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新媒體環境下網路語言暴力

新媒體環境下網路語言暴力

發布時間:2021-02-19 02:53:42

1、社交媒體中的惡搞、語言暴力活動是一種典型的網路什麼傳播形式?

自我發泄,社會負面情緒煽動。

2、為什麼會有網路語言暴力

言論自由作為憲法賦予公民的基本權利之一,受到了廣泛的尊重和保護。得益於信息化時代,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日漸便利、快捷,公民言論自由的形式不再單一,並由現實層面轉到了虛擬空間。網路的廣泛使用,為言論自由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在參與政府決策、推進政治民主、監督權力運行、關切社會熱點等方面均體現出了獨特價值。然則,「網路語言暴力」的出現,影響了這一權利的充分實現及行使。我們受惠於互聯網時代的種種,卻不得不反思「網路語言暴力」帶來的負面影響。似是而非的謠言和刻薄庸俗的人身攻擊,不斷侵犯著人們的基本權利,不斷沖擊著道德和法律的底線。任何權利的行使,必須有一定的界限,形成法律規制下的後網路輿論自由時代,有助於網路環境的凈化及形成網路言論自由的新局面。
問題之揭示:網路語言暴力釋義
從「世上最毒後媽」事件、「郎咸平」事件再到「林妙可」事件,「網路語言暴力」漸入人們視野,並成為網路時代異常耀眼的詞彙之一。對於暴力的理解,竊以為狹義的暴力,僅指代採取致他人身體、財產受到傷害的攻擊性行為。廣義上「暴力」一詞的使用范圍已擴展至心理、思想和語言領域,指代一種非物質性傷害的攻擊性行為。語言環境中的暴力,突出表現為使用霸權言語剝奪他人參與平等交流的機會,意圖使他人接受其言論思想,扼殺他人的話語權。而網路語言暴力是指在互聯網路上,以話語霸權的形式,採取詆毀、蔑視、謾罵、侮辱等手段,侵犯和損害他人人格尊嚴、精神和心理的行為現象。
經過多年積淀和網民生活習性延續而形成的網路語言暴力,形態完備,自成系統。其主要形式表現為以下四類:文化大革命特徵的詞語、羞辱謾罵性言辭、謠言、人肉搜索。網路語言暴力簡陋、粗俗,使語言喪失了美感的魅力,然而,它卻有極強的再生能力,要徹底根除尚屬不易。可預見的是,伴隨社會發展,網路語言暴力存在不斷升級、不斷創生的可能,將來其還有更多的表現形式。
追問:網路語言暴力的成因
社會層面。互聯網極大拓展了人類交流的公共領域,在網路上網民釋放自己積壓的社會意識、個人情緒。網路群體通過「網路語言暴力」的非理性運用能夠獲得超越現實的無比力量感和優越感,是其產生的重要因素。具體到網路語言暴力場域,部分人出於保持群體一致的心理動機參與其中,運用暴烈性語言,畸形化語言,進行摧毀性的聲討、控訴、揭露、抹黑,把關注對象「置於死地」,「暴力」局面的出現未必是網友真實想法的反映,盲從、缺乏正確判斷力是其鮮明特徵。
縱觀網路語言暴力的形成,還有其深厚的歷史現實原因。文化大革命雖已遠去,但網路語言暴力折射的文革思維並非無跡可尋,如:強調極端處事,非黑即白,非好即壞,做事對立,不求同一;只講斗爭,不求妥協;以勢壓人,不講事實、明道理,大搞人身攻擊。①如今,一方面,長期以來網路思想言論底線模糊。另一方面,人們「習以為常」、「不以為意」的態度也加劇了對粗鄙言語的默許和縱容。
個體層面。我國劇烈的社會變遷和利益格局的重組,造成了大眾的焦慮和浮躁,部分人通過網路語言暴力,一方面,表達其「仇富」、「仇官」心理,另一方面,表達其在現實生活中所遭遇到不公正待遇的情緒,使得網路變成宣洩工具。
自主、開放、張揚個性反叛傳統的網民常以出格的言詞獲取自我認同及實現,並將標新立異的觀念,逾越底線的言辭作為炫耀資本。部分網民受自身判斷力及群體思維影響,缺乏對網路信息理性的研判力,採取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各類繁綜復雜問題。
需引起注意的是,一些網路群體為了實現其慾望的需要—如公安機關新近查出的「21世紀網」特大新聞敲詐案,為了在最短的時間內取得最多的社會效益特別是經濟效益,拋開一切道德約束,甚至不惜以身試法,以公平、正義為幌子,要挾受害對象,刺激社會的注意力,繼而獲取最大的市場效應。
網路傳播層面。網路世界虛擬、自由,在法律規制不嚴的情況下,傳統的監督和審查方式不在場。網民採用匿名方式遊走於網路世界,「看不見」的陌生人社會使得網民無所顧忌地交流,促使人們在不需為自己言論負責的網上施以網路語言暴力,導致自我約束力和道德責任感急劇弱化,說一些出格的話,人性弱點暴露無遺。基於技術和人員的原因,網路監管尚存在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對網路信息的真實性審查、篩選、屏弊,監管把關不嚴,亦導致了不良信息的傳播。
