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新媒體對舊媒體

新媒體對舊媒體

發布時間:2020-08-12 01:43:43

1、新媒體的出現是否證明舊媒體的消失辨析

在當今社會,以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個人終端代表的新媒體正在迅猛發展,相反,以報紙、廣播、電視為代表的舊媒體呈現的是頹敗之勢。但是,不能以此就說新媒體就會代替舊媒體。新媒體適合現在追求快、新、奇的年輕受眾,新媒體上信息的不斷翻新使人對新媒體的深度、准確性、權威性、含金量不斷產生質疑。而舊媒體則會在未來的時間里不在提供實時信息,轉為深度報道,引導受眾的心理,深度剖析事實的真相,最後要做的就是把當今社會已經倒塌的價值觀重新樹立起來!這些事,新媒體是不會做起來的!所以說未來是一個新媒體和改革後的舊媒體並行的時代!

2、新媒體會代替舊媒體嗎

在當今社會,以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個人終端代表的新媒體正在迅猛發展,相反,以報紙、廣播、電視為代表的舊媒體呈現的是頹敗之勢。但是,不能以此就說新媒體就會代替舊媒體。新媒體適合現在追求快、新、奇的年輕受眾,新媒體上信息的不斷翻新使人對新媒體的深度、准確性、權威性、含金量不斷產生質疑。而舊媒體則會在未來的時間里不在提供實時信息,轉為深度報道,引導受眾的心理,深度剖析事實的真相,最後要做的就是把當今社會已經倒塌的價值觀重新樹立起來!這些事,新媒體是不會做起來的!所以說未來是一個新媒體和改革後的舊媒體並行的時代!

3、新媒體和舊媒體的沖突地帶怎麼樣

不錯的,對於文化的思考還是很深入的,包括文化、經濟、政治、地緣都介紹的不錯,
亨利·詹金斯所著的這本《融合文化(新媒體和舊媒體的沖突地帶)》是集中圍繞大眾媒體的一系列案例分析組織起來的。而每個案例都蘊意深遠,每個案例都揭示出現代傳播實踐方面的某種變遷,這些變遷共同改變了我們文化的運行方式。希望讀者把這些章節當作引人入勝的故事來欣賞,去了解普通民眾如何把媒體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且他們在響應大眾媒體生產營銷的內容產品過程中變得更加積極、更加引人注目。在另一個層面上,作者希望讀者把本書當作是關於正在發生深刻變革的文化的一系列快照來閱讀。

4、新媒體相較於傳統媒體有哪些優缺點

缺點

信息的選擇困難。信息量巨大,甄別困難,不確定信息多

2.對虛假信息和不利信息的處理非常棘手。由於信息發布者可以採用假名,並且網路信息發布商和論壇非常多,對這些信息的阻截不會有太大成效,對流言和惡語無法有效地直接制止。所以企業多採取在第一時間發布聲明的方式。

3.垃圾信息導致相關公共關系調研的效果大打折扣。某網站的改版調查中,有效回收只佔全部發放調查冊的35%左右,嚴重影響了形象調查。

4.安全危機時刻出現。

優勢

相較於而言,新媒體具有更快捷方便,給人更好的感官享受,更符合人們對現代化生活的要求的特點,但隨著各自的改革發展,現在是割據一方,各有所長。拿電視劇的播放形式來說,在代表-電視機上播放的,需要不斷收看廣告,等待更新時間較長,廣告質量較差,廣告播放費用成本較高,給觀眾的選擇比較單一。

而在新媒PPS等互聯網上播放時,觀眾可隨時選擇自己喜歡的電視,播放畫面進來也出現高清選擇,廣告時間較短,廣告內容,畫面質量較高,廣告播放成本投入較小。但是就音效和畫面質感以及播放的流暢性來說,電視播放媒體還是比較占優勢,互聯網播放媒體就受到網路連接,網路信號不穩定造成的播放不夠流暢,甚至不能播放的尷尬情況,同時網路的使用也涉及更多信息安全方面的隱患。互聯網環境復雜,給人多種選擇和方便快捷的同時也潛在很大的使用風險,隨時可能遭受病毒等惡意程序的影響,給觀眾帶來損失。

同時,因為互聯網的寄託形式-計算機或等,使用操作較電視機復雜。還受到觀眾(購買電視機和電視無線信號的價格平均低於電腦和寬頻或無線網路的價格)年齡,習慣等客觀因素的限制,造成兩者的觀眾基本盤,幾乎秋色平分。但電腦(筆記本),等互聯網的攜帶方便性是無可比擬的。

