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皮影戲的劇本..越短越好..
《大明宮詞》皮影戲台詞
女:野花迎風飄擺,好像是在傾訴衷腸;綠草湊湊抖動,如無盡的纏綿依戀;初綠的柳枝輕拂悠悠碧水,攪亂了苦心柔情盪漾。為什麼春天每年都如期而至,而我遠行的丈夫卻年年不見音訊…
男:離家去國整整三年,為了夢想中金碧輝煌的長安,為了都市裡充滿了神奇的歷險,為了滿足一個男兒宏偉的心願。現在終於衣錦還鄉。又遇上這故人的春天。看這一江春水,看這滿溪桃花,看這如黛青山,都沒有絲毫改變……也不知我新婚一個月就別離的妻子是否依舊紅顏。……來的是誰家女子,生得滿面春光,美麗非凡?這位姑娘,請你停下美麗的腳步,你可知自己犯下什麼樣的錯誤?
女:這位將軍,明明是你的馬蹄踢翻了我的竹籃,你看這寬闊的道路直通藍天,你卻非讓這可惡的畜生濺起我滿身污點,怎麼反倒……怪罪起我的錯誤?
男:你的錯誤就是美若天仙,你婀娜的身姿讓我的手不聽使喚,你蓬鬆的身發漲滿了我的眼簾,看不見道路山川,只是漆黑一片;你明艷的面頰讓我胯下的這頭畜生傾倒,竟忘記了他的主人是多麼威嚴。
女: 快快走遠點吧,你這輕浮的漢子,你可知調戲的是怎樣多情的一個女子?她為了只見過一面的丈夫,已經虛擲三年,把錦綉青春都拋入無盡的苦等,把少女柔情都交付了夜夜空夢。快快走遠點吧,你這邪惡的使臣,當空虛與幽怨已經把她擊倒,你就想為墮落再加一把力,把她的貞潔徹底摧毀。你這樣做不怕遭到上天的報應…
男:上天只報應痴愚的蠢人,我已連遭三年的報應。為了有名無實的妻子,為了虛枉的利祿功名。看這滿目春光,看這比春光還要柔媚千倍的姑娘……想起長安三年的凄風苦雨,恰如在地獄深淵里爬行。看野花纏繞,看野蝶雙雙追逐,只為了凌虛中那點點轉瞬依戀,春光一過,它似就陷入那命定中永遠的黑暗。人生怎能逃出同樣的宿命。
女:快快住嘴吧,你這大膽的罪人,你雖貌似天神,心卻比鐵石還要堅硬,雙目比天地還要幽深。看鮮花纏綿,我比它們還要柔弱;看野蝶迎風飛舞,我比它們還要紛忙迷亂。看在上天的分上,別再開啟你那飽滿生動的雙唇,哪怕再有一絲你那呼吸間的微風,我也要跌入你的深淵,快快走遠吧,別再把我這個可憐的女子糾纏……
男:看野花纏綿,我比它們還要渴望纏綿;看野蝶迎風飛舞,我的心也同樣為你紛忙迷亂。任什麼衣錦還鄉,任什麼榮耀故里,任什麼結發夫妻,任什麼神明責罰。它們加起來也抵不上你的嬌軀輕輕一顫。隨我遠行吧,離開這滿目傷心的地方,它讓你我雙雙經受磨難…隨我走吧……
2、葛優《活著》里那段皮影戲叫什麼名字?在哪有視頻?p3也行。
貌似是金瓶梅
3、皮影戲簡介
4、求視頻:唐山皮影戲封神榜
A.起源
影戲的另一個名字「皮猴戲」或「皮膚起到」在台灣,因為它移動一點點不修邊幅,有些好笑,貌似猴子一般情況下,所謂的「皮猴戲」。回溯歷史,台灣,明,清,鄭成功來到台灣的表演打迫使荷蘭軍隊在沿海的廣東,福建,軍事,皮影戲被帶到了台灣,有近百年的歷史。它的來源是多很長一段時間的木偶戲,木偶戲傳遞到超過兩百年前,台灣在清代。木偶來自福建,皮影戲,廣東省潮州市,所以皮影戲正式以台灣名義「潮調。
