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國內外研究現狀
1.2.1 元素硫溶解度及沉積運移實驗研究現狀
(1)元素硫溶解度研究現狀
對高含硫天然氣中元素硫溶解度的認識是該類氣藏開發過程中重要的環節之一。國內外對該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硫溶解度的研究主要包括實驗和理論兩個部分,以下為實驗部分。
1960年,Kennedy[7]等人研究了硫在不同含量的CH4、CO2和H2S三種氣體中的平衡溶解問題。並且首次說明了硫的溶解性能與氣體壓力、溫度和組分有關。在一定溫度壓力的條件下,其溶解能力大小依次為H2S、CO2、CH4。
1971年,Roof[8]通過實驗研究了低溫低壓條件下硫在硫化氫氣體中的溶解度(壓力6.8~30.6MPa,溫度43.3℃~114℃)。
1976年,為了更好地研究深層氣藏的高溫高壓條件下硫在酸性氣體中的溶解度,Swift[9]進行了溶解度實驗研究(壓力34.5 MPa~138 MPa,溫度121℃~204℃)。
1980年和1988年,E.Brunner[10~11]等人將Kennedy等人研究進行推廣(壓力6.6MPa ~155MPa,溫度116℃~213℃),研究了硫在不同比例的CO2、H2S、C1~C4的14個合成酸性氣體混合物中的溶解度。
1992年和1993年,P.M.Davis[12]等人將E.Brunner等人的研究成果進行了深入研究(壓力7 MPa~55MPa,溫度60℃~150℃),將硫在簡單多組分中的溶解擴展到實際的酸氣組分中。
1993年,谷明星[13~14]等人建立了靜態法測定難揮發溶質(固體或液體)在超臨界、近臨界流體中溶解度的實驗裝置,針對硫化氫大於50%的富含H2S酸性流體溶解度進行了測試。
2003年,C.Y.Sun[15]在谷明星實驗研究的基礎上,在室內利用靜態實驗測試裝置完成了元素硫在7個高含硫混合氣體(H2S CO2、CH4)中溶解度測定,並建立了能預測和關聯硫在高含硫天然氣中溶解度的氣固熱力學模型。
2005年,曾平[16~17]對元素硫在天然氣中的溶解度進行了實驗研究,並對其機理進行了說明,分析了不同組分對元素硫溶解度的影響,提出混合物中含碳原子數目較多的烴類組分對硫溶解度有著重要的影響。
2009年,楊學鋒[18]通過自主設計的元素硫溶解度實驗設備,針對Chrasnti[19]和Roberts[20]常系數模型進行了關聯性研究,發現Chrasnti l溶解度計算模型更加科學可靠; 而Roberts溶解度模型,由於是根據有限特定的幾組數據擬合得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由於硫在含硫混合氣中溶解度測試具有一定的危險性,故為了更好的得到硫在含硫混合氣中的溶解度,國內外學者在理論模型方面也做了很多深入的研究。
1980年和1983年,J.B.Hyne[21~22]等人研究發現隨著溫度壓力的升高,元素硫和硫化氫會生成多硫化氫。反之,隨著溫度壓力的降低,多硫化氫又會分解成為元素硫和硫化氫,從而導致硫沉積。
1982年,Chrastil[19]基於理想溶液理論,提出了一個簡化的熱力學方程來計算硫的溶解度。該經驗公式已經廣泛用於超臨界流體溶質溶解度的計算。
1989年,R.A.Tamxej[23]等人在對大量實驗數據進行擬合的基礎上,得到了元素硫在含硫氣體中溶解度的預測模型。
1997年,E.Bruce[20]等人利用Brunner[10]和Woll的實驗數據,對Chrastil經驗公式進行了回歸擬合,建立了元素硫在酸性氣體中的溶解度經驗公式,該公式考慮了溫度、壓力和氣體組分對元素硫溶解度的影響,因為方便應用,故一直被用於預測元素硫在含硫天然氣中的溶解度。
1998年,Kunal Karan[24]等人建立一個熱動態模型,可用於預測酸氣混合氣體中硫溶解度,並利用該模型計算了元素硫在硫化氫和高含硫氣體混合物中的溶解度。
2003年,C.Y.Sun[15]等人採用與谷明星類似的方法,建立了能夠預測和關聯元素硫在高含硫天然混合氣中溶解度的氣固熱力學模型。
2006年,楊學鋒[25]引入了超臨界流體的壓縮氣體模型,建立了元素硫和高含硫天然氣達到氣固相平衡時定量計算元素硫溶解度的關聯和預測模型。
(2)元素硫沉積運移實驗研究現狀
隨著溫度壓力的降低,元素硫會從含硫天然氣中析出,部分硫顆粒將會沉降,部分硫顆粒則會隨儲層流體運移。
目前,元素硫沉積實驗主要集中在油藏方面[27~29],由於硫化氫的劇毒性,開展高含硫元素硫沉積儲層傷害的實驗極少。
2000年,Jamal H.Abou-Kassem[30]利用氮氣攜帶升華的元素硫進入碳酸岩岩心,觀察和測定了元素硫對岩心的傷害。提出了一種簡易的方法來模擬實際高含硫氣藏元素硫對儲層的傷害,但由於元素硫升華的溫度極高,對其實驗及數據的可行性值得深入探討。
2008年,西南油氣田分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31 ]自主研製了模擬實際儲層高溫高壓的條件下,元素硫沉積對儲層傷害驅替實驗儀器,完成了不同初始壓力、溫度下元素硫對天然碳酸鹽岩岩心滲透率和孔隙度的傷害。
1.2.2 含硫氣藏儲層改造鐵離子傷害研究現狀
儲層改造作為低滲透油氣藏重要的增產措施已經得到了廣泛的認可,目前含硫氣藏也通常進行酸壓改造增產作業。由於含硫氣藏涉及元素硫沉積和酸性氣體等因素,對其儲層改造必要性的探討還存在空白。
考慮到元素硫沉積和酸性氣體的影響,含硫氣藏儲層改造的核心就是控硫控鐵。在處理含硫化氫氣井的儲層改造問題上,國內外主要集中在控制鐵沉積上[32~37]。在酸壓作業中,對於控制鐵離子沉澱,通常有三種方法:
一是對主體工作液進行研究,採用弱酸體系來控制殘酸液的pH值,使得殘酸pH值處於一個相對較低的位置,以便於抑制殘液中析出含鐵的硫化物。
二是採用鐵離子絡合劑。由於絡合劑對高價的金屬離子具有較強的親和力,從而使得溶液中鐵離子濃度低於析出沉澱的濃度,從而抑制鐵離子沉積的產生。
三是採用還原劑,將溶液中的三價鐵離子還原成為二價鐵離子,從而達到避免沉澱析出的目的。
2004年,陳紅軍[38]等人對於含硫化氫氣井酸化過程中,硫化鐵沉澱預測及抑制劑研究進行了詳細的調研和研究,並提出了一套適應含硫氣井酸壓作業且與之匹配的添加劑,優化了酸液體系的整體性能,其具體表現為鐵離子穩定劑、硫化氫吸收劑和控硫劑。
2007年,Jairo Leal[39]等人在分析了在對解除硫化鐵沉積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提出了一系統有序的方法來對硫化鐵沉澱進行移除。
2009年,Tao Chen[40]等人建立了一套新的硫化鐵測試方法來評價硫化鐵抑制劑的性能。在此基礎上,研製了一種新的抑制劑並對硫化鐵抑制劑機理進行了說明。
1.2.3 元素硫沉積對儲層傷害研究現狀
為了研究地層條件下元素硫沉積對儲層的傷害,國內外學者分別建立了考慮元素硫傷害的含硫氣藏傷害模型,分析元素硫沉積對儲層參數及產能的影響。
1966年,C.H.Kuo[41]建立流體流動數學模型,該模型能夠描述多孔介質中固相沉積。該模型假設初始狀態含硫天然氣飽和溶解元素硫。
1972年,C.H.Kuo[42]將硫沉積模型引入,在黑油模型的基礎上,建立元素硫沉積的儲層傷害數學模型,該模型考慮了硫溶解度的變化和硫沉積對滲透率和孔隙度的影響。該模型能夠模擬均質氣藏一維徑向流動情況下,采氣速度、井距和井筒半徑對硫沉積的影響。