(4)新媒體對舊媒體擴展資料:

新媒體(New Media)是指當下萬物皆媒的環境,簡單說:新媒體是一種環境。

新媒體涵蓋了所有數字化的媒體形式。包括所有數字化的傳統媒體、網路媒體、移動端媒體、數字電視、數字報刊雜志等。

一個相對的概念,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後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包括網路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

新媒體亦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利用數字技術、網路技術,通過互聯網、寬頻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嚴格地說,新媒體應該稱為數字化新媒體。

5、新媒體是否能取代舊媒體

在當今社會,以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個人終端代表的新媒體正在迅猛發展,相反,以報紙、廣播、電視為代表的舊媒體呈現的是頹敗之勢。但是,不能以此就說新媒體就會代替舊媒體。新媒體適合現在追求快、新、奇的年輕受眾,新媒體上信息的不斷翻新使人對新媒體的深度、准確性、權威性、含金量不斷產生質疑。而舊媒體則會在未來的時間里不在提供實時信息,轉為深度報道,引導受眾的心理,深度剖析事實的真相,最後要做的就是把當今社會已經倒塌的價值觀重新樹立起來!這些事,新媒體是不會做起來的!所以說未來是一個新媒體和改革後的舊媒體並行的時代!

6、一種新媒介的出現會對舊媒介帶來什麼影響,試舉一列說明

廣告起源

廣告,源遠流長。廣告的「破土」是和商品生產的產生聯系在一起的。其歷史可追溯到上古時期,希臘和中國四大文明古國,最先由原始社會發展至出現了農業與牧業、農業和手工業兩次大分工,有了剩餘產品,產生了買賣人和商業。伴隨著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廣告也隨之問世。

1)叫賣廣告

叫賣廣告也叫口頭廣告,是最原始的廣告形式,這種形式延續至今,上海城隍廟賣梨膏糖的,有「三分賣糖,七分靠喝」的說法。

據戰國時代成書的《易·系辭下》記載,殷周之時,「神農氏作,列廛於國,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各得其所。」要進行交易,就必然把交換的物品以叫喚、吆喝來引人注目。屈原在《天問》中就有「師望在肆……鼓刀揚聲」的描寫,講的是賣肉人姜太公「用刀子剁得響響的,吆喝聲高高的」叫賣廣告推銷商品的情景。韓非子「矛盾」的故事,介紹的便是賣矛者和賣盾者在集貿市場上展開的叫賣廣告的對仗。在公元前3000年的巴比倫,每逢載有商品的船隻靠岸時,商人都要僱傭叫賣人,大喊大叫,為其招來買主。

2)實物廣告

就是陳列、展示商品,讓買者挑選,也是一種最原始的廣告形式。

《詩經·氓》中這樣寫道:「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意思是說,一個敦厚的商人,拿著布匹向我換絲,他不是專來換絲,是想和我談情說愛啊!這里的「布」就是實物廣告,實物展示是當時商品交換的必要手段。

3)文字廣告

中國的文字廣告的起源也比較早,距今有三千多年歷史了,最早出現在夏、商、周三代的訓誡文告和戰國時期的翠命令上。這些廣義上的廣告是現代廣告的雛形。

現存世界公認的最古老的文字廣告,是距今5000年前,一個埃及奴隸主懸賞尋找一個逃奴的傳單廣告,文字是手抄的,內容是:「哈普店裡的奴隸逃跑了,希望各界合力緝捕。」這件從埃及古城發掘出來的珍奇文物,現在收藏在英國倫敦博物館內。

公元前29年(中國的戰國時期),古羅馬的龐貝鎮因維蘇威火山爆發,整個城鎮瞬間被火山熔岩吞沒。但這場悲劇卻給後人留下了2000多年前古代龐貝人極其寶貴的生活場景,人們在遺址中驚奇地發現繪有標記的商店廣告和馬戲海報廣告。

廣告的演進

隨著社會、商貿和文化的發展,廣告的方法、形式逐漸演進。

1)音響廣告

用工具或其它能發出聲音的物品撞擊以代替口頭叫賣的廣告形式。

周代《詩經·周頌·有瞽》中有「簫管備舉」的詩句。漢代鄭玄箋注說:「簫,編小竹管,如今賣餳(麥芽糖)者所也。」南宋時茶攤主往往「敲響盞歌賣」。還有貨郎的小銅鑼,賣油的「油梆子」,磨刀人的四塊刀形鐵片串成的「鐵滑鏈」等是做音響廣告的物品。這種音響廣告是現代音樂廣告的起源階段。

