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新京報傳統媒體的成績

新京報傳統媒體的成績

發布時間:2021-01-26 18:17:54

1、轉型時期傳統媒體人如何破解"本領恐慌

隨著互聯網技術和移動終端技術的進步,隨時隨地登入互聯網進行閱讀已經逐漸普及。受眾不再經常看報、看電視,而是手持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閱讀新的媒體上的相關內容。作為媒體的相關形態,傳統媒體的優勢在逐步式微,傳統媒體的發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2.1廣告收入降低
由於新媒體對受眾和市場的瓜分,傳統媒體的廣告業務出現了滑坡現象,這對一直依靠廣告支撐的傳統媒體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打擊。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受眾不再集中於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與智能設備的普及,受眾接受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樣化,因此,廣告主在選擇媒體時也日趨多樣化,並越來越向互聯網等新媒體傾斜。
進入2012年以來,報紙就進入斷崖式下滑通道。到了2015年,傳統媒體的下滑速度進一步加大,前三季度,電視廣告收入同比下滑4.9%,報紙同比下滑34.5%。按照傳統媒體的下滑速度,電視、報紙、廣播等媒體的廣告收入將被互聯網廣告徹底超過,需要指出的是互聯網廣告仍然處於高速增長階段,而傳統媒體仍處於快速下滑之中,傳媒業的市場格局已經徹底改變。
2.2受眾逐漸分流
獲取信息是受眾對於傳統媒體最基本的需求。而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不斷發展的時代,僅僅依靠傳統媒體接受信息已經不能滿足受眾的求知慾。網路中的多元信息和海量資源,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取代了傳統媒體的功能和優勢。與被動地從傳統媒體上獲取信息相比,從網路上獲取信息的便捷性和可控性更適應現代人的生活節奏。
除此之外,網路還能為觀眾提供情感表達與釋放的空間,使受眾在更大范圍內進行交流,從而實現共鳴以及於認同。相比之下,傳統媒體的受到眾呈現出老齡化的趨勢,年輕受眾大量流失的趨勢已經不可逆轉。當然,任何媒體都存在受眾分流和重組的問題,關鍵在於媒體如何更好地為現有受眾服務,提高受眾的忠誠度。
3傳統媒體人的轉型
面對新媒體給傳統媒體帶來的沖擊,傳統媒體及傳統媒體人正在遭遇「本領恐慌」帶來的困境。傳統媒體人只有轉變認識、轉變意識、轉變知識,才能破解「本領恐慌」帶來的困窘。
3.1傳統媒體人轉變認識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媒介融合雖已是大勢所趨,但是對於部分傳統媒體人而言,他們仍然對媒介融合存在質疑。有人認為媒介融合造成了新聞的淺層化。融合媒體的記者為了提高新聞生產的效率,他們將報道定位在一般性報道中,而這類報道的最大特點就是沒有太大的新聞價值,沒有深度挖掘的潛力,簡單地說,就是這類新聞報道沒有深度、廣度和高度。媒介融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傳統媒體人的失業恐慌,這也是傳統媒體人質疑媒介融合的原因之一。媒介融合對編輯、記者提出了高要求使得傳統媒體人對自己的素質、技能等產生了懷疑和恐懼。基於以上種種原因,傳統媒體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對媒介融合產生了排斥感。
但是,傳統媒體人應該認識到,傳統媒體的發展現狀使得其走上與新媒體的融合道路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不可逆轉。傳統媒體人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素質和技能,以適應融合媒體的發展,而不被淘汰。
3.2傳統媒體人轉變意識
伴隨著大眾傳媒體業的興盛,「受眾」的概念在20世紀的下半葉開始流行起來。在大眾傳播領域,它指的是大眾傳播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其中最主要的是指報紙的讀者、廣播的聽眾和電視的觀眾。此後,大眾媒介只能「被動閱聽」的現實發生改變,人們的主觀意願和自主選擇有了更大的實現空間,傳統意義上傳者和受者的關系徹底被顛覆,「受眾」概念已經難以指稱。隨著計算機和數字媒體日益扮演著重要角色後,「用戶」這一概念被引入傳播學領域。由於受眾一詞失去了明確的指向,所以稱呼上網的人為「用戶」更具有實踐意義。
新京報副總編輯劉炳路:「以前在傳統媒體當中有一類精英意識,認為自己是可以影響到新聞事件的最終發展。對於讀者而言,是『相信我們的判斷,告訴你所不知道的真正的事實,是站在我們的角度之上,而現在更多的是站在『用戶的角度,觀察他們在一個新聞頁面的點擊量、停留的時間等等。」隨著信息傳播渠道的增多,如果恪守精英意識,未必還能贏得用戶的青睞。因此,傳統媒體人要轉變意識,變精英意識為服務意識,這樣才能生產出更多點擊率高的新聞作品。
3.3傳統媒體人轉變知識
媒介融合時代的從業者被冠以「背包記者」「全能記者」「超級記者」等不同頭銜。「背包記者」的稱呼也不是現在才出現的,在一些老記者的職業歷程中,他們就是打著背包走基層寫報道的一群人,只是那時的背包里裝著是換洗的衣服、采訪的本子、記錄的鋼筆等等。而現在的記者「肩上扛著攝像機、胸前掛著照相機、口袋裡裝著手機、背包里是無線上網本,手上拿著錄音筆……他們既是記者、編輯,也可能是播音員、主持人;既可能為報紙工作,也可能是電視台、網站、電台的記者……多麼神奇的職業,他們什麼都會,無所不通、無所不能,簡直是萬能記者,記者中的戰斗機」。對於融合媒體來說,全能記者的存在不僅提升了多媒體平台新聞生產的效率,而且極大地節約了企業的人力資源成本。
在新媒體的沖擊下,傳統媒體進入了洗牌時期,傳統媒體人站在媒體轉型的十字路口,承受著細微又具體,深刻又尖銳的變革,因此特別需要登高望遠,放眼未來,不斷提升自身的「本領」,才能不被淹沒在改革浪潮中~

