益,提升賬號的粉絲數是必然,樹立在某一領域的權威影響力更為重要,越垂直,越有價值。對於標簽明顯的賬號而言,加入聯盟應該是不錯的選擇。
平台交易模式
在數以百萬計的自媒體陣營中,KOL和粉絲大號終究只是個別,更多的賬號處於長尾的位置。根據80/20法則,這些賬號的個體價值似乎並不大,但合在一起卻有可能成為螞蟻雄兵。另外,還有一些自媒體廣告營銷平台,幫助長尾自媒體推銷,幫助中小廣告主采購,比如傳播易、一道網。聯盟好比精品店,產品(自媒體)數量相對有限,價格較高,趨向與高端客戶(大品牌)合作;平台好比大賣場或淘寶,海量產品,價格相對便宜,中小客戶(廣告主)雲集。如果能給到好的展位或推薦機會,自媒體在平台上可以獲得比較多的接單機會。
問題是,平台入駐賬號太多,又缺乏自媒體價值和信用的評估體系,容易造成廣告主的選擇障礙。據悉,一道網在交易的撮合機制上已開始往精準匹配方向努力,以提高成交幾率和投放效果。如果有一定的粉絲量,自己的接單能力有限,廣告營銷平台亦可作為客戶拓展的重要渠道。
微信公眾號所掀起的自媒體風潮激發的是萬眾創新、創造、創業的勇氣,最終的勝出者也許只有20%或者更少,但明白活法,朝適合自己的方向努力,至少可以增加成功的砝碼。未來趨勢已經顯現,就是自媒體>自品牌>自商業,最終都將脫「自」,商業社會不可能單打獨斗,機構化是必然,無論是成立公司,還是依附於自媒體聯盟或廣告交易平台這樣的機構。
9、新媒體到底是什麼?
我的公眾號從開創的第一天,沒記錯應該是7月10日,一頁H5被瘋狂轉發,瀏覽量10分鍾破500+,於是很多人就開始關注來唄,慢慢的我們做出了自己的風格,從產品到視覺,都高標准嚴要求的產出,和大多數公司一樣,招聘了科班寫文案出生的人來操作公眾號,每天根據模塊來寫,我和產品經理都是上升處女,看見那瀏覽量總是停留在兩位數,就開始找運營人員溝通,調整方案,可能真的小朋友們不懂什麼叫真正的新媒體,以為每天發發文章就是運營,發個紅包就是吸粉了,最終還是頂不住壓力,都一個個跑路了。。。1、因為前期為了吸粉,我跑到哪裡,只要是個人,有微信號,第一件事就是你做什麼工作?要找工作嗎?關注下我們的公眾號吧;這下好了,洗車的大叔來問我,能不能幫我找個人運營公眾號,送花的阿姨也來問我,微信號怎麼運營,還有賣水果的。。。。當然也有很多創業公司來互相學習,聊著聊著,好幾個人來說,你去找人,你來運營,哇靠,我是做人才服務的,怎麼變成新媒體運營了。哎呀,不要這么說,我看你們很專業,我心想專業個毛線;曾幾何時,一堆客戶跑來找我招新媒體運營人員,我問要求,都說招個和你們那樣的就行,我看你們做了挺好!
2、最近一直在招聘那個真正懂新媒體運營的人員,來運營這個公眾號,說實話我不是為了招聘去面試,更多的想了解每個人眼中對新媒體的理解;然後招聘的人員邀約了一堆人過來,很多時候,我一天都是在面試,最終沒選上一個,然後那群招聘的小妞跑來問我,請問你到底要什麼樣的人?能不能說個標准?其實我也沒想明白,很多面試者簡單的說只是一個會微信公眾號操作的人,有的甚至不會,服務號訂閱號傻傻分不清,或者是轉載來轉載去的搬運工,根本沒有從企業本身開設公眾號的目的出發,去很好的運營這個平台,當然運營人員只是一個執行者,背後更多是企業本身還沒有想清楚通過新媒體運營獲得什麼?也就是別人有,我也要有一個的概念。
3、關注來唄的人會發現,我們的公眾號暫停了一段時間,那是因為我不想和大多數公眾號一樣,每天都是一個模樣,而且大多發的熱點,別人早上從睜開眼睛刷朋友圈開始看,看了一天都視覺疲勞了,等你下班發出來,而且還是轉來轉去的,有什麼意思,還有多少人願意點擊進去看呢?與其這樣還不如不發,發了我還每天要去審核排版視覺,又是那個討厭的上升處女,看了一個標點錯了就渾身難受。於是我思考了幾天,坦白講,失眠了幾晚,去想想到底新媒體要怎麼做?
