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如何面對新媒體

如何面對新媒體

發布時間:2021-01-28 05:32:19

1、傳統媒體如何應對新媒體挑戰

首先確定的是,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是必然趨勢。一方面是政策上的推動,眾所周知,近年來傳統媒體受到了新媒體的巨大沖擊,導致紙媒倒閉,人才流失。於是國家從戰略上希望並要求傳統媒體及時轉變,繼續主導輿論。另一方面,面對媒介環境的變化和用戶閱讀、觀看習慣的改變,傳統媒體也必須自我革命進行媒體融合。
實際上,雖然新媒體的出現對傳統媒體是很大沖擊,但傳統媒體在原創新聞、新聞可信度和權威性上又遠遠超過了新媒體,通過兩者之間的融合,可以達到優勢互補、相互促進的狀態。

「移動互聯網時代,不只是增加了新渠道、平台、產品,而是人被改變,需求與消費行為發生重大變化,傳媒的競爭邏輯隨之演變。」中國政法大學新聞學院院長陸小華表示。
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新聞學與新聞教育改革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王君超則提出,傳統媒體,特別是報業在進行轉型時,不能片面強調「互聯網思維」,而是應確立「融合思維」,開發「融合新聞」,這才是真正吸收新媒體優勢的關鍵,而新媒體則應吸收傳統媒體「嚴謹性思維」,更好保證內容質量。
另外,媒體融合需新技術支撐。大數據分析,精準推送……新技術的出現對媒體發展的影響之大毋庸置疑。新媒體的快速崛起,離不開先進技術體系支撐,可以說,新技術是支撐媒體融合發展的關鍵。
拿電視台傳統的新聞采編來講,往往受限於設備、空間、時間的制約,一場新聞采編需要耗費很大的人力、物力。而使用爆新聞移動采編,一部手機就能搞定新聞采編所有問題,碎片化時間創作文稿、手機高清拍攝素材(照片、視頻)、手機編輯製作新聞、手機發起直播,隨時隨地上傳和審核,提高新聞采編效率。目前,這種產品已經應用於湖北、河南、遼寧等電視台。
同時,要做到全渠道發布,實現內容信息的統一策劃、採集、加工、編輯、發布,並綜合運用圖文、圖表、音視頻等形式,實現內容產品從可讀到可視,從而滿足多終端,多體驗。
除了強調技術領域的支撐,有業內人士還認為,媒體融合還可以將各個傳媒產業的產品相互嵌入,變成富有多種傳媒思想的新型輿論新聞。這種新聞更能引起公眾共鳴,傳播效率和質量也會提升。同時,以資本為紐帶實施融合體內各媒體的戰略媒合作也是一種業務模式。