2、如何看待十年老記者付松從《新京報》被離職一事,反映了哪些問題?

十年老記者付松從新京報被離職這件事情,是從微信上開始熱議的,這也是在微信上聊的比較火的一個話題。

大家主要討論的是現在媒體經營不善,導致了大量體制內記者失業,才是這件事情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因為在現實利益面前,個人能力也會被貶值。

所以當一個老記者犯了一些小錯誤的時候,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就會被無限放大。最終被離職的是命運也不難想像。

另外,有很多人認為記者在面對中年危機,因為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和工作壓力很大,面對競爭有可能會力不從心,所以也導致了這樣的事情發生。

3、《新京報》微博賬號為什麼會被查處?

近日,網民舉報「@新京報我們視頻」(該賬號的運營主體是《新京報》)在部分報道尤其是涉北京疫情報道中存在導向錯誤、斷章取義、混淆視聽等問題,嚴重擾亂網路信息傳播秩序,社會影響惡劣。為切實規范網上傳播秩序,保障涉疫情報道正確導向,國家網信辦指導北京市網信辦,責令新浪微博依規依約對「@新京報我們視頻」禁言處置。

國家網信辦有關業務局負責人表示,在全國上下勠力同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時期,網站平台更應嚴格履行企業主體責任和社會責任。特別是新聞媒體等機構在其他網站平台上運營的各類賬號,更要加強信息內容的審核把關。對於履行主體責任不力,存在違反有關互聯網信息內容管理法律法規規章行為的,網信部門將依法查處。

(3)新京報傳統媒體的成績擴展資料

實事求是的媒體才有公信力

真實性與時效性是新聞的基本特徵。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是有個過程的,需要一定的時間,若盲目追求時效就容易出現新聞失真。

自媒體時代,民眾使用博客、微博、論壇、網路社區等載體發布自己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事件。這些親歷性的、第一現場新聞事件被許多傳統媒體認為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好題材,為了第一時間發布新聞事件,傳統媒體往往不經過考證、核實將自媒體信息進行轉載。這些難辨真偽的信息一傳十,十傳百,假新聞在一瞬間變成公眾眼中的「真新聞」。

媒體的產品是新聞報道,不應只是滿足人們的信息、知識和文化娛樂需求,更重要的是擔當起社會的瞭望者、守望者的責任,這種責任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社會的價值道德,引領人們的價值取向。

一篇虛假報道傳播出去,將誤導成千上萬的受眾。新聞媒體對此應有清晰的認識,以犧牲新聞真實性為代價換取眼前利益是一種短視行為,無異於自毀根基,最終必定失去發展的基石。

4、《京報》是什麼時候創辦的?與現在的《新京報》有什麼聯系嗎?

《京報》是民國著名記者邵飄萍在1918年在北京創辦的。《新京報》和它沒有必然聯系,但或許是為了表示對老《京報》的尊敬,它以《新京報》作為自己的名字。

《京報》在中國新聞史上的地位,在於社長邵飄萍堅持正義的精神,另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副刊「京報副刊」,曾經名列五四時期「四大副刊」之一,是中國現代文化的陣地。

5、新京報竟被查處?它曾發布過哪些不實的新聞?

