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各有什麼優缺點?
傳統媒體:投入大、根基穩、老成、權威性高,但高高在上。收益穩定但平緩下降,互動性較差。
新媒體:分為公司行為和個人行為。若個人行為則投入較小,(需具備某項專長,形成價值效應)。很多公司在媒體上投入是很節約的,當然大公司捨得,可是他們也將在新媒體上的廣告投入比重加大很多。互動性較高、具有創意性和實效性,但權威性差,用戶忠誠度不高。這類媒體大多在積累一定粉絲後就忘記品牌建設,開始胡搞了。而成功的一群則藉助前期積累開始進入更高級別的事業規劃。新媒體時代之後,我認為是權威媒體會更加註重互動性,接地氣的傳播方式。而個人媒體具有一定粉絲後要更加依靠大公司背景傳播(產生權威性)。兩者媒體互相補取雙方的長處。權威走下神壇,草根渴望登基。暫時不贊成什麼時代的說法。學者還能編出什麼新詞?新新時代?現代派之後是後現代,後現代之後再來個超現實主義?只要所做的事業是跟著時代在走,管它什麼時代(不過又是一個新出的詞而已)。
2、傳媒的利與弊
電視、報紙、網路向我們傳遞了很多信息,它們都屬於傳媒。傳遞信息的載體就是傳媒。面向大眾傳遞信息的載體就是大眾傳媒。在科學技術不發達的古代社會,沒有電視、報紙、網路等媒體,古代的人們是用什麼方式來傳遞信息的呢?古代的傳媒方式大概有這些種類:口語、體語、文字、書籍、烽火、鴿子、人(如馬拉松的來歷)、馬(驛站)、畫等種種方式。千百年來,古今中外的人們一直在追求信息傳遞的准確與快捷。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傳遞的速度越來越快,准確度越來越高,方式和手段也越來越多。現代傳媒的種類:報紙、電視、書籍、雜志、互聯網、電影、廣告、手機、電話、傳真、可視電話、廣播、簡訊、CD等等。傳媒的確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入、無處不在。而在各種媒體的影響中,爭議最大的就是互聯網!網路給中學生帶來利多還是弊多一直是近年來爭論不休的話題。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傳媒造福於人類,它的正面影響是主要的。今天的社會已進入信息時代,能否掌握更多的信息並從信息中獲得靈感成為成功的關鍵!身處這樣的時代,同學們應該勇敢地投身於信息大潮中,成為信息高手,最大限度地發揮傳媒的優勢。感受大眾傳媒對個人的影響,知道通過各種媒體和運用新技術能夠收集、解釋、傳遞現實社會中的各種信息。
意義:了解傳媒對大眾生活及社會的影響,發揮其積極作用,利用傳媒為學習和生活服務。
我們在社會舞台上受傳媒影響最大
它在為青少年的發展提供幫助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呈現出負面效果。引導學生應利用在眾傳媒的積極作用為自己的健康成長服務。
正方:俗話說「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現在的社會日新月異,競爭力強,要適應這個社會,必須依靠傳媒來了解世界。
雖然傳媒對青少年來說既有利也有弊,但是綜合起來看弊只是次要的,利才是主要的,這是誰也不能夠否定的事實。所以我方認為:傳媒對青少年的影響利大於弊。
我們每天都與傳媒打交道,例如與書、電視等等,難道大家說,這些對我們來說不是利大於弊的嗎?
你們才幼稚呢!在我們班上難道大家都是只看電視,不做作業嗎?至少我不是這樣。就算有,也只是少數同學呢。所以我還是認為是利大於弊。
那些因為看電視而導致成績越來越差的同學,是因為他們自己的控制能力不好,要是他們能夠自覺地在完成好學習任務的前提下再去看電視,是不會有那樣的結果的。所以,這不能夠怪電視,只能夠怪他們的控制力不好。
是呀,要是我們完成好了作業,看看電視還能夠幫助我們休息休息呢。而且有些節目還可以開闊視野呢,如:動物世界、科學奧妙等等。
要是他們自己控制能力好些,就不會了呀!所以要怪就怪他們自己,不能夠怪電視。
傳媒包括:書籍、報紙、雜志、電視、廣播、互聯網等等。很顯然,我們每天都離不開書籍,我們天天都要與書籍打交道,可見書籍對我們肯定是利大於弊的。而那些雜志、報紙也能幫助我們拓展我們的視野、增加我們的知識;還有電視、廣播,雖然有些不利於我們青少年看,但是大部分也是對我們有益的。
顯然,他歪曲了我的意思。我問你「你每天都是在和黃色書籍打交道嗎?」,說著拿起了自己的書本,指著說「這些都是幫助我們成長的課本呀!」。難道說它們對我們來說不是利大於弊嗎? 是呀!既然你們認為書籍對我們來說是弊大於利,那你們為什麼還來讀書呢?你們能解釋嗎?
