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媒體運營如何靠創意立足朋友圈
1.內容為王
現下這個時代,是內容為王的時代,渠道不夠硬,但內容足夠好,都是有機會為大眾所接受的。當你的內容足夠值得傳播時,只需要適當的曝光,便能靠著讀者的人際傳播點燃引爆點,所以終歸得看自己的內容夠不夠硬。
2.簡單粗暴的標題
起標題有幾個關鍵點,一個是語言要簡潔;一個是要戳中用戶的痛點,可以借用一些反問的形式,或者用顛覆常識的方法來刺激大家的好奇心;一個是巧妙藉助數據,簡單粗暴的數據就很容易引起大家的注意。
3.至關重要的推廣
信息爆炸時代,值得傳播的內容當然重要,但如何在同樣都是值得傳播的內容里脫穎而出呢?推廣是至關重要的,現在是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時代。公眾號、微信群、興趣群等都是極其重要的渠道。而單頁、PS等則是極為重要的宣傳工具,有助於提高轉化率。
4.充分了解受眾人群的心理
要想讓內容刷爆朋友圈,就必須得到他人的認可並為之轉發。任何一次轉發行為,都不是單單由某一種決定的,而是感性認識和理性認知兩者協調的結果。什麼樣的作品能引發受眾轉發呢?充分了解受眾的心理,極為重要。
2、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如何融合發展
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如何融合發展從六個方面融合:
做強傳統媒體,樹立主流權威,積極發揮引領帶動作用。
把握時代走向,借鑒先進經驗,進一步更新、深化媒介融合理念。
完善技術手段,拓展新技術新應用,為媒體融合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提高行業隊伍綜合素質,打牢融合發展根基。
增強政策支撐,拓寬資金渠道,助推新媒體良性發展。
加強有效監管,做好輿情防控,規范新媒體傳播行為。
分別介紹:
(一)做強傳統媒體,樹立主流權威,積極發揮引領帶動作用
雖然新媒體發展迅猛,但從宣傳的實際情況看,傳統媒體不可能被新媒體取代。在媒介融合的浪潮中,傳統媒體要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形成品牌優勢,以達到引領帶動新媒體發展,促使傳統媒體影響力輻射新媒體的目的。
一是變革觀念,強化互聯網思維,學會運用網路技術手段改造傳統媒體,不斷適應新媒體平等交流、互動傳播的特點,樹立用戶觀念,改變過去媒體單向傳播、用戶被動接受的方式,更加註重用戶體驗。
二是傳統媒體要適應全媒體時代用戶參與熱情高漲的輿情特點,深入掌握重大新聞事件的各種輿論傾向,拓寬視角,擴大自身輿論引導的影響力,做大做強自身品牌,保持良好形象,從而提高新媒體在用戶心中的權威性和可信度。
(二)把握時代走向,借鑒先進經驗,進一步更新、深化媒介融合理念
加快觀念轉變,深化媒介融合理念,主動作為,是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發展的關鍵一環。
首先,宣傳部門要以積極主動、開放包容的態度對待新媒體。加強對新媒體的正確引導不僅是一項重大的研究課題,也是一項緊迫而重要的政治任務,各級宣傳部門應該高度重視,要通過教育培訓引導幹部科學認識和正確對待新媒體,促使幹部通過親身體驗了解互聯網運行機制,創新工作方式,加強網路輿論引導,凝聚社會共識,不斷提高運用新媒體的能力和水平。
其次,傳統媒體要轉換思維,促使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深度融合。各級報紙、電台和電視台要善於學習和借鑒主流媒體融合發展的經驗,從本地實際出發,制定長期規劃,逐步實現媒介深度融合的發展目標。傳統媒體要善於分析和運用互聯網模式,不斷提升新媒體的影響力,通過融合發展創品牌、出精品、促發展。
第一,各級新聞媒體要加快網站建設,整合媒體資源,彌補傳統媒體內容不易保存、檢索不便等缺點,不斷推動媒介內容向網路延伸。
第二,加強內容建設。一是堅持內容為王,發揮專業采編優勢和信息資源優勢,以權威報道滿足用戶信息需求,以更好地發揮輿論引導作用;二是適應新媒體傳播特點,多生產精準短小、鮮活快捷、吸引力強的信息,在傳播中搶佔先機;三是塑造融合新聞,在「全」「深」「廣」上狠下工夫,以傳統媒體的內容為核心,通過跨媒體聯動推助優勢互補,通過專題策劃利用多媒體手段呈現新聞事件的事、理、情,促使主題血肉豐滿,更富感染力和滲透力。
第三,立足大數據運用,創新采編流程。各級新聞媒體應致力於建立統一指揮調度、高效整合採編資源、融合運用多媒體技術、適應多介質新聞生產的新型多功能一體化采編平台,實現新聞一次採集、新聞產品多種生成。加快建立松原市媒體數據中心,形成立足本市、輻射縣區的基礎性海量信息資源池,集數據存儲、整合、備份為一體,實現數據共享。
