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新媒體時代下讀者行為

新媒體時代下讀者行為

發布時間:2021-01-28 16:12:00

1、在新媒體中作者可以通過哪些套路引起讀者 增加閱讀量?

一般人看新聞無論是手機新聞還是報紙上的新聞,都會先看標題,標題好了,吸引眼球了才會往下看,當然標題一定要真實,在真實的基礎上再加以修改,注意不能過頭。其次是文章內容的真實性和可閱讀性。

2、新媒體時代讀者需要什麼?

?

3、讀者行為數據的定義和行為分析應關注的問題

1.圖書館讀者行為數據的定義

管理學大師菲利普科特勒認為:「用戶的行為軌跡主要包括產生需求、信息收集、方案比選、購買決策、購後行為5個階段。」遵循這個規律,讀者行為數據主要由閱讀服務需求、閱讀活動相關信息採集、閱讀內容與服務模式選擇、開展閱讀活動和用戶閱讀反饋5個活動步驟產生。圖書館可依據讀者閱讀活動的生命周期規律,對讀者行為大數據信息進行採集、處理、計算、分析和決策,為用戶服務模式選擇和過程提供大數據決策支持。

圖書館對讀者閱讀服務需求數據的採集,主要關繫到圖書館讀者需求調研數據、讀者反饋的閱讀需求信息、讀者對網站瀏覽足跡、讀者留言評價、檢索歷史記錄、借閱歷史記錄、讀者對服務內容的選擇與刪除、讀者訂閱等行為數據。閱讀活動相關信息的採集包括讀者個體特徵數據、閱讀習慣、閱讀終端的類型與工作模式等數據。閱讀內容與服務模式選擇主要涉及圖書館用戶服務模式、用戶服務的方法與內容、閱讀應用的類型與工作方式、閱讀活動的方式選擇和變化趨勢等數據。閱讀活動主要由網站的訪問日誌、閱讀內容的搜索與下載、伺服器對讀者閱讀行為的記錄、閱讀的頻率、讀者總的在線時間、閱讀內容的搜索與瀏覽、閱讀內容的分類、閱讀社會關系和好友互動、移動閱讀終端的位置信息、第三方網站上與閱讀相關的行為等數據組成。閱讀反饋行為主要由讀者閱讀體驗感受、用戶滿意度評定、讀者忠誠度、讀者留言評價等數據組成。

2.讀者行為分析應關注的重要問題

(1)讀者行為分析過程中的大數據噪音干擾其有效性。

讀者行為數據應保證准確、有效、可靠,圖書館應盡可能地擴大讀者行為數據採集的廣度和深度。但隨著數據採集的范圍和深度的增長,勢必帶來許多無效行為數據,這些數據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讀者行為數據的可靠性和可用性,也增加了對讀者行為數據分析的復雜性和成本付出。因此需要對採集來的數據進行數據清理,過濾掉與讀者行為分析干擾的噪音數據,保證數據的安全可靠。噪音數據一般來自三個方面:一是讀者誤操作產生的垃圾數據;二是對同一組數據不同的數據分析方法、角度、工具,影響數據的准確性和效率問題;三是軟硬體系統性能、操作人員素質,也成為數據干擾的真要因素。

(2)讀者行為數據分析為讀者個性化服務提供支持。

保障讀者較高用戶體驗滿意度和服務公平性,是圖書館讀者個性化服務追求的目標。圖書館應依據對讀者個體行為分析的結果,完成對讀者的喜好推薦、閱讀模式、閱讀內容、閱讀終端的個性化定製,保證在服務過程中根據讀者的身份和閱讀需求,合理的分配資源達到資源優化配比和服務的公平性。同時,還應對讀者個體特徵需求,有針對性的推廣閱讀內容和信息服務,減少讀者的搜索時間與知識獲取的時間。此外,通過對用戶行為大數據分析,保證讀者行為的可信度與安全性,對非法用戶的惡意行為及時發現並制止,保證圖書館資源利用的最大化,保障服務平台的安全可靠。