這些畢竟是少數呢,我們不能夠因為一件事情有壞處就不去做它吧?再說,如果我們具有一個良好的自製能力,就不會發生類似的事情呀!
那讓我們來看看我們學校裡面吧,我們都是青少年吧,我們又有多少人誤入了歧途呢?又有多少人慘死了網把呢?難道說我們全校同學都沒看過書、看過雜志、看過電視和上過網嗎?可見你們的觀點是錯誤的。
相對於整個社會來說,這些只是一個小問題,我們不能夠因為傳媒對青少年有一點壞處,就說他弊大於利呀?你們現在能查到這些案例難道還不是利用了傳媒嗎?總的來說還是利大於弊的。
就像有些電視劇是有益於我們學習和生活的,如:科學探索、生活智多星等。還有大部分書、雜志都是好的,對我們都是有益的呀!
經過一番辯論可知,我們青少年的成長無時無刻不與傳媒發生著密切的關系,它幫助我們學到許多未知的知識,告訴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這些足以說明他對我們青少年是利大於弊的。
反方:傳媒對學生學習和生活影響大,會分散我們的學生精力,長時間看電視、上網等,還會影響視力。
傳媒是一把雙刃劍,許多人都只看到它好的一面,於是往往誇大它的好處而忽視它的弊端。其實,我們仔細的統計一下不難發現,每年不知有多少青少年由於受不健康傳媒的影響誤入了歧途。所以,我方一致認為傳媒對青少年的影響弊大於利。
幼稚,那你們怎麼解釋那些因為受不健康的書籍的影響而犯罪的青少年的悲劇呢?還有,我們班上也有許多由於沉迷於電視而天天不完成作業的同學,乃至成績差。你難道說,電視讓他不做作業也是利嗎?
那對於那些因為看電視導致成績差的同學來說難道不是弊大於利嗎?難道說因為看電視天天不搞學習以至於成績越來越差,還是利大於弊呀?
但是我們面對事實,有誰敢說不是電視造成的他們的成績差的嗎?正是電視中的那些連續劇使得他們天天想看,才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呢。
要知道我們還是青少年呢?控制能力哪有那麼強呢。你的控制能力真的有那麼強嗎?
你說「我們每天都離不開書籍,我們天天都要與書籍打交道,可見書籍對我們肯定是利大於弊的。」如果我們每天都與黃色書籍打交道呢?難道也是利大於弊嗎?
那你們有沒有聽說過因為看不健康的書籍的誤入歧途的青少年案例呢?有沒有聽說過青少年因為沉迷於網路而死於網把的慘案呢?難道這些還不夠引起你們的重視嗎?還在這里一味理想化的和我們爭論利大於弊,我們要面對現實呀!你們怎麼解釋這些事實呢?
要知道我們是青少年呢,有良好的自製能力的話還叫青少年嗎?所以說傳媒對青少年是弊大於利的。
那北京一名小學生因模仿電視劇里的「飛人」從窗口「飛」了出去,你們怎麼解釋?難道一定要輪到我們的身上發生了才引起我們的警惕嗎? 是呀!生命只有一次呢。
通過剛才的辯論,我們不否認傳媒對青少年的成長有利,但是大量的事實證明:其對青少年的影響是弊大於利的。
利:大眾傳媒是包括報刊、廣播、電視、網路等多種形式的傳媒。大眾傳媒能夠最大程度的超越時空的局限,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顯現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前面是辯論賽
3、新媒體對以下哪些方面會造成負面影響?( ) A.語言環境B.人際交往C.閱讀習慣D.