皮影戲大約起源於漢代,漢武帝一個愛妾 - 李小姐,紅顏薄命,武帝非常的想法,他們要求所有的官員,是否李女士陽小姐的所有官員,以避免皇帝吳不眠之夜,甚至不理朝政,所以流動手術室韋·迪翁,邵偉迪翁宣布他的漢武帝:「到了晚上,當你愛妃只可遠觀,近看。 「衛報切愛妃畫像,即,剪紙藝術,借著月光,整個窗簾,露出的剪紙圖像,漢武帝朦朧的樣子,像愛妃也積極,有幾次,漢武帝的疾病治癒。
另一種說法是,是民間傳說,如果這是真的,有沒有歷史證據,可以進行調查。著名的漢韓信,很聰明,他發明了三件事情,第一,設立賭博,聽說韓信硅千層一聲:「賭注只能被感動了。」人們會失去賭博。第二組皮革歌劇,韓信在戰爭中,各方四面受敵,但當地的糧食,牛,羊,馬可以吃的城市,帶來的皮膚風罩雪的風暴,但很長一段時間,上面的頭發和脂肪的皮膚會脫落的冬天,當士兵在塔火加熱,外牆的敵人,通過皮膚隱約看到城市的影子士兵,他們不會急於進攻,因為皮革是不透明的,娛樂的士兵,讓他們有皮革雕刻成人的樣子,窗簾布,並標有光源,將成為了皮影戲的方式。
二,發展的歷史
皮影戲抑制古往今來,特別是在清代,清政府害怕人民反清復明,即使有五人的集會,會感到問題,更不用提的夜景照明,挑逗皮影,呈現非常嘈雜的,因為法院認為的含義「顯而易見」的,因此抑制影子戲,皮影戲不能。電影導演張藝謀的「活著」,主角葛出院後,借錢的人,和其他貨幣,然後拿著一個手提箱戈內盒,所有的皮膚甚至告訴該團伙:「你去後中國內戰的軍事,葛不時與不確定,您可以使用他們提供一張床,窗簾,拿出的皮膚,連舞蹈講話,也發揮了共產黨對國民黨看到。後來,共產黨叫他甚至灼傷皮膚,一些小鐵片做子彈,打蔣介石的屁股。
影戲的典故和軍隊。小影戲的第一線,提一個手提箱可以玩其他游戲至少有布景,服裝,頭盔,帽子,綵帶,像,影長的行李箱甚至可以裝皮革,然後點油燈將能夠執行。沒有電燈,是一盞燈,在舊的對聯,前「雙手托起未來的世世代代將孤獨的照射永恆的人。沒有窗簾的早期皮影戲,台灣早期皮影戲是由紙幕。
日本佔領時代,木偶,皮影,木偶劇表演僅限於日本劇情需要光,影,自然抑制。直到台灣光復後,皮猴戲超過百組,然後娛樂木偶劇,歌劇和影子木偶,皮影逐漸下降,減少表演藝術家誰想要了解的不知道從哪裡學習。
應該是「祖制,例如以前的皮影戲,主傳授技藝的兒媳,但不是女兒,怕工藝將用自己的傳言競爭。特別是早期的工藝美術大師表演皮影戲後面放了一個委員會,負責打鼓表演樂器主板後居然看不到主如何操作表演。的行業,我們的祖先流傳下來的智慧,在維護和促進學習的許多傳統技能的人將很快失去。等待,直到再次學習,但學習到國外。事實上,皮影戲是在國外非常流行,我到過荷蘭和日本,日本人把它叫做「流行的皮影戲,我去荷蘭萊頓大學,看到對方的皮影戲的技術和生產標準是相當高的,固定的劇場安排每年的例行表演的政府補貼。台灣的民間藝術,如皮影戲,傳統上較少關注,但皮影戲的優勢:1。能夠執行許多中國傳統的戲劇,如神,三國演義,沼澤,武松打虎傳統文學故事;動物電視劇「像孩子一樣」水滸傳「,可以執行如烏鴉,狐狸等動物,也可以執行」沙漠風暴「等自然現象一樣,不能進行的人類戲劇簡潔明快的表演動作,如飛鏢,跨馬這樣的行動已知經驗的人的印象,就能夠採取行動了許多高難動作。
熱鬧的地方,類型
唐山皮影戲,冀南皮影戲,孝義皮影戲,皮影復雜的狀態海寧皮影戲,江漢平原皮影戲,陸豐皮影戲,華縣皮影戲,華陰老腔,阿宮腔,拉弦板腔環縣道情皮影戲,凌源皮影戲
5、現實中皮影戲正在逐漸消失,為保護這一藝術,你有什麼好的建議?
