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央電視台的新媒體
央視新媒體以強大的內容資源為主導,輻射電視、PC、移動各端,已率先打造出跨媒體、廣覆蓋的多屏傳播平台。
電視互動是央視新媒體核心優勢所在
依託電視端龐大的觀眾規模,藉助二維碼等新媒體技術手段,央視將多屏互動做得有聲有色。CCTV-3綜藝頻道、CCTV-15音樂頻道在2013年開始推出二維碼互動平台。2014年,央視又陸續在春晚、世界盃等重點節目中試水二維碼互動,突破了節目內容的單向交流,大大增強了節目的互動性。
海量內容資源奠定央視網領先地位
PC端的央視網是中央重點新聞資訊門戶,這里會第一時間發布權威新聞資訊,同時也是排名前五的視頻網站,有著中央電視台海量的視頻節目資源。新聞、綜藝、體育、電視劇這些中央台優勢頻道,在央視網同樣占據了優勢地位。其中綜藝頻道集納了以春晚、網路春晚、《星光大道》為代表的央視和央視網原創綜藝資源,體育頻道獨享奧運會、世界盃等眾多重大賽事版權,電視劇頻道則享有CCTV-1、CCTV-8等頻道優質劇目的同步網路播出權。
CBOX是中國最大的網路電視直播客戶端,聚合了央視旗下海量的獨家資源,在線提供100多套電視台高清同步直播,1300多套點播欄目。世界盃期間,擁有獨家直播權的「央視影音」的下載量、瀏覽量、點擊量一路飆升。
移動端布局成新增長點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成長,央視開始全力布局移動客戶端,央視影音、央視新聞、央視體育、央視悅動是未來主推APP。
社交媒體增強電視觀眾粘性
電視媒體向社交媒體拓展,可以有效地拉近自身與觀眾的距離。央視各頻道精心打造的微博、微信橫空出世,並不遺餘力地借自有平台大力推廣各自的微博、微信。央視新聞微博粉絲數量高達4000多萬,央視財經、體育、綜藝、音樂等頻道微博同樣擁有了龐大、忠誠的粉絲群體。各頻道微信平台的關注度也呈現激增的態勢。巴西世界盃賽事期間,CCTV-5官方微信號共吸引了接近367萬訪客來訪,共2314萬次點擊。
全台辦新媒體已成為中央電視台轉變傳統電視傳播思維,建立用戶產品思維的一大戰略舉措。未來,中央電視台還將在中央《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引下,進一步強化新媒體建設,推動台網融合,將自身打造成具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新型媒體集團。 2012年11月1日,中央電視台新聞中心官方微博「央視新聞」在新浪微博正式上線。
「央視新聞」將報道熱點新聞事件,發表深度實事評論,對央視精彩節目做出預告及回顧,同時,配合央視新聞中心活動展開調查、徵集等網路互動。依靠央視強大的新聞採集能力和快速響應能力,結合網友報料獲取新聞線索,央視新聞中心通過微博這一高效的新興傳播渠道,以首發新聞、獨家報道、圖像優勢為特色,與更多網友分享優質的實時信息、新聞資訊、觀點評論等,並將網路輿情及時反饋到節目中,進一步拓展央視新聞的傳播渠道,擴大影響力,拉近與網民的距離。 2013年4月1日,「央視新聞」官方微信正式上線。中央電視台主持人歐陽夏丹在首條微信中表示,今後將每天通過微信為大家帶來新鮮好看的新聞資訊。
「央視新聞」官方微信在介紹中說,微信賬號負責央視新聞頻道、綜合頻道、中文國際頻道的資訊及新聞性專欄節目以及英語新聞頻道、西班牙語、法語等。此前這個賬號每天會發布五條左右的微信,內容均為當天的熱點新聞,既可以看到簡要的圖文內容,也可以轉到網路電視台的視頻新聞。 2013年5月1日,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開播十周年之際,《央視新聞》正式上線搜狐新聞客戶端。這是央視新聞繼微博、微信之後在移動新媒體浪潮中又一次「大動作」。
2013年7月23日,」央視新聞」手機客戶端正式上線。基於中央電視台遍布全球的記者資源及雄厚的視頻製作力量,該客戶端24小時滾動更新向用戶提供「看得見的新聞」,它將作為央視移動互聯網內容發布的主要平台。不僅在該客戶端可收看新聞頻道的直播,同時又可以實現「聽電視」(即聽網路電台功能,蜻蜓FM客戶端亦有CCTV新聞頻道的廣播頻道)。
2、中國共有哪幾個天文台和觀測站?天文台與站都設在哪些地區?
