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了解新媒體技術的實訓環境

了解新媒體技術的實訓環境

發布時間:2021-01-23 16:13:35

1、什麼是新媒體環境

新媒體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如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簡訊、移動電視、網路、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相對於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新媒體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

新媒體亦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利用數字技術和網路技術,通過互聯網、寬頻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嚴格地說,新媒體應該稱為數字化新媒體。

(1)了解新媒體技術的實訓環境擴展資料:

新媒體環境的特性:

1、迎合人們休閑娛樂時間碎片化的需求。由於工作與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休閑時間呈現出碎片化傾向,新媒體正是迎合了這種需求而生的。

2、滿足隨時隨地地互動性表達、娛樂與信息需要。以互聯網為標志的第三代媒體在傳播的訴求方面走向個性表達與交流階段。對於網路電視和手機電視而言,消費者同時也是生產者。

3、人們使用新媒體的目的性與選擇的主動性更強。

4、媒體使用與內容選擇更具個性化,導致市場細分更加充分。

2、新媒體技術的應用有哪些

最典型的應該是直播技術的應用,比如紅雲新媒體直播技術,有一條butel視頻「高速公路」來確保新媒體視頻的穩定性和流暢性。

3、談談新媒體技術的引入對教育教學產生了哪些影響

新媒體對教育傳播模式構成要素的影響
按照香農—韋弗傳播模式,典型的傳統教育傳播過程包括信源(教師)、編碼(教授)、信道(通道)、解碼(學習)、信宿(學生)、干擾和反饋七個組成要素。新媒體通過對傳播模式構成的各個要素產生影響,進而影響教育傳播過程。1.新媒體對信源(教師)的影響傳統上,教師的工作就是用大量所謂「真實的」知識去「填充」學生的頭腦①。根據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庫爾特•盧因的觀點,在群體傳播的過程中,存在著一些信息的把關人。只有符合群體規范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內容才能進入傳播渠道②。在教育傳播領域,教師即教育傳播過程中的「把關人」,他們將符合特定價值觀的經驗、知識和情感等通過教與學過程傳遞給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被動參與接受教師「把關」知識的過程,因此對教師依賴比較強(見圖2)。新媒體所具有的數字化、網路化特徵改變了學生獲取知識時對教師的依賴。學生和教師具有同等的機會面對知識。有時候學生所接觸的知識教師都不一定熟悉。因此,新媒體時代的教師不再扮演「把關人」的角色,轉而成為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引導者和促進者。新媒體促使教師角色發生了轉變(見圖3)。新媒體對教師的影響是巨大的。在過去的十年中誕生了許多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以適應這種變化,如21世紀技能標准,21世紀的學習、教育技術能力標准(學生、教師),知識建構,基於項目的學習,研究性學習等。21世紀的教師需要在教學實踐中應用這些理念和模式。2.新媒體對信宿(學生)的影響傳統教育中學生被視為等待填充的「容器」,他們會無條件地接受教師認為重要的東西。因此,學生學習通常是被動的和機械的。新媒體技術為個體參與傳播過程提供了一個雙向通道,學生在該過程中既是教學信息的接受者,同時也是信息的發布者。學習者個體因此可以主動參與到教育傳播活動中。情境認知理論認為,學習是通過個體參與實現的,是一個與學習夥伴共同創設(co-constitutive)的過程。該過程的參與者會通過相互之間的合作與溝通而發生改變或轉化①。因為新媒體,使學生與他人一起形成、發展和創造關於某一事物的共同知識和符合情境的個體知識,學生也從一個從被動的知識消費者轉變成為主動的知識創造者。新媒體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教與學活動中。學生在接受信息的同時,能夠及時、自由地進行自我表達,與他人(包括教師、專家、同學等)分享觀點,接受他人的判斷、評價,保持與他人的持續對話。在對話與交流過程中,學生可以實現對知識的深層理解。此外,由於新媒體的數字化和互動性特徵,學生可以不受時空限制地獲取各種信息,實現按需學習,及時得到教師指導或學習支架的支持。通過直接嵌入學習資源的互動提示、實時或虛擬的幫助策略模型的引導,學習者可以實現不間斷學習。新媒體對學生的影響可以概括為:支持和尊重學生的學習興趣、需求、想像力和求知慾;學生在參與式學習過程中將承擔更多學習責任;傳統教學中學生的角色、學習方式等將發生改變。3.新媒體對教育信息的影響教育信息一般指教育內容,包括知識、技能、思想、觀念等。通常情況下,教育信息以多種呈現方式蘊藏在載體中,如教科書、模型、掛圖等。傳統教育中的教學信息具有穩定性、結構化、組織化、專門性等特點,被知識精英所壟斷。獲取知識的途徑需要通過教師教、學生學的單向模式。傳統教育基本上是圍繞教科書上的教育信息進行。而當今社會,知識更新周期變短,對許多學科而言,知識的關聯性和時代性的預期值,已經從幾年和幾十年的周期降低到現在的幾個月和幾年②(P67),剛印到書本上的知識很可能就已經過時。教科書的知識內容一般很難保證及時更新,但是新媒體的應用能夠有效緩解傳統的紙質教材面對知識迅速貶值帶來的挑戰,因為相對於教科書從編撰到出版所需的時間跨度,終端用戶有時只需花費幾分鍾就能製作和傳播信息。