第四,要重視在服務和互動上出特色。優化信息服務,強化用戶理念,注重分析用戶特點,准確把握用戶個性化需求,以用戶為中心明確網站定位,將政策宣傳與用戶需求有機結合,提高傳播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強化新媒體的「快」和「准」,在即時視頻播報上求實效。與時俱進,把握媒體發展脈搏,積極主動建立官方微博和微信公眾賬號,有條件時打造24小時不間斷的信息發布平台,不斷擴大新媒體影響力。
第五,凸顯個性促發展,打造新媒體品牌效應。各級媒體要在網頁設計、圖文製作、內容安排等方面做足「特色」文章,彰顯媒體氣質,增強競爭力。
最後,增強用戶參與互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進一步加大各級新聞網站宣傳力度,通過開展網上投票和有獎問答等形式,引導用戶積極參與互動、發表評論,不斷提高網站活躍度。只有既滿足用戶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又提高用戶的參與和貢獻,才能促使網站贏得良好口碑,從而聚集人氣,不斷提高廣大用戶對本地網站的關注度。
(三)完善技術手段,拓展新技術新應用,為媒體融合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型需要以互聯網思維為導向,以先進技術為支撐,不斷加大技術投入。一是積極利用新技術,充分發揮4G等新一代網路的技術優勢,提高信息傳輸效率,發展網路視聽服務,將優質內容推送到互聯網電視、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多屏幕多終端,推動社交平台與新聞傳播平台對接,廣泛吸引用戶,不斷提升影響力;二是不斷探索新應用,發展移動客戶端、手機網站和手機報等應用,借力微博、微信等傳播平台,建設公共賬號,搶占輿論高地,進一步擴大覆蓋面;三是加強信息傳播技術應用研發,順應互聯網傳播移動化、社交化和互動化趨勢,努力實現媒體融合發展的最佳效果。
(四)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提高行業隊伍綜合素質,打牢發展根基
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深度融合,需要一批復合型人才。一是要加強對現有人才的培養,通過業務培訓和參觀學習,提高編采人員綜合素質,盡快建立一支集采、編、攝、播於一體,並且能夠熟練掌握和運用現代傳播科技手段的多媒體記者隊伍;二是要大力引進適應新媒體環境的管理人才、技術人才、經營人才,適當提高技術人員的工資待遇,為新媒體的發展儲備人才力量;三是重構新聞采編生產流程,升級采編系統,建立統一指揮調度的多媒體采編平台,加大新興媒體內容生產、技術研發、資本運作和經營管理人才的培養引進力度,優化人才結構、統一調配使用;四是建立健全績效考核體系,提升業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責任感,探索媒體融合條件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有效途徑。
(五)增強政策支撐,拓寬資金渠道,助推新媒體良性發展
利用好新技術,推進新媒體產業化發展,不僅需要廣大運營商和主流媒體發揮好主體作用,也需要各有關部門主動跟進、積極參與,以實際行動支持新媒體的健康發展。市政府及各有關部門要適時出台支持媒體融合發展的配套政策,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大力培育地方網站,促進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互促進、融合發展。
要不斷拓寬新媒體發展的資金渠道,提高新聞采編人員和技術人員待遇,完善技術設備,吸引人才主動投身新媒體建設。一是加大政府資金扶持,為新媒體平穩有序發展提供充足保障;二是新媒體要通過提高點擊率吸引廣告商,加大新媒體廣告的投放比例。要改變以往集中轟炸式的廣告宣傳與投放模式,轉而建立在實證數據採集分析基礎上的精準投放。與傳統的廣告更注重內容、創意、覆蓋面相比,新媒體廣告更看重效果、渠道、目標用戶到達率。通過廣告贊助等形式籌集資金,是當前維持新媒體運營的主要渠道。
(六)加強有效監管,做好輿情防控,規范新媒體傳播行為
推動媒體融合發展,要始終堅持黨管媒體原則,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方針,把正確導向貫穿到融合發展的各個環節。要完善媒體管理制度,出台相關政策法規,認真研究新媒體管理的科學方法,嚴格規范傳播行為,加快實現管理方式上的創新。一是加大網路監管支持力度。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互聯網管理納入各部門年度考核指標,將網路知識作為公務員培訓的必修內容。同時,以政府購買的形式,提高薪酬待遇,吸引專業人才參與互聯網管理,擴大網評員隊伍,營造積極向上的網路環境。二是改進網路輿情監測系統。通過公開監看、數據分析、技術偵察等多種手段和方法分析研判,及時掌握網路狀態,獲取網路情報信息。
