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必要新媒體

必要新媒體

發布時間:2020-08-08 02:16:56

1、新媒體運營的必要素質??

第一,新媒體運營必須是要具備「網感」。這就要求,能夠抓熱點,熟悉數據分析,信息搜集等等能力。無論是純媒體,還是企業的新媒體,對趨勢的把握都是關鍵,更關鍵的是,要在眾多趨勢中,堅持自己的取向,而不是所有趨勢都追逐,有些趨勢會破壞你的價值觀。對於熱點的追逐可以參考杜蕾斯微博,這支精英團隊總是走在熱點前沿,能夠將蘋果iwatch發布會和兩性用品結合起來,也就杜蕾斯能夠做到。
第二,整合。新媒體編輯,整合素材、資源的能力要強。整合素材,很簡單,資料那麼多,哪些是真是假?有時候你得到的就是幾句話而已,就是別人給你的一個小爆料,你要發展成一篇文章,就要有從素材中發覺關聯的能力,跟偵探差不多,多篇報道的意思串聯起來之後,你會發現不一樣的價值。整合收集對於一個新媒體運營人來說非常重要,今天點擊率非常高的文章就該進入自己的素材庫,既然是很成功的文章為何不能加以修飾為我所用,當然涉及到版權問題最好標明。
第三,文采。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找到發生的結構和場景,他的存在是有邏輯的,他的發生是有走向的,文采是為這些內在的邏輯服務的,不能只看文章的文字特別。寫文章和寫程序其實是一個道理,你所寫的都是有一個邏輯順序的,你懂得多卻不一定能很好的用文字表達,加強文筆功底是每一個新媒體運營人員必須要一直堅持的。

2、現在企業還有必要繼續在新媒體方面投資嘛?

上海報業 浙江傳媒集團 人民日報都做了很多新媒體投資 像界面新聞等等 還是有必要

3、新媒體創業者有必要學習新媒體運營課程嗎

最主要還是看你自己哈,其實有的人是需要的,但有些人是可以自己研究出新方法的。
看看2 8 推新媒體運營,好像還不錯。

4、新媒體比較重要的是哪些環節?

一、定義介紹 

1、新媒體 

所謂的新媒體(New Media)是一個相對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的概念,包括網路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新媒體亦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利用數字技術、網路技術,通過互聯網、寬頻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嚴格地說,新媒體應該稱為數字化新媒體。 

2、新媒體運營 

指利用微信、微博、貼吧等新興媒體平台進行品牌推廣、產品營銷的運營方式。通過策劃品牌相關的優質、高度傳播性的內容和線上活動,向客戶廣泛或者精準推送消息,提高參與度,提高知名度,從而充分利用粉絲經濟,達到相應品牌推廣目的。 

3、新媒體營銷 

是指利用新媒體平台進行營銷的模式。在web2.0帶來巨大革新的年代,營銷思維也帶來巨大改變,體驗性、溝通性、差異性、創造性、關聯性,互聯網已經進入新媒體傳播2.0時代。 並且出現了網路雜志、博客、微博、微信等這些新興的媒體。 

二、崗位工作內容 

1、新媒體運營 

負責平台用戶的拉新、留存、促活。 

①、拉新:苦逼運營者們每天最關心平台的數據變化情況,上班打開電腦第一件事,就是查看昨日增長和文章打開率,數據好,一天心情好,數據差,一天苦逼臉。 

②、留存:通過設置自定義回復、設置菜單欄、後台勾搭粉絲,與粉絲互動,只有一個目的,讓粉絲別走開,來跟小編一起玩。 

③、促活:通過情人節、聖誕節、元旦、春節...各種節各種活動,過情人節比情人還忙,過母親節比母親還忙,過婦女節比婦女還忙,只有清明節,才可以歇一歇,方案憋得死去活來,只為喚醒粉絲第一次關注時的熱情。 

2、新媒體營銷 

通過運營平台進行產品的線上營銷,一般的營銷方式有:微信營銷、微博營銷、事件營銷、口碑營銷、飢餓營銷等,一說一大把。 

兩者關系 

區別:新媒體運營更側重的是一些新媒體平台如微信、微信公眾平台、微博的策劃推廣,而新媒體營銷更側重的是利用新媒體工具來完成對產品的銷售和售後。 

聯系:從本質上來講,新媒體運營是企業文化軟性滲透的商業策略在新媒體平台形式上的實現,通常通過內容傳播使用戶認同他們的某種概念、觀點和思路,從而達到企業品牌宣傳、產品銷售等目的。所以,新媒體運營是屬於新媒體營銷的一部分,新媒體營銷是以新媒體運營的傳播方式來實現銷售目的。 

