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新媒體時代媒體的傳播與發展

新媒體時代媒體的傳播與發展

發布時間:2021-03-30 14:58:02

1、新媒體傳播特點有哪些?求科普

新媒體時代的已經慢慢的向我們推進,很多的信息都能夠在第一時間內做好傳播,也充分的表現了新媒體時代的特點及優勢。隨時隨刻關注信息,讓更大的人們了解最新狀況,下面是廣告買賣網整理的關於新媒體時代的五大重要特點:
(1)、傳播方式從單向到雙向的轉變
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是單向、線性、不可選擇的。它集中表現為在特定的時間內由信息發布者向受眾傳播信息,受眾被動的接受,沒有信息的反饋。這種靜態的傳播方式使得信息不具流動性。而新媒體的傳播方式是雙向的,傳統的發布者和受眾現在都成為了信息的發布者,而且可以進行互動。比如北京的交通廣播電台,這兩年發展非常好,原因就是在於通過簡訊這種方式加強和受眾的互動,使得信息變得更有價值,同時,聽眾也強烈地體會到一種參與感,主動性和積極性被空前的調動起來。信息的互動性也使得受眾實現被動到主動的改變。
(2)、傳播行為更為個性化
博客、播客等新的傳播方式,使得每一個人都成為信息的發布者,個性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傳播自己關注的信息。傳播內容與傳播形式等完全是我的地盤我做主。個性化的傳播方式一方面讓眾人體會著發布信息,影響他人的快感,同時也帶來了個人隱私泛濫,內容良莠不齊的弊端,為管理帶來困難,也為受眾的信息選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接受方式從固定到移動的轉變
無線移動技術的發展使得新媒體具備移動性的特點,用手機上網、看電視、聽廣播,在公交車、計程車上看電視等越來越成為普遍的事情。隨著3GG技術的到來,移動性的特點將成為未來新媒體的主要特性。
(4)、傳播速度實時化
技術的發展使得新媒體可以實現實時的傳播,不再需要復雜的剪輯和煩瑣的後期製作與排版,技術的簡單便捷使得信息可以在全球實現實時傳播。這一優勢是任何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目前一些大的門戶網站基本上都可以實現聲音和視頻音頻的實時傳播,時空的距離被縮小的最小。
(5)、從單一到交融
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在傳播內容方面更為豐富,文字、圖像、聲音等多媒體化成為一種趨勢。與此同時,交融性還表現在終端方面,一部手機不僅僅可以用來通話、發簡訊,同時還可以用來聽廣播、看電視、上網,多種媒體的功能集合為一身,而這些功能的實現是以互聯網、通信網、廣播電視網等多種網路的融合為基礎的。另外,新媒體也打破了地域化、國界化等,正像陽光文化集團首席執行官吳征:「相對於舊媒體,新媒體的第一個特點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傳統媒體(電視、廣播、報紙、通信)之間的邊界,消解國家與國家之間、社群之間、產業之間邊界,消解信息發送者與接收者之間的邊界,等等。」

