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談一談新冠疫情下要怎麼學習和生活200字?
寫作思路:可以寫做好防護措施,勤洗手,多通風,拒絕野味,請不要給國家添麻煩,待在家裡就是在給國家做貢獻等等。
正文:
這是一個不平凡的春節,除夕的下午我和奶奶在包餃子,媽媽接到上班通知,春節假期被取消了!卻不想武漢「生病」了。祖國媽媽說武漢弟弟要在自己的房間養病,也為了不讓其他的兄弟姐妹被傳染,進行了封城隔離。我只聽說這種病叫「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病毒起源於一隻小小的蝙蝠,使得武漢整體被感染。漸漸地,全國上下都得了同一種病,這引起了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
白衣天使們立即奔赴前線,跟病魔展開了斗爭。他們大年三十回不了家,日日夜夜跟死神搶人,研究葯物,甚至還要為禍亂民心的謠言較量。武漢這個調皮的孩子,讓祖國媽媽和兄弟姐妹們擔心了。不過,我們一定會幫武漢弟弟擺脫病魔的,武漢弟弟要好好養病,待春暖花開之時,我們與你歡聚!
作為一名少先隊員,我們要做的就是一定要呆在家裡,做好防護措施,勤洗手,多通風,拒絕野味,請不要給國家添麻煩,待在家裡就是在給國家做貢獻。
通過一個特殊的方式進行學習了,上網課,這種學習形式還是比較考驗人的,從我的內心來說,網課不是在學習,雖然老師講很仔細,但是缺少了往日的互動。
我們在家裡為武漢加油。為奔赴前線的白衣天使們加油。
要堅信,國家一定會盡快研究出葯物的,我們一定會很快重返校園!加油,武漢!加油,白衣天使們,我們會在後方默默地為你們助力,愛我國家,共同戰「疫」!
2、「互聯網女皇」發布疫情趨勢報告:新冠疫情過後,世界將會怎樣?
曾經投資Slack和Uber等創業公司的矽谷風投公司Bond Capital近日通過電子郵件告訴投資者,新冠疫情的高速傳播和影響與1906年舊金山大地震相似。Bond最著名的合夥人瑪麗·米克(Mary Meeker)曾經是銀行分析師,以年度互聯網趨勢報告而聞名,許多投資者和企業家將其當做現在和未來技術發展的試金石。她也因此得到了“互聯網女皇”的美譽。她發布的報告主要內容如下:
01新冠疫情的沖擊和餘波
地震就像一個高速拉鏈,可以在一分鍾內把大地撕開138英里的裂口——1906年的舊金山地震就是這樣。新冠疫情的高速傳播/影響所帶來的震撼具有相似之處——截至2020年4月16日,也就是自首次報告中國境外病例以來的第94天,全球有210萬人確診新冠肺炎,有14.5萬人死亡。
新冠疫情在全球迅速傳播,縱軸為出現確診病例的國家/地區數量在“餘震”中,經濟也停滯不前,失業人數迅速增加。按照目前的速度,失業率可能在短短幾個月內達到近一個世紀前的大蕭條以來的最高水平。將過去43個交易日的數據與1929年9月至1936年12月的美國失業率和股市走勢進行對比,便可發現二者的股市走勢極為相似,而如今的失業率攀升速度卻遠高於當時。
失業率vs.股市趨勢:2020(2月12日-至今)vs.1929-1936年。藍線為美國失業率,綠線為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目前我們面臨的主要挑戰包括:
了解人們何時可以安全地離家外出,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以前的生活並重啟經濟……同時平衡隱私和公民自由;
確保政府資金有效落實到位,並幫助經濟渡過難關;
幫助企業逐步復產復工,同時注意可能還會定期關閉;
確保人們有足夠的創造性方法來恢復工作(和/或獲得支持)以維持長期經濟增長;
管理政府債務——不幸的是,這在繁榮時期有所增加——避免未來負擔過重。
02病毒+微生物=一致+周期性
災害世界人口越來越密集,數字連接、航空旅行、跨境流動和貿易活動穩步上升,為新冠病毒創造了完美的繁殖基礎。
2018年全球航空旅客超過42億,同比增長7%病毒根據周圍的環境實現了完美的進化,它的潛伏期很長,很多人沒有症狀,即使出現症狀也比較輕微,導致多數病毒攜帶者可以繼續工作和外出。這種變幻莫測的特性令人心生恐懼,不光擔心感染病毒,還會疏遠人際關系。好消息是,社會距離似乎正在起作用,世界各地的政府都接受了這種方式。
世界前20大經濟體迅速實施社交距離政策通過對世界各地的流行病學數據進行研究,我們現在對這場災難有了更多的了解,了解的速度快於以往任何時候:
如果不採取干預措施,新冠疫情將呈指數級蔓延:早期的共識是,每個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的人都將導致另外2至3人被感染。在一個普通人每天與10-15人互動的世界中,這可以為處於傳染階段的病毒創造數百次傳播機會。
