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跪求黃河實景的視頻
加拿大心理學家羅納德?任辛科日前在《心理學》雜志上報告說,他通過實驗發現,某些人可能會意識到他們正在看的景象已經發生了變化,但又不能確定到底這變化是什麼。他認為,這可能是一種新發現的、有意識的視覺模式。他把這種現象命名為「心智直觀」(mindsight)。任辛科說:「它可能是一種預警系統」。「心智直觀」也可能並非單獨工作,它可能是和其他一些感覺在共同發揮作用。
古希臘科學家、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很久以前就認為,
人有五種感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但是,生活中許多人都相信還有「直覺」,或者「第六感」的存在,尤其是女性。「第六感」到底存不存在?科學家至今不能給我們確切的回答。
實驗中閃現第六感
「第六感」一直是人們爭論的話題,有些人對「第六感」的存在深信不移,而有些人卻認為是無稽之談。加拿大心理學家羅納德?任辛科近期進行的一項實驗也許能為「第六感」的爭論增加一些註解。
羅納德?任辛科的實驗中,實驗對象被要求觀看在計算機屏幕上閃現的一系列圖像,每個圖像在屏幕上停留大約1/4秒,接著被短暫的空白灰屏所取代。40名實驗對象被分成兩個組,其中「實驗組」觀看到的圖像之間存在細微的差別,而「控制組」前後看到的圖像則是完全相同的。結果顯示,「實驗組」中有12人、在504次測試中,有82次報告說,在他們能確認圖像發生的是什麼變化之前,他們已感覺到圖像發生了變化。而在「控制組」中,同樣的被測人員確信沒有發生什麼變化。對兩種實驗的反應確實是不同的。
任辛科分析說,我們的視覺系統能產生一種強烈的深度感覺,它能察覺到某物已經發生了變化,即使我們的智力難以對該變化進行形象化處理,並且不能說出發生了什麼變化,或哪裡發生了變化。因此,任辛科提出,「相信第六感存在的人,可以從這一現象中找到很多解釋」。盡管目前他還無法從物理學上解釋「心智直觀」是如何產生的,但是他認為可以使用腦掃描技術來確認它的存在。
第六感是無意識的認知?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視覺研究員丹?西蒙斯認為,任辛科的發現「或許標志著一種前所未知的、有趣的『注意機制』的存在」,在區分精確感覺和盲目相信的工作上,任辛科的研究邁出了重要的第一步。另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認知神經科學專家認為,任辛科的研究方法比較奇特,結果值得探討。但是按平常心理學研究的方法去審驗其結果,可以發現,任辛科得出的結果似乎無太大的意義,因為按統計分析的一般規律,此結果沒有普遍性,不足以成為一個科學的結論。
北京大學心理系主任韓世輝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談道:「變了,但不知道哪裡變了」這一類的感覺,可以從意識的角度來解釋。人接收來自外部的信息後,大腦即對信息進行加工,有些信息可以到達意識層次,有些則不能達到,但有時往往是後者改變了人的行為方式。任辛科的研究結果,用認知心理學和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方式,也可以做出一些解釋。但是,對心理學研究來說,「第六感」有點像UFO、外星人一樣,沒有直接的證據表明它存在,卻又有相當部分人相信它的存在。
來自認知心理學的解釋
心理學源於古希臘的西方哲學,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成為對行為和心理歷程的研究科學。上世紀50年代末,計算機科學和信息科學的迅速發展、特別是人工智慧領域的形成,利用信息加工的概念改造傳統心理學的發展成為趨勢,認知心理學在60年代正式形成,70年代成為西方心理學的一個主要研究方向。認知心理學將人看作是一個信息加工的系統,認為認知就是信息加工,是對內外刺激決策與選擇中所得到的內部表徵,它包括感覺輸入的變換、簡約、加工、存儲和使用的全過程。按照這一觀點,認知可以分解為一系列階段,每個階段是一個對輸入的信息進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單元,而反應則是這一系列階段和操作的產物。信息加工系統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都以某種方式相互聯系著。
假定一個人看屏幕上投射的字母E,如果投射時間很短,比如一毫秒,那麼這個人就不會看到什麼,這說明知覺不是瞬時的;投射時間長一點,比如五毫秒,那麼這個人就會看到某種東西,但不知是什麼,這說明知覺產生了,但辨別尚未產生;如果投射時間長度足以使人看出這個字母不是O或Q,但看不出是E還是F或K,那麼這個人就產生了部分的辨別。這樣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任辛科的實驗中,實驗對象能夠憑直覺感到前後看到的圖象發生了變化,「第六感」也許就是一種不完整的認知。
來自認知神經學的解釋
現代生理學、生物技術、特別是腦構像技術和神經科學的新理論、技術與心理學的結合,產生了認知神經科學,它可以將心理學的過程用腦代謝功能成像圖顯示出來。
認知神經科學發現,每一種感覺都是有其神經通道的,比如,人後腦勺的視覺皮層,參與視覺信息加工,運用腦成像技術,可以看到視覺受到外來刺激後腦形態變化的情況,看到大腦不同的部位在不同的刺激下是如何反應的。
一位名為Navon的心理學家在80年代中期曾經利用PET技術(正電子發射層描技術,可測定區域性腦代謝率、腦血流和葡萄糖吸收率)進行一項視覺研究:大腦是如何加工整體知覺和局部知覺的。他的方法是讓試驗者辨認用小「H」和「S」組成的大「H」、「S」圖案,結果發現:辨認大字母的時間比辨認小字母所需的時間要短。由此,產生了「整體優先性」之說,也就是說,人們總是對事物先有一個整體的認識,然後才會認識到其局部的特點。後來,又有專家利用fMRI(功能性磁共振,通過氧合血紅蛋白順磁性測動脈血流量)研究同樣的問題,得到的結論是相同的。但要認識到的是,目前腦代謝功能成像對於快速認知活動無法做到實時成像、或者說是快速跟蹤,只能用積分測量法將數十秒數據積分起來,以形成清晰的圖像,最後的結果還需要採用一定的處理、分析後,才能夠得到。
但是,如果用時間分辨能力較好的生理功能成像法,如誘發腦電活動(EP)結合計算機控制的斷層掃描技術(CT)觀察人腦對多個、復雜形狀物體刺激的反應情況,科學家發現,在人可以確認感覺到被視目標的第100毫秒時,大腦皮層加工整體知覺的電活動較弱,加工局部知覺的電活動較強,到第200毫秒時情況正好相反。這與「整體優先性」之說似乎不大一致。但是由於生理功能成像法的空間解析度較差,科學家又難以准確地分辨出腦反應的區域。
由此可見,只有腦代謝功能與生理成像功能結合起來應用,才能得到空間和時間解析度都較好的結果。事實上,在多種腦認知成像技術應用中,為了比較各種方法所得圖像之間的關系,必須進行多種比例性立體變換,這不僅要以解剖學定位標志為標准,還要用多種腦數據參數進行線性或非線性的變換,技術難度極大。
任辛科所作的實驗,如果用認知神經科學方法來分析,恐怕不僅現有觀測技術的性能難以達到要求,而且沒有現成的分析方法可使用吧?
