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年新媒體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
2、新媒體營銷的發展前景怎麼樣,新媒體未來的發展趨勢?
新媒體未來的發展必然緊跟5G技術、智能穿戴技術、虛擬現實(VR)等技術進步
3、2018年世界新媒體大會有一個高峰對話主題是:傳統網路媒體的創新與突圍,有誰參加了?
吳月凌,孟波,龍兵華,薛強,張橦,趙莎
4、新媒體運營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媒體是傳承人類文明、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式,它拉近了人與人、人與事物之間的距離,同時拓寬了人們之間的交流領域。科技快速發展,新媒體作為一種新生媒體的形態,如雨後春筍般的速度涌現出來,以它的開放、無處不在和英勇表達,打破了過去的傳統媒體(報刊、電視、廣播等)對信息的壟斷局面。
有學者分析稱,一種傳播媒體普及5000萬人,收音機用了38年,電視用了13年,互聯網用了4年,但是微博僅僅用了14個月,可見以微博為代表的新媒體發展之速度。
新媒體的優勢肉眼可見,它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吸收大量固定受眾,跟它“草根”的特性是息息相關的,使“人人都是新聞傳播者”成為現實。恰恰是因為它的這種特性,使新媒體漸漸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甚至是我們的生活方式。這種新的方式開啟了社會新的領域,激發了一直“保持沉默”的草根群體,喚醒了他們都能親自參與社會進程的訴求慾望和權利慾望。這也是新媒體能夠迅速崛起,推動社會進步的最根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力量。
關於新媒體運營的發展趨勢的內容,青藤小編就和您分享到這里了。如果您對互聯網營銷有著濃厚的興趣,希望這篇文章可以為您提供幫助。如果您還想了解更多關於互聯網營銷的技巧及素材等內容,可以點擊本站的其他文章進行學習。
5、新媒體行業將會如何發展?
現在的媒體到了百花齊放的場景,只要有才,人人都可以是媒體,新媒體的發展將會朝著自媒體發展。
6、2018年世界新媒體大會主辦方,協辦方是誰?
主辦單位:
中國移動通信聯合會
中國電子商務協會
承辦單位:
盤石全球新經濟平台
協辦單位:
互聯網信用認證平台
北京盤石信用管理有限公司
7、新媒體發展的趨勢如何?新媒體全平台運營是未來發展趨勢嗎
新媒體是處於不斷發展中的媒體 ,新媒體的「新」註定其要不斷迭代。媒體與傳統媒體相比有明確的特點和屬性,2020年新媒體將有以下五大發展趨勢。
1.去中心化
在新媒體時代,媒體平台多樣化,生產媒體信息的人員也多樣化,信息分發由平台直接完成,改變了傳統+媒體自上而下的傳播方式,因此新媒體方式,因此新媒體有去中心化的特點。
2.移動化
互聯網已從PC端時代進入到移動端時代,目前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台的用戶也主要集中在移動端,因此,新媒體不管是在平台選擇上,還是在用戶依賴上,都呈現出了移動化的特點。
3.全民化
新媒體在發展之初,就呈現出了年輕化的特點。新媒體平台的核心用戶以年輕的互聯網用戶為主。發展到現階段,各年齡段互聯網用戶都參與到了新媒體的信息的生產和傳播中,新媒體已呈現出全民化的特點。
4.融媒體化
新媒體發展到現階段,除了與傳統媒體有區別之外,還體現出了融合傳媒體的特點。新媒體不僅要發展自己的新,還要借傳統媒體的優勢,在內容上和平台上與傳統媒體進行融合。
5.矩陣化
新媒體的去中心化特點,使其在內容和平台上變得更加多樣化。企業及組織為了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傳播作用,在新媒體的運營規劃上,呈現出了矩陣化的特點。企業通過建立賬號傳播矩陣,進行有規劃的內容運營,實現新媒體傳播效果的最大化。
因此你所提及的新媒體全平台運營是一種新趨勢。以前企業只運營一個公眾號,放在現在已經不行了。結合現在的市場來看,只有將新媒體運營矩陣化才能讓傳播效果發揮最大。
同時也不建議企業自運營,俗話說好「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新媒體代運營公司一般都有成熟穩定的項目運營團隊,個人素質和團隊協作力都是非常專業的,找新媒體代運營就是找專業的人幫忙處理自己不太擅長的事,對於企業來說這種形式是最劃算的。
8、重慶2018年房產發展趨勢會是什麼樣子的?