3、如何充分發揮新媒體作用,把握輿論導向,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建設
當今時代,網路輿論的影響越來越大,已經成為社會輿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傳統媒體相比較,網路輿論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民意和社會心理。由於網路傳播具有開放性強、交互性好、傳播速度快、影響面廣等一系列優勢,其輿論形成具有自發性、快捷性、多元性、長留性等特徵。也因為網路的開放性、網民身份的隱匿性以及受部分網民社會經驗、自身素養等因素的影響,網路輿論往往又呈現出一定的盲目性和不確定性,甚至會以偏激和非理性的謾罵與攻擊來表達觀點。因此,正確分析和引導網上輿論,顯得十分重要。
網上輿論引導重要而緊迫
正確引導網路輿論是准確匯集民情民意的需要。准確匯集和分析民情民意是宣傳思想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民意反映的集約性、普遍性、可視性在網路輿論得到最為顯明的反應。與傳統媒體輿論相比,網路輿論在真實、直接、及時反映民意方面更具有代表性。各大網站的留言板、BBS論壇,成為表達民意、體現觀點、形成網路輿論的重要場所。網民的留言被放大成一種觀點後,經過網路媒體與傳統媒體的交互影響,就會形成輿論。然而,我們也應該看到,由於網民素質參差不齊,難免會出現起鬨、攻擊等宣洩型、情緒型輿論。如果不能對這些偏激的輿論加以正確引導,勢必造成「網民的聲音一大片,群眾的聲音聽不見」的混亂嘈雜局面,嚴重擾亂黨和政府掌握民情、了解民意的視線。因此,要使互聯網真正成為引導和洞察社會輿論的重要窗口,就必須加強對網路輿論的引導。
正確引導網路輿論是人民行使監督權力的需要。監督和被監督的關系,從來沒有像網路輿論這樣明顯。網路輿論在形成以後會產生巨大的作用力施加於決策者。特別是在一些重大事件、與民休戚相關的決策上,網民關注的越多,越容易形成強有力的輿論壓力。與此同時,由於廣大網民的關注,也使得解決問題的各項流程更加透明化。但由於網路上傳播者身分的匿名性及隱藏性的特點,會導致一些不良言論出現,混淆視聽,削弱正確輿論的導向。因此,我們有必要維護網路輿論的正確聲音,使之發揮正確引導民眾的積極作用。
正確引導網路輿論是提高互聯網服務經濟社會水平的需要。為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是新聞媒體的作用集中表現。互聯網作為新興媒體自然也不例外。互聯網發展十幾年以來,為我國改革發展穩定起到了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隨著網路這種新媒體的產生,一些新的問題也隨之而來,一些網站注重經濟效益而忽視社會效益,過多的關注社會的陰暗面,導致負面報道層出不窮,正面報道形不成聲勢,嚴重脫離中心工作,給社會的發展和穩定帶來不利影響。為此,要充分發揮互聯網宣傳科學真理、傳播先進文化、塑造美好心靈、倡導科學精神、弘揚社會正氣的作用,就必須牢牢把握正確的網路輿論導向,堅持顧全大局、服務中心、唱響主旋律、打好主動仗的方針,積極為經濟社會的發展營造氛圍、凝聚人心、匯集人氣。
正確引導網路輿論是鞏固黨的領導地位的需要。網路媒體作為一種更加有效的媒介,在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方面發揮著重大的作用。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互聯網上各種文化類型、思想意識、價值觀念、生活准則道德規范都可以找到立足之地。國內外一些敵對勢力和別有用心的人,還利用網路散布謠言、傳播反動言論,甚至僱傭網路寫手對一些「熱點」進行炒作,欺騙網民,誤導輿論。面對這樣的嚴峻形勢,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增強緊迫感和憂患意識,在互聯網上旗幟鮮明地宣傳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維護主流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使網路輿論成為鞏固黨的領導地位的主陣地。
要把握好網路輿論的特徵和形成機制
當前,社會輿論環境復雜多變,重大突發事件和自然災害頻頻,加劇了人們思想情緒的變化。鎮定與恐慌、理性與沖動、事實與謠言、積極態度與消極言論同時出現,各種思想認識相互交織,無論是以及時豐富的新聞信息滿足人民群眾的知情權,還是以准確有效的輿論引導社會公眾,都需要我們第一時間掌握社會輿論的趨勢和特點。
來自互聯網的輿論壓力越來越大。網路輿論關注的公共事務素材,一方面是來自傳統媒體如報紙期刊、廣播電視的報道,另一方面來自網路原創,尤其是BBS上網友自行發布的新聞和傳言。如果傳統媒體的報道被門戶網站轉載,或網上傳言得到傳統媒體的證實,或網上觀點得到傳統媒體的聲援,那麼這種網上網下的交互作用,會促使輿情洶涌,形成強大的輿論聲浪,對當事人特別是負有社會管理責任的公權力形成壓力。