爭論還將繼續
有專家指出,從自然科學或者認知神經科學的角度看,在目前,「第六感」還不是一個科學的概念,因為至今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存在有除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以外的感覺通道。但去年底,有消息稱,俄羅斯解剖學、生理學及心理學等學科的科學家們依據解剖學及生理學原理對人的行為進行研究後得出結論稱,人體確實存在著除了亞里士多德列出的五種感覺以外的第六感覺,它是獨立的肌肉運動感覺,「這是科學得出的結論,並不是有人異想天開嘩眾取寵」。
也有人說,心臟是人體的第六感官,只是不同於眼,耳,鼻,舌,身那樣直接獲取信息,而是在無意中有條件地接收同類發出的生物電波,通過產生的生理反應截獲信息。因為人體具有生物電流、生物磁場,當人類的情感思維發生變化時,其強弱也隨之改變,由此產生的生物電波便開始向外輻射,傳遞生物信息。如果仔細觀察人的雙耳,耳廓和中央凸起的軟骨,跟目前通信設備中的微波天線十分相似。正是這兩個如同天線的耳朵,將人的情感變化,傳遞給了他(她)掛念的人。這時,被思念的對方肯定會「心動過速」。
有些事情,人類目前所具有的能力和技術手段,尚不足以證實或者給出清晰、科學的解釋。「第六感」到底有沒有,還是讓時間去回答吧。
參考資料:中國科技
2、長江、黃河流入大海,那麼江河裡的淡水魚到海里會死嗎?
淡水魚的種類是多種多樣的,主要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以水中鹽分濃度分類,另一種是以演化、棲地、習性分類。假如江河裡的淡水魚隨河流流入海里那麼大部分的淡水魚就會迅速的死亡,僅有少量品種的魚可以在短暫的時間內存活。
因為淡水魚體內的含鹽量低,到海水裡會因水內的含鹽量增加會因脫水而迅速死亡。那淡水魚不能在海水種生存,隨黃河長江流入海中的魚咋辦?會死嗎?在長江黃河流域之中不同種類的淡水魚都有它們自身生存的區域。
不同種類的魚會在不同的江河地段生存,它們一般都不會超過自己生存的江段,大部分的魚是不會順著水流流入海里去的,假如有淡水魚順河流流入海里的話那就等同於自殺了。
魚類對自己的生存環境是相當敏感的,一旦發現周邊水的流速、鹽度、營養度等發生變化時,魚就會迅速的游向對自己生長發育有利的地方,這樣就不會隨著江河中的水一起匯入大海了。
江河與海的交匯處有很大一段的緩沖區域很適合大多數魚類在其生存。如果順河流游進海里的魚有著很強的生存欲的話,拼盡全力向緩沖區游去的話是有一線生機的。有一種類的魚叫做廣鹽性魚類,它們可以在不同的兩種水域生存。
當這種魚類由淡水游入海水後會由排出水分保存鹽分的狀態轉換為排出鹽分保存水分的狀態,在淡水中的滲透壓調節機制就會被抑制,而在海水中的滲透壓調節機制就會被啟動。
相反,當這種魚類由海水游入淡水之後就會排出鹽分保存水分的狀態轉換為排出水分保存鹽分的狀態,海水中的滲透壓調節機制就會受到抑制,同時淡水中的滲透壓調節機制就會被激活。像這些種類的魚隨著河流流入大海是不會死亡的。
3、我們有個古詩朗誦比賽,33人的隊形怎麼站?同時表演時的形式也得多樣點,親們,幫幫忙。小學四年級。急
1、服裝和音響效果對該比賽影響最大。一般來說,大家都朗誦得差不多,沒有誰比誰差到天離開地那麼遠。比拼的關鍵在噱頭上。如果服裝整齊,動作劃一,化妝到位,那麼就ok。
2、排成6排,後5排都是6個人,最前面一排3個人,這就行了。這樣聲音集中,能最大地發揮話筒的功用。
3、如果朗誦的古詩有時代背景或特殊場景,可以考慮背後使用巨型幻燈做陪襯,因為這樣的比賽,總不會找個絕句就對付過去吧,怎麼也得找首長詩吧。
(3)黃河短視頻擴展資料:
1、詩歌朗誦的排練工作,主要有作品、人員的選擇(包括領誦人員的確定),隊形、動作的編排以及對朗誦內容的把握。
2、排練需要達到用清晰的語言,響亮的聲音,優美的體態,引入的動作把原詩歌、作品有感情地向聽眾表達出來,以傳達詩歌的思想內容,引起聽眾的共鳴。
4、關於黃河的資料
第一個資料:http://www.xxjxw.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55 (圖文黃河資料)
第二個資料
一、世界第五長河
黃河,世界第五長河,一條5464公里長的大河,在中國北方 蜿蜒流動。從高空俯瞰,它恰似一個巨大的"幾"字,又隱隱就是我 們民族那獨一無二的圖騰。
二、黃河的表徵
它不僅僅是一條大河。黃河,黃土地,皇帝,黃皮膚,這一切黃色表徵,把這條流經中華心臟地區的濁流升華為聖河。《漢書.溝洫 志》就把黃河尊為百川之首:"中國川源以百數,莫著於四瀆,而河 為宗。"
三、黃土風成說
在久遠的地質年代,在亞洲內陸的沙漠戈壁,遍地砂石在驟冷驟 熱的嚴酷環境中被支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內陸盛行的西北氣流, 經年累月地把它們吹向東方,粗砂落於蒙古高原,最細膩的粉末隨風 飄落到今天甘肅、陝西、山西、青海、寧夏、河南6省。千百萬年的 搬運堆積,終於形成了一個北起長城,南至秦嶺,西抵日月山,東達 太行山的黃土高原。
四、深厚廣闊的黃土層