1980年,J.B.Hyne[21]等人通過統計學原理,分析了100多口含硫氣井的元素硫沉積問題,分析了混合物中不同碳原子數、CO2、硫化氫含量對元素硫沉積的影響。
1997年,E.Boberts[20]在等溫穩態理想流動的條件下,研究了酸性氣井中元素硫沉積對流人動態的影響,建立了考慮元素硫沉積儲層傷害模型,分析了不同時間,不同徑向距離處元素硫飽和度的分布。發現硫的聚集速度與徑向距離平方成反比,徑向距離小,元素硫沉降距離的越快。同時還考慮表皮的影響,表皮越小,硫的聚集速度越小,但該模型假設元素硫析出就地沉降,沒有考慮元素硫運移。
1997年,王琛[43]在Roberts建立的理論基礎上,研究了硫沉積對氣井產能的影響及各因素對硫沉積的影響。
2001年,Faruk Civan[44]將延遲效應引入到元素硫沉積裡面,考慮元素硫動態沉積,即元素硫析出後不會就地沉降,而是運移一段時間或位移後再沉降。但並沒有說明元素硫何時沉降,運移多長時間和位移。
2002年,Nicholas Hands[45]等建立了天然裂縫性含硫氣藏硫沉積預測解析模型,該模型考慮了溫度和近井地帶的氣流臨界流速的影響,對元素硫在近井地帶的分布進行了分區和詳細地研究,並給出了相應的井底除硫時間,但對於元素硫顆粒臨界流速計算並沒有給出具體計算方法。
2004年,楊滿平[46]考慮非達西滲流的影響,建立了高含硫氣藏元素硫沉積模型。該模型在完善硫沉積傷害模型基礎上,對比了考慮非達西和達西流動下,不同徑向距離,不同時間元素硫飽和度隨時間的變化關系,同時還分析了產能對硫顆粒沉積堵塞的影響。
2005年,曾平[47]就高含硫氣藏滲流規律進行了研究,得到孔隙度,滲透率隨時間的變化關系,進一步完善了考慮非達西影響的元素硫沉積傷害模型。
2006年,楊學鋒[48]在Faruk Civan建立的模型基礎上,考慮元素硫沉積的延遲效應,完善了元素硫動態沉積預測模型。
2006年,H.Mei[49]等人在Roberts建立傷害模型基礎上,根據實際井參數,建立了無阻流量與滲透率和儲層厚度之間的關系。
2006年,Du Zhi-Ming[50]等人建立了裂縫性氣藏氣液固三相耦合數學模型,並利用Roberts實例井數據進行計算,同時進行了結果對比分析。
2006年,Guo Xiao[51]等人將氣液固三相耦合模型與硫沉積實驗相對比,分析了流速,初始硫濃度和岩心滲透率對元素硫沉積的影響。
2007年,Guo Xiao[52]等人基於組分模型和相平衡原理建立了氣液固三相數學模型,該模型可用於預測元素硫沉積,並提出需要進行儲層解堵時間。
1.2.4 考慮元素硫沉積的產能方程及物質平衡方程研究現狀
由於壓力降最快的地方在近井地帶,導致元素硫析出最快的地方聚集在近井地帶,從而使得常規的產能方程需要進一步考慮元素硫沉積的影響。含硫氣藏開發過程中元素硫沉積而導致試井曲線發生變化,對此學者們也進行了相應的研究。
2005年,李成勇[53]等人進行了高含硫氣藏解釋方法研究,建立了高含硫氣藏兩區復合試井模型,並用Stehfest反演演算法對井底壓力響應典型曲線進行了計算,分析了污染半徑和流度比對井底壓力動態的影響。
2007年,段永剛[54]等人建立了基於含硫氣藏與井筒耦合的非穩態產能預測新方法,該方法為沒有試采資料的氣井合理配產提供了一種方法。
2008年,張烈輝[55]等人基於滲流力學相關理論,對高含硫氣藏的滲流模式進行了分析,建立了考慮附加表皮的復合滲流模型與產能試井解釋數學模型。
2009年,晏中平[56]等人在現代試井解釋方法和油氣滲流理論基礎上,建立了考慮含硫氣井硫污染區和未污染區兩區雙孔介質復合試井解釋數學模型,並利用Stehfest反演演算法對井底壓力響應典型曲線進行了計算,同時完成了多參數對井底壓力的敏感性分析。
隨著高含硫氣藏的開發,儲層壓力會不斷降低,析出的元素硫將會占據儲層部分孔隙空間,使得在建立含硫氣藏物質平衡方程的時候,體積平衡方程發生了變化。
1936年,R.J.Schilthuis[57]根據物質平衡原理首先建立了油藏的物質平衡方程式,因為該方法需要的相關地質及流體生產數據較少,同時計算方法相對簡單,故一直在油藏工程中得到廣泛使用。
國內的陳元千[58~60]等人在物質平衡原理的基礎上建立了氣藏的物質平衡方程,並完善了不同類型的氣藏物質平衡方程式。
在凝析氣藏物質平衡方程式的問題上,國內的馬永詳[61~62]利用摩爾平衡原理對凝析氣藏物質平衡方程進行了研討。
2006年,張勇[63]等人給出了高含硫氣藏物質平衡方程的推導,該模型考慮了元素硫沉積的影響,但僅僅是基於體積平衡原理,沒有考慮元素硫的析出會導致混合天然氣密度發生變化。
2008年,卞小強[64]考慮了元素硫析出後,會使得天然氣密度發生變化,必須使用質量平衡原理來建立含硫氣藏物質平衡方程,故其利用摩爾平衡原理建立了氣藏物質平衡方程,並進行了實例計算,但在建立物質平衡時,由於對元素硫產生的機理認識不足,使得摩爾平衡原理建立的方程求解具有一定難度。
2、國外研究現狀與進展
礦區土地資源綜合利用的核心是生產組織和礦山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最早開始礦區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工作的是德國和美國。20世紀60年代,許多工業發達國家加速礦區環境保護法規的制訂和恢復治理工程實踐活動,自覺地進入了科學恢復的時代。進入70年代,礦區的環境恢復治理技術以采礦、地質為主體,集環境、農學、林學等多學科為一體,發展成為一門牽動著多行業、多部門的系統工程[10]。80年代以後礦區生態環境治理工作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11~23]。
國外許多國家對土地復墾十分重視,如德國、美國、加拿大、俄羅斯、澳大利亞等都十分重視礦山復墾工作,礦山土地復墾率已達80%。20世紀90年代以來,重建礦區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土地復墾不僅是將損壞和壓占的土地恢復到可利用狀態,而且要重建良好的礦區環境,使新的景觀在許多方面相似,甚至優於開采前的狀況。由於各國的自然條件不同、經濟狀況不同、土地狀況不同,故各國都有自己的礦區土地資源綜合利用與復墾特色。
德國系統地對土地進行復墾始於20世紀20年代[24,25],從最初的植樹、造林到多功能復墾區域的建立,目標從以林業、農業復墾為主,轉向建立休閑用地、重構生物循環體和保護物種上,即所謂的混合型土地復墾模式:農林用地、水域及許多微生態循環體協調,統一地設立在一起,從而為人和動物、植物提供較大的生存空間。整個活動經歷了由簡單到綜合,由幼稚到成熟的過程,為合理規劃土地用途,建立新景觀提供了機會,進而滿足了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人們對娛樂休閑場所的需求[26]。對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規劃控制體系,一是褐煤規劃;二是企業規劃。褐煤規劃以聯邦空間規劃和州規劃的目標作為基本目標,對景觀重建作出了明確的規劃和規定[24]。