增加影視中的戲份、抖音等媒體的推廣,同時有新的創作進來,和相聲、戲曲、小品等結合,更有趣味性!增加價值導向,讓人能獲得一些東西!
6、中國皮影戲製作皮影的步驟
第一步 選皮
皮影的材料採用羊皮或牛皮。去毛、刮挺、去脂,然後釘在木板上拉緊曬干。設計好的畫稿便拷貝在這些皮上。一般細皮用於女性或兒童,粗皮用於武將或莽漢。各地皮影的原材料有所不同。比如隴東皮影的製作一般選用年輕、毛色黑的公牛皮,這種牛皮厚薄適中,質堅而柔韌,青中透明。
第二步 制皮
制皮的方式有很多,以陝西皮影為例,通常有兩種方法炮製它的原材料--牛皮:"凈皮"和"灰皮"。
"凈皮"的製作工藝是先將選好的牛皮放在潔凈的涼水裡浸泡兩、三天,取出用刀刮制四次,每刮一次用清水浸泡一次,直到第四次精工細作,把皮刮薄泡亮為止。刮好後撐在木架上陰干,晾到凈亮透明時即可製作皮影。
"灰皮"也稱為"軟刮",浸泡皮時把氧化鈣(石灰)、硫化鈉(臭火鹼)、硫酸、硫酸銨等葯劑配方化入水中,將牛皮反復浸泡刮制而成。這種方法刮出來的皮料,近似玻璃,更宜雕刻。
第三步 畫稿
製作皮影時有專門的畫稿,稱為"樣譜",這些設計圖稿世代相傳。即按人物的不同身份和個性,設計出不同的形象,但這種設計是有一定程式的,如武生飾武生巾,將軍為扎巾、元帥戴沖天盔;丞相穿相貂,文官著板吉;男子按年齡分無須、短須和三髯等。
第四步 過稿
雕刻藝人將刮好的皮分解成塊,用濕布潮軟後,再用特製的推板,稍加油汁逐次推摩,使牛皮更加平展光滑,並能解除皮質的收縮性,然後才能描圖樣。 畫稿前對成品皮的合理使用,也是一項細致的工作。
薄而透亮的成品皮,要用於頭、胸、腹這些顯要部位;較厚而色暗的成品皮,可用於腿部和其他一般道具上。這樣既可節約原料,又提高了皮影質量,同時也使皮影人物上輕下重,在挑簽表演和靜置靠站時安穩、趁手。
接下來是描圖樣,用鋼針把各部件的輪廓和設計圖案紋樣分別拷貝、描繪在皮面上,這叫"過稿",再把皮子放在棗木或梨木板上進行刻制。
第五步 鏤刻
雕刻刀具一般都有十一、二把,甚至三十把以上。刀具有寬窄不同的斜口刀(尖刀)、平刀、圓刀、三角刀、花口刀等,分工很講究,藝人需要熟練各種刀具的不同使用方法。
根據傳統經驗,在刻制線狀的紋樣時要用平刀去扎;在刻制直線條的紋樣時用平刀去推;對於傳統服飾的袖頭襖邊的圓型花紋則需要用鑿刀去鑿;一些曲折多變的花紋圖樣,則須用斜口刀刻制。
藝人雕刻的口訣如下:櫻花平刀扎,萬字平刀推,袖頭襖邊鑿刀上,花朵尖刀刻。
雕刻線有虛實之分,還有暗線、繪線之分。虛線為陰刻,即鏤空形體線而成,皮影多為這種線法。 實線保留形體輪廓挖去余部,為陽刻,多用於生旦、須丑的白臉,凡白色的物體都用陽刻法。
虛實線沿輪廓的兩側刻出斷續的鏤空線,多用於景片建築的刻制。 暗線則用刀劃線而不透皮,多在活動關節處。繪線是以筆代之,以表現細致的物體。
第六步 敷彩
皮影雕完之後是敷彩。敷彩是皮影製作十分體現功力的一步,根據不同的人物和服裝施行不同的色彩,一個人物就是一幅工筆重彩的國畫。
老藝人用色十分講究。大都自己用紫銅、銀朱、普蘭等礦植物炮製出大紅、大綠、杏黃等顏色著色。 著色的方法也各有不同。
以陝西皮影為例,敷彩的方法是先把制好的純色化入稍大的酒盅內,放進幾塊用精皮熬制的透明皮膠,然後把盅子放在特製的燈架上,下邊點燃酒精燈火,使膠色交融成為粥狀,趁熱敷在影人上。雖是色彩種類不多,但老藝人善於配色,再加上點染的濃淡變化,使色彩效果異常絢爛。
第七步 發汗熨平
敷色後還要給皮影脫水發汗,這是一項關鍵性工藝。它的目的是為了使敷彩經過適當高溫吃入牛皮內,並使皮內保留的水分得以揮發。
脫水發汗的方法很多,有的用薄木板夾住皮影部件,壓在熱炕的席下;也有的用平布包裹皮影部件,以烙鐵或電熨斗燙;
此外還有一種土辦法是用土坯或磚塊搭成人字形,下面用麥秸燒熱,壓平皮影使之脫水發汗。 脫水發汗的成敗關鍵在於掌握溫度火候。