反思:網路語言暴力的社會危害性
網路給公眾提供了廣闊的交流空間,網路語言暴力的出現卻威脅到了公民的權利和自由,其一旦越過道德和法律的界限,足以損害他人合法權益,帶來一系列現實問題,造成巨大社會影響,導致失序格局的出現。就以往研究而言,學界對網路語言暴力的社會危害解讀大多從侵犯人身權、名譽權、隱私權等角度進行深入分析及批判。應當說,學界關於網路語言暴力社會危害性的法理分析精準到位,對其綜合治理有一定的學術貢獻,但問題是千篇一律的經驗式分析固化了從不同維度看現象、識本質思維的突破。本文另闢蹊徑,從法社會學的角度來探究網路語言暴力的社會危害性,力求多一種路徑,擴充對其的認識。
網路語言暴力產生了無數的網路語言暴民。近20年互聯網的興盛,恰逢中國社會經濟的變革轉型期,意識領域的強烈碰撞、心態的不平衡、恣意情緒的宣洩製造了一批又一批網路語言暴力主體。部分網民使用大量誇張、刺激、怪癖的語言,意在嘩眾取寵或純粹性的宣洩。網路語言暴力主體又以為數不少的微博大V,如「秦火火」、「立二拆四」、「薛蠻子」為典型代表。這些暴眾高扛「和平」、「理性」、「仁義關愛」的大旗,批社會熱點,爆料「生猛」消息,發布或揚言發布負面帖文,揭露對方隱私,無中生有編造故事,惡意造謠抹黑中傷,使用渲染、煽動語詞,他們以實現公平正義為策略,召集網民圍觀,挑動民眾的不滿情緒。這套策略背後是實現「誰不服我,我整誰」的野心與「非法攫取經濟利益」的機心。
網路語言暴力造成病態的認知方式與心理結構。網路語言暴力相較於物質性摧殘,則是非物質性摧殘與心理踐踏。拉康說:「無意識像語言那樣構成。」②他認為在心理和人格層面是話在講人,而非人在講話。可見語言對人尤其青少年心理結構和人格結構的塑造功能。美國科學家曾有一項研究,發現國民生產總值和報刊雜志上的正能量語言含量呈正相關。語言強大的暗示功能由此可見,如果說消極的話語方式會給人帶來消極的情緒和消極的行為方式,那麼網路暴力變態的話語方式將是對人正義和平等內心秩序的摧毀,對真善美等信仰的破壞,催生出「暴虐為快」的病態心理,乃至形成嗜好網路語言暴力與藉助網路語言暴力投機的病狂。
網路語言暴力污染與破壞社會人文生態環境。認清網路語言暴力對人文環境的污染與破壞十分必要。當下,人類已經十分警惕並著手處理自身所處的自然生態環境污染,但對人文生態環境的污染卻缺乏系統性的管控。在治理人文生態環境的過程中,不應採取如自然環境一般先破壞後治理之路,對於網路輿論這一新事物,從一開始就要抓其規范發展之路。至今,國家雖頒布了互聯網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通過強力手段處理了不少網路暴民,維護了網路輿論環境,但綜合性預防工作的開展還顯滯後。
網路語言暴力的實質是「暴力」的為所欲為,是語言恐怖造成的社會從眾心理,導致是非不分的仇恨與敵意,破壞了一個民族的基本禮儀、民族精神和道德規范。籠罩在網路語言暴力之下,和諧社會不復存在,人無尊嚴可言。
網路言論自由新認識
後網路言論自由時代的提出,並非意味著其與網路言論自由時代的根本性割裂。雖然「後網路言論自由時代」不是一個時間概念,但是,它仍然有時間上的規定,它是相對於網路言論自由時代而言的。當然,一定時期內,網路言論自由時代和後網路言論自由時代將共存。
網路言論自由時代是一個充滿激情、革新和活力的時代,提供了人類交流的無限空間,通過發帖、跟帖、微博、臉譜等方式,推動了被壓迫人性的解放。後網路言論自由時代作為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相較於網路言論自由時代的突出特徵在於,除全面含涉網路言論自由時代的有益內容外,更多指代的是伴隨法治治理技術的提升,相關網路治理的法律法規更加健全完善,保障網路言論自由的實施手段更加多元有效,網路語言暴力等非法行為得以遏制。
「後網路言論自由時代」之「後」具有雙關性,它體現了對待「網路言論自由」的兩種不同態度。在某種意義上,「後」可以肯定地理解為積極主動地與先前的東西決裂,從舊的混亂狀態中解放出來,進入到一個新的領域;在另一種意義上,「後網路言論自由時代」被理解為「法治的理性網路言論自由時代」,它依賴於法治,是對當下網路言論自由的繼續和強化,後網路言論自由時代不過是網路言論自由時代的一種新面孔和一種新發展。
後網路言論自由時代的形成根基