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開局之年,「十三五」規劃實施承上啟下之年,是大有作為之年。於房地產市場而言,卻是喜中有憂。所謂「喜」,在新的發展理念指引下,重慶新的戰略遠景已經確立,各項行動計劃已經拉開帷幕,目標不可謂不遠大,志向不可謂不恢宏。2018年,是轉型之年、是跨界之年,重慶儼然站在新時代的新風口,房市後期發展想像空間無限。所謂「憂」,2017年重慶市房地產市場一派繁榮景象,據有關機構統計,過去的一年,主城片區商品房一級市場成交接近3500方,卻在一定程度上透支了市場消費力,給2018年預設了一個較高的增長門檻,並且在國家調控政策頻度明顯加大的背景下,市場已經隱隱約約感覺到一絲涼意。要完成甚至超越2017年目標,壓力難度是不可想像的大,但理想是需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綜合內部外環境,2018年,重慶市房地產市場發展將呈現如下6大發展趨勢:
趨勢1:推進市場平穩向好發展仍是發展主基調
總體說來,確保房地產市場繼續平穩健康發展是政府調控的總基調,無論是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還是全國住房城鄉建設工作會議,傳遞的信號無不是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
前一段時間有媒體報道某某城市對調控「松綁」,應是一種有意無意的誤讀,引導甚至影響一種市場預期的企圖十分明顯。在筆者看來,這更像是給來年市場高位下行擔憂標注了一個隱喻。
對於重慶而言,短期房地產作為重慶市支柱性產業的地位仍沒有改變,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力依然充足,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環境和基礎依然扎實。2016年,房地產實現增加值926.19億元,佔全市GDP的比重達5.3%,2017年1-11月,全市房地產開發投資3575.30元,佔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的22.75%,數據可鑒。
趨勢2:開發企業品牌集中將更加高
從行業性質來說,房地產業作為資本密集型產業的屬性必是無疑的。無論是從供給側需要進行提質發展、規模化發展,還是需求側需要市場提供品質型、宜居型產品來說,這個行業呼喚的是有實力、有品牌的住宅供應商。據官方數據,全市目前共有開發企業2725家。在筆者看來,按全市的開發體量,重慶地產市場容納不超過300家(不算企業的下屬項目公司)有信譽、上規模,具有較強市場操盤能力的開發商,足矣。
近年來,一些國家級、區域級品牌開發企業陸續入渝拿地,前有融創、中海等房企在重慶深耕十年,後有金地、綠城等全國性的房企新進重慶市場,表現卓著。市場總是大浪淘沙,小的開發企不斷被整合出清,強者恆強效應得到了市場競爭的回應。
根據CRIC系統發布的榜單,2017年20位的開發企業1650.5億元,幾乎覆蓋201683%,這也在另一個層面上印證了市場的開發商不在多,在精,在規模和實力。重慶房地產行業集中度繼續提升,品牌開發引領全市房地產市場發展的格局在2018年必將得到清晰確立。
趨勢3:行業跨界轉型發展動作將更加快
經歷十餘年鬆散型、粗放型發展,中國房地產市場整體作為黃金時代、暴利時代已經結束。任何一個行業都有一個發展生命周期,從高速成長到衰退,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在行業紅利尚未完全褪盡,特別是「互聯網+」時代,提前考慮發展轉型,是每一個企業培育核心競爭力和實現可持續成長必須考慮的課題。僅從拿地、修房賣房中賺取企業利潤,幾近末日黃花。
事實上,眾多品牌房企在多年發展所積累的業主資源,就是一筆巨大的可以開發的財富。「讓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是我們努力的方向」這句話同樣適用於地產開發商這不是一句口號、周到、便捷的生活、教育、不僅是一項長期的、穩定的可經營事業,也必將為房企的核心主業發展帶來更多的競爭力,賺得更多的口碑。