2、淺析傳統媒體如何應對新媒體時代的發展

傳媒產業發展前景分析 區塊鏈促發新一輪技術革命
隨著國內用戶紅利逐漸消失,傳媒行業從產業層面到資本層面都經歷了一整年的消化期,整體增速有所放緩。但從行業細分領域看,由於用戶內容付費意願提升、互聯網加速傳媒企業的轉型和並購等因素,傳媒部分新興細分行業仍保持高速增長。18年建議關注影視、數字閱讀、游戲、廣告等具有成長性的傳媒細分行業,並積極布局細分行業中低估值、業績優的白馬股。
就傳媒產業而言,隨著近幾年來文化傳媒資本市場格局的變動,其困境與當下痛點何在?如何用「信息互聯—智慧互聯—價值智鏈」對文化傳媒產業轉型升級內在邏輯的演進態勢進行概括總結?
數字經濟或成新引擎
政策利好疊加技術升級帶來的創新紅利,也使得傳媒產業發展新動能曙光漸顯。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傳媒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0年後國內的數字創意產業發展開始呈現出規模增長快、從業人員數量需求大、延伸領域廣、相關產業聚集的特點。2015年我國數字創意產業已集聚了36,948家企業、近384萬從業人員,產業規模達到5,939億元,同比增長22.9%,其中VR增幅最大,達267.5%。預計到2020年數字創意產業將成為產值規模達8萬億元級的新支柱產業之一。
數字經濟既是「新經濟」也是「心經濟」,新的技術手段和商業模式為傳統人際交互、情感交互過程中的價值量化和價值變現創造了新的可能空間。情感與社交價值數據化、數據資產化、資產證券化互為支撐,為內容消費提供了全新的激勵機制,對個體內容消費者而言,甚至可能出現「消費即生產」的模式,這一趨勢與「通證經濟」疊加,或為傳媒產業發展提供新的動能引擎。
區塊鏈促發傳媒產業新一輪周期性革命
到了移動互聯下半場,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崛起,以多維度需求與場景精準匹配和用戶自助服務為代表的共享經濟崛起,從流量紅利時代向存量深耕時代轉型開始,未來幾年一些垂直行業空間有望迅速打開。而區塊鏈作為價值互聯時代的技術載體,或將促發傳媒產業新一輪周期性革命。
區塊鏈在文化傳媒領域最本質的應用在於重塑社群生態。未來內容的生產越來越用戶化、社交化、資產化,傳媒產業生態與外部商業生態和社會生態之間呈現出更加無縫融合的態勢。與5G相輔相成,全新的需求、全新的內容產出模式和全新的賽道值得前瞻性關注和研判。
區塊鏈的社群效應強於互聯網效應,有助於文創行業確權、流通、追溯交易,可以幫助作者和投資人更快更好地變現未來,這也是整個行業的突破點。
基於區塊鏈技術的通證經濟通過對長尾的確權和定價,將改變互聯網文化娛樂產業的生產關系,帶來一個網路新世界。君聯資本投資副總裁李陶也有同感,他表示,新技術推動文化傳媒行業發展進入新階段,風險投資應重點關注移動互聯網端的內容變現機會。
在內容監管和資本監管雙雙趨緊的態勢下,風險評估和防控能力成為重中之重;內容付費產業崛起,移動端增量賽道深耕成為熱點,短視頻、在線教育和圖片C端付費熱度持續。此外,「VR+AI+區塊鏈」的深度融合將持續驅動文化傳媒創新,該領域可能構成一個新興藍海。

3、新媒體時代的相關發展

<

4、新媒體傳播的特點有哪些?

特點:

1、交互性較強:在新媒體時代中信息傳播渠道多元化,受眾可以自主的參與到傳播系統中,交互性較強。

2、海量化信息承載功能以及信息碎片化:新媒體憑借強大的技術手段使得海量化的信息以簡短精煉的形式得以存貯於平台上,信息傳播較為碎片化。

3、資源的可共享性:在互聯網上,例如百度文庫、優酷視頻是一種不限地域、行業、年齡等的資源共享平台,用戶可以上傳和下載互聯網資源。

4、超文本、超鏈接的應用並提供多媒體支持:新媒體支持很多文件格式而超文本與超鏈接則使得網民方便快捷的使用網路資源。

5、個性化與主動性較強:網民可以主動地按照自己的喜好去搜索自己感興趣的信息內容,基本上不受時空限制,個性化極強。

6、虛擬社群化:網路社交是繼網路興起後發展起來的,是在網路上建立一個虛擬化信息的傳播環境,使用的用戶構成了虛擬的社群。

新媒體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如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簡訊、移動電視、網路、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相對於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新媒體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

利用數字技術和網路技術,通過互聯網、寬頻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


(4)新媒體時代媒體的傳播與發展擴展資料:

新媒體是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後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是利用數字技術,網路技術,移動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有線網路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的傳播形態和媒體形態。

