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媒體時代為什麼紙媒比廣播電視行業衰落更快
新媒體不會衰落,隨著智能手機發展,越來越多的移動媒體興起
如今看電視或者通過移動APP來獲取信息的時代,怎麼可能會衰落
總結:可能你對新媒體的認知度不高,如今出門都不用帶現金的時代,新媒體暫時不會衰落的
新媒體講師鄧海舟
2、隨著電子媒體的發展,紙質媒體如何應對
隨著電子媒體的發展,紙質媒體應對方法:
首先,紙質媒體要增強自身的時效性,縮短發行周期。傳統的報刊一般是周刊或者是日刊,而網路一般幾分鍾就能更新一次,2008年5月12號14時28分在四川汶川等地發生8.0級特大地震,在震後幾分鍾內網路就率先做出了報道,而如果想在報紙上看到相關的報道至少應該等到第二天,這樣在時效性方面紙質媒體的劣勢就非常明顯了。我們無可否認報刊具有深度報道和詳實分析等優勢,但時效性因素對受眾的去留的影響有時是致命的,因此我們建議紙質媒體特別是報刊縮短發行周期,日報可以發行晨刊、午刊、晚刊三刊以保證其時效性,同時縮短發行周期,使發行渠道更加通暢,讀者能夠在第一時間讀到重大新聞,不能讓新聞「失鮮」太多,否者紙質媒體就會遭到讀者的遺棄。增強時效性是一連串的整個工作程序的體現,記者采稿、編輯編稿、審稿、印刷、發行整套都要提高工作效率,同時要保證質量。
其次,紙質媒體要增強與讀者的交流與互動。紙質媒體要經常展開調查,了解讀者的思想動態,根據他們的要求做出相應的調整。紙質媒體要克服固有的閉塞通病,要展開互動,在數字化語境下新媒體呈現出強烈的互動性,新媒體的發展甚至模糊了傳播者和受眾的界限,丹·吉爾默提出:「我們即媒體」的概念,也就是說每個人都可以稱為信息的發布者,這樣才能讓更多的人參與到傳播的過程中來,以調動其積極性。以網路為例,其互動性遠遠超過了紙質媒體,如果紙質媒體不能做出相應的變革,只能讓更多的受眾流失。在2007「全球傳播論壇」上,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的約翰·帕夫利克(JohnPavlik)教授認為,傳統媒體應該打破傳統,通過互動的方式將受眾抓回來。在增強互動性的具體措施方面,紙質媒體可以集思廣益,以一種受眾更加容易接受的方式來進行,同時可以借鑒網路的經驗,比如,為了爭取更多群體和領域的讀者,可以發展不同群體和階層的通訊員或者是特約記者,以通過紙質媒體表達他們的觀點與心聲的方式爭取注意力,這樣報刊就可以打破傳統意義上一味充當主流喉舌的角色,能夠呈現出更多副可愛的面孔,報道角度的多元化理應會導致讀者群體的多元。
再次,紙質媒體應該廣泛採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提高自身科技含量的同時要展開和電子媒介、新媒體的合作。紙質媒體要全面完成電子版的前提下,利用電子版的注意力和特定優勢不斷推銷母報,不斷對受眾進行文化和品牌意識的滲透。同時,要不斷和新媒體進行各種形式的合作,新媒體崛起後奪走了紙質媒體相當一部分的受眾,這些受眾之中當時的「目光轉移」要麼是源於新媒體的巨大魅力,要麼是對於紙質媒體不思進取的反感,那麼要想奪回這些受眾就要採取「解鈴還須系鈴人」的策略,利用新媒體這個平台展示自己的進步和現狀,以及表達出紙質媒體本身的改革決心。2006年3月,中國百度公司就推出「泛媒體聯盟」決議,旨在和包括紙質媒體在內的各種媒體進行廣泛的合作,對於此決議,不少大的報業集團採取了積極的合作態度,這種合作態度讓我們看到可紙質媒體本身尋去發展的進取心,但是,在當代傳媒快速發展的今天,紙質媒體改革以及更新的步伐還是慢了。在落後就要挨打的時代里,做一個主動出擊的強者才是是唯一的出路。2006年12月,解放日報報業集團決定與新浪公司開展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系,雙方將探索平面媒體與網路媒體合作共贏的全新模式,建立聯合傳播平台,在新聞內容、市場經營和資本運作等領域開展全方位的合作。解放日報報業集團不失為一種先見之明的做法,這種模式乃至更加具有創新的方式值得其他報業集團效仿。