基於網路言論自由越界產生的社會問題和法律問題的考量,如何緩解乃至遏制「網路語言暴力」這一社會問題,筆者認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加快網路言論自由的保護及規制方面的立法。我國憲法雖然對言論自由有了明確的規定,但是其范圍明顯過於狹隘。《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五條規定:「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對於此條公民言論自由的理解,從嚴格意義的規范解釋立場出發,言論自由僅指口頭發表意見的自由。這使憲法對言論自由的保護和規范的范圍過窄,不利於凸顯言論自由的價值,更不利於對公民言論自由的全面保護。與此同時,我國憲法對於言論自由的規制略顯模糊、寬泛。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五十一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在這種籠統規定下的網路社會,不可避免地出現公民行使網路言論自由的隨意性和主觀性,為放縱的言論自由與其他權利或利益沖突時肆意的壓製造成可乘之機。
《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全國人大常委會加強網路信息保護的決定》、《關於辦理利用信息網路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釋》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利用信息網路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的出台,逐步彌補了網路立法的空白,國家由重視網路安全轉向保障言論自由及打擊網路暴眾,但總體上說,對於網路社會全面保護的法律法規仍有欠缺。筆者建議,網路立法應順應科技的發展,借鑒域外有益經驗,立足中國互聯網現狀,加大對網路的立法工作。若出現新型網路侵權類型,則以司法解釋的方式予以治理,待時機成熟時提高立法的層次。
對於有序網路環境的形成,網路運行方與管理者是重要一環。二者若發現信息發布者涉嫌侵犯他人權利時,應主動刪除相關信息或中止信息發布者許可權並予以警告。網警對相關信息的監控應及時、准確、有效,依據法律法規對侵權或涉嫌違法行為予以規制。同時,各類互聯網企業都要誠信服務、依法經營。發揮公眾輿論監督作用,舉報網上不良和違法信息。
第二,推進精神文明建設,提升國民文化素養。網路作為意見表達和交流的平台,需要文明參與,允許存在不同的價值取向,尊重個體見解,達成整個社會的良性互動。作為治本之策,提高網民的綜合素質,加強理性思維,提倡文明上網的風尚。因此,把網路文明建設納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總體布局顯得尤為必要,鼓勵國民禮貌用語,普及語言學相關知識,懂得語言交際的得體性和禮貌原則,禁忌語與委婉語的用法等等。在言語交際中,交際雙方既要尊重對方,更要懂得自尊。提升國民的文化素養,強化法律意識,自覺抵制有損網路文明、有悖網路道德的事件和行為,自覺踐行文明健康上網。
第三,注重網路技術發展與信息技術人才培養,鼓勵行業自律。網路社會「自治」色彩濃厚,我們探究對網路社會進行規范的治理,無論是完善立法,還是提高網民素質,都必須重視發揮技術手段的作用。重視網路技術手段的研究和應用,只有依賴網路技術的進步,才能更好地保障言論自由和信息的安全,而只有加強信息技術人才的培養,才能掌握好網路技術以維護網路的安全。
發達國家普遍重視推動本國網路行業的自我管理,重視行業自律。我國今後應繼續加強中國互聯網行業的自律,調動網路業內人士積極參與制定自律規范並以身作則,要加強中國互聯網協會的自我治理能力,健全各級各類機構,健全有效評價制約機制,健全互聯網舉報制度。③
結語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自由,言論自由也是如此,對於「網路語言暴力」的限制勢在必行。在面對網路言論自由的一些負面效應時,選擇加大立法力度是一種必然的選擇。網路言論自由所蘊含的民主價值有力推動了中國民主制度的進程,在後網路言論自由時代,我們選擇對其治理,尤其進行法律治理時,應當深入思考手段與目的兩者間的比例性,切忌「比例失調」,畢竟限制只是一個著力的手段,保護網路輿論自由才是目的。