論新媒體在哪些方面會造成負面影響,按照影響程度大小來分的話,前4個影響方面是語言環境、人際交往、閱讀習慣、工作習慣,這四個方面影響較大,這些影響其實都是具有「雙面性」,既是利也是弊。
首先在語言環境方面,人在新媒體的影響下,表達表述更加輕松不受約束,自主性更強,同時這也是弊端,由此產生了許多無知無畏的鍵盤俠。再者是人際交往層面,人與人的交往從線下到了線上,從現實到了虛擬,新媒體的迅速傳播,是人與人的認識速度更快了,也因此產生了眾多網紅,一些負面人物的影響也擴大化。
閱讀習慣方面,則是我們能夠通過多個渠道去獲取我們想要的有效的信息,信息的傳遞速度快,但是這也會帶來一定性的懶惰,很輕松地就能獲取,無需通過思考和學習。同時,現在人們在新媒體上每天快速瀏覽一條又一條信息,已經完成丟失了以前心靜平和的閱讀習慣,造成現在的人們急功近利,心浮氣躁。工作習慣方面,便是改變了傳統的工作模式,嚴重影響了人們的正常工作質量和規律。
4、媒體的壞處
媒體的壞處:
1、信息的不真實性。
這點在網路特別明顯,但也發生在報紙和電視,例如很久以前引起不良影響的「紙包子」事件,部分媒體為了追求商業利益不惜欺騙受眾,導致了受眾對外界信息的誤解。在網路上的假消息數不勝數,這和網路的管理也有很大關系。
2、不良信息散播。
現代傳播媒介在商業化的帶領下,為了有收視率而大量報道一些不良信息,很多媒體用黃色或暴力吸引觀眾眼球,產生了很多不良影響。
3、個人權利得不到保證。
這點在網路上表現的問題比較多,有人肉搜索,從根本上講,它侵犯了個人的隱私權。而且網路上還有很多人拿別人照片進行所謂的P圖,誹謗。造成了不良的影響。在電視上,有些媒體為了收視率報出未成年兒童的信息,也是犯法。
4、長時間與這些東西接觸,健康會受損,甚至與有些人得了「電腦病」,對動手能力有些影響,使「眼睛」「耳朵」等各個器官的功能嚴重退化。
5、新媒體對我們生活可能會造成哪些負面影響?
人在新媒體的影響下,表達表述更加輕松不受約束,自主性更強,同時這也是弊端,由此產生了許多無知無畏的鍵盤俠。再者是人際交往層面,人與人的交往從線下到了線上,從現實到了虛擬,新媒體的迅速傳播,是人與人的認識速度更快了,也因此產生了眾多網紅,一些負面人物的影響也擴大化。
從當前新媒體發展的實踐來看,一些新媒體僅僅被當做技術和渠道,或者僅僅是為了趕個時髦。罔顧自身實際,盲目跟風新的傳播形態,而不是考慮打造符合新媒體傳播規律的產品。
結果是新瓶裝舊酒,換湯不換葯,導致新媒體內容同質化嚴重,出現了一批『僵屍產品』。既浪費了大量資源,又沒有產生良好的傳播和社會效果。
「新媒體上公眾的情緒容易被放大和激化,『標題黨』往往攻其一點,寧可歪曲事實也要用最聳動的語言製造轟動效果」,『標題黨』已經成為媒體圈的公害,不僅助推了網路謠言的產生和傳播,損傷了新媒體的公信力,也損害了整個媒體行業的聲譽。
(5)新媒體的弊端擴展資料
新媒體不可能與營銷徹底做分割,打造互聯網入口,實現線上線下結合,打造閉環的O2O商業模式是幾大平台運營商的目標,當前新媒體的目標是尋找內容生產與商業模式的平衡點,避免過度營銷。
新媒體探索新的盈利模式無可厚非,但過度營銷不僅不會推進平台的建設,反而會讓受眾產生逆反心理。新媒體與社交媒體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私密化、個性化是新媒體的特點之一,新媒體應當珍惜羽毛,避免過度商業化帶來的受眾反感和流失。」
新媒體的發展壯大是媒體發展的大勢。能力越強,責任越大。毋庸諱言,今天的新媒體,社會擔當和責任意識仍有待加強,需要在媒體屬性、商業屬性和社會屬性之間尋找平衡點。
6、多媒體帶來的弊端是什麼?
