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新媒體平台的發展歷史

新媒體平台的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1-28 01:56:45

1、新媒體發展態勢有哪些

一是移動化,以手機和平板電腦為代表的移動設備越來越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手段,據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報告,到2020年世界手機用戶將達到57億,覆蓋全球四分之三以上的人口;
二是可視化,視頻已經成為新聞傳播的潮流,無論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均把視頻業務作為發展重點,據思科公司預計,2016至2021年,全球移動視頻將增長8.7倍,占移動數據總流量的78%;
三是智能化,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的普及應用,改變了傳統的新聞採集、製作、發布方式,重塑了信息傳播流程,極大激發了新聞生產潛力;
四是互動化,互聯網的普及降低了信息發布門檻,受眾不再僅僅是被動的信息接受方,而是廣泛參與到信息生產中,日益成為信息傳播中平等的一員;
五是平台化,不少媒體機構正在從單一的內容提供者向綜合服務提供者轉變,依託已有或新建的網路平台聚合用戶資源,不斷擴大影響,拓展盈利模式;
六是開放化,媒體競爭日益演變為綜合實力的較量,傳媒業與其他行業的跨界合作不斷深化,內容與技術、媒體與資本的結合越來越緊密。

2、新媒體有什麼發展嗎?有哪些優勢嗎?

新媒體是相對傳統媒體而言的,傳統媒體類似電視、報紙、雜志、電台等,生產者都是比較專業的人,比如書的作者、編輯、主播等,而普羅大眾大多都是消費者。而新媒體人人都可以成為生產者,每個個體都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知乎、頭條號發出自己的聲音。
新媒體前景很好,現在隨著互聯網快速發展,傳統的品牌推廣、宣傳方式已經無法滿足企業的要求,所以現在新媒體的崗位還是比較多的世-紀-教-育-

3、新媒體的發展歷程經過哪幾個時代?

新媒體發展時代是相對於傳統媒體發展而言的,「新媒體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概念。在今天網路基礎上又有延伸,無線移動的問題,還有出現其他新的媒體形態,跟計算機相關的。這都可以說是新媒體。」
媒體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精英媒體、大眾媒體和個人媒體。這三個階段分別代表著傳播發展的農業時代、工業時代和信息時代。

4、電視新媒體的發展歷史是什麼樣的?

從岩畫和巫會的模擬傳播,到詩歌和戲劇的口語傳播,到造紙術和印刷術發明之後的文字傳播,到無線電發明之後的電子傳播,回顧人類的大眾傳播史我們可以發現,傳播的媒介形態日趨豐富,而傳播行為日趨自由。
印刷品傳播和電子傳播的形態、通道是固定的,其傳播的專業要求和邊際成本都很高,傳播者具有較強的壟斷性和控制權,而數字化必然帶來的網路化,以及網路化必然導致的交互性,使傳播者和接收者的身份轉換極其容易。如今,一個人通過發送手機簡訊、撰寫博客日誌、發起網路群聊,就可以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對任何人」進行大眾傳播,突破傳統主流媒體的話語權壁壘。

5、新媒體行業未來幾年如何發展?

互聯網新媒體會發展得越來越好
舉個例子,就比如說那些自媒體平台吧,今日頭條,百家號,一點資訊,搜狐,網易之類的,注冊這些平台的人是越來越多,但平台規則也越來越嚴;再比如說一些論壇,比如,天涯,再比如說知乎,很多人都會利用這些平台去做推廣。
所以說,新媒體這塊兒的前景很不錯,就比如說2 8 推 ,現在做得越來越好。如果是真的想要做新媒體,可以好好學習。
就拿我來說,從最開始的行業小白,到現在自己創業做老闆,在這段時間里雖說很坎坷,但我認為卻很值得。
希望採納,謝謝!