極端的社會距離防控措施:實施管控措施後,各國/地區都看到了改善跡象,全球新的每日病例在4月份基本趨於穩定,世界病例數翻倍時間約為15天,表明可能已經接近此次疫情的峰值。
我們不知道在“中間”會發生什麼:我們知道兩個極端,但是並不知道如果開始放鬆警惕將會發生什麼。為此,我們需要一步一個腳印地部署系統和工具,衡量相關影響,並反復尋找最有效的方法來遏制新冠疫情,直至開發出疫苗為止。
03全球攜手創新,共同對抗病毒
當人們了解了過去幾個世紀的瘟疫大流行所帶來的毀滅性後果時,很容易對新冠疫情的肆虐心生恐懼。當今世界的重大區別在於,全天候的透明度使得人們比以往更快地形成廣泛意識。全世界都緊急採取了醫療和公共衛生措施來阻止新冠疫情的蔓延:
全球信息共享——約3000篇新冠論文發表,與之前處於相同階段的傳染病相比,足足多出20倍;
快速動員臨床研究措施——全球34個國家/地區正在進行或已完成的新冠臨床試驗約為500項;
規模空前——預計臨床試驗參與者達到500萬。
新冠研究論文發表數:科學界的響應速度超過以往任何時期全球專業醫護人員全天候快速響應,大規模地實時共享和迭代信息/最佳實踐/反饋,還整理出許多相關信息,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對外分享。我們之前從未在技術的輔助下,採取這種針對醫療相關問題的全球協同快速響應,其中也包括私營部門與政府/監管機構之間的協作與合作。全球專家藉助數據、技術、機器和激情展開的快速響應,究竟能否對抗病毒的快速暴發?我們很快就會知道答案。
04快速變化推動雙向增長
我們的許多傳統活動突然放滿了節奏,甚至完全停止。但是新冠疫情的影響也帶來了加速的增長,使我們專注於其他領域。其中大多數都是近幾年既有趨勢的加速,且多數都與數字技術有關。
科學家/工程師/領域專家重新獲得更大話語權。
最近三四個月的事件凸顯了以數據為驅動的大規模前瞻性計劃/執行的必要性,同時也凸顯出現代技術的必要性。無論是在產業界還是政府部門,我們都完全能夠在引入更多科學家/工程師/領域專家並為其賦予更大話語權的情況下,加大對前瞻性規劃的關注。這是好事。
數字轉型加速。
相對比較來看,但我們回顧2020年春天的商業趨勢時,那些表現最好的企業有以下特點:
基於雲計算的辦公模式,員工可以拿著他們的計算設備,在任何地方工作;
產品有著穩定的需求,在非常時期需求更強勁(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的食物、水、居所等,一直延伸到娛樂需求);
具備很容易發現的在線實體,可以無縫對接消費者;
它們有很高效的方式,把產品在盡可能減少接觸的條件下配送給消費者;
產品可以讓企業在數字化方面變得更高效;
有廣泛的(或者正在成形的)社交媒體存在。
按需服務崛起,成為經濟增長驅動力。
在過去多年中,按需服務一直在發展。而在這次新冠疫情中,許多頭部的按需服務公司受到了負面沖擊。比如網約車領域的Uber、Lyft等,民宿行業的Airbnb等因為居家令、社交距離和關閉邊境導致了業務量下滑。另外一方面,配送食品雜貨和餐飲的按需平台(Instarcart/DoorDash等)需求暴增,大規模招聘新員工,他們也推動了當地食品店、餐館和其他生活必需品店鋪的生意。從總體上看,我們認為按需和送貨上門服務通過一個非常時期永久性地擴大了他們的市場份額。據統計,2018年初,美國按需經濟的消費者已經達到大約5600萬人,專業機構Checkr表示,其按需員工背景核查服務在2019年已經受到了1150萬名員工的核查申請。作為參考,美國勞工部三月份統計數據顯示,美國所有的就業人員為1.56億人。
美國按需經濟消費者兩年翻了兩倍
政府在穩定和刺激經濟以及就業上,必須依託新科技。
新冠疫情已經攻擊了人類,實際上,它也攻擊了我們的體制。各國政府面臨多個挑戰。我們希望新冠疫情能夠成為推動力,對政府的科技和業務流程進行早就該實施的技術升級,讓這些系統確保政府能夠有效連接納稅人、選民和公民。在全世界,我們看到了一些國家政府的成功例子,他們使用了科技基礎設施的優勢,以高度協調的方式來通知公民、監控新冠病毒的傳播。新加坡利用WhatsApp、推特和Telegram向民眾廣播新冠疫情每日動態,以四種語言發出。在韓國,政府推出了“Corona 100M”軟體,如果民眾一百米范圍內存在新冠病毒確診人員,軟體將會發出警告。
新加坡的新冠疫情通告目前政府推出的財政和貨幣刺激計劃,以及正在進行中的失業救濟從長期來說是不可持續的。我們希望在未來幾個星期中,政府在一些領域的工作重點將會被公開,希望我們的一些優秀公司能夠幫助民眾尋找到傳統或者新模式的就業機會,並且在醫療健康領域盡一份自己的力量。
2020 = 科技+醫療的跨越之年?