美國礦區復墾的管理工作主要由內政部牽頭,由內政部露天采礦與復墾辦公室負責實施[26],礦業局、土地局和環境保護署等部門協助對與本部門有關的土地復墾工作進行管理,各州資源部負責轄區內礦區的復墾工作。美國的土地復墾將生態環境恢復、重造自然景觀、改善公共環境,作為第一要任。美國復墾標准和要求苛刻,對露天采礦來講,涉及從環境保護、自然景觀恢復到消除對土地生態和周邊環境的污染;土地復墾標准涉及礦山廢棄物處理,采礦土地恢復等諸多方面內容。
在澳大利亞,礦業公司申請采礦許可證時須與土地所有者達成土地復墾協議,並得到當地政府的許可;在開采過程中,礦業公司應對開采結束的礦區范圍內進行科學的地形整理和表土覆蓋,然後可將整理好的礦區用經濟協議的形式轉交給復墾公司;為確保礦區復墾的順利實施,澳大利亞對礦區復墾實施抵押金制度。
通過多年的努力,發達國家的礦區復墾率已經達到50%以上,有的達到了75%以上[27]。閉礦之後的礦山廢棄地要恢復本地植被群落,因為這樣的群落所需要的後期維持費用最少,並為後續的土地利用提供了較大的彈性空間。在制訂完成標准時,管理機構傾向於採用植被構成、豐度、密度和覆蓋率等指標,同時他們希望生態系統恢復功能,是可持續的,需要最小的維持費用。Bell認為礦山土地復墾的目標,一是保證礦山廢棄地的穩定,保證其不會被風和水所侵蝕;二是將土地恢復到可利用的狀態。Tacey等認為,成功的復墾地是一個穩定的生產性生態系統,有著與周圍環境相似的可維持的生物物理過程[28]。例如,新南威爾士州Bridge Hill Ridge以前的砂礦區,經過復墾後,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現已歸入Myall Lakes國家公園[27]。澳大利亞的土地復墾一般要經歷以下階段:初期規劃、審批通過、清理植被、土壤轉移、存放和替代、生物鏈重組、養護恢復、檢查驗收。執行復墾保證金制度,並且基於鼓勵和推廣的目的,它會要求復墾工作做得最好的幾家礦業公司只繳納25%的復墾保證金,而其他的公司則必須繳納100%的保證金。
加拿大通過了《加拿大環境保護法案》(簡稱CEPA,1999)和《加拿大環境評估法案》(簡稱CEAA),以法律的形式系統、全面地對加拿大礦區環境評估和環境保護進行了約束。
俄羅斯土地復墾界認為,土地復墾是在受工業影響的土地上,採取旨在有計劃的創建和加速形成具有高生產力、高經濟價值、最佳人工景觀的采礦、生物、工程、土壤改良及生態學綜合技術措施來恢復土地。整個土地復墾過程分成工程技術復墾和生物復墾兩個基本階段。農業復墾和林業復墾在俄羅斯是最普遍的,由於林業復墾對土壤恢復的要求不很嚴格,投資較小而得到廣泛採用[29]。
礦產開采對土地資源的破壞性影響早就被人們所認識。關於開采沉陷對土地破壞的研究一直受到廣泛關注,研究主要是對破壞特徵的描述和沉陷預測預防上。Damody,Quither,Ham,Sel-man等對此作過有關研究,認為開采沉陷對土地的影響主要包括土壤侵蝕、地表排水系統的破壞、積水、農作物減產等[30~32]。
國外將生態理論用於土地復墾的研究開展較早。1992年國際復墾會議論文綱要中,「成功復墾的生態學評價」(ecological eval-uation of reclamation success)被列為其中一項;1998年國際復墾會議論文綱要中,「恢復理想景觀的土地復墾」被列為其中一項。
Richard J.Hobbs在澳大利亞進行的生態恢復試驗表明,景觀破碎化和棲息地的改變引起了許多大規模的土地退化和生物多樣性減少。復墾關鍵在於保存大斑塊和連通性,為取得它們,應進行植被恢復[33]。
Petr.Sklenika等認為,煤礦區景觀重建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景觀規劃,應以景觀異質性作為景觀重建規劃設計標准,對景觀結構進行量化,其目標就是使煤礦區重建景觀與周圍地區生態價值相協調[34]。
A.Lausch等通過對土地利用監測認為,礦區開采對景觀形成擾動,改變景觀格局。一般隨著開采活動的進展,原有景觀數量呈下降趨勢,開采活動停止後穩定,同時沉陷景觀由小到大,受復墾活動影響又由大變小,林地、水面等其他景觀不同程度增加,景觀多樣性提高,斑塊破碎度增加[35]。
土地空間安全格局是生態規劃的組成部分,由生態規劃發展而出現並得到進一步深化。20世紀初,生態學開始呈現與規劃、系統工程等學科的全方位融合趨勢。以Geddes,Park和Wirth等人為首的學者利用生態學原理在城鄉建設中的應用研究,奠定了生態規劃的基礎[36]。
20世紀60年代後,以《增長的極限》、《寂靜的春天》等著作為代表,國際上掀起了基於生態基礎的人類理想棲息環境研究的熱潮,生態學與規劃學融合日趨加快。1969年,McHarg的《設計遵循自然》就是這方面的力作[37],成功地提出了區域規劃的生態學研究框架,其因子疊合的生態規劃大法被稱之為McHarg法,並得到廣泛的應用;克羅(D.S.Crowe)提出了景觀規劃概念,Om進一步提出了生態系統模式[38~40],把生態功能與相應的土地利用模式聯系起來,提出了規劃結合生態思想的概念與方法;1982年由McHarg發表的《自然設計》進一步闡述了McHarg的生態規劃思想,探討了在生態平衡基礎上如何建立自然與人和諧關系的方法[41]。
20世紀90年代,生態規劃得到廣泛應用,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有諸多新的成果。《綠色城市》等著作均較系統地探討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方針和生態化途徑;1993年英國城鄉規劃協會中的可持續發展研究組發表《可持續的環境計劃》,提出將自然資源、能源、污染和廢棄物等環境要素管理納入各層次的空間發展規劃;1996年的聯合國人居大會上制定的人居環境議程也用城市生態學觀點表述了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目的。「將社會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相融合,在生態系統承載能力內去改變生產和消費方式、發展政策和生態格局,減少環境壓力,促進有效的和持續的自然資源利用。為所有居民提供健康、安全、殷實的生活環境,減少人居環境的生態痕跡,使其與自然和文化遺產相和諧,同時對國家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作出貢獻[42~45]。以福爾曼為首的部分「自然保護學派」強調人地和諧的未來景觀研究[46,47],提出了集聚間離析和生態網路體系觀點。
目前,自然生態服務價值的經濟學量化也引起人們的重視,以Costanza[48]等人為代表的學者將經濟因素引入景觀生態學模型,使景觀生態學與區域生態—經濟系統的管理與規劃相結合。提出「區域生態經濟系統(regional ecological systems)」觀點,在管理和規劃模型的設計上強調公眾、特別是持股人的參與,以及變化過程的不可預測性。
景觀指數為景觀研究人員的景觀結構研究提供了重要量化方法。McGarigal是景觀指數的倡導者,也是FRAGSTATS軟體包的設計者之一,對一些研究實例的部分景觀指數的可靠性和閾值進行了評價,並強調尺度在景觀指數解釋中的作用。(O』Niel)等人分別對景觀指數在不同景觀生態學案例研究中的作用進行了評價[49]。
3、國內外研究現狀綜述怎麼寫
你好,同學,你的中國家電企業「走出去」面臨的風險及防範方面開題報告老師讓你往哪個方向寫?