舉例說明 

運營:你們公司有一個微信公眾化,需要你來運營,你根據這個公眾號的定位進行一定頻率推送有價值的內容,並根據各種閱讀數據(閱讀量、轉發數和分享數等)變化情況,調整內容推送方向,不時通過舉行活動來增強粉絲互動和粘性,主要是讓平台更活躍有粘性。 

營銷:如果你們公眾號粉絲少,閱讀轉發數更少,那你會找一些媒體平台或者大V投放廣告,並針對你們產品的類別找相應平台推廣,做更精準的廣告投放,這樣主要是為了給平台帶來更多流量,這就叫營銷。  

分析總結 

其實新媒體運營和營銷的沒有分得很明顯,現在也很少有崗位明確把新媒體運營和營銷完全分開,但對於大部分剛入運營的新人而言,招聘廣告里說的新媒體運營大多實質上就是微信運營、或者微博運營。

5、面對新媒體,央廣有存在的必要嗎

今天時間不多還發困,只能大概說兩三點。1.傳統廣電涉足新媒體的誤區往往是想把逃離的觀眾再拉回來,或者建設一個新渠道如網站、客戶端,讓觀眾通過新渠道收看該節目,以為這就是新媒體的意義所在。把新媒體渠道或平台作為頻道頻率提高收視率影...

6、網路與新媒體考研,前景如何?

首先是需要考研的問題。因為目前在讀大一所以沒什麼好的想法,回答的不好的話多多包涵哦!網路與新媒體專業屬於文學大類,一般認為是新聞學與傳播學的分支,因為網路與新媒體專業是一個是時代變革的產物,所以它非常新……像我們學校(北京體育大學)的話,本專業就是2018年新開設的,同時取消了廣告學專業,這樣看網路與新媒體也是廣告學的延伸。


所以它這個專業還在摸索發展階段,如果是以後單純想走學術研究的路,僅靠大學的學習是不夠的,所以選擇考研是有利的方向。不過就算不搞學術研究選擇考研也不一定是壞的選擇,當下這個社會學歷也還是很重要的,找工作經常會看到985,211優先,所以如果本科學校不是很滿意的話,也可以選擇考研深造。決定考研的話就面臨是否跨專業的問題,這就是個人興趣問題了,喜歡什麼學什麼叭。

如果是對本專業興趣沒那麼濃烈就可以選擇就業,選擇就業的話,前景應該是很廣闊的。本人潛水於某招聘軟體,找到一些相關專業的工作崗位。截圖如下。

這樣看來,網路與新媒體就業前景是非常廣闊的,但就圖片上來看(我添加的崗位是內容編輯崗位),就業必須有一技之長,像上了大學以後經常會用到的ps,pr,以及word,excel,ppt等辦公軟體的熟練掌握,還有製作推送……這些都會為以後的發展奠定基礎。

其次是網路與新媒體考研的前景如何的問題。考研的話聽學姐說是,大二開始要找學校,因為不同學校關於網路與新媒體專業考研的具體設置是不一樣的,大三開始准備。不跨專業的前提下,這個專業考研的方向還是很多的。以下是我了解到的一些資料,本方向是計算機科學和新聞傳播的交叉學科,以新興媒體的集成、製作、管理、分發等支撐技術以及新興媒體產業鏈、經營模式等實務為主要研究對象,面向培養既具備突出計算機技術、相關技能又對新媒體產業有一定了解的復合型人才,滿足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具有鮮明突出的交叉融合特點。從這個專業招生特點就可以看出其交叉融合的特點,文理兼容,也就是說如果個人偏向理科生,對計算機技術(電腦編程、動畫製作等)比較感興趣可以選擇廣告學或者跨專業考軟體工程。如果偏文科一點,喜歡文學歷史,就可以考新聞學,傳播學之類的。以上是一些小小的看法,其實前景什麼的都挺好的,畢竟是新興學科,方興未艾,所以還是找準定位看自己想做什麼叭。

7、新媒體的四大特徵是什麼?