這是一片無與倫比的黃土,它的面積廣達41萬平方公里,黃土 覆蓋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而隴東、陝西、晉西等地,黃土深達 100到200米,蘭州地區更厚達300米以上。
五、六千年前的伊甸園
植物學家們研究發現,雖然黃土高原的降水不如南方豐沛,但養 分的淋溶損失也較少,非常適合楊樹、樺樹、櫟樹、油松、雲杉和酸 棗、黃荊條等生長。那時繁茂的植被,涵養著一個溫暖多雨的伊甸園。 今天山西、陝西、甘肅、寧夏等省份,分布著大片原始森林。地處中 原的河南省簡稱為"豫",顯示在倉頡造字的時代,它仍是大象出沒 之地。
六、歷史興盛的基礎
地質學家們發現,黃土具備優良的解理性,適合開掘窯洞居住; 農學家們發現,黃土中各種礦物營養物質豐富,具有較高的天然肥力。 先民們漸漸在這片黃土地上開鑿窯洞居住,種植五穀為生。5000 多年前,皇帝、炎帝的部落興盛起來,華夏先祖的足跡踏遍了黃土地。 隨後的日子裡,中國第一個王朝夏興盛於此,立國800年的周朝源 起於此,而橫掃六合,一統天下的秦帝國也勃興於此。
七、遠古時代文明的啟蒙
在160多萬年前的山西芮城西候度人類活動遺址中,人們找到 了被火燒過的動物化石和鹿角化石,在100萬年前的山西藍田人類遺址中,人們找到了多處碳末堆積。
從那以後,藍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都在黃河的臂灣里繁衍生息。直到6000年前,黃土地上出現了以半坡文明為代表 的母系氏族文化。
我們的祖先,就在這樣一片綠野間狩獵採集,度過了華夏文明 的金色童年。
八、歷史記述改造自然的功績
這里確實最早沐浴了文明之光,這里也難免最早被受了文明之火。 上古傳說,神農氏曾教民稼穡。耐人尋味的是,神農就是炎帝,也就 是火神,他所傳授的實際上是焚林墾殖。
《孟子》中記載了三皇五帝燒山林的"功績": "當堯之時...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穀不登,禽獸逼人...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
在詩經中,我們聽到了先民們砍伐時的吟唱: "侃侃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漪。""伐木叮叮, 鳥鳴嚶嚶。"
九、黃土高原植被第一次受大損
始皇帝統一六國,大量人口隨之進入關中,墾殖面積大增。與此同 時,他大興土木,建造宮殿陵寢,大肆砍伐關中山地森林,始皇三十三 年(公元前214年),蒙恬擊潰匈奴,取得河套地區大片土地,隨後 實行屯墾戍邊,多次向鄂爾多斯高原地區移民,每次人數多達數十萬, 原本一望無際的草原變成了農耕區。
十、黃土高原森林第二次受大損
西漢時期,天下大治,中國人口激增至6000萬。向西北開拓移 民成為解決人口膨脹壓力的主要手段,僅漢武帝時期,就向西北邊塞遷 徙了70餘萬人口。西漢將匈奴趕到遙遠的漠北,將大片林牧區變成了 農耕區。西漢在河套開發的引黃灌溉工程,是以寧夏內蒙的賀蘭山森林 和陝北森林的大破壞為代價的。
十一、黃土高原森林第三次受大損
唐朝立國之初,勵精圖治,經濟迅速恢復。由於其經濟貿易外交 的中心皆偏於西北,因而西北地區的屯田墾殖搞得有聲有色。黃土高 原的林牧區開辟了大片農田,墾田數十萬畝。每丁耕田有二三百畝, 廣種薄收,造成植被大面積破壞。
唐代定都黃土地的中心城市-長安。盛唐氣象,國力達到頂峰, 都城的規模當然前無古人,耗用木材無數。僅就長安附近而言,唐代除了在寶雞、眉縣、周至、戶縣等鄰近山中採伐外,還遠到岐山、隴山和當時嵐州(今嵐縣)、盛州(今內蒙額爾多斯高原一帶)采辦。
十二、黃土高原森林第四次受大損
宋代建都開封,因為洛陽附近黃河南北的山嶺早被砍伐一空了, 不得不遠去呂梁山採伐,當時渭河上游林區也橫遭暴劫。史載北宋剛 剛立國,就在秦隴之間大肆採伐。陝西秦嶺、子午嶺、羅山,寧夏賀 蘭山、大盤山,甘肅沼河、隴南山地,森林先後遭到破壞。宋朝官商 每年僅從陝甘間的隴山就採得大木萬株以上,竟使當時開封城內良木堆積如山,私商采賣木材更是不計其數。
十三、黃土高原森林第五次受大損
明朝重得西北,重視屯田,以便以屯養軍,以軍隸民。當時"屯 田普天下","而西北為最"。明初駐屯雁門、偏關長城附近時,那 里因山勢峭壁拔,林木茂盛,"人鮮徑行,騎不能入"。到了明中葉, 北京的高官顯貴,邊關將士,當地居民,群起砍伐,"百家成群,千 夫為鄰,逐之不可,禁之不從"。單是每年販運到北京的林木,就不 下百萬根。
十四、黃土高原森林第六次受大損
滿清入關,短短幾十年休養生息,人口由8000萬增至兩億。 華北、江南人滿為患,於是大量流民自發湧向西北。黃土高原又一次成為破壞的重災區,祈連山、六盤山明代以前尚有巨木參天,此時完 全成了光山禿嶺。
十五、六千年後的今天森林由69%降至6%
六千年後的今天森林由69%降至6%成了名副其實的一片黃土。 黃土本身土質疏鬆,沒有任何抗沖性,完全依靠地面植被及其根系的保 護。植物的水土保持作用,森林為最,草原次之,農作物則幾乎為零。 幾千年來,我們一直在掃平具備保護能力的天然植被,代之以沒有保護 能力的農作物。
十六、嗚呼!黃河!