開題報告有什麼要求呢
開題報告是需要多少字呢
你可以告訴我具體的排版格式要求,希望可以幫到你,祝開題報告選題通過順利。
1、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即提出問題,闡述研究該課題的原因。研究背景包括理論背景和現實需要。還要綜述國內外關於同類課題研究的現狀:①人家在研究什麼、研究到什麼程度?②找出你想研究而別人還沒有做的問題。③他人已做過,你認為做得不夠(或有缺陷),提出完善的想法或措施。④別人已做過,你重做實驗來驗證。
2、目的意義
目的意義是指通過該課題研究將解決什麼問題(或得到什麼結論),而這一問題的解決(或結論的得出)有什麼意義。有時將研究背景和目的意義合二為一。
3、成員分工
成員分工應是指課題組成員在研究過程中所擔負的具體職責,要人人有事干、個個擔責任。組長負責協調、組織。
4、實施計劃
實施計劃是課題方案的核心部分,它主要包括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和時間安排等。研究內容是指可操作的東西,一般包括幾個層次:⑴研究方向。⑵子課題(數目和標題)。⑶與研究方案有關的內容,即要通過什麼、達到什麼等等。研究方法要寫明是文獻研究還是實驗、調查研究?若是調查研究是普調還是抽查?如果是實驗研究,要註明有無對照實驗和重復實驗。實施計劃要詳細寫出每個階段的時間安排、地點、任務和目標、由誰負責。若外出調查,要列出調查者、調查對象、調查內容、交通工具、調查工具等。如果是實驗研究,要寫出實驗內容、實驗地點、器材。實施計劃越具體,則越容易操作。
5、可行性論證
可行性論證是指課題研究所需的條件,即研究所需的信息資料、實驗器材、研究經費、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技能及教師的指導能力。另外,還應提出該課題目前已做了哪些工作,還存在哪些困難和問題,在哪些方面需要得到學校和老師幫助等等。
6、預期成果及其表現形式
預期成果一般是論文或調查(實驗)報告等形式。成果表達方式是通過文字、圖片、實物和多媒體等形式來表現。
4、國內外研究現狀怎麼寫
就是描述下即可
案例:國內外研究現狀
城鎮化,也稱城市化,,這個概念最早是由西班牙的工程師A.Serda於1867年在其著作《城鎮化的基本理論》中提出的,目前已經被廣泛接受.在國外,尤其是發達國家比較早開始了城鎮化道路,在城市化的發展階段,發展條件同發展中國家相比有明顯區別和差距,一些發達國家在上世紀就已經達到了很高的城鎮化水平,基本完成了城市化的進程,甚至出現了城鎮人口向城郊迴流,所以國外對城鎮化的研究時間比我們要早,研究范圍比我們要廣研究的程度要深.在我國,城市化是近現代的產物,在建國後的前三十年時間里城市化進程緩慢,改革開放後,特別是從1992年以後我國城市化才進入全面推進階段,所以我國對於城市化理論與實踐的研究,盡管已經取得了一些成就,但還是不夠成熟,在理論研究和定性分析上做得較好,對實證研究和定量分析就明顯做得不足.
5、關於新媒體國內外研究現狀,預計可能有所創新的方面
「網路群體性事件」、「新媒體與公民社會」、「網路輿論研究」、「新媒體實踐與挑戰」、「新媒體與社會交往」、「新媒體歷史與發展」、「新媒體理論與方法」、「新媒體產業與市場」、「新媒體文化與藝術」
6、國外研究現狀
1.2.1.1 國外實物地質資料服務研究起步較早
西方發達國家,如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荷蘭等建立了國家地質調查局,負責實物地質資料的管理和服務研究工作。英國自1835年成立世界上最早的地質調查局以來,實物地質資料服務研究一直伴隨其地質工作的開展而存在和發展。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在實物地質資料服務對象、服務方式、服務內容、服務標准上開展了理論和實踐的探索,也形成了較為成熟的模式,都值得我們借鑒(姜文利,2013)。
1.2.1.2 發達國家地質工作的任務向地質信息轉移
21世紀以來,各發達國家的地質工作向地質信息轉移,以滿足本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需要。美國地質調查局制定的《美國地質調查局戰略計劃(2000-2005)》和《美國地質調查局礦產資源工程五年規劃(2006-2010)》提出確保美國得到可靠的地質資料數據。英國地質調查局發布的《英國地質調查局戰略科學計劃(2005-2010)》提出要提供綜合客觀、公正和最新的信息,以滿足國內外用戶的需要。
1.2.1.3 國外許多專家提出了先進的服務理念
如F.Herrera等(2001)認為,地質資料整合服務有四個基本問題:標准、資料一致性、描述多樣化的地質資料的代表模型以及查詢與交互服務。Marcus Apel(2006)分析了從三維地質模型到三維地球科學信息系統的轉變,認為有三個基本因素很重要:資料模型、查詢功能和資料管理。Steve Peedell等(2005)認為,一個空間地質資料基本結構包括政策、公共機構准備工作、技術、資料和人才五個要件。
1.2.1.4 發達國家學者研究開發豐富的地質信息服務產品
許多發達國家研究開發了多種實物地質資料的服務產品。巴西地質調查局提供產品的基本定位有三點:公益性、需求第一、集成服務,提供在線服務。英國地質調查局有大量的產品和數據可供免費下載。發達國家地質調查局網站信息資料豐富,能滿足社會公眾的需求。
7、國內外關於新媒體研究的成果,或者進度也行
電視台生存基礎靠得是廣告,(業內流行這樣一句話:導向是生命線,廣告是生存線)而廣告經營的好壞依賴於電視台節目的覆蓋率和收視率的高低。為此,長期以來,電視人為提搞這兩個參數而在不懈地努力著。可是,人們發現,近一個時期以來,電視台的這兩個參數正受到沖擊,盡管電視人工作十分努力,但是,電視台的受眾正在日趨分流,節目收視率正在下滑,廣告份額也在減少。原因在哪裡?在我們業內,有人認為:這是因為電視媒體自身的「雙規」,因素造成的,所謂「雙規」,就是規定時間、規定地點的收看方式。研究媒體發展的人士則認為:是一種新媒體的 「兩任」特性造成的,所謂「兩任」,就是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收看的方式。而我以為,真正的原因應該是兼二有之。一方面傳統電視媒體「雙規」的收看方式,束縛了受眾自由選擇節目的權力,另一方面新媒體的「兩任」收看的方式卻滿足了受眾自由選擇節目的慾望。可見,正是這種新媒體的出現,順應都市生活形態變化,迎合了受眾對媒體的需求,從而分流了傳統媒體受眾,造成電視台節目收視率下降,同時,吸引了廣告主,造成投放電視台的廣告份額在減少。在南京,我們對一些接觸過新媒體的市民進行問卷「你對新媒體印象怎樣?答案是:有個性,選擇性大」,近65%的被訪者願意為享受新媒體付費。我們對一些廣告主進行問卷,其中,一些廣告主表示,「明年(也就是2007年)要減少對電視台廣告的投放量,轉而考慮投放在新媒體上。當問及為何時?答案是:新媒體針對用戶(也就是受眾)性強、到達率高」一些廣告經營者還告訴我,「十幾年來,企業向消費者傳遞營銷信息的最佳途徑是,在電視節目中插播廣告。但是現在,企業在電視節目中插播廣告的興趣日趨減少,傳統方式的廣告宣傳效果正在衰退。」 據央視市場研究股份有限公司(CTR)調查顯示,新媒體的廣告收入雖然目前只佔中國廣告營業額的2%,但是,年增長率為30%。