北京古觀象台
北京古觀象台北京古觀象台,位於北京市建國門。原名觀星台,始建於明正統七年(1442年),是中國明清兩代的天文觀測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台之一。它以建築完整、儀器精美、歷史悠久和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獨特地位而聞名於世。北京古觀象台北京古觀象台在明朝時被稱為「觀星台」,台上陳設有簡儀、渾儀和渾象等大型天文儀器,台下陳設有圭表和漏壺。清代時觀星台改稱「觀象台」,辛亥革命後改為中央觀星台。清代康熙和乾隆年間,天文台上先後增設了八件銅制的大型天文儀器,均採用歐洲天文學度量制和儀器結構。從明朝正統年間,到1929年止,北京古觀象台連續從事天文觀測達五百年,在世界上現存的古觀象台中,保持著連續觀測最久的歷史記錄,而且,它還以建築完整和儀器配套齊全而在國際上久負盛名。清代製造的八件大型銅制天文儀器體形巨大,造型美觀,雕刻精湛。除了造型、花飾、工藝等方面具有中國的傳統特色外,在刻度、游表和結構方面還反映了西歐文藝復興時代以後大型天文儀器的進展和成就,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它們不僅是實用的天文觀測工具,還是舉世無雙的歷史文物珍品。現在北京古觀象台已經改建為北京古代天文儀器陳列館,屬於北京天文台,繼續在科學和科普領域發揮著作用。
國家天文台
國家天文台國家天文台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於2001年4月宣布成立,系由中國科學院天文學科原四台三站一中心撤並整合而成。國家天文台由總部及4個下屬單位組成。原北京天文台的各項事宜由國家天文台總部負責。下屬國家天文台單位分別是: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雲南天文台、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烏魯木齊天文站和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其中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由原南京天文儀器研製中心改制為科技型企業後,進入知識創新工程的天文光學實驗室改建。各下屬單位作為事業單位在屬地注冊法人資格。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天文台由於歷史悠久,承擔著國家重大的科技項目和課題,並在國際上有較大的影響,繼續保留中國科學院直屬事業單位的法人資格,學術上受國家天文台的宏觀協調和指導。國家天文台另與高校聯合成立有四個研究中心。在中國科學院實施的知識創新工程中,國家天文台的奮斗目標是建成具有強大科技創新和持續發展能力、特色鮮明的、為世界公認的高水平天文台,成為中國在國際天文學界的主要代表。
紫金山天文台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是我國最著名的天文台之一,始建於1934年,位於南京市東南郊風景優美的紫金山上。
紫金山天文台是一個綜合性的天文台,始建時擁有60厘米口徑的反射望遠鏡、20厘米折射望遠鏡附有15厘米天體照相儀和太陽分光鏡等設備,抗日戰爭時期部分遷往昆明,其餘遭到破壞。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修復了損壞的天文儀器,並先後增置了色球望遠鏡、定天鏡、雙筒折射望遠鏡、施密特望遠鏡和射電望遠鏡等先進的天文儀器,可以進行恆星、小行星、彗星和人造衛星的觀測與研究,以及對太陽的常規觀測,研究太陽的活動規律並作出太陽活動預報。紫金山天文台還是中國歷算的權威機構,負責編算和出版每年的《中國天文年歷》、《航海天文歷》等歷書工作。紫金山天文台從去年(1999年)開始建造我國最大的近地天體探測望遠鏡。這架望遠鏡在全世界同類型望遠鏡中將排在前五位。這架望遠鏡的球面反射鏡直徑為1.20米,通光口徑為一米,目前已開始進行鏡面磨製,預計將於2002年全部完成。紫金山天文台將在江蘇盱眙鐵山寺森林公園里建設一個觀測站,放置這架望遠鏡。