嗚呼!千百年來,我們就這樣在刀斧和戰火中毀滅了黃河中下游的 天然植被。可嘆伐盡林木營造的無數恢宏殿宇,而今安在哉?
黃土地是深厚的,也是脆弱的。因為它土質疏鬆,顆粒細膩,植被 一經破壞,水土流失就極其嚴重。很快我們就聽到了哀婉的嘆息:"俟河之清,人壽幾何?"
十七、黃土高原植被破壞溝壑縱深
目前高原上長度在1公里以上的溝壑有30多萬條,1公里以下的 支溝、毛溝更是不計其數。一道道溝壑最終的歸宿都是黃河,它們不停 地切割著黃土高原,成為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
十八、黃土高原植被破壞,生態環境今非昔比
走在我們今天稱之為黃土高原的莽原之上,滿眼是嶙峋乾裂、支離 破碎的黃土,沒有樹,甚至沒有草,多少人曾深深感嘆:人類的先民們, 怎能在這樣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生發出如此燦爛的文明?
它們沒有意識到的是,直到6000年前,綠色還是這里的主色調, 那時這里的森林覆蓋率高達69%。
十九、一場暴雨地形巨變
隨著植被覆蓋率的下降,高原上河流溝壑強烈下切,在向上延伸的同 時,兩側也在拓寬,並且發展出支溝,支溝又發展成毛溝。這樣的變化, 往往只需要數年、數月、數天甚至一場暴雨過後就能完成,因此黃土高原 也被稱作世界上地形改變最為迅速的地區。
二十、年傾瀉16億噸泥沙90%來自黃土高原
每年傾瀉16億噸泥沙,90%來自黃土高原這些溝壑。每年流失的 16億噸泥土,絕不僅僅是把一條河染成觸目驚心的黃色。它隨水而下, 淤塞了湖泊,沖決了丘陵,抬高了河床,滌盪了平原。
二十一、三年兩決口,百年大改道
黃河一天天暴虐起來,"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次大改道",母親河 終於成了"中華之憂患"。與黃河水患的搏鬥,成了中原大地上生死存 亡的頭等大事。
二十二、守著黃河缺水,鄭州可為中游一例
鄭州本來因水而興,它依傍黃河,還有賈魯河、熊耳河、金水河從 城中流過。但隨著工農業的巨大發展,污染日趨加重,引水渠道縱橫交錯,三條曾經流淌不盡的河流先後枯竭。至70年代,鄭州已完全依賴 黃河供水。
二十三、山東缺水,越近黃河越缺水
山東的水資源情況更加緊張,人口和耕地分別佔到全國的7.2% 和7.3%,而水資源總量僅佔全國的1.2%。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僅有300立方米,是全國人均水平的13.3%。每公頃耕地佔有水量4560立方米,是全國的17.3%。是越接近黃河水資源越短缺, 到黃河一帶徑流深降到只有60毫米,到魯西北的臨清、冠縣一帶竟只 有25毫米。
涼州詞
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使至塞上
唐·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侯騎,都護在燕然。
將進酒
唐·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
鍾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
黃河,你是民族的搖籃,五千年古國文化,
從你這兒發源,多少英雄故事在你周圍扮演……」。
《黃河頌》的歌詞,道出了黃河的悠久歷史,唱出了黃河的不朽功績。
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也是世界聞名的巨川。
——摘自《黃河頌》
與爾同消萬古愁
黃河夜泊
〔明〕李流芳
明月黃河夜,寒沙似戰場。
奔流聒地響,平野到天荒。
吳會書難達,燕台路正長。
男兒久為客,不辨是他鄉。
渡黃河
〔明〕謝榛
路出大梁城,關河開曉晴。
日翻龍窟動,風掃雁沙平。
倚劍嗟身事,張帆快旅情。
茫茫不知處,空外棹歌聲。
過黃河
〔明〕李東陽
清口驛前初放船,
長淮東下水如弦。
勁催雙櫓渡河急,
一夜狂風到海邊。
浪淘沙
九曲黃河萬里沙,
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
同到牽牛織女家。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贈《裴十四》)
王之渙曰: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涼州詞)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登鸛雀樓)
王維詩曰: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
「艄公號子聲聲雷,船工拉纖步步沉。運載好布千萬匹,船工破衣不遮身。運載糧食千萬擔,船工只能把糠饃啃。軍閥老闆發大財,黃河船工輩輩窮。」
「一條飛龍出昆侖,搖頭擺尾過三門。吼聲震裂邙山頭,驚濤駭浪把船行。」
「三氣周瑜在江東,諸葛亮將台祭東風。祭起東風連三陣,火燒曹營百萬兵。」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唐 柳中庸《徵人怨》)
黃河走東溟,白日落西海。(唐 李白《古風》)
陽台隔楚水,春草生黃河。(唐 李白《寄遠》)
黃河北岸海西軍,椎鼓鳴鍾天下聞。(唐 杜甫《黃河》)
派出昆侖五色流,一支黃濁貫中州。