曾在中國傳統媒體上被大幅揭露的業余演員毛坤創辦的“世界奢侈品協會”雖然似乎在社交網路尤其是微博上已經成為笑柄,(4月24日)下午,將很快擇日開庭,提起上訴的《新京報》社一位編輯稱,此案一審判決是對正常監督報道的極大損傷,希望北京三中院二審對不當判決作出適當改判。

 根據朝陽法院2月底發布的消息,該院一審判決認定, 《新京報》社兩媒體2012年6月14日、15日分別刊登了《廉價世奢會》和《世奢會被指皮包公司》的負面文章,其文章存在大量未經核實的消息來源,違背新聞原則,造成文章嚴重失實。 北京朝陽法院認定,兩篇報道中“存在多處不實言論,違背了其作為傳統媒體的審核義務,繼而導致大量媒體轉載,其行為已經構成對原告世奢會名譽權的侵害”,故應向世奢會賠禮道歉、消除影響、恢復名譽,朝陽法院一審判令兩家媒體在第一版顯著位置刊登向世奢會的致歉。 


先說個最惡劣的:今年2月19號,武漢第八醫院院長王萍一直奮戰在疫情一線、不幸感染新冠肺炎,在重症監護室搶救,急需救命血漿,公開了聯系電話。然後這新京報記者為了搶新聞,持續不斷地撥打求助電話,導致電話占線。

 早在十年前,2010年5月14日,兩名年輕女子在被性虐待者——曾祥寶,囚禁近兩年之後,被警察解救出來。變態狂曾祥寶因同時犯有其他強奸罪和搶劫罪,被警方拘捕。十餘天後,《新京報》便急不可待地推出了它的“獨家報道”,在專版中長達兩個版面深入介紹“性虐疑犯曾祥寶剪影” 。

6、傳統媒體偷笑,為什麼被告的總是自媒體

相比傳統媒體發稿三審,甚至四審、五審機制,自媒體發稿常常是自審自發,隨意性、任意性很強,完全取決於自媒體運營者的自我感覺。
在業界看來,為什麼這兩年針對自媒體的名譽權訴訟紛至沓來的根本原因,就是門檻太低,從業人員專業素養不夠。
自媒體屢現敗訴
事實上,時至今日,企業或公眾起訴傳統媒體的案件並不多見,且媒體敗訴的案例更是鳳毛麟角(比如世奢會訴新京報,最終敗訴,並被寫入最高法工作報告)。但是,自媒體在名譽權侵權訴訟中敗訴卻甚為常見。

7、怎麼看待2019歌手排名最終結果?

如果看過往屆的《歌手》,不難發現,最終的歌王都是在華語乃至世界樂壇有著影響力的前輩級人物。本屆的歌王由劉歡奪得,吳青峰位列第二,聲入人心男團獲得季軍。從資歷,實力,人氣和臨場發揮等方面來看,是個客觀且比較服眾的結果。

劉歡作為華語樂壇的資深元老,在本季《歌手》中展現出了他對於不同風格的完美駕馭。從融合電子元素的《好漢歌+滄海一聲笑》,到法國的香頌,再到爵士風的《City of Stars》,每一種曲風都被他演繹出了不同的味道。最後一輪他與姚貝娜隔時空的對唱,迷離深遠,哀戚動人,讓觀眾為之潸然淚下。這一季的劉歡讓人看到他毋庸置疑的實力和更多的可能性,歌王的榮譽也是實至名歸。

身為創作型歌手的吳青峰,本季一路走來再度收獲了不少人氣。吳青峰的歌聲里有很強的故事性和畫面感,無論是原唱還是翻唱,他每一首歌都帶著鮮明的個人特色。印象很深的是他在第八期翻唱的一首《地心》,與原唱汪峰的磅礴凄美比起來,吳青峰這版要溫暖一些,娓娓道來。在最後一輪,吳青峰用一曲原創的《歌頌者》道出多年心境,也用他對音樂的熱愛與真誠打動了觀眾。