個性化服務的前提是對用戶的共性屬性進行提取並進行數據分析。在進行數據分析前要找到用戶傾向性維度的范圍,通過對用戶的行為跟蹤可以掌握用戶本身及用戶對目標行為兩類的所有維度,定義維度是積累數據的基礎。所有個性化表徵都是用戶多維度抉擇的組合結果,其結果的多樣性成為個性化,選擇維度的標準是用戶易產生分支及抉擇的維度,而非決策性或無分支數據可以作為次要數據分離存儲,最終保留精煉行為決策路徑並根據該路徑抽取維度。

(3)讀者行為分析過程存在的技術挑戰。

首先,圖書館在大數據環境下採集的讀者行為數據具有海量、多類型、快速遞增和實時處理的特點。因此,讀者行為分析對大數據平台的海量數據存儲、管理和實時高速處理能力提出較高要求。其次,讀者行為數據具有非結構化、模糊定義和雜亂的特徵,不能對數據結構和含義進行規范化表示。再次,讀者行為數據的挖掘、分析和決策活動是一個長期和逐步累積的過程,要求大數據平台可依據讀者行為分析過程生命周期規律,保證分析系統在行為數據的存儲、資源組織、信息整合和知識發現過程中具有較強的可擴展性與動態更新能力。最後,讀者行為分析過程對用戶閱讀隱私保護、數據的安全管理與可用性保障、決策與服務系統安全、讀者閱讀體驗QOS(服務質量)保證提出較高要求。

(4)以讀者個性化服務需求指導讀者行為分析全過程。

首先,圖書館應通過對伺服器日誌、監控系統、評論與反饋系統,在線客服務系統數據的監控與採集,包括海量存儲與讀者閱讀活動開展相關的時間和頻率、網站訪問路徑、訪問和閱讀的內容、服務資源關注度、閱讀評論和滿意度反饋等數據,並提煉所採集的用戶行為數據,用其刻畫出讀者的行為;其次,圖書館應通過對閱讀終端類型、閱讀終端地理位置、用戶位置移動數據、用戶特徵數據、個性化服務歷史數據、用戶需求反饋數據的實時計算與綜合分析,科學判定讀者的個性化服務需求和最佳服務方式,在保證服務資源最優化分配和服務效率最高的前提下,滿足用戶個性化閱讀的需求;再次,通過對讀者行為數據的實時分析,掌握讀者個性化閱讀需求的變化趨勢,並對讀者服務策略和保障模式進行動態化調整與完善。此外,准確判斷異常讀者閱讀活動中的危險行為,以及提高圖書館安全防範能力和降低風險,也是圖書館讀者行為分析的重要內容和目標。

4、報刊雜志相對於其他媒體有哪些優勢?

報紙和其他幾種傳媒相比,有它自身的獨特性。第一,報紙適合做深度報道。同時,報紙在這方面還和提供相關的新聞背景資料。第二,報紙可關注「冰點」和弱勢群體,而它在這方面的報道效果往往很好。第三,報紙可作為資料保存,《紐約時報》不就是號稱「檔案紀錄報」嗎?第四,報紙可供多人在各個靈活的時間段進行閱讀。第五,報紙可通過欄目的策劃和組織,較好的做到新聞資源的重組,讓同樣的新聞資源得到不同的組合和利用。
報紙的解釋性。報紙的文字元號長於對事物的發展過程作出深層次的解釋。報紙對事物和現象作出深入的調查報道,顯示 出報紙自己獨立的眼光和判斷,正確解釋反映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本質規律,這正是報紙的優勢所在。

報紙的選擇性。報紙是按版面的空間把新聞進行一定方式的編排提供給讀者的。讀者在看報時具有很強的選擇性,讀者可以自由地閱讀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不必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對感興趣的內容可能反復地閱讀,而不必像聽廣播、看電視一樣,受眾只能隨著電台、電視台編排的節目秩序收聽、收看。

