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高校新媒體公共關系

高校新媒體公共關系

發布時間:2021-01-27 14:26:00

1、結合實例談談如何利用新媒體時代,做好公共關系的工作?

利用新媒體時代,可以通過新媒體與大眾進行交流溝通,及時做好公共關系工作

2、如何構建新媒體環境下的警察公共關系

由於公安機關工作的特殊性,社會公眾對公安工作大多都只關心結果,而很少關注過程。如對一些有影響的大要案偵破,會發生群眾投訴和信訪的現象,從中就能反映這一問題,群眾所關心的往往都是關系其自身利益的結果,而非公安機關在解決問題中所付出的努力。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公安機關如何把自身的辛苦勞動展現給社會公眾,用認真負責的態度、熱情嚴謹的服務,為自己樹立良好的信譽,贏得社會公眾的信任、理解和認可呢?很值班大家去思考。
1、要健全公安機關內部的組織體系,包括先進的指揮體系,完備的保障措施,增設專職公共關系的組織機構,加強對從事公共關系方面人才的培養,理順內部不同部門、不同單位之間的交流和協作。這樣,我們在處理各種事務中,才能夠做到及時、有效地控制,從容不迫地應對。
2、要堅持以民警為本,充分提高民警個體的工作效率。目前,我國公安機關警力嚴重不足現狀,是很難在短時間得到解決的,要利用現有的警力資源有效保障社會穩定,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就需要我們以民警為主體,在現有的公安管理機制中建立健全各種各樣的激勵機制、制約機制和懲戒機制,充分挖掘公安現有人力資源,加強對公安民警的教育訓練,培養民警個體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
3、要利用行政資源,協調好和其他政府部門的關系。公安機關作為政府的一個重要職能部門,本身就處在一個大的社會環境之中,其他政府部門對公安機關的協作和對公安機關的理解與支持,是搞好公安工作不可或缺的因素。例如,民警在日常接處警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一些超越公安管轄范圍的非警務處警,而這些處警,往往都涉及到其他政府部門,這些部門如果都能做好自己的工作,那將是對搞好公安工作的有力支持,不僅可以大大減輕公安機關的工作壓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大大緩解公安機關與社會公眾直接面對矛盾沖突的幾率。
4、要堅持以行政為本,在優化執法環境的基礎上,積極開展社會公關活動,努力實現公安機關與社會公眾的良性互動。作為執法主體的公安機關,首先必須要牢固樹立嚴格執法、依法行事的理念,堅決消除長期存在於人們心中的,對「情與法」、「錢與權」、「名與利」的糊糊認識,做到執法執紀公平公正、為人處事不卑不亢。其次要善於公關、經常開展社會公關活動,比如說我們現在開展的「愛民月」、「警察開放日」、「萬民訪平安」、「警民相約警務室」、「警民懇談會」等形式,以此推動警民互動與交流,爭取社會各界對公安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力戒圖形式,走過場,確保各級、各部門、各基層單位有計劃、有組織地分步進行,實行月月愛民、天天開放,時時相約、處處懇談。在活動中,要突出以宣傳法律、咨詢疑惑、展示公安工作成果為內容,讓社會公眾時時都能感受到公安工作的存在。再次是要善於利用社會力量開展宣傳,包括政府、媒體、網路等,主動出擊,跳出當前僅從法律法規和個別大要案的偵破等方面入手宣傳的簡單模式,將公安機關及其人民警察的各個方面盡可能地向公眾展示,刺激公眾心理,引導公眾對公安工作的關注,提高他們對公安機關的信任度。

3、新媒體時代企業的公共關系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

公共關系是一門邊緣學科,它涉及
人際關系
、公共傳播、傳播管理、組織行為、市場營銷等諸多領域,並擁有自己獨特的知識體系,因此,公關顧問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識,包括政治學、社會學、傳播學、心理學、管理學等理論原理,又包括RACE工作法、項目管理、流程管理、MI評估方法等技術方法,還包括媒介關系、公關調查等專業技能。一個成功的公關人員必須具備良好的耐性和警覺,表述能力要強並善於書寫。特別是現在,公關工作的滲透范圍增加,公關人員更應該是多面手———這個月可能還在為公司爭取某個項目進行政府公關活動,下個月可能就要操作洗衣粉產品的推廣活動。

公共關系業的迅速發展是中國走向市場經濟的產物,也是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市場競爭的必然結果。企業對社會公眾影響力的實現和提高,需要依靠媒體宣傳和公眾活動策劃。企業通過媒介的介紹、傳播,和觀眾的交流、溝通和互動,在公眾面前樹立並強化公司的品牌形象,在市場競爭中贏得先機。而在這一系列活動安排中,專業公關公司是企業的好幫手。專業公關服務在我國已有20多年的歷史,中國公共關系市場發展已初具規模,中國國際公共關系協會副秘書長陳向陽介紹說,目前公關專業服務市場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長,每年有數百家公關公司成立,各類企業和組織紛紛開始設立公共關系部門或職能,越來越多的廣告公司、文化傳播公司開始開展公關業務,提供專業策劃、媒體傳播、公關活動、活動管理等專業技術服務。