3、為什麼微信中很多人要使用語言暴力逼人轉發,比如:不轉的是xx。我們呼籲文明微信,凈化網路環境

我記得這個最早是在QQ空間里比較多,不轉不是中國人,不轉全家倒霉之類的。回單純答為了增加傳播量,或者更專業的裡面還有軟廣告。我以前年輕的時候也轉過,心裡當時好糾結。現在微信用的多了,有的公眾號想擴大影響,吸引更多人的關注,就把這招用上來了。樓主心裡實在過意不去就原地轉一圈就是了,現在國家已經開始採取措施凈化網路了,我相信以後網路信息會越來越規范的。
希望我的回答會對你有幫助,採納啊採納啊

4、語言暴力的原因分析

語言暴力,主要有兩方面的來源:一是老師對學生,2000年來,教師體罰學生的現象大大減少,但採用諷刺、挖苦、揭短、當眾出醜等手段對學生進行「心理懲罰」的現象卻呈上升趨勢。二是同學之間,比如給別人起綽號、公開別人隱私、諷刺挖苦他人、嘲笑他人的生理缺陷等等。
對他人實施語言暴力的同學往往最不受歡迎,經常惡語相向的老師也同樣令學生很反感。但語言暴力依然盛行於校園,原因何在?
專家分析,語言暴力折射出中國學校教育中方方面面的匱乏與缺失,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師綜合素質與人文精神方面的問題,也有中國教育制度與教師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
一些教師沒有意識到教師職業所必須承擔的責任和義務,粗話、臟話等不文明的用語甚至成為他們的口頭禪,偏好以語言暴力等方式取代循循善誘的啟發引導。另一方面,教師本身也存在各方面的心理壓力,在壓力面前,他們往往容易失態。應試教育的壓力太大太重,教師有時也需要宣洩,語言暴力只是一種表現方式。教師心理不健康或人格有缺陷,必然會對學生產生消極影響,給學生造成師源性心理傷害。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名同學,父母離異,一直跟奶奶一起生活。他將自己的家庭作為一個秘密,不願和同學講起。可老師總在有意無意提起這件事,讓孩子無比煩惱,心靈受到了很大創傷。有一次,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說:「某某父母離婚了,大家多幫助一下他。」盡管是出於好意,可孩子覺得自己的隱私公布於眾,很沒有臉面。某次孩子犯了錯誤,老師又拿這件事來說教:「沒爹沒媽養的,這么一堆壞毛病。」 同一件事,心情好了就以一種憐憫的口氣「關心」孩子;心情不好了,又拿孩子的隱私去刺激孩子,這些都不是孩子想要的。
對此,長期從事青少年心理咨詢的專業人士說:「師范教育的漏洞也是語言暴力盛行的一大原因。傳統的師范教學只注重課程的教學,而沒有設計學生心理呵護方面的內容。」
「語言暴力多發生在新老師身上,一是由於沒有經驗,二是因為師范畢業的學生大多二十二三歲,小的只有十八九歲,自己還處在青春期的後期,情感漏洞比較大,自控能力差,脾氣無法控制,不知道如何宣洩自己的不良情緒,所以有時候口不擇言,對學生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談到同伴之間的語言暴力,在這方面,我們的教育也存在缺失。施暴的孩子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在施暴,他們不知道什麼時候對他人造成了傷害,所以經常任著自己的性子來,沒有考慮到他人的感受,當然,也有些孩子可能是故意的,就是要用他人的缺點、劣勢來打擊對方。
「施暴者自己其實也是受害者,而且這種傷害更潛在、更久遠。」「如果任由其發展,孩子的交往圈子就會越來越小,造成被動孤獨的狀態。另外,時間久了孩子的攻擊性就比較強,會對自己的人生軌跡產生不良的影響。」 要禁止那些網路語言暴力,因為這是低級的語言快感,有可能讓人們喪失起碼的道德感和正義心,導致整個社會陷入暴力的惡性循環。