與黃河有關的民間故事: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黃河是一匹很難馴服的野馬,它任意奔流,好像一個齜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著萬頃良田。咬嚙著千萬重山,黃河兩岸的回漢人民只能在山尖、溝底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
那時候,寧夏不是一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疊,溝壑縱橫,沒有一塊平坦坦的田地,也沒有一塊田能灌上黃河水。
傳說,牛首山上住著幾戶回回和漢人,他們人老幾輩在山底挑水,在山頭上種地。老老小小忙個不停,卻吃不飽,穿不曖,天長日久,誰也 受不了這種折磨。
有一年,一個七十開外的老回回,名叫爾德,在山上開了一個瓜果園,種了些黃瓜。他每天起早貪黑,到黃河裡去挑水澆黃瓜,肩膀壓腫了,腳底起皮了,精心地務育著黃瓜,黃長得又嫩又甜。
這一天爾德老漢累了,躺在菜園門上睡著了。
他剛睡熟,就夢見天空飄來一朵白雲,漸漸地,那白雲變成了一個白鬍子阿訇,抖動著銀色的胡須,對爾德老說:「今天有兩場大風,你要注意。中午是一場黃風,能把黃瓜吹蔫;後晌有一場黑風,能使黃瓜蒂落。不管有多大的風,你都不要把黃瓜摘下來。
爾德老漢驚醒一看,不見了白鬍子阿訇,卻見北面黃風彌天蓋地,霎時刮到牛首山來了。爾德老漢細細瞅著黃瓜,果然一個個蔫了,他心裡非常難過,一年的血汗白費了,可一想起白鬍子阿訇的話,就沒有動。
到了後晌,一股黑風過,吹得山搖地動,樹葉落下一層又一層。爾德老漢一看,黃瓜快要落地,他氣得摘掉了一個又蔫又小的黃瓜使勁扔進了黃河。黃河馬上斷了一條線。像神仙用刀切過一樣,清清楚楚地看見了河底,爾德老漢往下猛撲時,河水「嘩」地一下又並攏了。老漢又累又餓,坐在河岸上,眨眨眼睛,金花亂舞,暈暈昏昏啥也不知道了。
這時,爾德老漢又聽見那位白鬍子阿訇說「這黃瓜就是征服黃河的鑰匙,它可以叫黃河斷流,也可叫黃河聽人的話。可現在黃河叫黃風和黑風這兩個伊比利斯折騰苦了。你不能心急,要耐心,要下更大的工夫。明年,你再種一園子黃瓜,黃瓜熟了的時候,你揀最大的一個扔進黃河裡。那時,你走進河底洞里,珠寶由你挑,糧種由你拿,還有一把寶劍可以斬龍殺妖,馴服黃河,你指哪裡,黃河水就流向哪裡。」
第二年,勤勞的爾德老漢又種了一園子黃瓜,他不怕路遠,不惜流汗,從黃河裡挑水澆瓜。工夫不負苦心人,最後,園子里結了一個三尺長的黃瓜,長得像一把鑰匙。老漢高興地日夜睡在瓜園里,一直等到瓜熟。
這一天,天氣晴得沒一點子雲彩。爾德老漢把那三尺長的黃瓜摘下來,念了個「太斯米」,扔進黃河裡。這時只聽黃河一聲咆哮,裂開了一條長縫河底的石頭都看得清清楚楚。爾德老漢下到河底,見靠著河岸有個洞,洞里珍珠瑪瑙應有盡有。老漢拿了些,剛往出走時,聽得一陣暴風狂吼,一時河面上波濤滾滾,一浪高過一浪。爾德老漢拿起寶劍向那黑旋風和黃旋風左右猛劈幾十劍。一會兒,黑風和黃風吹出天邊去了。
這時,黃河的斷縫漸漸地合嚴。爾德老漢想起白鬍子阿訇的囑咐,這寶劍可以征服黃河,他心裡豁亮了,心想:我要叫黃河填滿溝壕,淤平山樑。老漢手持兩把寶劍,向黃河猛劈下去,黃河的水馬上不流了,好像前面堵了一道長城,只是節節升高,遠遠地看去真怕人。
三天以後,南至六盤山,西至賀蘭山,到處都是水,只留下幾個山尖尖。爾德老漢這才抽出寶劍,叫黃河水向前流去。
從此以後,山大溝深的寧夏,變成了一馬平川,居住在黃河兩岸的回漢人民靠著自己勤勞的雙手,開渠造田,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神話傳說:
大禹治理黃河時有三件寶,一是河圖;二是開山斧;三是避水劍。傳說河圖是黃河水神河伯授給大禹的。
古時候,在華陰潼鄉有個叫馮夷的人,不安心耕種,一心想成仙。他聽說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為仙體。於是就到處找水仙花。
大禹治理黃河之前,黃河流到中原,沒有固定的河道,到處漫流,經常泛濫成災。地面上七股八道,溝溝汊汊全是黃河水。馮夷東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黃河、跨黃河、過黃河,常和黃河打交道。轉眼過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馮夷很得意,又過黃河去一個小村莊找水仙花。這里的水不深,馮夷趟水過河,到了河中間,突然河水漲了。他一慌,腳下打滑,跌倒在黃河中,活活被淹死。
馮夷死後,一肚子冤屈怨氣,咬牙切齒地恨透了黃河,就到玉帝那裡去告黃河的狀。玉帝聽說黃河沒人管教,到處橫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惱火。他見馮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該成仙了,就問馮夷願不願意去當黃河水神,治理黃河。馮夷喜出望外。滿口答應。這一來可了卻自己成仙的心願,二來可報被淹死之仇。
馮夷當了黃河水神,人稱河伯。他從來沒有挨過治水的事兒,一下子擔起治理黃河的大任,束手無策,發了愁。咋辦呢?自己道行淺,又沒什麼法寶仙術,只好又去向玉帝討教辦法。玉帝告訴他,要治理好黃河,先要摸清黃河的水情,畫個河圖,有黃河的水情河圖為依據,治理黃河就省事多啦。
河伯按著玉帝的指點,一心要畫個河圖,他先到了自己的老家,想找鄉親們幫幫忙。鄉親們都討厭他好逸惡勞,沒人答理他。他找到村裡的後老漢,講了他治理黃河的大志。後老漢見他如今成了仙,要給百姓們辦點好事,就答應幫幫他。從此,河伯和後老漢風里來雨里去,跋山涉水,察看黃河水情。兩個人一跑就是好幾年,硬是把後老漢累病了。後老漢只有回去,剩下河伯繼續沿黃河察看水情。分手時,後老漢再三囑咐河伯,幹事要干到底,不要中途而廢,畫好圖就動手治理黃河,人手不夠,他說服鄉親們幫忙。