改變傳統的管理模式與營銷模式,探索更加具有創意的營銷與推廣通道。傳統的報刊管理模式呈現了分散、弱小等弊端,自1996年報業集團在中國出現後,報團成為報刊發展的大趨勢,母報和子報之間可以實現優勢互補,同時報團和報團之間也可以嘗試合作,以實現強強聯合。在營銷策略上,報刊還需要探索一條更加適合現代生活快節奏的渠道,同時注意創意的重要作用,在大力倡導文化產業的今天,創意能夠創造無限的財富,把無限的創意運用到報刊的管理與營銷之中去,不僅能夠產生注意力效應,而且能夠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打出創意這張牌,是年邁力衰的紙質媒體的戰略選擇。
紙質媒體還要注意鞏固固有的優勢,不能因為模仿最後導致變形乃至扭曲。報紙與廣播、電視相比,具有深度報道、選擇性強等優勢;報紙與網路相比,具有新聞發布的權威性等特徵,報刊應該在努力擴大自己優勢的基礎上去彌補自身的不足。任何事物都有其產生、發展、衰退、滅亡的過程,報刊等紙質媒體也不例外,但是發現衰退的趨勢後,力所能及地採取挽救措施還是能夠延長其生命周期的。
3、如何看待新媒體時代報紙即將消亡這一說法
在電視的巨流沖擊下,昔日的傳媒老大報紙,屈居傳統媒體老二的日子已經很久了。而當網路新媒體挾著新技術呼嘯而至時,報紙再次感受到了被沖擊的滋味:廣告被分流,受眾被分流,影響力下降。尤其是在西方發達國家,這種感受,也許更貼切。因為,在那裡,電腦與網路的普及,已經達到了國民化的程度。
傳媒人士已經在考慮報紙的出路及其「倒計時」了!傳媒大亨默克多幾年前就放言:報紙的壽命最多40年。在世界傳媒界引起不小的震盪。很多人不以為然。但也有人提醒道:別把這話看淡了。這句話說的有一定的道理。為此,如何減緩衰老期的到來,報紙媒體費了不少的心機。平面媒體投資網路,便是應對趨勢之一。
在剛剛結束的第六屆網路媒體論壇上,千龍網的總裁賀智生說:「傳統的報紙雜志可能還有50年的存活期。」認為,不論從內容還是形式上,網路媒體一定會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完全能夠替代傳統媒體的地位。其與其他替代論者不同的地方在於,其並不認為這些是決定性的因素。真正使網路媒體替代傳統媒體的,是資源的短缺所造成的大環境。
還說:「從資源角度講,個人認為報紙將來是一種很奢侈的東西,它的成本太高了。大家覺得紙不是很便宜的東西嗎?有幾十億人口的時候就不一樣了。所以,個人有這么一個觀點,好比前些年,當世界人口30多億的時間,人們就穿裘皮而為榮為貴,但現在誰穿裘皮就也點兒邪。將來很有可能有一天,會有一些人把報攤圍住,不要大家買報紙。簡單的說,報紙雜志等傳統媒體,可能還能存活五十年左右。」
這個觀點確實新穎。很有見地。30、40年後,資源的短缺,真的會成為地球村發展的制約因素,大眾化的報紙蛻變成「奢侈品」的可能性很大。當然,事情的另一方面,應該是經濟的發展促使電腦與網路的大普及、網路媒體對消費者閱讀習慣的改造,使新媒體取代傳統媒體由可能上升為一種必然。
但報紙是否就會消亡呢?完全消亡的可能性不大……個人想,30、40年後的媒體,其存在可能不只是一種方式,而是多種形式並存。譬如紙製版、網路版與雜志版等。前者是「貴族化」了的,而後兩者則是平民化、大眾化的了。報媒的存在,只是一個標記,一個平台,其表現形式是採集、整理、發布信息,而主要的傳播方式,應該就是網路了!但電視、報媒依然應該是權威的信息平台,只是其影響力被傳播威力更強大的網路媒體覆蓋了……
這也許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現在有人提出,平面媒體聯合起來,斬斷網路媒體的新聞來源……雲雲,且不說「聯合」的可能性與可行性有多大,從媒介的本質上來說,這不僅有礙信息的有效傳播,與信息時代的趨勢格格不入,也違反了公平競爭與反壟斷的相關法律規定。
4、新媒體時代傳統新聞業會消失嗎?為什麼
不會,傳統新聞業也有它獨特的優勢
5、我是否可以問問面對新媒體的沖擊,紙質媒體真的會消亡嗎?