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發布《網路低俗語言調查報告》。報告顯示,按照原發微博提及量排行,「尼瑪」位居網路低俗詞語排行榜第一位,「屌絲」「逗比」「你妹」「草泥馬」「我靠」等榜上有名(2015年6月3日中國新聞網)。
低俗語言的網路傳播度之大,恐怕超出了一般人的想像,連一些輸入法都可自動「聯想」出來。這也從側面表明,網路低俗語言的傳播並不僅僅是網民的事情,一些網路把關者和網站建設者也在自覺不自覺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這樣的事實面前,既要正視低俗語言產生和蔓延的原因,又要理性處置、引導,不能因噎廢食,談低俗語言而色變,恨不得除之而後快的蠻橫和霸道心態同樣是要不得的。
語言低俗的背後是我國網民文化素質參差不齊,偏向於感性,容易輕信表面信息,想當然地對事情下對錯的判斷,習慣用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問題,容易被群體情緒所影響,導致網路文化的游戲性和娛樂性特徵,與其伴隨的語言不僅誇張,而且情緒化和低俗化隨意可見。
進一步說,網路語言低俗是當下時代文化趣味粗俗和淺薄的直接反映。不只網民,連一些作家的興奮點都集中於表達生理快感,文化趣味低級,還不以為然,與藝術趣味相距甚遠。這或許是創作的需要,但能不對讀者產生影響嗎?在低趣味的文化環境中,網友難免樂於效仿,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審美價值的偏離和社會價值觀的異化,讓粗鄙成為時尚,庸俗成為流行,語言、文化的格調品位下滑跌落。網路語言的粗鄙化、庸俗化與暴力化正是時下文化品位在網路社會的折射。
網路低俗語言不只表現為語言的低俗和低級,更在於其積聚了相當的暴力行為。在一定意義上,網路語言暴力比語言低俗更值得關注。網路語言暴力的危害主要體現為污言穢語和謾罵攻擊、人肉搜索和道德審判,當然,也可以說是禮儀原則和倫理原則缺位。社會學家弗洛姆說,個人為了逃避某些責任獲得完全的安全,便會隱身匿名加入某一組織或者群體,這樣更容易表現出放縱的姿態。如果這種隱匿和放縱是打著正義的旗號,那麼個人或群體會因為這種虛擬的正義感無限放大和鼓勵自己的行為,導致群體開始跟隨他的行為,進而演發成群體暴力。這用來解釋網路暴力語言比較合適,因為在廣場式的狂歡中,真實身份被隱匿,語言暴力再強烈也可能不被發現,施暴者沒有後顧之憂,相反,大顯神威,為所欲為。
語言的變化反映著社會風貌與審美的變遷,這是常識。語言的更新發展是不可改變的,新的詞彙和表達方式肯定會加入到傳統語言的河流里來。對於網路語言的創制、運用與變異流行,不能徹底格式化。隨著新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網路語言可能越來越被公眾和社會所接受。因此,一方面要認識到「×絲」「×格」之類網路語言可能是語言發展過程中的暫時現象,是公眾某種情緒的體現,另一方面要理性對待網路語言,不能無端限制網路語言的發展。堵與疏結合,方是上策。

5、網路暴力和網路語言暴力有什麼區別

網路暴力是一種暴力形式,它是一類在網上發表具有傷害性、侮辱性和煽動性的言論、圖片、視頻的行為現象,人們習慣稱之為「網路暴力」。
網路語言暴力只是網路暴力的一種 不過也是最主要的一種

6、網路語言暴力的表現和產生的原因,看法英語作文

自己先寫漢語在用翻譯軟體翻譯就行。

7、怎樣看待網路語言暴力?