2、如何正確應對輿論媒體,媒體如何引導輿論,新媒體時代

時下,在新媒體時代,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媒體正日益影響著檢察院的形象、聲譽和社會公眾對檢察院的信任。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想不想、會不會利用媒體與社會公眾進行溝通,已經成為新形勢下衡量檢察官執法能力高低的重要標志。只有以改革創新的精神迎接新媒體的挑戰,切實加強對新媒體傳播規律的把握,深入研究輿論引導規律,善待媒體,善用媒體,不斷提升新媒體時代網路溝通和輿論引導能力,才能為檢察工作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
一、提升新媒體時代輿論引導能力必須善待媒體,強化媒體意識。
在今天的開放環境與信息全球流動的條件下,要想有效應對人們的思想意識多元化帶來的挑戰,要想努力保持並增強檢察工作的輿論引導權,就必須充分認識新媒體的社會影響力,全面、客觀地認識新媒體給我們帶來的機遇和挑戰,轉變傳統的思維方式和工作習慣,不斷提高與媒體打交道的能力。
一是要更新觀念,善待媒體。要走出過去媒體宣傳容易泄露案情、對媒體敬而遠之的誤區,主動加強與媒體的溝通和聯系,善於研究媒體、合作媒體、關注媒體、藉助媒體,把編輯記者當朋友,做到感情上尊重、工作上支持,形成與媒體上下聯動、左右互動、協調高效、優勢互補的工作體系,做到檢媒聯動,實現互助雙贏,增強宣傳工作效果。二是了解媒體,提高運用新媒體的能力。要通過有針對性地舉辦情景模擬訓練、網路培訓班、輿情報告會、網路論壇等活動,讓領導幹部學會運用在線訪談、網路評論、即時通訊等方式,主動加強對新媒體運用知識的學習,熟練掌握新媒體的傳播規律,做新媒體時代的弄潮兒,不要做落伍者,不斷提高領導幹部特別是檢察宣傳人員運用新媒體的能力和素質。同時,還要把新媒體的建設和管理納入黨組的議事日程,健全組織機構,健全相關制度,規范新媒體的管理和運行,為做好新媒體的應用應對工作打下堅實的組織基礎。三是要正確看待媒體,自覺接受輿論監督。要充分意識到,面對媒體,積極的公開、主動的溝通,更能消除誤解,贏得民心,越著捂著、蓋著,越容易被動,滋生謠言。要不斷深化媒體意識就是監督意識的觀念,以更加坦誠的姿態面對公眾與媒體,進一步強化接受輿論監督意識,時刻做好接受監督准備,把接受監督作為改進工作的動力,時刻想到每一次執法辦案都在媒體監督之下,時刻注意維護好檢察院檢察官形象。
二、提升新媒體時代輿論引導能力必須善用媒體,打造網路宣傳新格局。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不斷進步,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傳播途徑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要增強檢察宣傳工作的覆蓋面和影響力,特別是提升新媒體應用應對能力,就要全力打造檢察門戶網站、檢察博客、檢察微博、檢察微信「四位一體」的宣傳格局。
一是加強檢察門戶網站建設,及時發布權威信息。要高度重視網路宣傳和檢務公開工作,建設好、管理好、使用好檢察門戶網站,把門戶網站打造成弘揚法治精神、宣傳檢察工作、普及法律知識、豐富檢務公開的有效載體。要針對隊伍建設、業務工作、檢務公開、檢察動態等板塊,專門設立與公眾互動空間,讓網民發表對檢察工作的意見和建議,讓檢察人員為網民解疑釋惑,做好正面引導工作。二是開通檢察博客,傳播檢察好聲音。要依託重要網站開設檢察院官方博客,及時向群眾宣傳檢察機關的重大活動、檢察隊伍和業務工作的重要成果,加強正面輿論的引導,傳遞檢察工作正能量,提升檢察機關的社會形象。三是開通檢察微博,加強與網民的互動交流。針對微博特有的簡短、閱讀方便的特點,根據受眾的需求和群眾的訴求,開展好發布檢察動態、解疑釋惑、接受法律咨詢和控告舉報工作。要用鮮活生動,群眾容易接受的語言,減少書面化、模式化的言論,拉近與群眾的距離,實現面對面的交流,鍵對鍵的溝通,使微博真正成為檢察機關與網民的交流平台。四是開通檢察微信,密切與社會各界的聯系和溝通。要通過微信平台,在「朋友圈」群發文字、圖片和視頻,展示檢察動態,接受法律咨詢,強化微信與微友的互動;建立與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人民監督員和副科級以上幹部的手機信息交流平台,定期通報檢察工作情況,以便更有效地接受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人民監督員和社會各界人士的監督,切實履行好法律監督職責。
三、提升新媒體時代輿論引導能力必須強化引導,及時掌控網路輿論發展方向。
提升檢察機關輿論引導能力,要完善好涉檢輿情巡查、輿情報告、輿情研判、輿情引導四項機制,做到早發現、早研判、早引導、早控制,掌握主動權,打好主動仗。
一是建立監控巡查機制,第一時間發現輿情。在技術科、政治處應明確網路「巡視員」和「評論員」,在工作日的8點至10點、下午2點至5點、晚上8點至10點以及法定休假日,對各大網站、論壇進行「關鍵詞搜索」,全方位查找涉及本院的新聞報道,確保監測不留死角,適時進行實時監控。
二是可以藉助類似多瑞科輿情數據分析站輿情系統建立輿情即時匯報反饋機制,第一時間向黨組匯報。網路「巡視員」一旦發現網路輿情,要詳細、准確記錄輿情上網時間、主要內容、瀏覽和跟帖人數、群眾反應、點擊率等各項內容,在30分鍾內向黨組匯報。
三是建立分類研判機制,准確鑒定輿情性質。根據輿情反映問題的性質、內容以及影響力等,對輿情進行深入分析,做到把握關鍵,准確定位。對涉及本院的重大輿情,要迅速查找源頭媒體,在分析研判輿論熱點和輿情發展走向後,迅速向網路輿情處置領導小組報告情況並提出初步處置意見;要分析涉檢輿情的成因,與控申部門及輿情涉及的相關部門一道查明真實情況,並及時聯系有關人員,爭取最短的時間內做出正確反應,避免陷入被動。
四是建立及時應對機制,積極消除負面影響。要堅持積極回應,及時消除負面影響,防止事態擴大。及時與涉檢涉法網路輿情發生的源頭媒體進行溝通,做好解釋說明工作,力爭在源頭上控制輿情進一步擴散。最大程度爭取傳統媒體的支持,利用傳統媒體的公信力和權威性,發布最及時權威的信息,影響網路輿情的走向。必要時,協調宣傳主管部門,積極尋求互聯網管理部門、新聞單位、網路媒體的支持,採取適時召開新聞發布會等方式,公布事實真相,使不明真相的公眾了解事實,引導視聽,把握輿論導向主動權,共同化解涉檢網路輿情的不利影響。網路評論員要以普通網民身份按照統一口徑和指令,參與涉檢網路輿情討論,消除網民誤解,引領網上輿論導向。