查水情,畫河圖,是個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圖畫好,已年老體弱了。河伯看著河圖,黃河哪裡深,哪裡淺;哪裡好沖堤,哪裡易決口;哪裡該挖,哪裡該堵;哪裡能斷水,哪裡可排洪,畫得一清二楚。只可嘆自己沒有氣力去照圖治理黃河了,很傷心。河伯想想,總有一天會有能人來治理黃河的,那時,把河圖授給他,也算自己沒有白操心。
河伯從此就在黃河底下安度晚年,再沒有露面。不料,黃河連連漲水,屢屢泛濫。百姓們知道玉帝派河伯來治水,卻不見他的面,都罵河伯不盡職盡責,不管百姓死活。
後老漢在病床上天天盼河伯,一晃好些年不見面。他對治理黃河的事不放心,要去找河伯。他兒子叫羿,射箭百發百中。無論後老漢如何講,羿不讓他去找河伯。後老漢不聽兒子勸阻,結果遇上黃河決口,被沖走淹死,連屍體都沒找到。後羿非常恨河伯,咬著牙說,早晚要把河伯射死。
後來,到了大禹出來治水的時候,河伯決定把黃河河圖授給他。
這一天,河伯聽說大禹帶著開山斧、避水劍來到黃河邊,他就帶著河圖從水底出來,尋找大禹。河伯和大禹沒見過面,誰也不認誰。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正想歇一歇,看見河對岸走著一個年輕人。這年輕人英武雄偉,想必是大禹,河伯就喊著問起來:「喂,你是誰?」
對岸的年輕人不是大禹,是後羿。他抬頭一看,河對岸一個仙風道骨的老人在喊,就問道:「你是誰?」
河伯高聲說:「我是河伯。你是大禹嗎?」
後羿一聽是河伯,頓時怒沖心頭,冷笑一聲,說:「我就是大禹。」說著張弓搭箭,不問青紅皂白,「嗖」地一箭,射中河伯左眼。河伯拔箭捂眼,疼得直流虛汗。心裡罵道:「混帳大禹,好不講道理!」他越想越氣,就去撕那幅水情圖。正在這時,猛地傳來一聲大喊:「河伯!不要撕圖。」河伯忍痛用右眼一看,對岸一個頭戴斗笠的人,攔住了後羿。這個人就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畫了幅黃河河圖,正要找河伯求教呢。後羿推開大禹,又要搭箭張弓。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畫圖的艱辛講了,後羿才後悔自己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
後羿隨大禹一同趟過河。後羿向河伯承認了過錯。河伯知道了後羿是後老漢的兒子,也沒多怪罪。大禹對河伯說:「我是大禹,特地來找你求教治理黃河的辦法哩。」
河伯說:「我的心血和治河辦法都在這張圖上,現在授給你吧。」
大禹展圖一看,圖上密密麻麻,圈圈點點,把黃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畫得一清二楚。大禹高興極啦。他要謝謝河伯,一抬頭,河伯躍進黃河早沒影了。
大禹得了黃河水情圖,日夜不停,根據圖上的指點,終於治住了黃河。
歷史人物:
夏禹、、鄭國、賈讓、張戎、王景、司馬孚、姜師度、劉晏、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宋用臣、蘇轍、都實、周用、萬恭、潘季馴、楊一魁、朱之錫、靳輔、陳潢、高斌、郭大昌、栗毓美、林則徐、吳大澄、張曜
俗語、諺語:
跳進黃河洗不清、黃河富寧夏,最富是吳忠、黃河尚有澄清日,豈可人無得運時、天下黃河富寧夏、不到黃河心不死,不見棺材淚不流。
成語:
砥柱中流、海晏河清、河清海晏、河山帶礪、黃河水清、礪山帶河、鯉魚跳龍門、俟河之清、中流砥柱
王昌齡的「白花垣上望京師,黃河水流無盡時。窮秋曠野行人絕,馬首東來知是誰」、「黃河渡頭歸問津,離家幾日茱萸新」。
杜甫《黃河二首》黃河北岸海西軍,椎鼓鳴鍾天下聞。鐵馬長鳴不知數,胡人高鼻動成群。 黃河南岸是吾蜀,欲須供給家無粟。願驅眾庶戴君王,混一車書棄金玉。
賀敬之《三門峽--梳妝台》:「望三門,三門開,黃河東去不回來」、「責令李白改詩句,黃河之水手中來!」。
元代詩人薩都剌《過古黃河堤》:「古來黃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變通津,滄海化為塵。」
唐代劉禹錫寫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李白「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吼萬里觸龍門」、「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暗天」「西嶽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 「且探虎穴向沙漠,鳴鞭走馬凌黃河」。
王維的「獨樹臨關門,黃河向天外」。
李商隱的「土花漠碧雲茫茫,黃河欲盡天蒼黃」。
白居易的「黃河水白黃雲秋,行人河邊相對愁」。
宋代丘崈《黃河清》鼓角清雄占雲祲。喜邊塵、今度還靜。一線乍添,長覺皇州日永。樓外崇牙影轉,擁千騎、歡聲萬井。太平官府人初見,夢熊三占佳景。皇恩夜出天闈,雲章粲、鳳鸞飛動相映。寶帶萬釘,與作今朝佳慶。勛業如斯得也,況整頓、江淮大定。這回恰好,歸朝去、共調金鼎。
柳中庸《徵人怨》歲歲金河復玉關, 朝朝馬策與刀環。三春白雪歸青冢, 萬里黃河繞黑山。
民謠:
黃河滾滾波浪翻,牛皮筏子當輪船
九曲黃河十八灣,寧夏起身到潼關,萬里風光誰第一?還數磧口金銀山
信天游:
黃河船夫曲
你曉得天下黃河幾十幾道灣哎? 幾十幾道灣上,幾十幾只船哎?