4、原創,我還是想原創,寧願少發,但也是想發一些有自己逼格的文案出來;我關注了很多原創的文案、頂尖文案的公眾號,微博大咖號,同時我也屬於視覺型動物,誰叫我們從小都是在八卦雜志中長大,但只要是原創的文案,每一篇我都一個字一個字的去品味,裡面也有一些不起眼的號,但粉絲就是爆多,我也從微博追到微信,也有深扒娛樂圈的新聞,所以每次我談起那些娛樂八卦,我朋友都覺得,感覺你在TVB工作,最近黃某某和ab結婚了,你去了沒?
5、前段時間碰到一個小夥伴,93年的,來找工作,上了一天班就跑了,我們後來一直有聯系,我開始想給他洗腦,結果被反洗了;他做了好幾個免費電影觀看的公眾號,全部免費,統統免費,有些是限級片,有些還是槍版,還有一個關於性愛的公眾號,粉絲達到100萬+,隨便一發瀏覽量3萬5萬的,他也說明每周或者一段時間他要做一次廣告,大家諒解,因為為了生存,為了收入,僅此而已;我們介紹他給天使投資人,見面了,人家願意投資,他tmd還拒絕了,把我們氣半死,最後來一句,對不起,姐,我怕做不好,我就是個剛畢業的大學生,回頭想想多實在的小夥子啊。6、最近有個客戶找我,說想找我聊聊新媒體運營,客戶是市場出生,我的腦子就出現三個字,要結果,果然聊著聊著最後談到,能帶來多少業績?我立馬打住,你們現在要運營的是新媒體中的一塊而已,新媒體分很多種,它只能幫你做到推廣、宣傳、讓大家知道你,從傳統的紙質媒體轉化為線上而已,僅此而已;至於都能轉化業績,那銷售們幹嘛呢?讓大BD,小BD的做什麼呢?坦白的講,以前的報紙、燈箱廣告、電視廣告、能馬上轉化嗎?答案肯定NO;都只能屬於品牌推廣;轉化率是個團隊戰是個拉鋸戰,是終極目標。總體說來,別把新媒體看那麼高端,有時候它就只能起到傳播而已,偶爾文案漂亮,給小店鋪做個鏈接,帶來馬上下單的沖動消費有沒有,肯定有,但還是需要活動策劃,店鋪運營各類的配合一起,不是光靠每天發發文案馬上獲得轉化率,新媒體只是營銷推廣手段的一種方式。
新媒體到底什麼鬼?我個人覺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判斷,但是定位很重要,還是那句話,什麼事都不要想的太美好,做了不一定有效果,但不做呢?一定沒效果。
天賦異稟職場老司機,HR動態,職場干貨,信手拈來!微信公眾號【來唄人力資源】ID:HRcome-on
10、新媒體變現有什麼方法?