互聯網成為反映社會心理和表達公眾訴求的重要渠道。從今年網上輿情來看,社會敏感問題成為網路輿論焦點,經濟民生類、政府管理、立法司法備受網路關注。環境問題、腐敗問題、司法不公等事件極易激發網民的非理性情緒,甚至一些偶然的事件也會引發不良情緒,應該加以警惕。
警惕「網路暴力」現象。據統計,我國網民中,30歲及以下的超過了70%。這個年齡段的大部分人都心懷正義、充滿激情、好奇心強,強烈期待融入社會,熱切希望表達自我,並表現出積極的參與性。但是這一年齡段的人涉世未深,很難擺脫沖動與激情,容易在群體的興奮中忘記理性地制約自己,習慣於用簡單粗暴的方式懲罰他們認定的「壞人」。他們很難對自己在「善良動機」下所導致的行為後果作出全面客觀的估計。在網上討論某一事件時,會出現極端、辱罵、非理性的聲音,在有的引起網民反感的事件中,一些網民自以為懷著正義之心,對當事人實施「網路暴力」,包括公布當事人隱私、電話騷擾、現場騷擾等需警惕。
重視「意見領袖」的作用。隨著互聯網的出現,對於熱點社會事務、公共話題,非專業人士積極發言,與大眾分享他們的智慧、學識和價值觀。這些民間身分的觀察家對公眾的影響力較大。特別是網上一些較權威的論壇和知名個人博客,以及一些資深網友,扮演了傳播學上的「意見領袖」角色。在一些復雜的現實問題的辯論中,他們的觀點往往能影響網友的價值判斷。有時「意見領袖」的意見並不完全客觀正確,卻能引導整個網路輿論的走向,導致了網路輿論的偏向性。因此,需要找到恰當的方式,與「意見領袖」進行溝通,讓互聯網中的「意見領袖」與我們合作,成為上情下達、下情上達的橋梁和紐帶。
積極探索引導網上輿論的機制和措施
把傳統媒體網站、政府新聞網站等主流媒體網站作為發展的戰略重點,形成網路輿論引導的合力。由於我們的主要新聞媒體在社會和公眾中有較高的媒介公信力,當人們在網上要獲得新聞信息時,總是把傳統媒體網站、有影響力的新聞網站和重要的門戶網站作為主要甚至是首要的選擇。因此,主流媒體既是維護公民知情權的重要社會力量,發揮著信息傳播主渠道的作用,同時也是有效引導社會輿論的排頭兵。因此,要建設一批政府管得住、網民信得過的主流媒體網站,以較大規模和影響力在網路輿論中做好引導。在政策、資金上給予支持,為他們提供新聞發布上的優先權,促進有影響的網站與傳統媒體的合作,以增強信息互通,形成輿論聯動,確保網路輿論引導的合力。
提高行政決策的透明度,確保各類信息及時公開,從源頭上堵住網路流言和虛假信息的泛濫。提高政府部門行政決策的透明度,確保各類信息及時、客觀、全面的發布,是相信群眾、依靠群眾,滿足公眾知情權,貫徹「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執政理念的具體體現。以往的新聞傳播實踐告訴我們,當重大的突發性事件發生後,如果政府能通過媒體(特別是網路媒體)及時發布信息,就能安撫公眾情緒、保持社會穩定。對於那些影響面大且具有持續性的事件,要注意形成信息傳遞的波次效應,在及時滿足網民知情慾的同時,逐漸降低人們的關注度。反之,由於網路傳播本身的放大作用,信息的混亂、錯誤、拖延,會使謠言大行其道。在網路傳播的時代,在播客、博客、個人新聞盛行的時代,在傳統大眾媒體不是信息惟一來源的時代,更要避免因對正常信息的過度控制而導致信息短缺,而使那些虛假信息通過網路得以廣泛傳播。只有加大信息公開的力度,增強信息的透明度,才能確保包括網路輿論在內的社會輿論向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加快網路「意見領袖」群體的培養,藉助專業網路評論員的力量,幫助網民從輿論客體的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轉化。藉助專家、學者、社會名流以及網路當中部分民間觀察家的力量,培養網上的「意見領袖」,不僅可以起到媒介信息中介和過濾環節的作用,還可以為網民提供科學理性的觀點和建議,也可以成為上情下達、下情上達的橋梁和紐帶,以強化主流言論,孤立非主流言論,對網路輿論的最後形成起著主導性作用。
建立分工協作、專兼職結合的網路評論員隊伍,理順體制機制,增加投入,擴大網上影響。培養一支高素質的網路評論員隊伍是做好網上輿論引導工作的關鍵,要著手建立起專職、兼職和覆蓋全省各地、各部門的不同層次的網路評論員隊伍。在此基礎上,有意識地培育起一支高素質的網路寫手,由專兼職網評員平時負責與其聯系和交流,以應對必要時輿論引導的特殊需要。要理順工作機制,把新聞發言人與網路評論員兩只隊伍結合起來,擴大發展網路評論員隊伍的外延。
4、網民在新媒體建設中的應發揮什麼樣的作用
當今時代,網路輿論的影響越來越大,已經成為社會輿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傳統媒體相比較,網路輿論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民意和社會心理。由於網路傳播具有開放性強、交互性好、傳播速度快、影響面廣等一系列優勢,其輿論形成具有自發性、快捷性、多元性、長留性等特徵。也因為網路的開放性、網民身份的隱匿性以及受部分網民社會經驗、自身素養等因素的影響,網路輿論往往又呈現出一定的盲目性和不確定性,甚至會以偏激和非理性的謾罵與攻擊來表達觀點。因此,正確分析和引導網上輿論,顯得十分重要。