新冠疫情可能成為一個警鍾,促使我們反思每年龐大的醫療健康開支。在這場危機中,我們發現了兩個重要的現象:第一,自從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疫情以來,美國的醫療服務系統並沒有像我們想像的那樣變得更好。科技和創新並沒有影響到初級治療中病人的歷程。一個病人出現了症狀,他去看了醫生,醫生主要通過外露的症狀進行診斷,醫生讓病人回家保持觀察,病人要麼自己康復,要麼病情惡化直到被送入急診室。在美國的初級治療中,這種面對面的診斷和治療周期被重復了5億次。在一百年時間里這種醫療模式沒有太多變化。
美國每年5億次的初級看診第二,數據量頗豐,但是缺乏聯系和洞察。在美國新冠疫情的初期,聯邦和州政府之間通過交換電子表格文件,通過手工方式監控醫院的利用率。由於這些數據之間缺乏關聯,公共衛生官員只能依靠傳統的指數模型進行預測,但是理論性假設的小幅變化會導致這些模型發生十分敏感的變化。雖然過去幾十年美國在電子健康記錄領域進行了大量投資,但是目前仍然存在幾百個相互沒有聯系的醫療數據“暗池”。即使擁有這些數據,醫療部門也被龐大數據的工作負荷所壓垮,因此他們無法從醫療信息的數字化中得到好處。
電子健康記錄隨著美國繼續推進醫療去中心化,削弱醫院的地位,讓病人像消費這樣獲得更大的能力,我們認為,許多已經出現的醫療技術趨勢將會因此這一次新冠疫情而加速。
05我們會挺過危機,但是生活將會有所不同
我們是樂觀主義者,相信絕望的另外一面是希望。不過,另外一面不會來得太快。許多專家預測,另外一面會在幾個月內到來,而不是幾年內,相對而言,這是個好消息。雖然洗手、社交距離、自我隔離是必須做的,但是我們還需要需要給醫護人員提供個人防護裝備,我們還需要為下一次的疫情(或許還有再下一個)准備好呼吸機、抗病毒葯品、疫苗以及病毒測試、病毒跟蹤和快速診斷能力。我們還需要政府、企業和企業家進行大規模的干預(有效地進行資源的部署),從而盡早抵達“另外一面”。我們所有人必須團結起來,確保經濟重啟、工作崗位恢復,這樣民眾將能夠工作、有足夠的安全保障,同時照顧他們自己。正如美國前任國務卿和國家安全顧問基辛格寫道,“這次疫情將會永遠改變世界格局,全球領導人已經從2008年金融危機學到了重要的教訓,目前的經濟危機更為復雜,新冠病毒帶來的經濟收縮,在速度和規模上幾乎是史無前例的,美國必須保護公民免受病毒之害,同時啟動一項重要工作,即為一個新的時代做好計劃。”
3、結合國家為防控新冠疫情所採取的措施,簡述宏觀調控法和市場規製法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發揮了哪些作用?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在資源配置當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但是市場調節具有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後性,需要國家加強宏觀調控。
4、大數據在2020年疫情下是不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新冠疫情下大數據技術確實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就像支付寶上面的實時省份病例顯示,醫療中的實時大盤。每個地方的健康碼識別,都會用到大數據技術。如果對大數據又興趣,可以去黑馬看看學習視頻,基礎班是免費學習的。我的回答不知你是否滿意?