幾十幾只船上,幾十幾根竿哎? 幾十幾個那艄公嗬呦來把船來搬?
我曉得天下黃河九十九道灣哎, 九十九道灣上,九十九隻船哎,
九十九隻船上,九十九根竿哎, 九十九個那艄公嗬呦來把船來搬。
5、有沒有一些比較真實的變聲器軟體,手機版
這樣的軟體有很多,可以在軟體市場安置市場等很多軟體第三方應用平台上去搜索關鍵詞就可以找到,基本上是免費的功能也很多,可以試一下,建議採納
6、怎麼在手機上賺錢?
7、鄭州第一座黃河公路大橋為何不在下游較窄的水面上修建?
是根據當時的公路條件,給107國道配套而建。
8、黃河裡面還有魚嗎?
不玄。小時候就聽過老人們不止一次說,黃河裡的鯰魚悄悄潛伏在岸邊渾湯中,瞅著孩子不注意,揚起尾巴就一下子將孩子打入水中,然後吃掉。這有點像《聊齋》故事,當初我也以為這是魘語,及至見到鄉人拖著鯰魚在岸邊走的時候,便相信這不是大人嚇唬小孩子的話。那一條打上來的鯰魚被漢子背了,尾巴還長長地拖在地上。更在後來,村裡的板人下渾水裡摸魚,看見一條大鯰劃著水弦游過來,瞅准了猛撲上去,雙手卡住魚腮,不想,那條大鯰頓時瘋狂起來,尾巴如同鞭子一樣胡亂甩打,只聽壯漢板人大叫一聲,將那條到手的大鯰復又扔進水裡,或者說,是大鯰用力掙脫了將死的命運。等他呲牙裂嘴上了岸,腰上青一股紅一股,一時三刻就腫成法國酒窖里的酒桶。鯰魚是黃河裡的食肉魚,是黃河水族裡的王。寬寬的一帶,色澤烏黑,無鱗,一身粘液,不易捉到。背上的鰭是漫不經心的一筆,眼睛顯眼不顯眼地擺在寬而扁的頭兩側,一張大嘴裡牙就跟密布的耙釘似的,樣子極丑。它常常穴居於黃河兩岸的石窩或泥淖里,平常不大出來。除此之外,就是著名的黃河大鯉魚了。黃河大鯉魚倒未必個個都大,只不過是因為它體形誇張些罷了,眼眼圓丟丟的,眼眶外圍一圈金黃金紅,嘴巴小,肚子大,我們那地方稱它為「鋤板兒」,又因為方音的緣故,讀為「柳魚」,我們那地方不知道黃河裡有鯉魚,只知道有「柳魚」。黃河大鯉魚非常漂亮,鱗甲泛金,金色里還有些紅色,還有些黃色。我上小學的兒子寫作文,說黃河鯉魚真輝煌。的確。先前看民間年畫「連年有餘」,上面的黃河鯉魚花紅柳綠的,我以為是民間藝術的誇張失真,後來才發現不是,黃河鯉魚就是那個樣子。近幾年,水面寬的地方,人們用網箱養黃河魚,或者在水庫里放養,有鯰也有鯉,因為黃河魚不易得,所以價格特別高,有時候,人們常常拿網箱或壩里養的魚來冒充。其實,也是冒充不了的。首先,是觸須長得不一樣,有經驗的漁人說:鬍子長得不一樣。鯰魚生在網箱里或者水庫里,須長且尖細不說,上嘴唇一邊擺著三根總共三對須,下嘴唇還有兩對,黃河水喂養大的鯰魚上下嘴唇各一對,且粗而短,下邊那一對簡直就是擺擺樣子。鯉魚就更好判別了,黃河裡的鯉魚的須不長不說,那就不是須,而就是兩個小肉垂似的,跟身體渾然一體。為什麼?黃河裡泥沙大,來回遊動,等於成天被砂子打磨著,它能生出來嗎?再就是剖開肚子,人工飼養放食喂糞,肚子里剖開後有一層黑色的粘膜包裹著臟器,而黃河裡的不論是哪種魚都是沒有的,顯得很健康的樣子。春季河破冰消時吃一季,夏天百川灌河又吃一季。春季河開的時候專吃鯉魚,叫做開河魚。魚們在冰層下生活了一個冬天,被喂肥了,味道當然好,鯉魚這時候從下游回遊回來,一個個碩壯得不得了。據說,每年春開的開河鯉魚是給皇帝的供品,我聽了之後,替漁人犯愁,我們那地方去北京少說也有一千公里地,在過去少說也得走二十多天,沒有製冷技術,漁人將魚送到北京還不臭了?將給皇帝的供品搞臭了,那是什麼罪名?偶然聽一位老者介紹過運送供魚的方法,法子使得巧妙,將豬油煉好,盛進油蔞子里,等油即將凝固,然後再將鯉魚活著淹進豬油里,這樣,魚在凝固的豬油里與空氣完全隔絕開來,即便到了北京也不至於走味。五月里黃河發大水,則專吃鯰魚,夏季里水中食物豐富,蝦蟹蛙蟲小魚微藻都很活躍,鯰魚養得最肥,人說:五月的鯰魚活人參,食之大補。有的人就吃不得鯰魚,吃罷渾身冒汗,皮膚之上會莫名其妙均勻地生出鎧甲釘一般的紅顆子來,奇癢無比。黃河魚的做法與其他魚做法沒什麼區別,可清燉可紅燒。但是,我們村子裡做魚的方法在別的地方卻沒有見過。