2)懸物廣告

在店鋪門前懸掛與經營范圍有關的物品或習慣性標記起招牌作用。

如酒店前的酒葫蘆,中葯鋪掛的葯葫蘆。理發店三色柱等。明代杭州《北關夜市》圖中,有店鋪掛著燈籠作廣告,還有懸著酒瓮、魚肉作廣告的。現代商標就是來源於古代的標記。

3)旗幟廣告

以旗幟代替招牌作廣告。尤以酒旗最多,酒旗也稱酒簾、簾、望子、幌子等。

酒旗最早的記載,當數2200多年前戰國末年的《韓非子》,在《外儲說右上》寫道:「宋人有沽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謹,為酒甚美,懸幟甚高,著然不售。」唐代劉禹「城外春風吹酒旗」,宋代歐陽修「西風酒旗市,細雨菊花天」詩句中都講到了酒旗。《水滸》中武松上山時,首先看到的也是「三碗不過崗」的酒旗。初期的酒旗用青白二色布製作,以後發展為五彩酒旗,上綉花紋圖案或店名、酒字。旗幟廣告不僅是酒店的標志,各行各業都普遍使用,直到今天,旗幟廣告還很盛行,使用的方法有掛、插、舉、扛等。

4)招牌廣告

招牌掛在店鋪門前,起廣告作用,分橫額、豎牌、掛板幾類,有文字或圖文並茂的。

北宋著名風俗畫家張擇端創作的《清明上河圖》中,就有大酒樓「正店」字樣的燈籠招牌,賣羊肉的「孫羊店」字型大小,掛有「劉家上色沉檀揀香」豎標的香店,掛上「王家羅錦匹帛鋪」橫幅的綢緞店等等,描繪了當時汴京從汴河到城內街市的繁華景象,是中國古代商業招牌廣告的真實縮影。

5)印刷廣告

是古代較先進的廣告形式。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有兩項和廣告有關,漢代蔡倫最早發明了造紙,之後又有了雕版印刷術,宋代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北宋濟南劉家針鋪廣告,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廣告。

我國古代的印刷術傳到西方後,極大地促進了西方廣告的發展。1445年德國人古頓伯爾格發明了金屬活字印刷。1480年英國出現了最初的英語印刷廣告,稱為「喜求斯」,意思是「如果誰喜歡的話」,請印刷廣告傳單。這一廣告的出現比中國晚了500多年。17世紀歐洲的工業革命促進了廣告的發展,1609年德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報紙。1622年英國《每日新聞》刊出了一則出售書籍的廣告。1704年美國《波士頓新聞通訊》開始刊登各種商業性廣告。與報紙廣告同時發展的是雜志廣告,1710年英國《觀察家》雜志刊登了茶葉、咖啡、巧克力、拍賣物品等廣告。18世紀廣告的中心從英國轉向了美國。

被稱為廣告之父的本傑明·富蘭克林在1729年創辦了《法尼亞日報》,大量刊登廣告,其報紙的廣告量和發行量獨占鰲頭。

近代的廣告

在中國延續二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據主導地位,商品經濟發展緩慢,生產技術比較落後,近代工業沒有出現。加上在封建社會中推行重農抑商的政策,商居末位,因此,廣告的形式不多,僅限於商品陳列、叫喊、店面裝飾、招牌以及少量的印刷品廣告等。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帝國主義列強用不平等條約打開了中國大門,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了實行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洋貨源源而來,有些國家還在中國開設了工廠(如英美煙公司等),同時把各種近代的廣告形式帶進了中國,為他們的經濟掠奪服務,但從客觀上看,這卻把中國的廣告推向了近代化階段。

在這個階段,國外各種新的廣告媒體也在中國出現。主要有。

1)報紙

如歷史最長的《申報》(1872—1949)和刊登廣告最多的《新聞報》(1893年創辦)。

2)雜志

1853年,英國傳教士麥都思在香港出版的《遐邊貫珍》是鴉片戰爭後最早的中文雜志。商務印書館在1904年創刊的《東方雜志》不但歷史較長,而且刊登了不少廣告,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舶來品廣告。