一、多媒體教學的主客錯位 。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一堂有內涵、有生命的語文課,應是在學生、教師、文本、生活多層面的對話中,在教師尊重包容的目光里,在教師智慧靈性的引領下,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來完成知識與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全面提升。教師無論是利用教材或是運用多媒體組織教學,都是為學生的「學」,「學」是教學的中心,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然而不少教師在設計課件時依然體現的是「教師中心」,對學生興趣、狀態、感受、需求視而不見,只顧追求熱鬧好看。處理教材、設計教學時,不管需不需要,一味使用多媒體,將大量的文字、圖片、音效生硬引入課堂,塞給學生,置學生於無奈無語且無為之地,學生連筆記都來不及記,更不要說消化鞏固了。過多的短時記憶、無意注意致使課堂教學流於形式,提倡以學生為主體,純屬奢談。
有效的課堂應該是平等的課堂,學生參與的廣度、深度、效度是評判一堂課優劣的重要標准。當前一些教師把媒體的參與放在了第一位,忽視了學生的參與;滿足了自己對多媒體的獨鍾熱情,卻澆滅了學生思維靈動的火花。因生搬硬套多媒體教學而預留給學生的空間太小、時間太少,因強烈地多媒體展示欲而忽視了學生的參與與互動,更遑論個性的培養與發展。一哄而起的多媒體課堂教學重拾教師主導的強勢,傳統的「人灌」變成現代的「機灌」,學生主體地位再次跌入谷底,典型的「穿新鞋走老路」。
二、多媒體教學的淺層體驗。
且不說眼下各地紛紛舉辦的多媒體教學大賽,就是學校開展的各類公開教學活動,幾乎無例外的要求必須運用多媒體。於是我們發現一節課學生眼睛始終盯著屏幕,看教師在講台上擺弄花里胡哨的課件,教師則忙著操作鍵盤、滑鼠,按事先設計好的程序播放課件。既不斟字酌句,也不質疑問難;鮮有討論探究,只見畫面展示。學生不讀書,教師不板書,45分鍾下來,「只見畫面不見文,只見機器不見人」。
課堂多媒體技術是視覺和聽覺技術,而語文則是視覺、聽覺和想像的藝術,前者著眼技術層面,後者更關注內在精神,二者區別顯而易見。語文教學重點應該放在語言的感悟和思想的啟迪上,而不是一次次視覺的沖擊、聽覺的震撼。《語文課程標准》告訴我們,「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當下很多教師執教公開課,執意追求多媒體教學熱鬧好看,無視學習過程中的個性化行為,尤其是語文學習的精神層面的交流互動,缺少對學習過程中心理狀態的關注,教師成為一名「放映員」,學生極其被動地接受各種感官刺激,浮光掠影地感知文本,思維完全停留在簡單淺層狀態。堂上表演熱熱鬧鬧,課下收獲空空盪盪。
教師一定要把讀書、思考的時間還原給學生。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多讀書,讓學生通過所讀到的文字自己去體會,去領悟,而老師只要退至後台,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角。著名美學大師朱光潛在《談美》中送給讀者一句話:「慢慢走,欣賞啊!」
他語重心長的告誡讀者,一個人享受閱讀、品味文學之美的過程,如同欣賞美景一樣,只有在文本中慢慢地走,細細地觀察,才能從中發現別人不曾留意的東西,才有可能與文本真意不期而遇,才能走進作者,含英咀華,與經典對話。
語文學習,朗讀本身就是對課文最好的領會與演繹,在琅琅的讀書聲中,文字的張力、優美的意境、豐滿的形象都能通過朗誦得以充分體現。語文課,教師要多給學生提供朗讀的機會,通過朗誦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強化記憶,化無聲為有形,喚起感情,豐富語匯,培養口語能力,同時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像,深入領悟文章要旨。
三、多媒體教學的急功近利。
多媒體教學雖然給我們帶來了諸多便利,但並非越多越好,更不是越花哨越好。有些教師過分誇大它的作用,認為多媒體容量大、簡便好看,於是就將各種圖文資料東拼西湊,然後隨意地輸入電腦。在他們看來,教師只要在課堂上控制這些媒體的播放順序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時尚又實用。不少教師簡單認為,這種高級的幻燈片就是多媒體教學。受此影響,一些教師拋棄傳統教學方法中合理的東西,無視語文這一人文性學科的特性,上課必是多媒體、板演必是PPT
。課堂上,教師表演多了,學生筆記少了;鍵盤聲多了,誦讀聲少了;教師關注電腦多了,關注學生少了;語文課沒有了誦讀吟哦,沒有了斟字酌句,沒有了含英咀華,沒有交流碰撞。一句話,語文課沒有了語文味。打著多媒體的幌子,教師不用普通話、不練粉筆字,學生疏於記筆記、荒於讀課文。一堂課下來,學生得到的只是一些雞零狗碎的關於圖片、聲音、動畫的記憶。此等急功近利如不有效遏制,將極大地消解漢字的豐富內涵、漢語的獨特神韻!