上海天文台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成立於1962年,它的前身是法國天主教耶穌會1872年建立的徐家匯觀象台和1900年建立的佘山觀象台。全台現有職工人數213人,其中科技人員147人,中國上海天文台科學院院士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員(包括正研級高級工程師)23人,副研究員、高級工程師58人,中級科技人員36人。現有在學博士生34人,在學碩士生75人;博士後7人,外國高級訪問學者3人。上海天文台以天文地球動力學和銀河系、星系天體物理為主要學科發展方向,擁有甚長基線干涉測量(VLBI)、衛星激光測距(SLR)、全球定位系統(GPS)等多項現代空間天文觀測技術,是世界上同時擁有這些技術的7個台站之一。主要設備有:25米射電望遠鏡,1.56米光學望遠鏡,60厘米人造衛星激光測距儀,40厘米雙筒折射望遠鏡,Reque8100GPS接收機和氫原子鍾等。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上海天文台為天文學一級學科博士和碩士學位授權點。
麗江天文台
麗江天文台位於麗江古城區太安鄉「高美古」村,高美古」在當地的納西族語言中的意思是「比天還高的地方」。它海拔3193米,每年平均晴夜達254天,沒有人為光線和沙塵的干擾,加之天光背景暗、空氣透明度好,保持了良好的大氣寧靜度。建國後,1956年起我國政府就在南方尋找天文台的台址,歷經30多年的風雨,經過幾代科學家的努力,在「踏遍青山」之後,於1993年初步選定麗江高美古為台址。經過8年的實測、研究和論證,終於確定它為我國乃至東南亞最優良的天文台址,並決定動工建設。麗江天文台是我國乃至東南亞最優良的天文台址,擁有亞洲最大的天文望遠鏡,是亞洲自然教育基地,有植物多樣性的基地。麗江國家天文台擁有我國目前最大的天文望遠鏡,鏡長2.4米,可獲高清火星圖像和遙望銀河系,為我國目前最大的天文望遠鏡,該望遠鏡是由英國TTL公司製造的,價值高達3000多萬元。拉市海往石鼓方向幾十公里,看到路標後再左拐爬山,海拔會一直上升到三千多米。山頂有氣象站(有很多凶狗),天文觀測台,台下即是才幾戶人家的原始高古美村。天文台目前是免費進去,但是望遠鏡只能特殊人員才能看的。有帶帳篷的那就在高古美村,安營紮寨等著晚上看星星。夜空很美。此地收到國家保護,請遵紀守法。在麗江騎行的話,很值得推薦一去。麗江國家天文台進行天文學高新技術創新並針對國家安全和經濟建設方面的要求提供高質量的天文應用研究服務,成為我國天文學前沿在南方的研究基地和高級天文人才的培養基地。麗江高美古址點選定後,引起了國內外天文學家的廣泛興趣,許多天文學家先後訪問了麗江高美古。高美古那湛藍色的天空,夜晚滿天的繁星、清晰的銀河,讓很多天文學家激動不已。特別是視寧度達到世界優良台址的水平,他們感嘆幹了一輩子天文,從未見過這么好的夜空、這么好的天文觀測條件。「晴空萬里、群星璀璨」的麗江高美古,已逐步成為國內外天文工作者心中的一塊聖地。[1]
深圳西涌天文台
西涌天文台位於深圳市大鵬新區南澳街道西涌,佔地2.97萬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天文樓、氣象樓、綜合樓等。西涌天文台是政府投資建設、全體市民共享的民生工程,是國內第一個天文與氣象相結合、科普與業務相結合、現場觀測與網路觀測相結合的綜合觀測系統。觀測設備主要有60cm反射式光學望遠鏡、太陽望遠鏡、傅里葉光譜儀、高性能小型望遠鏡、大氣成分觀測站、高精度太陽輻射流量監測儀等,於2010年8月投入天文、氣象業務試運行,同年9月正式揭牌,標志著正式啟用。探索宇宙奧秘[,服務市民,是西涌天文台的建台宗旨,建台以來通過媒體和網站等發布天象預報及科普活動報道110次,先後組織了日偏食、土星沖日、月全食以及天文攝影展等大型觀測科普活動20多次,為594批次市民提供天文科普服務9.3萬人次,其中西涌天文台接待2.5萬人(日均接待20人)[3]。5.21日環食系列科普活動,更是以獨特的組織形式和內涵,得到了第八屆中國(深圳)文博會組委會的認可,特批為該屆文博會專項活動,這在科普領域是一大創新和突破。
這是我擱網路里復制的。。。 天文觀測站沒找著。。
3、央視新聞新媒體中心待遇怎樣?