3)無線電廣播

美國在1920年開始有無線電廣播廣告,1922年,一個叫奧斯朋的人在上海設立了一個廣播電台。

4)霓虹燈

霓虹燈1920年創始於法國。1926年上海南京路伊文思圖書公司的櫥窗里就有從國外帶進的皇家牌打字機霓虹吊燈,後來霓虹燈發展成為設置在主要街道的大型廣告。

5)電車、公共汽車廣告

上海在1908年3月5日開始行駛有軌電車。不久,車輛上面和前後就有了廣告;英國倫敦有雙層公共汽車,1934年在上海也有雙層公共汽車,車身前後和兩旁都有商品廣告。

除此之外,還有路牌廣告等。這些廣告媒介,開始時是由來華的外商和舶來商品採用的,後來民族資本家也相繼採用,特別是一些日用商品如肥皂、牙膏、葯品、卷煙等。因此舊中國的廣告可說是華洋雜處。原來,中國的進出口集中在廣州,鴉片戰爭後移到上海,外來廣告和民族資本的廣告在上海出現,使上海成為中國近代廣告的發源地,中國的廣告業在20世紀30年代出現過一個繁榮的局面,後來逐步走向低潮。臨近解放,民族資本朝不保夕,廣告業發展也就十分困難,只能勉強維持。

現代的廣告

1)中國現代廣告

(1)廣告業規模逐步發展 1959年21個開放城市在上海舉行了商業廣告會議,期間還舉辦了印刷廣告、櫥窗、商品陳列等展覽會。1966年之後的十年,廣告遭到否定。1979年以前,全國經營廣告業務的專業公司不到10家,報紙、廣播、電視基本上和廣告隔絕。當1979年3月9日晚,籃球名將張大維為「幸福可樂」做的廣告出現在上海電視台,1979年3月15日「某某手錶譽滿全球」廣告在中央電視台播出時,有些觀眾竟以為是播錯了。

1981年後,廣告業迅猛發展,中國的廣告業從此「鳥槍換炮」,以相當數量的規模、比較齊全的門類、先進的媒介手段和多姿多彩的外在表現形式呈現在世人面前。

(2)廣告設計、製作水平不斷提高 廣告設計從簡單化、公式化、雷同化的階段,步入力求以完美的藝術形式表現廣告主題的階段。廣告製作開始採用計算機、傳真、激光、聲像等新技術、新材料和先進的裝備,有效地促進了廣告水平的提高。廣告裝潢電腦製作系統、電視廣告等廣告媒介紛紛採用。廣告公司向以廣告創意為中心,全面策劃為主導,提供優質服務為宗旨的方向轉變。

(3)廣告法律管理體系初步形成 1982年國務院頒布了《廣告管理暫行條例》,規定由國家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統一管理廣告。1987年國務院發布《廣告管理條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依據《條例》單獨或會同有關部門制定了幾十個廣告管理規章,使廣告依法管理體系初期形成。1993年,全國24省市的50個地區開始試行廣告代理制,為加速培育廣告市場走出重要一步。全國人大常委會於1994年10月27日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自1995年2月l8起照行。這標志我國廣告依法管理的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4)全社會廣告意識得到增強 過去企業「皇帝女兒不愁嫁」、「好酒不怕巷子深」的舊觀念,已被「市場競爭,離不開廣告」的新思路代替。廣大消費者對廣告從好奇到反感,從反感到適應,從適應到為之吸引,買什麼到那兒去買往往欣然聽取廣告的勸誘。廣告對廠商與消費者的誘惑極大地刺激了廣告業的發展。在廣告人不斷努力提高廣告製作水平的同時,廣大消費者也漸漸學會了怎樣鑒別和欣賞廣告,並以自己的審美和購物情趣為廣告業的繁榮作出貢獻。

1981年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廣告協會成立,1983年中國廣告協會成立。1990年全國已有27個省級廣告協會,14個計劃單列市廣告協會。一大批有見地的廣告學專著和譯著問世,《中國廣告》、《國際廣告》的發行量不斷增加,北京廣播學院、廈門大學、四川大學、西北大學等院校設置了廣告學專業,幾十所院校開設了廣告學課程。

(5)顯著的進步和明顯的差距同時存在 廣告業的興旺為社會創造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增加了企業的銷售,支持了文化、體育、新聞、出版事業的發展,活躍了人民文化生活,促進了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交流。