網上輿論引導重要而緊迫
正確引導網路輿論是准確匯集民情民意的需要。准確匯集和分析民情民意是宣傳思想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民意反映的集約性、普遍性、可視性在網路輿論得到最為顯明的反應。與傳統媒體輿論相比,網路輿論在真實、直接、及時反映民意方面更具有代表性。各大網站的留言板、BBS論壇,成為表達民意、體現觀點、形成網路輿論的重要場所。網民的留言被放大成一種觀點後,經過網路媒體與傳統媒體的交互影響,就會形成輿論。然而,我們也應該看到,由於網民素質參差不齊,難免會出現起鬨、攻擊等宣洩型、情緒型輿論。如果不能對這些偏激的輿論加以正確引導,勢必造成「網民的聲音一大片,群眾的聲音聽不見」的混亂嘈雜局面,嚴重擾亂黨和政府掌握民情、了解民意的視線。因此,要使互聯網真正成為引導和洞察社會輿論的重要窗口,就必須加強對網路輿論的引導。
正確引導網路輿論是人民行使監督權力的需要。監督和被監督的關系,從來沒有像網路輿論這樣明顯。網路輿論在形成以後會產生巨大的作用力施加於決策者。特別是在一些重大事件、與民休戚相關的決策上,網民關注的越多,越容易形成強有力的輿論壓力。與此同時,由於廣大網民的關注,也使得解決問題的各項流程更加透明化。但由於網路上傳播者身分的匿名性及隱藏性的特點,會導致一些不良言論出現,混淆視聽,削弱正確輿論的導向。因此,我們有必要維護網路輿論的正確聲音,使之發揮正確引導民眾的積極作用。
正確引導網路輿論是提高互聯網服務經濟社會水平的需要。為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是新聞媒體的作用集中表現。互聯網作為新興媒體自然也不例外。互聯網發展十幾年以來,為我國改革發展穩定起到了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隨著網路這種新媒體的產生,一些新的問題也隨之而來,一些網站注重經濟效益而忽視社會效益,過多的關注社會的陰暗面,導致負面報道層出不窮,正面報道形不成聲勢,嚴重脫離中心工作,給社會的發展和穩定帶來不利影響。為此,要充分發揮互聯網宣傳科學真理、傳播先進文化、塑造美好心靈、倡導科學精神、弘揚社會正氣的作用,就必須牢牢把握正確的網路輿論導向,堅持顧全大局、服務中心、唱響主旋律、打好主動仗的方針,積極為經濟社會的發展營造氛圍、凝聚人心、匯集人氣。
正確引導網路輿論是鞏固黨的領導地位的需要。網路媒體作為一種更加有效的媒介,在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方面發揮著重大的作用。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互聯網上各種文化類型、思想意識、價值觀念、生活准則道德規范都可以找到立足之地。國內外一些敵對勢力和別有用心的人,還利用網路散布謠言、傳播反動言論,甚至僱傭網路寫手對一些「熱點」進行炒作,欺騙網民,誤導輿論。面對這樣的嚴峻形勢,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增強緊迫感和憂患意識,在互聯網上旗幟鮮明地宣傳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維護主流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使網路輿論成為鞏固黨的領導地位的主陣地。
要把握好網路輿論的特徵和形成機制
當前,社會輿論環境復雜多變,重大突發事件和自然災害頻頻,加劇了人們思想情緒的變化。鎮定與恐慌、理性與沖動、事實與謠言、積極態度與消極言論同時出現,各種思想認識相互交織,無論是以及時豐富的新聞信息滿足人民群眾的知情權,還是以准確有效的輿論引導社會公眾,都需要我們第一時間掌握社會輿論的趨勢和特點。
來自互聯網的輿論壓力越來越大。網路輿論關注的公共事務素材,一方面是來自傳統媒體如報紙期刊、廣播電視的報道,另一方面來自網路原創,尤其是BBS上網友自行發布的新聞和傳言。如果傳統媒體的報道被門戶網站轉載,或網上傳言得到傳統媒體的證實,或網上觀點得到傳統媒體的聲援,那麼這種網上網下的交互作用,會促使輿情洶涌,形成強大的輿論聲浪,對當事人特別是負有社會管理責任的公權力形成壓力。
互聯網成為反映社會心理和表達公眾訴求的重要渠道。從今年網上輿情來看,社會敏感問題成為網路輿論焦點,經濟民生類、政府管理、立法司法備受網路關注。環境問題、腐敗問題、司法不公等事件極易激發網民的非理性情緒,甚至一些偶然的事件也會引發不良情緒,應該加以警惕。
警惕「網路暴力」現象。據統計,我國網民中,30歲及以下的超過了70%。這個年齡段的大部分人都心懷正義、充滿激情、好奇心強,強烈期待融入社會,熱切希望表達自我,並表現出積極的參與性。但是這一年齡段的人涉世未深,很難擺脫沖動與激情,容易在群體的興奮中忘記理性地制約自己,習慣於用簡單粗暴的方式懲罰他們認定的「壞人」。他們很難對自己在「善良動機」下所導致的行為後果作出全面客觀的估計。在網上討論某一事件時,會出現極端、辱罵、非理性的聲音,在有的引起網民反感的事件中,一些網民自以為懷著正義之心,對當事人實施「網路暴力」,包括公布當事人隱私、電話騷擾、現場騷擾等需警惕。