6、如何有效利用網路新媒體進行歷史

一、新媒體的定義
「新媒體」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關於新媒體的定義,國內外研究者眾說紛紜,各執一詞,並未達成共識。筆者認為,新媒體簡單地說就是網路媒體和移動媒體,它是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在新的技術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數字化和互動性是它的本質特徵,是相對於舊媒體(報紙、廣播、電視、戶外)而言的「新」,它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
二、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運用新媒體的意義
新媒體給中學歷史教學注入了活力,新穎的技術、直觀的內容、良好的互動性是其他歷史教學資源無法比擬的。第36次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和互聯網數據平台網路發展狀況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6月,我國網民達到7.01億,普及率達到50%以上。2015年上半年,中國網民的人均周上網時長達25.6小時。這些數據中,學生和教師占很大比例。因此,將新媒體運用到中學歷史教學中是不可阻擋的趨勢,既順應時代潮流,也是中學歷史教學的發展趨勢,具體說來有以下重要性。
1. 轉變教學方式
傳統的教學方式是粉筆加黑板,教師拿著教材照本宣科,學生在下面聽得昏昏欲睡。在這種「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下,學生永遠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教師和教材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來源和最高權威,這既不利於教學的發展,也不利於教育目的的實現。新媒體輔助中學歷史教學可以改變這種陳舊、落後的教學方式。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運用新媒體,可最大限度地豐富教學資源。不管是在課外還是在課內,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獲取歷史知識,教師也可學習其他優秀教師的講課方法。在新媒體的作用下,教師和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社會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學習,拉近距離,培養情感。
2. 構建師生交流平台
新媒體的交互性在形式上表現為信息傳播者和接受者之間交流互動的增強,主要表現為轉載、分享、回帖等形式。在傳統的中學歷史教學中,教師自說自話,學生被動聽課,學生和教師之間很少交流。而新媒體的應用徹底改變了這種狀況,教師和學生可以通過微信、微博、博客或「校校通」和「班班通」,隨時分享、轉載、評論,隨時和同學、教師進行交流,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教師還可以通過新媒體提出學習任務,讓學生做好預習。學生可以通過這一平台搜索資料,開展討論。
3.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瑞士教育家皮亞傑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於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傳統的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憑借一張嘴、一根粉筆、一塊黑板授課,很難長時間吸引學生,更不談學習興趣。與其他學科相比,歷史常常被人們冠以枯燥無味、死記硬背的帽子。而新媒體的運用,通過促使學生運用多種感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為歷史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具體運用方式
1. 微博
微博可作為課堂之外的一種虛擬平台,通過信息發布者(教師)與受眾(學生)之間的聯系,實現信息研討、資源共享、疑難解答等互動學習目的。通過微博學習歷史知識是傳統課堂教學的延伸,它融合了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資源,使課外學習更具有吸引力和實效性。
2. 博客
博客越來越受師生青睞,被廣泛地運用到教育實踐中。教師可利用博客集文字、圖片、音頻及視頻於一體的優點,營造歷史情景,再現歷史場面,使得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激發學習興趣。還可利用微博良好的互動性,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細化教學過程,完善評價機制。傳統的評價方式過於重視分數,微博的開放性為學生評價提供了新的選擇。通過查看學生的學習日誌,教師可以清楚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為每個學生建立學習檔案,進行更全面、科學的評價。
3. 微課
微課近幾年風靡於教育界,受到很多中小學教師的追捧,被廣泛地運用到課前、課中、課後不同的教學階段。微課是基於精美教學設計、藉助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將知識點或輔助性教學資源講透徹,時間為5分鍾左右的視頻,可支持翻轉學習、混合學習、移動學習、碎片化學習等多種新型學習方式。
4. 網路教學資源
《〈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准〉解讀》提出,網路信息資源被視為6大教育資源之一。互聯網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資源庫,教學中很多資料、課件、教案、論文、試題來源於此。教師可以藉助網路資源來彌補傳統教學資源不足的局面,還能提高教學能力,增強教學效果。
五、實踐中的問題及解決策略
1. 存在問題
(1)過分依賴新媒體。新媒體給歷史教學帶來很多便利,但在實踐中也暴露出很多問題。很多教師過分依賴新媒體,不以教學目標和教學具體內容為依據,機械地將新媒體資源搬到課堂,造成學生的「信息超量」,不利於提高課堂效率。
(2)輕形式,重效果。部分教師花費大量時間展示新媒體,過分看重形式而忽略了教學內容,沒有抓住課堂教學的重點。一節課下來,課堂上熱鬧非凡,但對具體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的解析反而有所忽略,致使新媒體教學陷入「華而不實」的境地。
(3)新媒體技術發展不平衡,難以規范和普及。新媒體技術受各種因素的影響較大,特別是受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導致全國各地的發展不平衡。有的地區、學校特別注重新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定期組織教師培訓,經常舉行新媒體教學技能大賽;有的學校並不重視新媒體技術,使得新媒體教學機制不夠完善。
2. 解決策略
(1)提高教師的媒介素養。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運用新媒體的關鍵在於教師,教師是教學的主導者,其媒介素養直接影響應用效果。因此,要不斷加強培訓,提高教師的媒介素養。
(2)加強網路資源建設。很多教師反映學校的計算機配置落後,學校應在電腦及網路方面加大投入力度,積極組織師生自主開發新媒體教學資源,同時加強校外交流。
(3)合理選擇新媒體。任何媒體對於教學都有特定功能和效果,從傳遞、接受教學信息的角度來看,只有恰當運用新媒體,才能獲得最佳效果。因此,教師應根據教學實際,合理選擇、運用各種媒體,敦促自己完成教學任務。

7、新媒體發展的趨勢是什麼?

1.既然是新媒體說明它是走在時代潮流的前列,新的東西不一定就是好的,但引領潮流的一定是大眾認可的。
2。那麼,媒體重在傳播,傳播需要渠道,如果把一般公司的架構和職業理清了其實也就不難理解了。銷售在前方沖鋒陷陣,後方就需要策劃運營的支持,而新媒體運營著重於社會化媒體的渠道傳播,好比之前企業開始探索互聯網營銷,建設企業網站,然後又進行SEO,SEM等,
3.一切都是希望通過網路將企業的品牌和產品傳播給更多的受眾。目前,新媒體百花齊放,還在如火如荼的發展,新舊會不斷的交替發展。

與新媒體平台的發展歷史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