我們發現,今天的中國,正在以較快的速度演繹著新媒體帶來的的奇跡。在一些地方,尤其是經濟比較發達地區的傳統電視業界,對新媒體的出現,發出「狼來了」的驚呼。並指出傳統電視的廣告市場正面臨著由繁榮轉向低迷的威脅,而新媒體將加速這一轉變過程。
那麼,新媒體是怎樣一種傳播載體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種現象:(這是郭煒華在他的《新媒體調研報告:形態、狀態、業態》文章中列舉的一個例子,很形象。)他說「在上海,早上出門,你的手機會接受到一些根據你事先定製的消息,告訴你今天有什麼值得關注的事情,提醒你應該穿什麼衣服,是不是要帶傘,最好選擇什麼樣的出行方式和路線;
然後,在公共汽車上,你會通過車內的電視看完早間的電視新聞,還能看到滾動播放的廣告、MTV和圖文信息;
換乘地鐵,你可以在站台上看到有天氣預報、上下車次信息以及新聞、廣告和其他節目的圖文電視;在車廂內,還有結合沿途站點信息、廣告等內容的視頻節目;
走出地鐵,如果還需要換乘計程車,那麼在車上你還可能看到車載錄像或其他類型的移動多媒體節目;
下車後,你迎面是大廈門頭上的電子屏幕,也許在播放文字信息,也許在轉播電視台節目;
進入大廈,電梯口或者電梯內,你會看到大樓物業提供的閉路信號,或者在播放文字信息、或者播放視頻節目和廣告;
到辦公室坐下,打開電腦,你在瀏覽新聞網站信息時(這種信息既有可能是文字,也有可能是圖畫、聲音和圖象),電腦上的QQ或者MSN會發出「嘟嘟」的聲音,有人通報說世界的某個角落發生了一次爆炸事件,你趕緊點擊好幾個新聞網站,順帶著,把自己用手機拍攝的照片或者錄像放到自己的博客里去,讓更多的人看到;
晚上回到家裡,面對數十個nvo點播節目和上百個數字電視頻道,讓你難以作出選擇。
這種情景描述上海有,南京也正在發生。我想,其他地方不久也將會發生。這里,我引用郭煒華先生所舉的例子,目的是想讓大家對新媒體留下初步的印象。想告訴大家,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中,可以看到很多新興的媒體出現。這里所說的「新媒體」是相對傳統媒體(包括報紙、雜志、廣播、電視。尤其是電視媒體)而言的。是指利用數字技術、網路技術,通過互聯網、寬頻區域網、無線通信網和衛星等渠道,以電視、電腦和手機為終端,向用戶(也就是受眾)提供視頻、音頻、語音數據服務、遠程教育等互動式信息和娛樂服務,以此獲取經濟利益的一種傳播形式。從內容上來講,新媒體既可以傳播文字,也可以傳播聲音和圖象;(這點,與傳統電視媒體有共同之處)從過程上來講,新媒體既可以通過流媒體方式線性傳播,也可以通過存儲、讀取方式非線性傳播(這點,與傳統電視媒體有不同之處)。這樣,原有的以材質、樣式、符號系統等物理形態,對媒介所進行的分類和定義,已經不再適用,「媒介」這個概念的外延已經大大擴展。據國家廣電總局視聽新媒體研究所負責人介紹:「目前有七類新媒體對傳統廣電媒體產生影響:1是移動數字電視,包括無線的、車載的;2是有線數字電視;3是IPTV,狹義上指的是基於TV終端的;4是網路廣播;5是網路電視, 6是手機電視;7是樓宇電視。其中,對電視台廣告產生較大影響的新媒體主要包括網路電視、移動電視、數字電視和樓宇電視。作為新媒體,一般來說有兩個明顯特徵:一個是可以承載原來傳統媒體(這里主要指電視台)能承載的各種形式,(像文字、圖形、視頻、音頻等);另外一方面應該說是與受眾具有互動性。它們或者是收視終端與傳統的電視機不同(個人電腦或手機),或者是節目傳輸的載體與傳統電視不同(互聯網),或者是收看節目的形式與傳統的居家收視不同(如在各種移動的交通工具上)。從一些地域的實際情況來看,這種新媒體正在對我們的媒體環境、文化環境,乃至經濟和社會環境發生著影響。其中的優勢正在凸顯。
那麼,新媒體的優勢何在呢?(這里列舉幾個新媒體來說明)
1、網路電視。
什麼是網路電視?就是利用有線電視網或者電信運營商的寬頻網路為用戶提供多種互動式視頻節目服務的新型電視傳播媒介。也就是說,網路電視集互聯網、多媒體、通訊等多種技術於一體,用戶使用的時候既可以通過加裝IP機頂盒的電視機,也可以通過連接互聯網的計算機。
網路電視的最大優點是:
節目交換平台可以提供互動式和個性化的節目,可以使網路電視的用戶擁有高度靈活的時間選擇和內容選擇空間;可以為用戶提供多種形式的互動式數字媒體服務;
2、手機電視。
什麼是手機電視?就是利用具有操作系統和視頻功能的智能手機作為電視節目接收終端的新型電視傳播媒介。
手機電視的最大優點是:
它的節目包括電視、廣播、網頁和游戲,用戶可以隨身攜帶,隨時收看,隨處收看,隨意收看,被稱為裝在口袋裡的電視機,也被稱為「零距離親密接觸的流媒體」,是繼家庭電視機和電腦之後的「第三塊」影像屏幕。
3、移動電視
什麼是移動電視?就是可在移動狀態中收看的電視,是全新概念的信息型移動戶外數字電視傳媒。它採用先進的數字電視技術,通過無線發射、地面接收的方法進行電視節目傳播,用戶可以在任何安裝了接收裝置的巴士、輪渡、軌道交通等移動載體中收看到DVD般清晰的移動電視畫面(當然也能在非移動的情況下接收)。
移動電視的最大優點是:
用戶可以在時速120公里甚至更高速度的運動狀態下接收電視信號,並且接收靈敏度高,抗干擾能力強,做到圖像穩定,色彩逼真,畫面清晰。
4、 數字電視
什麼是數字電視?從技術特徵講,是指電視節目的採集、製作、編輯、播出、傳輸、接收的全過程都採用數字技術。與原來的模擬電視相比,數字電視有高清晰的電視畫面,可與DVD相媲美;有優質的音響效果,由於採用了數字技術,使得數字電視的伴音更趨逼真;有抗干擾功能,數字電視受其它電器的干擾很小,因此畫面穩定,擴展功能多,可增加上網、點播等。
數字電視的最大優點是:
數字化以後的電視信號佔用網路帶寬資源大大減少,使目前線路的傳輸能力由原來幾十套擴展為幾百套。向用戶提供的數字電視節目內容更加豐富。另外,數字電視還可以開設增值服務,可以分成更多更細的專業頻道,如汽車、房產、MTV、體育、音樂、電視劇頻道等。一方面,在模擬時代的電視「受眾」到了數字時代有了自己的主動選擇權,可以點播自己喜歡看的節目內容,不再像過去那樣只能被動接受;另一方面,由於有存儲功能,看電視用不著再「趕點兒」了,可像電腦一樣進行文字錄入、上網瀏覽、收發郵件、電視購物、遠程教學、遠程醫療、股票交易、信息咨詢等。它改變了圖像、文字等信息的生產、傳播、交換和消費的方式,使信息傳播從單向單一形態向雙向多元化形態轉變、從資源壟斷向資源共享轉變。
從以上介紹中,我們不難看出,新媒體的優勢體現在它的互動性和參與性,尤其是網路電視和手機電視媒體,他們充分調動了受眾的積極性,實現了一對一傳播的模式,讓受眾在這種互動體驗中獲得更深刻的品牌認知。
那麼,新媒體有哪些共同特點呢?