重視「意見領袖」的作用。隨著互聯網的出現,對於熱點社會事務、公共話題,非專業人士積極發言,與大眾分享他們的智慧、學識和價值觀。這些民間身分的觀察家對公眾的影響力較大。特別是網上一些較權威的論壇和知名個人博客,以及一些資深網友,扮演了傳播學上的「意見領袖」角色。在一些復雜的現實問題的辯論中,他們的觀點往往能影響網友的價值判斷。有時「意見領袖」的意見並不完全客觀正確,卻能引導整個網路輿論的走向,導致了網路輿論的偏向性。因此,需要找到恰當的方式,與「意見領袖」進行溝通,讓互聯網中的「意見領袖」與我們合作,成為上情下達、下情上達的橋梁和紐帶。
積極探索引導網上輿論的機制和措施
把傳統媒體網站、政府新聞網站等主流媒體網站作為發展的戰略重點,形成網路輿論引導的合力。由於我們的主要新聞媒體在社會和公眾中有較高的媒介公信力,當人們在網上要獲得新聞信息時,總是把傳統媒體網站、有影響力的新聞網站和重要的門戶網站作為主要甚至是首要的選擇。因此,主流媒體既是維護公民知情權的重要社會力量,發揮著信息傳播主渠道的作用,同時也是有效引導社會輿論的排頭兵。因此,要建設一批政府管得住、網民信得過的主流媒體網站,以較大規模和影響力在網路輿論中做好引導。在政策、資金上給予支持,為他們提供新聞發布上的優先權,促進有影響的網站與傳統媒體的合作,以增強信息互通,形成輿論聯動,確保網路輿論引導的合力。
提高行政決策的透明度,確保各類信息及時公開,從源頭上堵住網路流言和虛假信息的泛濫。提高政府部門行政決策的透明度,確保各類信息及時、客觀、全面的發布,是相信群眾、依靠群眾,滿足公眾知情權,貫徹「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執政理念的具體體現。以往的新聞傳播實踐告訴我們,當重大的突發性事件發生後,如果政府能通過媒體(特別是網路媒體)及時發布信息,就能安撫公眾情緒、保持社會穩定。對於那些影響面大且具有持續性的事件,要注意形成信息傳遞的波次效應,在及時滿足網民知情慾的同時,逐漸降低人們的關注度。反之,由於網路傳播本身的放大作用,信息的混亂、錯誤、拖延,會使謠言大行其道。在網路傳播的時代,在播客、博客、個人新聞盛行的時代,在傳統大眾媒體不是信息惟一來源的時代,更要避免因對正常信息的過度控制而導致信息短缺,而使那些虛假信息通過網路得以廣泛傳播。只有加大信息公開的力度,增強信息的透明度,才能確保包括網路輿論在內的社會輿論向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加快網路「意見領袖」群體的培養,藉助專業網路評論員的力量,幫助網民從輿論客體的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轉化。藉助專家、學者、社會名流以及網路當中部分民間觀察家的力量,培養網上的「意見領袖」,不僅可以起到媒介信息中介和過濾環節的作用,還可以為網民提供科學理性的觀點和建議,也可以成為上情下達、下情上達的橋梁和紐帶,以強化主流言論,孤立非主流言論,對網路輿論的最後形成起著主導性作用。
建立分工協作、專兼職結合的網路評論員隊伍,理順體制機制,增加投入,擴大網上影響。培養一支高素質的網路評論員隊伍是做好網上輿論引導工作的關鍵,要著手建立起專職、兼職和覆蓋全省各地、各部門的不同層次的網路評論員隊伍。在此基礎上,有意識地培育起一支高素質的網路寫手,由專兼職網評員平時負責與其聯系和交流,以應對必要時輿論引導的特殊需要。要理順工作機制,把新聞發言人與網路評論員兩只隊伍結合起來,擴大發展網路評論員隊伍的外延。
5、新媒體營銷能帶給我們什麼好處?
1、通過新媒體,原本的碎片時間,經過整合後,我們可以看一部電影,閱讀一篇短篇小說,長期的積累甚至可以讓我們看完一篇長篇。如果沒有新媒體,這些時間很有可能是被浪費掉的。雖說在碎片化時間內人們的閱讀多是碎片化的,但是在零散的時間內的閱讀即使是碎片的,那畢竟也是一種閱讀,相較於浪費時間,碎片的閱讀我認為也是有益的。
新媒體營銷
2、新媒體的應用正和我們的生活接軌,通過一個僅有課本厚度的無線終端,住戶輕點高清液晶屏,便可實現家居生活的大部分功能,男主人足不出戶也能當參謀,為逛街的家人選定滿意的商品。當意外失火、煤氣泄露等危機狀況出現時,信息機就會把報警信息發送到預先設置的手機上,讓主人及時獲悉最新情況並報警、通知物業公司。不僅如此,萬一家中來了竊賊,信息機還可以根據主人指令拍攝下家中的實時視頻畫面,並迅速發到主人手機中,以供公安機關取證追查。
3、在新媒體時代,盈利法則已經發生改變,獲取利潤的方法和途徑也隨之要改變。傳統媒體的盈利法寶是用內容來吸引受眾,閱讀率和收視率決定了廣告投放量。而在新媒體時代,這種法則已經行不通了。新媒體內容價值、傳播模式、傳播效果和傳播特點等,使傳統媒體的弊端凸現,新媒體的傳播優勢、精準性已經得到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廣告主、營銷機構的認同。
6、新媒體運營的核心是什麼?