第八步 綴結完成
由於皮影人物的製作是肢解完成的,因此最後須將身體各部位用線縫接,並在背後裝上翎管,套進竹簽棒。依照通常方式,一個人物只須兩根簽棒,動作復雜的形體則多達四、五根。據說老輩子的高手,連眼皮也能活動起來。完工後的皮影就可用於演出了。
7、找一部以皮影戲為形式的電影
鮫珠傳
主演:王大陸張天愛任達華盛冠森
導演:楊磊
類型:愛情奇幻古裝
時長:108分鍾
年代:2017
地區:內地
語言:漢語普通話
簡介
8、傳統文化——皮影戲
最佳答案【皮影戲概述】
皮影戲最早誕生在兩千年前的西漢,又稱羊皮戲,俗稱人頭戲,影子戲.發祥於中國陝西,成熟於唐宋時代的秦晉豫,極盛於清代的河北。顧名思義,皮影是採用皮革為材料製成的,出於堅固性和透明性的考慮,又以牛皮和驢皮為佳。上色時主要使用紅、黃、青、綠、黑等五種純色的透明顏料。正是由於這些特殊的材質,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後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顯得瑰麗而晶瑩剔透,具有獨特的美感。沿襲傳統戲曲的習慣,皮影人物被劃分為生、旦、凈、末、丑五個類別,更加特別的是,每個人物都由頭、上身、下身、兩腿、兩上臂、兩下臂和兩手十一件連綴組成,表演者通過控制人物脖領前的一根主桿和在兩手端處的兩根耍桿來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樣的動作。在中國,不少的地方戲曲劇種都是從皮影戲中派生出來的,而皮影戲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以及表演藝術手段,對近代電影的發明和現代電影美術片的發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先導作用。如今,中國皮影被世界各國的博物館爭相收藏,同時也是中國政府與其他國家領導人相互往來時的饋贈佳品,由此可見,皮影藝術在中國乃至世界上擁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編輯本段【皮影戲歷史】
皮影戲,發源於我國西漢時期的陝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動影畫藝術,有人認為皮影戲是現代「電影始祖」。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燈影戲」、「土影戲」,有的地區叫「皮猴戲」、「紙影戲」等,是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戲劇。劇目、唱腔多同地方戲曲相互影響,由藝人一邊操縱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
據說,中國皮影藝術從十三世紀元代起,隨著軍事遠征和海陸交往,相繼傳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羅(泰國)、緬甸、馬來群島、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亞歐各國。從世界范圍看,18世紀的歌德到後來的卓別林等世界名人,對中國的皮影戲藝術都曾給予高度的評價。可以說皮影戲是我國歷史悠久、流傳很廣的一種民間藝術。