但由於中國廣告業起步晚,基礎差,雖然進步顯著,但與發達國家和發達地區相比差距也十分明顯。

1989年美國廣告費占國民收入2.4%,日本佔1%,而我國卻只有0.144%。1992年,全世界廣告營業額達5000億美元,美國佔有1200億美元,成了名副其實的廣告超級大國。台灣的廣告投資總額達27.6億美元,中國大陸僅有8億美元。廣告專業人才缺乏,行業結構不合理,重點媒介容量過窄,服務質量不盡人意,國際化程度較低,以及廣告真實性、合法性審查體制有嚴重缺陷等問題已充分顯露出來。

(6)廣告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中國的廣告業將在走向市場經濟的過程中,針對自身的問題,加快改革和發展的步伐,逐步建立起企業自主經營新體制。在引導企業進入市場、開拓市場、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方面作出新貢獻。

由於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和最具潛力的市場,隨著改革的深入,開放的擴大,經濟的進一步活躍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國的廣告業將會發生舉世矚目的新變革和新發展。

2)世界現代廣告

(1)廣告業伴隨商品經濟的繁榮持續增長 戰後相對穩定的環境,第三次產業革命的興起和現代科技的發展使商品經濟日趨繁榮。工商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競相運用廣告的力量促進產品的銷售。

廣告媒介的新發展也為廣告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電影在此期間問世,1916年美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套廣播電台,1922年美國出現了第一家開展廣告業務的商業廣播電台 WEAF,1924年美國有了無線電聯播網。1929年英國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電視台,1941年開始播出商業電視廣告。開始形成了報紙、雜志、廣播、電視四大媒介並駕齊驅的局面。廣告媒體的多樣化和廣告形式的不斷創新,擴大了廣告的影響。

從20世紀初開始,世界現代廣告業呈持續增長的形勢。美國1919年廣告費開支22.82億美元,1929年增加到34.26億美元,1986年猛增到1021億美元,同期全世界廣告費支出為1 800多億美元,而在此前10年才是595億美元。廣告業的發達程度成了一個國家技術發展水平和商品經濟發達狀況的重要標志。

(2)電子技術對廣告業的滲透極為引人注目 由於大規模應用現代通訊技術和計算機處理技術,廣告活動朝著為廣告主提供完善服務的方向發展,為企業在市場調查、產品設計、生產和銷售服務等方面提供全面的咨詢服務,並幫助企業進行決策分析。這種發展傾向的總體現,就是廣告活動的整體策劃技術的普遍推廣。

(3)綠色力量開始介入廣告業 很久以前,人類一直把生態環境看作是自然界的無償提供。20世紀50年代,當經濟增長與人類直接生活環境(空氣和飲水)矛盾激化時,環境保護才真正提到議事日程上。於是注重個人健康、追求自然、保護地球、減少污染為題材的廣告,被稱為綠色力量出現了。綠色力量以受眾心理行為為出發點,以強烈的感染力去說服人們。強調食品不加色素、不含防腐劑,標簽要說明有效日期,家電講究符合國家安全標准,包裝盒、包裝紙可以自然解體不污染環境,壓縮空氣不能有 CFC破壞大氣層,以及珍惜用水、減少噪音、反對吸煙、保持地方清潔、綠化美化環境等。充分體現了廣告的社會責任感。

如日本電氣公司(NEC)的一則廣告這樣宣傳:「同是一張紙,放入回收箱,還是扔進垃圾箱,兩種結果會使世界的面目迥然不同。」17年來,該公司回收再利用了2.4億張紙,從而拯救了大面積的森林。

(4)廣告業的管理日趨嚴格 由於廣告高速成長,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虛假廣告。

美國《婦女家庭之友》雜志社對當時市場上的成葯進行調查,發現許多成葯含有40%以上的酒精,有的葯有毒性。這事引起了不小的震動,美國聯合廣告俱樂部發起了「為廣告的真實性和道德性而斗爭」的運動,提出了「廣告就是事實」的口號,並制定了廣告道德法規。後來《印刷者油墨》雜志發行人聘請律師制定了規范化的廣告法,這就是1911年美國頒布的世界上最早的廣告法規《印刷物廣告法案》。1945年修改後,被美國27個州確定為廣告法,並為另17個州部分採用,之後的幾十年裡,各國都通過立法和完善制度,規范廣告行為,達到使其健康發展的目的。

廣告組織的發展形成了兩種無形的有效管理:一種是廣告公司自律,為了自己的聲譽,不冒險去做不合理的廣告;另一種是廣告行業協會自律,如香港有一個廣告商會,若發現會員有廣告誤導成分,即在商會會議上提出,由商會決定處理。