1、價值

就媒體本身意義而言,媒體是具備價值的信息載體。載體具備一定的受眾,具備信息傳遞的時間,具備傳遞條件,以及具備傳遞受眾的心理反應的空間條件。

這些綜合形成媒體的基本價值。這個載體本身具備其價值,加之所傳遞信息本身的價值,共同完成媒體存在的價值。這個也就是媒體存在價值。即便理念上新形式上新科技進步也具備一定受眾,但是媒體成本遠高於受眾所帶來的商業效益,亦不能形成媒體的有效價值。

2、原創性

新媒體之所以稱之為新,就新在這里。應該具備基本的原創性。這里的原創性,區別於一般意義上個人或個別團體單獨的原創性,應該一段特定的時間內時代所賦予的新的內容的創造,一種區別於前面時代所具備的內容上形式上理念上的更革新的一種創新。更具備廣泛意義的創新。

比如,分眾傳媒就是一種新媒體,具備原創性,它之所以可以稱為原創是因為它把原有的媒體形式嫁接到特定的空間上

3、效應

新媒體必須具備影響特定時間內特定區內的人的視覺或聽覺反映的因素,從而導致產生相應的結果。網路在90年代中期接入我國,屬於一種新型的信息載體,而且形成了巨大的效應,在特定區域特定時間內幾乎改變了人的生活方式。這種效應必然產生特定的結果。

4、生命力

新媒體作為媒體而存在,必須有一定生命力。或長或短必須有其存在期間的價值體現,而這個價值體現的長短,就是生命周期。由於近幾年我國媒體的發展迅速,新媒體的發展日新月異,由於各類細分性媒體這種細分思維的影響,各種形式的創意嫁接層出不窮。

(7)必要新媒體擴展資料:

新媒體的特性

1. 迎合人們休閑娛樂時間碎片化的需求。由於工作與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休閑時間呈現出碎片化傾向,新媒體正是迎合了這種需求而生的。

2.滿足隨時隨地地互動性表達、娛樂與信息需要。以互聯網為標志的第三代媒體在傳播的訴求方面走向個性表達與交流階段。對於網路電視和手機電視而言,消費者同時也是生產者。

3.人們使用新媒體的目的性與選擇的主動性更強。

4.媒體使用與內容選擇更具個性化,導致市場細分更加充分。

相對於舊媒體,新媒體的第一個特點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傳統媒體(電視、廣播、報紙、通信)之間的邊界,消解國家與國家之間、社群之間、產業之間邊界,消解信息發送者與接收者之間的邊界等等」。在新媒體時代中信息傳播渠道多元化,受眾可以自主的參與到傳播系統中,交互性較強。憑借強大的技術手段使得海量化的信息以簡短精煉的形式得以存貯於平台上,信息傳播較為碎片化。

在互聯網上,例如百度文庫、優酷視頻是一種不限地域、行業、年齡等的資源共享平台,用戶可以上傳和下載互聯網資源。新媒體支持很多文件格式而超文本與超鏈接則使得網民方便快捷的使用網路資源。網民可以主動地按照自己的喜好去搜索自己感興趣的信息內容,基本上不受時空限制,個性化極強。

8、新媒體資格證有沒有必要拿?

目前,新媒體管理師證書由國家職業資格培訓鑒定實驗基地進行全國范圍內實驗性培訓考核,完善考試題庫,建立行業標准,為正式立項為國家職業資格做准備!

千秋邈矣獨留我,百戰歸來再讀書!
2019年1月19日~27日
新媒體管理師年前最後一期培訓考核
技能進階+權威認證
開啟報名🙅

9、新媒體時代,新聞還有必要較真嗎

新媒體時代,新聞還有必要較真嗎?