利用熟人鏈效應,進行直接推廣。
製作福利,引發用戶的二次傳播。
與大V進行互推,實現互贏。
通過渠道,進行第三方平台的引流。
7、不要再談新媒體和傳統媒體了,怎樣再造媒體人競爭力
(一)做強傳統媒體,樹立主流權威,積極發揮引領帶動作用
雖然新媒體發展迅猛,但從宣傳的實際情況看,傳統媒體不可能被新媒體取代。在媒介融合的浪潮中,傳統媒體要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形成品牌優勢,以達到引領帶動新媒體發展,促使傳統媒體影響力輻射新媒體的目的。
一是變革觀念,強化互聯網思維,學會運用網路技術手段改造傳統媒體,不斷適應新媒體平等交流、互動傳播的特點,樹立用戶觀念,改變過去媒體單向傳播、用戶被動接受的方式,更加註重用戶體驗。
二是傳統媒體要適應全媒體時代用戶參與熱情高漲的輿情特點,深入掌握重大新聞事件的各種輿論傾向,拓寬視角,擴大自身輿論引導的影響力,做大做強自身品牌,保持良好形象,從而提高新媒體在用戶心中的權威性和可信度。
(二)把握時代走向,借鑒先進經驗,進一步更新、深化媒介融合理念
加快觀念轉變,深化媒介融合理念,主動作為,是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發展的關鍵一環。
首先,宣傳部門要以積極主動、開放包容的態度對待新媒體。加強對新媒體的正確引導不僅是一項重大的研究課題,也是一項緊迫而重要的政治任務,各級宣傳部門應該高度重視,要通過教育培訓引導幹部科學認識和正確對待新媒體,促使幹部通過親身體驗了解互聯網運行機制,創新工作方式,加強網路輿論引導,凝聚社會共識,不斷提高運用新媒體的能力和水平。
其次,傳統媒體要轉換思維,促使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深度融合。各級報紙、電台和電視台要善於學習和借鑒主流媒體融合發展的經驗,從本地實際出發,制定長期規劃,逐步實現媒介深度融合的發展目標。傳統媒體要善於分析和運用互聯網模式,不斷提升新媒體的影響力,通過融合發展創品牌、出精品、促發展。
第一,各級新聞媒體要加快網站建設,整合媒體資源,彌補傳統媒體內容不易保存、檢索不便等缺點,不斷推動媒介內容向網路延伸。
第二,加強內容建設。一是堅持內容為王,發揮專業采編優勢和信息資源優勢,以權威報道滿足用戶信息需求,以更好地發揮輿論引導作用;二是適應新媒體傳播特點,多生產精準短小、鮮活快捷、吸引力強的信息,在傳播中搶佔先機;三是塑造融合新聞,在「全」「深」「廣」上狠下工夫,以傳統媒體的內容為核心,通過跨媒體聯動推助優勢互補,通過專題策劃利用多媒體手段呈現新聞事件的事、理、情,促使主題血肉豐滿,更富感染力和滲透力。
第三,立足大數據運用,創新采編流程。各級新聞媒體應致力於建立統一指揮調度、高效整合採編資源、融合運用多媒體技術、適應多介質新聞生產的新型多功能一體化采編平台,實現新聞一次採集、新聞產品多種生成。加快建立松原市媒體數據中心,形成立足本市、輻射縣區的基礎性海量信息資源池,集數據存儲、整合、備份為一體,實現數據共享。
第四,要重視在服務和互動上出特色。優化信息服務,強化用戶理念,注重分析用戶特點,准確把握用戶個性化需求,以用戶為中心明確網站定位,將政策宣傳與用戶需求有機結合,提高傳播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強化新媒體的「快」和「准」,在即時視頻播報上求實效。與時俱進,把握媒體發展脈搏,積極主動建立官方微博和微信公眾賬號,有條件時打造24小時不間斷的信息發布平台,不斷擴大新媒體影響力。
第五,凸顯個性促發展,打造新媒體品牌效應。各級媒體要在網頁設計、圖文製作、內容安排等方面做足「特色」文章,彰顯媒體氣質,增強競爭力。
最後,增強用戶參與互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進一步加大各級新聞網站宣傳力度,通過開展網上投票和有獎問答等形式,引導用戶積極參與互動、發表評論,不斷提高網站活躍度。只有既滿足用戶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又提高用戶的參與和貢獻,才能促使網站贏得良好口碑,從而聚集人氣,不斷提高廣大用戶對本地網站的關注度。
(三)完善技術手段,拓展新技術新應用,為媒體融合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型需要以互聯網思維為導向,以先進技術為支撐,不斷加大技術投入。一是積極利用新技術,充分發揮4G等新一代網路的技術優勢,提高信息傳輸效率,發展網路視聽服務,將優質內容推送到互聯網電視、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多屏幕多終端,推動社交平台與新聞傳播平台對接,廣泛吸引用戶,不斷提升影響力;二是不斷探索新應用,發展移動客戶端、手機網站和手機報等應用,借力微博、微信等傳播平台,建設公共賬號,搶占輿論高地,進一步擴大覆蓋面;三是加強信息傳播技術應用研發,順應互聯網傳播移動化、社交化和互動化趨勢,努力實現媒體融合發展的最佳效果。
(四)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提高行業隊伍綜合素質,打牢發展根基