怎麼做?叫做燜魚。我們村子裡多是黃河上討生活的船漢,春季冰未破盡,就駕著小漁劃在漂著凌茬的水面上網魚去了,既為吃一嘴鮮,也為顯示船漢的勇敢與膽量。夏天,單待中午休息的空當,村裡的壯後生抬一架網到水急的地方「拉魚」,魚逆水而進,後生們順水而行,一網一條,一網兩條,有時候,一網上來,什麼也沒有,拉一兜子蘆根。不論是春天還是夏天,村裡是將網上來的魚活養在水盆里,等攢夠一村人都能嘗一些的時候,才下鍋「燜魚」。揭鱗,剖膛,去腮,然後斷成段,碎蔥蒜,加鹽調姜,以醬油醋料酒和之,潑在魚段上,均勻攪拌,讓所有的魚段都沾上調貨,這叫「煨魚」,煨魚恐怕不準確,我寧願叫做「味魚」。如此一個小時之後,再將准備的麵粉用雞蛋和水拌成糊狀,取「味」好的魚段掛上麵糊下沸油鍋里炸至焦黃。最後,七燒鍋里油熗出一鍋湯來。七燒鍋有多大?冬天裡殺豬褪毛的時候就用七燒鍋。這時候,就可將炸好的魚段逐一置入湯中,上蓋「燜」,燜至七成,下粉條,撒韭菜。這樣,「燜魚」就做成了。滿滿一大鍋黃河魚,是為了全村老少都能嘗到一口,大家拿碗來,每人一碗兩碗,說著漁情,蹲在院子里吃。每年春夏兩季,都要吃的,這是全村人的大聚會。我們村子緊靠著縣城,縣城裡的幹部見了,說我們村子裡民風好,也少不得聞味而至。黃河魚的肉質非常鮮嫩,魚骨齊整,不至於難吃,會吃魚的人根本不是在吃,而是在吸,上嘴一吸,手裡就剩下魚刺了,魚肉入口之後,好像馬上就化了似的,不腥不膩。那味道很難言語來形容,但是,那味道卻永遠也忘不了。每年都要吃黃河魚,每年村子裡都要這樣聚在一起吃一兩次「燜魚」,長大之後,吃其他魚的時候,怎麼也吃不出個味道與興趣來,以後就乾脆就不吃魚了。我知道,這是一種偏執,更是一種懷念。不過,最近,我在北京又發現了真正的黃河魚,是由一家叫做「母親河漁業」的公司通過科學方法按照純天然的方式培育出來,吃完之後不禁讓我回憶起童年時吃黃河魚的情景,而且你還可以看到他們專門為這種特有魚種加的防偽標志呢!pvc防偽標志
9、抖音上好聽的歌曲有哪些
1、《說散就散》
同樣在《前任3》播出後又成功的火了一波,不過也是漸漸的平淡一些。
2、《卡路里》
在看完了《西虹市首富》後覺得這歌太魔性,跟著旋律就要經不住唱起來。
3、《學貓叫》
「我們一起學貓叫,一起喵喵喵喵喵。」這真的是聽太多遍的歌了,幾乎走哪裡都可以聽見。抖音火起來的歌,整體的旋律是屬於流行的。
4、《往後餘生》
這首歌同樣屬於抖音火起來的,短視頻很多也選擇以這首歌作為背景。
5、《講真的》
摩登兄弟在抖音上唱過這首歌曲,整體的旋律十分的流行,所以也受到了全民的跟風。同屬於抖音帶火的歌曲,在大街小巷幾乎都可以聽到。
6、《隔壁泰山》
7、《that girl》
完全也是抖音帶火的歌曲,作為短視頻的音樂,以獨特的風格作為了各種拍視頻的背景,也是比較的合適。
8、《可能否》
歌名完全是不熟悉的,不過一聽歌詞唱到「可能我撞了南牆才會回頭吧,可能我見了黃河才會死心吧。」就知道這又是一首抖音火的歌曲了。
9、《體面》
電影《前任3》而走紅的女主於文文,原創的一首歌曲《體面》也是在電影中走進了人心。而因為《前任3》足夠的讓大眾有感同身受的體驗,所以讓人們對於歌曲也產生了共鳴。
10、《紙短情長》
可以說是一首原創作者都沒有想到會火的一首歌,意外的發在了網路上,卻也意外的受到了大家的喜歡。雖然旋律整體稍微有點偏簡單,不過卻帶有著淡淡的初戀的氣息,屬於一首抖音成功帶火的歌曲。
10、黃河簡短的來歷
在距今300萬年前至160萬年之間,青藏高原曾發生3次抬升,其中最強、最猛烈的抬升運動發生在距今160萬年左右,青藏高原在一次猛烈的抬升運動中躍出地面,其地塊邊緣發生斷裂褶皺,形成階梯狀地貌,原來廣泛分布的湖泊匯集成河.如果將時間尺度縮短,高原抬升和黃河形成經歷了一個先是悄然而緩慢的陸地升高運動過程,然後突然山崩地裂,巨大陸地躍出地表,一條由湖泊匯集而成的大河隨之奔騰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