(5)廣告業活動的國際化傾向不可逆轉 現代工業的發展使社會化大生產達到空前規模,許多商業活動及其產品已突破地域限制,成為具有世界意義的事物,出現了大量國際間廣告活動。尤其是那些跨國公司,不但把產品技術大量輸到國外,也把大量製作新穎的廣告帶到國外。

從80年代開始,國際上一些享有盛譽的廣告公司以極大的興趣陸續打進中國廣闊的廣告市場,如薩齊、沃爾特、電通、湯普殺.奧美、楊·魯比特等。1993年,在中國注冊的外國廣告共有280家,外商來華廣告費用摺合人民幣為3.3億元。中國企業界的廣告也以嶄新的面貌勇敢地走向國際廣告市場。我國擁有75家成員公司的中國廣告聯合總公司和全球四大廣播傳媒集團之一的美國天高廣告公司(BBDO)合資建立了天聯廣告公司,電通公司、奧美公司等先後與我國廣告公司聯姻辦起廣告合資企業。京城平古一家鄉鎮企業在俄羅斯國家電視台播出「探戈」牌羽絨服廣告,使該產品成為俄羅斯搶手名牌貨,年創匯4000萬美元。國際廣告業之間交流溝通,加強協作,促進了廣告業的國際化傾向。

「全球廣告」悄然興起是廣告業國際傾向的又一標志。這是一種塑造國際性統一形象的廣告策略。美國李奧貝納國際公司董事長菲利龍對此解釋說:「世界愈來愈小,品牌一致性就相當重要,以免消費者從一市場到另一個市場時會搞混。」

當然,由於各國政治、法律、經濟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廣告業活動日益國際化面臨著全新的課題。

7、去新媒體還是舊媒體,不是真問題

一、傳統媒體急需的三種人才

最近一些年發生在新聞界的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就是傳統媒體的人才在向新媒體流動,要知道傳統媒體的很多人至今為止仍然是看不起新媒體的,因為看上去新媒體和舊媒體比較,它依然不像是媒體,或者說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媒體。但是,問題也許正在於此,新媒體為什麼非要像媒體?你也可以把它叫做新媒介,媒介和媒體的概念似乎正在被打破。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傳統媒體的許多人一直秉持著一種媒體思維,以媒體自居,以做媒體人為驕傲,在他們眼裡,新媒體終歸不是媒體,不是正規軍,是散兵游勇。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來看看傳統媒體對人才的需求產生了什麼樣的變化,換句話說,它們今天更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一)優秀的內容提供者

人類的信息傳播基本上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是事實層,也可以說是告知層,簡單告訴你發生了什麼。第二層是解釋層,涉及有真相的事實,需要有專門人才來解釋,並且需要說明的是,並非所有人都對真相感興趣。第三層是觀點層,可謂意義層,以評論為主,這個層次的受眾就更少了。這三個層次也對應著新聞報道的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就是信息階段、故事階段和評論階段。

不客氣地說,新媒體好像已經把傳統媒體逼到了第二個層次,也就是說,新媒體的速度在信息傳播的第一層次上佔了優勢。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今天我們可以稱之為好內容的東西大部分來自傳統媒體。好的內容還是要靠傳統媒體?雖然新媒體給我們生產了很多好的形式,但是大部分好的內容似乎還是來自於舊媒體。所以,內容為王好像是在這個層面上探討才有意義。反過來說,傳統的渠道為王的概念如今彷彿歸屬了新媒體。比如說,騰訊靠什麼贏了對手?現在看,它是靠產品擊敗了門戶網站的勁敵。換句話說,做產品的打敗了做媒體的。這說明什麼?說明我們可能來到了產品媒介時代,媒介更像產品,而非媒體。這也許是很多人不想看到的,內容好像被形式控制了。更奇怪的是,這個結果並非都是政治使然。看上去是媒介自己改變了。

今天我們不缺少渠道,我們缺少的是內容,有價值的內容。我們似乎進入了一個渠道過剩的時代,在現實中,我們到處堵車,而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我們暢通無阻,麻煩的是我們缺少有份量的內容。如果我們的內容僅僅停留在信息的層面,甚至於滑落到數據消費的地步,那麼,我們只會變成故事消費者。當多渠道遇到了少內容,渠道的豐富多彩有可能襯托出了內容的捉襟見肘。單純的管道加粗和管道數量的增加都會擴大內容的流量。也許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內容為王才逐漸讓位於渠道為王。看上去渠道暢通無阻,好的內容變成了稀缺品。從渠道稀缺到內容稀缺,渠道解放讓路於內容解放。