媒體是具備價值的信息載體。載體具備一定的受眾,具備信息傳遞的時間,具備傳遞條件,以及具備傳遞受眾的心理反應的空間條件。這些綜合形成媒體的基本價值。這個載體本身具備其價值,加之所傳遞信息本身的價值,共同完成媒體存在的價值。

這個也就是媒體存在價值。即便理念上新形式上新科技進步也具備一定受眾,但是媒體成本遠高於受眾所帶來的商業效益,亦不能形成媒體的有效價值。

效應是在一定環境下,因素和結果而形成的一種因果現象。新媒體必須具備形成特定效應的特性。或者說新媒體必須具備形成一種更新的效應的特性。新媒體必須具備影響特定時間內特定區內的人的視覺或聽覺反映的因素,從而導致產生相應的結果。

5、新媒體時代什麼的傳播 完全擺脫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

眾所周知,傳統文化來自於歷史的延續,它不僅是國人的價值觀念的體現,具有極其寬泛的內涵,滲透在我們的思想、道德、風格、心志、審美、情趣、思維方式以及語言文字之中。更是中華民族精神文明的象徵。傳統藝術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亮點,其能夠准確、快速的傳播,是一個國家塑造對外形象和樹立民族自尊的關鍵。

當今時代,數字技術空前發展,它所催生的豐富靈活的新媒體藝術表現手段也越來越成熟。新媒體技術綜合不同媒體的特點,又加上三維動畫、虛擬技術、感應技術等,使得藝術欣賞變成一個更為立體、效果真實、可以互動、可以參與的過程。相較於新媒體藝術表現形式,傳統藝術欣賞方式相當單一,都是靜止的、被動的,這不僅局限了傳統藝術的藝術感染力,更妨礙了傳統文化的推廣與傳播。

在我國,新媒體藝術作為新興的藝術形式,其建構期適逢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期,這為兩者在形式和體繫上進行完善提供了良好的機遇,但同時也提出了如何相互介入、互相融合的問題。因此,在這個以互聯網路技術為標志的嶄新的信息時代,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設計和新型媒體中如何表現,我們如何將技術與藝術完美地結合,是值得我們深思和探討的問題。 

1、傳承傳統,打造民族藝術精品

中國傳統文化歷經千年的發展演變經久不衰、博大精深、意蘊豐富,有著強大的生命力,至今還深深地影響著中華民族。然而這種幾千年流傳下來的寶貴的民族精神正在經受著嚴峻的考驗:隨著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社會已進入物化消費階段,人們的傳統價值觀受到金錢的挑戰正在日益轉變,加上最近幾年,新媒體技術得到迅速發展,多媒體系統的應用更以極強的滲透力進入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如教育、檔案、圖書、娛樂、藝術、建築設計、家庭、通訊等等。新媒體了集合文字、圖形、圖像、動畫、視頻、錄像、聲音、音樂等傳統表現媒體的優點,結合了計算機的交互功能,加上開發者針對客戶及項目需求通過精心的策劃創意構思,結合各種表現方式,吸引了大量的文化受眾,引導了大眾的審美理念向數字化轉變。 

在這種形勢下,我們必須充分發揮現代傳媒技術的優勢,加強對傳統文化精髓的提煉與傳播,打造民族文化精品,這不僅可以對國民進行循序漸進的傳統文化的精神洗禮,還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介重新建構起更加符合現在形勢的文化觀。同時,避免傳統藝術形式因內涵意義不易理解而從我們的視野中消失,也避免產生因為新媒體藝術重形式輕內涵而導致主流藝術缺乏文化深度的社會現象,而要以媒體語言整合傳統文化精神,讓世界更清楚地認識中國的現在和過去,從而實現文化傳承,打造民族藝術精品。