第三名的聲入人心男團是本季的一個驚喜。幾位成員各有特色,搭配在一起又相得益彰。蔡程昱被稱為「金色男高音」,鞠紅川的音色非常漂亮,兩位音樂劇演員阿雲嘎和鄭雲龍的舞台感染力很強(可惜鄭雲龍後面有事退賽了)。在歌手這個舞台上,他們繼續著自己在上一檔節目里的任務,盡力推廣音樂劇,唱了不少相關曲目,如《心臟》(選自《蝶》),最後一輪的《就在這瞬間》(選自《變身怪醫》)。他們作為空降的踢館歌手,憑借優秀的歌唱實力和絕佳的情緒感染力獲得了認可。

能被邀請來到這個節目的歌手,每一位的實力都不容小覷,但可能由於自身風格偏小眾,或是臨場發揮不理想等原因,最終沒有取得靠前的名次。比如龔琳娜每次開嗓都相當驚艷,風格也獨樹一幟,只是在受眾方面會有限制。同樣比較遺憾的還有波琳娜與齊豫等人。

盡管《歌手》到了這一季,熱度較之前已經有所下滑,但它依然代表了音樂類綜藝中的較高水平。其實排名並不重要,這么多神仙同台競技本身就是一場視聽盛宴,而對於歌者來說,他們只要將自己想表達的音樂唱到聽眾心裡,就算是贏家了。

8、聞小樂的媒體關系

中央電視台、北京電視台、甘肅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北京人民廣播電版台、中國青年權報、法制晚報、北京日報、北京晚報、北京晨報、京華時報、新京報等傳統媒體戰略合作夥伴。
四大門戶網站及國家重點網站新華網、人民網、中國網以及國內3000多家主流媒體有著穩定的戰略合作關系。

9、為什麼新京報遭到網信辦嚴厲查處?

新京報被網民舉報,在關於北京疫情方面存在錯誤報道,該報道內容容易誤導群眾,引發社會動搖,所以遭到嚴厲查處。

一、新京報影響力大

新京報被查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今新媒體平台亂報道的現狀,但是新媒體平台上傳播謠言並不是首例。之所以新京報被網信辦嚴厲查處,還跟新京報自身的影響力有關。

新京報屬於官媒,並且是在新媒體的背景下成立,比傳統媒體優勢更明顯。新京報除了在多個媒體平台擁有自身的賬號以外,每個平台還擁有不只單一賬號,並且分為視頻號和圖文號等好幾種,它的影響力比普通賬號更大,粉絲也比傳統媒體多。

正因為其影響力很大,所以對於新京報出現報道內容失誤,網信辦採取了更嚴肅的態度來處理,這也是為了盡可能地減少大眾媒體對社會帶來的影響,進一步規范官媒以及新媒體平台的運營。

二、新京報報道的內容關乎國計民生

新京報報道錯誤的內容是針對北京疫情的,大家也都知道,疫情不僅是北京的大事,也是中國和世界的大事,它報道的內容無疑會對國內社會甚至是國際社會都形成錯誤誤導,其性質是相當嚴重的。

假設新京報只是報道的某個農戶養鴨子是虛假事件,後果都不會有這么嚴重。

所以,新京報也算是“罪有應得”了。

此外,網友還翻出了新京報報道的關於李蘭娟院士的一則謠言“新冠病毒在零下20攝氏度可以存活20年”本身新冠病毒就鬧得2020年不安生,新京報這樣的做法對社會的影響可謂是非常明顯了。也難怪網友們對網信辦查處新京報的做法紛紛表示稱贊。

作為群眾了解國家大事的“窗口”,不僅像新京報這樣的官媒要謹言慎行,對新聞的真實性多加論證,個人在網路上的發言也應當遵守對應的道德和法律規范,為網路環境凈化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10、王哲的工作經歷

2001—2007 中國酒泉抄衛星發射中心電視台襲(攝像師、記者、編導)
2007—2009 中國傳媒大學就讀
2010—2011 中國娛樂網 子網站(技術總監)
2011—2012 中央電視台軍事與農業頻道攝像師
2011—2013 北京第四弦傳媒文化有限公司 (媒介經理 編導)
2013— 成立中傳·德銘工作室
2014—6月,被中國網聘請為中國網巴西世界盃欄目特約評論員
長年的媒體工作經歷,積累了豐富的媒體資源。中傳·德銘工作室業務范圍包括——承接大型企事業宣傳案&品牌形象宣傳片、專題片全案攝錄制&媒體外包欄目節目攝錄制。
與中央電視台、北京電視台、甘肅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北京人民廣播電台、中國青年報、法制晚報、北京日報、北京晚報、北京晨報、京華時報、新京報等傳統媒體朋友有著良好的合作關系。

與新京報傳統媒體的成績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