也許我們還可以按照傳播來把內容劃分出三種形態,第一種是事實傳播,或者更專業的叫事件傳播,只傳播事實,不帶觀點,強調客觀;第二種是觀點傳播,往往是采訪有觀點的人;第三種是話題傳播,通常是針對人們議論紛紛的事情而進行的一種背景式傳播,經常有粉絲基礎。

20世紀末中國改革開放以後,媒體出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就是許多好記者和好文章都出自媒體的經濟部,經濟部成了人才濟濟的地方,這源於中國的重心是從階級斗爭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種經濟部現象不僅僅出現在人民日報,也顯示在央視。歷史的看,在中國的文化大革命時期,人民日報最火的是國際部,最佳人才彷彿都在國際部,我們不妨稱之為國際部現象。按照這種歷史規律,下一個部門現象又會出現在什麼地方呢?或者傳統媒體已經變成了單兵作戰的場所?

我們現在可以設想一種情景,就是當看《新聞聯播》的人遇到了讀《環球時報》的人,這時候會發生一些什麼?因為這兩個媒體似乎都已經被納入可以影響世界觀的范疇,只不過前者的觀眾稍微老一點,信息感更強,更多國內存在感。後者的民族主義情緒更強烈一些,觀點性更突出,國際存在感更強。對於只關注一個信息渠道的受眾來說,他們往往更容易相信這個渠道的信息,排斥其它渠道。這兩個媒介可以說代表了如今中國傳統媒體的某些存在狀態。

在新媒體的倒逼下,傳統媒體恐怕不得不思考的一個問題是,新聞和評論應該分開嗎?從新聞專業的角度說,觀點和事實應該分開,如同編輯和經營應該分開。但是,無論是在新聞教學上,還是在新聞一線的報道中,我們都不難看到一種微妙的變化,就是新聞評論越來越多的成為了新聞寫作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如同是對新聞客觀性的挑戰,但是,如果是從內容產業的角度看,又不難理解,因為新聞畢竟不是由機器人來寫作的。為什麼機器不能完全代替人來寫新聞?除了就業的考慮,這更像是一個未來學的問題,谷歌開始使用搜索引擎來抓新聞時,看上去取代的是編輯的工作。機器似乎是能替代差的新聞寫作,而不能替換好的。機器可以比人更冷血。但是,人可以做到主動的客觀,機器頂多做到被動的客觀。況且新聞也需要情感寫作。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可以看看紀錄片的情況,紀錄片為什麼更容易被西方社會所接受?從形態上說,紀錄片是西方產物,因此,在跨文化傳播中,形式認同恐怕是紀錄片容易被西方主流社會接受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紀錄片和新聞誰離歷史更近?通常,我們說新聞是明天的歷史,但是,倘若完全用新聞來構成歷史,我們可能會得出兩個結論,一是英雄創造歷史;二是新聞屬於明日黃花,速朽,似乎不足以承擔歷史。紀錄片的資料性好像更符合歷史要求。不過,紀錄片往往不會滿足於記錄歷史,它還要影響當代社會。因此,我們會常常感覺紀錄片比新聞還要真實。

新聞和紀錄片有哪些區別?前者快,後者慢;前者偏客觀,後者偏主觀;前者短,後者長;前者是開放的片斷,後者是封閉的完整;前者似產品,後者像作品;前者雅俗共賞,後者陽春白雪;前者轉瞬即逝,後者真實再現;前者排斥藝術,後者容易被當成藝術;前者是明日黃花,後者持久。

從傳統媒體的角度看,我們的新聞采訪水平下降了嗎?至少從電視新聞采訪上看是如此,如今很少能夠看到一個精彩的新聞采訪節目,央視的《焦點訪談》和《新聞調查》節目似乎都已經邊緣化了,新聞采訪有主持人化的趨勢,主持人越來越會說話,已經不是記者采訪了。過去說主持人不會采訪,現在是說新聞成為常態。剩下的采訪亮點好像就是街采了。

(二)懂新媒體的人

傳統媒體轉型的一個重要方向就是與新媒體的融合,但是,今天的一個普遍比較悲觀的看法就是舊媒體的人往往搞不好新媒體。為什麼?一種流行的說法是傳統媒體的人缺乏互聯網思維,先不說互聯網思維這個概念是否准確,單說這樣一種現象就已經十分驚人了。從20世紀末網路媒體成氣候之後,全國的傳統媒體幾乎都開辦了自己的網站。然而實際情況卻是報紙辦網十年不成。究其原因,除了政策和體制等因素外,傳統媒體慘遭滑鐵盧的最大問題似乎是缺乏互聯網基因。

