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什麼會集體記憶錯誤
這是所有生物新陳代謝的必需品。
2、什麼是集體記憶
佛教、佛洛依德、榮格的「解夢」
(1)、二十世紀3大偉人之一的弗洛依德,創建精神分析學,構築於無意識理論的基礎上。他認為人類行為、思想【最深層次的驅動力就是無意識】,稍微接近了佛教的業力說法。
弗洛依德在精神病學研究中發現,人的心理現象之所以神秘到連本人都難以認知,是因為人的精神中存在一個遠不為人所知的領域,這就是無意識。弗洛依德進而將人的意識劃分為三部分:意識、前意識、無意識。意識是人的所知所想所感,這部分意識是人自身所認識的,但弗洛依德認為這部分意識並不能代表人的真正思想與慾望,人的真正慾望深潛於無意識之中。無意識雖深藏不露,但包含著巨大的能量與動力,人類行為、思想【最深層次的驅動力就是無意識】,但無意識本身卻直接為人所認知,以弗洛依德看法,這里存在一個「壓抑系統」,壓制人對無意識精神的認識,或稱為形象比喻成一道「檢查機制」,對無意識產生強大壓抑作用的,是人的意識中的宗教、道德、倫理。前意識則是無意識與意識之間的橋梁,有一部分無意識通過壓抑系統,但並沒有直接進入意識之中,而是存在前意識中,這種前意識相當於一個精神緩沖區。
【弗洛依德在無意識研究上還有很值得一提之處,他認為人的記憶並不曾消失,無論是親身經歷的事,或者是見過的人,看過的書等等,即使是很不經意的一眼。】但我們的意識卻常常遺忘,即使是五分鍾以前的事,說不定也容易忘掉,更不用提起童年的事情。但【在無意識中,一切記憶都完好地存在著,沒有缺失,但很遺憾大多卻不為人所可以記起】。精神病學家們非常重視對病人童年時代的分析,因為人的許多心理疾病,往往可以追溯到童年時代,通過催眼引導,有些病人常能訴說童年的遭遇,雖然清醒時他們並不能想起這些往事,但這些往事常是長大後心理疾病的源泉。
(2)、分析心理學創始人榮格提出「集體潛意識」,認為這是【最深層次的驅動力】,比佛洛依德前進了許多,更接近佛教的阿賴耶識(神識)了。
「集體潛意識」是指人類原始祖先潛藏記憶的儲存庫 ,是人類據以做出特定反映的先天遺傳傾向 ,是最深層的無意識。榮格認為它是一個儲藏所 ,是由世世代代遺傳下來的 ,但又常常在不知不覺中影響我們行為的各種本能和原型組成 ,是人類歷史進化過程中積累下來的祖先經驗的積淀。在這個層次中 ,人不再有個體的區分 ,個人的心靈在這里擴展開來並融入人類的心靈 ,存在著不能加以分割的整體性。從個體出生的那一天起 ,集體潛意識的內容就給個人的心理與行為提供了一套預先形成的模式 ————一個人出生後將要進入的那個世界的形式 ,作為一種心靈的虛像個體已經先天地具備了。
集體潛意識能產生各種意象和概念,不受意識控制能驅使人做出某種行為。而佛教唯識學認為阿賴耶識是身心世界生起的本源 ,能將所有經驗保藏無失 ,遇有機緣條件即可復現,決定人的種種心理與行為等身心活動。 阿識的內容是由其所含藏的各式各樣的種子構成的。種子 ,就像地中的種子 ,有喚起的潛在功能 ,也就是在阿識中含藏著的產生現象經驗等現行的功能作用 ,是阿識中一種潛在的功能差別。在阿識中 ,我們所曾做過的、經歷過或察覺到的所有事情、經驗 ,都是以種子的形式儲存起來了。
(3)、量子力學的權威薛定諤,近來研究生命科學,薛氏說:「我在母胎時,並不是我生命的開始,我是依照了過去的藍圖,而出現我的生命。我的死亡,也並非我生命的結束。」薛氏之說,生前已有藍圖,死後生命並不結束,恰恰否定了人死如燈滅的俗論。他也談到,遺傳密碼是帶著人多生多世的知識,一生命運的展開,無非是遺傳密碼的一個解碼過程。而這一世你的人生的經歷,學習的過程,又在這個遺傳密碼當中添進了新的密碼,然後這個添進新密碼的遺傳密碼,又會找到另外一個生命載體。
3、集體記憶的介紹