新媒體拓展了信息傳播通道,提供了多樣化的信息來源,如數字圖書館、可分析的真實世界數據以及連接其他能夠提供信息、反饋和經驗的人等③(P7),讓人們置身於信息海洋中,可供選擇和獲取信息的范圍變得越來越寬泛。新媒體為信息傳播帶來的這種變化,為信息聯通、重組和再造創造了條件。在新媒體的支持下,學生除了接受課堂上教師講授的知識外,還可以獲取博客、開放式課程、網路資源庫等方面的知識,為學生實現對知識的加工提供了便利,促使信息呈現出活躍的、快速發展的和生成性的等新型特徵。新媒體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改變了教育信息的創造、傳播、分享和利用空間,促使參與者之間實現共同創造,並發展和形成了信息的雙向溝通模式。4.新媒體對教育傳播模式的影響基於講授主義的傳統教學模式是20世紀學校教育的主要模式。而在信息社會里,這種由教師將知識傳遞給學生的教育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個人職業終身發展所需要的知識。學生的學習不僅僅是接受新知識和新觀點,而且是一個持續性的、探索性的和支持性的過程②(P40)。教學的重心從勤奮操練和練習轉向關注學習者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上③(P1)。社會發展需要能夠反映新型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教育傳播模式。新媒體為新型教育傳播模式的構建提供了理想的物質基礎和技術保障。新媒體可以促進學生參與教學信息的傳播和反饋過程,傳統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被民主式的平等對話關系所替代,單向、線性的教學過程轉變為互動、非線性教學。在新媒體創設的環境中,教師和學生通過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的交流、討論、協商或探究活動,彼此了解和熟悉對方的思想和觀點,共同完成知識的創造和分享。這一過程與現代社會的知識觀一致。由於現代社會中新知識不斷衍生,人們已經難以完全擁有知識產品、並且完好無損地存儲在個體頭腦中,而應該「把它存儲在朋友那裡或技術中」①(P45),當需要的時候才去搜尋和獲取它。通過保持持續的對話關系,在解決問題或者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能夠知道「誰會提供幫助」①(P13)。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只有保持對話關系,才能保證教學真正順利、有效地進行。由新媒體所帶來的海量信息通過不同的表徵形式(如文本、視頻、圖片或錄像等),擴充、表現和闡述知識的內部多樣性,實現傳遞思想、觀念、情感、信息和知識的目的,以滿足具有不同學習能力和學習風格的學生個性發展要求。新媒體支持的教育傳播模式可以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如喜歡多感官通道的學生可以選擇多媒體組合方式呈現教學信息而學習;視覺型學習者可以利用圖片、圖表、錄像、試驗演示的觀察而學習。學生可以在物理的、虛擬的或者混合的多樣化學習環境中進行各種新型學習方式的學習,如基於資源的、基於探究的或者基於項目的學習等。新媒體支持學生提供學習反饋、獲得適應性幫助和支持,有利於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提供及時診斷和指導。因此,基於新媒體的學習能夠有效改善傳統教育中反饋缺乏或者滯後的現象。教師不是簡單地把知識傳遞給學習者,而是針對不同的學習者,設計、管理和維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多維度的學習環境。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幫助者,以保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及時得到必要的學習支架或學習補救②。因此,新媒體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促使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成為學習的主人。教育傳播模式本質上是動態的、有機的和發展的。作為一個開放系統,教育傳播模式會根據不同的文化、技術和社會環境而發生相應變化。新媒體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改變了教育傳播過程中基本要素內涵及其彼此之間的關系,促使教育的傳播模式從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逐漸向以學生為中心的傳播模式轉變(見表1)。
技術通常會伴隨社會的進步而發展。新的技術層出不窮,會對教育造成持續性或者革命性的影響。新媒體的出現讓人們參與到一個更具互動性、以共同體為基礎的世界中,為我們共享經驗和探索知識創造了新的可能性,為變革和創新教育傳播模式注入了新的生機。隨著新媒體的應用,教育傳播模式呈現出從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逐漸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模式轉變,並且呈現出互動性、非線性和數字化的特徵。同時,新媒體也讓教育面臨新一輪的挑戰。選擇的多樣性可能會造成學生選擇的無所適從感,並面臨諸多新的問題,包括如何在海量信息中選擇和組織有價值的信息,如何通過新媒體與他人建立、維持各種關系和身份以滿足個體的需要等。教師需要思考在新媒體參與構建的新型教學環境中如何重新定位、如何調整教學策略以便有效地應用新媒體技術。新媒體給教育傳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必將促進教育傳播模式進一步完善和發展。