為什麼傳統媒體向新媒體的轉型很難成功?一個重要原因恐怕是,很多舊媒體並不想變成新媒體,或者說它們也不大可能搖身一變就成了新媒體。新舊媒體看上去是各自干著不同的事情,新媒體也不會變成傳統媒體。現在的情況是,舊媒體喜歡拉著新媒體的大旗,繼續做著傳統媒體的事情。

在這里,我們容易忽視一個問題,即傳者是如何向受者轉變的?過去很長時間,我們關注更多的是受眾怎樣變成了傳者,也就是所謂的自媒體。但是,我們可能忽略了一個有意思的細節,就是傳者也會向受者轉變。在微博和微信上,這一點似乎很明顯,記者來這里不僅僅為發新聞,它還有一個功能,就是進入受眾的管道,不是體驗生活。

好多人為什麼喜歡看電視台的跳水節目?不僅僅因為中國有些世界冠軍,也不只是由於幾個冠軍嫁入豪門,更重要的恐怕是絕大部分人一輩子都不大可能去高台跳水,所以,現在有人替他們體驗了,並且還是她們喜歡的明星,何樂而不為!如今文化的體驗成份越來越大,開關似乎是觸覺。過去我們有體驗式采訪,今天我們有體驗式媒介。手機媒體在這方面表現的格外明顯,媒介似乎激發了我們的觸覺。從聽覺到視覺再到觸覺,媒介的體驗感好像在逐步增強。從別人替我們體驗,到自我體驗,觸覺媒介顯得很關鍵。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報紙和網路的對抗,現在好像很少有人懷疑報紙會消亡,不過,看上去報紙在消亡之前依然很頑強,特徵是它用自己最優秀的深度能力來最後搏擊網路的挑戰。但是,問題似乎也出在這里,報紙退守堡壘的做法可能恰恰讓它失去了一次擁抱新媒體的機會,它賴以生存的深度調查和評論都難以融入網路。

(三)熟悉大數據和統計的人

在大數據時代,對數字的敏銳變得越來越重要,雖然這不一定意味著精確新聞主義的復興,但是,它的確反映了數據新聞的重要性。即便我們對大數據的概念有所懷疑,不過,我們的新聞報道確實面對著越來越多的數字和統計表,我們顯然不能只是滿足於把這些枯燥的數字翻譯為有趣的事實,也就是數字科普。今天的數字媒體和數字記者明顯也比過去站得更高一些。

讓我們看看大數據和統計局的區別,看上去前者比後者更靠譜一點,因為大數據好像說了更多的真話,同時它也有更少的水分。但是,它目前似乎和統計局一樣難以解決一個問題,就是個體和群體的關系,或者說是少數和多數的關系。

大數據一個很直觀的表象就在於它可以把用戶分成很多群體,力爭做到精準服務。細分受眾,是大數據時代媒體變革的一個方向。只有迎合細分市場,專注於某一細分領域,才能獲得人們的青睞。越專注,說明你越專業,人們才會信任你。從理論上說,這並不是新媒體的專利,因為傳統媒體取勝的一個關鍵就是專業化,或者說是職業化,都突出的是專業精神和專業主義。由北京位元組跳動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一款基於數據化挖掘的個性化信息推薦引擎——今日頭條,自2012年8月份上線以來,已經累計用戶9000萬以上,成為增長最快的資訊類客戶端。雖然它引起了一些爭議,但是,它也帶給傳統媒體一些有益的思考。頭版頭條本來是報紙的概念,現在已經廣泛使用於新媒體。類似的例子還有新聞觀點化和觀點新聞化的現象,在新媒體時代,這種情況似乎是更容易發生的。讓我們多少有一點看不懂的是,新媒體好像比舊媒體更能促進觀點的進步,並且它彷彿是把觀點變成了新聞,又反過來把新聞變成了觀點。新聞跟帖是一個例子。我們過去經常說現在是觀點新聞時代,實際上,這個時代的真正到來還是因為新媒體。

8、一種新媒介的出現會對舊媒介帶來什麼影響 舊媒介是如何應對的

一種新媒介的出現
會對舊媒介帶來挑戰
舊媒介需要積極反擊

與新媒體對舊媒體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