從清人入關至清末民初,中國皮影戲藝術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很多皮影藝人子承父業,數代相傳。無論是從影人造型製作、影戲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講,都達到了歷史的巔峰。當時很多官第王府豪門旺族鄉紳大戶,都以請名師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養影班為榮。在民間鄉村城鎮,大大小小皮影戲班比比皆是,一鄉一市有二三十個影班也不足為奇。無論逢年過節、喜慶豐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壽,都少不了搭台唱影。連本戲(連續劇)要通宵達旦或連演十天半月不止,一個廟會可出現幾個影班搭台對擂唱影,熱鬧非凡,其盛狀可想而知。
然而,中國皮影藝術的發展也並非一帆風順,它曾歷經風雨劫難起落興衰。清代後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戲的黑夜場所聚眾起事,便禁演影戲,甚至捕辦皮影藝人。皮影藝人還曾受清末白蓮教起義的牽連,被以「玄燈匪」的罪名遭到查抄。日軍入侵前後,又因社會動盪和連年戰亂,民不聊生,致使盛極一時的皮影行業萬戶凋零,一蹶(jué)不振。
1949年後,全國各地殘存的皮影戲班、藝人又開始重新活躍,從1955年起,先後組織了全國和省、市級的皮影戲匯演,並屢次派團出國訪問演出,進行文化藝術交流,頗有成果。但到「文革」時,皮影藝術再次遭「破四舊」的噩運,從此元氣大傷。
編輯本段【皮影戲起源】
中國皮影戲起源於何時,因文獻不足,無法確知。可確定的是最遲在北宋時,中國影戲已極成熟,在中國傳統戲曲表演尚未發展成熟之際,宋代的影戲已能表演完整、生動的三國故事,一些記載宋人生活的著作如《東京夢華錄》、《夢粱錄》、《武林舊事》等,都述及宋代(主要是南宋)影戲的盛況,除了一些有名的藝人,南宋杭州甚至有「繪革社」的影戲組織出現。宋代以後至明清,影戲一直盛行,受到宮廷和民間的喜愛,普及全國各地,與各地曲藝、語言、習俗結合,發展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影戲藝術。
編輯本段【皮影戲材質】
由於皮影戲是民間藝術的緣故,各方面的情況都因地方不同而有所差異,製作材料也根據當地的使用獸皮的情況而定。在中國,較多使用牛皮、羊皮、驢皮等等。
編輯本段【表演形式】
皮影戲是中國一種民間藝術形式。中國西北部甘肅的隴東皮影主要分布於平涼、慶陽各縣,較為集中的為東臨陝西、寧夏的三角地帶。隴東皮影戲大約在明清(14世紀-19世紀)時就已經十分流行,皮影造型俊俏大方,外輪廓挺拔概括;鐫刻精細流暢。隴東皮影製作選用年輕、毛色黑的公牛皮,這種牛皮厚薄適中,質堅而柔韌,青中透明。牛皮刮干凈、晾至凈亮透明時即可製作。先將樣稿輕畫在牛皮上,然後用各種型號的刀具或刻或鑿。之後用透明水色著色,顏色一般不調和,故而純正絢麗、對比強烈。刻鑿、著色完畢後「出水」即熨平,這是其中最關鍵也是最難的一關。出水後再晾乾,裝訂組合即可上台表演。
皮影戲對表演的技藝也有很高的要求,表演者除了要能一人控制三、四個影人的動作,還要密切配合場上的配樂,兼顧旁白,唱腔。要練就過硬的皮影表演功底,除了需要師傅言傳身教,更加需要勤學苦練,積累大量的實際表演經驗,由此可見,要培養表演人才,甚至最終能組成一個皮影劇團,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情。也正因為這樣,全中國目前僅存的皮影劇團屈指可數,而且都集中在文化生活較為貧乏的山區及農村。這樣的表演方式及傳播渠道顯然無法讓皮影戲走入城市,乃至走向世界。
