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聞真實性的重要意義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這是新聞學的基本要義。盡管中外新聞學理論在「新聞」的定義上不盡一致,但是所有新聞的定義都離不開「事實」二字。「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這就是說,事實是新聞的本源,是決定新聞存在的基礎;新聞只是事實的報道,是對客觀事物的描述和寫真。
事實是第一性的,新聞是第二性的,事實在先,新聞報道在後。按照這一基本認識,一切新聞報道都必須如實地報道事實的真相,客觀地反映事物的本來面目。如果新聞報道的不是客觀存在於物質世界中的事實,而是報道者的主觀想像和臆造,那麼,新聞也就不成其為新聞了。因此,內容真實是新聞存在的基本條件,也是對新聞工作者和新聞媒體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
堅持新聞的真實性,對新聞工作者來說,不僅僅是一個職業精神職業道德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它是堅持正確導向、提高輿論引導能力的客觀要求。堅持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是社會主義新聞工作和新聞工作者的根本任務。要完成這一任務,最基本的一條就是要堅持新聞的真實性。這是提高引導能力、正確引導輿論的重要保證。
新聞的真實性,關乎輿論導向。真實是導向的基本前提,離開真實,導向就成了一句空話。正確的輿論導向,是建立在真實的新聞報道基礎上的。建立在虛假新聞和失實報道基礎上的輿論導向,必然是錯誤的導向。虛假新聞和失實報道不但不能起到引導人的作用,反而會因為誤導而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同時,新聞媒體還承擔著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和民意表達的責任,是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途徑。真實可靠的信息提供的是正確的參考,虛假不實的信息提供的是錯誤的參考。在准確傳播真實信息這一基本功能上,新聞媒體任務艱巨,責任重大,切不可掉以輕心。
新聞的真實性,關乎新聞媒體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媒體的權威性和公信力,決定著媒體的影響力和引導力。一個沒有權威性、公信力的媒體,也很難有影響力和引導力。新聞報道是否真實,直接影響媒體的權威性和公信力。新聞媒體對新聞報道真實性的不懈追求,是贏得公信力和尊重的基礎。那些得到受眾歡迎的媒體,都是因為堅持新聞真實性原則,堅持「三貼近」原則,在對新聞事件的真實客觀報道中提高了知名度,贏得受眾信任,樹立了權威性,提高了公信力。相反,那些經常製造虛假新聞、不實報道的媒體,在受眾中的口碑也差。媒體失去了受眾的信任,也就失去了市場,失去了發展的基礎,影響社會、引導輿論、凝聚人心的作用就更是無從談起了。
新聞的真實性,關乎新聞工作者的個人信譽。媒體的引導功能是通過具體的人來實現的。編輯記者是新聞媒體的主體,編輯記者素質的高低決定媒體和新聞水平的高低,決定媒體公信力、影響力和引導力的高下。美國著名報人普利策曾把國家比作「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把新聞記者比作「船頭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雲和淺灘暗礁,及時發出警告。」真實、全面、准確地報道事實,為社會提供正確的預警,提醒人們及時避開可能的風險,是記者這位社會「瞭望者」的職責。新聞記者代表著社會的良知,承擔著社會守望者的職責,因此也會受到人們的尊敬和信任。但是如果私心作祟,為了一己私利,發布甚至編造虛假新聞,其個人誠信度必然大打折扣,甚至被公眾唾棄,身敗名裂。
總之,無論是從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來看,還是從樹立媒體的公信力來看,抑或是從新聞工作者的個人信譽來看,維護新聞真實性,都是提高引導能力、實現正確引導的重要保證。離開了新聞的真實性,輿論引導只能是無米之炊、無水之魚、無本之末。一切有良知、有責任感的新聞工作者,必須自覺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武裝自己的頭腦,指導自己的新聞實踐,恪守職業道德,像愛護自己的生命一樣維護新聞的真實,維護新聞隊伍的形象和聲譽,切實擔當起引導社會大眾的責任!
2、新媒體時代新聞面臨什麼樣的挑戰
專業主義遭到沖擊。自媒體的崛起讓一群非專業的傳播者占據一席之地。
新聞真實性遭到挑戰。開源的環境讓各種信息自由進入,難免魚目混珠。
傳統新聞理念遭到挑戰。比如僅僅靠媒體來傳播已不合時宜,社交化的分享式傳播已成大勢所趨。
……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3、如何在新時期下做一名合格的新聞記者
摘 要 新聞采訪主要是新聞記者通過采訪、觀察等方式來獲取新聞內容,同時也是對客觀事物進行調查的一項活動。人們可以通過新聞媒體來了解社會的發展動態和黨的方針政策,而作為參與傳播活動的新聞記者,對真實新聞的傳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主要對新時期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新聞記者進行探討。
中國論文網 http://www.xzbu.com/1/view-5272049.htm
關鍵字 新聞記者;合格;新聞媒體
中圖分類號:G21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7316-(2014)01-