2、融合矛盾,博採眾長 

新媒體藝術在為文化發展帶來機遇、提供便利的同時,同時也帶來了許多負面消極影響。因為它既是對傳統藝術的繼承和發展,也是對傳統藝術的否定和創新。

從產生根源上分析,傳統藝術的產生和發展,反映的內容都是現實世界中或者是對現實世界的升華和提高。而數字媒體藝術的誕生則源於信息技術,反映的是一些虛擬的現實。

從發展脈絡上看,傳統藝術是一種封閉性的文化,是以儒家思想為主導,講究「仁愛」,「修身齊家」的文化;而數字媒體藝術源於西方發達國家,由於技術上的先進性導致其成為強勢文化。在當今社會現狀下如果處理不當,極易受到西方文化和其價值觀念的影響和制約,導致西方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侵蝕。

從社會地位上看,傳統藝術一直出於權威地位,並受限於傳播形式,屬於單方面的文化輸出;而新數媒藝術則是高度自主的文化,是平等參與的文化,強調交互性。新舊兩種形式的文化在互動和發展中的對立和沖突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二者關系既有現代對傳統的沖擊,又有來自東西方的碰撞,數字媒體技術無論就其內容還是形式來說,都迥異於以往所有文化, 並對傳統文化造成很大的沖擊。

然而,文化並無優劣之分,同樣作為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產物,擺脫不了「文化」的內涵,必然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正是這種共通之處才使得不同的文化形式間可以相互借鑒、吸收對方的合理因素,形成一種包含兩種藝術內涵的新型文化,這種新型文化博採眾長,更適合新形勢下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

所以,我們應該充分利用每一次文化傳播交流的機會,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傳播優勢,吸收、消化,融合先進的文化因子,實現兩種藝術形式的兼容並包、共存並處、相互調劑,最終形成既包含外來文化又具有鮮明本土特色的新的文化藝術形態。

3、讓新媒體技術成為傳統藝術文化走向世界的橋梁

在全球化一體化的大潮中,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逐漸縮小,近年來我國加大了文化輸出的力度,中國的音像製品、圖書、服裝、藝術等多種文化形式藉助新的傳媒技術源源不斷地走向世界各地。使更多人了解中國文化、關注中國文化、欣賞中國文化。這樣的文化的對外傳播不僅可以使一國的文化走向世界,而且還可以在對文化的包裝中重新構建一種易於被他人接受的文化觀,這是一種外交策略,更是一種發展之路。

與此同時,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不僅意味著中國將自己的文化傳遞給世界,同時也體現在世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反映。新媒體的出現深化了傳統文化的雙向流動。例如,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現場表演與高科技精密結合,形象地描繪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和諧意境,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中國與西方文化的有機結合。另一方面,國外開發的網路游戲、動畫產品與影視作品中,中國傳統元素被頻頻利用,《功夫熊貓》、《花木蘭》的熱映正體現了世界人民對於中國文化的接受和喜愛。

在這樣的文化傳播過程中,新媒體藝術作為一種全新的傳播形式打破了時間、空間的局限, 而其基於網路的開放性與豐富性,也為傳統文化的傳播與研究提供了空前的便利。可以看到,傳統文化正在藉助於網路平台實現更廣泛為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和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和廣闊的發展空間。

綜上所述,由錄像、計算機、網路、虛擬互動、系統集成、感測技術等技術手段組成的當代數字媒體技術,與大象無形、和諧相生的東方傳統精神,正在中國藝術家的創作中實現融合。新媒體技術的蓬勃發展,是技術與藝術的完美體現,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為傳統文化傳播提供了新的表現形式,同時,傳統文化的歷史責任也為新媒體技術有個更高的內涵要求。所以,我們必須避免簡單意義上的現代技術與傳統文化的堆砌,而要做到在利用當代數字技術語言進行創作時,拒絕盲目地模仿西方,而是回到中國傳統文化中找尋新媒體延展的可能,以認真的態度進行創作。才能讓尖端的數字技藝承載起了古老的東方氣韻,借數字媒體之翼,令東方藝術早日騰飛世界。

與新媒體時代媒體的傳播與發展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