社交、自媒體、個性推薦、碎片化閱讀......似乎有足夠多的標簽來形容當下的媒體形態。一面是正在崛起的自媒體,一面是已經沒落的紙媒,當內容瘋轉、用戶暴漲、行業盛贊、廣告不斷、資本上門等成為新常態的時候,行業已進入到了一個不折不扣的新媒體時代。
於是,內容從業者們每天掛在嘴邊的是如何打造10W+、如何漲粉、如何贏得廣告主的青睞,所謂的新聞理想早被拋之腦後。以至於當騰訊新聞試圖打造「較真」平台的時候,我們聽到後是如此的驚訝。在這個不快就要被淘汰,不從眾就只能等死的新媒體時代,新聞還有必要較真嗎?
新媒體是趨勢,新聞卻失去了溫度
根據新媒體的定義,一切能夠傳遞信息的媒質都是媒體。電視、報紙、廣播、雜質等失去了先天的優越性,社交網路、博客、視頻網站們都被納入了新媒體的范疇,尤其是自媒體的崛起解放了內容生產方式以後,傳統媒體開始走向下坡路,新媒體則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商業奇跡。
簡單來說,新媒體的崛起抓住了兩個趨勢,一個是碎片化閱讀,另一個是智能化推薦。一方面,在社交網路空前發達的情況下,即便是只有幾分鍾的碎片時間,依然能夠享受到極致的閱讀體驗,且內容的形式也更加多元化,從圖文到漫畫到短視頻等,不一而足。另一方面,隨著各大資訊平台和新聞客戶端的崛起,演算法開始逐漸取代編輯,大量符合觀眾口味的內容被推薦給讀者,也就是所說的「千人千面」。
利好的一面是,新媒體的崛起帶動了內容產業的爆發,吸引了大量的內容從業者,上下游產業鏈也逐漸完善。硬幣的另一面卻是,內容質量出現斷崖式下滑,很多資訊平台上流行著源源不斷的標題黨和雞湯文,新聞也開始淪為這種文化快餐中的一部分,甚至成為網路謠言的避風塘。
以食葯類內容為例,在社交網路的驅動下,此類內容不幸成為網路謠言的重災區。例如「小龍蝦致癌」、「某類葯物治療百病」、「轉基因食品有害」,如此種種。可以說,在這個網路高度發達的時代,謠言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達到上百萬甚至千萬的受眾,三人成虎、以訛傳訛等成語被演繹的淋漓盡致。
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不難理解,國內有基本科學素養的公眾佔比僅為6%,尤其是食葯類等相對專業的內容,很多人難以辨識內容的真實性。此外,各大資訊平台的內容過濾和推薦機制,多是基於演算法和關鍵詞完成的,或許能夠過濾一些敏感內容,在謠言面前卻顯得束手無策,甚至會根據用戶興趣主動推薦。
各大調研機構的數據很好的說明了這一點。在大數據服務商Questmobile剛剛發布的2016年度APP價值榜中,根據2016年12月MAU數據,新聞資訊賽道APP價值前三名被騰訊新聞、今日頭條和天天快報占據,除騰訊新聞外均是以演算法為主的新聞聚合平台。MAU月活背後隱喻的是更高的流量和更大的競爭力,符合新媒體時代的競爭特點。
再回頭看看上個月數太奇大數據研究中心發布了《2016年11月新聞媒體健康度研究報告》,這份基於用戶對產品內容感知和用戶體驗的報告,綜合「媒體覆蓋度」、「媒體公信力」、「產品體驗」、「內容影響力」、「思想性」、「事件傳播影響力」以及「品牌口碑」7項指評判資訊類APP,排名靠前的卻是騰訊新聞、網易新聞、鳳凰新聞和新浪新聞,清一色的新聞門戶。不難發現,僅僅依靠技術驅動的產品在內容感知和用戶體驗上,並不是那麼出眾,也並不完全符合新聞的價值。
誠然,相比於人工審核仍然扮演重要角色的門戶網站,新的新聞載體在內容上明顯失去了溫度。
「較真」不是喝酒吃飯,需要解決三大難點
那麼,新聞門戶有可能成為新媒體形態下的中堅力量嗎?尤其是在紛紛引入推薦機制,尋求轉型的情況下。慶幸的是,包括騰訊新聞在內的頭部資訊平台已經意識到這一點,並試圖通過自身的媒體價值觀和專業主義的態度打造「較真」平台。
如果將新媒體形態下的內容傳播過程進行拆分,分別是內容生產者、內容傳播者和內容消費者。對於內容生產者來說,雖然關於造謠、傳謠等已經有了一定的法律約束,但整體仍處於空白狀態,主要依靠內容生產者的自律,比如引用權威的消息來源、不妄斷因果等等,仍屬於道德上的約束。而要想在內容消費者層面實現「流言止於智者」的理想境界,單就提高國民科學素養而言已絕非一日之功。誠然,諸如騰訊新聞等所扮演的內容傳播平台恰是維護媒體專業性和權威性的核心角色,卻也需要解決下面三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建立內容發現、審核及懲罰體系。