?
6、隨著電子媒體的發展,紙質媒體如何應對?
論文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傳播方式的不斷更新,特別是網路媒體的突起和發展給以報紙為主體的紙質媒體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紙質媒體如何應對挑戰走出困境一時間成為社會研究的焦點。本文主要通過對現時代紙質媒體的發展現狀進行分析,發掘其與網路媒體的比較優勢,進而提出一些適合紙質媒體發展的策略。
論文關鍵詞:網路時代 紙質媒體 策略分析
一、在網路傳播背景下紙媒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新媒體的普及給傳統媒體帶來了較大的沖擊。尤其在網路傳播新興以來,以報紙為代表的紙媒不可避免的進入了「寒冬」時期。
2011年12月22日,北京發布的《全球傳媒藍皮書》報道,從2006年到2010年,互聯網每年綜合增速持續超過20%,而全球報紙的日發行量卻從2009年開始下降,並且在2010年降到了2006年的水平;同時,紙媒的廣告收入從2006年開始就持續下滑,到了2010年,紙媒的廣告收入比2006年還下降了24%。在我國,報刊印刷量也從2008年開始下降,並且出現了負增長的情況,2008年,我國報刊印刷量減少幅度為2.46%,2009年減少了6.76%。
為此,全球各大媒體採用各種方式來應對這次挑戰:2005年,《紐約時報》先後裁減的員工人數達公司總員工人數的5%,2008年,停止旗下《紐約太陽報》的發行和營運;同年12月,美國第二大報業集團TRIBUNECo宣布申請破產保護;經營歷史長達百餘年的《基督教科學箴言報》迫於網路傳媒帶來的沖擊,停刊印刷版,改為網路版;2009年3月,美國《西雅圖郵報》完全停止印刷版的經營,改為電子報刊。
然而這些應對措施在網路媒體迅速發展的狀態下顯得極為被動,甚至有不少的負面影響。筆者認為,在新媒體時代,紙質媒體要發掘出一條道路來,需要審時度勢:一方面,分析網路媒體傳播的缺陷和不足;一方面,發掘自己的比較優勢,以己之長,補彼之短。才能謀取自身在新的信息傳播時代的長遠發展。
二、紙質媒體所面臨的挑戰
(一)時效性不足
以報刊為代表的紙質媒體信息傳播時效性不如網路媒體,即使每日出版一期的「日報」也要經過采訪、寫稿、審稿等一系列的流程才能出版。所以,在一些突發事件發生之後,報紙報道往往滯後於網路報道。
比如,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後,新華網新聞於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時53分最先進行了准確報道,距離事發時間不到半個小時;1999年5月8日北京時間凌晨5時45分,北約轟炸我國駐南聯盟大使館,新浪網於6時24分就發布了新聞快訊,而最早報道此事的紙質媒體《人民日報》卻是在當日9時44分才發布報道。
(二)信息採集和信息傳播渠道、表現形式單一
報紙,尤其是晚報、都市報等市民報刊的新聞採集,一般由新聞記者來發掘新聞,采訪新聞,再進行新聞寫作和報道,或者由讀者進行線索提供,再由新聞記者進行采訪和新聞發布,並且,新聞發表也要經過編輯的嚴格把關。而網路傳播不僅可以通過新聞網頁進行新聞發送,論壇帖子、微博、博客等各種渠道都可以進行信息傳播,比如2008年「周久耕事件」、2010年「李剛事件」都是通過網路論壇首先進行曝光的。同時,紙質媒體只能夠用文字和圖片來進行事件報道,但網路媒體卻能運用視頻、音頻等多媒體形式結合文字、圖片來進行全方位立體式報道,在視覺效果方面占絕對優勢。
(三)信息量較少
首先,受版面的局限,紙質媒體所刊登信息有限,信息種類也不多。而網路媒體把關度比紙質媒體要弱,信息發布准入門檻較低,所以它的信息量非常大,並且能夠及時發送一些重大信息。1998年,美國總統柯林頓和萊溫斯基的丑聞就是通過美國的一位自由撰稿人麥特·德拉吉通過互聯網博客進行發布的。所以,網路媒體因為其自身限制少,在信息量方面,比之紙質媒體,占絕對優勢。