但變現手段其實很多,羅列一下,大致有八種。
品牌模式
即成為某一領域的KOL,為自己的專業或本職工作背書。即便不通過自媒體賺錢,也能抬高自己的聲譽或身價。
比如「移動觀察」的運營者、觸控科技前戰略總監曾航,「THE ONE @許維」的運營者、明道軟體副總裁,他們都出身於傳統媒體,卻憑借自媒體的影響力在互聯網行業實現了職業生涯的跳躍。也許你未必能達到他們的高度,但只要肯專攻某一領域,也可以取得更好的offer,畢竟傳統行業普遍缺乏新媒體運營人才。
明星模式
跟品牌模式相像,明星自媒體人肯定是KOL,但未必局限於某一領域。
他們有著很強的個人魅力和龐大的粉絲群體,可以通過廣告、打賞、衍生品開發獲利。比如「三表龍門陣」、「槽邊往事」、「顧爺」、「吳曉波頻道」等等。假如你骨骼驚奇、體位獨特,不妨往這個方向發展一下,至少可以通過微信原創認證獲得粉絲的打賞。
寫手模式
很多自媒體人缺乏自我包裝和粉絲運營能力,商業人脈也不是很廣,但確實能寫得一手好文章。
一方面,你可以在網易雲閱讀、豆瓣閱讀等平台上開辟付費專欄或出電子書進行銷售,並且也有機會被出版機構發現。另一方面,你可以成為某些機構的特約撰稿人,公關公司和商業機構對有深度創作能力的寫手還是求賢若渴的,比如「小刀崔」的運營者小刀崔在多個閱讀平台都有作品銷售,同時也是長江商學院EMBA的隨行記者。
渠道模式
只要粉絲量有一定基礎,並且能夠做出准確的消費者畫像,自媒體的渠道價值就立馬顯現。尤其是垂直號或區域號,有著很強的用戶粘性,轉化率有保證,是產品、服務推廣和銷售的絕佳渠道。
以《糖煙酒周刊》為例,其在2014年底通過旗下的幾個微信公眾號推銷酒鬼封印酒,一個月賣了近一個億。如果能對某一行業或區域精細習作,自然會有廣告主找上門來,價值變現不是難事。
產品模式
自媒體與用戶的連接無關乎三個層面:利用、情趣、思想。情趣和思想更多的表現在內容上,利用則除了通過內容,還可以通過產品來展現。
不滿足於僅給他人當廣告和營銷渠道,某些自媒體已經開始推出自己的產品,有做內容產品的,有做服務產品的,也有做實物產品的。比如「幻方秋葉PPT」的運營者秋葉推出了多個PPT培訓教程(這算是服務產品),在網上取得了超過百萬的銷售。企業公眾號走的是從產品到內容再到產品的路子,秋葉走的是從內容到產品的路子,殊途同歸。
會員模式
會員模式的表面是粉絲和社群的運營,核心是能力和資源的套餐式、標准化輸出。
以「理財巴士」的運營者大巴為例,他曾是金融行業的從業者,在自媒體運作上高度模仿了「羅輯思維」的模式,招收了1500多個付費會員,靠的不是所謂的「人格魅力」,而是對市場需求的洞察和扎實的理財知識與實踐。如果你很專業,有足夠的能力和資源可以輸出,也有時間和恆心,不妨試試會員模式。
聯盟優選模式
各類自媒體聯盟的出現,改變了自媒體人各自為戰的游擊隊模式,形成了與傳統商業媒體相抗衡的趨勢。
在廣告主、公關公司與自媒體的合作中,聯盟扮演了中介和經紀人的角色,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自媒體商業價值的變現。要想獲取更多的接單機會和收益,提升賬號的粉絲數是必然,樹立在某一領域的權威影響力更為重要,越垂直,越有價值。對於標簽明顯的賬號而言,加入聯盟應該是不錯的選擇。
平台交易模式
在數以百萬計的自媒體陣營中,KOL和粉絲大號終究只是個別,更多的賬號處於長尾的位置。根據80/20法則,這些賬號的個體價值似乎並不大,但合在一起卻有可能成為螞蟻雄兵。另外,還有一些自媒體廣告營銷平台,幫助長尾自媒體推銷,幫助中小廣告主采購,比如傳播易、一道網。聯盟好比精品店,產品(自媒體)數量相對有限,價格較高,趨向與高端客戶(大品牌)合作;平台好比大賣場或淘寶,海量產品,價格相對便宜,中小客戶(廣告主)雲集。如果能給到好的展位或推薦機會,自媒體在平台上可以獲得比較多的接單機會。
問題是,平台入駐賬號太多,又缺乏自媒體價值和信用的評估體系,容易造成廣告主的選擇障礙。據悉,一道網在交易的撮合機制上已開始往精準匹配方向努力,以提高成交幾率和投放效果。如果有一定的粉絲量,自己的接單能力有限,廣告營銷平台亦可作為客戶拓展的重要渠道。
微信公眾號所掀起的自媒體風潮激發的是萬眾創新、創造、創業的勇氣,最終的勝出者也許只有20%或者更少,但明白活法,朝適合自己的方向努力,至少可以增加成功的砝碼。未來趨勢已經顯現,就是自媒體>自品牌>自商業,最終都將脫「自」,商業社會不可能單打獨斗,機構化是必然,無論是成立公司,還是依附於自媒體聯盟或廣告交易平台這樣的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