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新媒體運營組織架構

新媒體運營組織架構

發布時間:2021-02-11 23:38:09

1、如何做新媒體時代的"傳媒工匠

身處巨變式的媒體環境中,傳統媒體人往往會顯得措手不及,無法找到合適的位置,固有技能可能也會被沖擊得一文不值。對於一直以精英姿態自居的新聞人來說,這種感受也許來得更加強烈。
近3年多來,我在國內優質的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中均有過工作經歷,從事的工種覆蓋了新聞采編、廣告經營、新媒體運營。雖說資歷尚淺,但也不妨以一個過來者的身份,給還未思考完整的傳統媒體同行們一些中肯的建議——新媒體的故事很有趣,關鍵是你想飾演何種角色。
工匠師
許多人曾經說長篇新聞報道正隨著碎片化的閱讀方式趨近死亡,簡單而粗暴的門戶式短消息操作方法被許多傳統媒體當做轉型的標本。實際上,非原創資訊一直被新聞人唾棄,對於抱有文字情懷的人來說,原創力確實是不忍舍棄傳統媒體的重要理由。
在真正的接受用戶反饋的互聯網傳播中,文章內容的質量會變得非常容易高下立判。很多傳統媒體的內容,它誕生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滿足用戶的喜好,而是編輯的喜好。按照傳統的編輯部模式,許多采編人員可以在每周一次的評稿中尋找到對自己才華的肯定,但這也只是非常局部的肯定。
網路快訊已經基本滿足了目前絕大多數用戶的信息需求,那麼對於熱愛原創的采編工作者來說,存在的意義是什麼?也許成為用心刻畫、精雕細琢的新聞背後故事的撰寫者,才能夠真正沖破被繁雜巨量資訊圍繞的閱讀枷鎖,吸引用戶真正沉下心思閱讀,我稱這個工種為「工匠師」。
如今國內的傳統媒體也會產出一些精彩的長篇新聞故事,並在網路上廣泛傳播。但幾乎沒有任何一家媒體把「工匠師」新聞當做新媒體的籌碼,在國外,故事性新聞的媒體網站已經開始尋找到了很好的路徑。

創意快手
比起工匠師,「創意快手「則是一群善於尋找第二落點,並具有超強整合能力的一群傢伙,他們的價值會比普通的以復制黏貼為主的網路編輯高出若干個等級。現如今,這種聚集創意快手的新媒體也在逐漸增多,他們在商業上的成功也屢見不鮮。
對於短平快的網路資訊來說,搶時間肯定是第一落腳點,但是因為成本受限,許多正在轉型中的新媒體並沒有像門戶網站那樣擁有大規模的值班網路編輯。按照騰訊新聞網站的組織架構設置,僅僅一個科技頻道便有編輯記者40餘人,這是許多報業所不能承受的。
網路編輯的優勢在於用高效率製造海量的內容,從本質上來說,是一個信息搬運工的角色。而「創意快手」則在搬運的基礎上,用一些巧妙的方法針對某些重要事實進行強化和加工,要求的不僅僅是速度,更多地是定位一個值得關注的角度。輕量化、低門檻、逐條陳列的病毒式內容更受大眾歡迎,讀者樂於主動轉發此類文章。
從標題和第一自然段開始,創意快手便有機會顛覆用戶對一個新聞事件的解讀。在這樣的事件中,一些亞文化網站做得更有創意,用行業話說,這需要「腦洞「大開的年輕人。
比如雷軍在印度的英文演講,當所有人的焦點都關注小米公司在印度的發展策略的時候,嗶哩嗶哩彈幕視頻網把雷軍蹩腳的英文改編成了歌曲,並在社交網路上獲得了大量的傳播。樂視發手機的時候,許多網站都在專注研究樂視手機的參數,而番茄社頻道則專注描寫了發布會現場的氣氛和環境,諷刺樂視手機的誇大性宣傳。
美國網站Buzzfeed在2006年就開始了這樣的嘗試。BuzzFeed是一個美國的新聞聚合網站,從數百個新聞博客那裡獲取訂閱源,通過搜索、發送信息鏈接,為用戶瀏覽當天網上的最熱門事件提供方便。在BuzzFeed的內容里:漂亮的圖片、喜氣洋洋的動物、用戶在Twitter上對全球大事做出的荒唐反應、種類繁多的排行榜都是針對熱點事件進行的第二落點操作。
現在BuzzFeed的員工超過900人,在全球各地設有10個辦事處。公司目前的月獨立用戶訪問量高達2億,該公司自2013年開始便已盈利。
中國的網站「微在」也正在走這樣的道路。為了更加適應移動端的閱讀,這個網站基本是以List、Quiz、Gif這樣的格式加工處理內容。微在創始人說,內容要1分鍾就能讀完,適合分享。而微在已獲得摯信資本A輪投資。
「工匠師「和」創意快手「是新媒體從業人員的不同工種,但都是同樣重要的力量。前者是這個時代資訊的沉澱,後者則為每天的閱讀帶來驚喜。當然對於傳統媒體人的轉型來說,這兩種角色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是所有內容製作者希望企及的高峰。

2、大學新媒體工作室是一個什麼樣的組織?

新媒體工作室是校團委指導下的全校共青團工作和校園文化活動的宣傳機構,是校團委重點建設的學生宣傳組織。青年通社植根於校園文化建設宣傳工作,致力於打造校園文化宣傳陣地,一直堅持走在時代前沿,引導正確的輿論方向。

3、想轉行做新媒體運營,不知道如何下手,有哪些靠譜的教這個的培訓機構或者團隊啊?