語文內在的本質是語言和思維,語文課上的板書則是將語言與思維視覺化的一種手段。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目標選取不同的切入點,對文本條分縷析,概括摘要,形成板書,它將形象性與邏輯性巧妙結合,將教學技術與教學藝術融於一體,喚起學生注意,起到概括強調、以簡馭繁的作用。很難想像,一節沒有教師板書的語文課是成功的課。不管科技如何發展,就像「機腦」替代不了人腦一樣,「白板」替代不了黑板、「機寫」替代不了手寫,「板演」替代不了板書,語文教學尤其如此。
於漪老師認為:語文教學是個系統工程,要探索語文教學科學的序列,不能急功近利,必須遵循語文學科自身的發展規律,不科學的做法使教學中有些突出的問題很難解決。語文學科,作為一門工具性的人文學科,它有別於自然科學,它不僅要傳授語文知識、訓練語文技能,更為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從語言文字中汲取充盈的人文營養、充實滋養自己。
四、多媒體教學的交互缺失。
不恰當地運用多媒體往往讓教學變得單一化、機械化、程序化,而教學過程總是千變萬化,課堂教學的魅力不在於預設而在於生成,只要有學生個體的存在,就會有各種各樣問題的提出。多媒體教學既要處理好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也要有機器與學生的互動。時下很多教師將教學內容與程序一股腦羅列在課件上,甚至板書都事先設計好了。「請君入瓮」式的問題設計,強迫學生接受自己事先准備好的答案,否則絕不善罷甘休。課堂設計也忽略了多媒體與師生間的互動,缺少人機間的討論與反饋,缺少即時性評價與調控。
7、新媒體相較於傳統媒體有哪些優缺點
缺點
信息的選擇困難。信息量巨大,甄別困難,不確定信息多
2.對虛假信息和不利信息的處理非常棘手。由於信息發布者可以採用假名,並且網路信息發布商和論壇非常多,對這些信息的阻截不會有太大成效,對流言和惡語無法有效地直接制止。所以企業多採取在第一時間發布聲明的方式。
3.垃圾信息導致相關公共關系調研的效果大打折扣。某網站的改版調查中,有效回收只佔全部發放調查冊的35%左右,嚴重影響了形象調查。
4.安全危機時刻出現。
優勢
相較於而言,新媒體具有更快捷方便,給人更好的感官享受,更符合人們對現代化生活的要求的特點,但隨著各自的改革發展,現在是割據一方,各有所長。拿電視劇的播放形式來說,在代表-電視機上播放的,需要不斷收看廣告,等待更新時間較長,廣告質量較差,廣告播放費用成本較高,給觀眾的選擇比較單一。
而在新媒PPS等互聯網上播放時,觀眾可隨時選擇自己喜歡的電視,播放畫面進來也出現高清選擇,廣告時間較短,廣告內容,畫面質量較高,廣告播放成本投入較小。但是就音效和畫面質感以及播放的流暢性來說,電視播放媒體還是比較占優勢,互聯網播放媒體就受到網路連接,網路信號不穩定造成的播放不夠流暢,甚至不能播放的尷尬情況,同時網路的使用也涉及更多信息安全方面的隱患。互聯網環境復雜,給人多種選擇和方便快捷的同時也潛在很大的使用風險,隨時可能遭受病毒等惡意程序的影響,給觀眾帶來損失。
同時,因為互聯網的寄託形式-計算機或等,使用操作較電視機復雜。還受到觀眾(購買電視機和電視無線信號的價格平均低於電腦和寬頻或無線網路的價格)年齡,習慣等客觀因素的限制,造成兩者的觀眾基本盤,幾乎秋色平分。但電腦(筆記本),等互聯網的攜帶方便性是無可比擬的。
(7)新媒體的弊端擴展資料:
新媒體(New Media)是指當下萬物皆媒的環境,簡單說:新媒體是一種環境。
新媒體涵蓋了所有數字化的媒體形式。包括所有數字化的傳統媒體、網路媒體、移動端媒體、數字電視、數字報刊雜志等。
一個相對的概念,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後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包括網路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
新媒體亦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利用數字技術、網路技術,通過互聯網、寬頻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嚴格地說,新媒體應該稱為數字化新媒體。
8、新媒體傳播的概括及其利弊
新媒體好像主要是網路傳媒、新聞電視傳媒,等等吧。
利嘛,大家都有感觸的。在這個信息發展的社會,網路的普及。讓所有可以相互共享很多各個方面的信息。不論是橫向還是縱向,都是可以有好多隻是可以得到拓寬的。像新聞電視傳媒,我們可以坐在家裡走遍全世界,領略各國各地的風俗習慣。新聞聯播,我們可以專注到世界各國的情況,和一些國情等等。也增強了我們的國家凝聚力。像一些廣告的播出。可以讓我們對一些產品的有點好處進行了解。當然也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生產力銷售的增長。
弊吧。像網路。我們們都說網路是雙刃劍。裡面的東西一哄而來,很多時候我們都來不及看清她的好壞,或者說對我們是否真正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反而更多是我們在浪費精力。甚至像很多青少年都不能正確使用電腦,用於玩游戲甚至沉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