2005年保持35%的增長率

《中國公關業2004年度調查報告》顯示,2004年度,公共關系服務市場(不包括港澳台地區)增長速度明顯提高,公共關系服務呈現全面發展的勢頭,公共關系服務年營業額超過45億元人民幣,比2003年度的33億元人民幣增加12億元人民幣,年增長率超過36%;公共關系公司數量超過2000家,專業公司從業人數超過2萬人。

排名前十的跨國公關公司平均年營業額3700萬元人民幣,比2003年度的3000萬元人民幣,增長了23%;平均年營業收入3000萬元人民幣,比2003年度的2023萬元人民幣增長了48%。排名前十的本土公關公司平均年營業額5300萬元人民幣,比上年度的4074人民幣萬元增長了30%;平均年營業收入3200萬元人民幣,比上年度的2017萬元人民幣增長了58.7%。

該報告撰稿人、中國國際公共關系協會副秘書長陳向陽分析說,2004年度公共關系市場發展迅速,排名前十的公司能較好地把握市場機遇,經營水平有明顯提高。報告認為,2005年公共關系市場仍將持續快速增長,年營業額將繼續保持35%以上的增長率,在國內客戶、文化體育、金融保險、政府、非贏利機構等服務領域會有新的突破,無論是市場發展、經營狀況還是客戶服務仍將會有良好的表現。

盡管國內公關業近些年發展勢頭不錯,但距離國際同行的先進水平還有一段距離。《報告》顯示,排名前十的跨國公關公司和本土公關公司的平均員工年齡分別為29.5歲和27歲。在國外,公關人員應該是越老越值錢,而國內的公關從業人員大多十分年輕,而入行經歷在兩年以上的,就幾乎可以稱為「老資格」了。有資深人士分析,國內公關人員面臨著一些專業認識上的瓶頸,不是單純的公關技巧,還包括對企業、行業,以及對國內快速變化環境的認識和整體把握。

國際化的喜與痛

三年一屆的國際公關大會將在2008年於北京召開,這是這一世界頂級公關盛事第一次來到中國。2004年底的申辦成功對於飛速進步的中國經濟和快速發展的公共關系市場而言,無疑是一件大事。有人甚至斷言:它標志著中國公關業進入國際化、成熟化時期。

公關公司的國際化一方面讓人們看到了中國公關行業的繁榮景象,一方面還有深深的隱憂。

2004年9月,歐洲易美濟(EMG)公共關系顧問有限公司上海代表處成立;今年5月,美國最大的私營公關公司之一、微軟和迪斯尼的「御用公關公司」———Waggener Edstrom(WE)在北京宣布收購香港公關傳播公司術卓通訊(Shout ,流露出布局亞太區、進軍中國公關傳播市場的野心。截至目前,全球排名前20位的國際公關公司已有三分之二進入中國,且保持著15%以上的平均年增長率。

與此同時,2004年,公關公司的數量從1500家上升至超過2000家,而入圍公關行業前十名的國際和本土公關公司和上年相比基本沒有變化,這說明新增的公司大部分都是規模較小的公司。陳向陽介紹,排名前十位的國際公關公司和本土公關公司的營業額達到9億,占總額的五分之一,而剩下的1980多家公司分享五分之四的市場,在企業實力上遠遠落後。

一般來說,跨國公關公司是綜合性服務機構,其服務手段表現為媒介關系、企業傳播和戰略咨詢,而本土公關公司服務手段主要表現為媒介關系、事件管理和營銷傳播。在國際領域,公關人員扮演著傳播管理者和傳播技術者兩種角色,但本土大多公關公司的業務限於傳播技術的運作,發發稿、做做會,就像打雜的,與跨國公司根本不在同一起跑線上。

PFT傳播集團是中國本土公關公司國際化的佼佼者,它服務的客戶80%以上是國際客戶,公司內部對英文的苛刻要求,已經讓很多人誤認為PFT是一家國際公司。即便如此,國際化問題仍是PFT心中之痛。PFT傳播集團總裁張秀兵認為本土公司不僅要能幫助國際客戶在中國做公關,而且還要能夠幫助中國品牌在國外做公關,從長遠的發展來看,中國本土公關公司需要同中國本土品牌一起走出去。

4、香港中文大學的新聞學、新媒體學、廣告學、企業公關傳媒學哪個專業比較能學到具體實踐東西,好就業???