而相比之下,數字化的皮影動畫卻能克服上述種種的局限性。它不僅真實地再現了皮影戲的原理,製作也相當的方便,可以根據觀眾的需要隨意的進行修改。我們可以打破皮影戲作為傳統藝術的沉重,而給它賦予大量現代的流行元素。我們可以在動畫中應用電影中各種長鏡、短鏡以及蒙太奇手法,可以用皮影戲的方法來演繹現代的故事。最重要的是,我們可以通過現代網路的技術,讓皮影戲(而不僅僅是皮影本身)在世界各地流傳,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這一切都不需要製作者有多少雕刻、表演手藝,只需要有足夠的熱情,足夠的創意即可。這正是我們今天要把皮影戲製作成數字動畫的初衷,我們也相信這樣的表現手法能夠賦予傳統皮影戲新的生命及活力。
演皮影戲的設備非常輕便,所以戲班流動演出的優勢很強。不論在劇場里還是在大廳、廣場、庭院以至普通室內,架起影窗布幕和燈箱就能開戲。一個戲班六、七個人和一箱影人就能演四、五十齣戲。演出完畢,全部行頭裝箱就走,輾轉十分便捷,所以皮影戲自古就是隨軍的一種娛樂形式,也是廣泛流傳、普及於民間的原因之一。
演皮影戲的操耍技巧和唱功,是皮影戲班水平高低的關鍵。而操耍和演唱都是經師父心傳口授和長期勤學苦練而成的。在演出時,藝人們都有操縱影人、樂器伴湊合道白配唱同時兼顧的本領。有的高手一人能同時操耍七、八個影人。武打場面是緊鑼密鼓,影人槍來劍往、上下翻騰,熱鬧非常。而文場的音樂與唱腔卻又是音韻繚繞、優美動聽。或激昂或纏綿,有喜有悲、聲情並茂,動人心弦。
由於皮影戲中的車船馬轎、奇妖怪獸都能上場,飛天入地、隱身變形、噴煙吐火、劈山倒海都能表現,還能配以各種皮影特技操作和聲光效果,所以演出大型神話劇的奇幻場面之絕,在百戲中非皮影戲莫屬。
皮影戲的演出,有歷史演義戲、民間傳說戲、武俠公案戲、愛情故事戲、神話寓言戲、時裝現代戲等等,無所不有。摺子戲、單本戲和連本戲的劇目繁多,數不勝數。常見的傳統劇目有白蛇傳、拾玉鐲、西廂記、秦香蓮、牛郎織女、楊家將、岳飛傳、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封神榜等等。從革命戰爭年代起到解放後,新發展出的時裝戲、現代戲和童話寓言劇,常見的劇目有兄妹開荒、白毛女、劉胡蘭、小二黑結婚、小女婿、林海雪原、紅燈記、龜與鶴、兩朋友、東郭先生等等。
9、皮影戲的起源
1、皮影戲始於西漢,興於唐朝,盛於清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2、兩千多年前,漢武帝愛妃李夫人亡後,武帝整日恍惚,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心中一動,用棉帛裁成李夫人的影像,圖上色彩,並在手腳處裝上木桿。入夜圍方帷,張燈燭,恭請皇帝觀看。
3、武帝看罷,龍顏大悅,就此愛不釋手,相思之苦得以寄託,從此重振朝綱。這個載入《漢書》的故事,被認為是皮影戲最早的淵源。
1、皮影戲是我國出現最早的戲曲劇種之一。它的演出裝備輕便,唱腔豐富優美,表演精彩動人。千百年耒,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所以流傳甚廣。不僅如此,皮影戲還對國內外文化藝術的發展起過一定的作用。有不少新的地方戲曲劇種,就是從各路皮影戲唱腔中派生出來的。
2、中國皮影戲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戲的表演藝術手段對近代電影的發明和現代電影美術片的發展也都起過先導作用。西方世界從十八世紀的歌德到後來的卓別林等世界文化名人,對中國皮影戲藝術都曾給予過高度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