在新時期,受到科學技術的影響,很多高科技的產品充斥著我們的生活,使得信息化進程迅速的發展,信息化產品越來越多,如手機、微博、微信、博客等等,這些信息化產品成為目前廣泛存在的信息傳播方式。新的信息傳播方式使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獲得各種信息,而面對信息傳播的新形式,新聞記者面臨的挑戰也逐漸加大,新聞記者如何在滿足傳播環境的情況下,以正確的輿論來引導群眾,做一名優秀的新聞記者,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一、具備良好的社會責任感,尊重新聞事實
對於新聞記者的一個基本要求就是具備良好的社會責任感,尊重新聞事實,能夠以正確的輿論來引導群眾。新聞是以事實為基礎的,弄虛作假的新聞是永遠站不住腳的,作為新聞活動的傳播者,新聞記者要保證新聞的真實性,尊重新聞事實,以此來獲得群眾對新聞的信任。假的新聞有可能會為新聞當事人帶來不良影響,甚至關乎性命。前一段時間,由於訛詐事件相繼在網路上曝光,人們沒有足夠的勇氣去見義勇為,同時在北京發生了一起外國人騎摩托車撞人事件,短時間內經網友在網上曝光,說路人對外國友人進行訛詐,一時間,負面消息充斥著被撞路人的生活,人們不斷的譴責和批評,使新聞當事人的身心受到了很大的創傷。然而經過調查,這起撞人事件是真實存在的,而不是網上謠言所說的「訛詐」,最終撞人者受到了應有的制裁。作為一名新聞記者,不能聽風就是雨,必須要有並且遵守職業道德,具備良好的社會責任感,寫真實的新聞來反應事件的始末,從而向社會傳達正能量。
二、在進行采訪前要提前做好准備
(1)提前准備資料。准備資料是新聞記者進行采訪前必須要做的事情。對新聞記者來說,准備的資料越充分,對問題的認識就會越清晰,才能更好的制定出周密的采訪計劃,從而在采訪中掌握主動權。在准備資料階段,新聞記者要收集有關采訪題目的資料和采訪人的相關信息,收集有關政策性的信息,以便在采訪中能表現的游刃有餘,寫出更加有深度、更加生動的新聞報道。
(2)提前准備好現場。紙媒記者對采訪現場的要求不高,而廣播、電視、網路等在進行采訪活動時對采訪現場有較高的要求,新聞記者要提前准備好錄音、錄像的相關設備,檢查設備是否可以正常工作,保證采訪活動可以順利進行下去。對於一般可預見性的事件,要提前做准備,同時新聞記者要提前進入新聞現場與工作人員進行溝通,從而了解采訪現場的活動環境,以便為采訪活動做准備,從而獲得宣傳的主動權。
三、要深入基層,挖掘基層新聞
新時期,有關文件呼籲新聞記者「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新聞是有群眾構成的,群眾生活中有很多真實的事件、新聞,它們都生動、直接的反映了一定歷史時期中發生的新聞事件、優秀代表人物等。新聞人物是新聞的見證人,同時也是歷史的見證人,為了在基層挖掘出新聞,新聞記者必須要深入基層,深入到群眾的生活中,傾聽群眾的心聲和故事,將真實的群眾生活進行反應,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就要求新聞記者要具有極強的社會活動能力,良好的溝通交流能力和吃吃苦耐勞的能力,從而才能更好的發動群眾的力量、發揮群眾的智慧,獲得更多有利的信息。
新聞記者在寫新聞報道時,要注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反映群眾真實的生活,讓群眾在新聞報道中找到認同感,從而擴大新聞對群眾的影響力,並促進新聞行業的持續發展,保持良好的活力。真實和真情實感是新聞的生命力,只有充滿生命力的新聞才是好新聞,才是能打動群眾的新聞。
四、新聞記者要將筆頭對准普通人
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組成了新聞事件,新聞工作也是為了讓群眾了解社會和政府,並將群眾的生活向黨和政府進行反映。新聞記者是群眾和政府之間的紐帶,必須要將群眾的生活進行真實的反映,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解群眾所需,客觀反映事實,從而更好的為人民服務。新聞事件就發生在我們普通人的身邊,新聞記者對普通人進行報道,才有了最美教師張麗莉,最美媽媽吳菊萍,最美司機吳斌等一系列發生在普通人生活中的事情。從這些平凡而偉大的新聞事件中,我們讀到了真誠、奉獻、無私與偉大,這些事件都是我們生活中正能量的來源,鼓舞著我們不斷前進,提醒著我們不斷付出。
五、能夠頂住身心的壓力
為了更好的做好政府與群眾之間的橋梁與紐帶,新聞記者出現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為了挖掘一手的新聞題材,新聞記者要在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趕赴現場,甚至有時會持續穿梭在多個事件現場,停下來的時間又要不停的寫報道來向群眾傳達事件的發展情況,作息完全沒有規律。遇到突發事件或重大事件,只要收到通知,就會立刻奔赴現場,即使有危險也不會考慮,繼續去做前線報道。地震、台風、洪澇、冰雪災害等事件發生後,合格的新聞記者會不顧自身的危險,持續為群眾帶來前方的報道。面對類似高強度的工作壓力,新聞記者要經得住考驗,保持良好的身體和心理的狀態,為群眾帶來更多、更優秀的新聞報道。
六、結語
情感是連接作者與讀者之間的橋梁,而新聞記者是聯系社會與群眾的橋梁,新聞記者y要具有良好的社會責任感,不斷深入了解群眾的生活,對群眾充滿感情,以客觀真實的角度反映事件、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反映群眾的生活、以真情實感來表達感情,才能夠引起群眾的共鳴,時刻為人民服務的新聞記者是新時期的要求下合格的記者。
參考文獻:
[1]夏素紅. 淺談新時期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新聞記者[J].時代報告:傳媒文苑.2011(10):247.
[2]李霞. 打鐵還需自身硬――新聞自律與記者的職業精神.記者搖籃.2010(01):129-130.
[3]胡天然;胡懷庭. 新聞工作者道德價值取向與媒體公信力.新聞與寫作.2011(10):87-88.
[4]馬克・迪耶茲;周俊;李玉潔. 新聞是什麼?―對新聞工作者職業身份與意識形態的再思考.國際新聞界.2009(12):56-57.
作者簡介:
�勇(1971.06),男,山西五台人,本科學歷,牡丹江新聞傳媒集團記者,研究方向:新聞采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