1、企業公關傳媒學
2、新聞學
3、廣告學
4、新媒體學

5、新媒體時代企業的公共關系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

自20世紀90年代互聯網引入我國以來,特別是進入web2.0時代以後,以互聯網和手機為主要載體的新媒體日益成為社會輿論集散地和放大器,不論是國內重大事件還是國際重大事件,都能馬上形成網上輿論。從2003年的「網路輿論年」、2006年的「網路暴力」到2008年的「網路監督」,新媒體在輿論形成和傳播過程中已完成了從配角到主角的轉換,互聯網成為新聞輿論獨立源頭,網路結合手機成為最強輿論載體。特別是由於我國正處於急劇的社會變革時期和矛盾凸顯期,作為社會矛盾和社會利益沖突表現形式的突發公共事件頻頻發生,互聯網作為一種便捷而有效的工具,與各類突發事件緊密聯系在一起,使中國正在成為世界上少有的輿論超強磁場。與此同時,新媒體輿論關注的議題正在向社會議題、政治議題快速轉化,新媒體輿論主流化、政治化、現實化趨勢越來越明顯。

鍾瑛、余秀才對1998—2009年160起重大網路輿論事件進行研究後發現,48%的網路輿論事件由傳統媒體率先報道,33%源於網路媒體,4%源自手機,15%各類媒體同時報道 ;重大網路輿論事件發生的頻率呈波浪式不斷上揚的態勢(個別年份除外);涉及的階層以國家和社會管理者階層首當其沖,約占整體的30% ;涉及的事件類型主要集中在政治與民生方面,約占整個案例的39% ;從各類媒體對事件發展的影響看,網路媒體主導事件發展的案例有80起,佔50%,傳統媒體起主導作用的14起,佔9%,多種媒體共同起作用的66起,佔41%。 [2]這份研究報告進一步表明:新媒體已日益成為中國社會輿論的重要載體、負面輿論的主要載體,新媒體輿論指涉的重點是政府機關及其行政行為,新媒體成為推動事件解決的主要輿論力量。

新媒體輿論的空前活躍,不僅影響著虛擬社會,也對現實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給政府管理帶來了雙重影響 :一方面,新媒體為黨和政府聯系群眾搭建了便捷通暢的平台和渠道,成為黨和政府聯系溝通群眾的重要橋梁和紐帶,有利於政府推行政務公開,建設「陽光下的政府」,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使權力運行置於「無處不在的眼睛」的監督之下,「以權利制約權力」,防止權力濫用和權力尋租,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 ;有利於政府了解民情、掌握民意、集中民智,「問政於民」、「問計於民」,實現政府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 ;有利於群眾暢所欲言,渲泄情緒,抒解怨氣,及時反映現實社會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緩解社會壓力,發揮「排氣閥」和「預警器」作用,從而維護社會穩定 ;有利於政府吸納自下而上的推力,彌補現行公共管理體制的不足,推動公共事件的解決,形成推動改革的「倒逼機制」;有利於政府發揮政治動員作用,宣傳大政方針,推行政令,塑造良好政府形象,提高行政效能。另一方面,新媒體引發的輿論的空前活躍,網路群體性事件的層出不窮,非理性和情緒性輿論的彌漫,各種虛假信息、網路暴力、攻擊漫罵、謠言充塞網路,政府正處於輿論的風口浪尖,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輿論壓力和挑戰。

挑戰之一 :影響政治上的安定團結,危害意識形態安全。新媒體作為公共信息傳播技術平台,很容易成為西方意識形態滲透和腐朽文化傳播的新渠道,思想交鋒和輿論斗爭的新陣地。美國前國務卿奧爾布賴特曾放言 :「有了互聯網,對付中國就有辦法了。」近年來,境內外敵對勢力往往藉助國內重大政治活動、公共突發事件、熱點問題等機會,肆意誇大和歪曲我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矛盾,煽動對黨和政府的不滿情緒,攻擊社會主義制度,破壞民族團結,挑動民族分裂,宣揚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權,企圖達到「西化」、「分化」中國的目的。2009年境內外「三股勢力」利用廣東韶關發生的「6•26」社會治安事件,藉助網路和手機進行炒作,製造了烏魯木齊「7•5」事件。在事件發生後,又竭力污衊我打擊暴力犯罪是壓制「民主」、「自由」和「人權」,煽動人們對共產黨的領導、對社會主義制度的不滿和仇視,動搖人們的理想信念,為他們的分裂活動大造輿論。近一階段,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還以侵犯言論自由為名攻擊我對互聯網等新媒體的正常管理,卻無視自身對網路不斷強化的管理和控制。藉助新媒體的意識形態斗爭具有很強的隱蔽性,很容易誤導不明真相的群眾,這一點尤其值得警惕。