歲末年初,不少開發企業在新年戰略發布會提出,自己企業是城市綜合運營商、等等。轉型發展、跨界發展,整合市場價值鏈,拓展新的業務領域,已經成為企業不約而同的行動。
趨勢4:改善型需求將成為引領市場主要力量
關於這一點,相關媒體文章已經有了較多的數據佐證和分析,這里不想做更多展開。需要要提一下的是,新世紀之初,重慶市就提出過讓全市城市人均居住面積達到35平方米,這是一個很響亮的目標,而且已經接近完成。兩年前筆者在給某部門執筆的一份房地產開發規劃文件中,曾提出2020年將全市城市人均居住面積目標提升到38平方米,現在看來,這一目標仍顯保守。
經過十餘年的建設發展,城市居民已經由住得起向住得好方向轉型。在這一背景下,再一次提升城市人均居住面積目標應是消費升級增長的應有之義。
以2016年全市常住人口為基數(暫不考慮全市常住人口凈流入)、城鎮化率每年提升1.2個百分點、2020年城市人均居住面積達到40平方米目標計,全市現有1908萬城鎮人口將新增住房需求11448萬平方米,到2020年全市將新增城鎮人口146.3萬,新增住房需求5852萬平方米,兩項相加,至「十三五」期末,累計新增住房需求將達到17300萬平方米,這當中更多地是改善性需求。為改需而設計專屬產品,將在2018年達到一個階段性的高潮。如果按某些一線城市的目標,城市人均居住面積目標達到45平方米,大家可以自己計算一下這個市場容量。
趨勢5:新區開發將成為新的市場熱點
直轄以來,重慶城市空間拓展進展明顯。直轄前十年,重慶的城市建成區空間主要集中在兩條南北走向的銅鑼山和中梁山的槽谷之間,以解放碑、觀音橋、沙坪壩、南坪和楊家坪為代表的五個城市中心已經崛起,主城片區的建成區面積已經達到700平方公里。
進入重慶直轄第三個新十年,主城向西、向東兩翼拓展蓄勢待發。按照規劃,重慶主城片區的建成區面積將要在幾年後達到1188平方公里,銅鑼山和中梁山之間的重慶主城中部槽谷幾無新的可建用地。未來十年,這一片區的主要任務是推進「城市裝修」,做好存量部分的改造提升工作。而城市建設新的戰場將向東西部兩翼:西部槽谷——縉雲山和中梁山之間的西部槽谷地帶,東部槽谷——銅鑼山和明月山之間的東部槽谷展開。目前,沙坪壩區以西永為重點的西部新城建設,九龍坡區以西彭、陶家等為支撐的九龍西城建設,巴南以鹿角、界石、南彭為重點的南部新城建設,南岸以茶園、經開區為重點的江南新城建設,以及兩江新區以龍興、魚嘴、復盛為主體打造的龍盛新城,將成為未來重慶城市新空間的新興潛力板塊。
可以將2018年看成是重慶城市空間重構的元年。一個由東、中、西三個槽谷城市聯合而形成的「巨型組合城市」將不久崛起於長江之濱。
趨勢6:新開發模式孕育著新的市場機會
這一點和第三點是呼應的,前者是從企業尋找新的發展方向,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走相關多元化發展戰略來談。而從城市發展環境和發展階段來看,重慶產業結構升級、舊的產能出清,新的動能培育,都已經到了一個臨界點。
產城融合是城市提質發展的主流方向,產城融合,怎麼「融」,是有很多途徑和方略的。比如,隨著重慶打造「四主三輔」客運樞紐,重慶西站和沙坪壩高鐵站的建成投用,重慶東站開建,新的高鐵城市門戶將確立形成,這是重大交通設施帶動城市發展的產城融合;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建設以某一功能為主要特色的產業小鎮,對重慶組團式城市空間發展進行支撐促進,這是城鄉統籌發展為特徵的產城融合模式;又比如,去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於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7〕95號),對產教融合發展提出了許多干貨性意見,其政策價值甚是值得去挖掘。當今許多大學城發展到了一個階段性頂點,就在於原來的路徑是「大學+大學+大學……=大學城」,缺乏應有與大學緊密相匹配的功能支撐,導致有「教」無「城」,有「教」無「產」,而新的產教融合,應是「大學×產業=科技城」,作為大學城的升級版,這一形態,既是重慶城市建設缺少的,也是重慶城市發展所需要的,這是教育與產業深度融合為特徵的產城融合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