首先我想說,央視新聞新媒體中心待遇肯定是不錯的,你有那個高學歷,高水平能達到這個程度,我感覺你待遇肯定是不會低的,而作為新聞工作者,那也是最高的殿堂
4、國家天文台興隆站2017開放日是那天?
中國科學院國家來天文台興隆觀測站位源於河北省興隆縣燕山主峰霧靈山南麓,海拔960米,設有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LAMOST)、2.16米光學望遠鏡、1.26米紅外望遠鏡、60/90厘米施密特望遠鏡、85厘米反射望遠鏡、80厘米反射望遠鏡、60厘米反光望遠鏡。
這里地處深山區,天文寧靜度好,大氣透明度好,每年有240到260天光譜觀測夜,100到120天測光觀測夜,其中屬於中科院光學天文聯合開放實驗室的2.16米和1.26米望遠鏡及其附屬設備向國內外的天文學家開放,天文學家經過申請並得到批准均有權使用該望遠鏡。
「4月18日,國家天文台興隆觀測基地迎來了一年一度的「天文開放日」活動。過去7年來,興隆基地「天文開放日」活動獲得了公眾廣泛好評,具備一定社會影響力,今年慕名前來參觀的公眾也超過4000人,再創新高!」從這則新聞中可得知,每年的4月中旬舉行「天文開放日」活動,今年估計在2017年4月16日。
5、國家天文台的博士好考嗎?一個老師能帶幾個博士,名額緊張嗎
你好,我是國家天文台的博士研究生,據我所知,國家天文台每年招收博士大內約30名左右,容其中會有一半的名額為直博(即本科畢業即為博士研究生)以及碩轉博,也就是說留給考生的名額大約15個。這其中還有一些名額會被佔用(其他學校或單位在天文台聯合培養後來想轉到天文台的,碩士留職天文台想繼續讀博的),雖然他們和普通考生一樣參加考試,但是復試無疑更具優勢。另外每年報考天文台的總人數為70人左右,難易程度請你自己估計吧。
你問的一個導師能帶幾個博士,這么給你說吧,只要你被天文台錄取,國家天文台的導師資源是非常豐富的,因為天文台可以帶博士的導師比錄取的博士多得多,之所以限制每位導師帶兩位博士就是為了讓多的研究員可以帶學生。如果你是學校的學生的話,盡量來中科院吧,中科院學生工資比學校高得多,全國只有北大清華和中科院學生工資差不多,但他們比中科院更難考(咱們都是凡人,讀博也不可能再找家人要錢了,工資不得不說還是很重要的)。
最後祝你順利進入理想中的單位。
6、央視新聞新媒體直播
?
7、中國天眼建成後已經一周歲了?