以數字技術為代表的新媒體,其最大特點是打破了媒介間的壁壘,消融了媒體介質之間,地域、行政之間,甚至傳播者與接受者之間的邊界。具體講:
1.媒體個性化突出
由於技術的原因,以往所有的媒體幾乎都是大眾化的。而新媒體卻可以做到面向更加細分的受眾,可以面向個人。個人可以通過新媒體定製自己需要的新聞。也就是說,每個新媒體受眾手中最終接受到的信息內容組合可以是一樣的,也可以是完全不同的。這與傳統媒體受眾只能被動地閱讀或者觀看毫無差別的內容有很大不同。
2.受眾選擇性增多
從技術層面上講,在新媒體那裡,人人都可以接受信息,人人也都可以充當信息發布者,用戶可以一邊看電視節目、一邊播放音樂,同時還參與節目的投票,還可以對信息進行檢索。這就打破了只有新聞機構才能發布新聞的局限,充分滿足了信息消費者的細分需求;與傳統媒體的「主導受眾型」不同,新媒體是「受眾主導型」。受眾有更大的選擇,可以自由閱讀,可以放大信息。
表現形式多樣
新媒體形式多樣,各種形式的表現過程比較豐富,可融文字、音頻、畫面為一體,做到即時的、無限的擴展內容,從而使內容變成「活物」。理論上講,只要滿足計算機條件,一個新媒體即可滿足全世界的信息存儲需要。除了大容量之外,新媒體還有「易檢索性」的特點:可以隨時存儲內容,查找以前內容和相關內容非常方便。
信息發布實時
與廣播、電視相比,只有新媒體才真正具備無時間限制,隨時可以加工發布。新媒體與用強大的軟體和網頁呈現內容,可以輕松地實現24小時在線。
新媒體交互性極強,獨特的網路介質使得信息傳播者與接受者的關系走向平等,受眾不再輕易受媒體擺布,而是可以通過新媒體的互動,發出更多的聲音,影響信息傳播者。
由此可見,新媒體與傳統電視媒體最大的本質區別在於:
傳播狀態的區別:由傳統媒體的一點對多點型,變為新媒體的多點對多點型。
主導狀態的區別:由傳統媒體的主導受眾型,變為新媒體的受眾主導型。
受眾狀態的區別:由傳統媒體的普通大眾型,變為新媒體的細分受眾型。
那麼,新媒體的發展對傳統電視廣告業有哪些影響呢?
在分析新媒體特點以後,我們發現新媒體的發展正在以受眾生活方式的變化為導向,把廣告植入人們的生活軌跡,這種根植於生活形態與需求的媒體,將具有更大的生命力。它對傳統電視廣告業將產生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
新媒體對受眾分流的影響
最近,我們對南京2000人的抽樣調查表明,新媒體出現後,被訪人中,18%的人少看電視了,25%的人少看雜志了,11%的人少聽廣播了,15%的人少看報紙了,新媒體的受眾開始增多,電視觀眾開始分流。而且年輕一代在資訊獲得方面越來越依賴互聯網等新媒體,傳統媒體受眾正呈現出明顯的老齡化趨勢。調查表明 :20世紀50年代以來,人們了解大事以報紙為主;50年代至70年代,報紙、廣播各分天下;80年代以後,主角由電視媒體來擔當;目前,由於新媒體發布新聞要比電視發布新聞速度快、成本低,沖擊電視新聞的情況就不可避免了,最終導致受眾對媒體偏好發生改變。新的傳播狀態使傳統媒體的「大眾」正在逐漸變為「小眾」。
2.新媒體對廣告業主的影響
隨著消費市場供給的飽和競爭的加劇,廣告主越來越強調市場的細分以及與目標消費者的有效溝通,同時,廣告主 也越來越重視針對消費者有效傳播途徑和到達率。而新媒體在這方面卻能滿足廣告主的要求。一方面,它能針對目標消費者(也就是受眾)實施宣傳,到達率高,另一方面,能與消費者(受眾)深度溝通和互動,例如 :樓宇電視、賣場電視,廣告主利用消費者(受眾)在封閉的特殊空間,和無可選擇性的情況下,讓廣告的信息接受表現出較為強烈的迫使性,通過服務不同的客戶,讓廣告主精確地擊中所想要的目標受眾,使效果最大化,充分降低廣告主傳播的成本。再就是網路電視和手機電視,這些新媒體也能做到一對一營銷,也是能讓廣告主,做到有效覆蓋。這種高性價比的廣告效果,對於廣告主而言,無疑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在南京的調查中我們發現,新媒體愈來愈受到廣告主的重視。「出售信息——換回注意力——向廣告主出售——產生利潤」這種傳統媒體的經營模式正受到新媒體的挑戰。廣告市場份額正受到新媒體的分割,盈利模式正受到新媒體的的改變。
3.新媒體對廣告市場的影響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在經營方式上,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存在著同質化。在服務方式上,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也相同,盈利模式上,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相差無幾,還是靠內容吸引受眾的「眼球」然後將「眼球」出售給廣告主。以上三種方式直接分割了傳統電視媒體的廣告市場,直接影響了傳統電視媒體的原有利益格局。其次,新媒體跨越了傳統媒體的形態壁壘和行政邊界,以純粹信息和純粹商業的姿態,形成了跨媒體傳播和跨行政區域傳播的競爭態勢,進一步加劇了媒體間的市場競爭。據中國傳媒大學廣告主研究所調查數據顯示:2005年中國廣告市場出現巨大拐點:電視、報紙、雜志、廣播等傳統媒體廣告收入增長放緩,甚至部分出現負增長,與此同時,互聯網、樓宇電視等新媒體廣告收入一路高揚,2006年廣告投放新媒體趨勢繼續加強。這些新媒體的出現,改變了廣告主的傳統的傳播概念,無疑對傳統電視媒體的廣告市場形成了一定的壓力。
4.新媒體對管理模式的影響
目前,電視媒體是受國家壟斷的,政府主管部門對其有強制性,廣告內容和播出長度都受到嚴格的控制。而新媒體在這方面卻沒有相應的規章制約,其廣告內容和播出長度可以任其發揮。另外,新媒體的管理機制相對模糊,商業化門檻則相對較低,使得幾乎任何一個人都有機會成為新媒體的一分子。必須看到,目前的新媒體熱潮,是由投資商、技術開發商、設備生產商、信息傳播運營商、內容生產商和廣告商一起參與的「市場共謀」。投資商需要新經濟的概念刺激資本市場的活躍;技術開發商和設備生產商要通過新技術的商業化和產品的更新換代,來獲取市場空間;信息傳播運營商要穿越行業壁壘和制度邊界來擴大經營內容,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而內容提供商則要突破傳播媒介的限制,擴大產品分銷的渠道和增加市場議價的能力。這一切,都是圍繞著刺激和滿足消費者接受和發送信息的市場需求來開展的。 這些情況都將對傳統媒體(尤其是電視)的管理機制和機構帶來影響
那麼,我們如何應對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呢?