3、怎樣有效應對處置新媒體環境下的網路輿情?

對於新媒體環境下的網路輿情要注意有效的遏制和有力的引導。要積極倡導正能量。

4、怎樣應對新媒體環境下的網路輿情應對處置

1.做好輿情監測,建立完善的應急制度

受互聯網特性的影響,企業輿情危機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為避免危機爆發時企業處於被動地位,所以輿情管控工作的第一要務是做好輿情監測,建立完善的應急管理制度。通過藉助一些第三方輿情監測軟體,可為企業輿情提供全天候不間斷的全網監測服務,及時發現負面苗頭及時通知相關人員處置,有效避免危機來臨時的自亂陣腳,錯失危機處置良機。

2.利用新媒體,發揮媒介宣傳作用

面對輿情危機,一些企業仍不能主動、及時、權威地發布新聞,引導媒體傳播有利於企業的信息,而是用對付傳統媒體的方式來進行新媒體時代的輿情事件處理其實並不能夠發揮企業媒體資源的作用。在這里建議企業方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新興媒介,發揮其強大的輿論宣傳力,及時發布真實權威信息,引導輿論的正確走向。

3.建立快速反應的輿情應對機制

企業在輿情危機發生後,如果過了黃金24小時後才回復,時效性太差,這個時效在輿情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一旦負面輿情產生,就很容易擴散到全網全國,引起廣泛關注。因此,建議企業可以利用專業的輿情監測軟體,通過設置一些與行業、領域、產品、領導人等標簽相關的關鍵詞,進行實時全網監測,但凡出現了一絲絲的危機苗頭快速發布處理進展,及時回復大眾的問題,做好問題的解釋工作。

4.加強自身管理和監督,完善善後工作

很多企業錯誤地認為輿情事件結束後,輿情應對工作就完成了,其實不然。例如,此前發生的順豐快遞員私拆包裹事件,順豐雖在前期的應對處理中通過「絕不姑息、縱容任何違反法律法規和企業行為准則的不當行為」的表態巧妙地化解了一場輿論危機,但是事後僅對快遞員作出調離崗位處理,不符合部分網友的預想,使得回落的輿情再次升溫,掀起新一輪輿論風向。

因此,企業一定要多在自身管理和監督,以及事後形象恢復上多花時間,完善善後工作。比如危機處理過程中的舉措是否有嚴格執行、有沒有對相關部門出現的問題進行總結,健全相關機制建設、是否有參與一些社會公益或者贊助活動恢復企業形象等等,來自識微科技商情知識欄目。

5、公務員必看,公務員如何面對新媒體時代

地方公務員考試有資格考試和招錄考試兩種,資格考試即成績合格者發給公務員資格證書,考生可憑此資格證在市、區、縣等國家機關求職,如北京市。有的需要再參加具體部門的一些考試,有的直接面試考核。絕大多數地方公務員考試採用的是招錄考試的方式,考生選擇職位報名參加考試,考上後就直接錄取為該部門的公務員,和中央公務員考試程序一樣

6、作為中學生,你覺得應該怎樣理性面對新媒體?