對受眾來說,在閱讀報紙的過程中會有更大的想像空間,會有更多的聯想主動權。不受時空限制,更符合人的閱讀心理。這也是為什麼報紙屢屢受第二媒體(廣播)、第三媒體(電視)、第四媒體(互聯網)的沖擊而至今屹立不倒的一個重要原因。

http://www.medialeader.com.cn/media/200612/20061218171554_4540.html
在理所當然地追捧新媒體的同時,傳統媒體似乎出現了被忽視的跡象。事實上,我們依然生活在一個包括紙媒在內的傳統媒體時代。紙媒,在日趨激烈的競爭中,依然是許多人精神上賴以依存的重要方式,是各個報業集團主要的創收載體,是我黨影響力傳播的主要媒介,它仍然具有著改革與發展的廣闊的未可限量的空間。在描述新媒體為我們帶來美好未來的各種可能時,我們同樣應該正視和盡可能延伸紙媒的既存優勢。

周期性規律

在所有的規律中,周而復始的往返有著最為可控的運行軌跡。以24小時為傳播周期的紙媒,對應著許多人閱讀、收看傳媒的習慣。人總是在一種習慣中生活,或者說是生活在時間的周期之中。到了一定的時段產生一定的需求時,才必須接受某一樣東西,如按時吃飯、睡覺等。報紙24小時的出版周期,可以讓它所培育的讀者在一個相對固定的時段裡面接受所需要的信息,而且這些信息是讀者通過主動的消費行為購買的。讀者在這個時段裡面得到的,是習慣授予他的必然。而一般來說,習慣是難以抗拒的,良好的習慣很難改變。周期性出版的紙媒對應的正是人們的某種生活習慣。有時我們說「此人有良好的讀報習慣」,其中也隱含著他按時讀報、生活有節奏、有規律的意思。事實上,不管是年輕人還是年紀稍長的讀者,都有對信息的接受習慣。從這點來講,24小時出版周期對報紙來講可能是一個限制,但又何嘗不是一種優勢?關鍵在於,我們要在讀者確定的時段中提供他所需要的信息,讓他滿意、讓他愛看。

版面視覺感

和互聯網、手機報等其他新興媒體所提供的信息不同,報紙有一個版面視覺感。互聯網只有上下之分。報紙的版面可以從上下、左右、前後所提供的信息中,判斷出新聞的價值。這其中還包括標題的濃淡、大小、報道分欄等。對讀者來講,購買報紙,不僅購買信息,而且購買報紙的判斷力。編輯把新聞的價值判斷整合在版面中,使讀者在很短的時間里,在接受信息的同時,接受這種判斷,孰輕孰重,一目瞭然。不論在中國還是外國,我們想到報紙,首先想到的就是版面,這是它和線性傳播的廣播電視等其他媒體區別的特徵。電子報目前還達不到傳統報紙的版面視覺感,將來有可能可以,但一張對開報紙的版面感和小塊面的電子屏幕版面感,仍然是不同的。其次,新媒體特別是網路媒體的邊界是無窮的、分散的。鏈接、滾動、不斷點擊使得信息顯得無邊無際。對應於此,紙媒的優勢恰恰在於它清晰的邊界。一報在手,花多少時間可以看完,心中有底。作為信息的個體接受者,信息的攝取量是需要收斂的,而收斂的條件之一是有界限,報紙的版面便是提供了這種界限。

權威高端性

在我國,媒體都是黨和政府的喉舌。中國社會已經進入到一個多元化時代,信息泛濫、資訊過剩造成讀者在有限的時間內,難以卒讀。讀者想要得到所需要的信息可能得付出很大的時間成本,經濟學中有一條原理,叫做時間成本決定經營方向。花過多的時間篩選信息的真偽和主次,這是許多讀者所不願意的。在這種狀況下,讀者希望有一個權威的裁判,通過足以讓人信賴的判決,幫助省去篩選信息的時間。一個突發事件提前刊登在三流小報與最終刊登在主流媒體上,讀者對它的認可度是不一樣的。因此,在缺少權威和判斷的前提下,新聞信息傳播的速度和傳播的質量並非是正比關系。一張權威高端的報紙在傳遞信息的同時本身也提供確定的價值判斷。傳統媒體,尤其是黨報在很長時期中以負責任的報道所建立起來的公信力,是新媒體目前難以替代和無法企及的。