新媒體的發展不僅使得網路運營商開始思考與新媒體相適應的商業模式和戰略定位,還吸引了國際投資界對它的關注,傳統電視業界目前能夠看到的前景有二點:一是做內容提供運營商;二是做網路運營商。我以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充分利用電視媒體優勢 提升節目質量
電視媒體當務之急是練好內功,在提高視頻節目的市場競爭力上下功夫,要改變節目現行的生產方式,從受眾出發,增強節目與受眾的互動性和參與性,打造強勢內容,注重節目創新,並注意與廣告傳播要求相結合,盡快產出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並且受到觀眾喜歡的產品;要加強節目包裝和營銷,進一步提高節目收視率和節目美譽度,同時要與廣告主和廣告代理公司建立合作夥伴關系,及時了解他們的需求,做好跨媒體的整合營銷,聚集優勢資源,盡快培育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積極發展新媒體業務,打造跨媒體綜合平台
傳統電視媒體必須採取多媒體戰略,(尤其是地方傳統電視媒體)在鞏固現有陣地的同時進軍新媒體,建立起自己的新媒體平台,把傳統的價值鏈與互連網、手機等新媒體整合,將電視的影響力平移過去,在這些新的平台上創造二輪、三輪的價值。要發揮傳統電視媒體在節目內容、品牌資源等方面的優勢,與新媒體有效結合,使很多新利潤以最快的速度產生。這樣做,不僅對傳統電視媒節目的收視有幫助,並且有利於節目在新媒體中二度利用,能創造更多的盈利模式,在自己能控制的范圍內,做到傳統媒體平台與新媒體平台的完全融合、互動,使其產生更為可觀的價值和更長的產業鏈。這也是傳統電視媒體變被動為主動的有效途徑。我們都應該記住這樣一句話:聰明的商人都知道不把雞蛋放入一個籃子里。
推廣數字電視增值服務,提高網路運營效益
一般來講,地方台的廣電網路與電視台合二為一,如果是這樣的話,在數字電視整體轉換後,電視媒體應該大大推廣數字電視的增值業務。如互動點播、遠程教育、遠程醫療、政務信息、票務信息等業務。同時要針對廣電網路在市場運營方面的劣勢,著力學習電信運營商的市場運作和商業推廣模式,使用戶樹立起用電視上網而不是在電腦上看電視的概念。從而將收益都進入電視媒體自己的口袋裡。
如今傳統的電視廣告行業雖然不會在一夜之間迅速崩潰,但是像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那樣一成不變就可以坐等贏利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不可否認,目前傳統媒體仍是主流,新媒體還處於邊緣發展狀態。但是新媒體的強大生命力,未來將會演變成傳媒業的重要力量,將嚴重威脅到原有主流傳播渠道的權威地位。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們媒體亦不例外。面對這樣的變局,作為傳統電視媒體,它的傳播狀態、經營業態和生存形態必將發生復雜而深刻的變化。我們必須清楚認識到:新媒體的發展,正成為一個地區綜合實力中,最活躍的有機組成,對此我們不能不給予足夠的重視,忽略了新媒體,我們就有可能沒飯吃,相反,如果抓住了這個機會,把握好這把雙刃劍,也許傳統電視媒體就會獲得進一步發展,這是挑戰和機遇並存的機會。
面對新媒體發展所帶來的挑戰與機遇,只要以與時俱進的積極姿態,按照科學的發展觀,探索規律,尋求對策,就能在新一輪媒體變局中取得綜合優勢。
最後,在這里,我想借用上海文廣新聞集團掌門人黎瑞剛常舉的「柯達公司」例子,來結束我今天的發言。他說「現在已經很少看到柯達做廣告了,為什麼?因為很多人都用數碼照像機,就是這么一個變化,當時柯達公司沒有關注,認為「數碼成相技術,沒有我的好」,沒想到短短幾年的工夫,柯達膠片已經無人問津,甚至柯達公司有一度被美國的證券交易所摘牌,這么一個「百年老店」,就因為忽略了新技術的變革所帶來的產業的影響,而被市場無形地淘汰了,」說這個例子是想提醒大家,我們要居安思危。新技術引發的變局,無論對於柯達這個的公司,還是對我們電視這樣的行業來講,都不能忽略。在新技術日新月異、風險投資競相湧入的今天,只有主動向新媒體進軍,搶佔先機,才能獲得最大化的利益。慶幸的是一些電視台已經開始行動了。(作者單位:南京廣電集團)
8、國外研究現狀及進展
1.3.1.1 深斷裂與成礦
前蘇聯的M.A.法沃爾斯卡婭、И.H.托姆松和美國J.庫廷納等強調線性構造帶和深斷裂對成礦的重要控製作用[38]。主要是一些區域性的線性構造,包括深斷裂或深部構造在地表的反映,組成區域性的聚礦構造帶,具有全球性和深成性等特點,是地殼上一個高滲透帶,多呈經向或緯向分布。這些深斷裂不受大地構造單元的限制,可以穿切不同的大地構造單元,甚至在海上和陸上聯成統一的構造體系。
聚礦構造帶的主要標志是發育深斷裂帶、岩漿雜岩帶。沿聚礦構造帶伴隨多期次的岩漿活動,構成一些岩漿雜岩活動中心和礦化中心,由於構造帶每次活動下切深度不同,因而成岩成礦特點也有不同。
區域上主要的內生礦化特別是組分復雜的大型、特大型礦床,都集中在聚礦構造帶與其他線性構造的交匯處,尤其是不同級別、期次斷裂構造的交叉點上,是礦帶中礦結、礦田有利分布區。
J.庫廷納對美國西部內生礦產研究表明:西太平洋底有一些緯向深斷裂延伸到大陸基底,其中重要的是門多西諾(Mendocino)、默里(Murray)及先鋒(Pioneer)深斷裂,它們與其他方向線性構造的交叉點是銅、鉛鋅礦的產出部位[39]。E.拉德克維奇、И.H.托姆松和M.A.法沃爾斯卡婭等對蘇聯外貝加爾和遠東多金屬礦帶的研究表明,基底構造中的隱伏斷裂在上部構造層中表現為密集的線性裂隙帶,一些大礦集中在聚礦構造帶與NE、NW、SN三個方向斷裂的交叉點上[40]。據И.H.托姆松的資料[41],美國西部幾個重要成礦帶,大礦也集中在NE向與緯向構造的交叉點上。在南美安第斯山有五個聚礦構造帶,控制著秘魯、智利、玻利維亞和阿根廷境內的銅、錫和稀有金屬礦床。