集體記憶(來Collective Memory):是社會心理學自研究的一種概念,最初由法國社會學家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在1925年首次完整地提出,以跟個人記憶區分開。集體回憶是在一個群體里或現代社會中人們所共享、傳承以及一起建構的事或物。一個『記憶的場所』是任何重要的東西,不論它是物質或非物質的,由於人們的意願或者時代的洗禮而變成一個群體的記憶遺產中標志性的元素。法國社會學家塗爾干(Emile Durkheim)的學生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俄國心理學家維哥斯基(L.S.Vygotsky)、英國心理學家巴特雷特(Frederick Bartiett)等人對此多有貢獻。
4、如何理解集體記憶與個體記憶的區別與聯系
家庭並非一個封閉、孤立的社會群體,但它又不會消解於其他各類社會群體中。家庭的記憶與它的這種性質密切相關。哈布瓦赫從宗教和物質兩方面來探討家庭之於社會的獨特性質,並由此論證家庭記憶與社會記憶的區別和聯系。在宗教方面,家庭皈依於更普遍留存於社會上的宗教信仰,甚至原始的家庭宗教是從這些更普遍的宗教觀念中脫胎而來。例如,對於祖先、死者的崇拜,使所有家庭大概在每年的同一時候,按照一定儀式,喚起死者或者邀請他們與活人分享食物。家庭中死者的靈魂僅僅是由超自然力量構成的世界的一小部分,而當人們把目光投向亡靈這種存在形式的時候,他們其實參與到一個超越家庭范圍的總體信仰中,比如村落、地域等共有的信仰,甚至在此共同體之外的外人也持和家庭同樣的宗教信仰。
超越於家庭范疇的普遍宗教信仰本該打破家庭的邊界,卻反而增強和神聖化了「家庭」的觀念。哈布瓦赫引述了一段庫郎熱在《古代城邦》中的敘述:「每一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儀式、特別的節日。儀式、禱詞、頌歌全都是這個家庭宗教的基本組成,它們是一份祖傳遺產,這個家庭不會與任何人分享。」此外,各家的家祠、墳墓彼此也必須清楚分開。所以,家庭內部存在兩種宗教態度,它們雖然在時空中合成一體,卻指向兩方,一是使家庭超越自身,融入更廣闊的共同體中,一是讓家庭自身成為一個凝聚其成員、有宗教神聖感的群體。
5、集體記憶的記憶紀念
從柏林的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館,中國的各種抗戰紀念館及解放紀念建築,到美國首都華盛頓的越南退伍軍人紀念碑,國家或民族的所建的紀念建築可以部分地代表著他們的集體回憶,他們用紀念建築來紀念些什麼,又或不紀念些什麼,都能反映他們的集體回憶。
集體回憶亦由「再現形式」(representational forms - 即文字、圖片、影像等)的不斷製作而得以持續。在這個媒體時代,特別是由於過去十年數碼化的不斷發展,出現大量的「二手記憶」(second hand memories),某些故事和影像被重新製作甚或重新建構,但也受到新影像或其他「再現形式」的挑戰和質疑。今天的集體回憶跟古代口述文化的集體回憶有很大的不同,因為當時還未有印刷技術或運輸交通這些促成想像的共同體(由班納迪克·安德森提出)形成的要素,不像今天人們會跟從來不認識的人也分享著一種共有性和繼承傳統的意識,就像我們會感到跟來自同一個國家、地區、城市或民族的人有一種「血緣關系」。
這個最初由霍布瓦克(Maurice Halbwachs)提出的集體回憶概念一直被人從不同角度來研究和延伸:
James E. Young提出跟集體回憶相對的「被收集的回憶」概念(collected memory),指出記憶本質是分散的,不完整的,是需要進行收集以及因人而異的。而阿斯曼(Jan Assmann)則發展出「傳遞性回憶」,一種建基於日常通訊交流的集體回憶的分枝;回憶在這種形態下跟在口述文化中的類似,都是從口述歷史的過程中被收集和變得「集體」的;阿斯曼也提出集體回憶的另一些形態,即可以跟日常生活區隔開來,可以被實物化和固定下來的(fixed points),例如文字和紀念建築。