內容原創性

報業集團內部一大批優秀人才都在從事內容的原創和傳播工作。他們掌管著信息源,掌管著發布,甚至掌管著傳播的方式,這種內容聚集的先發優勢,至今使以互聯網為特徵的新媒體望塵莫及。新媒體內容的整合和發布,只能藉助於與傳統媒體的合作,或是傳統媒體內容的廉價供應。內容在傳統媒體中並不稀缺,稀缺的是對內容的整合創意,新媒體不缺少整合能力,但缺少原創內容。今後「內容」作為知識產權的理念進一步明晰後,傳統媒體的內容優勢會進一步放大。在目前狀況下,新媒體的發展是一個沖破自身局限、依賴傳統媒體,同時分流傳統媒體影響力的過程。同樣,傳統媒體的內容優勢要持續得到延伸,也應該從新媒體的善於整合的優勢中吸取有益的養分。

相處的經歷

幾百年來紙媒體與其他媒體和而不同、雙贏相處的經歷,說明了它的與生俱來的持久的生存韌性。報紙曾經遭受過電台的擠壓,事實證明電台和報紙可以共存共榮;曾經遭受過電視的沖擊,最終電視和報紙之間也能優勢互補和諧相處。報紙經受了其他傳播形態的挑戰,但最終沒有被取代,而是在變挑戰為機遇的過程中獲得發展和壯大。報紙從誕生的第一天開始,就不僅在傳播信息,而且在處理信息、整合信息。它所傳播的信息並沒有成為信息垃圾被人拋棄,「隔日黃花」變幻成背景資料,又在不斷地被人加以引用。所以我們說,報紙每天在描述歷史、反映歷史,同時也在創造歷史。和不同媒體共存的經歷證明了報紙能夠經受新型媒體形態的沖擊。今天,新媒體的傳播方式和紙質媒體有明顯的差別,傳統媒體傳播「巨內容」(盡管各有各的定位),新媒體傳播的是零碎的、分眾的、差異化的「微內容」。但不管是「微內容」還是「巨內容」,不論分眾或是聚眾,每一種需求都有它以特殊表現形態合理存在的理由,它們互相之間並不完全是零和博弈的關系。友好共存說明了各自的生命力,相互競爭又順應了社會的發展潮流。

閱讀年齡段

現在40歲到45歲人群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喜歡閱讀網站也喜歡閱讀報紙;45歲以上的人對報紙的熱愛,恐怕難以輕言放棄。假設他們的生命周期可到80歲,那麼至少還有35年,他們將在閱讀紙媒中實現對信息的需求。從這點上講,「報紙已經過了黃金發展期」,「報紙已經面臨衰弱、走向死亡」這些說法顯然言過其實。有如此龐大讀者群的存在,紙媒不可能很快消亡。今天,絕大多數廣告商仍然願意把廣告投向紙媒,就是明證。那麼35年以後呢?將來可能年輕的讀者會更喜歡閱讀網站、手機報等各類新媒體,但總有一批人還是喜歡閱讀報紙。這部分受眾的存在表明報紙在一個較長時期的發展過程中,能夠生成基於市場的不可完全破裂的關系黏度,這種黏度或許不會依據人群而是依據年齡層次而滋生。今天的年輕人在他們年長以後,可能會回歸報紙的閱讀方式,因為那時候的他們更需要的是一種相對穩定的、周期性的、對接性更強的、價值判斷更為明確的傳播形態。也就是說,按照時間半徑分割,紙媒將更為中、老年人所樂意接受,報紙將與這個年齡段的讀者產生緊密的黏度關系。同時,紙媒如果在尋求不可復制的壟斷性、與讀者增強互動和報道方式的多樣性方面不斷進行更為有效的創意設計,其與讀者的黏合也會以多種形式的表現得到增強。