不理就是了,抄要聽從國家如何安排,不要隨意跟風鬧事喊愛國,不要限制別人的主權,比方說A國挑釁咱國家咱國人就不讓咱國家的人買A國的產品,這點我是特反感厭惡的。這個不是咱們說怎樣解決就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國家會自己解決的,咱們普通國民是做不了主的,你把嗓子喊破一直罵那個挑釁咱中國要是咱中國的國家領導不理會把嗓子喊爛都沒用。

7、如何面對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差異

1、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的差異: 
 ①市場的差異。傳統媒體目前是國家壟斷性的,要有「准運證」。壟斷帶有保護性,能賺錢,能帶來高利潤。而互聯網卻是沒有壟斷保護的,互聯網一產生,它就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 
 ②受眾的區別。傳統媒體是「主導受眾型」,而網路媒體是「受眾主導型」的。在網路媒體那裡,受眾有更大的選擇權。 
 ③管理的不同。傳統媒體發展至今已經有非常清晰的管理機制和結構。編輯至上,輕視市場。而網路媒體的管理機制相對模糊。網站的老大是總經理而不是總編。對技術的重視也有區別。在網站決策層中技術人員的份量重,而傳統媒體則不然。 
 ④內容的不同。傳統媒體分級管理,網路媒體的編輯職權相對大於傳統媒體的編輯。記者—編輯—總編輯,這樣一種「三審制」,沒辦法在網站上實行。總編把關的模式很難在網站實現,一天滾動發2000條新聞,你總編輯一個人哪裡看得過來。所以網站編輯的職權大,也要求他有更強的把關意識。 
 ⑤時效的不同。傳統媒體有明確的發布時效、時段。定時定量。這種傳播時效,決定了受眾的關注也有了時段性:每天有一次性的關注。而網路媒體24小時在滾動,每天必須N次關注,才不會漏掉重要新聞。滾動新聞這種形式,對於習慣了每天一次性關注的受眾來說,很可能會漏掉重要新聞。 
 ⑥版面不同。報紙有版面的規律,報紙版面的輕重、主次,標題的處理、版面區域的安排,在網站上不存在。網路媒體是以時間流分配信息的。沒有平面布局的概念。網路媒體還沒有形成像報紙一樣成熟的版面語言。 
 ⑦寫作的不同。網路新聞文稿關注的是速度快,文章要短。一弄就幾千字的新聞稿,在網上是行不通的。網路標題的製作是大白話,直接了當,突出重點。什麼標題的對仗、平仄、工整、文乎,做得再好也沒人看的。 
 ⑧采訪。網路媒體基本是編輯為主,少量的采訪新聞,少量的原創。而傳統媒體是以自采為主。一個特派記者,花多少多少費用寫回來的稿子,如果到網上一發,全給人抄走了。 2、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影響。 
 ①新媒體(網路媒體)有巨大的發展空間。中國網民到2010年,預計絕對數字將達到全球第一(當然相對數字還是小)。 
 ②網路媒體與傳統媒體相互存在的關系。近年來,受網路沖擊最大的是電視。當然,電視的娛樂功能,服務功能不全受網路影響。我這兒有5月10日美國一家公司的調查:2000人中,23%的人少看電視了,20%少看雜志了,9%少聽廣播了,11%少看報紙了。電視觀眾的減少量最多。但是,我認為任何媒體是相互不可替代的,「網路媒體會替代傳統媒體」的說法是不成立的。報紙、廣播、電視,三者能和平共處,現在也會是這樣。以前電視剛出現後,有人預言它會替代廣播,事實是和平共處。各種媒體有它的優勢,有它自身的不可替代性——報紙不要任何電子設備就能閱讀;廣播,可以邊干其他事邊接收。受眾在選擇媒體上不存在排他性、應有多種選擇。以後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新媒體還可以刺激傳統媒體的發展,相互融合,出現網路廣播、網上視頻等。 
 一個新媒體要超越一個傳統媒體,成為一個時代最具影響力的媒體,至少要經過一代人。2250萬,這是中國的網民數。這樣一個相對比例很小的數字,完全能說明:今天在中國,互聯網對傳統媒體遠不足以構成沖擊。 
3、新媒體的傳播特徵: 
 今天回顧網路媒體的歷史,要從1976年的網際網路協議說起。網際網路誕生於美國,至今已有三四十年甚至更長的基礎發展時期。相對來說,網際網路在中國的年齡小得多。2000年,我們國內也興起網路熱,那是真正的泡沫。為什麼?與美國相比,我們的網路太沒有基礎了。在網際網路成為第四媒體之前,美國社會的基本的信息化工程已經做得很扎實了。大學、圖書館、政府部門的數據化工作差不多都做好了。大量的文本幾年前就錄入好了。所以美國人後來建信息高速公路,無非是把分散的數據合起來。網路上一下子就有很多信息、很多資料。而在中國,我們在建高速公路之前沒有一個充分的數據化過程。於是高速公路修完了,小區卻還沒有建好。缺少基礎的數據化建設,帶來的是網路的信息沙漠化。你在圖書館找得到的資料,什麼名著、檔案,有用的數據,在網上卻很難找到。因為圖書館還沒數據化呢。那麼大量的錄入,誰去做呢? 