1.3.1.2 板塊構造與成礦
國外對於巨型構造與成礦作用的研究,目前最流行的是板塊構造與成礦[42]。以H.A.Hess、A.H.Mitchell、R.H.Sillitoe為代表,提出了全新的板塊成礦理論體系[43~51]。這一成礦理論體系,能較好地解釋了山東膠東金礦主要成礦動熱地質背景,也就是太平洋板塊運動對歐亞大陸中生代地質變革與演化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1)太平洋板塊運動對中國東部地體的影響
太平洋板塊運動對中國東部地質構造演化的影響深遠。上田誠也[52]研究提出主要有三個階段的演化(S.Uyeda,and A.Miyashiro,1974):早期階段約120 Ma,大洋中脊正靠近亞洲大陸;第二階段90 Ma,洋脊緊靠大陸,庫拉板塊俯沖,大陸板塊厚度減薄,火山活動增強;第三階段約40 Ma,洋脊俯沖在大陸板塊之下,厚度減薄,大陸板塊靠近海一側破碎移動,日本島弧形成。總之,太平洋板塊由東南向北西向歐亞大陸俯沖。中國東部處於壓扭性應力場環境,上部地殼以左旋平移構造為主。太平洋中脊逐漸靠近大陸,以較大的角度向日本島俯沖,出現三波川高壓低溫變質帶[53,54],日本島火山活動加強。北部為庫拉板塊,南部為太平洋板塊,由於太平洋內有兩條擴張脊,南部沒有消減帶,迫使庫拉板塊高速度消減於亞洲大陸之下,溫度升高,地幔物質融熔並上涌,大量花崗岩侵位。這時板塊運動受到來自大陸北西向的對抗擠壓,致使出現了NE-NNE向壓性左旋平移構造體系;在郯廬斷裂帶以東地區有向北平移的現象,太平洋板塊俯沖在中國東部大陸地殼下(120 Ma)。
與板塊活動相應的地質構造特徵,以NE-NNE向壓扭性左旋剪切斷裂為主體。在中國東部出現一系列大陸隆起、坳陷和左行平移帶。規模巨大的郯廬斷裂東側發育著北東向褶皺和斷裂,它們以北東向為主,和郯廬大斷裂以小角度斜交,包括三山島斷裂、焦家斷裂、招平斷裂等,這些斷裂具有控、容礦構造之特徵[55]。
(2)板塊運動與成礦作用
鮑曼(Boman,1987)提出板塊運動演化與成礦作用主要有四個階段[42]:早期地拱-裂谷階段,主要形成超鎂鐵質岩、暗色岩、深源岩石及有關礦產,如金伯利岩金剛石礦,金-鈾、鉛鋅礦床等。第二階段,大洋中脊及大洋板塊擴張階段,形成大洋拉斑玄武岩建造、蛇綠岩套,相伴礦產有塞普勒斯型塊狀硫化物礦床,「黑煙囪」鉬-鋅礦床。第三階段,俯沖消亡階段,大洋板塊消亡於大陸殼下,大陸板塊增生,洋殼及地幔楔在大陸下部分熔融,發育巨大規模構造-岩漿帶,伴生有重要的金屬礦產,有銅、金、鉬、鉛、鋅等。第四階段,地殼固結成穩定地塊階段,這個時期會出現隆起和坳陷相間格局,該階段存在時間可能較短;由於地幔物質上涌,地拱-裂谷作用再次活化,又回到裂谷作用階段。
(3)大陸內部熱點成礦作用
大陸內部熱點及其附近的火山作用和深成岩漿活動,通常以富含鹼質並具有環形構造發育為其特點,噴出岩以流紋岩為主,含少量粗面岩,有時尚見玄武岩,侵入岩有碳酸鹽岩、過鹼性花崗岩、不飽和鹼性岩。據Burke和Dewey[43]的研究,在大陸裂谷發育之前,地幔柱的上部有不少非造山型花崗岩體侵位。Sillitoe[49~51]指出,有些錫礦床的形成與該類花崗岩有關。廣泛被引用的實例是奈及利亞約斯高原的錫礦。在巴西與地幔熱點有關的含錫花崗岩產於朗多尼亞的花崗岩體中。據普里姆(Priem)等研究,它們均屬產於穩定克拉通內部的非造山岩體。
(4)大陸裂谷及拗拉槽的成礦作用
裂谷是地球表面的重要構造現象,它是在引張背景下形成的斷陷帶,由於地幔上隆而形成主動型裂谷,也可由於應力場中的不均衡拉張形成被動型裂谷。沙茨基(1947)曾注意到,蘇聯許多地塹的端部常呈高角度與造山帶銜接。Burke&Dewey[43]認為,許多元古宙和顯生宙的地塹,與東非裂谷系有著相似的成因,它們是未能發育成洋盆的夭折裂谷。裂谷帶不僅有獨特的岩漿岩組合和沉積建造,而且還賦存特殊的礦產,較重要的類型有:①碳酸鹽岩中的礦化;②鹼性雜岩中的礦化;③含Cr-Ni-Pt-Cu礦化的裂谷帶基性、超基性岩體;④斑岩型鉬及銅-鉬礦床;⑤層控的銅礦床;⑥層控銀-鉛-鋅礦床。
1.3.1.3 走滑斷裂與成礦
眾所周知,走滑斷裂是標志大陸地殼水平運動最好的典型構造之一。自1913年Reid等提出走向滑動斷層以來,對於走滑斷裂在地殼表層的變形和動力學研究已趨完美,例如表示走滑斷裂的構造型式的雁列褶皺、拉分盆地,表現純剪和簡單剪切的斷裂系統等。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岩石圈動力學GGT大斷面研究成果的積累,使走滑斷裂在地殼深層次圖像及其動力學方面的研究成為可能,並提出著名聖安得烈斯走滑斷裂底部可能是一拆離帶[56,57],與之有關的礦床有鉛鋅礦、銅礦和銀金礦。中國東部GGT地學斷面的成果也支持了與郯廬斷裂帶相連東側存在多層低角度拆離帶的認識[7,58],與郯廬斷裂帶呈「入」字型相交的次級構造是金礦賦集的場所,而在其內部與同構造期相伴的岩漿-火山活動則發育有銅、鉛鋅礦化,它與走滑斷裂的成生具有一定的聯系。沂沭斷裂帶與膠西北地區多級「入」字型NNE-NE向構造的交匯部位,構成了膠西北大型、特大型金礦富集區多級構造控礦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