制度的保護

現今,我們的紙媒都是黨和政府的喉舌,沒有私人辦報。在黨的現行政策下,為了維護意識形態的安全,所有的報紙毫無例外地受到行政制度的不同程度的監管式保護,加強對新媒體重視和監管的同時,也是對新媒體發展行為的規整和某種程度的限制,使紙媒的傳統路徑不至於受到過於猛烈的沖擊。如果缺少這種「行政保護」,有些紙媒必然垮台。當然,我們要辯證地看待這種「保護」。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行政支持越明顯,成長性越難持續。制度保護,從暫時看是一種優勢,但從長遠看未必是一件好事。一個變化中的發展體既要盡可能充分地利用有利於自身的各種現行政策和條件,更要著力於打造能夠持續健康發展的核心競爭力。用好當前,發展長遠,乃是紙媒的重大課題。

閱讀自由度

閱讀紙媒的最大特點,是隨意性與自由度。報紙在手,就有一種擁有感。它便於攜帶、便於收藏;閱讀受時間、場地的限制極小;可以反復閱讀。或放在包內,或置於床頭,茶餘、飯後、候車、等客、睡前、如廁等均可閱讀,氣定神閑、坐卧自便、可長可短。高興了可剪貼、可珍藏;不用了可丟棄、可他用。不必端坐於電腦前,不必有任何輔助工具。這種隨意性滿足了當今社會人們快節奏工作之餘悠閑生活的要求,可以作為一種調節生活張弛的手段。閱讀如休閑和休閑式閱讀方式,是紙媒隨同信息提供給讀者的一份獨特體驗和珍貴情感。

新媒體與紙媒體之間不是淘汰與被淘汰的關系,而是可以並行不悖、相互補充、共同發展、互動雙贏的。紙媒體自身要堅定信心、強身健體,認清和發揮自己的優勢,不斷開發和創造自己的生命力。

報紙和雜志握在手裡感覺塌實。~
掉個書袋,"蓮花瓣瓣飄心香,書卷頁頁輾憂愁~

5、對於新媒體對大學生閱讀行為的影響該怎麼對應

對於新媒體對大學生閱讀行為的影響對應
1、發揮高校主陣地作用
第一,強化教學推廣作用。首先,努力推進閱讀課程化。將如何閱讀作為一門正規的課程,例如開設翻轉課堂,強制性的讓大學生能在集體學習的氛圍里,靜下心閱讀更多的書。同時加強教師指導,向大學生傳授如何更高效的閱讀。其次,不斷強化閱讀互動化。高校可以通過社團,例如讀書協會,組織一些與閱讀相關的知識競賽或向學生徵集優秀作品及熱點評論等增加學生在現實中的閱讀互動性和交流性,這種集體的閱讀行為能夠更好的調動閱讀的積極性,營造濃郁的閱讀氛圍。最後,努力推進閱讀電子化。高校可制定一些關於書摘或與閱讀相關的「手機報」,例如韓寒創建的軟體「ONE」,定時向學生推送,這都在無形中讓大學生接觸閱讀,還能一定程度上保證閱讀的質量和純正性。有條件的高校可建立覆蓋各學院、各校區的統一的動態信息傳播系統,把新聞資訊和推送信息製作成學生樂看樂讀的視頻圖文。
第二,完善圖書館推廣功效。圖書館擁有豐富、優質的印刷型資源和電子資源③,我們就圖書館建設提出相關對策:首先,學分制度的完善。將校圖書館與教學相結合,完善學分制度,以學年為單位,將閱讀量作為大學生必修學分的一部分,學生每年借閱量達到一定額度才能獲得相應學分,否則需要重修該門課程,直至修滿學分,才予以畢業;各科教師可通過圖書館向學生推薦與教學相關的讀物;教師與圖書館合作,向學生布置課外作業,並要求學生利用圖書館資源完成作業,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其次,設施的完善。日本在中小學圖書館實行全面網路化,更是利用互聯網開展了遠程教學。我國高校圖書館也應不斷改善閱讀環境,將傳統服務與新媒體技術結合,最大程度上提供知識儲備與更新方面的支持,為讀者實現深層次閱讀提供更大的便利。最後,營造隨時隨地的閱讀環境。新加坡、日本、台灣等國家和地區視閱讀為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將圖書覆蓋在醫院、銀行、郵寄、政府辦事處、商店,甚至是一家普普通通的拉麵館。高校圖書館可利用寢室、食堂、教學樓、醫務室等公共區域,開設流動借閱平台,並定期更新書籍,讓大學生能夠隨時隨地閱讀;也可提倡學生使用掌上圖書館或超星圖書館,或在食堂設置電子書借閱機,方便學生在任何地方都可享受移動圖書館提供的新聞、圖書館通告、新書推薦、免費下載電子書、借書到期提醒、個人借閱歷史查詢、圖書續借、咨詢、等個性化自助服務。
2、整合校外多方可利用資源
對於處於象牙塔的大學生而言,社會充滿了誘惑,大學生渴望了解社會,而網路則成為了最好、最快的途徑。但是網路的極大開放性和自由性,也使其容易成為非理性、情緒化輿論的聚集地。負面的、極端的網路輿論則可能顛倒事實、混淆是非,為社會上的某些偏激的情緒推波助瀾,成為社會的不安定因素。④所以,還需要校外各方資源為大學生閱讀行為的養成保駕護航。
第一,有效發揮政府部門規范作用。
首先,政府可以通過制定相關政策來對網路信息進行監督和管理,讓大學生能避免惡意信息的侵入,有利於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其次,政府可以通過公益宣傳、文件下發等形式,完善舉報機制,引導正確的輿論走向;第三,政府對新媒體的盜版行為進行嚴厲打擊,保證作品的完整性和思想導向的正確性。
第二,充分發揮媒體的導向性宣傳功能。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會經常接觸到各類新聞媒體,相較於網路信息,新聞媒體更為可靠和真實,所以,新聞媒體在引導大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行為上有很大作用。新聞媒體可以加大對閱讀重要性的宣傳,借用這種手段引發社會關注。