中國天眼建成不止一周歲了,2016年9月建成,到2019年9月就滿3周年了。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是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自2016年9月在貴州落成。
「中國天眼」,由我國天文學家南仁東於1994年提出構想,歷時22年建成,於2016年9月25日落成啟用。是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主導建設,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綜合性能是著名的射電望遠鏡阿雷西博的十倍。
截至2018年9月12日,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已發現59顆優質的脈沖星候選體,其中有44顆已被確認為新發現的脈沖星。
(7)央視新聞新媒體聯合國家天文台擴展資料:
被譽為「中國天眼」的FAST射電望遠鏡有它的獨門絕技:
獨門絕技一:大口徑 看得遠
射電望遠鏡最重要的指標參數就是靈敏度。靈敏度越高,望遠鏡探測微弱無線電的能力越強。而要想提高靈敏度,就需要擴大射電望遠鏡的口徑。FAST的口徑達到了世界之最——500米。理論上說,FAST能接收到137億光年以外的電磁信號,這個距離接近於宇宙的邊緣。
獨門絕技二:靈活自如的巨眼
根據FAST的工作原理,當它觀測天體時,會隨著天體的方位變化,在其500米的球冠狀主動反射面上實時形成一個300米直徑的瞬時拋物面,並通過這個300米的拋物面來匯聚電磁波。
形象地來說,如果把FAST比作一隻巨大的眼睛,那麼這只巨眼的眼球直徑就有500米,而負責接收光線的眼珠直徑就有300米。FAST就是靠這個巨大靈活的眼珠來匯聚電磁波、觀測深空。
獨門絕技三:毫米精度
FAST的設計目標,是把覆蓋30個足球場的信號,聚集在葯片大小的空間里,否則,就無法監聽到宇宙中微弱的射電信號。500米的結構,處處都是頭發絲般毫米級的精度要求。
用來編織索網的7000多根手臂般粗細的鋼纜,每一根的加工精度都被控制在一毫米以內;最終的500米口徑的天線精度是三個毫米,每一塊小面板的製造精度是1.5個毫米。
8、越來越多的應用新媒體發布新聞應該用哪個的?
現在越來越多的應用新媒體發布新聞,
有無數眾多的平台,有的及時,真實,
可靠,也有的新聞後發,有的任意誇大
縮小,誤導民眾。
應該選用正規平台,如,央視新聞、
今日頭條。
希望能幫助到你,請採納謝謝!
9、《月球樣品管理辦法》首次對外發布,明確月球樣品的4種基礎用途是什麼?
央視新聞客戶端消息,1月18日,國家航天局、中國科學院聯合舉辦“大使走進中國探月工程”活動,邀請部分外國駐華使館及國際組織人員來到嫦娥五號任務地面應用系統總體單位國家天文台,宣介《月球樣品管理辦法》,頒發嫦娥五號國際合作夥伴紀念牌,參觀月球樣品存儲和處理設施設備。來自法國、俄羅斯、歐盟、亞太空間合作組織等國家、國際組織的代表以及中外媒體記者等70餘人參加。
《月球樣品管理辦法》由國家航天局制定,共9章37條,包含了月球樣品保存、管理和使用的總體原則、信息發布、借用與分發、使用與返還、成果管理等方面內容。《辦法》明確,月球樣品原則上分為永久存儲、備份永久存儲、研究和公益四種基礎用途。在國際合作方面,《辦法》明確,月球樣品的管理和使用遵循中國締結和參加的相關國際公約,國家航天局鼓勵開展基於月球樣品的空間科學國際聯合研究工作,促進成果的國際共享。
國家航天局向歐洲空間局、阿根廷國家空間活動委員會、納米比亞高等教育培訓與創新部、巴基斯坦外層空間與大氣研究委員會等4個機構頒發了嫦娥五號國際合作夥伴紀念牌,旨在感謝嫦娥五號任務實施期間,相關航天機構與中方在測控領域的協同合作。近年來,國家航天局本著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合作共贏的發展理念,通過月球探測、火星探測、衛星工程、發射服務、測控等領域,積極開展國際合作,推進人類航天事業的共同進步和長期可持續發展。
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於2020年11月24日實施發射,經過23天任務周期,於12月17日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著陸,實現我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12月19日任務由工程實施階段轉入科學研究新階段。後續,相關單位將廣泛徵集合作方案,鼓勵國內國際科學家開展科學研究,力爭取得更多科學成果。
10、國家天文台鄭永春簡歷
鄭永春,博士,行星科學家、科普作家。他熱愛科學傳播,2004年開始從事科普創作。任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新媒體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科普創作協會理事、上海科普作家協會榮譽會員。新華社中國特稿專欄作家、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環球資訊特約評論員、北京人民廣播電台新聞廣播特約評論員、《知識分子》簽約作家。知乎、科學網、中國科普博覽知名博主、中國探月與深空探測網特約撰稿人。中國科協《科普中國》深空科普團隊負責人、中國少年科學院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科技館青少年科技活動指導教師等。