5、新冠疫情下企業能依靠什麼呢?
6、鍾南山團隊發布新冠防控課程,該課程對疫情的應對有哪些作用?
這些可以控制減少很多的疫情患者。
在當前的情況下,除了可疑和確診病例外,還需要進行醫療檢疫,家人要出去與可疑人員聯系。如何減少家庭成員內部潛在傳播的可能性,我們建議一種適合當地情況且易於實施的方法。根據人類數千年來對傳染病採用的古老而有效的方法,有兩種方法。第一個是尋找或識別感染源,第二個是切斷傳播途徑。由於當前的大量流動人口,當前有具有接觸史,可疑病例和確診病例的潛在感染者。其中,流行病地區或疑似病例,確診史的人群目前占絕大多數。一大群人,但沒有表現出疾病,很難確定哪一個是傳染性的或停留在潛伏期。因此,最好的解決方案是對可能成為感染源的所有人採取措施,該措施是盡可能地隔離,或在家中隔離。
即使很難完全隔離,也有必要採取一條重要的途徑來盡可能地防止液滴擴散。現在可以在家中隔,以確保通風和休息,優化營養並適當鍛煉。他們可以自愈,他們有較低的呼吸道症狀(咳嗽,痰液症狀)。進行性加重或輕度呼吸困難的患者需要由指定醫院的專業PCCM醫師進行評估。大多數呼吸困難患者病情嚴重或重病,需要由ICU醫生治療。對於新的病毒性肺炎的家庭可康復,我們的重點是疾病預防和控制在行為改變中的作用。我們強調隔離,戴口罩,室內通風和進行適度運動訓練,以增強身體免疫力和咳嗽。並改善痰液的方法,以盡量減少飛沫的散布,滲出液和消毒後的密封,家庭物品的消毒,心理康復等措施。
不建議診斷明確或嚴重疾病的患者在家隔離,主要因素是它具有極強的傳染性。康復治療師進入隔離病房進行康復治療,無疑會增加一線感染預防和控制的負擔,並增加醫務人員感染的可能性。此外,嚴重疾病的早期康復需要嚴格掌握適應症。與禁忌症一樣,主要目標應該是在生命體征不穩定時挽救生命,但是可以在診斷和治療期間為患者提供康復教育,以增強患者的自我動力,並且康復仍然可行。
7、特朗普稱新冠疫情被媒體誇大,他這樣說的目的是什麼呢?
因為特朗普並不重視這次的新冠疫情,而且也沒有了解到新冠疫情的嚴重性。他這樣說的目的也就是為了讓民眾不要太緊張,而且,在他的心中覺得這次的新冠疫情並不嚴重,覺得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所以特朗普稱新冠疫情是被媒體誇大的。
但是新冠疫情發源地是在中國作為我們都經歷過的人,都知道新冠疫情的嚴重程度到底有多高,傳染率到底有多高,可以說現在的不重視是非常無知的表現。所以說特朗普說是媒體把新冠疫情誇大的,而他這樣做的目的,可能是為了不引起民眾的恐慌,讓民眾覺得這次疫情並沒有那麼重要,覺得這次疫情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是可以度過的。
但是特朗普自身卻對這次的新冠疫情並沒有很了解,他也不知道這次的新冠疫情傳染率是非常快的,而且是新型的病毒,可以說是非常難以控制的。所以說如今的特朗普公開說媒體誇大新冠疫情,這也是他不重視這次新冠疫情的表現,而他不重視這次的新冠疫情,並且公開場合說這次疫情不嚴重,這也是給民眾做了一次誤導。讓很多的民眾都覺得這次疫情並不嚴重,人們也就沒有重視這次的疫情,防護措施也做得不到位。
而且美國也根本沒有去確診新冠疫情,可以說這是非常無知的表現。但是特朗普卻要把這種無知表現為自信,他根本就不知道新冠意情的傳播率有多快,傳染性有多高,所以,首先特朗普要自己重視起來,新冠疫情,然後讓民眾都重視起來,不然如果到時候新冠一行真的傳播開來的話,是很難控制住的。而特朗普說新冠疫情嚴重是誇大的表現,也是想表明美國是大國,根本不怕這種疫情的表現。
8、領克汽車新冠疫情媒體溝通:「有影響,能適應」
如果要說哪一個中國汽車品牌的產品細節最打動人的話,相信所有對比試駕過車的朋友都只會投出一個品牌來,那就是領克。
事實上,在細節的打造方面,領克真的是超乎其10萬+這個價格級別;以領克02來說,在之前經過深度試駕之後,我心理甚至直接有了這個價位選購的答案:「如果我的預算是裸車15萬上下,那我真的會毫無猶豫選擇領克」。雖然看配置性價比它不是最高的,尺寸性價比也沒有優勢,但是從每一處機械細節帶來的使用質感,每一處人機工程學細節帶來的順手感,就一句話「領克目前沒有對手」。
當然,這一切與領克背靠吉利與沃爾沃有著莫大的關系,全球技術支持,當然車不會差;而與沃爾沃相同的CMA平台,神似的內飾設計,與XC40共線生產等等因素,都是領克能夠成功的根本。
而這些因素,也是領克汽車在面對這次新冠肺炎大考驗時的根本,以全球為依靠,以細節定成敗;同時,品牌年輕化數字化的基調,更是能減小因新冠肺炎封閉流動性後導致的部分經濟損失。
全球資源、全球調動
所有人感同身受的,本來覺得存貨應該挺富餘的一些物資,諸如口罩和消毒液等產品,怎麼在短短兩三天的時間里迅速成為了稀缺資源呢?