6、新媒體時代,用戶的閱讀心理是怎樣的?

從書到雜志、報紙,到網站、論壇,再到現在的微信、微博,內容載體發生了巨變,內容傳播出現了新的特點,用戶的閱讀心理也在發生變化,我們只有清楚地知道用戶的閱讀心理,才能更好地為用戶做好內容服務。

新媒體時代,用戶的閱讀心理是怎樣的?6個特點:

我要知道得比別人快

我要知道得比別人多

我要知道點不一樣的

我要讀有用有趣的

我要更高效地閱讀

我要更好的閱讀服務

接下來我們分別展開來講

我要知道得比別人快

無論是王寶強離婚還是霍建華結婚,無論是@毒舌電影被封號還是@咪蒙禁言結束再發推文,所有新聞,用戶都希望自己知道得比別人快,比別人早。為什麼?社交媒體時代,幾乎每個人都希望成為朋友圈裡的消息達人,如果很多大的新聞事件TA都是第一時間發現的,那麼TA就更願意去發朋友圈、發微信群、甚至直接發給朋友,這是他的優越感、滿足感的來源。

反過來說,社交媒體時代可能大家都遭遇過信息滯後的尷尬,比如@毒舌電影被封號之後,某天你突然發現@毒舌電影注冊了新號,然後你興奮地推給朋友,結果朋友淡定地發過來一句:嗯,我前天就關注了。然後附一個蜜汁微笑表情。是不是很尷尬?

知道這一點,你就明白了為什麼很多熱點你發得稍微晚點,閱讀量就會有那麼大差別,因為用戶已經不好意思再發朋友圈了。所以,作為內容提供者,我們每天琢磨的也是如何更快的為用戶做信息服務,我們成就了用戶,用戶才會成就我們。

我要知道的比別人多

接下來整個系列課中,我會經常提到一個詞,卩Lj「一站式解決方案」,什麼意思呢?就是你能不能用一篇文章,把一件事情扒透、扒爛,一篇文章做到料足夠多,讓用戶真地覺得「看這一篇就夠了」。

大家平時都會追熱點,你會發現很多熱點事件中,那些轉發量巨大的文章都有這樣的特點,真的把一個事件或人物扒透了,從用戶的角度來說,TA更願意分享那些料更足的文章到朋友圈,而不是分享那些短消息和短新聞,因為用戶分享你的文章,其實是在借你的內容展示自己的逼格。