6、集體記憶
佛教、佛洛依德、榮格的「解夢」
(1)、二十世紀3大偉人之一的弗洛依德,創建精神分析學,構築於無意識理論的基礎上。他認為人類行為、思想【最深層次的驅動力就是無意識】,稍微接近了佛教的業力說法。
弗洛依德在精神病學研究中發現,人的心理現象之所以神秘到連本人都難以認知,是因為人的精神中存在一個遠不為人所知的領域,這就是無意識。弗洛依德進而將人的意識劃分為三部分:意識、前意識、無意識。意識是人的所知所想所感,這部分意識是人自身所認識的,但弗洛依德認為這部分意識並不能代表人的真正思想與慾望,人的真正慾望深潛於無意識之中。無意識雖深藏不露,但包含著巨大的能量與動力,人類行為、思想【最深層次的驅動力就是無意識】,但無意識本身卻直接為人所認知,以弗洛依德看法,這里存在一個「壓抑系統」,壓制人對無意識精神的認識,或稱為形象比喻成一道「檢查機制」,對無意識產生強大壓抑作用的,是人的意識中的宗教、道德、倫理。前意識則是無意識與意識之間的橋梁,有一部分無意識通過壓抑系統,但並沒有直接進入意識之中,而是存在前意識中,這種前意識相當於一個精神緩沖區。
【弗洛依德在無意識研究上還有很值得一提之處,他認為人的記憶並不曾消失,無論是親身經歷的事,或者是見過的人,看過的書等等,即使是很不經意的一眼。】但我們的意識卻常常遺忘,即使是五分鍾以前的事,說不定也容易忘掉,更不用提起童年的事情。但【在無意識中,一切記憶都完好地存在著,沒有缺失,但很遺憾大多卻不為人所可以記起】。精神病學家們非常重視對病人童年時代的分析,因為人的許多心理疾病,往往可以追溯到童年時代,通過催眼引導,有些病人常能訴說童年的遭遇,雖然清醒時他們並不能想起這些往事,但這些往事常是長大後心理疾病的源泉。
(2)、分析心理學創始人榮格提出「集體潛意識」,認為這是【最深層次的驅動力】,比佛洛依德前進了許多,更接近佛教的阿賴耶識(神識)了。
「集體潛意識」是指人類原始祖先潛藏記憶的儲存庫 ,是人類據以做出特定反映的先天遺傳傾向 ,是最深層的無意識。榮格認為它是一個儲藏所 ,是由世世代代遺傳下來的 ,但又常常在不知不覺中影響我們行為的各種本能和原型組成 ,是人類歷史進化過程中積累下來的祖先經驗的積淀。在這個層次中 ,人不再有個體的區分 ,個人的心靈在這里擴展開來並融入人類的心靈 ,存在著不能加以分割的整體性。從個體出生的那一天起 ,集體潛意識的內容就給個人的心理與行為提供了一套預先形成的模式 ————一個人出生後將要進入的那個世界的形式 ,作為一種心靈的虛像個體已經先天地具備了。
集體潛意識能產生各種意象和概念,不受意識控制能驅使人做出某種行為。而佛教唯識學認為阿賴耶識是身心世界生起的本源 ,能將所有經驗保藏無失 ,遇有機緣條件即可復現,決定人的種種心理與行為等身心活動。 阿識的內容是由其所含藏的各式各樣的種子構成的。種子 ,就像地中的種子 ,有喚起的潛在功能 ,也就是在阿識中含藏著的產生現象經驗等現行的功能作用 ,是阿識中一種潛在的功能差別。在阿識中 ,我們所曾做過的、經歷過或察覺到的所有事情、經驗 ,都是以種子的形式儲存起來了。
(3)、量子力學的權威薛定諤,近來研究生命科學,薛氏說:「我在母胎時,並不是我生命的開始,我是依照了過去的藍圖,而出現我的生命。我的死亡,也並非我生命的結束。」薛氏之說,生前已有藍圖,死後生命並不結束,恰恰否定了人死如燈滅的俗論。他也談到,遺傳密碼是帶著人多生多世的知識,一生命運的展開,無非是遺傳密碼的一個解碼過程。而這一世你的人生的經歷,學習的過程,又在這個遺傳密碼當中添進了新的密碼,然後這個添進新密碼的遺傳密碼,又會找到另外一個生命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