答案其實很簡單,再多的庫存,也架不住咱國家人口基數大。
以口罩為例,我們國家之前的口罩產能平均是2000萬只每天,峰值可能會再多點,但不會質變;這個產能按照以前的使用量來說綽綽有餘,但是如今全民防疫,要知道,我們的人口規模是14億,即便是產能翻倍也難以滿足基本需求。
況且口罩、消毒液、防護服這些又屬於消耗品,一邊生產一邊用,矛盾缺口就更大了。
而針對當前的矛盾點,領克汽車母公司吉利控股集團就攜手李書福公益基金會,在1月28日設立了2億元人民幣疫情防控專項基金,通過專項基金採取了調動全球資源籌措購買疫情防控急需的醫療物資,捐贈車輛等措施來應對疫情。吉利控股集團同時表示將根據疫情防控需要,會適時進一步擴增專項基金的資金規模。
具體到物資層面,目前吉利控股集團通過專項基金從北歐瑞典采購了25萬只醫用口罩,並發往國內;同時還在積極組織俄羅斯、白俄羅斯等海外團隊采購醫用防護物資,後繼會陸續到達國內。
當然,後面企業還將根據全國疫情嚴重地區的實際需要,繼續全球購買急需的口罩、消毒液、護目鏡、呼吸機等疫情醫療物資,支持疫情地區臨時醫院的建設等等。
細節定成敗,服務繼續,但防疫不停
車,只要開,就一定會面臨兩大問題,一是可能碰了壞了需要維修,二是時間里程到了需要保養。
而對於車主朋友們來說,即便是疫情當前,車壞了還是要修,該保養還是需要保養。因此,針對客戶需求,同時結合當前疫情緊迫的情況,領克從細節著手,制定了一系列當前特殊時期的細節規章。
比如讓經銷商成立了以總經理/服務站長為組長的「防疫應急領導小組」,統籌、協調疫情防控及異常處理。同時,每天統計員工到崗情況、健康情況和疫情接觸史,建立員工健康檢測台賬,安排專人負責每日統計和公示,對異常情況及時反饋和調度。
環境層面,落實展廳衛生管控工作,建立辦公區域、銷售區域、售後區域管理制度並嚴格問責,用實際行動降低客戶疑慮。
此外,領克還為每一位客戶提供24小時救援服務,如遇特殊緊急狀況,還將提供上門取送車服務;同時,針對防疫不留死角,所有保養維修車輛交付前均還會進行消毒處理。
而在經銷商層面,考慮到特殊時期經濟流動性確實受影響較大,領克從免考核、緩解資金壓力等等多個方面充分為經銷商考量;同時還組織新的培訓與各類支持,為疫情過後積蓄更大能量。
而最後的,可能有不少關心經濟的朋友都在估算這一次疫情的後果,從全國經濟「近乎凍結」的程度來看,可能不少品牌都會面臨影響,尤其是2019年車市已經比較寒冷的大背景之下。
不過,從領克的角度來看,誠然疫情會對短期銷量有一定程度的影響,畢竟線下到店人數與往日不可比,但是另一個層面,領克是目前所有汽車品牌中互聯網屬性最強者之一,通過線上途徑LynkCo APP或小程序就能全維度了解車型、經銷商、活動等詳情,可在線選擇經銷商和顧問服務,並可預約上門試駕和服務等等。對於真正有需求的購車者而言,與線下一樣全面和方便。因此,疫情影響不會太大。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