挑戰之二 :損害政府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容易造成信任危機。政府的權威性和公信力是政府合法性的基礎。失去了公信力的政府無法得到公眾支持,也無法實現對經濟社會的有效治理,甚至難以為繼。我國正處於急劇的社會轉型時期,由於「非物質文化總是滯後於物質文化的發展,技術的進步快於觀念和制度的變革,因而人們總是生活在不適應狀態中」,極易滋生諸如浮躁、失衡、焦慮、空虛、郁悶、偏激等不良心態。如果這種社新媒體時代政府面臨的輿論挑戰及應對策略會心態得不到有效引導,往往會形成「仇官」、「仇富」等情緒化輿論,從政府及其官員身上找到「渲泄口」,而新媒體正好提供了這樣的條件。據統計,網上有關監督類輿論85%是針對政府、公務員的略帶「攻擊性」的負面輿論。一旦政府及官員捲入網路事件,網友幾乎不分青紅皂白,一邊倒地同情另一方,形成絕對壓倒性的輿論聲勢。一些網路事件如「周久耕事件」、「鄧玉嬌事件」、「李剛之子校園撞人致死案」、「微博開房案」等原本是個別官員的問題,但經過「人肉搜索」、炒作等途徑事件被誇大和泛化,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黨和政府的形象,以及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

挑戰之三 :輿論引導的難度加大,輿論領域的秩序較為混亂。互聯網的發展已步入Web2.0時代。相對傳統媒體將信息以垂直方式傳輸給予目標受眾,Web2.0應用程序則旨在「水平」地傳輸信息,即從原來的「點對面」變為「多點對多點」。Web2.0 時代是「用戶創造內容」的時代,每個人都可以通過電子郵件、新聞組、即時通訊、電子公告牌、博客播客微博客、網路社區等平台發布信息,為輿論設置議題。新媒體消解了國家對媒體的絕對控制以及傳統媒體對話語權的壟斷,使傳統的「把關人」作用弱化以致喪失,導致輿論的源頭不可控,傳播速度不可控,內容分散不可控,輿論容易放大不可控。由於傳統的輿論引導模式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失靈,而新的引導模式又未建立,形成了輿論引導空白環節,輿論失范現象時有發生 :比如社會輿論分散、網路色情泛濫、隱私披露、謠言增多導致妖言惑眾、偏激和非理性、謾罵與攻擊、群體盲從與沖動、國外文化入侵等問題相繼出現。[3]輿論引導在一定程度上出現的失控、失范現象,造成了思想意識領域的混亂,也給社會穩定帶來了巨大風險和隱患。

挑戰之四 :網路群體性事件頻發,危害公共管理秩序。憑藉手機簡訊、即時通訊工具、電子郵件、微博等載體,新媒體輿論已具備社會動員效應,「組織化」、「落地化」成為現實,網上虛擬社會和現實社會相互影響,特別是病毒式傳播的情緒輿論極具感染力和煽動性,能在短時間內形成較大聲勢,引發群體性、政治性突發事件。政府為了處理這些事件不得不耗費大量的行政資源,影響正常的公共管理秩序。此外,涉官、涉法、涉富的「人肉搜索」的濫用,導致諸如「網上審判」、「網上罷官」等極端個案的出現,干擾了社會秩序,影響了政府權力的正常行使。在這些網路事件的背後常常隱藏著一批「網路水軍」,他們主要是出於商業目的,經常別出心裁地策劃、「製造」轟動話題,或者對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事件進行「深入挖掘」、「推波助瀾」,推動事件不斷發酵、放大,直到演變成群體性事件,其危害性尤為嚴重。

挑戰之五 :幹部素質同新媒體時代的要求不相適應,普遍存在「網路恐懼」心理。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民主參與度、信息公開度越來越高,彷彿一切都被置於放大鏡下,許多幹部不能適應新的形勢,不同程度的存在「網路恐懼」心理。人民論壇開展的問卷調查顯示 :70%的受調查者認為,當代中國官員患有「網路恐懼症」。官員患有「網路恐懼症」,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重要的一條是,官員缺乏同新媒體打交道的能力。不少網路群體性事件正是由於一些幹部的不當處置造成的。如何提高同媒體、特別是同新媒體打交道的能力是新媒體時代對各級領導幹部的一個考驗。

6、舉例說明,當下如何運用新媒體開展公共關系?

現在運用比較多的是微博、人人等社交網路,微博公關一度十分火熱,比如杜蕾斯就十分善於利用微博進行公關。還有對於危機公關的處理也有很大的幫助,比如前一段時間的星巴克暴利門事件,就及時利用微博、人人等作出了很好的應對,成功轉危為安。

與高校新媒體公共關系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