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深度融合,需要一批復合型人才。一是要加強對現有人才的培養,通過業務培訓和參觀學習,提高編采人員綜合素質,盡快建立一支集采、編、攝、播於一體,並且能夠熟練掌握和運用現代傳播科技手段的多媒體記者隊伍;二是要大力引進適應新媒體環境的管理人才、技術人才、經營人才,適當提高技術人員的工資待遇,為新媒體的發展儲備人才力量;三是重構新聞采編生產流程,升級采編系統,建立統一指揮調度的多媒體采編平台,加大新興媒體內容生產、技術研發、資本運作和經營管理人才的培養引進力度,優化人才結構、統一調配使用;四是建立健全績效考核體系,提升業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責任感,探索媒體融合條件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有效途徑。
(五)增強政策支撐,拓寬資金渠道,助推新媒體良性發展
利用好新技術,推進新媒體產業化發展,不僅需要廣大運營商和主流媒體發揮好主體作用,也需要各有關部門主動跟進、積極參與,以實際行動支持新媒體的健康發展。市政府及各有關部門要適時出台支持媒體融合發展的配套政策,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大力培育地方網站,促進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互促進、融合發展。
要不斷拓寬新媒體發展的資金渠道,提高新聞采編人員和技術人員待遇,完善技術設備,吸引人才主動投身新媒體建設。一是加大政府資金扶持,為新媒體平穩有序發展提供充足保障;二是新媒體要通過提高點擊率吸引廣告商,加大新媒體廣告的投放比例。要改變以往集中轟炸式的廣告宣傳與投放模式,轉而建立在實證數據採集分析基礎上的精準投放。與傳統的廣告更注重內容、創意、覆蓋面相比,新媒體廣告更看重效果、渠道、目標用戶到達率。通過廣告贊助等形式籌集資金,是當前維持新媒體運營的主要渠道。
(六)加強有效監管,做好輿情防控,規范新媒體傳播行為
推動媒體融合發展,要始終堅持黨管媒體原則,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方針,把正確導向貫穿到融合發展的各個環節。要完善媒體管理制度,出台相關政策法規,認真研究新媒體管理的科學方法,嚴格規范傳播行為,加快實現管理方式上的創新。一是加大網路監管支持力度。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互聯網管理納入各部門年度考核指標,將網路知識作為公務員培訓的必修內容。同時,以政府購買的形式,提高薪酬待遇,吸引專業人才參與互聯網管理,擴大網評員隊伍,營造積極向上的網路環境。二是改進網路輿情監測系統。通過公開監看、數據分析、技術偵察等多種手段和方法分析研判,及時掌握網路狀態,獲取網路情報信息。
8、新媒體運營在企業的定位是什麼?
一、品牌定位
一般企業做新媒體有三個目的,第一是媒體品牌,它是以讀者為中心,立足點是內容,做的是流量矩陣,為的就是有更多人知道你的媒體或你的品牌,比如虎嗅、美麗說、杜蕾斯等。
二、用戶定位
第二種是產品服務,它是以用戶為中心,立足點是產品。所以他會以用戶矩陣為主,比如它會做APP、微博、微信等等。例如千聊、微路況、出門問問等都是以產品服務為定位。
三、產品定位
第三是以商品售賣為定位的,所以它是以客戶為中心,立足點是商品。所以是以淘寶頭條、有贊、小程序等為商品矩陣。例如樂純酸奶、小罐茶或前段時間比較火的圍欄內褲。
所以新媒體離不開這三種定位,要不做媒體品牌,要不做產品服務,要不做商品售賣。某一個時間點只能以一個定位為重,不可以既做產品服務又做媒體品牌,一定要以一個為中心點。
9、廣播和電視在新媒體時代有何意義如何在現今立足
新媒體(New 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CBS)技術研究所所長戈爾德馬克(P.Goldmark)率先提出的。
新媒體時代是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的,清華大學的熊澄宇教授認為:「新媒體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概念。
對於新媒體時代的界定,學者們可謂眾說紛紜,至今沒有定論。一些傳播學期刊上設有「新媒體」專欄,但所刊載文章的研究對象也不盡相同,有數字電視、移動電視、手機媒體、IPTV等,還有一些刊物把博客、播客等也列入新媒體專欄。那麼,到底什麼是新媒體?
新媒體(New 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CBS)技術研究所所長戈爾德馬克(P.Goldmark)率先提出的。新媒體是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的,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後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是利用數字技術、網路技術、移動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和媒體形態。嚴格來說,新媒體應該稱為數字化媒體。嚴格來說,新媒體應該稱為數字化媒體。清華大學的熊澄宇教授認為:「新媒體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概念。在今天網路基礎上又有延伸,無線移動的問題,還有出現其他新的媒體形態,跟計算機相關的。這都可以說是新媒體。」
10、新媒體有哪些優勢?
新媒體的優勢:
①傳播與更新速度快,成本低
②信息量大,內容豐富
③低成本全球傳播
④檢索便捷
⑤多媒體傳播
⑥超文本
⑦互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