 新媒體有什麼傳播特徵?第四媒體的傳播者和接受者都是基於網路的。這是最基本的。我總結了七點。 
 7種特徵: 
 ①「開放性」。網路是沒有邊界的,不受地域限制。報紙受地域限制的特徵很明顯。(美國的報紙基本上都是區域性的報紙,除了《今日美國》很少幾份報紙是面向全美國的。)但是,互聯網卻沒有限制。互聯網媒體的「開放性」帶來兩個問題:(1)加劇了媒體的競爭。網路媒體大家都使用平等的傳播方式,勢必加劇新聞的競爭。今天的新聞已經沒有第一新聞的概念。「東方網」去年剛開始時,每天夜裡1點、兩點,就將各報上網,可是一早卻發現其他新聞網全上了。後來只好推遲,改到7點才上。(2)開放性就有了一個疊加效應。一份地區報紙,小山村的新聞,當天就可以傳播到全國,這里就有一個放大效應。放大過程中就有新聞的失真。江西光明小學爆炸案,爆炸原因怎麼怎麼,一開始網上幾種說法。如果沒有互聯網,不會有這種現象。 
 ②「多元性」。在中國,新聞媒體應該是黨和政府是主控的,但在網路上,從技術上講,人人都可以發布信息。有兩個後果:一是打破了新聞機構才能發布新聞的局面,引發虛假新聞泛濫。「互聯網」成了互抄網;新聞要素不全的抄來的稿子到處都是。另外,色情新聞、無聊新聞也到處泛濫。 
 ③「實時性」。網路媒體無時間限制,隨時可以加工發布。與報紙、廣播、電視相比,只有網路媒體才真正具備可以隨時發布的可能。 
 ④「交互性」。網路溝通了傳播者與接收者的關系。 
 ⑤「大容量和易檢性」。報紙版面有限,廣播電視有時間性。而網路沒有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於是,信息呈現出龐雜、雜亂無章的特徵。有效的信息被掩蓋在大量龐雜的無效的信息中。傳統媒體的報道是線性的,而互聯網的報道是網狀的。我可以通過做相關新聞、做專題、做資料,一步步地把一個新聞做深入。除了大容量之外,網路媒體還有「易檢性」的特點:查以前新聞、查相關新聞非常方便。 
 ⑥「多媒體化」。網路媒體可融文字、廣播、畫面為一體。 
 ⑦「個性化」。這是互聯網媒體的一個本質的特徵。由於技術的局限,以往所有的媒體都是大眾化的。而互聯網卻可以做到面向特定的受眾,可以面向個人。個人可以在網上訂制他需要的新聞。國外大的新聞網站都做到了這點。新浪、21CN做到了。東方網也已經開始做。 
 以上是新媒體的7個特徵。下面說說中國的網路媒體發展狀況。1993年12月6日,杭州日報下午版通過計算機網傳輸上了網際網路,這是最早的媒體上網。94年後拉開大規模。95年chinanet正式對外開放。95年底,教育部辦的「神州巡禮」雜志上網。到99年底有個統計:全中國新聞機構建立700多個網站。 
 中國的網路媒體發展、網站建設,到今天經過了三個階段:①網路版階段:報紙是什麼,網上是什麼。把報紙上的東西照搬到網上,一版、二版……什麼也不做變動。②電子報階段。把本報的稿子重新安排,重新設計版面,搬到網上。③建立大型網站。中國的報界接受互聯網,受幾個重大事件的觸動。……5月9日北約炸大使館,新浪網當天訪問率到300多萬以上。在此以前,頂多不過幾十萬一天。網路傳播新聞的影響力是其它媒體不能比的。因此近年國內的網路媒體發展非常之快。 
 說說當前格局:①中央新聞機構加強網路建設。人民日報網站,去年8月20日更名「人民網」,目前有5個語種,每天發布新聞3000條,13頻道。新華社的「新華網」,每天2000條稿子。中青、中國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央視,網站規模都很大,投入也大,影響也大。②各地聯手建立大型新聞平台。「東方」是上海12家單位共同組建的;11家單位投資6個億。去年一年花掉二千多萬;每天2000多條新聞。這類網站,還有北京「千龍新聞網」,北京5家媒體聯合,資本3000多萬。天津有「北方網」。「南方網」目前在籌建,據說投入3個億。這都是一些大型的媒體網站。③各地其他一些已建或正在籌建的網站。但是投入規模有大有小。網站的投入沒有底。東方網的投入費用——機房一年68萬,通信費200萬。這種開支不是都能承受的。 
 在此之外,商業網站也在做新聞。新浪、搜狐、網易、天極、索易。索易的新聞頻道很細,7大類,600多萬訂戶。這些網站對我們有促進作用,但同時有很大的離心傾向。從資金上說,新浪網上市前融到資金600萬,上市後融到一億二;搜狐一億;網易3800萬。可以說這些公司其資本結構不是中方。盡管現在有規定,外資只能介入技術部分,不能幹預媒體運作,但很難說,一有重大變更時……。另外一個問題,現在規定非新聞網站只能發信息,不能發新聞,但新聞與信息的分別?很難說。再有,網上的BBS很難管理,也是目前媒體網站遇到的一個問題。從客觀上說,當前主流媒體網站的親和力和吸引力遠遠沒有趕上我們的商業網站媒體的吸引力。