新媒體之所以會成為謠言的重災區和「造謠」的低成本不無關系。微博、微信、論壇等社交網路幾乎成為零成本的媒體渠道,而各大自媒體平台的崛起也在某種程度上成了「謠言」傳播的沃土。舉個例子來說,一篇養生類的文章因為爆炸性的標題和觀點,在公眾缺失辨識度的情況下,很容易在社交媒體瘋傳,在個性化演算法的助推下更是可以直達目標人群。
從騰訊新聞給出的解決方案來看,依靠微信、QQ、騰訊新聞、天天快報等新媒體渠道,藉助文本分析、詞義處理、用戶畫像等縮短謠言發現的時間,然後分類、甄別後匹配給背後的專家團、智囊團和對應的機構。這大概是目前最有效的「辟謠」手段,但前提是,騰訊新聞此前積累了素質過硬的調查報道團隊,且騰訊新聞多達兩億的月活用戶和高素質白領人群,以及相匹配的舉報體系,這種模式在其他資訊平台上卻很難完全復制。
從另一方面來看,單憑資訊平台或社交平台的一己之力,難以形成行之有效的懲罰體系。相比之下,因為「謠言」傳播帶來的巨大流量和眼球效應反倒成為內容生產者變現的方式之一,產出和投入上的失衡可以說是虛假內容爆發的另一誘因。也就是說,在這個層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其次,流量決定論和內容至上的博弈。
任何一種事物的價值最終都會由「商業變現」去衡量,媒體也不例外。無論是紙媒將死的說法,還是新媒體時代來臨的論調,一個核心的出發點就是流量。在閱讀進入快時代以前,「內容為王」的說法似乎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個性化演算法流行之後,流量開始決定媒體類產品的排位。
就目前而言,資訊類平台對於流量和內容已經演化出了兩種態度,一種是追求「千人千面」的信息傳遞形式,一種則選擇了「演算法+人工推薦」的組合形式。引申來看,這其實也是資訊類產品對待內容的兩種不同態度。對於前者來說,個性化推薦是趨勢,尤其是在即將到來的人工智慧時代,機器取代內容加工者乃至生產者都將成為可能。而在後者的名單中,騰訊、網易、鳳凰網等赫然在目,究其背景不難發現傳統媒體人的身影。當然,兩種不同選擇體現在「媒體公信力」、「內容影響力」、「思想性」等指標上的不同。d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流量至上的產品在命名中很少看到「新聞」的字眼,產品本身的定位為內容聚合平台,而非媒體。這實際上也反映出了不同的定位,騰訊的較真在於打造一個專業的媒體平台,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引導正確的輿論走向。由此也帶來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在虛假信息成為一種普遍現象的情況下,選擇遵循商業規則還是回歸新聞理想?
最後,新聞理想和商業規則的取捨。
按照騰訊網副總編輯李天亮的說法,較真平台定義為一個專業事實查證平台,還包含內容生產、運營及會員合作計劃,並將在內容分成和原創補貼上加大投入。從2015年來看,各大資訊平台紛紛開啟內容補貼計劃,盡管補貼金額、方式等各有不同,卻有著相同的目的,即爭取優秀的內容生產者。值得一提的是,傳統的內容補貼並非是純粹的「公益」行為,畢竟同樣內容所產生的版權費用要遠高於補貼金額。但「較真」內容的生產和運營上卻可以視作為新聞理想和商業規則的取捨。
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辟謠內容對專業性和時效性有著更高的要求,也就意味著更高的內容生產成本。以食葯類內容為例,國內專業的內容報道者只有兩三百人,專業人士本身就是一種匱乏資源;二是從商業的角度來看,辟謠內容的真正價值在於對虛假內容的矯正,往往需要更加精準的渠道推送給目標人群,更多的是為了新聞理想而非商業價值。
社科院發布的2016年新媒體藍皮書似乎給出了答案,2015年通過社交媒體傳播的謠言高達60%,而2016年的數字更甚。其實也給新媒體平台一個警示,在追求商業變現的同時還應該權衡內容質量及關聯性的影響,騰訊新聞等選擇「較真」平台來重塑媒體的公信力,顯得不無道理。
寫到最後。謠言等虛假內容永遠是懸在新媒體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以往的經驗也告訴我們,謠言未嘗不是一個隱形的洪水猛獸。當所有人都沉溺於淺閱讀、快內容的時候,較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與必要新媒體相關的知識