網路上的語言暴力是低成本的,甚至是無成本,只需要動動手指就可以做到,但是所產生的影響卻是巨大的。侵犯他人隱私,公然誹謗他人、侮辱他人人格,用謠言混淆視聽……種種網路語言暴力的行為已對社會造成了嚴重危害,任何一個人都可能變成下一個受害者。面對惡語相向的文字,連明星都無法承受,更何況我們這些普通人。
在互聯網匿名的掩護下,惡意濫用的人肉搜索、似是而非的謠言和刻薄殘忍的人身攻擊,正不斷地侵犯著人們的基本權利,不斷沖擊著道德和法律的底線。這些謠言不僅侮辱了當事人名譽和人格,損害了網路公信力,甚至成為觸發某些公共事件以致影響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
網路語言暴力簡陋、粗俗,而且有極強的再生能力,要徹底根除尚屬不易。可預見的是,伴隨社會發展,網路語言暴力存在不斷升級、不斷創生的可能,將來其還有更多的表現形式。
民眾的表達權和言論自由需要保障,但是無端侵犯他人隱私權,公然誹謗他人、侮辱他人人格,用謠言混淆公眾視聽,這樣的「噪音」當然必須努力加以控制、清除。不能再讓網路語言暴力成為個人或社會的隱形殺手,社會需要一個干凈文明的交流環境。網路社會跟現實社會一樣,需要約束和規范。
75年前,年僅25歲的阮玲玉在悲憤中離開了人世,身後只留下「人言可畏」四個字。希望大家在評論人與事時,做到:慎思謹言,不要再讓語言暴力所釀造成的悲劇再發生。君子有所為而有所不為,正是有所不為,人才顯得優雅和高貴。

8、網路語言暴力的危害

低俗語言的網路傳播度之大,恐怕超出了一般人的想像,連一些輸入法都可自動「聯想」出來。這也從側面表明,網路低俗語言的傳播並不僅僅是網民的事情,一些網路把關者和網站建設者也在自覺不自覺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這樣的事實面前,既要正視低俗語言產生和蔓延的原因,又要理性處置、引導,不能因噎廢食,談低俗語言而色變,恨不得除之而後快的蠻橫和霸道心態同樣是要不得的。

語言低俗的背後是我國網民文化素質參差不齊,偏向於感性,容易輕信表面信息,想當然地對事情下對錯的判斷,習慣用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問題,容易被群體情緒所影響,導致網路文化的游戲性和娛樂性特徵,與其伴隨的語言不僅誇張,而且情緒化和低俗化隨意可見。

進一步說,網路語言低俗是當下時代文化趣味粗俗和淺薄的直接反映。不只網民,連一些作家的興奮點都集中於表達生理快感,文化趣味低級,還不以為然,與藝術趣味相距甚遠。這或許是創作的需要,但能不對讀者產生影響嗎?在低趣味的文化環境中,網友難免樂於效仿,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審美價值的偏離和社會價值觀的異化,讓粗鄙成為時尚,庸俗成為流行,語言、文化的格調品位下滑跌落。網路語言的粗鄙化、庸俗化與暴力化正是時下文化品位在網路社會的折射。

網路低俗語言不只表現為語言的低俗和低級,更在於其積聚了相當的暴力行為。在一定意義上,網路語言暴力比語言低俗更值得關注。網路語言暴力的危害主要體現為污言穢語和謾罵攻擊、人肉搜索和道德審判,當然,也可以說是禮儀原則和倫理原則缺位。社會學家弗洛姆說,個人為了逃避某些責任獲得完全的安全,便會隱身匿名加入某一組織或者群體,這樣更容易表現出放縱的姿態。如果這種隱匿和放縱是打著正義的旗號,那麼個人或群體會因為這種虛擬的正義感無限放大和鼓勵自己的行為,導致群體開始跟隨他的行為,進而演發成群體暴力。這用來解釋網路暴力語言比較合適,因為在廣場式的狂歡中,真實身份被隱匿,語言暴力再強烈也可能不被發現,施暴者沒有後顧之憂,相反,大顯神威,為所欲為。

語言的變化反映著社會風貌與審美的變遷,這是常識。語言的更新發展是不可改變的,新的詞彙和表達方式肯定會加入到傳統語言的河流里來。對於網路語言的創制、運用與變異流行,不能徹底格式化。隨著新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網路語言可能越來越被公眾和社會所接受。因此,一方面要認識到「×絲」「×格」之類網路語言可能是語言發展過程中的暫時現象,是公眾某種情緒的體現,另一方面要理性對待網路語言,不能無端限制網路語言的發展。堵與疏結合,方是上策。

對於臟話、粗話等網路語言要正視,但要站在語言發展規律的立場上理性審視,因為臟話一直與我們的相伴隨,不是想消滅就能消滅的,既適用於現實社會也適用於網路社會。但是,要禁止那些網路語言暴力,因為這是低級的語言快感,有可能讓人們喪失起碼的道德感和正義心,導致整個社會陷入暴力的惡性循環,對個體和社會造成傷害。

9、如何對待網路語言暴力

不去理會就行了,耳根清凈!

與新媒體環境下網路語言暴力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