8、試論傳統媒體如何應對新媒體的沖擊

1.傳統電視媒體應對新媒體沖擊的策略
新媒體對電視行業帶來外在和內在的雙重影響。一方面,由於新媒體被廣泛運用到電視節目製作中,並且以不同的方式改變了節目的特質;另一方面,新媒體直接與電視競爭,促使很多人使用新媒體而放棄了看電視。但是,電視業界也應看到積極的一面,一是新媒體對電視的內在影響改善提升了電視的特質,二是新媒體對電視的外在影響並不像我們擔心的那麼可怕。新媒體的運用明顯有助於電視擺脫傳統的制約。它既增添了新的內容,又給受眾提供了一個可以快捷方便地接收、參與、回應節目內容的多種方式,這意味著節目製作人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誰是節目的受眾,以及受眾的品位和喜好。電視有稍縱即逝的特點,節目在空中播出後通常無法挽回和保留,但播客卻可以使節目在播出的一段時間內繼續被觀看,就像時間遷移。當然,時間遷移並不是新媒體帶來的新現象,在數碼年代到來之前,受眾是通過卡式錄音帶和錄像帶完成時間遷移和保留節目的,新媒體的出現只是使時間遷移變得更為方便。對節目製作人來說,時間遷移意味著能贏得更多的受眾,不再受時間的限制,而且,即使部分受眾是在播客上重溫節目,對製作人來說也是一件好事,因為反復收看節目,就意味著節目會被進一步吸收,節目會得到更好的欣賞。
2.報紙行業應對新媒體沖擊的策略
報紙媒體應與新媒體互相融合,共同發展:在沖擊與挑戰面前,報紙行業並不是完全沒有優勢可言,並且隨著新型媒體的沖擊,報紙行業的這種優勢將會得到放大,會變得更為突顯。傳媒的基本價值鏈是信息資源的採集和分發,作為傳統媒體,報紙的絕對優勢主要表現在採集上,並且它的權威性、公信力、資源的壟斷也是新型媒體在短時間內無法替代的。但在信息資源的分發上報紙媒體就稍顯遜色,其互動能力,傳播速度,傳播面積,娛樂功能,傳播方式都是無法和新型媒體相比的。在這種情況下,報紙媒體和新型媒體應走互相融合之路,互相取長補短,才能得到共同發展。在現階段,傳統媒體與新型媒體的超互動已給消費者和商家帶來了一種前所未有的享受,兩種媒體的優勢互補將會更大限度地放大雙方的影響力。如:報紙媒介的公關活動製造能力和網路平台的展示能力相結合,在傳媒中產生了極大地影響力,這樣即節省了傳統媒體製造的成本,又提升了新型媒體的影響力同時還達到了盈利的目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新媒體的沖擊帶給傳統的紙質媒體的不僅僅是挑戰或滅亡,更是一個良好的發展合改革的機遇。報紙媒體在市場變革中走下去的前提就是要正視新媒體的發展,廣泛吸收新媒體的有點,不斷發揮自己的長處,走新舊媒體共生共贏的道路。只有抓住這個新媒體出現的契機,報紙媒體就可以在信息時代走出一條能夠自我發展的路。

與如何面對新媒體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