因此,作為內容提供者,在有限的時間內,我們盡量要提供比別人更多的料,讓內容足夠豐富、有厚度,讓用戶願意轉發、分享。

我要知道點不一樣的

新媒體時代,也正是一個個人崛起的時代,人的表達欲越來越強,而且越來越注重個性化表達,尤其是年輕人,有時候甚至為了跟別人不一樣而不一樣,這也是如今新媒體百花齊放的原因。這幾年,我們經常說的一個詞是「消費升級」,消費升級在我看來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從標准化消費到個性化消費,內容產品亦是如此。

當我們在寫文章的時候,要注意兩點,一是你能不能挖到大家不知道的事情,二是你能不能提供一種新鮮的觀點或者認知。用戶都喜歡新鮮,不喜歡老生常談。

另外,傳統媒體時代更注重「客觀中立」,但新媒體時代「個性鮮明的主觀表達」更受歡迎,著名的互聯網評論家Keso有一句很著名的話,這句是:少跟我提客觀。

我要讀有用有趣的

新媒體環境下,這個有用一般都是指顯性的有用,或者說叫功利性閱讀。比如《如何起微信爆款標題,這里有10個方法,學會3個你就賺了》這樣文章,天然更受歡迎,你能直接看到有利的、見效快的閱讀預期,而不是說讓你讓新媒體編輯都去讀一下四大名著提高一下文學修養。

再比如@羅輯思維做的知識付費平台「得到」,上面有兩個對比起來很有意思的付費專欄,一個是和菜頭的《槽邊往事》,一個是李笑來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兩個都是得到最早的主推專欄之一,但到今天,@和菜頭的賣了不到3萬份,@李笑來的賣了超過17萬份了,為什麼有如此大的差距,其實你光看專欄的名字就知道個大概了,《通往財富自?之路》,誰不需要呢?這是第一點,有用。

然後是有趣,有趣是指用戶希望你不要像個機器人,乾巴巴的給我堆積理論知識、講道理、陳述事實,你能不能以人格化的形象以吐槽的口吻把嚴肅的知識教給我,你能不能增加一些有趣的案例,配一些有共鳴的配圖、吐槽,你能不能用講故事的手法提供內容等。經濟學的書大家都看不下去吧,但《牛奶可樂經濟學》卻無比暢銷,為什麼?

因為作者用一些生動有趣的案例、場景,把很多有用但無趣的經濟學知識講透了,所以這本書既有用又有趣,因此廣受用戶好評。連傳統的紙質出版物都在追求有用有趣,新媒體更應該如此了。

我要更高效的閱讀

羅振宇老師2016年提出一個概念叫GDT,」國民總時間」。在這個高速運轉的社會,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每個人的時間都越來越寶貴。

因此,誰能幫用戶節省時間誰就能勝出。但是我們能不能像微信教父張小龍所說的一樣「讓用戶用完即走」?當然不能,因為媒體天生就是爭奪用戶時間和注意力的。所以,內容生產者提高用戶效率最好的解決方案,不是讓用戶在你這里停留更短的時間,而是兩個方面:你要麼單位時間提供更多的信息量,你要麼在信息量不變的前提下讓用戶更快地獲取。

我要更好的閱讀服務

用戶越來越挑剔了,用戶越來越難伺候了,為什麼?因為內容這個生意,從十幾年前的供不應求變成如今的供給遠大於需求,從信息匱乏到信息海嘯。供不應求的時候,內容生產者是爺,供大於求的時候,用戶是大爺。你光寫得好還遠遠不夠,你還得讓用戶看得爽、看得舒服。

但其實,提供更好的服務有很多可做,比如更好的排版、更精緻的配圖、更有節奏的推送時間、更好的幫用戶提煉重點亮點、更快地更好的與用戶互動等等。同時也要提醒一點就是,新媒體時代,寫作者從姿態上應該是服務員的心態,讀者用戶就是上帝,千萬不要用高高在上的姿態,時代變了,別端著,從前是甲方心態,現在應該是乙方心態。

以上就是新媒體時代用戶閱讀心理的6個特點,總結一下就是:用戶要知道比別人快、比別人多,要個性化表達,要有用有趣的,要高效、要更好的閱讀體驗。

與新媒體時代下讀者行為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