2000年畢業於西南大學(原西南農業大學)環境保護專業,2005年獲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原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學專業博士學位,師從王世傑、李春來和歐陽自遠院士。同年進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從事科學研究至今。先後在中國科學院月球與深空探測總體部、香港科技大學太空科學研究中心、澳門科技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工作和訪問多年,曾經學習和研究的領域涉及天文、行星、航天、地質、化學、農業、環保等。目前的主要研究興趣為月球與行星科學、太陽系探測、載人深空探測等。
香江學者計劃首批入選者,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首批會員,曾擔任探月工程月球應用首席科學家學術秘書、澳門科技大學月球與行星科學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月球與深空探測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學術秘書、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理事兼宣傳外聯組組長、國家天文台青促會小組首任組長、中國天文學會青年天文論壇發起人之一、國際行星學會會員、中國青年科技工作者協會代表等。
獲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首屆優秀會員、中國科學院院長獎、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圓滿成功有功人員獎、探月工程嫦娥二號任務突出貢獻者獎、香江學者獎、中國科學新聞人物提名獎等。
在新華社、中國新聞社、中央電視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等傳播太空探測進展和行星科學新發現。在新華文摘、科學世界、環球科學、中國國家天文、天文愛好者、太空探索、三聯新知、金融博覽等雜志,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科技日報、中國科學報、中國航天報等報刊,知識分子、賽先生、中國科普博覽、人民網、騰訊、新浪、網易、搜狐、果殼、中科院之聲等新媒體,發表科普文章100多篇,均達到了良好的傳播效果。在中國科技館、北京天文館、北京自然博物館、天津科技館、東莞科學館等科普場館,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東南大學、、西南大學、蘭州理工大學、澳門科技大學、裝甲兵學院、裝備指揮學院等高校,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等科研院所,北京第三十五中學、首師大二附中、海淀教師進修學校附中、牛欄山中學、中科院附屬實驗學校、朝陽外國語學校、芳草地國際學校、北京小學等進行科普報告50多場。
著有《飛越冥王星》,參與編寫《中國公民科學素質系列讀本》、《中國探月》、《蟾宮攬勝——人類認識的月球世界》、《月球與深空探測》等。
鄭永春博士現任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副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理事兼宣傳外聯組組長,主要從事月球與行星地質的研究,在月球和火星土壤、行星資源就位利用、行星表面環境、月球與深空探測科學目標與未來發展戰略等領域等領域有新的認識與理解。鄭永春博士研製成功了國內首個模擬月壤,分析探月工程嫦娥一號、嫦娥二號的探測數據,獲得了高解析度的全月球微波圖像,發現了200多個月球熱異常區域。
美國天文學會行星科學分會(Division for Planetary Sciences of the American Astronomical Society)5月9日宣布,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鄭永春博士榮獲該學會2016年卡爾·薩根獎(Carl Sagan Medal for Excellence in Public Communication in Planetary Science),以表彰鄭永春博士在行星科學研究和科學傳播方面的重要貢獻。該學會將於今年10月16-21日在美國加州帕薩迪納市舉行的美國天文學會行星科學分會與歐洲行星科學大會聯合會議上頒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