4、做新媒體需要實習嗎?

職場摸爬滾打快10年的老狗來回答下:
首先第一個,關於是實習或者自己做自媒體問題,個人覺得,在公司的實習經歷比自己摸索可能更好,當然,最主要的還是自己的選擇。
第二個,哪種選擇對畢業後就業有利,事實上,不管是三個月的實習,還是學習,對於企業來說,都是應屆生標准,如果是我,我可能更看重實習經歷,但是大多數公司一般對應屆生都是一視同仁
如果以上回答對您有幫助,還望採納

5、有在學習新媒體的嗎,有好點的實訓班嗎

威爾帝有免費器材租賃,還提供幫助,你可以去詢問下

6、如何理解新媒體技術的特徵?

如何理解新媒體技術特徵?答:新媒體技術的涵義比較多,在眾說紛紜中,我們認為,作為數字時代的象徵,新媒體技術的核心傳媒是互聯網。互聯網優勢表現在:(一)數據通信正逐步取代語音通信。通信和網路技術向寬頻、移動和融合方向發展,數據通信正逐步取代語音通信成為通信領域的主流。隨著產業技術進步和網路運營商競爭程度的加劇,網路接入的軟硬體環境在不斷優化,網路接入和用戶終端產品的價格不斷下降,使用戶的上網門檻不斷降低。(二)具有高粘性和高傳播性。一旦用戶接觸互聯網之後,流失率極低;另一方面,互聯網上的網路游戲、即時通信、博客、論壇、交友等應用具有極強的互動功能,這些功能會推動相關應用的傳播,這種傳播既包括向網民的傳播,也包括向非網民的傳播,而向非網民的傳播將推動網民規模的擴張。(三)網民規模擴張與網路價值同步。網民規模的擴張推動網路價值的提升,而網路價值的提升又進一步增強其擴張能力。
根據梅特卡夫定律,網路的價值與網路規模的平方成正比。在對大學生使用的前三種網路應用的調查顯示,使用最多的是網路音樂、即時通信、網路新聞。

7、怎麼理解新媒體的出現形成了新的交流環境?

新媒體的出現對傳統媒體產生了巨大的沖擊。

包括交流環境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與了解新媒體技術的實訓環境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