這個想轉行做新媒體的運營,不知道該如何下手,其實像這個這種培訓機構我覺得倒沒啥必要,你可以在網上查一下相關的這種視頻教程。

4、新媒體運營到底是做什麼的?有什麼機構適合小白?謝謝!

1

5、鳳凰衛視的組織結構

鳳凰新媒體是鳳凰衛視傳媒集團旗下跨平台的網路傳媒,融合互聯網、無線網、和電視網三大網路平台,以鳳凰網(http://www.phoenixtv.com)為旗艦,以各類WEB圖文資訊、寬頻音視頻流媒體、WAP移動鳳凰棧、MMS彩信鳳凰時事周刊與評論等豐富的跨平台產品組成多媒體門戶平台;以博客、論壇、簡訊、IVR、社區、辯論、調查等Web 2.0及無線互動板塊為用戶提供互動與共動交流空間;以圖文及音視頻搜索、RSS、Tag、互動節目表、移動鳳凰台、個性化定製等新一代互聯網及無線技術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全方位整合多種媒體形式、內容資源、技術平台、與傳播渠道,努力打造一流的全球華人新媒體。
2006年10月18日,鳳凰新媒體成功上線,開創跨平台跨媒體的聯動傳播模式。鳳凰網瀏覽量、獨立訪問人數、視頻播放數都增長迅猛,穩定在中文網站排名前30位 (iResearch 及 Alex 統計);訪問用戶與國內其他網站相比,受眾的文化程度高、收入水平高、專業人員比例高;在寬頻產業鏈中與各類公司建立了廣泛的合作,在長尾經濟時代向產業鏈及最終用戶提供品味堅實的「短頭」內容;在與中國移動全面合作的過程中,鳳凰新媒體不但是聯接鳳凰衛視與中國移動的橋梁和紐帶,而且是傳統媒體內容在無線平台上產品化的催化劑。

崔 強
鳳凰衛視常務執行副總裁、執行董事,鳳凰新媒體董事長
鳳凰衛視常務執行副總裁、執行董事,鳳凰新媒體董事長
1980年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新聞系;
1980年9月至1992年12月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先後任記著、編輯、主任編輯;
1993年1月至1996年2月在香港樂天發展有限公司工作,擔任副董事長職務;
1996年3月起擔任香港鳳凰衛視有限公司常務副行政總裁、執行董事;
2005年11月兼任鳳凰新媒體董事長職務。

劉 爽
鳳凰衛視有限公司副總裁,鳳凰新媒體CEO(首席執行官)
美國杜克大學法學博士
1996年至2001年就職於美國紐約華爾街律師事務所,從事互聯網、電信、高科技傳媒企業的兼並、收購以及融資上市等法律事務工作;
2001年進入鳳凰衛視,歷任行政總裁特別助理;公關、事業發展總監;
2003年出任鳳凰衛視副總裁;
2005年11月出任鳳凰新媒體首席執行官。

李 亞
鳳凰新媒體首席運營官,執行董事
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自動控制專業;
1992年獲美國坦普大學計算機科學碩士;
1993-1995就讀於沃頓商學院高級管理班;
1993年至1999年先後在美國Verizon電信公司、DLJ、黎曼兄弟、摩根斯坦利公司任軟體工程師及互聯網高級顧問等職;
1995年在紐約創辦互聯網公司Global Villager Inc.,2000年被Startec Global Communications Inc.收購;
1998年底參與開創了基於基本分析的Swing Trading股票投資方式;
2002年任China Quantum Communications光通電信公司首席運營官兼美國分公司總裁;
2004年任創業型上市公司Techedge Inc. 公司首席運營官兼首席財務官;
1996-2006年曾在美國中國商會、旅美中國金融協會、美國華人全國委員會、美中事務委員會等組織任常務理事;
2006年6月回國加入鳳凰新媒體,任職首席運營官、執行董事。

王 誠
鳳凰新媒體副總裁
畢業於北京理工大學光電工程系,獲得工科學士學位;
1999年7月至2005年6月,就職於華友世紀通訊技術有限公司,歷任運營專員、分公司經理、大區總監、銷售總監、移動子公司副總經理等眾多崗位;
200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信息管理專業在職碩士班;
2005年7月先後參與浙江新奇、北京樂視科技投融資工作;
2006年6月正式加盟鳳凰新媒體,任職副總裁,全面負責鳳凰新媒體移動業務。

吳 征
鳳凰新媒體總編輯
畢業於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並留校任教;
1999年任職於安徽電視台,歷任編輯、主編和社會新聞部副主任;
2002年加盟中央電視台參與《面對面》欄目的創辦,任策劃和主編;
2003年供職於中央電視台《新聞調查》,任策劃、策劃主管和執行製片人;
2006年任鳳凰衛視中文台總編室主任;
2007年3月加盟鳳凰新媒體,任職總編輯。

陳 明
鳳凰新媒體副總裁
協和醫科大學研究生院醫學碩士;
1995年進入「樂天國際」負責醫療投資項目管理,任投資項目董事會董事;
1999年進入互聯網行業,任鳳凰網副總裁,分管行政、財務、人力資源 及法律;
2003年後協助分管鳳凰網運營工作;
2005年11月出任鳳凰新媒體副總裁,負責行政、財務、人力資源及法律工作。

鄒 明
鳳凰新媒體副總裁
畢業於中國吉林大學歷史系;
1986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從事信息管理和研究工作;
1998年加盟鳳凰衛視,在鳳凰網工作期間,先後擔任編輯、主編、總監、副總裁職務,
參加多項鳳凰網內容建設的策劃與實施,其中包括資訊、寬頻、社區等;
2005年11月,鳳凰新媒體成立後擔任副總裁一職,現負責互動中心以及新產品開發工作。

與新媒體運營組織架構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