(四)雙向性互動性較差
從新華網2012年3月的兩會系列報道可以看出,對於重大新聞的網上報道,網民也能夠通過網路對事件進行評論、討論;以天涯社區的帖子為例,對於社會上重大事情開帖討論,都能及時得到網友的回饋,並且在網路傳播中,傳受雙方處於一種相對平等、對等的關系之中,信息發布方和接收方可以進行相互轉換,信息傳播雙向互動性特徵明顯。而紙質媒體屬於一對多的信息傳播媒介,也因媒介本身性質的制約,與受眾的互動不足、不及時,缺乏相應的反饋,這又進一步影響到紙質媒體信息傳播的質量。
(五)信息檢索方式落後
現階段,網路搜索引擎日益發達,受眾在通過網路搜索信息非常方便快捷,紙質媒體在信息檢索方面已經大大落後。
三、紙質媒體相對於網路傳播的比較優勢
(一)紙質媒體具有公信力優勢
如上段所述,網路傳播具有門檻較低、信息量大、傳受雙方互動性強等優勢,但是,這樣的特點也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一方面信息質量不高,色情、暴力的信息泛濫,比如今年的「舒淇事件」,2008年「艷照門事件「都是通過網路發出的低俗信息;另一方面,網路傳播中虛假新聞屢禁不止,因為網路傳播暫時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的約束,在信息傳播方面,虛假的、偽造的信息都得以流傳。
而報紙則不同,報紙發行和經營歷史悠久,在全球范圍內,對於報刊運營的管理制度都非常成熟,再加之我國報刊多採用事業化管理的方式,每個行政區域都有黨報黨刊掌握下形成的大規模的傳媒集團,加之全面的管理方式、責任追究制度都使以報刊為主的紙質媒體公信力大為增強。
7、傳統媒體在新媒體時代受到的沖擊有哪些
沖擊波1.0時代:網路渠道與UGC的興起
這一時代,以互聯網門戶、互聯網新聞門戶新浪等的興起,從傳播介質以及傳播渠道主導權的角度對傳統媒體產生沖擊,直接導致的結果有兩個,一個是將原來的所謂大眾媒體不自覺改名為「傳統媒體」,另外一個就是將大眾媒體的傳播渠道壟斷地位打破,硬生生開辟了一個屬於大眾的,可數量化,可交互的全新電子傳播渠道。
沖擊波2.0時代:廣告主與內容人才的雙重流失
隨著互聯網對於傳統媒體渠道壟斷地位以及內容生產主體地位的沖擊和影響,使得傳統媒體在經過長期經營,並在業務層面上作為媒體身份在社會上形成的傳播影響力逐漸減弱;加之隨著互聯網產業的迅猛發展,進入百姓生活的互聯網產品和服務俘獲更多的受眾,也使得互聯網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逐漸變得顯著,以至於大大擠佔了傳統媒體在其心目中的地位,這一影響的直接後果就是,作為敏銳觀察百姓大眾喜好趨向的廣告主,第一時間將其關注的中心從傳統媒體的身上轉移的互聯網大平台之上,也帶來了沖擊波2.0的到來,那就是互聯網對於傳統媒體作為盈利性企業的根基——商業模式的影響,廣告主的青睞減弱,直接導致的是廣告收入的下降,一種釜底抽薪的狀態。
沖擊波3.0時代,一個產業光環的褪去
未來的傳統媒體或許可以通過包養的方式來在未來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無論是給政府或者是給企業財團,但是這遠遠不是盡頭,這最後的一條路上也充滿了危機,因為互聯網大鱷,尤其是BAT這樣的巨頭依然在路上陰魂不散,給傳統媒體沖擊波3.0的影響,那就是徹底褪卻傳統媒體產業光環,將媒體的需求降為最低,最終讓媒體無路可走。
8、新媒體時代報紙的發展狀況以及報紙未來發展走向,要有最新案例跟數據分析,謝謝!
你找一找平面媒體在新媒體時代的轉型的論文吧 我覺得你是關鍵字沒搞好 那類的文章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